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三条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300157658
作者:阎连科
页数:199页

章节摘录

一个人的三条河    生命与时间是人生最为纠结的事情,一如藤和树的缠绕,总是让人难以分出主干和蔓叶的混淆。当然,到了秋天到来之后,树叶飘零,干枯与死亡相继报到,我们便可轻易认出树之枝干、藤之缠绕的遮掩。我就到了这个午过秋黄的年龄,不假思索,便可看到生命从曾经旺茂的枝叶中裸露出的败谢与枯干。甚至以为,悦然让我写点有关作家与死亡、与时间的文字,对我都是一种生命的冷凉。但之所以要写,是因为我对她与写作的敬重。还有一个原因,是朋友田原从日本回来,告诉我一个平缓而令人震颤的信息,他说谷川俊太郎先生最近在谈到生命与年岁时说到:“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    富有朝气、卓有才华的诗人兼翻译家田原,年年回来总是给我带些礼物。我以为他这次传递的信息,是他所有礼物中最为值得我收藏的一件。在日本的亚洲文学,或说世界文学,大江健三郎、谷川俊太郎和村上春树,约是最为醒目的链环。他们三个人中,诗人谷川俊太郎年龄最长,能说出上边的话,一是因为他的年岁,二是因为他的作品,三是他对自己作品生命的自省和自信。由此我就想到,于一个作家而言,关于时间、关于死亡、关于生命,可从三个方面去说:一是他自然的生命时间,二是他作品存世的生命时间,三是他作品中虚设的生命时间。    自然的生命时间,人人都有,无非长短而已。正因为长短不等,有人百岁还可街头漫步,有人早早夭折,如流星闪逝。这就让活在中间的绝大多数,看到了上苍对人的生命之无奈的不公,滋生的人类生命本能最大的败腐,莫过于对活着的贪求与渴念,因此膨胀、产生出活着的无边欲望和对死亡莫名的恐慌。我就属于这绝大多数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在北京,最怕去八宝山那个方向。回老家最害怕看见瘫坐在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和病人。十几年前,我的同学因为脑瘤去世,几乎所有在京的同学,都去八宝山为他送行,唯独我不敢去那儿和他最后见上一面。可是结果,大家去了,在伤感之后,依然照旧地工作和生活,而我却每天感到隐隐的头痛头胀,严重起来如撕如裂,于是怀疑自己也有脑瘤,整整有半年时间,不写作,不上班,专门地托亲求友,去医院,找专家,看脑神经、脑血管和大脑相关的各个部位。单各种CT和核磁共振的片子拍得有一寸厚薄。医院和专家,也都不惜你的银两,看见小草就说可能会是一株毒树,不断地引领你从感冒的日常遥望癌症的未来,直到最后在北京医院求见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脑瘤专家,他在比对中看完各种片子,淡淡问我:“你看病自费还是报销?”我说:“全是自费。”他才朝我一笑,说你的头痛头胀,还是颈椎增生所致,回家按颈椎病按摩去吧。    实话说,我常常为死亡所困,不愿去想人的自然生命在现实中以什么方式存在才算有些意义。躲避这个问题,如史铁生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想清弄明的执著一样。比如写作,起时是为了通过写作进城,能够逃离土地,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让自己的生命过程和父母的不太一样。后来,通过写作进城之后,又想成名成家,让自己的生命过程和周围的人有所差别。可到了中年之后,又发现这些欲望追求,与死亡比较,都是那么不值一提,如同我们要用一滴水的晶莹与大海的枯干去较真而论。诚实坦言,直到今天,我都无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慌,每每想到死亡二字,心里就有种灰暗的疼痛,会有种大脑供血不足的心慌。    就是二三年前,北京作协的老作家林斤澜先生因病谢世,我找不到理由不去八宝山为他送行,回来后还连续三个晚上失眠烦恼,后悔不该去那个到处都是“祭”字、“奠”字和黑花、白花的地方。现在,弄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继续写作,我就对人说:“写作是为了证明我还健康地活着。”我不知道这句话里有多少幽默,多少准确,只是觉得很愿意这样去说。因为我不能说:“我写作是为了逃避和抵抗死亡。”那样会觉得太过正经,未免多有秀演。可我把死亡和写作,把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学联系在一起时,我实在找不到令我和他人都感到更为贴切,更为准确,又可信实的某种说辞。我常常在某种矛盾和悖论中写作。因为害怕和逃避死亡才要写作,而又在写作中反复地、重复地去书写死亡。    《日光流年》我说是为对抗死亡而作,其实也可以说是因恐惧死亡而悠长地叹息。《我与文辈》中有大段对死亡浅白简单的议论,其实也是自己对死亡恐惧而装腔作势的呐喊。我不知道我什么时间、在什么年岁可以超越对死亡的恐慌,但我熟悉的谷川俊太郎先生,在年近八十岁时说了“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那样的话,让我感到温暖的震撼。这句对自然生命与未来死亡的感慨之言,我希望它会像一粒萤火或一线烛光,在今后的日子里,照亮我之生命与死亡那最灰暗的地段和角落,让我敢于正视死亡,如正视我家窗前一棵树木的岁月枯荣。    如果把人的自然生命视为一条某一天开始流淌、某一天必然消失的河流,于作家、诗人、画家、艺术家等等相类似的职人而言,从这条河流会派生出另外的一条河流来。那就是你活着时创作出的作品的生命时间。曹雪芹活了大约四十几岁,而《红楼梦》写就约近250年,似乎今天则刚入生命盛期。没有人能让曹雪芹重新活来,腐骨重生,可也没有人有能力让《红楼梦》消失死去,成为废纸灰烬。卡夫卡41岁时生命消失,而《城堡》《变形记》却生命蔓延不衰,岁月久长久长。他们在活着时并不知自己的作品会生命久远,宛若托尔斯泰活着时,对自己的写作和作品充满信心一样。而一个画家不相信自己的作品可以长命百岁,并不等于他不理想自己的作品生命不息。一个作家之所以要继续写作,源源不断,除了生存的需求,从根本去说,他还是相信,或者侥幸自己可以写出好的、乃至伟大的作品来。如果不怕招人谩骂,我就坦然我总是存有这样侥幸的莽撞野愿。但我也知道,事情常常是事与愿违,倍力无功,如一个一生长跑的运动员,到死你的脚步都在众人之后。你的冲刺只是证明你的双脚还有力量的存在,证明你在长跑中知道掉队但没有选择放弃和退出。如此而已,至多也就是鲁迅所歌颂的“最后一个跑者”罢了。    在中国作家中,我不是写作最多的,也不是最少的;不是写得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我是挤在跑道上没有停脚者中的一个。跑到最前的,他在年老之后,可以坦然地站在高处,面对夕阳,平静而缓慢地自语:“时间于我,剩下的就是微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因为他们在时间中证实并可以看到自己作品蔓延旺茂的生命,而我于这些证实和看到的,确是不可能的一个未来。何况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阅读的时代。何况已经有人断言宣布:“小说已经死亡!”在我来说,我不奢望自己的作品有多长的生命力,只希望上一部能给下一部带来写作的力量,让我活着时,感到写作对自然生命可以生增存在的意义。    今天,不是文学与读书的时代,更不是诗歌的时代,可谷川俊太郎的诗在日本却可以每部都印一至三万余册,一部诗选集印刷50余版,80多万册,且从他20岁到79岁,60年来,岁岁畅卖常卖。这样我们对诗人已经不可多说什么,就是聂鲁达和艾青都还活着,对今天日本人痴情于某位诗人的阅读,也只能是默默敬仰。这位诗人太可以以“笑着等待死亡”的姿态面向未来。而我们一生对写作的付出,可能只能换回当年烂俗的保尔· 柯察金的那句名言:“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不为虚度年华而后悔。”如此虚肿的豪言,也是写作的一种无奈。作品的存世,只能说明我们活着时活着的方式。希望自己写出传世之作,实在是一种虚胖的努力,如希望用空气的砖瓦,去砌盖未来的楼厦。但尽管明白如此,我还是要让自己像堂吉诃德一样战斗下去,写作下去,以此证明我自然生命存在的某种方式。“决然不求写出传世之作。一切的努力,只希望给下一部的写作不带来气馁的伤害。”这是我今天对写作、对自己作品生命的唯一条约。    努力做一个没有退场的跑者,这是我在没有战胜死亡恐惧之前的一个卑微的写作希望。    有一次,博尔赫斯在美国讲学,学生向他提问说:“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不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博尔赫斯对那学生道:“哈姆雷特比你我的存在都真实。有一天我们都不存在了,哈姆雷特一定还活着。”这件事情说的是人物的真实和生命,也说的是作品的永久性。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探讨的是作品和作品中的内部时间。作家从他的自然生命之河中派生出作品的生命河流。而从作品的生命河流中,又派生出作品内部的时间的生命。作品无法逃离时间而存在。故事其实就是时间更为繁复的结构。换言之,时间也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命脉。故事无法脱离时间而在文字中存在。时间在文字中以故事的方式呈现是小说的特权之一。    20世纪后,批评家为了自己的立论和言说,把时间在小说中变得干枯、具体,如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具又一具的木乃伊。似乎时间的存在,是为了写作的技术而诞生;似乎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写作之初,首先要考虑的是时间存在的形式,它是单线还是多线,是曲线还是直线,是被剪断后的重新连接,还是自然藤状的表现。总是,时间被搁置在了技术的晒台上,与故事、人物、事件和细节可以剥离开来,独立地摆放或挂展。时间愈要清晰而变得更加模糊,让读者无法在阅读中体会和把握。而我愿意努力的,是与之相反的愿望和尝试,就是让时间恢复到写作与生命的本源,在作品中时间成为小说的躯体,有血有肉,和小说的故事无法分割。我相信理顺了小说中的时间,能让小说变得更为清晰。在理顺之后,又把时间重新切断整合,会让批评家兴趣盎然。可我还是希望小说中的时间是模糊的,能够呼吸的,富于生命的,能够感受而无法单单地抽出评说晾晒的。我把时间看做是小说的结构。之所以某种写作的结构、形式千变万化,是因为时间支配了结构,而结构丰富和莫定了故事,从而让时间从小说内部获得了一种生命,如《哈姆雷特》那样。    人的命运,其实是时间的跌宕和扭曲,并不是偶然和突发事件的变异。我们不能在小说中的人生和命运里忽视时间的意义。时间在根本上左右着小说,只有那些胆大粗疏的写作者,才不顾及时间在小说中的存在。理顺时间在小说中的呈现,其实就是要在乱麻中抽出头绪来。有了头绪,乱麻会成为有意义的生命之物。没有头绪,乱麻只能是乱麻和垃圾堆边的一团。我的写作,并不是如大家想的那样,要从内容开始,“写什么”是起笔之源。而恰恰相反,“怎么写”是我最大的困扰,是我的起笔之始。而在“怎么写”中,结构是难中之难。在这难中之难里,时间的重新梳理,可谓是结构的开端。所以,我说“时间就是结构,是小说的生命。”我用小说中的时间去支撑我的作品,用作品的生命去丰富我自然生命存在的样式和意义。反转过来,在自然生命中写作,在写作中赋予作品存世呼吸的可能,而在这些作品内部虚设的时间中,让时间成为故事的生命。这就是一个作家关于时间与死亡的三条河流。生命的自然时间派生出作品的存世时间。作品中的虚设时间获得生命后反作用于作品的生命;而作品的生命,最后才可能让一个作家在年迈之后,面对夕阳,站立高处,可以喃喃自语道:    “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    P190-199

内容概要

阎连科,中国当代创作力最旺盛、想象力最丰富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苦难大师,神实主义写作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文学现实的一次冲击,多次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在内的重要文学奖项,其作品被译为日、韩、法、英、德、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十余种语言,在近二十个国家出版发行。主要作品有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 》、《受活》、《风雅颂》等。阎连科的亲情散文《我与父辈》出版以来,畅销几十万册。

书籍目录

想念父亲
父亲的树
过年的母亲
大姐
早逝的两个同学
那个走进洛阳的少年
感谢祈祷
常念那些人
一桩丑行
三个读书人
村头的广告栏
过年几句话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我是谁
掏鸟窝
操场边的记忆
葡萄与葫芦
二胡与儿子
镇上的银行
老师!老师!
尘照
病悟
最初的启悟
楼道繁华
条案之痛
我本茶盲
平凹说佛
一个人的三条河

编辑推荐

回到乡土,回到记忆,回到痛切的现实。作家阎连科近几年在非虚构写作领域持续发力,醇厚的文字中隐含着精神的苦痛,令读者感同身受,《一个人的三条河》这本关于故乡的存在之书同样如此。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沉重之书,字里行间浸透着普通中国人的苦辣酸甜。
作者以自己出生的村落为基点,描写了从家族至亲到儿时伙伴等几十种或悲或喜的人生。这块如同当下中国缩影的小小的中原之地,从不出产成功和胜利,只诉说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逝,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劳作、长久病痛、短暂欢愉和生离死别。

图书封面


 一个人的三条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村庄是永远的老家——读《一个人的三条河》长假在家,哪里都没去,就宅在家里。恰好节前收到几本好书,其中就有阎连科的这本散文集《一个人的三条河》。不到两百页的书,整整看了四五天,尤其是本书的第一篇长文《想念父亲》更是一连看了好几遍。阎连科曾在访谈录《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中说到过,那块土地把你送到这个世界上来,把你变成一个作家,那块土地是有目的的。因为他有太多东西需要你去表达、表现,所以他让你成了作家。……当我写作懒惰的时候,只要一只脚踏进了那块土地,那块土地就迅速地展现出许多急着要表达的东西催促我的写作。在我看来,村庄已经是阎连科永远的老家。这个老家是生活中的,更是灵魂中的,这种表现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读过《一个人的三条河》后,我再次重读了他的访谈录,从访谈中我发现作者也曾说过类似的看法:那个村庄是我写作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情感源泉、想象的源泉;一句话,是我写作的一起灵感之源。《一个人的三条河》这本书即是这个不竭源泉的一股泉水,它的意义在于,它承载了往常在小说、访谈中,阎连科不能表达的情感,那些故去的人、事、物,作者试图以文字为代步工具,重返村庄,故地重走,这该会弥补多少遗憾呀。书名“一个人的三条河”,取自书中的一篇同题文章,所谓三条河就是时间之河,死亡之河,生命之河。而本书所写,也正是关于这三条河的,关于时间,关于死亡,关于生命,其实追根究底,这一切都是关于村庄的。书中头篇即是长文,由《土地的身影》、《盖房》、《打》、《失孝》、《病》、《战争》、《命运》、《罪孽》、《清欠》、《结去》等十部分构成。在阅读时,这十节犹如十块被父亲刨出的料僵石,坚硬沉重,一遍遍地读过后,更像是那块被休整一新、长满红薯的庄稼地,突然被公家收回去时父亲的心那样空落落的,直至“月落星稀和人心寒凉”。其实,在每个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作者那样的父亲,五十年前阎连科小时候如是,五十年后的今天农村依旧;这是幸还是不幸?看《过年的母亲》,才发现自己离家到新疆也已经八年。八年里,没回家过过几次年,而每次回去在母亲看来都是倍感珍惜的,读此文,想作者的母亲,笔者的母亲……可怜天下母亲的心,在深秋读阎连科的这些文字,眼眶湿润如此时的天气。在少年的我们经历中,谁没有过向往一辆自行车、偷偷向老师打同学的小报告、掏鸟窝的夏天……诸如此类的记忆,而我们“常想念的那些人”也都渐行渐远。而在人生的长途中,那些早逝的同学是藏在我们心底最初的痛,从这里开始我们慢慢地知晓时间、生命和死亡。在作者看来,对早逝的两个同学的追念和想念,其实是一种对死亡的追赶,是对生命的遗弃和对岁月的抛离。本书里有一篇《三个读书人》,在文章中作者谈到了几种读书态度:有一种人是用时间读书的,另一种是用心情读书的,有一种是用知识读书的人,还有一种是用人生读书的人。作者谈的是读书,在我读来谈的更是读村庄,我们这些从小生长在乡村的孩子,有朝一日离开了村庄,再转头回望村庄、阅读村庄,大约也会有这么四种吧。作者说,用人生读书的人,是最不会读书的人,是最能把书读懂的人其实他们也最能把村庄读懂,比如阎连科,只因村庄是我们永远的老家。(《一个人的三条河》,阎连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定价:29.80元)二〇一二年十月七日,七十七团,守拙园
  •     读大学那会儿,一次阎连科来校做讲座,主讲那部给他带来不少麻烦的小说《丁庄梦》创作背后的曲折经历。那时远远地看不清楚阎连科长什么样,只是觉得,那是一个对自己成长的平原土地上生命、苦难、真相执著追寻的人。再一次见到阎连科,是在读研时的一次研讨会上。那次,如果没记错的话,他似乎很匆匆,并说了以后他不想参加此类会议,而是要留更多的时间写作。当时觉得,在作家学者频频地出席各种研讨会学术会的时候,他怎能如此有性格?如今,翻看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三条河》,从他对父辈、土地、乡人乡事的书写中,似乎也隐约能看到这些年来他独立坚持与思考的缘由。书中,阎连科用大量篇幅写了他的父亲,一个深深扎根在土地上的铮铮男人,一个对儿女们倾注并透支了过多心力的父亲,一个因疾病而预知、触摸了死亡但依然尽力活在世上的一家之主……在阎连科的记忆里,父亲善良正直,当乡人们纷纷把分到手的土地上的树木不论大小一律砍下来当成自家财产时,父亲却因为自家土地上树木并未长成而拒绝砍伐。那时候的乡人似乎都已经练成了政策的最好解读者,谁知道这政策是不是翻烧饼,下一年烤熟的还不知归了谁家?但是大家都能确证的是,伐下那棵树,用来盖房是绝好的木材,就是卖出去,也可以卖上几十近百元,那在当年自然是一笔很壮的钱。面对乡人们的疑惑,父亲只是笑笑说:“让它再长长。”那棵树孤傲挺拔地成长在父亲的庇护下,也孤独地看着世界的变幻与人心。阎连科少年时的农村家庭岁月是灰黑色的,长期充斥着贫穷、饥饿、疾病。是父亲做人的正直品性和对生活的韧性坚持,带领整个家庭行走在苦难的生命之河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当时的父亲眼里,似乎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期盼的事。父亲当时最大的心愿,大概就是希望儿女们少受疾病的折磨,可以顺利地婚配成家。而对于深刻体悟了乡村生活的艰难、希望稀薄的阎连科来说,如果自己不主动寻找出路,改变生活现状的可能几乎为零。于是,他萌生了参军入伍的念头,这大概是仅存的突围苦难的机会。但他又何尝不知道,父亲和姐姐同时患病,这个家庭有多么需要他这个壮劳力。父亲在沉默之后,毅然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应允。于成年后成功的阎连科来说,当年的决定却成为了一件需要长时间忏悔的事情。他自我剖析当时的心理,认为家难当口,自己其实是对土地的逃离,对苦难的逃避,他的离开,使父亲更加操劳,病痛更难治愈,并最终导致了父亲五十八岁即离开了这个他无比热爱的人世。他后悔自己当年为什么没有花十块钱满足父亲生前想看电影《少林寺》的愿望,悔恨自己为什么会有“只有父亲下世,我们才有好日子过”的一瞬恶念。于是,父亲的过早离世,成为阎连科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法驱赶的悔恨和痛。借由父亲的病痛及离世,阎连科开始了对命运、死亡等恒常话题的思索。他们父子俩似乎在死亡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于正常的人,死亡是站在你人生的前方某处,在等着你一日日、一步步向它走近,待你到了它的面前,它能够伸手及你,它才会携你而去。但对于一个病人,那就不仅是你一日日、一步步向死亡走去,而是死亡也从你的对面,一日日、一步步向你跑来。人生就是那么一定的、有限的一段距离,如果时速一定,只有你单向地向死亡靠近,那就需要相对长点的时间,如果你向死亡走去,死亡也迎面向你走来,那你的人生时间就要短下许多。”也许是冥冥中已经看到死亡的走来,父亲更着急地履行着作为一个父亲对家庭的职责,为的是可以无憾地结束人世的行程。而死亡对于作者自己,似乎不需要过多揣测,而已成为一个熟知的朋友,不会希望到来,却清楚地知道它的存在,而在自己的日子里,可以不慌不忙地坚强。于是,相对于小说家阎连科,我更喜欢散文家阎连科。褪去了他小说中所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呈现在面前的,是朴拙到会让你时时动容甚至落泪的瞬间。载于《北京青年报》:http://bjyouth.ynet.com/3.1/1211/02/7575454.html
  •     偷钱买烧饼,挨老爸的揍,没花钱包场电影《少林寺》,父亲的树,漂亮早逝的女同学,广告栏里面的点睛点评,自行车撞车事件,哥哥给买的自行车,《我是谁》,在信用社(银行)里面地上弹琉琉儿,帮忙邻居处理垃圾,都是有意思的事,让人感动,感慨,思考,难忘,大笑,哭泣....《我是谁》一文,放大了说,中国人在中国才大概感觉到我是谁,到了美国,欧洲什么的,只是尴尬,漂浮,失语,惶惑等等。这篇小文里面写到的,到了家乡的温暖感觉好舒坦,乡民淳朴,民风淳良

精彩短评 (总计98条)

  •     读过 母亲是条河 之后 就开始追着 跑了
  •     之前在报纸上看过一点摘节才打算买的,喜欢
  •     散文集就像专辑,主打歌强烈好听。浓墨重彩过后,总有些平淡甚至不入耳的歌曲充数,填满十首的份额。这本书也是这样,在第一篇占据全书30%字数的《我的父亲》之后,只剩下鸡肋。我承认,我是被这绚丽的名字给蒙蔽了。体制下练习出的作家,还是不在他身上多花时间了。
  •     诚恳朴实,与无病呻吟构成强烈对比,无味文章有几篇,不多,大部分都不错,有几篇很是耐人寻味,感人
  •     情感背后的思力,惊心动魄。写父亲的部分尤佳。
  •     虽然还未到怀旧的年纪,但是朴素的文字让自己仿佛一下回到过去。亲情无价,友情可贵。
  •     文字比较简练。如话家常
  •     对读者真坦诚
  •     文字质朴,偶有佳句。
  •     我与父辈。我终于明白,如果带着对父母的愧疚生活,是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可是我并没能找到解救的方法。
  •     谢谢你写的你的“恶”
  •     时间,生命与生活的人生三条河,可能真的有一天,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     写散文的阎连科是温柔的。
  •     记得这句话是阎连科在施耐庵文学奖颁奖晚会上发言多次强调的一句话,他的《我与父辈》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忧伤,这本《一个人的三条河》同样让人感动。阎老师是个敢说话,说真话的人,读这本书,不会后悔。
  •     阎连科的散文不如小说
  •     围绕亲朋好友的生活写的小短文,除了第一篇读起来有些农民对苦难生活的抗争与无奈,其他的一般般。不建议花时间读。 这本书我是在还不了解阎连科是谁的情况下看的,看完之后真的是对除了第一篇讲自己父亲与土地的文章特别的有感触之外,其他的很难读下去,总觉得写的不痛不痒的,基本属于他以及围绕他在乡村的人际关系而展开的小故事。后来百度一下阎连科,发现他写的书实际上我早已看过《丁庄梦》,由顾长卫拍成电视剧《最爱》。再回头看他的简介,明白为何他被称为跟莫言一个水中的作家了。他们都写苦难,都写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民面对苦难时种种顺应,反抗,迷茫,可怜,可恨以及最后势必会淹没在历史的场合的代价。可以说他们都写我们中国人的成长。
  •     很好,感人。商品好,送货快。与描述相符,包装好,价格也公道,比在书店买实惠。
  •     过于繁复反而失去了纪实性
  •     一直比较喜欢阎连科的作品,果真不错。
  •     写父亲的部分极好!但是后面平平了。
  •     送给朋友,他说很好。
  •     不错,平淡之真
  •     部分篇章还行,其余大部分文笔和意境都平平
  •     公交车上看哭了
  •     很漂亮,外观很不错 只是内容有点悲观
  •     散文小文
  •     还行吧,行文有点温吞。前半段矫情,后半段深沉,唯有一篇《我是谁》差点让我落泪。
  •     真性情书写人生,真实、动情、泣血、悲情。
  •     一个人的三条河,这是一本好读的书,细处见情,真情隽语,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读书是幸福的!
  •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还没有认真看
  •     在豆瓣看到推荐,看了,感同身受
  •     这种文字,城里人是读不出感情来的。
  •     【2014.7.9~7.22】写得最好的还是起首那篇《想念父亲》,我真的很少见到一个作家能把笔调用得这么舒缓,一唱三叹而又让人流连忘返,不会觉得文字拖沓凝滞。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怀念母亲,催我泪下三次,但那是另一种笔法,感人至深,文章高妙在细节,而非《想念父亲》这种岁月长河里的漫长思念。书中其他各篇,有写人记事,有状物成趣,但还是更喜欢看他写人的文章。另外,最近读《秧歌》后,四处找土改相关书籍,未果,《怀念父亲》和《父亲的树》,写到政府土地政策改变后农民的反应,历史情景也可见一斑。【本书选取《感谢祈祷》一书中不少旧篇章【自此书始,能做到不喜欢的文章就不强求自己读,该跳的就跳过了
  •     哈哈哈 太没同情心了 感觉就一怨夫balabala
  •     如今我也即将为人妻为人母,突然读着这些文字也多了许多原来不曾有的感概。爸爸,我想你。妈妈,你要健健康康的。
  •     第一章与《我与父辈》重复
  •     帮朋友买的,我暂时没读过这本书。不过这本书的包装很好。
  •     有这么包装的吗
  •     想念父亲 三分之一篇幅 哭哭泣泣看完 尽管隔着些时间和地域 但我的父亲 我的叔伯们 都是同样的父亲 作者在写的过程 该是如何痛苦
  •     阎老师老了
  •     还没看,要求换货
  •     父亲,一个沉重的名字,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或许有更多的意义语言朴实,读了之后有众说不出的滋味,每一位父亲都是伟大的
  •     封面好好看
  •     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
  •     老师推荐看的,还不错
  •     是纪实散文,文笔很好。
  •     为了使自己在听讲座之前不那么一无所知所以特地找了这本书来看,薄薄的一小本,包含着沉甸甸的内容,有苦难也有希冀,看完觉得阎连科那一代人的写作真是实实在在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现在的写作大都轻飘飘的,承载不起任何重量
  •     占全书三分之一容量的我的父亲,写的极好,但之后的短文各种鸡肋。
  •     那篇《想念父亲》真的特别好看,记得那是上课时候看过的,哭的像个傻叉。
  •     怀念,哀悼,无奈,悔恨充斥着这个中年男子的内心。人到中年回望过去,究竟是如何?或者往前望去,也是等待死亡的到来?用写作证明自己活着?
  •     也应该得诺奖啊
  •     看作者就知道是本不错的书!
  •     最近我想回家,吃我爸烧的菜。
  •     好。
  •     生活中真实的阎连科
  •     像个稚拙的孩子
  •     阎老师的小说比散文要出彩的多,可能是文人内心脆弱敏感的性习,散文大多都是羸弱细碎,缺乏力量。
  •     生活的写实
  •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布艺的封面很有感觉,文章朴实却总会给人带来思考。
  •     我想今年阎老师的作品肯定很火,因为他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阎老师被称为苦难大师,他的文字总是那么沉重,酸甜苦辣在其中。看似荒诞却道出了实情,或许真话都是荒诞的,现实都是荒诞的,禁不起谎言和虚假的粉饰。
  •     纯粹感情用事,根本没有什么深度
  •     之前同学买过,推荐这本书,封面质量超赞,麻质的感觉,内容很很好!
  •     will buy again
  •     好书我是通过【miaomiaojiao**** 喵喵叫】到当当购买的此宝贝,还额外省了很多钱,像这件商品我就获得了不少的**哦~很给力,不懂可以看左边的**教程哦:),【miaomiaojiao**** 喵喵叫】大家可以试试!
  •     一个人的三条河
  •     很喜欢这类书!希望不要让我失望!因为是朋友推荐的!
  •     若单独把想念父亲这一部分出成一本书就是五星没跑了。这一章质朴的苦难让人频频落泪。后面几章有些乏味了。
  •     感人!文笔朴实无华,却撼人肺腑。
  •     你在河对岸,我抵达不了的对岸。
  •     习惯了被阎连科的小说震撼,这一次有幸听他平平实实地回忆他的过去。他的所有故事都脚踏实地地生长于泥土之中,竟然长成那样一株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滴答着毒液狂舞的植物。
  •     散文真是速朽无聊的文学啊。虽然这本的第一篇写父亲写的很感人,可以给五星,其余篇目多是乏味平淡之作。
  •     不同于小说的虚构,这是非虚构叙述,见人、见事、见情。
  •     老师!老师!
  •     是很好,内容,封面,纸张都不错,就是贵了点
  •     阎连科回归乡土文学,返璞归真,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流露,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人都会刻意逃离最真实的自己,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但却总想表现给外人善的一面,隐藏起来所有的恶,就像少年派中的理查德帕克是最真实的派一样;随着老一代的离去,作家们对于乡土文学也逐渐抛弃,不是他们不想写而是他们没有在农村中真实的生活过,即便写出来也会显得做作,时代进步总会有利有弊,农村逐渐向城市转变,等到仅剩的几个农村也变成旅游景点的时候,也许连做作的都没了;距离我们半个多世纪的文革,真正的反思却依然没有到来,最近道歉新闻姑且称得上一个迟到的开始吧,如果再不开始,见证人逐渐逝去,在反思都晚啦。
  •     丁庄梦和受活之后,再来读读阎连科的乡土文学。回忆是一杯毒酒啊。。
  •     书的内容都很好,非常值得一读
  •     阎连科的书一直就想买,书包装也不错
  •     感动你我,完整升级,值得珍藏
  •     喜欢作者,喜欢他的文字。
  •     知道作者還是因為他一本被禁止出版的書。等某新下班時看的,下次去看完。
  •     还好,有一本书皮坏了,不知是发货的原因,还是物流
  •     各种戳中感伤神经
  •     想念父亲
  •     总是让我想起一个人 两个人 三个人 好多缩影 压抑又真实 悲观又朴素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有感触。。。。
  •     有关于父亲的那篇觉得很好
  •     人生中的三条河
  •     一本事无巨细的忏悔录。
  •     作者对远去乡土的人和事的美好回忆。读来有些心酸。
  •     每一篇的散文很有诗意,有的也很现实。
  •     小处写人生
  •     真的很赞,我是先看的电子版的,买来再看一遍然后收藏。。
  •     刚拿到手就特喜欢,布面包装,小小的一本,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乡土气息。亦感受到作者平凡而又艰辛的人生历程。待闲暇时间慢慢品读。
  •     2014年2月13日,很早之前就读完了。好久没有读这种让我想起童年,想起故乡的书了。
  •     当时读的时候真是手不忍释卷
  •     “二十五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读到这句话,觉得太熟,翻摘录本发现这句话在杨绛的《我们仨》里出现过。我也很爱这句!!
  •     完全是一部自传体,远不如他的小说,如果喜欢他的小说不建议看这个保持小说的美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