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13318700
作者:[美]海登·赫雷拉
页数:282页

内容概要

海登·赫雷拉,艺术史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曾获古根海姆学者奖。作品有《弗里达》《马蒂斯自画像》《阿希尔·戈尔基》等。

书籍目录

前言
01
伦德雷斯街的蓝房子
02
科伊奥坎的童年
03
国立预科学校
04
再生草
05
破裂的脊柱
06
迭戈:青蛙王子
07
大象与鸽子
08
新婚的弗里达
09
里维拉夫妇在美国
10
底特律:亨利·福特医院
11
财富殿堂里的革命者
12
开裂的伤口
13
托洛茨基
14
水之赋予
15
小鹿
16
向弗里达致敬
17
夜幕降临

作者简介

弗里达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画家。
她一生磨难,曾接受过三十多次手术,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但依旧成绩斐然,作品价格更高居全球女画家之首;
她信仰共产主义,同时又吸毒、酗酒、双性恋,有着众多的男女情人和风流韵事;
她和她的丈夫相爱,却彼此不忠,过着互相伤害的生活;
她渴望重生又迷恋死亡,永远用挑衅的表情,掩盖着孤独而沉重的灵魂;
••••••
本书诠释了她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的传奇一生。
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毕加索


 弗里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953年,弗里达·卡洛在自己的国家墨西哥举办了第一次重要的画展。此时,四十六岁的她,离生命旅程的终结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当时她的健康状况相当糟糕,无人指望画家本人亲自出席这次画展。晚上八点,正当墨西哥城当代艺术美术馆的门向公众敞开的时候,一辆医院的救护车开来,一个女人被用担架抬到了一张四根帐柱的床上。这张床是那天下午放置在美术馆里的,并按女人的意图做了布置,挂上了她丈夫的照片。还有她政治偶像马林科夫和斯大林的照片。纸做的骷髅摇摇晃晃地从帐顶垂下来,床上躺着的人唇色鲜艳,发辫整齐,穿着大红的墨西哥刺绣长裙。她微笑着对身旁的众多仰慕者说,“小心,这具尸体还没断气,别把我搬散了。”说话的人正是弗里达·卡洛。一直想讲讲弗里达这个人,因为她的画作,因为她的传奇经历,因为她被痛苦耕耘过富有层次感的生命力。但同时她也令我苦恼,因为她身上有一些我无法启齿的东西:她的极度自恋,她的虚荣,她的自虐倾向,还有酗酒,同性恋,与托洛茨基的婚外情等等。直到读了今年三月份新星出版社重新出版的这本《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后,我终于明白弗里达色谱上复杂的灰度,正如本雅明所说,一个男人会爱上一个女人的软弱,怪念头,她脸上的斑点,皱纹,寒酸的衣着,崴着的步子。可能潜意识里吸引我的其实正是她纯黑的那部分。弗里达出生在1907年的墨西哥,注意这很重要,因为那里不是纽约、巴黎、中欧或者日本。在拉丁美洲红色的热土上,不仅盛产龙舌兰,还生活着众多爱喝龙舌兰酒的人,他们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波拉尼奥……不同色彩、文化、思想、信仰在方寸的土地上互相融合碰撞,滋养了无数个太平洋和大西洋彼岸的人们魔幻的夜晚。弗里达出生三年后的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开始起义,他们持续了大约十年的游击战争。1911年5月,年迈的独裁者迪亚斯倒台并被流放,革命领袖马德罗于后年被选为总统。在以后的岁月中,身为坚定共产主义者的弗里达将自己的出生日期改为1910年,这不失为一种虚荣。不过,当你熟知弗里达不仅信仰共产主义,还可能属于“垮掉的一代”,朋克文化或嬉皮运动,以及她的生生不息的反压迫斗争,便也就能将她的种种“不合理”行为一笑而过了。正因如此,一般画家也将她的特立独行与作品混淆,将她列入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殿堂。我倒是没在她的那些画上看到一丝一毫虚假的叙事,还有附着太多意义的象征符号,画了20多年自画像的弗里达,不正是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向别人表达自己?破裂的脊柱6岁时弗里达罹患小儿麻痹,致使右腿萎缩。18岁那年她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她的右脚脱臼,粉碎性骨折,肩膀也脱臼。虽然活下来了,但终身不能生育。此后,她先后做了32次补救手术,近乎失去右腿,很多时候是靠插管维系生命。在医院观察一个月后,她被送回家休息,这期间男友离她而去。弗里达身心备受折磨,但傲慢让她不肯接受朋友一丝一毫的安慰,于是她故意对人又是玩又是笑又是品头论足,还发表十分刻薄的批判,那时候的她自我状态极强,倨傲、寡情。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父母特意为她做了一个支架使她靠在床上,还在床帏处安了一面镜子,让她能看到自己。弗里达内心的深渊渐渐具化在画纸上,绘画源源不断地给予她补给。《破裂的脊柱》是那之后不久画的。画中许多钉子钉入女人身体使痛苦具有一种活生生的效果。一道像地震裂口一样的裂缝将她的躯干分开,开裂的两边由钢质矫形胸衣固定在一起,那胸衣乃是病人受到禁锢的一个象征,打开的躯体也许是指手术。在她的躯干内部原本是她那破碎的脊柱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一根有裂缝的柱子,代表生命中的飞来横祸。那锥形的柱子残忍地刺入弗里达身体上红色的裂口,从股直刺到头部。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根柱子类似于男人的阳具,此画也暗示了弗里达的头脑中将性与痛苦联系在一起,这正好暗合车祸中刺破她阴道的铁棒。铁棒使脊椎破裂,但也使她变成钢铁铸成的人。弗里达在画中将自己置于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镶入其中的沟壑是对她身体的折磨。不远处,晴朗的天空下还有一片蓝色的海,这也许代表微薄的希望,距离很远,但胜于无。这幅画至今仍挂在我的墙上。飞翔的床歌德在他的《论色彩学》的前言里是这样阐述的:“色彩是光的行为,有行为就有痛苦。”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光遭遇某些妨碍它自由运动的存在物之后便以色彩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这种遭遇可以理解为是那所谓的痛苦。直到看到这段话我才理解了为什么弗里达那么善于用色彩作画。这些色彩勾勒出各种动物、静物,但其实大部分都是体现她思想状态的东西,是她的快乐和悲哀,是她经历的活生生的表达。车祸后两年,弗里达才逐渐康复,随即加入了当时墨西哥艺术界盛行的摒弃欧洲模式、扎根墨西哥文化民俗、创立自己民族独立艺术的新兴艺术家小组,很快她成了大学中的激进政治分子,也结识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里维拉。用她自己的话说,如果她的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一次是车祸,那么,“另一个就是遇见我的丈夫。”实际上,弗里达作为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的艺术大师里维拉的妻子,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几乎完全生活在丈夫盛名的阴影下,大部分时间她都只能自称为业余画家。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运动史和艺术批判界对弗里达艺术的重新认识,弗里达所受的评价才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她的丈夫。但这并不是弗里达口中所谓的“灾难”。真正的灾难来自于丈夫接连不断的风流韵事。里维拉以对女人的新鲜感为乐,甚至吸收创作的养分。他喜欢独立自强的女人,他希望弗里达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活动,他鼓励她绘画,并发展她自己独有的风格。当他们为自己建一栋房子时,实际上是两栋分开的房子,只有一座天桥联通。两个人的性格都那么强烈,行动都由各自的内在自我支配,因此一起的生活就如暴风骤雨。直到弗里达发现丈夫和自己妹妹私通,终于承受不住打击为自己画了颗流血的心脏,一具被利器刺伤的身体,还有一个站在一边冷漠的男子,她为画取名为《稍稍掐了几下》。就连里维拉自己也说,“当我爱一个女人的时候,我总想伤害她,弗里达是我卑鄙人格的最大受害者”。也是因为感情的失落,弗里达性情大变,她也开始有数不清的情人,雕塑家诺古奇、苏联共产党领袖托洛茨基、女画家欧姬芙、卡菲,女影星瑞奥……这时的她就像在刀锋上赤足走过,是真的豁出去了。但也正是这些灰心和失望使弗里达的画超越了以前的作品。《飞翔的床》正是她流产后的作品,女子赤裸着躺在病床上,鲜红的血在床单上流淌。一大颗泪珠淌过女子的脸颊,她的肚皮因怀孕而肿胀着。她的手放在鼓起的肚皮上,拿着六根血管一样的红色带子,每根管子的末端都漂浮着象征流产后的感情的东西。里维拉在谈到弗里达这段时期的作品时曾这样评价:“弗里达开始创作一系列的杰作,那是此前艺术史上所没有的——这些画赞扬女性对现实、残忍和磨难的承受力。此前绝没有人如弗里达此时所做的那样将如此极度痛苦诗意的表达到画板上。”说这话时,不知里维拉可否意识到自己正是这种种痛苦的施予者呢?小鹿1940年“国际超现实主义美术展”在墨西哥画廊开展,弗里达的自画像《两个弗里达》被邀参展。但她对自己被列入超现实主义画家殿堂感到非常惊讶。我多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魔幻、超现实主义无疑是最时髦的,就好像拉美艺术家唯有这样,才不辜负世界人们的厚望似的。弗里达一生的画作有2/3都是自画像,她那浓浓的一字眉、炯炯有神的双眼、轮廓分明的五官,身上穿的鲜艳的墨西哥服饰,都是她对自己生命每个阶段中的体验和感悟。的确,如果不是活得这么多灾多难,她恐怕画不出这么血淋淋的心脏、腐烂的下肢、断裂的脊柱、被刺穿的身体、死在腹中的胎儿、病榻上的裸女……比起超现实主义,我更相信每一幅画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恨情仇。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画的不是梦,我画我的现实。”1946年,弗里达已经穿着石膏胸衣缠绵病榻,为了记录一次脊椎移植手术,她画了一幅《小鹿》。在这幅画中,弗里达将身体化成一头年轻的鹿,头是她自己的头,但是长有鹿角。跑过一段林间空地的时候,小鹿被九支箭射中,将慢慢死去。小鹿的命运和弗里达极其相似,遭受了各种残害,渐渐地摧毁。虽然小鹿的身上在流血,但弗里达的头却异常平静。想起一个人——卡米尔·克洛代尔。在中国,写她的书被翻译成《罗丹的情人》。当卡米尔跟罗丹在一起时,来看她作品的人都意味深长地看着罗丹,而不是她的作品。她的雕塑被罗丹的阴影笼罩,她的爱情毁掉了她的旷世才华。同样的还有波伏娃,这个一生都在反抗的女人终究还是在萨特的怀里化成绕指柔,所谓的智力联盟随着年老色衰而溃败,而萨特呢,到死都不乏美艳的追求者。忘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天才都是一些被上帝选中的人,他给了你才华,敏感度,就会拿去你世俗的圆满。天才的情感,就像吸尘器,会吸吮别人的生命力,他们所爱之地,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会片草不生。1954年7月7日的生日后,弗里达在日记里写下:“我希望出口的那一端是喜悦的,我希望永远别再回来。”她于7月13日告别了人世。有人说她死于自杀,也有人认为她是病逝,但无论如何,她总算是离开了这个她再也不想回来的世界。■作品简介弗里达·卡洛是墨西哥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1907年出生,1954年去世,短暂一生的创作让毕加索也自叹弗如。《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是公认的有价值的弗里达传记,也是传记电影《弗里达》的原著。作者是有名的艺术史学家,详细地记叙了弗里达从出生到去世的传奇一生。弗里达终生与磨难为伴,曾接受过三十多次手术,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但依旧成绩斐然,作品价格更高居全球女画家之首。她信仰共产主义,同时又吸毒、酗酒、双性恋,有着众多的男女情人和风流韵事;她和她的丈夫相爱,却彼此不忠,过着互相伤害的生活;她渴望重生又迷恋死亡,永远用挑衅的表情,掩盖着孤独而沉重的灵魂……《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诠释了她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的传奇一生。
  •     文/夏丽柠“1953年4月,弗里达•卡罗在自己的国家墨西哥举办了第一次重要的画展,此时,四十六岁的她,离生命旅程的终结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当时她的健康状况相当糟糕,无人指望画家本人会出席这次画展。”由美国艺术史家海登•赫雷拉撰写的《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开篇便如上所述地宣告尽管弗里达去日无多,可她的人生却依然备受瞩目。那么,弗里达是谁?生命如此短暂,却仍有人乐意为她著书立传。去墨西哥旅行,出首都墨西哥城向西南的科伊奥坎小城,一定要去走一遭。那里是一个古老的居民区,西班牙殖民时代的建筑被尽量完好地保存着。最重要的是,此处一幢灰泥建筑是弗里达的故居,当地人都称它“蓝房子”。如今,正门上刻着“弗里达•卡罗博物馆”几个字。“屋内是墨西哥最特别的地方之一,陈列着女画家全部的绘画和遗物。”赫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弗里达生于1907年,6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不治而落下残疾。18岁时,与男友外出又遭遇车祸,致使身体多处骨折并失去左腿。命运无法轻易打败她,当她奇迹般地活下来以后,她依靠绘画来派遣自己的病痛和寂寞。她的画风有浓郁的墨西哥风情,色彩运用大胆,自成一派。超凡的表现力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她说她画的都是自己的现实而不是梦。从血统上来说,弗里达属于欧洲人。她的父亲是德国裔犹太画家与摄影师,其家族来自罗马尼亚。可其画作里刮起的“墨西哥风”,不得不说与墨西哥著名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的影响密不可分。弗里达嫁给这个身形高大肥胖的“糟老头”时,只有21岁,而里维拉已经43岁了。由于弗里达瘦弱矮小,朋友们戏称他们是“大象与鸽子”的结合。尽管,弗里达的父母允许女儿嫁给曾经结过两次婚,还有私生子的里维拉,多半出于为女儿解决后半生医药费的考虑,可这场婚姻却彻底改变了弗里达的情感世界。“爱恨相生”是弗里达与里维拉一生婚姻的写照。里维拉的才华、私欲,甚至是革命态度都是弗里达的劫数。她只有用创作、滥情告慰自己的孤独。她的每幅自画像都足以说明:那个孤独的人,她就在你身旁。除了爱情以外,艺术和革命都不是弗里达的主动选择。她身处的时代,正值革命的火种在墨西哥蔓延,人民运动正如火如荼。她与里维拉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家庭”。在跟随里维拉去旧金山、底特律以及纽约的过程中,里维拉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而弗里达是他最忠诚的支持者。在里维拉为墨西哥城教育部所做的壁画中,弗里达正在向革命战士分发武器。画中的弗里达表情严肃坚定。从某种程度上说,弗里达比里维拉更“革命”。她并不适应在美国的生活,甚至在亨利•福特家的聚会上大谈社会主义,在另外一个基督徒家里竟然贬低基督教。她变成了一个脑子里塞满思乡和政治分歧的悍妇,随时可能伤人伤己。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她在给朋友伊莎贝尔•坎波斯信中写道:别忘了我。并附了有一张头顶是悲伤太阳的小画。弗里达浑身都散发着充沛的情感,哀伤而美丽。里维拉说过,弗里达最令他匪夷所思的地方是,她从不幻想。这也是他喜欢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里维拉的丰富想象力,却令弗里达讨厌。她觉得善于编造谎言,是他不忠的帮凶。对于她们的婚姻关系,赫雷拉在书里这样评价:“如果说他不为她开车门的话,那他是为她打开了世界: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她选择了做崇拜他的伴侣”。可里维拉却在自传里说:“我越是爱她就越想伤害她。”经过与里维拉离婚复婚的折磨,弗里达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最后的画展,她奇迹般地被担架抬到了现场。画展很成功,她终于发现自己属于艺术,而非爱情和革命。她说:“我破碎了。但只要能绘画,我就很愿意这样活着。”她的一生可以用“艺术、爱情和革命”来概括。但是,另外一句话也许更恰到好处:与其凋零,不如从容燃烧。转载请豆邮联系
  •     文 | 刘立尧新版海登・赫雷拉的《弗里达》最叫人喜爱的是封面,一直认为画家的传记多多少少不光要内容精彩,书的封面也该有对画家趣味的理解,新版的外封用了几种考究的颜色,好像弗里达最喜欢穿的颜色,也像墨西哥国旗的配色,简单的色块将画家本人的黑白照片包裹其中,弗里达左手轻托面颊,似醉非醉般地、一如既往地用嘲讽和神秘的眼神注视着读者。横着看书,画家卧于宛若墨西哥旗帜的中心位置,好像在强调了画家的民族性。但讨论画家的民族性,有时就像讨论画家的性别一样,从一个层面的理解,常会使我们在另外的层面对画家产生误解。弗里达身上有许多著名的符号,她的磨难,她的故事,她的情感,都是足可媲美她的艺术的谈资,她作为墨西哥最出名的女性画家也足够成为民族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艺术代言人。但这里,我只想把弗里达看成一个单纯的画家。讨论画家和作品的关系,常常会得到一个叫人泄气的答案,作品一旦脱离了艺术家,便与艺术家没有关系了,它成为独立的存在,可以流传于世,而艺术家会死去,被人遗忘,他们所创造的作品则引发新的想象。可是,我们不难想到,还有这样一种画家——弗里达·卡罗,她属于一个书写自我的群体,将整个灵魂与命运通过肉体产下的子嗣献祭给世界的艺术家,她的一生与其作品互为注解,与其说作品是她开出的花,不如说是这些花以弗里达的方式盛开和记述着画家独特的命途,最终,鲜花围绕着它们的缪斯,画家本人塑造的自我便是她最好的作品。如此说来,不妨把这本传记看成是弗里达借他者之手缔造的作品也不为过,她一生充满故事,多灾多难,却也是那个时代的社交明星。在根据本书拍摄那部电影里,弗里达的故事被尽可能浓缩了,原本书中悲伤和绝望的片段,在电影中的墨西哥小调的映衬下荡然无存。也许电影表达了弗里达乐观的一面,也许我们置身历史与地域之外,无法切身理解那个时空的美妙乐章,而画家本人不论身体的破损,还是爱情的背叛,这里都没有过剩的忧郁和粘稠的阴暗,像墨西哥热情的大陆一样,弗里达始终充满一种比坚强更纯真的力量,这种东西超越性别和民族,才会使之令后来的世界动容。而弗里达天性的部分,也是超越性别和种族的,她混血的身份,在家族照片中男性的装束,让弗里达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自我的基调——她不是肤浅的墨西哥女性的化身,而是一个时代中伟大灵魂的自我突破。弗里达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很难定义弗里达的作品,如果非要用一种风格来定义其作品,那就会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作品产生误解。尽管布列东形容她为“炸弹上的彩带”,超现实主义者们也把她划分到自己的阵营里,但画家本人有对自己的解释,“我从不描画梦境,我描画的都是我自己的现实” 。弗里达的现实是什么?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仅从弗里达的生平来看,她本身就活在一种超现实的状态中(与平常的健康人相比),好吧,我们又要提到她遭遇的那场不幸的车祸了,它给弗里达带来了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创伤,令她随后的生活几乎是活在死亡的阴影里。而生命往往却是在逼近死亡的时候,才会最为繁盛。弗里达在她破碎的身体里重生,这几乎是自动的,在并不非常有意识的情况下,她开始了绘画。这种非常态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超现实的经历,促成了弗里达绘画的某种现实。“为了希望而重新品尝痛苦,那破裂的脊柱,以及向前望去,不能走路,不能走在那宽广的路上……使我的生活变成了钢铁铸成的。”健康的人无法想象这种异于寻常的肉体痛苦,所以也无法结出媲美这血染的土壤里结出的硕果,弗里达站在这破裂的痛苦之上书写现实,这于人来说却是超越现实的。而她一生中的另一个磨难——迭戈·里维拉,她的丈夫。这个给予她爱情与痛苦的天才画家,也统统为弗里达在画布上创造了可供描绘的素材,她对他的爱以及他们之间感情的纠葛是如此刻骨铭心。从某个方面来说,弗里达不需要技术,所以也不需要束缚。而另一方面,某种极度的禁锢发生在她身上,那么也就打开了她另外的自由之门,在这里她施展美和生命的种种相互嫁接的可能,在技术中将无法发现弗里达,但在美学意义上,弗里达无限放大了自我,绘画令她自我重生,它的作品显示出了超出现实的部分,神秘、伤感,甚至带有恐怖的绝望气息,那是我们这些处在另一种现实里看到的弗里达的现实的幻象,如果简单地把弗里达归纳为超现实主义画家,未免显得肤浅,并伴随一种冷漠的无知。如里维拉所说,他是弗里达的仰慕者,这不可能是一句讨好女人的简单的恭维。说出此话的里维拉已不再年轻,不是情犊初开的少年。风流如里维拉,能用一辈子守留在弗里达身边,其实便是对弗里达才华最好的解释。也许从一开始,大概就已经注定了,阅女人无数的天才画家里维拉,满怀甜蜜地称弗里达与他是天生的一对,也早就认可了弗里达的绘画天赋,他们互相欣赏、爱慕和伤害彼此,在复杂的感情悸动中宣泄和重归于好,这是凡人眼中的情感闹剧,也是天才彼此的心照不宣,能让一个天才留在此地的,不是女人的美貌,而是足以匹敌的才华,也难怪里维拉总是夸耀毕加索写给他信,信中是这么说的:“不管是德朗、你还是我,都不能画出像弗里达·卡罗画的那么好的头像来。”所以本书不妨可被看做是弗里达绘画的一个几近完美的注脚,但又不得不承认,弗里达的一生就是一个足够传奇的故事,所以笔者又不得不慨叹,弗里达的绘画也是弗里达传记的完美图像注解。解刨完人云亦云的象征符号之后,不妨静下心来,简单而纯粹地品读一位被诸多伟大作品环绕的画家的一生。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Vivalavida!好看!但8如想象的精彩!却也是实打实的传奇!
  •     没写到心里去。体会不到作者对弗里达的感同身受。
  •     她说蔷薇是种太浓艳的花
  •     弗里达大概颇受新女性的喜爱,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非常强烈,我行我素,从小别具一格。不必说她在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惊人才华,仅仅看看她的绯闻轶事也是件快意的事,此书的设计相较于其他版本,非常新颖,眼前一亮。
  •     惊世骇俗
  •     看完电影Frida这么久才捞到一本她的传记。注定要被粉碎的美
  •     用跌宕起伏、色彩斑斓、轰轰烈烈这些词来形容弗里达的人生,都不够准确。她把短短的几十年活得无法找到形容词!
  •     2016048:热烈 率真 鲜活 美丽 优雅 性感 风情万种 淘气 任性 极致 敏感 狂热 欢闹 占有欲 想象力 惊异 敏捷 坦诚 果敢 坚毅 勇气 以及我一生的爱屋及乌
  •     她是活着的,鲜活地活过,现在也活在我心里。
  •     有些传奇是杜撰、粉饰、和恭维出来的,而弗里达的人生,是完完全全真正的传奇。
  •     艺术家传记的楷范
  •     值得一看,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作死中获取和释放灵感的,绝对刷新认知。
  •     她的一生如她的画作里面的色彩一般浓烈,她轰轰烈烈的爱过,也淋漓地恨过,最后带着爱离开了我们,这样传奇而又任性不羁的女画家的一生却在这样简单的文字中得到最好的诠释。
  •     雅众的这本书设计相较于其他版本非常新颖,内文的插图也蛮多的,支持下新版。
  •     电子书就是坑,配图全不在文章中……于是赶紧恶补了一本弗里达画册,这本书才勉强变得有趣起来。但是,综阅下这还是一本平庸至极的人物传记,称不上弗里达一张画。
  •     她一生都在用自己的魅力、智慧和痛苦来控制那些她爱的人。所以,弗里达首先是个女人,其次才是个画家。弗里达的画作最显著的特点是如何将自己的痛苦展示出来。她擅于将抽象的痛苦予以具象呈现,以符号的方式拼贴出来。本书含有数十页的插图,包括弗里达的名作及生平的照片。而作者海登•赫雷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对这些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读解。如果说,弗里达的那些画作可以视为她的自传,那么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这些画作不可或缺的注脚。
  •     传记最重要的是人物,而弗里达的一生无疑是值得每个人去了解,痛苦,破碎,背叛,没有压垮她,反而使她挣扎着走向成熟,更加深刻的体会爱的真谛。她用那些伤痛作为花朵般的装饰,如此美丽。
  •     一本客观的传记
  •     没什么新料,就那么几条感情线,整理了一遍
  •     一切都是直觉,美感表达如此直接,而有力。
  •     有趣
  •     翻译有点儿小瑕疵,有些名字翻译好像不太符合常用惯例,不知道译者是没有认真核查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比如: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有的时候就翻译成安德烈•布列东,米罗翻译成弥罗,杜尚翻译成杜桑。 不知道译者是马虎还是不了解艺术史上这些常识人物。
  •     读不太下去系列。。。弗里达的画却是真美,我爱她连起来的眉毛(据说术语叫cejijunto)和艳丽的墨西哥长裙。
  •     关于艺术,生活,爱情和欲望,弗里达用极致将短暂的生命燃烧殆尽,直至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当时的火焰和热烈。
  •     Viva la Vida
  •     已购。中规中矩的传记,掺杂了对弗里达画作的赏析。目前关于弗里达,看这一本足够了。以前看她的画总有一种不安感,现在再看,觉得之前低估了弗里达的力量。。。
  •     轰轰烈烈,跌宕起伏
  •     不必说她在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惊人才华,仅仅看看她的绯闻轶事也是件快意的事,此书的设计相较于其他版本,非常新颖,眼前一亮。
  •     关于肉体痛苦、孤独、爱欲、各自背叛及艺术创作,她用一生做了诠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