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64097167
作者:[美]蕾切尔·卡逊
页数:229页

内容概要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
卡逊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1936年,卡逊以水生生物学家之身份成为渔业管理局第二位受聘的女性。1941年,卡逊出版第一部著作《海风下》,描述海洋生物。1951年出版《我们周围的海洋》,连续86周荣登《纽约时报》)杂志最畅销书籍榜,获得自然图书奖。1955年完成第三部作品《海洋的边缘》,又成为一本畅销书,并被改编成记录片电影,获得奥斯卡奖。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后,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本书的危机思考,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从而在1972年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全世界已经没有DDT的生产工厂了。《寂静的春天》被看作是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

书籍目录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5周年纪念版简介
致 谢
第一章 明天的寓言
第二章 忍受的义务
第三章 死神的药剂
第四章 地表水和地下海
第五章 土壤的王国
第六章 地球的绿色斗篷
第七章 不必要的浩劫
第八章 再听不到鸟儿的歌声
第九章 死亡之河
第十章 天降灾难
第十一章 超越波吉亚家族的想象
第十二章 人类的代价
第十三章 透过狭小的窗子
第十四章 每四个中就有一个
第十五章 自然的反击
第十六章 雪崩的隆隆声
第十七章 另一条路

作者简介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逊的代表作,也是50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以寓言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并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是一本公认的开启了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它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被称为其引发的轰动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都要大。
“人类正在毁灭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卡逊这样警示着狂热的人们。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寂静的春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自然文学三部曲第一本,50年前的研究直至今日尚未引起足够重视。DDT,艾氏剂,即使大洋深处的海底生物都检测出农药残留。 化学家研究出一代一代可以轻松消灭人类自己的农药化肥类化工品,却无法消灭地球真正的生命主体昆虫。昆虫–鱼–鸟–人类的毒素倍增循环让人必须明白,自己只是自然的一环,任何破坏都最终自食其果。总有人以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殊不知只是自欺欺人。
  •     这本书是环境保护界的经典之作。蕾切尔.卡逊通过这样一部改变世界的著作,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公知的良心和责任感。毫无疑问,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即便这本书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不断面临着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我记得刘瑜老师在介绍美国政治概论时提到最高院关于言论自由的一个判决——2009年的Phelps v. Snyder,其主要判决意见是:言论自由是否受到保护取决于它是一个公共议题还是私人议题,在公共议题上言论自由的标准要宽泛得多。以这个判决意见为参考,可以说,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在于这本书是否广泛地推动了社会讨论。在这个意义上,《寂静的春天》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所提出的人工化学制品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这个议题,像扔进池塘的一颗小石子一样一圈圈地向外荡起涟漪,弥久而不绝。由于不是化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书中提出的DDT等化学制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后世对DDT危害的辩驳,我无法判断其各自的准确性。但是环境管理和环境法治中有一项原则——风险防范原则,即不能以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而延缓或拒绝采取保护环境的安全措施。在无从知晓杀虫剂、灭菌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品对生态的终极危害之前,任何谨慎、存疑的态度都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态度。但是人类社会不是科学和非科学的两极,而是所有的现象都被裹挟进政治斗争和利益博弈之中。一旦有政治之手和利益集团站在铁幕之后,幕前的我们就犹如雾中行走。因此,公众知情权这样一个在行政法中的基本权利在环境法治中被抬到特别突出的地位,似乎它在人民的权利清单中不曾存在过一样。如果没有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监督就形同虚设,我们在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则毫无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寂静的春天》让公众意识到,他们要站起来争取自己的知情权、立法参与权和决策权。本书出版于1962年,可是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翻开书页,仍然感觉到脊背发凉、星辰暗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以生态严重破坏和百姓健康、性命为代价换来的环境认知,在今时今日之中国执行得如何呢?我们无从知晓。在每年夏季到来时,在这个广袤的国土上以一种奇异的集权方式组织起来的从上至下的行政管理机构会授权其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在每一个旮旯投放灭鼠药、杀虫剂。而这些化学品的投放量及毒性何如,中毒的鼠虫尸体如何处置,是否会污染地下水、土壤?其他的动物误食了之后有什么样的食物链反应?没有人告知我们,甚至立法都没有陈述他们有告知的义务。除了对本书的赞誉之外,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卡逊如何组织并安排她所搜集来的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即便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文,而是在后世被归入了生态“文学”的范畴。据说原书有引用的脚注,但国内在出版时都删掉了,我觉得保留引用出处更好一些。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环保主义者奉为圭皋的圣经,属于自由主义的扛鼎之作,只是我不大喜欢没有参考数目的科普读物,更不喜欢煽情的说教而已。
  •     整本书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总结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物链/有机化学反应。人类站在金字塔顶端,以为可以睥睨一切,却忘记我们脚下的基石是自己生存的根本。不知为何,看到最后一章作者提倡推行生物方法,我却感觉更加毛骨悚然。稍有差池便万劫不复,细思极恐。
  •     想起了家里通宵后鸟叫的清晨
  •     这学期的好几节课都提到了这本书,找来看看~发人深省!
  •     出版五十年后才读这本书,四个感觉:1.人类骨子里是自私的,世间本来无善恶,人类的狭隘才是所谓的万恶之源2.人类是短视的,盲目的屠杀背后,人类的片面与浮躁可见一斑3.征服并不是手段与结果,人类已经违背了自然法则,狂妄的以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其实,孕育了这个种群的环境正在绝望的呐喊,呻吟的间隙冷笑人们的作茧自缚4.觉醒的人正在觉醒,期许在众人皆醉的时代里,发出微弱的声音,这些声音径自融合,终将震聋发聩,惊醒世人!
  •     曾经的普世之作,如今的糟粕之谈。
  •     补读的,在当时真的惊醒了一整个时代
  •     知识科普类,左左右右翻来覆去的拿事例和数椐说明人类化学物对环境的破坏与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因为三体才过来读的。可能在那个时代这本书是有着革命意义的。但是就其文学价值来说,我个人没有感受到任何魅力。而且环保课题就我这一代来说,也是屡见不鲜,所以观点没有冲击力。
  •     敢说真话的书。
  •     看完本书,再来看看北京的霾,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啊。不过全书学术性太强
  •     常想如果有一本书环保书可以作为学生必读就好了 很好的启示 但是后面越来越啰嗦 数据堆砌嫌疑 决策者生产公司啥也没说明白 啊 但还是好的 顺便说下这书目前流通的版本设计真是吓人 要不就是构成迎合要不就是初中生散文样式 北京理工这个封面算好
  •     环保主题,放在今天有点老生常谈的意味,但读完心情仍很沉重。
  •     我是农民的孩子,书里所说的我最有体会,我家里有个菜园,小时候有很多可以吃的东西,有很多小动物,而现在具我妈妈讲,不打药很多菜根本就不长,而药一年比一年用的量大
  •     挺小白的科普性文章,虽然年代已久,但直至今日而言仍然有其教育意义
  •     写作手法有点类似同为女性的蒙台梭利。不过显然调查更多,说教更少。
  •     科学人文,浅显易懂,直击人心
  •     科普文学的不朽经典。我的问题是:人类的环保意识的加强能抵得过贪婪欲望的增长吗?
  •     我们或许处在不同的房间,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千百万人来说春天的嘈杂仍然具有深刻且不可取代的价值。
  •     对杀虫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危害有了系统深刻的了解。更加叹息,因为在成书几十年后的今天,杀虫剂、农药的使用范围更广了。科技在带来福利的同时,也总会带来负面作用,可这个负面真的是人应该承受的吗?其他动植物就必须陪人做牺牲吗?是谁给了人类这么大的权利,就因为他们数量更庞大、大脑更发达?
  •     蕾切尔·卡逊
  •     生物防治>化学控制。“我们习惯于寻找明显的、直接的影响,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除非是即刻发生,并且有明显的表现形式而无法忽视,否则我们会否认危险的存在。”
  •     生物防治 而不是化学控制 平衡的重要性
  •     杀虫剂,癌症,抗药性,我们只是从一场危机走向另一场危机,用一个问题覆盖另一个问题。 寂静的春天,看似美丽的名字下面,暗藏杀机。
  •     以为是小说的,结果发现它更像一篇论文。
  •      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书籍,内容依然让人震撼。人类制造生产的化学制剂,杀死了昆虫,也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鸟虫鱼兽无一幸免,土壤,空气,水源也难逃污染,最终会危害整个人类。现在,DDT已经被禁止使用,但是仍然不断有新的化学品投放市场。雾霾,食品安全,癌症村,都与之相关,要经过多少血泪之后,才能重新听到鸟鸣。
  •     地球生命的历史是一部各种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相互 作用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地球植物和动物的心态与习性都是有环境造就的。 控制自然是一个妄自尊大的词汇,形成于生物学和哲学的初始阶段,当时人们以为自然是为人类而存在。这是人类始于科学的蒙味时代,大不兴啊!
  •     看了《三体》后买的《寂静的春天》
  •     这本书太有名了,但是作为一本半个世纪前的科普读物现在看来未免有些过时。不喜欢此书的原因还有作者痛彻心扉喋喋不休的叨逼以及不够深刻的分析,一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姿态,那你倒是说说这是为啥呀
  •     因为柴静的雾霾调查,才关注这书的。果然历史在不断重演。
  •     在这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     读的毛骨悚然,怪不得三体里的叶文洁决定放弃人类
  •     三星的逻辑和文笔,补一颗给我心爱的小地球
  •     两个小时的地铁看完一篇论文 细思极恐
  •     201702-03个人感觉一般般,对现在来说意义不大,通篇就一个理——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保障人类的利益,才能和谐共处
  •     人与自然,化学与环境。
  •     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信息相教现在闭塞,且大家没有对杀虫剂使用有普遍关注时,这本书应该是平地一声巨响,非常震撼的。但是,现在读来,震撼人心的效果就弱了很多了。另外,作者的叙述方式令人有点头疼,颠颠倒倒,前头说过的后头又讲一遍类似的话。
  •     说明文,用数据说话
  •     杀虫剂杀虫剂。。从头到尾,虽然有道理,但是能不能变成一篇更有逻辑顺序的论文,而不是翻来覆去
  •     非常有益的科普读物
  •     因为统帅才看的这本书………只想说我们都是虫子。
  •     一直觉得半途而废不好,が、看到86页果断弃了,这叫止损!!! 全文叨逼叨…… 罗列案例堆砌数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上架建议写的是:世界文学。我觉得吧,文学不像,报告文学不像,论文不像,调查报告不像,新闻稿不像~不知道像啥。 出发点和主题都是好的,书真心觉得一般。 补充:仔细想了想,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出名,不在于文学价值,而在于开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之先河。现实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     自然文学三部曲第一本,50年前的研究直至今日尚未引起足够重视。DDT,艾氏剂,即使大洋深处的海底生物都检测出农药残留。 化学家研究出一代一代可以轻松消灭人类自己的农药化肥类化工品,却无法消灭地球真正的生命主体昆虫。
  •     当我们远离自然,我们的家又在哪里?
  •     1、态度严谨、逻辑清晰、基于事实。 2、文学性强、让我初步体会到如何处理事实与情感的关系。
  •     首先比较震惊美国在60年前就能对此书提到的各种问题如此重视;其次感叹昆虫真是厉害的生物。。。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书里很多观点不新奇,但并不是说没有意义
  •     滥用化肥跟农药确实不对,但是我比较反感作者这种圣母的态度,全篇都是列举罗列农药带来的危害,农药与化肥带来的粮食增长就选择性忽略了! 也许你会说宁可粮食贵一点,也不要用农药,但是你想过世界上有多少穷人 连便宜粮食都吃不上么?
  •     老版柴静
  •     蕾切尔.卡逊为全世界的人扫盲。原来我们熟视无睹的行为隐藏着许多危险,每天我都去公园走路或者跑步,春夏之交总有园林工人在喷洒农药,防虫防害,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样的做法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最有利于环境的做法。事实上在喷洒农药的时候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呛人的气味,人们纷纷避而躲之。我们会为自己的行动付出代价,否则也许不用等到地球毁灭人类已经完结。
  •     鉴于雷切尔卡逊这本书对人类警示作用我可以给满分。但是写作手法我看不出每一章有什么差别。不就是使用杀虫剂鸟死了,鱼死了,昆虫死了,残留了,水污染了。人最后中毒了。逻辑看起来特别混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