《建筑家安藤忠雄》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 建筑家安藤忠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1
ISBN:9787508624914
作者:[日] 安藤忠雄
页数:416页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安藤忠雄。光是物质,却能造就“道”,它是一切的起点。光与影的关系所反映的就是生命哲思,也是“万物之门”。

把握自己

“安藤忠雄——用恐怖来教育”,报刊上这则令建筑家本人颇为得意的报道,帮助他吓退了大多数对他的事务所抱着梦想的年轻毕业生。“居住有时是很严肃的事。既然委托我设计,我希望你也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的说明,又吓退了很多客户。他喜欢水泥建筑,自己也像水泥壳子一样,又硬又不透气。他永远是主角,别人来配合就行了。不知道他有没有孩子,有的话一定活在他的阴影里。我不喜欢这样强势的人,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人注定能成功。

《建筑家—安藤忠雄》摘录

马岩松在我亲身走访安藤在世界各地的几个作品时,多次感受到了一种憾人的力量。表面上是坚毅和冷酷,仍然像一名重量级的拳击手,但真正的力量却是藏在其后,无法形容、无法描绘的。像一首诗歌,一句哲言,它们拥有憾人的力量,却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级的语言,而是因为它们直指人们精神的最本源,带给人们不可想象的变革。安藤忠雄“好冷”、“好热”、“吵死了”等等,如此一年四季从我体内涌出“发脾气”的能量,通常都是发泄在工作上。建筑家为了工作必须有从事建筑活动的团队。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边望着天花板边读书,天马行空地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我们并不是由一个指挥官和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这受到了切.格瓦拉强烈的影响:为了实现小国的自主和人类自由、平等的理想,始终以单一的个人为据点,选择与既存社会对抗的人生。以彻底而严厉的态度来面对员工。我这种个性激烈且具有攻击性的人。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而言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对学校教育采取放牛吃草态度的外婆,“家教”却是非常严格。“守信、守时、不说谎、不找借口.”我的外婆有着大阪商人的性格,喜爱自由风气,也要求小孩能自我思考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独立自主。她彻底坚守这个原则,就连健康是唯一优点的我要去动扁桃腺手术时,她也对小孩子的惶恐不安视若无睹,只说“自己走路去吧!”便很干脆地把我推开。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在去医院的路上,心情格外悲壮,内心里也一直在给自己打气“我要自己一个人度过这个危机”,当然现在回想起这些来会觉得好笑了。木工厂的一位师傅十年如一日地削着木头,他曾对我说:“木头也有个性,所以一定要让它往好的方向伸展。”其实,制作东西,需要耐心和毅力,也在赋予物体以生命,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工作,工作时更有触摸着实物而感受到活着的充实感。而建筑家可以摆脱实物形体的限制,能够自由地想象,但也失去了接触物体的机会。忍受孤寂,走向擂台,独自决一死战的经验,我认为在许多方面都让我建立了自信。他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明星拳击手,当时我对能见到他,只感到幸运和单纯的喜悦而已。我知道了柯布西耶这位现代建筑界的巨匠,实际上也是自学出身的建筑家,通过文字叙述,我了解到他与老旧体制的抗争,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他的存在,让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崇拜。在心灵最饥渴的时期,能够亲临当地,用自己的眼睛,亲眼看到建筑与风土所蕴涵的人文“世界”,应该是很好的收获吧。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身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让实际住在那里的人,面对种种生活上的不便,被批评是“建筑家的自我偏执”,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若批评我把房子当成艺术品任意挥洒创意,完全不考虑功能,则不够中肯。这个家绝不是漠视住户生活的产物;相反,这是我以自己的方式,对生活和住家的意义作彻底的思考和深入探索后得到的结论。我一直想要改善这种居住环境,而长期抱着这个念头所积累的不满与愤怒,成为我决心从事建筑工作的能量来源。在闷热的夏日傍晚,感受晚风吹过的清凉,或呆望着黄昏时分从后院流泻而入的短暂阳光——这就是虽贫穷但顺应四季变化而享受到的生活乐趣。在狭小的土地上,寻找属于狭小土地的富足。只拥有必要物品的生活美学。毫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问题是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人们对居住真谛的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之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体会自然的严峻与温柔的变化。中庭的自然留白,才能为狭窄的住家创造出无限的小宇宙。同时,人类的韧性足以体会这座中庭的自然,并承受它的考验,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至少我相信原本住在这间传统木造长屋的屋主东夫妇,能够理解这栋房子。村野老师仔细地看过房屋的内内外外之后说:“姑且不论建筑的好坏,在这个狭窄空间里经营着生活,令我深受感动。应该给住户颁个奖吧!”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仍和住吉长屋刚刚完工时一样,以不变的生活方式继续住在那里,证明了不依赖物质也能享有生活的丰饶。让住家不被安逸的方便性牵着鼻子走,打造出独特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以质朴的材料、应用单纯的几何学建立架构,并在生活空间中大胆引进自然。这样的住家,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建筑上的原点。只追求光线也能产生建筑。我考虑的重点是对原来就存在于此的“自然”表示敬意,并加以活用,而不是坚持坐北朝南。我的建筑服务于清心寡欲且坚强度日的人,打造犹如修道院般的住家。“住吉长屋”与“表参道之丘”之间有一条线相连,那是“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的主题间所画的一条线。在“住吉长屋”中,我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借此表现在高度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中,决定在此落地生根并与其对抗的个人意志。另一方面,“表参道之丘”则在尊重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物的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此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板楼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我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有共通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累积的富饶。”如果大众没有培养出参与及共享的意识,不管在环境中保留多少空间,也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场。实际上在东京市中心地带的车站前,那些开放空间都只是徒有虚名的荒凉广场,这样的情景直到现在仍相当常见。如何让河水有如流入建筑般,在建筑物与河川之间,创造出一种张力,那才是我的目标。生怕出事而一味设限,这种但求无过的体制,会让遵循的人们根本无法作任何改变。高迪建筑的特征为外观布满装饰,屋顶呈波浪状弯曲,支柱与天井状似植物等,具有近乎过度的装饰性。他的建筑和秉持理性主义的近代建筑正好相反,属于造型式的建筑。他(高迪)使用了加泰隆尼亚地区一种名为“加泰隆尼亚拱顶”的当地传统技术。这种工法的特点,是采用轻薄的砖片互相黏着组合而成,可以做出一般厚砖块做不出来的自由形状。高迪活跃的1900年前后,如同埃菲尔铁塔所象征的,是一个以钢铁、混凝土等近代工业材料,让制造与建筑的工法普及化的时代。根据文献记载,高迪似乎充分学习过这类新时代的技术,但巴塞罗那在当时的欧洲属于边陲地带,并没有跟上时代潮流。所以他是在即便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不得不背道而行的状况下,成为建筑家。然而高迪并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他正视了加泰隆尼亚拱顶这项传统技术,在追求结构的极限下,突破表现的限制,以结果来看,他到达了远超过现代建筑层次的丰富空间世界。关于高迪建筑造型的灵感来源,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来自动物的体内,也有人认为来自加泰隆尼亚壮阔的大自然,但我认为是来自“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这种创造者的挑战精神,这才是高迪无可比拟的建筑底下真正的本质。能以最原始的造型,表现出自己想要建造的空间,才是混凝土的魅力所在。粗犷有力,端正且坚硬。为了让人们在心中只留下对空间的体验,而创造出朴素又充满力量的空间;一种借由墙壁围筑营造的空间感和外界射入的光线,就能道尽一切的赤裸建筑。能否激发建造者对自己工作的荣誉心,也就是清水混凝土的成败,在于建筑家与施工现场工人之间是否有稳固的人际关系。吸收了建筑与艺术、自然间冲突的能量,美术馆的确与环境一起呼吸了。一边建造一边思考,或者是一边使用一边思考,经历这种永续发展的过程,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人拥有经营与维护建筑物的意识,然后建筑物给予相对的回应,这是一种随着时间越来越有魅力,让建筑成长的思维。无论如何,人生可不能无趣。在拼事业的阶段,试着保持兴奋感去过日子吧!不会感动的人是无法成功的。即使能够瞬息之间交换信息,也无法胜过人与人面对面交谈所建立的互信关系,同时也不可能将建筑物本身化为数字信息。通过建筑,表达某种意义。现代儿童最大的不幸,就是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照着自己想法做些什么”的时间。我小的时候,城市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土地,放学后,理所当然的就是自由时间。在没有大人制定规则的空地上,孩子们尝到自己动脑筋玩耍的乐趣,与同龄人一起成长。学会与自然相处之道,也体验了进入危险的地方就会尝到苦头的感觉。在享受与自然共生的生活丰富性同时,也要接受它的严峻。房子完工后交屋时,我拜托业主夫妇:“这个房子,有一般房子所没有的东西。所以,也许生活上有些不便……夏天热了就脱一件,冬天冷了就多加一件衣服……请努力适应住在这里的生活。”虽然这是不合理的请求,但是业主夫妇接受了他们的新家和这种生活方式。他们笑着说:“能够更多地感受自然的变化,是这间小屋子的魅力。”经过三十年,现在他们仍以不变的态度住在那里。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我认为,汲取这种精神并在现代活用,才是继承传统的真意,我以这个理念进行自己的建筑设计。数寄屋的茶室及龙安寺的石庭所代表的是内向而严谨的美感世界,那是一种喜爱素材原有风貌,在朴素中洞察美感,融入自然的生活感性。遗忘对自然的崇敬、在事物之间的空白中发现意涵的“间”的美学,以及遵守秩序等祖辈传承下来的日本情怀。过去到法国造访柯布西耶的朗香礼拜堂,以及去芬兰造访海基与凯亚.西伦设计的奥塔涅米礼拜堂时,目睹人们在因建筑家的想象力所萌生的“空间”里,同心祈祷的样子,心中深受感动。从那时起,我的内心就把创造出群众寄托心灵的教堂建筑,当成自己的一个“梦想”。那种庄严而美丽的,直捣人心的空间,能否用混凝土箱子将它表现出来?“光之教堂”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诞生的。做出让心灵非常丰裕的建筑。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总是处于逆境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过程中找到活路。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要坚强地活下去的韧性。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安藤忠雄告诉了我们什么?

应该说每个成功人士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资本,而这个建筑设计师的经历和成就更令人惊讶。每个成功者都有和我们差不多的“草根经历”,但不同的是人家能利用自己的很多优势尽可能多地做出有用的事,而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从没反思过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即使你年轻时并不顺利也没关系,但你要尽早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一路奋斗下去,才可能实现你最大的价值。

力量去坚持梦想

早在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背着他跨洋越海到澳洲又背着他回国,在每一次的行李打包中,每一次的抉择中我都选择把他放进行李箱,其实托运他的费用远远超过书本的标价,舍不得的原因是他给予我的精神鼓励。但说来也惭愧,虽然它一直摆在我的床头,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读完他,为了明天见到ANDO先生的预演。众所周知,ando自学成材,他的坚持与努力对于我这种懒人是可望而不苛求,但人还是要望这个方向走~~自我设想并努力向业主传播想法,等待机会直到最终工程完工,期间长达10年,其中种种投入无法想象,关键他还坚持竣工后的售后服务,不管是否有夸大的成分,但是有这种服务理念让人十分佩服。面对社会潮流的变更,他提倡环保材料,旧建筑重生,种植森林等等举动,每一个他提到在日本的活动,我多么期望同样发生在中国,我们有太多的相似,从理念到文化甚至在经济发展后的问题上。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

读书抄录:《建筑家—安藤忠雄》

“好冷”、“好热”、“吵死了”等等,如此一年四季从我体内涌出“发脾气”的能量,通常都是发泄在工作上。建筑家为了工作必须有从事建筑活动的团队。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边望着天花板边读书,天马行空地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我们并不是由一个指挥官和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这受到了切.格瓦拉强烈的影响:为了实现小国的自主和人类自由、平等的理想,始终以单一的个人为据点,选择与既存社会对抗的人生。以彻底而严厉的态度来面对员工。我这种个性激烈且具有攻击性的人。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而言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对学校教育采取放牛吃草态度的外婆,“家教”却是非常严格。“守信、守时、不说谎、不找借口.”我的外婆有着大阪商人的性格,喜爱自由风气,也要求小孩能自我思考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独立自主。她彻底坚守这个原则,就连健康是唯一优点的我要去动扁桃腺手术时,她也对小孩子的惶恐不安视若无睹,只说“自己走路去吧!”便很干脆地把我推开。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在去医院的路上,心情格外悲壮,内心里也一直在给自己打气“我要自己一个人度过这个危机”,当然现在回想起这些来会觉得好笑了。木工厂的一位师傅十年如一日地削着木头,他曾对我说:“木头也有个性,所以一定要让它往好的方向伸展。”其实,制作东西,需要耐心和毅力,也在赋予物体以生命,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工作,工作时更有触摸着实物而感受到活着的充实感。而建筑家可以摆脱实物形体的限制,能够自由地想象,但也失去了接触物体的机会。忍受孤寂,走向擂台,独自决一死战的经验,我认为在许多方面都让我建立了自信。他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明星拳击手,当时我对能见到他,只感到幸运和单纯的喜悦而已。我知道了柯布西耶这位现代建筑界的巨匠,实际上也是自学出身的建筑家,通过文字叙述,我了解到他与老旧体制的抗争,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他的存在,让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崇拜。在心灵最饥渴的时期,能够亲临当地,用自己的眼睛,亲眼看到建筑与风土所蕴涵的人文“世界”,应该是很好的收获吧。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身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让实际住在那里的人,面对种种生活上的不便,被批评是“建筑家的自我偏执”,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若批评我把房子当成艺术品任意挥洒创意,完全不考虑功能,则不够中肯。这个家绝不是漠视住户生活的产物;相反,这是我以自己的方式,对生活和住家的意义作彻底的思考和深入探索后得到的结论。我一直想要改善这种居住环境,而长期抱着这个念头所积累的不满与愤怒,成为我决心从事建筑工作的能量来源。在闷热的夏日傍晚,感受晚风吹过的清凉,或呆望着黄昏时分从后院流泻而入的短暂阳光——这就是虽贫穷但顺应四季变化而享受到的生活乐趣。在狭小的土地上,寻找属于狭小土地的富足。只拥有必要物品的生活美学。毫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问题是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人们对居住真谛的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之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体会自然的严峻与温柔的变化。中庭的自然留白,才能为狭窄的住家创造出无限的小宇宙。同时,人类的韧性足以体会这座中庭的自然,并承受它的考验,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至少我相信原本住在这间传统木造长屋的屋主东夫妇,能够理解这栋房子。村野老师仔细地看过房屋的内内外外之后说:“姑且不论建筑的好坏,在这个狭窄空间里经营着生活,令我深受感动。应该给住户颁个奖吧!”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仍和住吉长屋刚刚完工时一样,以不变的生活方式继续住在那里,证明了不依赖物质也能享有生活的丰饶。让住家不被安逸的方便性牵着鼻子走,打造出独特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以质朴的材料、应用单纯的几何学建立架构,并在生活空间中大胆引进自然。这样的住家,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建筑上的原点。只追求光线也能产生建筑。我考虑的重点是对原来就存在于此的“自然”表示敬意,并加以活用,而不是坚持坐北朝南。我的建筑服务于清心寡欲且坚强度日的人,打造犹如修道院般的住家。“住吉长屋”与“表参道之丘”之间有一条线相连,那是“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的主题间所画的一条线。在“住吉长屋”中,我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借此表现在高度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中,决定在此落地生根并与其对抗的个人意志。另一方面,“表参道之丘”则在尊重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物的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此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板楼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我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有共通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累积的富饶。”如果大众没有培养出参与及共享的意识,不管在环境中保留多少空间,也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场。实际上在东京市中心地带的车站前,那些开放空间都只是徒有虚名的荒凉广场,这样的情景直到现在仍相当常见。如何让河水有如流入建筑般,在建筑物与河川之间,创造出一种张力,那才是我的目标。生怕出事而一味设限,这种但求无过的体制,会让遵循的人们根本无法作任何改变。高迪建筑的特征为外观布满装饰,屋顶呈波浪状弯曲,支柱与天井状似植物等,具有近乎过度的装饰性。他的建筑和秉持理性主义的近代建筑正好相反,属于造型式的建筑。他(高迪)使用了加泰隆尼亚地区一种名为“加泰隆尼亚拱顶”的当地传统技术。这种工法的特点,是采用轻薄的砖片互相黏着组合而成,可以做出一般厚砖块做不出来的自由形状。高迪活跃的1900年前后,如同埃菲尔铁塔所象征的,是一个以钢铁、混凝土等近代工业材料,让制造与建筑的工法普及化的时代。根据文献记载,高迪似乎充分学习过这类新时代的技术,但巴塞罗那在当时的欧洲属于边陲地带,并没有跟上时代潮流。所以他是在即便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不得不背道而行的状况下,成为建筑家。然而高迪并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他正视了加泰隆尼亚拱顶这项传统技术,在追求结构的极限下,突破表现的限制,以结果来看,他到达了远超过现代建筑层次的丰富空间世界。关于高迪建筑造型的灵感来源,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来自动物的体内,也有人认为来自加泰隆尼亚壮阔的大自然,但我认为是来自“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这种创造者的挑战精神,这才是高迪无可比拟的建筑底下真正的本质。能以最原始的造型,表现出自己想要建造的空间,才是混凝土的魅力所在。粗犷有力,端正且坚硬。为了让人们在心中只留下对空间的体验,而创造出朴素又充满力量的空间;一种借由墙壁围筑营造的空间感和外界射入的光线,就能道尽一切的赤裸建筑。能否激发建造者对自己工作的荣誉心,也就是清水混凝土的成败,在于建筑家与施工现场工人之间是否有稳固的人际关系。吸收了建筑与艺术、自然间冲突的能量,美术馆的确与环境一起呼吸了。一边建造一边思考,或者是一边使用一边思考,经历这种永续发展的过程,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人拥有经营与维护建筑物的意识,然后建筑物给予相对的回应,这是一种随着时间越来越有魅力,让建筑成长的思维。无论如何,人生可不能无趣。在拼事业的阶段,试着保持兴奋感去过日子吧!不会感动的人是无法成功的。即使能够瞬息之间交换信息,也无法胜过人与人面对面交谈所建立的互信关系,同时也不可能将建筑物本身化为数字信息。通过建筑,表达某种意义。现代儿童最大的不幸,就是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照着自己想法做些什么”的时间。我小的时候,城市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土地,放学后,理所当然的就是自由时间。在没有大人制定规则的空地上,孩子们尝到自己动脑筋玩耍的乐趣,与同龄人一起成长。学会与自然相处之道,也体验了进入危险的地方就会尝到苦头的感觉。在享受与自然共生的生活丰富性同时,也要接受它的严峻。房子完工后交屋时,我拜托业主夫妇:“这个房子,有一般房子所没有的东西。所以,也许生活上有些不便……夏天热了就脱一件,冬天冷了就多加一件衣服……请努力适应住在这里的生活。”虽然这是不合理的请求,但是业主夫妇接受了他们的新家和这种生活方式。他们笑着说:“能够更多地感受自然的变化,是这间小屋子的魅力。”经过三十年,现在他们仍以不变的态度住在那里。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我认为,汲取这种精神并在现代活用,才是继承传统的真意,我以这个理念进行自己的建筑设计。数寄屋的茶室及龙安寺的石庭所代表的是内向而严谨的美感世界,那是一种喜爱素材原有风貌,在朴素中洞察美感,融入自然的生活感性。遗忘对自然的崇敬、在事物之间的空白中发现意涵的“间”的美学,以及遵守秩序等祖辈传承下来的日本情怀。过去到法国造访柯布西耶的朗香礼拜堂,以及去芬兰造访海基与凯亚.西伦设计的奥塔涅米礼拜堂时,目睹人们在因建筑家的想象力所萌生的“空间”里,同心祈祷的样子,心中深受感动。从那时起,我的内心就把创造出群众寄托心灵的教堂建筑,当成自己的一个“梦想”。那种庄严而美丽的,直捣人心的空间,能否用混凝土箱子将它表现出来?“光之教堂”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诞生的。做出让心灵非常丰裕的建筑。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总是处于逆境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过程中找到活路。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要坚强地活下去的韧性。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2016年8月8日读毕。是为记。

重新发现的安藤忠雄

很久没有这么强烈的写读书笔记的冲动了。上一次我记得是看 《建筑的永恒之道》也许是因为我正好遇到了当年年轻的安藤所遇到的困难吧。曾经在uia大会截获过安藤的签名,而他也是我长久以来非常喜欢的建筑师,或者是因为喜欢柯布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日本在学习西方和自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人太具有可学习性。当看到年表,我突然发现安藤已经71岁了。这位曾经以自学成才的青年建筑师文明的老人,看起来那么熟悉以致厌烦,当看完这本自传以后却几乎重新发现了一个安藤忠雄。看完这本书,深感收益良多,键入笔记以供记忆和分享。剧透严重,愿意看书的同学不必看了,原书绝对值得买来细读。确实不愿看书的可以往下看。以下摘录,括号内为个人感想-----------------------怀抱着“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信念,努力将每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存活于如此严苛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自我创造的意愿和勇往直前的热情。(是自我创造,不是创造别的。)要维持这种事务所的体制和运营,在现有规模的建筑物中,目前的人数(25人)应该已是最大极限了。社会的观点也普遍认为,不具备某种程度的组织是无法承揽建筑项目的,建筑师只有“有自己的建筑团队”才会被认可,并收到信赖。建筑师当然拥有杰出的个人艺术才能,但是仅凭此并非就能带好团队。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啧啧。。。)边望着天花板边读书,天马行空的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责任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我与负责的人一对一沟通。。。我与员工之间不能有认识上的差异。(对员工)常常动不动就拳打脚踢(。。。)但是我没有因为设计感太差而骂过他们。重要的是——有没有为使用建筑物的人们着想?有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因为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在设计事务所成立的第二十年,以二十五名左右的人数稳定下来,直至现在。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除了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共事的几名资深员工,大约以五到十年的循环进行人力汰换。对前来事务所的学生要遵守亮点。第一,在他们的名字后面一定要加上先生/小姐的称呼,不可因为对方是晚辈就抱着傲慢无礼的态度。另一点是,请学生们工作时,务必牢记他们是为了学习而来到事务所的。。。必须将身负未来的学生,当成社会的贵重资产来守护与培养。对被收编工作追着跑的工作人员来说,接触学生的新鲜想法似乎也是一种良性刺激。我们这种小小的事务所也能运用互联网,处理大规模的项目或是国外的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是,身为专业工作者的自觉与个人的能力。每时每刻都要掌握计划执行的情况。因为我认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且思考模式相异的人们交手的经验积累,正是他们在自立门户之前,屈身在我事务所的最大意义。守时、守信、不说谎、不找借口。要求小孩要能自我思考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独立自主。感受不同材料的材质,惊奇于制作东西的方法,体验不受外形限制,从物体的形成来思考的自由。现在回想起来,成为工匠与成为建筑家,对自己而言究竟何者才是幸福呢?我无从得知其中的答案。高中毕业后。。。以打工的方式开始工作,从做家具、室内设计到设计建筑。。。偷偷旁听建筑系的课程,。。。到处收集、购买了大学建筑系用的教科书,计划在一年内读完。在打工时,我也趁午休时间边啃面包边读书,晚上也舍不得睡觉,继续翻书看,就这样硬是达成了目标。坦白说这些书的内容我有一般看不懂,也搞不懂有些内容是否真的有必要放在书里,但还是从中隐约掌握到大学建筑教育属于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并非一无所获(靠,这是大收获啊。。。)一次又一次的描绘着柯布西耶的建筑线条,几乎是到了记下所有图面的程度。(一般的建筑学生哪里能做到这样。。。)遍览日本近代建筑巨擘丹下健三的建筑,我得到了超乎预期的感动。。。各地的古老建筑。。。当地传统民家的住宅深深吸引着我。不知何故得到老师的厚爱,得以参加老师负责的都市研究团队。。。从此开始协助都市开发的总体设计案的提案工作。。。。这个过程也成了我实际了解和学习法规、社会制度、经济和建筑之间关联性的机会。第一次环游世界。。。我二十四岁那年。。。这是一趟旅费六十万日元、为期七个月的旅程。(我第一次去欧洲旅费38000人民币,为期40天,同伴2人)。。。充分观赏了阿尔瓦·阿尔托、海基·西伦等北欧近代建筑家的作品。(日本人说近代即是中文现代的意思,翻译有问题)。。。。每个地区的生活空间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依照创作年代的顺序,欣赏米开朗基罗所有的建筑、画作与雕塑。(现在的所谓科班教育哪里做得到这种程度!)1965年8月27日,在我抵达巴黎前的几个星期,柯布西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若事先能系统的学习历史,这趟旅程应该会更充实。不过,在心灵最饥渴的时候,能够亲临当地,用自己的眼睛,亲眼看到建筑与风土所蕴涵的人文世界,应该是很好的收获吧!旅程最后行经印度,在散发着异样的气味和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我看到人类的生死交错,收到的冲击足以使我改变整个人生观。。。。这让我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渺小。(印度,又是印度,毕竟是大唐盛世也要去取经的那个文明啊!)钱不是拿来存的,钱善用在自己身上时才有价值。。。。二十几岁时旅游的记忆,成了我此后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1968年5月。。。(安藤27岁)我开始了第二次的欧洲旅行。。。一切都被商业主义的浪潮所吞没。我一心要改善这种居住环境,而长期抱着这个念头所积累的不满与愤怒,成为我决心从事建筑工作的能量来源。。。虽贫穷但顺应四季变化而享受到的生活乐趣。在开设建筑事务所之前,为了增加见识而到世界各地游历,我曾两度造访美国。。。感到与美国不同的日本,不断想模仿美国的空虚。人类的韧性足以体会这座中庭(住吉的长屋)的自然,并承受它的考验,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最需要感谢的是业主夫妇决定住在那里的勇气。。。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仍和住吉长屋刚刚完工当时一样,以不变的生活方式继续住在那里,证明了不依赖物质也能享有生活的富饶。(业主啊业主。。。住吉长屋1974年设计,安藤当时33岁,是安藤第一个大奖作品,1979年得奖时他已经38岁。我今年33岁。。。)我们接到再次委托增建住宅的项目很多,理由或许不是因为住的舒服,而是在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信赖与友情吧。因为我要让他们(新员工)了解建筑是什么,他们从住宅这种能力所及的规模学习建筑则起步最快。。。。新进员工的有点在于他们有初出茅庐的激情,正因为如此,他们也留下不少比资深员工更好的成果。而最关键的是我不想丧失这股激情,所以才坚持继续承接个人住宅项目。。。。然而最有意思的还是克服建地狭小预算低廉的不利条件兴建小住宅(人家这境界。。。啊啊啊)。。。。无论如何,我人生最后的工作一定是盖住宅,这是我唯一也是最强烈的坚持。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 有所诉求。(注意,不是把建筑做成都市的微缩版)我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积累的富饶”。。。关键理念“应该建设什么样的都市”则被弃置一旁。亲身体验了建筑能够拥有的力量。与和平纪念中心的相遇,成了往后我毫不犹豫投身建筑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商业场所与生活有如此的密切程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比起公共设施来,商业场所更有希望成为具公共特质的场所。那些开放空间都只是徒有虚名的荒凉广场。。。。外墙使用冲绳当地独特的空心砖(安藤其实也乡土)极度的经济至上主义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这股浪潮也吞噬了建筑界。(中国现在恰是如此)整个设计最后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断进行看似平常的对话而积累的结果。这种应对社会变化的包容力,以及连接时光的坚韧特质,在遭受消费文化侵蚀的现代建筑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吧!所以他(高迪)实在即便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不得不被道而行的状况下,成为建筑家。。。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这种创造者的挑战精神,这才是高低无可比拟的建筑底下真正的本质。能否激发建造者对自己工作的荣誉心,也就是清水混凝土的成败,在于建筑家与施工现场工人之间是否有稳固的人际关系。(这个好难)依照我的清水混凝土工法,从模板的分割到螺栓钉子的位置都包含在设计中。。。。在尝试好几个项目都失败后,很幸运的遇到某个小建造商的优秀的年轻工头,他引领我走向属于自己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即使我一直钻研清水混凝土建筑直到进入,我还想要积极研究下一个时代的崭新工法,然后,我想再次超越极限,找出属于我自己的混凝土风格。1978年春天接到。。。六甲集合住宅设计时,正式日本社会全体对于所谓的住宅,开始寻求质量而非数量的时期。(我与六甲住宅同岁。。。)。。。利用空隙作出富有变化的公共空间,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在构想成型之前,我研读了很多案例,也试做了很多模型。。。设计中最关键的地质分析,我利用了1978年才刚引进的计算机来进行。。。(1981年)开始动工了。那一年我四十岁。建筑物是为谁而建?社会现在的需求为何?我在马赛等待的十余天里,每天都去看这个建筑作品。(马赛公寓)。。。他面对社会的力量,从零构想出空间里的力量,令我深受感动。从二十八岁白手起家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起,我就抱持着“工作不是等人上门委托,而是自己找来的”这种想法。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小,。。。所以我认为将独立的家庭聚集一起共居,借此获得放心感,安全感等精神上的价值,应该也是很重要的吧!我接触与公共建设相关的工程是入行二十年后。。。政府单位那种只讲因循守旧、想办法规避风险、只求平稳过关就好的消极态度。(规划部门都这样。。。)淡路梦舞台,自落成以来,我每年都会召集曾参与过建设工程的相关人士,举办一年一度、约数百人之多的同学会。。。。建筑物的运营到底是比建造建筑物还困难的,因为。。。需要投入长久的时间,更需要努力不懈的意志力。最重要的是,人们拥有经营与维护建筑的意识,然后建筑物给予相当对的回应,这是一种随着时间越来越有魅力,让建筑成长的思维。(德懋堂有此潜力。)将空余时间全部花在没有实际业主委托的建筑设计上。。。。擅自对他人土地进行设计。。。我也会对完成后的建筑负责到底。我常利用事务所休假的日子,带着全体工作人员一家一家拜访,只要一发现建筑物的情况不理想,就立刻想办法处理。我们这种拜访行动往往热心、啰唆到另对方退避三舍。(这就是日本人的服务。。。)我的设计岁很大胆,却几乎没有完工后的瑕疵问题。水之教堂。。。于是自己设定一块虚构的建筑用地,然后构图做模型。。。在展览会上发表时,。。。突然有一位来宾对我说:我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盖这座教堂。(。。。这就是建筑设计的推销么)。。。因此,除了考虑受委托的建地外,也常将旁边土地上的建筑物一起考虑进去。。。就这样把球先丢出去,还是有等到。。。响应的时候。所谓民主国家在每决定一件事情时,都要把相关人士集合起来开会,也令人哑口无言。(哈哈,确实哑口无言)米兰当地的施工水平意外的低落,终于发生了不得不重新进行混凝土灌浆的事态。。。能在拥有高超建设技术的日本积累建筑经验是多么幸运(意大利啊。。。)。。。若要追求建筑的精准度,那么在国外不管如何努力,恐怕也难以达到在日本所能得到的满意度。建筑家这种职业的有趣之处在于,。。。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应是让各国,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文化或价值观,也能进行对话,彼此认同,以共同生存下去的世界为目标。尼泊尔儿童医院。。。但我感受到施工者在这栋建筑中所贯注的心血,与施工高科技设计的建筑相较,毫不逊色。安全且安心,是设计建筑和都市首先要考虑的。现代儿童最大的不幸,就是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照着自己的想法做点什么的时间。。。。学会与自然相处之道,也体验了进入危险的地方就会尝到苦头的感觉。。。。经济之上的日本社会,从孩子身上夺走了空地和放学后的自由。而且社会整体风气仍是以经济繁荣为第一目标,让人们对环境的感觉变得迟钝。但是,闷在封闭的不透气的室内,和住在多少有些不便却可以仰望天空自然呼吸的庭院里,两相比较,到底哪种比较舒适呢?(每次谈到北方的暖气和南方的冬季室外活动我就会想到这个。)水御堂。。。是让内殿后面的大型木格子窗,准确的面向正西的方向,格子涂上鲜艳的朱红色。当外部光线透过这层红色的滤网进入室内时。。。(准确的设计,效果确实如此)但是我本身并非可以去表现日本的感觉。如果有,也是。。。耳濡目染的美感意识。。。。无意之间表露出来,在外国人眼里,反而感受到更强烈的日本味。(所谓真情流露吧,更胜追求相似)。。。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汲取这种精神并在现代活用,才是继承传统的真意。建筑。。。是非常社会性的生产行为,其中存在着因为直接牵涉到经济而产生的利害关系,那是与表象完全不同层次的、一道混沌的现实藩篱,个人抱持的梦想,面对这种压倒性的力量会轻而易举地被粉碎。。。。愿意相信这种可能性的强韧意志和忍耐力,就是建筑家最需要的资质。光之教堂。。。愿意接下如此艰困工程的,是长年往来的一家小型建造商,老板是位非常喜欢盖东西,不太会赚钱,比我年长三岁的男子。。。为何而做,为谁而做。。。在建造光之教堂的过程中,老板发现自己身患重病,在教堂竣工一年后他去世了。。。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光和影两种侧面。。。听过我靠自学成为建筑家的经历,有人以为那是条华丽的康庄大道,但那时完全误解了。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往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我想我那从国外归来创业的同学们,也抱持着这样的人生观吧。。)

一部屌丝逆袭的自传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建筑家的自传。很喜欢他的建筑风格。书中安藤用很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安藤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建筑的热爱和自学经过。描写了对自己作品的感悟和创作过程。值得一看,一个屌丝怎么样成为一代建筑大家的~~~

安藤养了只叫柯布的狗

在现实社会里 想要认真地追求理想 必然会跟社会冲突 恐怕大都不会如自己所愿 而过着连战连败的日子 尽管如此 仍然不断地调挑战 就是作为建筑家的生存方式 只要不放弃地全力冲刺 总有一天会看到曙光 愿意相信 这种可能性的强韧意志和忍耐力 就是建筑家最需要的资质摘自 第380页···为什么爱安藤 不好说 不只是爱纯净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恐怕更是那其间透露的那股安藤的气息吧

海市蜃楼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赋予它们空间,使它们存在下去。” --- 马可波罗 终于明白“光之教堂”这样的作品只可能出自安藤忠雄。他曾远赴泰国打拳击,彼时泰国仇日气氛极浓,甚至雇不到人当助理,于是每回合结束后他都独自走回那个无人加油无人鼓励的拳击台角落。沉默中将那些孤寂一一消化。在人们被现代快捷的生活惯得逐渐较弱时他又力守生活的原点,坚信人对严酷环境的耐受,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将温馨生活的碎片拼凑完整。建筑是他对城市想说的话,是他对生活想诵的诗。更是他对抗世界的据点。看明白了他的建筑物,也就看明白了他。反之亦然。

学会做建筑之前,应该先做一个有能量的人

作为一个学建筑的人,安藤这样的大神是必须要了解的人之一,刚学建筑的时候很迷茫,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学建筑,于是在闲暇之中读了《建筑家安藤忠雄》。作为一个半路出身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安藤的一生其实挺传奇的,特别是由于在做建筑之前他的一个职业甚至是和建筑完全无关,甚至都会让人认为觉得他以后成为一再图纸上打滚的人很奇怪的职业—拳击手。不过当然,在曾经做过拳击手这件事上也能解释他在往后建筑师这条路上坚韧的性格。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消极、享乐、过度消费,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他的世界观是他建筑灵感的源泉安藤说他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而有着他独特的创造上,是他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和他四十年职业生涯的感受和领悟。学会做建筑之前,应该先做一个有能量的人。只有这种在成为建筑师之前的那种能量,才能激发他在做建筑的过程中不断的不知疲倦的拷问自己怎样给建筑里的人以最好的空间所在感受。怎样才能在地理文化背景下设计合适的建筑。这个建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其实一个建筑师要熬出来是一件时间要很漫长的事情。真是因为他对建筑的理念培养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才能强大到支持半路自学出生的他整个人生都为建筑发亮。安藤说: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始终都觉得只有能安静融入空间的人才能感觉到光和影的存在。在我眼里,日本人在这一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他们能比较容易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有光必然有影,影即是光的一部分。如果不切身的融入黑暗,而只是追求光。必然造成一个看似全面但是不完美的设计。只有在光和暗这两种相反的,的完美结合和互相运用中才会让美国建筑评论家亨利普朗莫有这样的评价:"华美的贫乏、空虚的盈满、开放的围蔽、柔和的坚硬、半透明的不透明、发光的实体、光亮的黑暗、模糊的清晰、浩瀚的荒僻。想想学习建筑已经四年了。由刚开始的对于建筑的基本功的入门。到后来建筑的表现方法,以及对点线面以及体的各种恰当的存在形式以及合理性。也开始进入到建筑表达的方法论上。有些人认为是空间的存在感知。有些人以空间的事件发生可能为载体设计建筑,有些人则以自己的个性塑造建筑。而几乎很少像安腾这样从光影入手的。因为如果不是特殊的展览型,对光影有特别要求的建筑的话。这是一条比较难走的路 。安藤在感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并自觉地与商业性建筑项目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在某个程度上要有自己强大的意识才能坚持下来的。一味地迎合业主,就会迷失建筑本质;倘若卷入商业建筑的金钱游戏,就会迷失自己。现在中国的建筑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刚毕业,就开始投入了建筑的工作中(甚至还有更早的一些学院派的建筑学校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开始引领学生进入社会上的工程里),这不能不说是对建筑师一个很大的不好的一个发展方式。一个建筑师的成熟不是5到8年就能成熟的。而是通过5年的时间的方法学习以及接近10年左右在自己选择的方法的道路上不断的摸索才能成熟的。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在此之前安藤以面向自我认同的理念道路,背向主流统一的营造方法的战斗姿态一直坚持着。从他开始自己建筑事业之前,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做设计。可以想象那段时间在自我认同以及外在的压力下对自己走的路一个探索时期。不对这个世界媚俗的勇气以及独特的建筑的理解上的魅力。在自己的道路上更是亲历亲为,用身体和经验来带领设计。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做了住吉的长屋之后周围的业主也渐渐的打算让安藤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在安藤那里,空间与时间在互相消灭。空间,体形已经突破限制,用光影将自己重新打造。他以独特而又强硬的自己视觉观赢得反对传统的失衡。灵魂的深处始终有种探索点.线.面的强烈愿望。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的横剖面,那些都通过建筑记录下来---从住吉的长屋到光之教堂。可以看到这样的心灵里,没有心浮气躁的快进,没有飞跃,偶有灵光乍现,立地顿悟,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其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深深扎入木头。直没刀柄。

一些感想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一直喜欢安藤忠雄,喜欢他的与众不同。虽然工作以后对混凝土Box的喜爱程度下降了好多,不过这不足以阻止我继续了解这位大师的脚步。这本书在购买来的新书堆里放了不知道有几个月了,最终还是在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把它读了一遍──我知道必须把它读了才行,因为我把它视作一本鸡血读物,时常被工作所累的我需要这么一剂让我觉得自己还在做建筑设计的强心针。这本书里绝大多数内容就是在讲述他的一个成长历程,包括他如何开始从事建筑这一行,以及各个时间段上自己做的不同项目,自己是以怎样的姿态处理和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当我看到最高潮部分的时候,发现眼泪竟然有些控制不住滑落出眼眶。应该是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吧,不然怎么会如此狼狈地看完一本书,作为鸡血,我给你打九分。安藤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他是一个永远有抗争精神的人,和自然抗争,和自己抗争,和业主抗争,和规划部门抗争,每一件事都拼尽全力地争取,不轻易妥协于现实,这种不屈的像战士一样的精神使得他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建筑师。回想一下我最开始接触建筑设计的时候,到如今工作了两年多,很多最原始的快乐和热情都被磨掉了,那时候为什么喜欢上了它,我知道通过它可以实现很多有趣的想法,可以让一块地生长出一栋"只有这里才有的建筑",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很多问题,可以很有成就感地对别人说:看,这是我设计的建筑!现实和想象并不完全一样,我想我到现在接触的有关设计本身的东西还是很少,多数是一些类似规划、技术、大量的重复劳动。我告诉自己这也是设计的一部分,我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行的服务本质,就是别人花钱请你帮别人(虽然现阶段遇到的甲方多数是以捞金为目的打着各种漂亮旗号的)实现愿望,你是得花心思为别人做好,纵然你想法很多,不过建筑师不就是如此服务别人的吗?自己的想法也并不是不可实现,可是这需要更强的自身实力和机遇,而自己最能把握的也就是自我提升和充实。在没日没夜的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和一根筋,忘记了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所以热情退却,原地徘徊难以向前。新的一年了,还是应该挪挪,跳出自己的那个comfort zone去迎接更多的挑战,并且也坚持自己的想法抗争下去,这才是我最应该做的事情吧。最后想说的是:里面很多话都很适用,对迷茫的年轻人都有指导意义。不光是建筑,更重要的是做人。

光与影

在周末回家之时,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想着可以弥补三天不学习的罪过了吧,没想到却在此书的最后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如同“下町唐座”与“光之教堂”的建设过程,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艰苦、阴霾的日子。听过我靠自学成为建筑家的经历,有人以为那是条华丽的康庄大道,但那时完全误解了。在封闭保守的日本社会中,一个人毫无后盾,独自追逐成为建筑家的目标,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开始尽是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想尝试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笑的希望之光,拼命的活下去。总是处于逆境之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过程中找到活路。因此,要在我的人生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身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决不放弃,要坚强活下去的韧性。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呆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看到这里,这本书就结束了,毕竟不是小说,没有什么意犹未尽,但是安腾桑还活的好好地,相信一定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本书可能也是在终于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观后迫不及待的想与整个世界分享吧,就像申请专利一样,为他的思想贴上安藤忠雄的标签,即使后人有幸与他想法一致,也不得不老老实实的承认他为前辈。这大概就是人们想立言的原因吧。光与影的人生观——已经属于别人的人生观,真是让我嫉妒啊。

让建筑成为城市的记忆

知名的建筑家似乎都非科班出身,游击队似的打法让他们更具战斗力。安滕的偏执同时也成全了他的成就。他的建筑不仅仅追求与周边自然、区域文化相融合,并且一定要把外部的美感引入室内,这是在这个一切效益社会很难做到的,他可贵的一点就是从不妥协,因此才会有能够流传下来的建筑吧。在中国,经典的建筑都已被现代化潮流吞没,无法保存过去的街景与建筑,看看欧洲的建筑吧,多少官员、领导无数次考察的地方,观摩了一个世纪依然还在理所当然的继续使用着,而我们却以旅游的方式在不断地为他们的古人买单,而我们把最大浪费放在建筑上了。建筑成了城市的负担,成了快消品,成了那些表面上称呼建筑师及建筑家搂钱的工具,建筑的灵魂何在?这本书更多的讲述安滕的阅历,如想更多的了解他个人的建筑思想,推荐大家阅读《安藤忠雄论建筑》,虽然本人非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但面临如火如荼的地产行业,摩天大楼到处耸立,我倒要问一下五年不烂,十年不拆的项目能有几个?

安藤忠雄的光影人生

建筑家仿佛总与我们很远,却又与人们很近。近年来在中国,不少建筑都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比如鸟巢、比如央视大楼、比如国家大剧院。虽然都是世界一流的建筑设计师操刀的作品,也是游客热衷的绝佳拍照背景,但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民众对这些建筑却争议颇多。有的人喜欢它们,有的人极度厌烦它们,有的人说它们风水不好,有的人说它们破坏了北京的景观。进而,人们也会将这样的争议转移到建筑设计师身上,说这些外国人让北京更加难看了。建筑设计师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究竟在做些什么?绝大多数民众恐怕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只会在看到难看的突兀的“大裤衩”,开车在西直门立交桥上绕不下来的时候,才想到到底是他妈谁设计了这个鬼玩意儿?安藤忠雄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建筑设计师,尽管他的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中国人对他的作品却很宽容。他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在网上流传颇多,且追捧的人甚多。许多人由此喜欢上他作品的清水混凝土特征,喜欢他极度简洁的设计风格,但恐怕更多人却不知道他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建筑家安藤忠雄》就是安藤忠雄本人对他的人生和作品的一次坦诚表达。这本书特别之处,就是作者通过他的一件件作品,向大家阐述他的成长经历与设计理念,进而表达了他的人生观。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安藤忠雄只是在讲述建筑的故事,而并没有过多的谈自己的成就,也没有谈自己吃了多少苦,就好像,他生命的片段都是通过一座座建筑的图景来讲述,而通过这些实现的和未实现的设计,可以听到作者想要说的话。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太多论述他的过去。即便是当拳击手的情节,也是一笔带过。不过,对于自学成为建筑师的过程,确实着墨不少。因为这是安藤忠雄成名前最传奇的一段。他只是高中毕业的学历,却因为喜欢建筑,而开始自学。去大学蹭课旁听,去旧书店买旧参考书读,自费周游日本做建筑素描研究,他在书中,这是相当艰苦的时候。他几乎将他的所有钱,都投入到他对建筑的学习中。当他在旧书店看到自己崇拜的建筑家偶像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时,他手头没那么多钱,所以他就把这本书放到书店生僻角落,以免被别人买走。就这样,不断地去书店,胆战心惊的看这本书是否被买走,直到一个月后,才终于攒钱买到了这本书。安藤忠雄的外婆对他影响颇大。外婆以一种开明的教育方式放养着安藤忠雄,也对他说,将钱用在对自己有益的地方才有意义。这鼓励安藤忠雄花了最终踏上他的建筑旅行之路,以游学的形式开始自学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设计。而长达多年的游学生活,不仅让他朝拜了所有古代的现代的经典建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阅历,也让他对全身心的毫无牵挂的投入到建筑设计这个行当里。幼年时,外婆简陋的居所,也成为他坚定进入建筑设计行业的决心,成为他设计房子的“能量来源”。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革命”风潮对于安藤忠雄影响颇大。他那时候正在法国游学,目睹了全巴黎的人都在搞全民社会运动,都在“反对”政府,游行示威,他切身感受到了个体与体质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将“反抗”注入了自身的血液之中。从此,他的建筑观念中,也加入了“反抗”的元素。尤其在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以后,越来越多的商业建筑不顾人们生存环境的诉求,只顾利益的做法,更加重了安藤忠雄想要反抗利益第一社会风气、回顾最质朴的旧日生活状态的诉求、在功利环境中求生存的一种态度。而当时自由的空气,让他认识到“活出自己的人生”的重要。这也成为此时出现在安藤忠雄脑海中的念头,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做事原则。这本书的开篇,就是写他的“游击队”工作室。安藤忠雄把自己的团队成为“游击队”,是因为公司业务的开端就像游击队一样,不停地接小案子,奔赴一个另一个地点去工作,也要像游击队一样去对抗社会对他们作品的非议,在作品中表达对物质社会的反感与厌恶。他在这本自传中表达他欣赏切•格瓦拉的坚韧、果敢、一直向前的游击队精神和革命精神。这样,就让更多的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安藤忠雄是一个建筑设计界的革命者。而他的早期作品,更是在资金不足、条件局限、业主质疑及亲力亲为的环境中一个个成行的。安藤忠雄的第一个作品“住吉长屋”,就是这样子诞生的。这也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原点。这是安藤忠雄所做的第一个民宅设计。在一片传统日式住宅中,建立了一个混凝土盒子。而这屋子,又采取中空的门廊设计,让阳光能够直接进入设计中,减少了居住空间。却让自然更多进驻到住宅中。在这个作品问世后,许多非议便接踵而至。如“若要雨天上厕所,就要从楼上撑伞走无扶手的楼梯到一楼去上”,“牺牲了很大的住宅空间”等等。而安藤忠雄不否认这栋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不便。但他更多思考的是,“住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安藤忠雄认为,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太多安逸的享受,这样的环境,只能让人远离环境,远离自然,丢掉传统。而认为有钱就能享受一切的方法,将会给城市和社会环境,更为孤立,而造成人与世界的疏离。所以,安藤忠雄,在他的处女作中,就将安逸抛弃,放弃了人们生活上的方便,而将环境进入住宅中,将这栋房子和周边住宅做成隔离(既对抗周围的安逸住宅),让住宅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这栋建筑,在当时的建筑界,争议很大。但也为安藤忠雄带来了生意。周围许多业主,开始向安藤忠雄咨询。虽然,他对建筑设计的不妥协作风也吓走了一半客户,但仍有另一半客户愿意尝试他的设计。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也向客户提出要求,“既然委托我设计,我希望你也要有坚持住下去的信心。”不过,安藤忠雄的建筑家之梦,由此开始了。而他的“游击队”生活,也由此开始了。在经历了多年的小预算住宅设计之后,他的建筑设计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和接受。但安藤忠雄始终坚持混凝土的极简设计风格。这时候开始有商业建筑设计要约找上门。而安藤忠雄面对商业设计邀约,依旧不妥协。这让业主很头疼,但却不得不最终接受他的意见。不过安藤忠雄也会不断说服业主。比如安藤忠雄的六甲集合住宅,利用一片峭壁,将房屋以梯形形态建设在峭壁上,形成一片社区形态,让建筑与自然合二为一,彼此依存。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要开凿一片山岩,将房屋嵌入山岩一侧。而在建筑理念上,安藤忠雄则在实现他自身的一个愿望,就是集体住宅。让建筑突出各种功能性需求,不仅让业务个体感受到自然,将住宅区体现便利性,也要有老街坊似的互动,将欧洲小镇的中心广场概念融入到建筑群中,让业务能够感受到彼此亲近的关系。六甲集合住宅落成后,马上就有不同业主邀约安藤忠雄在山的另一岩壁,建造相似建筑群,这就是六甲集合住宅二期。这个比一期大四倍的建筑群,更让安藤忠雄有了可发挥的余地。他将一期中的广场成为连接一期、二期的结点,让两所不同业主的两种建筑有了相互的链接,也给了住户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名副其实的造就了一个集体生活联合体。例如在这个社区中,有公共绿地、也有游泳池、有商店等,而住户要想达到住宅,则需要走过长长地楼梯,才能直达建筑群顶点。虽然这栋建筑的概念是为了融合社区关系,但可能因为过于超前,目前使用此建筑群的业主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栋建筑群的特点。这不免让安藤忠雄有些遗憾,但对于他自身的设计尝试而言,却是迈了一大步。他将这样的住宅概念在日本落地生根,在经济发展中人与人彼此的隔膜状态进行了一次反抗式的修正,让人们的生活有了一种新的选择。其实被国内大多数人所了解安藤忠雄作品,例如“光之教会”,也是故事颇多。此前,安藤忠雄已经设计建设了两个教堂建筑,水之教堂和六甲教会。但因为这两个建筑都是饭店委托的附属建筑,因此带有一定商业色彩,并非纯粹礼拜用途的作品。而对安藤忠雄来说,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他受到法国的朗香礼拜堂影响,看到人们专心祈祷的样子,深受感动。而想为教众建造一座专心祈祷的心灵之作。但这个项目没预算紧张,以安藤忠雄的设计,设置会出现无法封顶的情况。安藤忠雄甚至想放弃屋顶,先行使用,待有预算时,再加上屋顶。幸亏承接此项目的施工单位也为信仰所感动,愿意赔本完成此建筑,因此,光之教会这个心灵作品,才最终得以实现。以光之教会作为总结,《建筑家安藤忠雄》最后一章以“光与影”提出了安藤忠雄自己的思考。“光之教会”落成后的9年,安藤忠雄又承接了同一教会的另一建筑。但是,由于之前承包商的老板因病去世,而其团队另组公司后不能再承担亏本生意,因此项目被转包给其它建筑商。安藤忠雄感叹道“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着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艰苦、阴霾的日子。”安藤忠雄在总结了他的经历时也说:“听过我靠自学成为建筑家的经历,有人以为那是条华丽的康庄大道,但那是完全误解了。在封闭保守的日本社会中,一个人毫无后盾,独自追逐成为建筑家的目标,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开始尽是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活下去。总是处于逆境之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过程中找到活路。”“因此,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要坚强地活下去的韧性。”“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安藤忠雄在本书的最后,也提到了人生的幸福。他说“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呆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视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光与影

”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首先只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想法。至于现实问题如何,稍后再想就行了。“《Youth》 Samuel Ulman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it is a state of min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歌颂经济之上的日本社会,从孩子身上夺走了空地和放学后的自由。将孩子封闭在”过度保护“的世界里,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系统,阻碍了孩子的独立自主。小孩在连撞到玻璃有危险都不懂的环境中长大,真能学会自我管理吗?在这种过度保护的状态下,到底能不能萌生”活在当下“的紧张感?又怎能培育出自己想办法克服问题的创造力呢?人为了生存,需要知识和技能。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找到既有问题的答案,利用课余的自由时间,亲眼观察世界,培养找出问题的智慧,两者兼具才称得上是真正地教育吧。”……“如果更深一层去思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问题,建筑的可能性便会增加,变得更加自由吧!人的身心其实远比想象中来得坚韧。”“传承并不能借助有形物体本身,而是要倚靠和追求其中表现的美感意识。””在现实社会里,想要认真地追求理想,必然会跟社会冲突。恐怕大都不会如自己所愿,而过着连战连败的日子。尽管如此,仍然不断地挑战,就是作为建筑家的生存方式。只要不放弃地全力冲刺,总有一天会看到曙光。愿意相信这种可能性的强韧意志和忍耐力,就是建筑家最需要的资质……“关于「光与影」“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要坚强地活下去的韧性。要在人生中追‘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一个人真正地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建筑师的力量

世界上只有大海才能孕育并繁衍巨大的生物,海能纳百川,能载万物,有这样胸怀的建筑师,一定有着伟大的作品;还有一种爱,萌芽于故土,成长在四海天边。这一路并非总是阳光普照,从而体尝万物的平等与生长的艰辛,在光与影中,爱不再刺眼、自我,而越发和煦又温暖,终让他超越阶层、民族、文化而成就了精神领域的升华;他还有着一股子倔强,永生用不完的坚持,因为他是日本人的缘故吗?还是因为他曾是拳击手?我想答案都不是,他只是虔诚的守护着自己的原则与梦想,不放弃,就像他钦佩的中世纪的修道士。他是安藤忠雄,华丽的溢美之词可能并不适合他,在他的自传中,朴实却深刻的哲理就是这样娓娓道来的:-我从事建筑行业已过了四十年,但我面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依旧是“对抗都市的游击队”,没有改变。-我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都有共通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积累的富饶”。-如果大众没有培养出积极参与及共享的意识,不管在环境中保留多少空间,也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场。-只要周围有极具生命力的自然风貌,就能借用这股力量,重新整建环境,建筑要重拾现代社会抛弃的观念,并凸显其问题,而且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这是建筑对于都市的看法,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利用“后现代”一词为障眼法,为了花光大把钞票而将建筑物盖得奇形怪状,这种毫不考虑周围环境的建筑接连出现,让人产生错觉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极度的经济至上主义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也在吞噬了建筑界 。-若建筑只是炒地皮或投机的工具,就已经无处可展现“战斗”的姿态,如卷入金钱游戏,我怕会迷失自己,所以我决定始终与商业性建筑项目保持距离。-我对表参道之丘所采取的姿态,是不切断从过去到现在、传承至今的时代感,并打造出传承都市记忆的建筑。因为远比专家的赞美更重要的,是经过表参道的普罗大众对这栋建筑的深刻情感。-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相聚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即使我一直钻研清水混建筑至今,我还想要积极研究下一个时代的崭新工法,然后我想再次超越极限,找出属于我自己的混凝土风格。-柯布西耶的这栋集合住宅所发挥的机能未必完全如设计者的构想,但是柯布个人的构想以具体的结构实际呈现出来,还有他面对社会的力量,从零构想出空间里的力量,令我深受感动,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位建筑家应有的姿态。-我一直认为:建筑师应对自己设计过的建筑负责,只要建筑物还存在,就该对它负责。如果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没有对话,只是一味的生产、消费新东西的社会结构,无法超造出“真正活着”的场所。最重要的是,人们拥有经营与维护建筑物的意识,然后建筑物给予相应的回应,这是一种随着时间越来越有魅力,让建筑成长的思维。-维系一个自由、公平的社会,需要超越个人意识的公共精神。在此精神下,创造出能够聚集人群、共同感受生命喜悦的空间与时间,这才是公共建筑真正的意义,这绝不是靠国家或政府的力量完成的。-要超越不同文化的冲突,并非易事。单靠一名建筑家并不能做什么,但是既然建筑与人类的文化息息相关,就应该通过建筑表达某种意义。善于从过去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并传承给后代,是现代建筑师的责任。-魅力与时具增的城市,和只承认新事物价值而不断重复拆与建的城市,何者的风景能看到人类的未来?只要人们对“使用最新的商品便象征富裕”的观念还存在,拆与建的循环就不会结束。-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仰赖于自然独有的文化土壤,有时人心的强度会展现惊人的气魄,甚至能重现自然的伟大想象力。-人的信念有超越经济局限的力量。“为谁而做?为何而作?”我一直在自问,并深刻省思着。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着光和影的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就有艰苦和阴霾。如果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豪华的学历背景,也不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事实,绝不放弃,坚强走下去的韧性。不要被“每时每刻都得呆在光照得到的地方”这种强迫意识束缚,而是认真的追求理想,不断地挑战,冲刺,这就是作为建筑师应有的生存方式。

第二个影响我的日本人

第一个影响我的日本人是稻盛和夫,是企业家。现在第二个影响我的日本人就是这位安藤忠雄,是建筑家。跟时下很多自传励志类的书不同,这本书没有着墨太多于生活的艰辛和困难,而是反复都在表达安藤忠雄几十年所形成的建筑哲学——光与影。“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这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书里面每个介绍他建筑作品的背后,都有他“光与影”的故事的。安藤忠雄在影之中,毫不放弃他眼中所看到的微光,并为此而拼命奋斗。这说起来容易,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做到的。而我却却深深被安藤忠雄的这种人生观所吸引。在日本的不同领域,有更多的优秀的人,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

一个日本建筑师的态度

一开始尽是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安藤忠雄不用过多的阐述他的人生经历,建筑作品,因为世人熟知的太多。正是这么一本语言很朴实的自传,谈到他的人生,领导团队的经验,对建筑项目的理解,职业的责任心。。。。。。非常值得每一个热爱建筑的人细细品读。PS:不需要以神的角度去观察安藤,浪费太多的时间和别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没有必要,坚持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相信人生会更加的与众不同。

安藤 外婆 住吉长屋

安藤忠雄有个孪生弟弟,但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外公,外公与战时日本军方做生意,有产业,但战后衰落,安藤小学时外公过世,安藤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76岁过世,届时安藤36岁。安藤受外婆影响很大,外婆教他做人、做事并要求健康第一,但不要求他将书读好,所以安藤不愿读书,做了职业拳击手。1964年,23岁时,在外婆的支持下,安藤只身远渡重洋赴欧至印度回国,七个月花掉1666美元(60万日元),这趟旅程,他自认为探险,其经历影响他一辈子。安藤从小在日本传统长屋长大,面宽4米,进深16米,冬冷夏热。因安藤在这个“冬天夏天都令人一肚子火的家中成长”,深感居住长屋的痛苦,总想有朝一日改造长屋,这也是其日后立志于建筑师的初衷。一日,外婆决定将自宅加建一层,自小喜爱木匠的安藤便日日观看改造进程。某日安藤由打开的屋顶看到了天光,在阴暗潮湿的长屋中感受到阳光和空气,极为兴奋感动,此番景象一直留在其记忆中,“无论如何,我人生最后的工作一定是盖住宅,这是我唯一也是最强烈的坚持。”并坚持清水混凝土盒子与光影的组合。住吉长屋是安藤的处女作,也是开始出道扬名之作。大小如同其外婆住宅的住吉长屋,清水混凝土盒子饱受诟病,但自成一院的格局奠定了安藤的日后风格。安藤将痛恨的长屋开出一个天井,引进阳光与空气,在没有空调机的作用下,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业主至今仍在内生活,安藤由衷感谢业主的信任与坚持,直至今日,我想业主应该由衷地感谢建筑师选择了他们作为牛刀初试。住吉长屋对日本传统住宅的改造,其实在中国江南民居自古有之,沿河并置的江南民居,面宽与进深如同日本长屋,但不同的就是在长长的进深中设置天井,改善狭长住宅的采光与通风,两广民居也有类似做法。假若安藤当年先来中国,那他对日本长屋的改造就不会如此费劲了,并且还可以对业界、媒体指出出处与依据。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收录了安藤忠雄幼年青年时期的私人照片、手稿、设计的建筑等上百张珍贵图片,作者安藤忠雄通过一件件作品,向大家阐述他的成长经历与设计理念,进而表达了他的人生观。有人称他为“清水混凝土诗人”,有人称他为“永远的格斗家”,更有人称他为“哲学家”。自学成为建筑师的过程是安藤忠雄成名前最传奇的一段。他只是高中毕业,却极其爱好建筑而开始自学,去大学蹭课旁听、去旧书店买旧书、自费周游列国。长达多年的游学生活,让他朝拜到世界各地的经典建筑,开阔了眼界。 住吉长屋是他建筑的原点,却也是饱受批评的处女作。这个小住宅是其后来作品的起点,然而从这一原点出发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最终为安藤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从安藤的作品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渐渐把设计重点倾斜到了公共性建筑上,其每一部作品都传达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用安藤忠雄的一句话“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作为评论的结束语。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工作态度与做人准则

读完这本书,让人对日本有了些许了解,更让人有一种想继续详细了解这个亚洲岛国的一切,更想踏上这片土地切身感受一番。每个国家都需要像安藤这样的设计师,他们给这片国土留下了一点这个时代的印记,让后人思考,想象。真想身临其境般去感受安藤的作品,能从建筑本身感受建筑的生命,内在灵魂与创作者的付出。

“游击队长”安藤忠雄

1979年,如果你走在大阪街头,或许会遇见一个怪模怪样的年轻人,对着街边的空地或两旁住屋指指点点,喃喃有声:“如果是我,就会在这里这样盖”、“这里如果这样开窗,应该会有别致的景观”,有时还会兴冲冲拿纸笔画起草图来。当然,大多数时候,他都会被房主轰走了事,不过还是有人会认真听取他的想法,甚至会伸出橄榄枝“可以帮我设计一下吗?”这个“建筑痴”就是28岁的安藤忠雄。一个从拳击手半路出家、没上过一天大学的建筑师。那时候,他的事务所刚刚成立,门可罗雀,“唯一的工作就是参加国内外的建筑设计比赛,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安藤从小居住在大阪市的两层木造长屋里,一直到相依为命的外婆去世。拜这间幽暗狭窄、冬冷夏日的旧房子所赐,他一直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改变这样的居住环境。但是,在封闭保守、等级森严的日本社会,一个学院体系之外、毫无后盾的年轻人想追逐建筑家的梦想,谈何容易?扫街式的自我推销终于让他有机会初试牛刀——在两幢房子的夹缝之中盖一造长屋。地方狭小、经费吃紧,邻里反对……在种种限制之下,他索性将求之难得的“舒适度”放在一边,转而去思考如何在方寸之间自成宇宙,在螺壳中做出道场。他使用了简朴价廉的混凝土,应用单纯的几何学架构,并出人意料地将捉襟见肘的土地上三分之一的面积留给了承接天光的中庭。而且,长屋向街的两侧不留片窗,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营造出一块怡然自足的空间。建筑大师村野滕吾点评道:姑且不论建筑的好坏,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经营着生活,令我深受感动。而在安藤看来,这是一座“都市游击队”对抗城市化的堡垒。相对于建筑学院名门出身的“正规军”,他喜欢称自己的事务所为“游击队”,也愿意为都市里的“游击队”——那些即使在难以立锥之地仍要兴建独栋住宅,将城市排除在外,坚守内心安宁的人们。“我的建筑服务于清心寡欲且坚强度日的人,打造犹如修道院般的住家。”他也是这样一个坚毅刚强的人,18岁时就通过一个月的封闭训练成为职业拳击手,甚至飞赴泰国参加国际比赛,有时还会通过绝食锻炼肉体与精神。长岛住屋打出名气之后,渐渐开始有人上门委托他设计住家,不过,他“都市游击队”的设计理念吓走了一半的人,“而没走的另一半人,便成为我建筑项目的业主。”虽然成名之后已经很少有精力去建造住宅,但是他的建筑理念却从一开始就头角峥嵘、展露无遗——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以建筑来对都市采取防御姿态。这样的姿态,也是自学成才的他面对建筑界的姿态,个人境遇和设计理念在他身上体现了完美的统一——“面对都市,我只有用打游击的方式去涉入,在不断胡乱发展的都市中,以兴建个人住宅作为抗衡堡垒的同时,我也开始借由商业建筑,从小据点切入城市。”从独栋住宅到集合住宅、商业建筑,他似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六甲集合住宅项目中,他巧妙借用依山而建的地形结构,规划出类似类似日本传统街巷般的公共空间,着力营造“群居生活的丰饶感”。与封闭如孤岛的“游击队堡垒”相比,在表参道之丘的改造项目中,他希望住户们能够“发扬牺牲精神”,贡献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个人堡垒V.S.公共空间,看似对立矛盾,实则都是安藤对现代都市慷慨发表的“檄文”,前者是为了对抗都市淹没众生的滔天巨浪,而后者则试图以街坊邻里的“小社会”来阻止都市将每个人碾为尘沙。日本的都市规划模仿自西欧,却没有为中心广场预留位置。在传统上,日本的社会结构原本就没有在市镇中心兴建让人交流的场所的需要。在都市空间的意义上,小巷小路或水井边这类隐于街坊内的场所,反而令人感到十分亲切。建筑师以作品向社会发声的更大舞台则是公共建筑,在摸爬滚打了20年后,已成为建筑家的安藤终于爬上了“公共讲坛”。刚好,此时他也已经厌倦了经济爆炸之后日本社会的浮躁气息。在“日本第一”的幻觉蛊惑下,东京的地价就能买下整个美国,而建筑也沦为了炒地皮和投机的工具,战斗的据点已经被金钱淹没,甚至战斗者本人都快要被裹挟其中,难以自拔。为了坚守自己,他决定远离商业建筑。然而,公共建筑也并不是一块不设藩篱的实验田。循规蹈矩、但求无过的保守作风还是有待安藤拳打脚踢出一片自由空间。在争取来的空间中,他得以将自己的建筑理念推演到极致,而成为一种建筑哲学。比如,“壶中”藏天地——将直岛地中美术馆完全藏于地下,将佛堂永御堂埋在莲花池的下方;屋中纳自然——完全采用自然光线,日落休馆的织田广喜美术馆("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当然,还有其标志性的光影游戏——光之教堂,教堂内唯一的光源来自于讲坛背后墙壁上十字架形的开口。不论作品如何千变万化,采用的都是他刚出道时所使用的清水混凝土。毫无疑问,这其中有着开宗立派、垂范后世的野心,正如同他的偶像高迪以佳泰隆尼亚拱顶闻名于世。安藤也想把混凝土这种平凡无奇的材料“浇灌”入建筑艺术的圣殿。为了树立自己的美学风格,他没有像高迪那样潜心钻研特殊工法,而是反其道而行,在结构上坚守几何造型,以这种简单的原则来约束自己,在其中挑战如何创造繁复多变的丰富空间。清水混凝土的特性就是“还没拆下模板钱,不知成败。”每一次灌浆对于安藤来说都是如临大敌,每到工地灌浆的那天,他都会手拿竹棒大声苛责甚至敲打工作马虎的人。这种完美主义者的暴脾气也会发泄到建筑事务所的年轻人身上,动不动就拳打脚踢,一家杂志形容之为“用恐怖来教育”,他最在乎的只有两点:有没有为使用建筑物的人们着想,有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

很出名的建筑师

上学的时候 就学过他,日本的建筑设计非常有日本特色,无论古典和现代建筑,都有种禅意,追求境界。清水混凝加几何形状成就他的风格,用最天然,未经过过多人为加工的材料,用几何形式表达出来,塑造一个空间出来,体现人与自然地和谐互动,非常人文和自然。更体现了东方思想。

安藤忠雄眼中的世界

第一次认识安藤忠雄是他的都市彷徨 在我看来是游记 他游历世界各地的城市建筑 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 以及他对人类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思考 人为气息扑面而来而这次的传记 虽只看了前半部分 但感觉是一部励志书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 他的团队 对他影响至深的外婆 感受到他身上源源不断的力量 基于游历世界各地的思考 着实为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提供更高的视觉他的作品似乎要把大自然请进房子里 既享受自然的光影变幻 同时也要忍受自然的风雨洗礼 孜孜以求 看他的房子 不折不扣的艺术家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By 安藤忠雄下面,请允许我介绍这样的一个人:他年幼被父母过继到外婆家,外公早逝;他由明治式独立而经济的外婆抚养长大。童年,充满了各种自由和散漫。他17岁称为职业拳击手,甚至出国参加过比赛。在高中毕业时,深入思考了自己的出路,毅然放弃了拳击生涯,立志成为一个建筑师。他没有靠家里人,没有上大学,没有可以拜师的对象,以打工的方式,像游击队一样,流走于各个城市,甚至旅学欧洲,“自学” 了建筑学。他在20岁的时候,遇见了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了悟到了挑战旧体制,开创新道路才是建筑的门道。他建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以令人“恐怖”的拳击教练方式来管理,血气方刚的时候,还会对于员工拳打脚踢。但是,他从未因为员工的创意理念不够好而责骂他们。在他眼中,建筑设计的质量和后期的建筑跟进,同样重要。他从最初的2个人的事务所,扩长到了25人。他坚持以清水混凝土来作为建筑的材质。他以对建筑的拷问而用心构筑任何一个作品。他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却担任了东京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他获得过许多荣誉的奖项,却从来未停止对建筑的拷问和对旧体制的对抗。他,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各个行业之中,总有一些令人特别折服的人。对安藤忠雄的折服,不完全是来自他作为非学院出身的建筑大师的身份,而是深深地被他对建筑真正要义的拷问。关于住宅建筑,他在拷问:“问题是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关系到人们对居住真谛的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的空间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我们来欣赏一下他著名的六甲集合住宅吧,或许我们能够从中窥见一点要义:这个住宅全是混凝土结构,建在半山腰上。在那样险峻的地方,让人甘冒着生命危险去建造,其原点应该还是人类纯粹的挑战心。那就是在似乎完全拒绝建筑物进驻的严峻自然中,想进办法去建筑,想尽办法去达到人和自然的融为一体。 除了对建筑的拷问之外,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混凝土的执着。混凝土作品的“光之教堂” 让安藤获得了 “清水混凝土诗人” 的雅号。对于光与影,安藤有自己的看法:“ 一开始是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在期待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他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与影。那是我置身于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安藤忠雄的光影人生

建筑家仿佛总与我们很远,却又与人们很近。近年来在中国,不少建筑都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比如鸟巢、比如央视大楼、比如国家大剧院。虽然都是世界一流的建筑设计师操刀的作品,也是游客热衷的绝佳拍照背景,但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民众对这些建筑却争议颇多。有的人喜欢它们,有的人极度厌烦它们,有的人说它们风水不好,有的人说它们破坏了北京的景观。进而,人们也会将这样的争议转移到建筑设计师身上,说这些外国人让北京更加难看了。建筑设计师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究竟在做些什么?绝大多数民众恐怕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只会在看到难看的突兀的“大裤衩”,开车在西直门立交桥上绕不下来的时候,才想到到底是谁设计了这个鬼玩意儿?安藤忠雄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建筑设计师,尽管他的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中国人对他的作品却很宽容。他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在网上流传颇多,且追捧的人甚多。许多人由此喜欢上他作品的清水混凝土特征,喜欢他极度简洁的设计风格,但恐怕更多人却不知道他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建筑家安藤忠雄》就是安藤忠雄本人对他的人生和作品的一次坦诚表达。这本书特别之处,就是作者通过他的一件件作品,向大家阐述他的成长经历与设计理念,进而表达了他的人生观。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安藤忠雄只是在讲述建筑的故事,而并没有过多的谈自己的成就,也没有谈自己吃了多少苦,就好像,他生命的片段都是通过一座座建筑的图景来讲述,而通过这些实现的和未实现的设计,可以听到作者想要说的话。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太多论述他的过去。即便是当拳击手的情节,也是一笔带过。不过,对于自学成为建筑师的过程,确实着墨不少。因为这是安藤忠雄成名前最传奇的一段。他只是高中毕业的学历,却因为喜欢建筑,而开始自学。去大学蹭课旁听,去旧书店买旧参考书读,自费周游日本做建筑素描研究,他在书中,这是相当艰苦的时候。他几乎将他的所有钱,都投入到他对建筑的学习中。当他在旧书店看到自己崇拜的建筑家偶像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时,他手头没那么多钱,所以他就把这本书放到书店生僻角落,以免被别人买走。就这样,不断地去书店,胆战心惊的看这本书是否被买走,直到一个月后,才终于攒钱买到了这本书。安藤忠雄的外婆对他影响颇大。外婆以一种开明的教育方式放养着安藤忠雄,也对他说,将钱用在对自己有益的地方才有意义。这鼓励安藤忠雄花了最终踏上他的建筑旅行之路,以游学的形式开始自学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设计。而长达多年的游学生活,不仅让他朝拜了所有古代的现代的经典建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阅历,也让他对全身心的毫无牵挂的投入到建筑设计这个行当里。幼年时,外婆简陋的居所,也成为他坚定进入建筑设计行业的决心,成为他设计房子的“能量来源”。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革命”风潮对于安藤忠雄影响颇大。他那时候正在法国游学,目睹了全巴黎的人都在搞全民社会运动,也经历日本安保运动,他切身感受到了个体与体质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将“反抗”注入了自身的血液之中。从此,他的建筑观念中,也加入了“反抗”的元素。尤其在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以后,越来越多的商业建筑不顾人们生存环境的诉求,只顾利益的做法,更加重了安藤忠雄想要反抗利益第一社会风气、回顾最质朴的旧日生活状态的诉求、在功利环境中求生存的一种态度。而当时自由的空气,让他认识到“活出自己的人生”的重要。这也成为此时出现在安藤忠雄脑海中的念头,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做事原则。这本书的开篇,就是写他的“游击队”工作室。安藤忠雄把自己的团队成为“游击队”,是因为公司业务的开端就像游击队一样,不停地接小案子,奔赴一个另一个地点去工作,也要像游击队一样去对抗社会对他们作品的非议,在作品中表达对物质社会的反感与厌恶。他在这本自传中表达他欣赏切•格瓦拉的坚韧、果敢、一直向前的游击队精神和革命精神。这样,就让更多的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安藤忠雄是一个建筑设计界的革命者。而他的早期作品,更是在资金不足、条件局限、业主质疑及亲力亲为的环境中一个个成行的。安藤忠雄的第一个作品“住吉长屋”,就是这样子诞生的。这也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原点。这是安藤忠雄所做的第一个民宅设计。在一片传统日式住宅中,建立了一个混凝土盒子。而这屋子,又采取中空的门廊设计,让阳光能够直接进入设计中,减少了居住空间。却让自然更多进驻到住宅中。在这个作品问世后,许多非议便接踵而至。如“若要雨天上厕所,就要从楼上撑伞走无扶手的楼梯到一楼去上”,“牺牲了很大的住宅空间”等等。而安藤忠雄不否认这栋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不便。但他更多思考的是,“住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安藤忠雄认为,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太多安逸的享受,这样的环境,只能让人远离环境,远离自然,丢掉传统。而认为有钱就能享受一切的方法,将会给城市和社会环境,更为孤立,而造成人与世界的疏离。所以,安藤忠雄,在他的处女作中,就将安逸抛弃,放弃了人们生活上的方便,而将环境进入住宅中,将这栋房子和周边住宅做成隔离(既对抗周围的安逸住宅),让住宅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这栋建筑,在当时的建筑界,争议很大。但也为安藤忠雄带来了生意。周围许多业主,开始向安藤忠雄咨询。虽然,他对建筑设计的不妥协作风也吓走了一半客户,但仍有另一半客户愿意尝试他的设计。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也向客户提出要求,“既然委托我设计,我希望你也要有坚持住下去的信心。”不过,安藤忠雄的建筑家之梦,由此开始了。而他的“游击队”生活,也由此开始了。在经历了多年的小预算住宅设计之后,他的建筑设计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和接受。但安藤忠雄始终坚持混凝土的极简设计风格。这时候开始有商业建筑设计要约找上门。而安藤忠雄面对商业设计邀约,依旧不妥协。这让业主很头疼,但却不得不最终接受他的意见。不过安藤忠雄也会不断说服业主。比如安藤忠雄的六甲集合住宅,利用一片峭壁,将房屋以梯形形态建设在峭壁上,形成一片社区形态,让建筑与自然合二为一,彼此依存。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要开凿一片山岩,将房屋嵌入山岩一侧。而在建筑理念上,安藤忠雄则在实现他自身的一个愿望,就是集体住宅。让建筑突出各种功能性需求,不仅让业务个体感受到自然,将住宅区体现便利性,也要有老街坊似的互动,将欧洲小镇的中心广场概念融入到建筑群中,让业务能够感受到彼此亲近的关系。六甲集合住宅落成后,马上就有不同业主邀约安藤忠雄在山的另一岩壁,建造相似建筑群,这就是六甲集合住宅二期。这个比一期大四倍的建筑群,更让安藤忠雄有了可发挥的余地。他将一期中的广场成为连接一期、二期的结点,让两所不同业主的两种建筑有了相互的链接,也给了住户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名副其实的造就了一个集体生活联合体。例如在这个社区中,有公共绿地、也有游泳池、有商店等,而住户要想达到住宅,则需要走过长长地楼梯,才能直达建筑群顶点。虽然这栋建筑的概念是为了融合社区关系,但可能因为过于超前,目前使用此建筑群的业主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栋建筑群的特点。这不免让安藤忠雄有些遗憾,但对于他自身的设计尝试而言,却是迈了一大步。他将这样的住宅概念在日本落地生根,在经济发展中人与人彼此的隔膜状态进行了一次反抗式的修正,让人们的生活有了一种新的选择。其实被国内大多数人所了解安藤忠雄作品,例如“光之教会”,也是故事颇多。此前,安藤忠雄已经设计建设了两个教堂建筑,水之教堂和六甲教会。但因为这两个建筑都是饭店委托的附属建筑,因此带有一定商业色彩,并非纯粹礼拜用途的作品。而对安藤忠雄来说,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他受到法国的朗香礼拜堂影响,看到人们专心祈祷的样子,深受感动。而想为教众建造一座专心祈祷的心灵之作。但这个项目没预算紧张,以安藤忠雄的设计,设置会出现无法封顶的情况。安藤忠雄甚至想放弃屋顶,先行使用,待有预算时,再加上屋顶。幸亏承接此项目的施工单位也为信仰所感动,愿意赔本完成此建筑,因此,光之教会这个心灵作品,才最终得以实现。以光之教会作为总结,《建筑家安藤忠雄》最后一章以“光与影”提出了安藤忠雄自己的思考。“光之教会”落成后的9年,安藤忠雄又承接了同一教会的另一建筑。但是,由于之前承包商的老板因病去世,而其团队另组公司后不能再承担亏本生意,因此项目被转包给其它建筑商。安藤忠雄感叹道“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着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艰苦、阴霾的日子。”安藤忠雄在总结了他的经历时也说:“听过我靠自学成为建筑家的经历,有人以为那是条华丽的康庄大道,但那是完全误解了。在封闭保守的日本社会中,一个人毫无后盾,独自追逐成为建筑家的目标,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开始尽是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活下去。总是处于逆境之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过程中找到活路。”“因此,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要坚强地活下去的韧性。”“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安藤忠雄在本书的最后,也提到了人生的幸福。他说“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呆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视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我想象中最美好的房子

看完同学推荐的安藤忠雄的自传,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心间。看安藤设计的建筑,无论是商用还是民用,无论是集合住宅还是个人居所,都将人的生活与自然的风采考虑了进去。他对每个建筑都那么用心,让人不禁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懂得安放生活的艺术家。书里有意思的建筑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早期设计的住吉长屋。虽然这个房子的设计饱受诟病,比如其不加天花板的中庭被人指责说给业主生活带来不便。想想也是,要是在下雨天,去自家一楼上厕所还要打把伞的确是让人烦心……但是安藤却固执的认为这是将生活融入了自然。看到这个建筑,我总是想起我一小学同学的家,虽然那个房子没有经任何设计师之手,但生活其间的人总是它最好的设计师,在正房与厨房两个空间之间,有一个巨大的沟壑,于是一个自搭的小桥便由此而生。房子里还有小桥,让那时年纪小小的我,好生喜欢,觉得简直有意思极了……看着住吉小屋,想象着在自家的中庭听风看雨,仰望满天繁星,真是惬意之极!但比惬意更美好的是,在这么个狭长封闭空间里,居然可以营造出这么丰富的层次感和随四季、天气变化的景致,多么有趣!有时想想,建筑其实是个不讨好的东西,一个凭空拔地而起的建筑,不可能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将建筑融入自然的说法总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但是人类也不能没有建筑,借用一个说法,人类进化几百万年,不是为了风餐露宿的……所以我觉得,建筑师设计的不仅是房子,还设计着人们的审美和生活走向。我们可能艳羡欧洲,有那么多古老的建筑精品,历经岁月,融为当地风景,它们就是那景那份自然。其实我们中国也有建筑融于自然的风光,比如那凝固时间的江南水乡不就是一幅山水美画吗?但是在更多地方,我们的城市已经丢掉了那份对自然、对历史应有的尊重。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吧——本应是万事万物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却是如此的灰蒙蒙,扬沙、浮尘弥漫整个春天,让一切春意都失掉了生机。再加上稠密的建筑、拥挤的人群、排队的汽车长龙,逼得人总想出走,彷佛鲜花只盛开在远方、生活总是在别处,而当下的城市面貌、自然人文根本不能带给我们快乐的心境。在安藤的书中,他说东京为申办2016年奥运会,正在开展海上森林计划,说建筑和造林都是为环境所付出的努力……看到这,莫名哀伤,有一种锥心的痛涌上心头。有微风、有花香,有蓝天、有白云,有月亮、有星星的房子在哪里?

凝练一个光明区

世上有两种职业我非常羡慕一类是建筑师一类是高空作业的架起高压电缆电线杆的工作人员对建筑师的遐想来自他们的工作状态 紧密的逻辑学 综合因素的考量 成品落地呈现的感动 以及建筑和周边自然的对话对电缆工作人员的遐想来自他们工作时的环境 在人烟稀少的高山峻岭 一马平川上 用常人无法企及的视野眺望远方 吹高处的风 沉默而严肃地工作着 心系远方书是朋友饼干推荐和赠送的 清水混凝土的凝练 对梦想的孜孜不倦 我感触良多 安藤忠雄的核心意识我非常认可,好比追求美而加入的花边或纹理装饰在我而言经不起推敲,这一认知已经并在持续贯彻在我的手工作品中同时因为结尾的一句话 大致感觉到自身的问题在哪里“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我想在决定自我了断前,还是应该树立(是相信而非遐想)一个光明区 靠近 凝练一个光明区

在阴影中一心前进

  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他是第3个获奖的日本建筑师,也是当时世界上第17个获奖者。大概正是这个奖项将他带入了中国建筑界的视野。不久之后,我开始学建筑设计,很长时间里,脑子里只有两个建筑师是可以放心脱口而出的,一个是现代建筑的创始人勒•柯布西耶,另一个就是安藤忠雄,我清楚地知道他成为建筑师的过程,熟悉他那时在大部分项目,看过几乎所有有关他的书。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再看《建筑家安藤忠雄》这本自传,所有关于他的记忆都重新被翻出来。  双胞胎之一的安藤忠雄,从小被放在外公家长大,学习并不是他的长项,倒是17岁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可最终他看到了更强大的拳击手,放弃了拳击梦。差不多同时,他开始涉足室内设计,有一天在旧书店里看到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他被里面充满灵性的建筑草图深深吸引。安藤忠雄反复临摹书里的图画和设计图,渴望成为那样的大师。不能正式上大学,他就去旁听、上夜校,尽可能接触参加设计实践。为了体验广阔的建筑世界,1965年,日本海外旅游开禁的第一年,早已游遍本国著名建筑的安藤忠雄,辞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工作,以自己所有的积蓄为赌注,开始了漫长的旅行。他从横滨乘船到纳霍德卡(俄罗斯的远东港口城市),又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再到芬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绕到开普敦,又去了马达加斯加、印度、菲律宾,这一行花了七个月,成了他“此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建筑师的心意越发坚定。1969年,安藤忠雄开设了他自己的事务所。事情却并非那么简单,有好长时间,他也只是躺在地板上打滚幻想,或是画没有委托方、看似毫无意义的设计图……直到让他在日本声名鹊起的“住吉长屋”建成。    这段事,看过好多遍,到今天已经不再新鲜,我把这当作建筑界一个“理想主义者必胜”的励志故事,就像在《读者》上经常出现的心灵鸡汤。但这对我来说,完全无效,包括后来的研究生阶段,我一共在正经的大学里学了七年建筑,时至今日,我一栋现实的房子也没设计出来。简直是安藤忠雄的反面,他所有赖以成为建筑师的知识都来自于凭借梦一般的理想支撑艰苦地边工作边自学的七年,我花费了同样的时间,有着更好的条件,却像捉弄命运般虚晃一枪就掉头逃跑还躲起来了。  《建筑家安藤忠雄》里,他只将鸡汤故事草草带过,重点讲了自己后面作为建筑师的生活。人生绝非“有理想就去实现”那么简单,他对建筑设计的坚持和全情投入,简直是极端。安藤忠雄毫无愧色地描述自己对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残暴”,用上了“拳打脚踢”一词,想想看,他以前可是拳击选手啊!连他自己都说,“他们除了恐怖害怕,大概没有别的感受了”。他对待掌握建筑师收支的业主、审批项目的政府机关也毫不屈服,不惧压力,不顾反对,绝不听取无理的意见,甚至可以在业主入住前完全不让他们看设计图、不透露任何建造的进展。无论哪一个项目,即使没有回报,安藤忠雄都像打仗一样,不惜项目被中止,不在乎耗费几年的时间,拼尽全力去说服去搏斗让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推进,最终像他设计的那样建起来。  世界上有这种“拼了”的人存在,真是非常可怕。难怪安藤忠雄那么喜欢清水混凝土,在自己的项目中反复使用,他简直就是个混凝土块嘛。对比之下,我真是渺小可笑,是名副其实的软蛋、废柴,放弃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怕辛苦、怕麻烦、怕与人打交道、怕被人否定,这些令我想想就头皮发麻的事情在安藤眼里简直都不值一提,他会花四年乃至十年完成一栋建筑,这期间要有多少让我惧怕的事情反复发生,不敢想。在这部自传里,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描述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也只有他才能这么严肃地对住在里面的人说出这么“无耻”的话来。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而且,一栋建筑建成并不算完,安藤带着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用假日回访居住在他们的建筑中的人们,继续接受维修、改建、扩建的委托,买下自己设计建造的房子改做工作室,他对待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的态度,恐怕比照顾孩子还更温柔体贴,过分,简直是溺爱。因此,无论是委托他建造住宅、教堂、博物馆,从美学和质量上都会得到靠得住的结果。每一次,他的建筑都证明了“安藤忠雄这个人,虽然强势,却是值得放心托付的”。可是,他啊,简直是个建筑痴,连委托人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不止一次对着空地、对着政府都没想好要如何开发的区域设计,主动拿着设计图去找土地的所有者,看,这是我做的计划,按照我的设计来吧。  现在,安藤的建筑时代大概已经趋向结束了,去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又是日本建筑师——SANAA事务所的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他们的建筑几乎代表了现在流行的建筑趋势,非常轻盈,有着通透均质的表面,跟安藤坚固的光影感十足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完全相反。  可是,即使时代变成这样,再看安藤忠雄的建筑,我依然能感到极大的震动。这么多年之后,对于这种发自心底的震动,我反而认识得更明确了。即使他强调什么环保啊,什么“为了孩子的建筑”啊,在他的建筑里,是无所谓人的。那些清水混凝土建造的物体有生命,具有了超然的神奇感,建筑是主人,像是活的神。人成了寄宿者。安藤忠雄像是《1Q84》里的领袖,他连接了两个世界,将建筑的“神”的意志表现出来。他没有其他的想法,唯有接受使命,在严酷的现实里“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一心前进,设计,看着设计变成建筑,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希望看到不一样的却有趣而坚韧的个人

甚是喜爱的西西弗书店打69折,非常欢喜的逛书店。这本书的封面一下击中我,不得不说,杰出的摄影师就是杰出的摄影师,书中荒木经唯为安藤大神拍摄的系列人物照片都让人热爱。前几章,安叙述了自己。不出所料,是非常有控制欲且总会带给下属恐怖感的人。工作室最多二十几个人,这是他能掌控人数的极限,工作人员不能自由和外界联系,唯一能使用的电话就放在安自己的桌子上。当报道说他带给他人的是恐怖感时,他很中意。哈哈。。。。真是十分能自由思考的个体。。。。讲述了自己的外婆。我想这是他这本自传里认真描述的唯一一个人,心里想着,这个带给他坚韧性格并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外婆应该对他非常重要。或者说,因为外婆是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所以可以好好叙述或者以示祭奠。除此之外还让他念念不忘的就只有柯布西耶。。。然而他并没有见过柯大神。据说他把自己的狗叫柯布以示祭奠。。。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件事情。不过,他因为柯布的偶像力量也便开始下定决心与这个世界做抵抗。这种生活态度一直贯彻全书。他在二十多书如饥似渴的去了解这个世界,抱着与世界抗衡的态度。他以学习建筑为名到世界各处去旅行。我常常不知道旅行的意义,但是记得乔布斯在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也到世界去旅行。我想,旅行的意义应该是寻找或者逃避吧,当不知道很多事情的意义,当需要去找到很多可能的时候,他们去旅行,去给自己更宽容的心态,去给自己被局限的未来一个新的方向。。。。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这也是读书的意义。。哈哈。。。一不注意就扯到自己的内心去了。书本继续,他不再描述自己的生活,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很多人都不原意太多的描述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内心充满邪恶的人,哈哈。。。毕竟,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类似吧,盛产伪君子和真小人,安大神可能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可能在这个社会中并不方便公开,所以也就赖得去仔细描述又要更多的去解释。这完全是我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为积极的思考就是,他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并且是个谨慎的人,并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既然大家热爱的是他的作品,那就好好讲自己作品吧。于是接下来便以作品的为刻度讲述了与这个世界抗衡的故事。住吉长屋,“姑且不论建筑的好坏,在这个狭隘空间经营着生活,令我深受感动”哈哈哈哈。。。。这么难住的屋子。“居住有时是很严肃的事。既然委托我设计,我希望你也要有坚持住下去的信心”哈哈哈。。。看到这段我都快笑岔气了,安大神给人家设计这么难住的房子,然后语重心长的给住户说,你要有住下去的信心,你要挺住。自己也解释,后续还能接到项目并不是因为房子住着舒服,而是关系好。这个人真是个有趣的坚韧的人。。。我已不能控制自己对住户的膜拜了。小攸邸,安大神说,自己接的项目一直都是低价住宅,小攸女士相中他来做设计师,只能说她也是怪人。。。这真是个什么人嘛。。。后面又继续讲,他不算能建普通豪宅的人。。。我心里思考着,安大神绝对不是不能建豪宅的人,满世界那么多平庸的建筑师都能建,安大神能建。只是,建豪宅意味着要迎合主人,迎合这种事情,总会既麻烦又总让人觉得会有失去自我的感觉。安神如此强的控制欲和霸道应该也很难和豪宅主人打交道。感觉后期他并没有更多的精力接受住宅项目,毕竟不是一般人请的起的,所以他也说“只看自己能否和客户讨论梦想并迎接挑战”表参道之丘,安神希望岁月能在空间进行积累,“但是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相聚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光之教堂,第一次看这个照片的时候,我深深以为这必定是个豪气的项目。但是按安神表述,这真的是个不挣钱的项目,我心里想的,应该是在水之教堂,之后,其实是安神内心或许也希望在建教堂。毕竟科布的教堂就很有名,做为一个资深脑残粉,必定也要建一座做为流世之作的教堂才行。同时,教堂不需要考虑长期住人,不需要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做为更纯粹的作品存在。即便有不合适之处,教徒们也可以忍忍。。。教堂修到一半没钱了,安神说,其实吧,没有屋顶也是没有关系的,等到有钱再盖屋顶就好啦~我对建筑了解得并不多,但是,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深知,这里面有深深的深深的妥协。。。在安神的抗衡下,建筑并不再只是妥协,这些建筑中应该保留了他的个人态度和思考(控制欲呀控制欲)。。。真是可爱的人

筑禅

关于安藤忠雄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说它养了两条狗,一条叫丹下健三,另外一条叫勒•柯布西耶。这两位现代建筑巨擘都是安藤忠雄心中神级的人物。安藤对建筑的热爱源自他们启蒙。如果安藤还有一狗,会叫它什么名字呢?我猜答案是:路易斯•康。这位大器晚成的建筑家,与安藤一样热爱旅行,对建筑有宗教般的信仰情结,最后时刻都倒在旅程上,安藤时大学课堂讲述康的作品和故事时表示,他希望自己最后的人生也像康那样,将生命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终结。生于1941年的安藤忠雄,今年已经70岁了,按照劳动法规定,早已经越过了退休的界线,但他依然像晚年的路易斯•康一样,每天带着极大的工作热情,去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去世界各地旅行观光,参加来自各大城市建筑工程竞赛邀请,还花大量的精力去大学讲座,宣告他新的“海上森林”植树目标。我们从他身上一点也看不到已经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的疲倦感,也看不出这位享誉全球大师级的建筑家半点骄傲的影子。三得利佐治先生曾告诉安藤忠雄一句乌尔曼的诗:“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光,青春是一种心境。”否许,从那天起,安藤忠雄就将这句诗记在心上。安藤忠雄的一生堪称传奇。我想,即使是好莱坞的金牌编剧也不会否认这一点。很多已经上演的传记影视作品并没有安藤的人生精彩。战争年代,安藤出生在一个大阪平民家庭,从小跟随外婆生活,战时战后的艰难生活培养出安藤独立、坚韧、追求自由的性格,并形成“守信、守时、不说谎、不找借口”的人生信条。17岁的时候,他拿到职业拳击手执照,只身飘洋过海去泰国参加拳击比赛。回忆那段人生,他说:“拳击是一种毫不仰赖他人的格斗竞技,比赛前几个月,会只为了那一战而拼命练习,有时还必须绝食来锻炼肉体与精神。如此赌上性命,独自承受孤独与光荣。”此后,“独自承受孤独与光荣”,伴随安藤忠雄至今。高中毕业后,一次偶然机会去东京游览,看到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帝国大饭店,触发他潜意识里的建筑梦想。他开始自学建筑设计。“只要碰到让我感兴趣的事物,我都会想挑战看看。例如去听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函授课程,还有上设计学的夜校。”幸运得很,他在书中碰到了人生导师勒•柯布西耶。“我知道了柯布西耶这位现代建筑界的巨匠,实际上也是自学出身的建筑家,通过文字叙述,我了解到他与老旧的体制相抗争,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他的存在,让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崇拜。”20岁的时候,他环游日本,遍览日本境内丹下健三的作品。24岁的时候,他踏上欧洲之旅,从横滨港搭船到纳霍德卡,转乘大车经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从莫斯科到芬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再到西班牙,最后从南法的马赛绕经非洲的开普敦,再到马达加斯加、印度、菲律宾之后回国。为期七个月的旅程。他亲身体验了大量的建筑,从远古罗马时代的万神殿到希腊雅典卫城之丘的帕提农神庙,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安东尼奥•高迪的建筑,到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画作,再到勒•柯布西耶的朗香圣母礼拜堂、拉图雷特修道院和马赛的集合住宅。这既是一次现代建筑的溯源之旅,也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遗憾的是他最终无缘见上那年去世的勒•柯布西耶。饥渴的安藤,通过实地旅行,触摸到建筑的本质和真谛,二十几岁的旅游,成了他此后的人生无可取代的财产。这样的故事读来让人产生错觉和幻想,以为在读着自己的人生。自学和旅行,这一阶段的人生将近十年,安藤开始踏上建筑设计师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四十多年,从一个大阪平民家庭的孩子巨变成蜚声海外的建筑大师。但回首这四十多年的建筑人生,安藤用四个字作了概括:连败连战。从饱受争议的处女作住吉长屋开始,到享誉全球的光之教堂,这中间是十年的跨度。安藤总是苦口婆心地说,二十几岁的人生,是看不到收获的,充满紧张感地生活,不停地学习、旅行、实践、成长,才能迎来四十几岁之后人生的曙光。“……在现实社会里,想要认真地追求理想,必然会跟社会冲突。恐怕大都不会如自己所愿,而过着连战连败的日子。尽管如此,仍然不断地挑战,就是作为建筑家的生存方式。只要不放弃地全力冲刺,总有一天会看到曙光。愿意相信这种可能性的强韧意志和忍耐力,就是建筑家最需要的资质……”“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 安藤总是如此说。成就安藤忠雄建筑家的三大法宝,除了自学、旅行,还有结交。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安藤经常从大阪前往东京,与当时艺术界的前卫派年轻人来往频繁,其中包括剧团人士高松次郎、筱原有司男、寺山修司、唐十郎,平面设计人士横尾忠则、田中一光,摄影师筱山纪信等等,经常与他们一起流连于剧团、风月堂、沙龙酒吧,谈论对艺术的认识。1996年春,安藤去东京大学建筑史任教,三得利的佐治先生“为了让大阪的安藤不会在东京被欺负”,特地邀请了熊谷信昭、三宅一生、中村雁治郎等友人,几位东京大学的教授,以及关关西财经界的人士为他饯行,单是这顿饭,就可以想到安藤的结交面有多么广泛。除了三得利的佐治先生,安藤与关西地区的财经界其它有力人士也颇有交往,例如朝日啤酒的樋口先生、三洋电机的井植先生、京瓷美达的稻盛先生,安藤结识的这些企业界的知名人士,都是享誉世界的,他们给安藤建筑事务所带来很多上门的生意:唐十郎的移动剧场,京瓷美达赞助的“都市巨蛋”、三洋电机赞助的“本福寺佛堂”、朝日啤酒的“大山崎山庄美术馆”、三得利的“天保山三得利博物馆”。说了这些,还是回来谈谈建筑家安藤的作品。我不认为我有任何资格来谈论建筑。尽管之前读过一本与建筑相关的作品,比如隈研吾的《十宅论》,那是年轻时候隈研吾的理论式作品,像是博士生毕业论文一样,偏向于学术气息,尽管大抵能看得明白,但味道等同白开水煮大白菜。通过隈研吾,对日本的传统住宅类型有了大致的了解。看完安藤这本书之后,才算明白,今天的日本建筑完全不是如此。比如他的作品住吉长屋、小筱邸、六甲集合住宅,完全不是之前的印象和观念,完全是颠覆性的。而且,通过这些简单有趣的作品,安藤先生将他的设计理念、住宅建筑实现的经历,一一阐述,一些常识性的道理却像珍珠般闪闪发光。建筑设计这样看似复杂苦涩难懂的东西,竟被他说得简单有趣、通俗易懂,与哪些学院派张嘴闭口理论术语满天飞的大师相比,安藤特别民间。他说:“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要建造合理、符合经济效益,且更重要的是舒适的建筑。但是,闷在封闭的不透气的室内,和住在多少有些不便却可以仰望天空自然呼吸的庭院里,两相比较,到底哪种比较‘舒适’呢?生活在里面的人最有发言权。如果更深一层去思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问题,建筑的可能性便会增加,变得更加自由吧!人的身心其实远比想象中来得坚韧。”与具重高度、规模、技术、结构、色彩、理念推导和数据模型的建筑设计师相比,安藤花更多笔墨谈论他的设计理念,直白、简单的表述,一下子让人抓住他通过建筑作品的诉求、意图和想法。“将光线与风等抽象化的自然导入建筑内部”的住吉长屋,“以光为主题的清心寡欲式生活空间”的小筱邸,“让京都的水岸空间再次重生”TIME’S,“让过去继续活在现代”的表参道之丘,“与水畔风景合二为一”的本福寺水御堂,“水面上浮着十字架”的水之教堂,“光与影弹奏的交响曲”的光之教堂……那种庄严而美丽的,直捣人心的空间,就一首首美好的诗记在内心深处。在他的作品之中,能够最大限度呈现思考的结果。很多时候,安藤像是一位哲学家,在思考建筑与城市、自然、光影、生命之间的关系。“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建筑能够拥有的力量”“让生活融入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安藤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很多建筑常识。安藤经常说:每个城市都各有独特的魅力,对每个地方我都有自己的发现和感动。他所有的建筑思考原点:建筑的生命和再生。如果不了解那个地方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居住习惯,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论那个地方的建筑设计。由此,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旅行,了解不同国度不同城市的文脉、社会生态和建筑风格。他不会去追随浪潮,他对日本八九十年代的狂热消费主义嗤之以鼻:“跳脱出把旧的东西视为垃圾而抛弃的消费主义圈圈,善用现有事物,将过往联系到未来;只要重拾我们在过去美好的时代里爱惜事物的生活方式,一定能够造就属于自己的都市风景。”他认为,如果一味地迎合业主,恐怕会迷失建筑本质;倘若卷入商业建筑的金钱游戏,恐怕会迷失自己。由此,他感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并自觉地与商业性建筑项目保持一定的距离。“项目承接与否的判断标准,不在于预算与规模,只看自己能否和客户讨论梦想并迎接挑战。”他甚至说:“我也一直认为:建筑家应对自己设计过的建筑负责,只要建筑物还存在,就该对它负责。”在这个缺乏信仰的年代,我们从安藤身上,能够找到所有稀缺的品质。也许是旅行、自学、对自由的信仰、从来没有体制的束缚,等等这些,成就了安藤的这种品质。我认为,这才是建筑家身上最重要的东西。艺术是艺术家人性的呈现方式。同样道理,建筑也是建筑家人性的表现。“不要模仿别人!创造新事物!跳脱出一切事物的框框,自由万岁!”书中很多这样的安藤式观点。我认为,他讲述的其实都是关于生活的一些朴实观念,然后,通过他的哲学思考,将其以建筑的形式来演绎。安藤经常以发问的形式来启示大家,“面对都市,建筑该是何种样貌?建筑能对都市做什么?”“建筑物是为谁而建?社会现在的需求为何?”“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更有趣呢?社会不能更好呢?”“如何让建筑耐久?”……发问、思考、意念、坚持,随之结合安藤的建筑作品创意,将他对建筑的认识和设计理念娓娓道来。在深受启发之余,引发更多的思考。安藤问:“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安藤答:“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这些问题好像是从安藤身体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像绿色植物。之前很少听到国内建筑专家谈及。我们视野里的话题更多涉及到的是规模、高度、结构、色彩、象征意味、形式,理念层面及精神层面的东西没有人愿意敞开心扉来议论,这就难怪很多常识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也鲜为人知,更不用说形成通识、共识了。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理论阁楼不是建筑在美学基础常识上,还是建设在浪潮、高见、远识、妙论、奇谈上。所以,城市发展的结果是,越来越丑陋、无序、庞大、混乱、错愕,污染、堵塞、水患、噪音,层出不穷,钢筋水泥建筑的城市,成为囚禁无意识大众的铁笼。正如安藤所说的那样:“只会仰赖经济理论,一再重复建设与破坏的循环,最后产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混沌’都市。”有什么样的民众根基、土壤,就会诞生什么样的花朵、植被。在中国这块普遍被污染、被拆迁、被塌方,好大喜高,快速推进不顾建筑寿命的地方,谈建筑美学,基本上是侈谈、空谈、妄谈。被无知者嘲笑,被无耻者讥讽。很多年轻时候肩负理想头扛梦想的建筑设计师,在这样的世俗社会和愚昧理念中,开出无数朵恶之花,还美其名曰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知和无耻是美学的天敌。无知让我们蔑视科学理念,蔑视自然规律,蔑视历史人文;无耻让我们肆无忌惮、不计后果、暴殄天物。痛心而懦弱的民众,要么袖手旁观,要么流亡海外。殃殃大国竟无处可觅当年梁思成。几年前,汶川大地震曾检验过中国建筑的成色,不谈上层意识的美学,就连基础技术层的品质都无法过关,这对中国建筑界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汶川中是癌细胞裂变呈现出真相的冰山一角,真正窝藏在背后的建筑黑洞应该是世界之最。我们的某些公共工程脆弱得连纸尿裤都不如,桥梁、公路、高架桥、学校、医院、政府廉价房,如果连基本的品质都无法保证的话,又何谈美学创新、艺术性呢?难怪安藤如此说:“中国建筑再过五十年仍达不到一流。”可是,我们还在津津乐道: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楼建筑,有6座诞生在大中华地区。安藤忠雄24岁那次横穿欧亚大陆的旅行,绕道去了开普敦,途经了印度、菲律宾,竟然对毗邻的中国不屑一顾,大抵他在心中早就掂量过中国的社会生态基本上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建筑样本了。我们在现代建筑史上毫无争议地缺席。我们有时候连举手发问的勇气都没有,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城市,近年来,堆砌那么多高楼大厦,却没有一栋建筑渐入阁下的法眼呢?一想到这个问题,我羞愧得无地自容。脑海里顿时呈现几个瞬间:暴力拆迁、地王地标、高铁动车、GDP和房价飙升,有关城市建筑的印象竟然如此这般。处于地球村的时代,安藤成了世界的一部分。意大利特雷维索FABRICA、意大利米兰阿玛尼剧场、意大利威尼斯古迹海关大楼、美国沃夫兹堡现代美术馆、德国霍姆布洛伊美术馆、阿布扎比海洋博物馆、巴林遗迹博物馆等跨地区作品。安藤忠雄是日本出口到世界最好产物的代表,像我们熟知的紫式部、清少纳言、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北野武、三船敏郎、高仓健、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原研哉等名字之于日本一样,像我们熟悉的菊花、樱花、俳句、和歌、茶道、浮世绘、歌舞伎、武士道、富士山、北海道等事物之于日本一样,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国际性的专有名字,是日本现代的名片。世界的安藤有很多誉称,其中“清水混凝土诗人”最为有名,也广为流传。安藤是建筑宗教最忠实的信徒,“筑禅”既是他的心语,也是他的境界。像16C中叶西方基督教的传教士一样,现在的安藤在借助任何机会传播、讲解、教授他对建筑、创造、学习、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去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建筑作品展览、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出版多种关于建筑的书籍。当然,今天的安藤就像罗马一样,不是一天建成的。之前读过《安藤忠雄论建筑》、《安藤忠雄连败连战》两本书的朋友,现在再来翻阅《建筑家安藤忠雄》,只能说是温故知新了。因为本书的内容大多是从前两本讲课实录的内容中整理出来的,除了增加部分安藤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但是,书册的装帧质量、排版、图片,感觉完全不同,文字传递的感觉也就完全不一样了。此外,书中大量采用了荒木经惟、大桥富夫、松冈满男等日本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图文穿插,很好调节了阅读的节奏。值得收藏,一读再读。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我想补充的是,经典作品既不会被现在的各类印刷品洪水所淹没;也不是专门为某一类型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建筑家安藤忠雄》是光写给那些准备从事建筑设计师行业的年轻人或者那些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阅读的吗?我看未必。拉夫诺曼lovenorman2011年11月30日初稿2011年12月08日终稿

书呆子看房子

书呆子看房子—————关于安藤忠雄建筑美学的演讲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是一点关于日本建筑美学的看法。特别是安藤忠雄先生作为日本国宝级的建筑大师的作品中这一美学思想的体现和赏析。   当然,这属于美学的范畴,所以指向的比较健全的美学体系的参考书是本居宜长的《日本物哀》。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握,理解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美学之中相较于中国传统的美学而特别延伸出来的张力更大的部分。   关于建筑,著名的文化评论人朱大可先生曾经说过:   “人是灵魂漂流的一族,人的家舍就像被竹竿和绳索支撑起来的帐篷。但人类不仅在土地上移动,而且还在时光里漫游,被记忆的迷津所困扰。人需要一层额外的皮肤,用以覆盖裸露的身体和灵魂,构筑温暖明亮的家园。这种历史性渴望,久远的簇拥在灵与肉的周围,成为建筑的精神起源。”而安藤忠雄选择了混凝土这种材质来打造他的灵魂建筑。   不少人看过梁静茹这位台湾歌手很唯美的MV,她的《崇拜》这首歌的背景是一个美轮美奂的教堂,当然,它在日本,叫做水之教堂,出自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建筑家安藤忠雄先生之手。请在心目中细细回想那个教堂还留在你脑海之中的光影印象,我们将在后面对安藤先生的教堂作品有一个详尽的分析。安藤先生在做建筑家之前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拳击手,而后完全没有建筑功底的他仅凭着满腔热情走上了这条职业道路,最终成为了日本国宝级的建筑大师,他的自传叫做《建筑家安藤忠雄》中国已经出版,封面的照片是日本的写真大师荒木经惟的杰作,很准确的把握了他黑白灰的光影诗人的气质,面部也是安藤先生自做拳击手以来,留下的侵略性被时光拂去之后的隐忍和坚韧,非常不错。   这张肖像似乎也说明的安藤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气质,他一直紧紧握着自己的拳头,一开始是在拳击界去体验自己的天赋的极限,后来则是在建筑界大展拳脚,而他选择的材质是跟他本人一样坚硬的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大量出现,安藤先生无疑是扛旗者。21世纪日本经历过金融的泡沫时期的破灭,这一整个过程无疑是给建筑带来了一个全盛的繁荣期和一个很漫长的反思期。而在此期间,日本经历了很沉重的地震灾害的考验,安藤先生的实验性住宅基本都采用了清水混凝土,经受住了考验,也给他的建筑理念带来了一些转变的契机。   我们可以在展示的图片中看到,这些建筑成品表面都非常光滑棱角分明而没有丝毫磨损和污染,这种严谨的施工工艺,在中国大陆内部是几乎不可以想象的。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混凝土的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要坐到完成度很高的作品,目前恐怕还是要仰仗老技工的经验和手工。它的施工的困难之处在于它几乎是无法实现在工厂监控质量的“现场施工”,因此会随着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成品,但同时这也是这种施工方法的趣味所在。即便都是清水混凝土,既能呈现出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Le Convent de La Tourette)那种粗犷有力的形象,也能像路易斯卡恩的金贝尔美术馆( Kimbell Art Museum),表现出端正且坚硬的样貌。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可以把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于外在,具有多样性的材料。   而安藤先生对于清水混凝土的思考,在他的自传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他说到:   “虽说混凝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任何人都能使用的手法,很难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差异化。”   但是他转念一向又觉得:   “但是,与其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   于是安藤先生做出了对于他设计生涯至关重要的决定:   “于是,我将使用材料锁定在混凝土上,结构上也坚守几何造型,以这种简单的原则来约束自己,开始在其中挑战如何创造繁复多变的丰富空间。”   这样一个伟大的冒险就开始了。   当然不要忘记,我们前面讲到的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的难度,安藤先生自然有他自己独到的解决办法。他在事务所开设后不久,每到一个工地需要灌浆的时候,他都会加入工人的行列,一起手拿竹棒,如果有工人做事马虎,他还会对他们大声斥责甚至动手打人,以求他们尽全力做到最好。清水混凝土的成败,在于建筑家与施工现场工人之间是否有稳固的人际关系。   了解了安藤先生的起点,我们当然现在要进入他的建筑美学世界的巡礼了。   安藤先生最广为人知的,起初就是那著名的光之教堂,每个人看到光之教堂的第一眼,很纯粹的干净就是一种心灵重归黑暗然后找寻到了光明。但是几乎没有人想到这是一个当初因为预算差点不能面世的教堂。   打从一开始安藤先生就明白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及时他接了设计,会有施工单位愿意承包这种几乎无法期望盈利的小项目吗?并且对于建筑家而言,像教堂这种超越单纯的功能性,而其精神上的表现备受期待的建筑,是在自我思想层面上极为重大的挑战。   在接受这份工作的时候,安藤先生已经在神户设计过一座“六甲教会”在备好到的TOMAMU也正在进行“水之教堂”的设计工作。所以他已经探究了所谓的“神圣的空间”。   但是上诉两者都是饭店附属的教堂,主要功能是作为婚礼的会场,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建筑----人们聚会祷告的地方。   去过法国造访柯布西耶的朗香礼拜堂,以及去芬兰造访海基与凯亚希仑设计的奥塔列米礼拜堂(Otaniemi chapel),目睹人们在因建筑家的想象力而萌生的“空间”里同心祈祷的样子,让安藤先生内心产生的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于是他把创造出群众寄托心灵的教堂建筑当作了自己的一个“梦想”。虽然建设光之教堂的条件(预算、空间、时间、人力)都非常严苛,但是伴随着委托人的强烈的信念,他在这个小教堂的设计案里看到了“圆梦”的良机。   从了解这项工作开始,安藤先生意识到,利用非常有限的预算,只能盖出单纯的箱形建筑。弹药如何从这个箱子里,创造出“别无他处”的神圣建筑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过了大约一年的设计,最后出来的方案是在宽高同为六米、进深十六米的混凝土箱子上,写着插入一篇墙壁的配置。内部地板从后方朝着正面的祭坛以阶梯状逐渐下降。出入口等主要大开口都集中于箱子的斜墙和交错之处,刻意压低室内的亮度。在这稀薄暗影之中,光线从正面墙上穿透的十字形窗外投射进来,副i暗处光线构成的十字架。   这刚好展现的是安藤先生心目中抱持的意象,就是中世纪欧洲的罗马式修道院。修道士们真的是消磨着自己的生命,将粗凿的石头堆叠成形打造出有如洞窟一般的礼拜堂。在那种简朴之至的空间里,强烈的光从没有玻璃遮挡的开口直接射入,宁静的照应出地上石面的表情。   最后,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一个几乎完美的光之教堂就这样诞生。   因此要探讨安藤忠雄先生的艺术人生,不会是着力于卓越的艺术资质,而应当看到他那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决不放弃,要坚持下去的那份常人远远不及的韧性。   他在他的人生之中,用自己的拳头,自己的温柔,自己的信仰去追求“光”,而他也很清楚,这个追求的前提就是,你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的那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前进。   安藤先生有一次回忆他的童年很喜欢去木工厂帮木工师傅做活,木工厂的师傅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削着木头,师傅曾经对他说:“木头也有个性,所以一定要让它们往好的方向伸展。”然后让他明白了“制作东西,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也在赋予物体以生命,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工作,工作时更有触摸着食物而感受到活着的充实感。而建筑家可以摆脱实物形体的限制,能够自由的想象。”   安藤先生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的真实。   光与影是安藤忠雄先生置身建筑界四十余年以来,从中学到的人生观,也终于为他赢得了“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称号,给我们带来了真正具有力量美感与传统日本美学的建筑艺术。

几个感想

1.如果认定一个目标,就专注的不断去学习、去模仿、去思考、去实践,那么终有一天会取得非凡的成就。怕就怕目标都没有,或者是今天一个想法,明天又一个想法。安腾忠雄19岁就把建筑当成他一生的事业目标,哪怕他不是科班出身,哪怕他学历只有高中,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它能够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2.永远都要学习,定下一个目标,不断学习。钱不是用来攒的,而是用来用的,尤其是用在能够让自己得以提高、得到快乐的地方。如果不去学习,舍不得投入,可能一辈子你就这么点出息、这么点水平了。安腾忠雄每3,4攒够了钱,都会选择去旅行,去亲身考察学习其他地方的建筑样式。当他20岁还一文不名时,他节衣缩食只为买书。3.凡是以身作则,成为榜样。安腾忠雄在他的事务所没有独立办公室,他的办公地点在员工都可看见的中央大厅,所有员工都能看见他工作时在做什么。如果你的老板都这么努力的工作, 作为员工,你会不努力么?

建筑必须是时代的独特产物

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相聚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

执着早就卓越

在诚惶诚恐的心态下读了本书,随后又在网上疯狂地搜索安藤的一切。发现他执着到病态的个性一方面让我敬佩,同时也让我感动恐惧。清水混泥土的建筑,无疑是安藤个性的外显形式——刚毅、坚强、固执。牛书!牛人!

台版和大陆版相差不多的好书

先读过台版,后来又买了大陆版,中信还好没有让人失望,只是开本和纸质不太一样。台版给人感觉更加小巧精致些,另,安腾为大陆版的新写了序。内容感觉和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的两本书内容稍有重复。荒木经惟拍的安腾有股杀气和倔强的气质在,总之是值得推荐的好书,不光推荐业内人士看,也可以当励志书看。

ANDO——最敬佩的日本人

一开始听说安藤忠雄大师是从课堂上老师讲到他的作品“住吉的长屋”“光之十字”,被他的用清水混凝土能建筑出如此有深刻内涵和思想的建筑而吸引,就决定一定要深入了解一下安藤大师。实际上经过了一年多之后的今天,才付出实际行动来买来这本书看,但之前断断续续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信息,和我这两年定下的理想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本书以主要讲述他的创作经历为线索,安藤大师以自己的心路历程详细的为读者解释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很多地方诚恳之至让人感动。书中以“住吉的长屋”为始,以“光之十字”为结尾,最后讲到自己对“光与影”的理解。就是在写了前面的话之后,去上课,笔记本电脑竟然悲惨的被盗了,一切说莫晚矣。安藤的作品以清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以简单几何形状为构造规则,善于在狭窄的环境里面寻找到一丝静谧,喜欢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常给人感动。当业界人士惊异于安藤的创造力时,他们没有看到安藤的辛劳与汗水。安藤高中毕业去打拳击,利用挣来的钱去欧洲旅行,参观学习大师的建筑作品。此外安藤还打过很多零工,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学习建筑理念和知识,读夜校,旁听,报培训班,自学,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等等。从欧洲回来不久,安藤开办了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初始。作为一个默默无名的事务所,根本不可能会有工程项目,安藤这时候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参加建筑设计竞赛,承接小型的游击队形式的住屋,对任意一块土地或房屋设计其建筑可能性。参加建筑设计竞赛屡屡受挫,承接的一点点住屋的项目入不敷出,随意发挥的建筑设计方案无人问津,但是安藤忠雄没有放弃,屡败屡战,仍然认真的设计冰参与建造每一间住屋,并对每一个设计的住屋负责到底,这样慢慢口口相传赢得了口碑。讲随意发挥的设计方案讲给每一个路人,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耐心听他讲述,总有那么一半个人会给安藤带来一个设计方案的实现。安藤就是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固执和认真打动了清水混凝土坚硬的壁垒,使得那冰冷的坚硬在他的设计中拥有了温度,拥有了情感。本书中安藤大师的讲述极为恳切,特别是提到如果在大陆能有一个人因他的这本书而受到启发,那么将是他的荣幸。我想一个如此的巨匠谦逊至此,这更显其心胸的博大。说实话,我一直对日本人没什么好感,安藤大师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日本人中最有分量的一位,是他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书中的作品安藤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主要讲述,例如:住吉的长屋,飞鸟博物馆,六甲集合住宅,东京规划的绿色长廊等等,此外安藤还介绍了他自己规划却未能实现的想法,如中之岛的改造计划。安藤对艺术和环境的思考与努力在本书中也能体现出来。正如文始所言,安藤的思想和思路是主线,从那里,能感受到安藤大师的诚恳,固执,以及对建筑未来的希冀。

学历社会的日本,我成功不容易

安藤忠雄:身处日本的学历社会,不接受大学教育、立志自学建筑的我,这半生实在谈不上一帆风顺,竟是困难重重的。从接手小规模城市建筑设计起家,怀抱着“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信念,努力将每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逆境中,也造就了我应对长期紧张工作的坚强意志力。

得道者,建筑家安藤忠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建筑之道,恐怕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理解,而安藤忠雄,一个建筑家,在他叙述其执业经历的时候,展现了其得道者的深沉思考。在泡沫经济的时代,人的观念只会远离其从事的事物的本质,金钱和物欲成为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氛围下,直面事物本质的人几乎不存在。存在的是为了极限容积率下窃取更多的容积,破坏更多的文化遗存,更多违心而贪婪的动作。今日的名利,或许他朝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成为文化的伤口,或许还会带点过去残留的美。然而却远离了事物的本质。离建筑之道越来越远。或许用安腾四十多年的执业感悟来审视我们今天的状态,在这个透支生命的时间段,拨开浮躁的泡沫再来从根本上审视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离我们的道越来越远。就如安腾所言,在泡沫的年代,所有人都以为金钱是万能的。他所能做的是坚持他游击战的状态。这就是得道者的基础,对他从事的事业的道,心明如镜。得道者,就如上古的隐士,而大隐隐于市。确实,如果一个人不在俗世中悟道,那么他的道完整么?当然,对于建造这个动作,不但对建筑家,对于其后使用建造之后之物的人来讲,出世不能体现其价值。得道者本身可能不自知地在用他的道影响着后人。就如安腾,如果从经济角度去衡量他的成就,恐怕他的做法早就被资本主义抛弃。然而正是他的屡战屡败,在失败中体现其建筑的本质,他的努力未成实物,而精神泽被后人。作为建筑家有着一些永恒的作品存留于世,人生已然丰满,而得悟其道者,将思想传播于世,则比坚硬的清水混凝土更加隽永。

设计的本源来自于哪里

设计源自哪里?为什么生活中需要有设计?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屋,使用的物品不是千篇一律的?这本书通过建筑设计的表层,告诉我们设计最终的目的。设计来源于生活的需求。很多时候真正的使用者并不能真正的之道他们想要什么,只有当设计师把握住使用者需求所在,才可以创造出人们满意的东西。好的设计者不但善于满足了使用者的内心所求,还具着对于地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安腾忠雄无疑就这是这样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设计大师。

没上过大学,所以自学吧

“ 公元1941 年生于大阪,以自学的方式学建筑,1969 年设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我的履历表开门见山就是这句话。很多人似乎对“ 以自学的方式学建筑”这一点非常感兴趣,杂志的访问也多次问到这个问题。“ 真的是自学吗?”“ 所谓自学建筑,到底是怎样学的呢?”对于上述问题,我都这样回答:“ 因为没上大学,又没有直接可以拜师的对象,所以写‘ 自学’。”“ 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其实我现在也还在学。”大多数的人似乎都把这样的回答当成幽默,但这的确是事实。

安藤忠雄希望.........

是自传,但并非局限于自传。在每一次建筑成形之后,安藤习惯性地思考,从现在到过去,从过去到未来。当这种思考落笔成文后,读者不仅仅能够看到游击队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的前世今生、安藤的建筑发展史,更有安藤对于全球化、孩子的教育、环保问题,乃至日本精神的思考。而对于安藤本人,他并没有寄予这本书怎样的使命,他说:“这本小书并非什么鸿篇巨制的成功录,倘若在中国,哪怕只一人也好,读了这本记录我磕磕绊绊、跌倒却总要爬起来的自传,而获得更多的生存勇气,那才是鄙人之大幸。”

就是些小感受

因为对日本传统建筑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好:完美的木结构,挂着风铃的后廊,下班后坐在后廊喝着啤酒,眼前是小巧精致的家庭庭院,夏天的风静静吹过,真的是完全享受!所以我才拿起这本书。可是安腾并不是追求传统的木建筑的建筑家,他主张的是清水混凝土箱型建筑,混凝土既代替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砖头,又避免了再次的粉刷,虽然有点失望,但是就像他谈到建筑与传统那样,其实本质上仍是典型的日本精神,主张亲近自然。可能也许反而是我们被传统所禁锢了,层出不穷的历史剧,还有一定要与红色还有丁卯牵强拉关系的世博中国馆。不过我是终于明白,为什么日剧里的建筑大多是清一色的灰,这样的颜色可能的确会带给人们一种抑郁感,时时刻刻提醒着都市生活的压力,可是同时却又充满了现代化的质感。比起我们家乡不同的房地产商在一块地方修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歁着各种瓷砖的建筑,的确会更经久不衰些。以前看过那种还没装修过的房子,里面墙上的水泥是如此粗糙,凹凸不平,顺着抚摸过去不划伤手才是奇怪的,可是这种清水混凝土。。。我只能说我们需要对工艺的不懈追求。而把住宅设计成一个箱子,是为了对抗都市,虽然能在偌大的城市里找到一块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难能可贵,课我却觉得也有种拒绝交往的意图,加上里里外外的灰色就更有种遗世独立的感觉。至于这本书,看得我就像看典型的日剧一样。很多日剧都是每一集都按一个同样的模式讲述不同的案列,可是又有一条始终贯穿全局的线,这本书也是,几乎每一标题就预示着一个案列,而这条线就是安藤忠雄的成长,可能这是日本人的典型思维吧。还可以代表日本人的典型思维的还有迥异的价值观,不过在这本书里表现得还算收敛。里面很多感人的小细节,可能连作者本身都没意识到。安腾的性格是典型的偶像剧男主的恶魔性格,当然是因为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可是这样的他也十分坚持“与工地与业主建立良好关系”“有没有为使用建筑物的人们着想?有没有实现当初的诺言?”还有那种使命感“因为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而言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而且他认为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企业有责任为他们提供相当的实践机会,并且告诉自己的员工要充分尊重来实习的学生们,叫他们名字时要加上“先生”“小姐”这样的敬称。更令我一惊的是,他们居然还提供售后服务。。。定时帮助做些清洁外墙这样的工作,地震后还要主动查看情况,当时我就震惊了!一个人在百忙之中还能关注这些小细节,不仅是因为他细心,而是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正如他总是把自己的工作室限制在25人的规模。当然我又不自主地想起安腾说,美国的项目要开好几年的会才能开始动工,而中国连合同都还没签工就开始施展开来,“什么都要最大”,我。。。哎,就算楼高世界第一又有什么用呢,永远有更高的,可是不变的是建筑的灵性,而我们有多少呢?还有城市的拆建问题,“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都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积累的富饶’”。而当今的北京,连护城河都变成了2号线地铁。。。不过我还是对天安门广场发生了改观,它是一个人群共同感受了生命历程的空间,是老祖先留下的楷模的公共空间,我们需要用好它。总的来说这本厚实的书然我杂七杂八的感受乱七八槽的,总之的总之我又一次被日本人感动了。

读书笔记

合上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的执念! 安藤忠雄在开篇就讲到自己喜欢称事务所为“游击队”,在这里首先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其次,团队内部‘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也正是一直坚持着游击队员的态度,得以继续充满挑战性的建筑设计之路。从小生长在关西的安藤忠雄深以认同自己大阪人的身份,少年时代与外婆一起相依为命在一间冬冷夏热的二层木造长屋,具有大家风范的外婆教诲他‘守时、守信、不说谎、不找借口’的‘生存之道’,让他受益终身;同样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也磨练了安藤忠雄的心志,使其在日后事务所艰苦的环境中依旧能忘我的工作 。由于是半路自学成才,并非学院派出身,阅读和旅行就是他的老师,他如饥似渴的临摹柯布西埃的作品集,不避言柯布西埃朗香教堂、集合住宅理念对他的启示;毕业旅行-环游日本到环游世界参观各类“名胜古迹”,‘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情深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安藤忠雄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安藤的设计起点是如住吉长屋一类的小型住宅住吉长屋 P62 70年代的日本大家追求的是设备齐全、时尚亮丽居家样式的公寓,一味强调舒适忽视了自然环境带给我们的安逸,他关注‘住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在狭小的空间里利用混凝土隔离出一小块私密的个人空间,使人和自然和平共处; 小筱邸 P83 采用住吉长屋相同的方法,并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产生“光”的空间城户崎邸 P88 为一对夫妇和各自双亲三个家庭共同建造各自独立的居住空间,将中庭住宅以立体方式层叠组合,呈现出迷宫般的空间结构。四米乘四米的超小型住家 P96 眺望濑户内海表参道之丘 P104 、132、134 名副其实的‘都市中的建筑’,在尊重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物的高度,以玻璃为横长立面,采用面向内侧的内向性空间结构玫瑰花园 P112 设计的第一部商业作品,“保存街廊”的主题,就是与周边环境自然衔接;并在建筑内打造另一个市街京都的“TIMES” P120 让高濑川的河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三得利博物馆 P126、258 修建阶梯广场青山的复合式建筑 “COLLEZIONE” P130 为自己的商业建筑设计画下句号高迪 P150 “加泰罗尼亚拱顶”‘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六甲集合住宅ⅠP167 让悬崖变成建筑工地,利用地形兴建集合小区住宅,‘以建筑本体最底层作为测量高度的基准,即使是十层楼建筑体,随着坡面每增高三米,基准线也会随着增高,如此一来,就可以将高度控制在建筑基准法所规定的十米以下’柯布西埃集合住宅 P181 “都市中的都市”,包含了足以孕育一条市街和生活共同体所必备的生活要素。六甲集合住宅Ⅱ P185 最重要的课题是充实公共空间.首先,以建地的山谷走向为轴,将混凝土框架组成的三大立体区块错落地配置方位,在这之间产生的空隙,作为各栋建筑串联主要公共空间的平台,形成露天的大型阶梯。走下阶梯就是建筑群的入口,在这里设置儿童公园;阶梯中间处则是一座扇形开放阳台,旁边是半露天的广场(P194)。广场上方的楼层规划成前方有玻璃落地窗,越过绿色植栽,就可以眺望神户街景的游泳池等健身空间。走到阶梯最上层时,眼前则是一大片的绿化庭园。不管哪个公共空间,我都想安排在建筑地中视野最好、阳光最充足、最容易聚集人群之处,也就是建筑物中条件最好的地点。为了借由Ⅱ的建筑来提升Ⅰ的环境,我在Ⅱ的建地里规划了两大建筑群共有的绿地公园。六甲集合住宅Ⅲ P191 改造神户制钢员工宿舍,运用事先在工厂组合好建材的预铸工法新技术来压低成本。将其与Ⅰ、Ⅱ连接成集合住宅。贝乐思之屋美术馆 P214 附设住房设施的“留宿型”美术馆,建筑物一半埋藏在地面下,通过地面开口穿透进来阳光;朝海一侧的阳台则采用与室内连成一气的自然形式,从各角度尽览濑户内海。美术馆外的绿地广场到码头,一直延伸到沙滩,整个建地范围都是艺术展示空间距离美术馆约三公里外、离岛另一面的本村地区开展“民家计划案”。地中美术馆 P221 创造一个在地底下立体展开的“黑暗空间”,靠头上微弱光线的指引,是一座从外面完全看不到建筑外形的地下建筑体。木造建筑的旅馆“park/beach”、新的艺廊 P223 “一边建造一边思考/一边使用一边思考”东京大学情报学环•福武馆 P230 半地下阶梯广场,在广场与内部通道交接之处,竖起一片名为“思考墙”的长条形混凝土独立墙面。水之教堂 P245、383 设想在海的边际盖一座教堂,后来在北海道勇拂郡得以实现大阪站前计划案Ⅰ→中之岛计划案 P250(“都市巨蛋”、“地层空间”)将十层楼高左右的大楼顶部一栋栋进行绿化,然后以空中通道连接,建造一座离地面三十米高、民众可以在上面行走的空中花园设计案。都市巨蛋:保留既有建筑物的外壳,在内部安插一个蛋形大厅。先将内部地板拆除,形成一个大房间,再放进独立的结构个体,这样包括内部墙面装饰在内,整个建筑物所刻画出来的李世纪依旧不会被破坏,并且内注入新的生命力。地层空间:涵括‘都市巨蛋’,将整个中之岛规划成一大文化区块阿布扎比海洋博物馆 P266 将一个装有必要机能的长方体下方挖空成贝克状的建筑,尝试以内部的空洞来表现扬帆的海风。建构一种装置艺术般的建筑,将孕育阿拉伯民族历史的宏伟海景拉近身边。巴林遗迹博物馆 P268 有如在绵延无尽的沙漠中钉入楔子般、特别强调几何学造型的建筑设计。从基本结构到外墙样式,不断重复三角形图样。“尼泊尔儿童医院”P281 使用了当地天然晒干的土砖兵库县立儿童馆 P296 依照活动内容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本馆、中间广场、工作馆三部分,位于长约五百米的水池边,以户外通道连接所有建筑“东急东横线涩谷站”P306 地下两层的车站广场,到地下五层的挑空空间。在室内插入一个有如蛋壳形状的大厅,而这里“蛋”及挑空的明快空间构成地下的地标,立刻就能察觉车站全貌和自己的位置。大谷地下剧场计划 P320 大谷石的采掘,以四方宽度十米直立的坑道为轴,再以棋盘式的横向坑道去进行。在平面上每隔十米留下“柱子”,深度是从地表留下十五米的石头到地下三十米之间的范围。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P339 位于圆形的莲花池下方,宛如埋在山丘状的斜坡里,内部结构是在方形的空间里,利用清水混凝土墙面隔出一个圆形房间,里面用角柱与木格子屏风分割出内殿与外殿。内殿后面的大型木格子窗,准确面向正西的方位,格子涂上鲜艳的朱红色。当外部光线透过这层红色的滤网进入室内时,整个空间就被晕染上柔和的朱红。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坐镇在此的佛像本尊背后,洒入来自西方的光芒,塑造出西方净土般的空间,亦即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意象。1992塞维利亚万国博览会日本政府馆 P347 以日本木造文化响应欧洲的石造文化,于是以“世界最大规模的墓在建筑物”为主题,盖出高二十五米雨淋板外墙的木造场馆。兵库县“木的殿堂”P347、350 改建正统木造寺院“南岳山光明寺”P348 使用集成材,屋顶是平的;一概不用斗拱等装饰性元素或是传统图腾。光之教会P382 在宽高同为六米、进深十八米的混凝土箱子上,斜着插入一片墙壁的配置。内部地板从后方朝着正面的祭坛以阶梯状逐渐下降。出入口等主要的开口都集中于箱子和斜墻交错之处,刻意压低室内的亮度。在这稀薄暗影中,光线从正面墙上穿透的十字形窗外投射进来,浮现出光线构成的十字架。从职业拳击手鬼使神差的转行从事建筑设计到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从成名作住吉的长屋到经过不断创新的表参道之丘,安藤忠雄一直在践行‘游击’的人生,记录着自己在设计作品时的点点滴滴和心得体会。从接手小规模城市建筑设计起家,怀抱着“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信念,努力将任何一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一路走来,他始终强调坚强的意志力、决不放弃和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安藤忠雄告诉我们他对幸福的定义:“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希望自己和作者一样是个幸福的人。

关于建筑,不止是梦

在书店捧起这本书时,因为看到荒木经惟拍摄的光影下的安藤甚至有些激动地颤抖了。一直以为安藤这样的人物太过于传奇以至于有些虚幻而遥远,然而在立志成为建筑家之前,他却拥有大多数孩子的特点,学习成绩不好也许和外婆的自由风气有关,但是安藤从外婆身上学到的生存之道却足以让他受用终生。当目睹了日本明星拳击手的惊人战力后,安藤对拳击生涯的期待被击碎,他当即决定放弃了拳击。内心不断的追问让安藤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做了第一份室内设计工作后他感受到自己跨出了崭新的一步。之后他以自学的方式学习建筑,先后环游了日本和世界,在此印象很深的是当安藤将旅欧的决心告诉外婆时她的回答,“钱不是拿来存的。钱善用在自己身上时才有价值。”之后安藤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并以住宅为原点开始了建筑家生涯。我想起我对于建筑的执念。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日本有个靠自学成为著名建筑家的人,而更多的影响似乎来自林徽因,那年我高二,从某个时候开始近乎偏执地认为我必须而且一定会成为建筑师,因而那时候理想考上同济的建筑系。然而命运却偏离了我构想的轨道,如今我在一所普通的学校学习工业设计,却仍然对建筑有着莫名的热衷。安藤说,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安藤对自学建筑的描写一笔带过,更多的是他四十年职业生涯的感受和领悟。建筑从构思到最后成型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然而正是安藤不放弃不妥协的坚强韧性使得他的作品最终拥有撼人的力量。对都市建筑的挑战,对混凝土的坚持,对极限的挑战,对全球化的思考,对环保的解读,对日本精神的传承,对光与影的阐释,虽未曾亲见安藤的建筑作品,他的文字亦能让我感受到意志力的强度。我也曾长久地思考过以后的人生之路,虽然经历过很多坎坷却不曾想过放弃我的建筑梦,身处黑暗却不放弃追寻光明。虽然前路茫茫,但追寻的路上却不感伤。就像安藤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购买地址:

购买地址: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616871808&购买地址: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616871808&

这本书值得收藏

这本书刚出来,我就很快读了。说评价一本书,谈不上,但是对这本书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判断。综合而言,是本难得的好书。首先,这本书给人触感不错。开本并不是很大,但相对而言较厚。像一本字典。书的整体装帧设计还是遵照日本版本。日本人在图书的版权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即便是封面设计和内文也有很多要求。书是铜版纸印刷,字体行距什么的都不错。而且很充实。也不是字大行稀。读起来比较舒服。插一句,其实很多读者看一本书,觉得字大行稀就是出版社骗人,其实要分什么书。阅读也需要有节奏感。这本书图片着实丰富,这一点陪着内文来读,确实能有效帮助读者理解一个新的领域(比如我,第一次接触描写建筑设计的书)。安藤忠雄,对绝大部分人而言,都并不熟悉。而对于其从事的领域,那应该是更多人不了解。所以,这样一本自传,既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也是作者写给别人看的,自然要写的浅显通俗一些,同时不失专业水准。我想,安藤忠雄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他确实比较擅长去阐释专业上高深的理论。我总是觉得,他写的东西就是在讲故事。没什么大道理,但却让人读后能引发思考。跑题了。安藤忠雄开篇很短的介绍自己的少年。什么“拳击手成建筑师”的噱头在文中一笔带过。他是以他的代表作品来决定时间记叙的过程。在他讲述自己专业作品的时候,同时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他作品中,尤其住宅中,人和自然地和平共生,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图方便,便捷。但同时,他们因为获得了方便和舒适,却失去了更多东西。这让我想起另一些书,比如《浅薄》《哈姆雷特的黑莓》,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更多与人沟通机会,但同时,人们过于热衷于关心外部事物,而忽略了自己的修养深度和家庭生活。而如这本书,人们住进了高档住宅中,却失去了以往玩乐的空间,失去了面对面的沟通,也失去了贴近自然地机会。阳光、绿树、雨沐、邻居,现在仿佛都成了奢侈品。而人们拼死为了交通方便、工作顺利这样的目的选择住宅,实则失去了人生一大部分东西。这是我读这本书最突出的感觉。也对人文建筑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当然,作者也在书中谈到了在实现他的理念的时候,什么应该坚持,应该做什么。这本书很容易读进去。我觉得不错。虽然价格小贵,但独家授权的精装本,内页也做得精致,忍痛一下买下收藏还是不错的。若有他签名版本就是更好了。

光与影

安藤忠雄对于混凝土就如同、这本书的封面与书中内容混泥土包含了这其中的空间、清水混泥土里显出了他的追求质感。安先生是个固执的人、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在表参道之丘的项目中与一百多号人来谈判、首先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方针、其次在于从倾听开始、最后以自身的态度使众人信赖他。之后在灌浆上、他是亲力而为与建筑工人的人机关系也是成为混凝土成败的关键、业主和工人的处理都是很值得学习的。挑战!!!处于地球村时代、安先生的描述、让我对日本现在和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发展防线有了更多了解、谈到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神户的都市复兴、里面的日本精神、自然让我联想到了汶川地震后的重建都市的工作和民族精神、总是希望自己也能为重建与复兴尽一份力量而已。最后安先生用“光与影”诠释了置身建筑的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观: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难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先前迈进。

安藤忠雄自传书摘

只想做个简单的书摘,然后浅薄地议论几句。这本书是因为别人的书评才开始感兴趣的,所以阅读体验也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但这毕竟是一本好书,中文翻译太厉害了,龙老师似乎只翻译了这部作品。越往后看越感动,大概是这个样子。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我们并不是一个有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第一章木头也有个性,所以一定要让他们往好的方向伸展其实,制作东西,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也在赋予物体以生命,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工作,工作时更有触摸着实物而感受到活着的充实感。第二章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了日本都是空间规划的问题,此外,这个过程也成了我实际了解和学习法规、社会制度、经济和建筑活动之间关联性的机会。第三章时尚居家生活的概念也是美国的产物,单项在地狭人稠的日本国土上追求这种生活,毕竟不切实际,日本社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选择更符合自己的生活形态,在狭小的土地上,寻找属于狭小土地的富足。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之恶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体会自然严峻与温柔的变化,于是我牺牲了方便这个选项。第四章我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是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积累的富饶”。这种把过去、现在与未来完美地交织成一体的情景,让我有全新的感动。那里有日本城市所欠缺的成熟都市文化。关键理念:应该建设什么样的都市生怕出事而一味设限,这种但求无过的体制,会让遵循的人们根本无法做任何改变。只要周围有极具生命力的自然风貌,就能借用这股力量,重新整建环境。建筑要重拾现代社会抛弃的观念,并凸显其问题;而且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但是,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聚集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来消费的。第五章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建筑理想,在墙面上追求的是细致而非力道,是触感的平滑与柔和而非粗犷。也就是说,清水混凝土要能回应过着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习惯用木材和纸张建筑的日本人心中的感性。第六章利用空隙,设计成公共空间,将各种各样的独立住宅连接起来建筑物是为谁而建?社会现在的需求为何?第七章这章太多了。。但是,建筑物的运营到底是比建造建筑物还困难的。这章的主要思想即是标题——持续之力,培育建筑建筑不是死物,配合不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会随着时间不断生长。比如直岛的案例,从被污染,到艺术馆,到住宅。还比如艺术馆本身与艺术品之间的对峙。第八章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it is a state of mind”第九章在与我生活环境相异之处去思考建筑,那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新挑战。理所当然的是,在每个地方,从地形到历史、文化的发展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必然存在着只属于当地的固有脉络。第十章建筑也一样,若设计者一一指定“这里请这样用”,使用者便失去发挥想象力的乐趣。第十一章在高科技的开发上注入心血固然很好,但在那之前,建筑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应该可以一同努力探讨,如何规划自然通风的办公环境。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要建造合理、符合经济效益,且更重要的是舒适的建筑。但是,闷在封闭的不透气的室内,和住在多少有些不便却可以仰望天空自然呼吸的庭院里,两相比较,到底哪种比较“舒适”呢?生活在里面的人最有发言权。如果更深一层去思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问题,建筑的可能性便会增加,变得更加自由吧!人的身心其实远比想象中来得坚韧。旧材料银行(此处展开过多。。。)从过去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并认为传承给后代,是现代人的责任。魅力与时俱增的城市,和只承认新事物价值而不断拆与建的城市,何者的风景能看到人类的未来?跳脱出把旧的东西视为垃圾而抛弃的消费主义圆圈,善用现有事物,将过往联系到未来;只要充实我们在过去美好的时代里爱惜事物的生活方式,一定能够造就属于自己的都市风景。但是,植树运动真正要做的,并不是种植行为本身,而是种下树苗之后,培育树木的过程。第十二章水御堂佛教认为莲花象征悟道成佛的释迦,那么能否不要和过去一样,盖那种用象征式的大屋顶来显示权威的建筑,而用莲池将众生的一切都包含其中的佛堂呢?能否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与会的途径潜沉至莲池底下,用这种参拜佛堂的空间体验,来表达佛教的精神世界呢?(感觉这里出现的高僧萌萌哒,老人家清心寡欲,不拘于形)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终章如同“下町唐座”与“光之教堂”的建设过程,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有艰苦、阴霾的日子。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呆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与影。

货车司机、拳击手、建筑诗/师

好几年前给一个朋友的朋友的内刊搜资料攒的。安藤忠雄的人生颇具传奇,在成为建筑师前,曾当过货车司机,甚至职业拳手(战绩:23战13胜3败7平手,还不算太赖嘛)。安藤没有任何建筑学学位,也没有得到过任何建筑大师的直接指导。15岁时,他与木匠师傅合力扩建了自家的房子。这次小木工的经历意义非凡,他自己说,"我15岁时,与家乡的工匠们一起进行了对自家房子的改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到建筑的乐趣,从此便立志当一名职业的建筑师"。18岁,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和传统建筑,之后开始游历欧美,考察西方建筑,绘制了大量的建筑速写草图。安藤信奉直接经验,"用身体丈量空间、用感官认识技法"。他曾夫子自道:"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能带来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了。在旅行中,你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不仅是建筑的问题,历史、风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在同时思考。"他没有老师,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旅行,生活就是他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安藤有很多老师。"我没有上过正规大学,近20岁的时候开始自学建筑。我在长期旅行中考察各地出色的建筑,大师们的作品给我巨大的影响。"业内的,他深受几位从不曾谋面的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赖特--的影响;圈外的,雕塑家萨伊姆•诺古奇、理查德•塞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等,也都对安藤产生影响。在安藤看来,"他们都是思想非常自由的人,比起要接受4年大学教育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曾被过多的课程约束,想法更开放。而且他们大多没有固定职业,有非常强烈的生存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他们从不倦怠,而一些建筑师则会因为生活安逸而失去创作的热情。"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消极、享乐、过度消费,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他的世界观是他建筑灵感的源泉,他反对装饰及虚伪,希望以简单的几何形来表达日本人的生活精神;反对现代机能主义,认为这种舒适的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所以他会故意把房屋设计得不太好用。比如他的成名作"住吉街屋",下雨天主人要撑伞才能走到洗手间。他特意设计的露天中庭,目的在于让自然因素进入住宅,使居住者有机会接触到风、雨和阳光。安藤认为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1.真材实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安藤被誉为"清水混凝土的诗人");2、几何形式。运用几何图形的建筑形体,在自然中可以可很清晰地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3、"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指原始自然,而是人力安排过的无序自然,或者从原始自然中概括得来的有序自然。他的名作"光之教堂",混凝土墙围合成黑暗的内部,悬浮着一座十字架的光线。充分表现出他自己所说的"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美国建筑评论家亨利•普朗莫评价安藤的建筑:"华美的贫乏、空虚的盈满、开放的围蔽、柔和的坚硬、半透明的不透明、发光的实体、光亮的黑暗、模糊的清晰、浩瀚的荒僻。"一系列的相互矛盾的形容词,概括得可能准确,遣词造句的风格,似乎与安藤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相背。曾有位弟问安藤,建筑于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建筑是提出某些问题之后的一连串挑战。透过建筑,我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社会,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在挑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张力,正是我生存的力量。对我来说,唯有建筑才是参与社会的最有效手段。"

人终究有倒下去的那一天

10年前,看了安腾的书,这一本是3年前看的。其实很多东方建筑设计师都比安腾优秀,但安腾的成长之路激励着每一个在理想道路上艰难爬行的人,心里不断鼓励自己,他都可以成功,为什么我不行。安腾给我的精神就是不能放弃、不妥协、朝着自己喜欢的事业不断学习努力,就如果他直白的那一段话:人终究有倒下去的那一天。抱着这种人生态度去工作生活。

老三篇

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安腾老了,就靠卖书挣钱,翻来覆去老三篇,没意思。

佩服的是他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一次偶然在朋友处熬夜的夜晚,在把他IPAD上钓鱼的游戏从5000多分输到1000多分的同时,把这书略读了一遍。以前对这家伙有个耳闻而已,一读之下发现这家伙是个有趣的家伙,实在知道自己想怎么活着的家伙。借某网站大送礼的机会,一举拿下,又细细地开始读起了第二遍;对于我来说,建筑和其他绝大多数的事物一样,偶唯一的衡量标准就只是偶看的顺不顺眼,个人喜欢,也说不出啥道道。然而这家伙对生活理解的透彻是牛B的,锁住自己想干的事情,然后全力去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那不是衡量的标准。想到回上海以后碰到的几个朋友,都在而立之年以后仍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努力着,不免有些感叹和惭愧。很俗地把这书当做了一本励志书来看,忽又想想有啥关系,有所收获就好,你得到的是瓜,我得到的是豆,至于他种的是啥也就无关紧要啦。

所以还行

未曾全部地读过。建筑。坚固。还行。坍塌。惧可。人命关天时,良心何在。何在?什么才是准绳?我思考。(“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乔布斯)


 建筑家安藤忠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