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44752267
作者:[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页数:450页

内容概要

马泰·卡林内斯库(1934—2009)
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起任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担任比较文学系教授,后成为该校荣休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学、宗教、政治之间的关系,著有《文学与政治》(1982)、《现代主义与意识形态》(1986)等,与佛克马合编有《后现代主义探索》(1988)。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第二版序
致谢
导言
现代性的概念
古代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侏儒
时间问题:西方历史的三个时代
我们才是古代人
比较现代人和古代人
从现代到哥特到浪漫到现代
两种现代性
波德莱尔与审美现代性的悖论
现代性、上帝之死和乌托邦
文学和其他现代主义
现代人与当代人之比较
先锋派的概念
从现代性到先锋派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锋”隐喻:一个修辞格
浪漫“先锋派”:从政治到文化政治
一些十九世纪中期作家与先锋派
两种先锋派:引力与斥力
先锋派与美学极端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锋派概念的危机
先锋派、非人化和意识形态的终结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理知主义、无政府主义和静态平衡
颓废的概念
关于颓废的各种说法
从“颓废”到“颓废风格”
颓废欣快症
尼采论“颓废”与“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颓废概念
颓废主义(Il Decadentismo)
媚俗艺术
媚俗艺术与现代性
媚俗艺术、坎普与高雅艺术
词源学、应用语境和“审美不充分定律”
媚俗艺术与浪漫主义
坏趣味、意识形态和享乐主义
一些风格上的思考
媚俗艺术与文化的工业化
“媚俗艺术人”
论后现代主义(1986)
现代性的一副新面孔
认识论与阐释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先锋派的沉默
过去的新颖性:从建筑看
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文学后现代主义:写作群体的形成
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及其意义
结论
附录 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化
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是一对矛盾。前者是指科学进步、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带来的全面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而后者自浪漫派的开端就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通过反叛、无政府、天启主义、自我流放等多样手段来表达厌恶。资本主义体制产生于新教伦理,是鼓励消费、社会流动性和追逐地位的。社会现代性延续启蒙运动的传统:坚信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时间就是金钱,从“时间”上看,时间是可测量,并且作为一种像任何的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它们推崇理性,崇拜成功。因此,人文主义、自由理想、实用主义都是它的别称。而波德莱尔是最早将审美现代性同传统对立起来的,而且将它同时期的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起来的艺术家之一。自其浪漫主义开端,审美现代性就是批判和反思促成的现代性,持反资产阶级态度。在过去的大约一百五十年里,两种现代性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这两者的观念在不可调和的对立之中。先锋先锋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范畴,在不同语境中,往往有复杂的、微妙的差异。先锋最早是作为战争语言——法国大革命之后的一份军事期刊上使用了“先锋”一词。罗德里格斯在《文学、哲学与工业观点》(1825年)一书中将“先锋”首次用于艺术领域。 “将充任你们先锋的是我们,艺术家;艺术的力量是最直接、最迅捷的。我们有各种武器:当我们想要在人民中间传播新的观念时,我们用大理石雕出它们或用画布绘出它们;我们通过诗歌和音乐使它们通俗化,同样,我们求助于里拉(古希腊一种弦乐器)或长笛,颂诗或歌谣,历史或小说;戏剧舞台向我们敞开,正是从那里我们的影响热力四射、无往不胜。”(111) 这段充满煽动性的言论,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极端的艺术思想和乌托邦的政治诉求。不仅强化了艺术与社会之间辩证统一的思想,而且突出了艺术的革命性与政治性。先锋是有意识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艺术家也要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的先驱。因此,被赋予领导者的权威和力量,并且负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带有革命政治色彩的艺术在形式上要通俗易懂、内容上要贴近大众的生活。不竟如此,用于传播的宣传极具效力,就必须求助于“最传统、图式化的甚至是简单化的话语形式。” (121)先锋艺术以鲜明生动的形式,迅速传播新的观念和思想,引领社会变革的潮流。之后,政治先锋派和艺术先锋派逐步分道扬镳,两种先锋派渐渐由“引力”走向“斥力”。艺术先锋派(这是新先锋派)发展成坚持艺术具有独立的革命潜能,革命先锋派则倾向于持相反的观点,即艺术应该服从于政治革命者的需求和要求。新先锋派艺术家,无论多么赞同激进的政治观点,他们追求的是冒险与形式革新的实验精神——推翻束缚的艺术形式,享受的是探索被之前禁足的领域那种令人激动的自由。因此,艺术先锋派是在背离公众在风格上的期望,这种背离是为艺术获得必要的反思空间,有效地发挥了社会批判功能,而这恰恰是政治革命家试图通过陈腐的革命宣传争取来的。这正是两种先锋派后期的冲突之根源。然而,先锋派发现自己在一种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中走向失败。广义地看,现代性本身可以说一种“文化危机”,在现代性这个较大的语境中,这种“文化危机”特别适用于先锋派。先锋分子远不只是对某种具体的或是一般的新颖感兴趣,他们实际上试图发现或发明危机的新形式、新面貌或新的可能性。在美学上,先锋态度意味着最直接地拒绝秩序、拒绝可理解性甚至拒绝成功。在这一方面,先锋派和颓废主义的相似之处变得不可忽视,“先锋派有意识地投身于推进传统形式的‘自然’衰朽,并竭力强化和加剧现有的颓败与衰竭症状”。(135)如果我们承认达达的虚无主义表达了先锋派的“原型”特性,正如巴枯宁那句无政府主义口号式宣言”破坏即创造“,我们就可以说,任何真正的先锋派运动(老的或新的)都有一种最终否定自身的深刻的内在倾向。” 新颖性往往是在彻底破坏传统的过程中获得的“(127)当再也没有什么好破坏时,先锋派迫于自己的一贯性会走向自杀。美学上的死亡迷恋癖同通常与先锋派精神相联系的其他特征并不矛盾:理知上的游戏态度,捣毁偶像,对不严肃性的膜拜,神秘化,不雅的恶作剧,故意显得愚蠢的幽默。诸如此类特征同先锋派所践行的艺术死亡美学非常合拍。颓废 在波德莱尔所开启的现代性这种转瞬即逝、变化不止的的意识压倒了艺术的“另一半”之后现代性背离其自身,通过视自己为“颓废”,加剧了其深刻的危机感。所以,我们说先锋派具有颓废性,他们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前途大多持有悲观的观点。先锋派具有的最明显、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便是颓废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先锋(avant-grades)和颓废(decadence)这两个明显矛盾概念在某些情形下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是可以互相使用的。”(3)媚俗谈到“媚俗艺术”,它似乎和“现代性”看起来显得十分排斥,“现代性”意味着反传统、实验、锐意求变;而媚俗艺术是陈腐、重复和老套之感。如果是这样,那只是对两者粗浅的认识。媚俗艺术对时尚是有十足的依赖,时尚的迅速过时行使得媚俗艺术成为了可消费的“艺术”的主要形式显而易见,媚俗艺术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是如此地紧密。十九世纪是工业技术高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兴盛的时代。这为媚俗艺术的发展滋生土壤,技术上促使艺术品和一般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更趋专业化,另一方面,对美化日常生活和提供消遣娱乐的普遍要求也与日俱增。到十九世纪末,媚俗一词在艺术圈子里广为流行,它开始公然与艺术分庭抗礼,媚俗成为“非艺术”和“伪艺术”的代名词。艺术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被创造和购买的,不再需要发挥它们难以把握的审美功能,使得真正的艺术家不得不抛弃完全拿金钱标准看待审美的受众。艺术与媚俗之间形成了无可消解、彼此支撑的二元对立, 一如善与恶、真与假、高雅与低俗。因此,不论从技术上还是美学上,媚俗艺术都是现代性的典型产品之一。媚俗艺术一直带有虚假和丑陋的标签,总是围绕着模仿、伪造、假冒、欺骗与自我欺骗的美学一类问题。被认为是为了炫耀和摆阔而达成的消费目的,审美价值也沦为了仅仅是区别经济能力的标志和手段。因此,媚俗艺术在消费美学支配下的发展,“少(就钱而言)即是多(就廉价而言)”,意味着,可以花费更少的钱购买跟多廉价的媚俗品。文化的“媚俗化”是通过大众传播的种种途径,毕竟,没有现代人能避免媚俗艺术,媚俗品在工业化生产中变得愈来愈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蒙娜丽莎的复制品盘子、桌布、毛巾或眼镜盒上,在橱窗中,在广告牌上,在电视里,在互联网上……但媚俗艺术往往是使现代人通往高雅艺术的窗口。因为珍贵的艺术品不是人人都能目睹和触及的。另外,媚俗品逐步壮大的消费群——中产阶级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阶级,由于时间划分制,它的享乐主义限于空余时间。对于这种放松的享乐主义,在本质上是补偿性的。唯其如此,媚俗艺术才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有计划、有意识地逃避日常现实的努力。“与肤浅性相结合的被动性是滋养媚俗艺术心态的重要条件。”(281)这就不难解释媚俗艺术为何变得越来越不需要观众做出任何努力就能理解了。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代表,不少后现代主义学者都将后现代建筑艺术作为其分析的对象。 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涉及到的是对于自包豪斯以来所提倡的功能性的美和不妥协形式纯粹性的一次否决。现代主义的革命是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对欧洲的高度装饰性建筑(如巴洛克、洛可可)的拒绝。这种装饰性暴露出的是寄生性和反动能性的本质,象征的是追求地位、摆阔性消费和炫耀的媚俗艺术的东西。另外,现代主义所提倡的不仅是结构上视为美的东西,而且是期盼一种最终得到解放的非等级社会的乌托邦城市。后现代对于现代主义乌托邦严格性的回应是提倡一种拆解(de-unifying)和非简单化(de-simplifying)式的“有记忆的(现代)城市”。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几何学的、理性主义的,后现代采取的是一种更灵活的、更富解释性的和更富“对话”意识的态度。好比前者是“要么/要么”,后者为“既/也”的逻辑,前者是“少即是多”后者是“少令人烦”。建筑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显得复杂和棘手。即便是后现代主义的热情拥护者,也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混杂的、含糊的概念。查尔斯·詹克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后期现代(late-modern)的范畴。詹克斯另我们相信,有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法国巴黎的蓬皮杜中心是一座典型的后期现代的建筑,而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德国的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明显是后现代建筑。蓬皮杜中心的设计服从于现代主义的机器这一主题:对内部等轴性空间的同一性追求,并且这个多层建筑趋向于对于单层的多次复制;另外,功能外露的倾向——具有功能性的水、电、气管道露在外面;修饰性或装饰性的运用技术的倾向,至少在表面上并没有打破现代主义禁用的装饰戒律,最后,一种未来主义-科学式幻想的趋势,整个建筑看起来想科幻故事中的暴眼怪物。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造型既带有古典主义的规整,细看又十分迥异、奇趣。至少中部的圆庭和三周围绕着的整齐排布的展厅带有古典主义气息,细看它是非等轴性空间,内部空间也有着出人意料的变化,充满着对传统形式与符号的反讽式复活,例如:偶尔会画上错视画的立柱、拱门、拱廊等。是一种无拘束、非常规却又清晰可辨的古典主义。现代性只有五副面孔或者是否存在第六副面孔?应该说,现代性可以有多副面孔,也可以只有一副面孔,或者一副面孔也没有。这个多副面孔并非说它们各自是分离的,独立的,而是建立在同一根基上的不同面孔。这些面孔说到底是对现代性概念研究假设的一些隐喻,是更有启发性地表述现代性这个关键概念的复杂历史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21mm的广角作品,内容丰富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可惜正如作者序中所讲,有些问题无法详细展开。(由于第一章吊起了相当高的胃口直接跳过去看第三章,然后悲剧性的散页……TAT)
  •     收获不大,不适合入门,缺乏对其背景的阐释
  •     改头换面,比上个封面好多了
  •     糊里糊涂地读完了。。。
  •     感觉论述现代性的一章最有水平,而论述先锋主义的一章使我受益良多,颓废一章基本没看懂,是不是中西语境中的“颓废”概念有差别,颓废欣快症是什么?大概是因为文学上“颓废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自己并不了解吧,还是要回头再看。
  •     太难读了
  •     书不错 但发现一个年份错误(还是难道我买到盗版了?
  •     在文学上的剖析因为我对纯文学作品读得不多所以难以做比较,但在艺术品的评价上是一针见血的,甚至我自己都可以对号入入座来怀疑自己创作的动机和目的。
  •     卡林内斯库要再捋捋清楚就好了
  •     作者似乎也是从麦克黑尔的后现代“本体论”叙事来阐释现代性的五幅面孔的,充满“时代错误、同义反复、翻案或悔言”……
  •     相当难读,二刷依然不觉得完全读懂了。
  •     嗯,叫现代艺术的五副面孔更好些。这些与其说是历时性的,不如说是共时性的研究。
  •     读了几个月,很值得逐字句去读。
  •     学会一个词。kitsch。译为刻奇就好。媚俗似乎不对。
  •     现代性,先锋派,颓废,媚俗,后现代性
  •     enfance retrouvee 真有返朴归真的味道。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当年写论文引用了不少。新版应该经过修订更加完善了。
  •     对我而言意义更多在于里面的书目吧。还是陈旧了点。
  •     颓废的由来是我们总是感慨今不如昔,总是缅怀一个多半是子虚乌有的黄金时代。
  •     作为一枚审美趣味守旧的渣渣,我对现代文学艺术一直有不少困惑,卡林内斯库这本名著虽然没有解开我的困惑——甚至我也没有完全读懂它——但还是为此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角度和思路。
  •     五个关键词的深入研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