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300075259
作者:(日)鹫尾贤也
页数:202页

内容概要

鹫尾贤也,作者放弃佳能公司的高薪工作,从《周刊现代》的编辑做起,在急速压缩的工作过程中快速练就编辑的基本功里。
他在与稿件、作者和时间交战不休的编辑世界中,因表现出色而历任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开创了“选书技巧”书系,推出《现代思想的冒险家》(全31卷)《日本的历史》(全26卷)等兼具学术及商业价值,并在讲谈社史上留名的大型出版企划案。
作者历经讲谈社学术局长、学艺局长、董事等职,现任讲谈社顾问,著有多部歌集和评论集。

作者简介

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出版老将必备,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三十年编辑实战经验粹炼精华,彻底改变你对书的看法!
●编辑工作是怎样的?
●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
●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
●选题创意从何而来?
●出版策划的关键点?
●向作者催稿不发憷?
●新书话题如何炒作?
●如何发展人际网络?
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的定义、不同出版业的相异工作内容、出版环境变化造成工作范围扩大、全面计算机化产生的流程变革、从企画邀稿到校稿印刷须注意的各类事项等,均有详尽的说明。
另外还特别列出编辑必备的人格特质,有志从事出版业者可作为参考。这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发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下小标、如何炒作新书话题、熟悉通路与营销、发展人际网络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编辑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对于像我这样将入行未入行的毛头小子来说,《编辑力》透着一股天然的亲近,鹫尾贤也像是在通过这本书向每一位年轻人开小灶,嚷嚷他的私房话,平淡的叙事和讲理中,把他三十年的从业经验一一到来。编辑是什么?在这本小书里,编辑是五项全能的运动员。“‘培养好奇心’这个理论是不通的。我认为好奇心不是培养的,而是激发的。编辑必须同时对美军轰炸伊拉克、历史学家带罗布尔的自传、村上春树、SARS、黑格尔的新译本、早安少女组都随时关注,这种意识会激发新的精彩策划。或许我的说法带点说教的意味,但老实说,我真的无法不忧虑编辑人的现况。” ----在谈到编辑的策划能力时,鹫尾贤也说了这样的一段话。编辑不像是在做学术,专精一门往里深挖就可以了。编辑需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好的策划往往由此而来。“不可思议的是,编辑也近似作家的家人。很多编辑抱怨作者自私任性,也确实有不少作者向编辑展现他们的不太向家人展现的骄纵。”----如此说来,编辑同时需要是擅长人际交往的高手,编辑的交往对象往往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有自己的秉性脾气,而且大多数工作繁忙,答应你的书稿你不催促就想在截稿期那天顺利拿稿?这是新编辑常常抱有的幻想。与作者共同制定写作计划,随时关注进度,随时关心作者近况(如作者家人生病,公司派作者出差等等都会影响写作计划),编辑既要宽容,也要督促。“另一方面,编辑也像打杂总管,常常是所有事情同时进行,在构思策划的同时,得把打样送回印刷厂、委托封面设计并和业务部门协商。这些都是日常琐事,如何让每件事顺利无碍地进行,从容对应所有局面,也是编辑的重要能力。能够全面动用嘴巴、手脚、头脑的,就是一流的编辑。勤快尤其重要”----以我这几个月对编辑工作的观察,编辑大部分是在处理各种状况百出的小事情的,琐事杂事处理不好,只想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审稿看稿?这大概又是外人对编辑的一大误解了。编辑是什么?“编辑是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或者是一种催化剂”,编辑做这五项全能的运动员,就是为了把某种他认为值得的常识或者价值观传达出去,注意的是,他只是传播者,而不是源头,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大概才能俯身下来,做一个合格的编辑。
  •     很好的一本书,很适合从业者阅读。由于是一名老编辑写的书,不仅有内容,而且结构很好,也很有意思。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拿来实践。
  •     这本书我是在西安龙媒广告人书店看到的,跟广告没什么关系,估计只是因为有“创意”、“策划”的字眼。讲的是书籍出版。如果你是做杂志编辑——特别是时尚杂志编辑——那么这本书对你的帮助不会很大。关于编辑,作者阐述了几个观点:1、现代的编辑不象以前一样好做了。各种媒体都在抢读者的眼球。2、读者对于书籍的阅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3、几种书会畅销:抓住当前热点书,会畅销一瞬间。名著的读者一茬一茬的换,一直销路不错。针对某种特定人群的工具书。还讲了一些浅层面的技巧。对新人会有帮助,老鸟就闪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编辑是什么?作者在第一章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你的答案呢?如果没有做过编辑,估计不会回答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当然,每个人也会从所处的角度出发,产生不一样的回答。
      
      第一部分最让人感触深刻的是引自A·斯科特·伯格(A.Scott Berg)的一段话:
      
      编辑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作品添加任何东西。编辑能做的,最多只是充当作家的手脚,为作家服务而已。编辑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身负重任。编辑不是创造,只是投注心力。
      
      一句”投注心力“,其实也是了我对于编辑的一部分理解,一本书上市之后,少则被上千人看到,多的有机会被十万、百万人阅读。这何尝不是一种压力,而编辑在其中则需要以将一本书从策划、编加、审校、营销等过程中投入自己的心力,如果你不热爱这个行业,或者不喜欢这本书的话,那么你一定不能让书可以有更好的呈现。
      
      而编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受人尊重的,这与编辑作为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不无关系,而且编辑也算是生产创意的人。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工作者,自然会有一些要求,作者在第一章”编辑是什么中“做了叙述,而我对一些条目也有自己的看法。
      
      ★编辑是优秀的创意人
      ★编辑也像打杂总管
      ★编辑需要有商业意识
      ★编辑必须乐在工作,有为社会工作的志向
      ★编辑需要有适应性,完整的人格面对形形色色的作者。
      ★编辑有旺盛的好奇心,对所有事物都有兴趣
      ★编辑不是熟知一切,而是要视野开阔,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
      ★编辑需要勤快
      ★编辑工作以和为贵,常常需要道歉
      ★编辑是一种,需要”人“才能做下去的职业
      ★持续怀抱梦想是编辑必要的资质
      ★编辑也要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
      ★编辑喝酒要比不喝酒好
      ★编辑健谈要比沉默寡言好
      
      这些就是对于编辑的一些要求,而事实上,作者在书中的叙述过程中,也是潜在中将这些内容融入一个个故事案例之中。在其中的几点中,我最认同的有”好奇心“、”外行人“,因为很多时候,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则是一位读者阅读一本书的开始。而编辑工作中,由于由于会接触不同领域的图书,因此以一个”外行人“做的专业就十分有挑战,不过我也一直有这样的心态,如果做某一个领域的编辑,至少需要有一个领域内知识的积累过程,如果能够将此领域内的所有图书都读过,然后拥有基本的知识框架就最好不过了。
      
      有时,自己也会思考,如果我去招聘一名编辑,那么我希望他有什么特点?希望会是一名拥有编辑出版背景,教育背景以外语及相关专业知识领域背景的人。当然很多时候也不能缺少对于书的热爱和理解,明白书最终为读者呈现的是知识,明白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在书中也用一章来介绍了自己的编辑从业经历,有趣的是作者是从”一般“行业转到出版社的,不过作者对于年轻时候的事情没有叙述过多,基本上作者是从三十五六成为总编辑之后,才有大量的故事,当然这也与当作者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才有更多的专业积累,能够做出更多的好书。作者在此章节中也介绍了让他记忆犹新的那些作品。作者在2003年退休,而此书也是在此时间之后。
      
      接下来的一章,作者回顾了日本的出版简史以及出版情况,当然也不免提及目前书店减少、读书人口减少的现象,还有书的发行量与报纸无法相比的事实。从日本出版业成立起经历的各重大阶段,作者也都进行了介绍,教育制度的改革、电灯的普及、一册一日元、圆本、电视台及周刊创刊、漫画时代等事件或现象也影响了整个日本出版的进程。
      
      接下来的部分,作者从图书的策划、约稿、催稿、校稿、封面设计、销售和宣传来介绍几乎图书出版的全流程。
      
      在策划中,作者介绍了判定策划价值的三角形。价值(意义、影响力),销路(核算盈亏),实现可能性,三者构成的三角形越大越好,由于作者策划的书以日本本土作者为主,因此策划及约稿的重要性就更加提升,作者分享了一些做策划时的技巧:
      
      ★变形、变通、加工。比如SARS发生时候,做出相关的图书。
      ★极大化、极小化、系列化、限定。
      ★汇整。各类选集、主题合集。
      ★发掘人才。写书的人更重要。
      ★翻译。主要与引进书有关。
      
      对于编辑会议,作者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过滤、打磨策划的过程,它的作用犹如整流器。而选书方面,作者分享了以前的很多经历和经验,作者认为”逛书店和了解出版史一样重要“”编辑需要在出书前,想到书会被放到书店的哪个位置“,甚至作者在逛书店时,看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然后就策划进而促成了一本书的形成,作者也认为编辑要和可能成为作者的人多接触,并且多看一些论文摘要、学会期刊、宣传杂志等。
      
      在”约稿和构思“这一章,虽然作者讲到了过去的时候,通过写信赖约稿,但我认为现在更多的是当面拜访和电话沟通。而且作者认为在成书的过程中,编辑和书的作者搭建全书的大纲骨架就很重要。而且图书作者写书过程中,要必须参与到构思中去,如果放手让图书作者去写,内容可能会变得过于专业而狭窄。
      
      而到了催稿这一章,则可以看到编辑在催稿中的无所不用其极,上门、写信、和他们的配合搞好关系、关在旅馆中。编辑也是书的第一个读者,编辑在阅读原稿时需要注意很多相关的问题,刚完成的手稿就像是未经加工的生鲜材料,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加工。作者提醒编辑在对书稿判断时,需要审核以下重点:
      
      ★写得通顺吗?能吸引读者进入书中世界吗?
      ★容易阅读吗?能够让人了解吗?
      ★是否适度穿插小故事,不让读者感到无聊乏味吗?
      ★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心声和真实的一面吗?
      
      事实上,编辑在编加稿件时,如果能够以上述的要求去修改稿件,那么稿件最终一定会呈现较好的面貌。
      
      到了校稿和出清的阶段,编辑需要对包装书有较多的把控,一般在中国应当属于策划编辑的工作。需要对书的目标读者、销路设定、书的期望、版型、封面、上架等进行设定。也会对目录和标题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的插图的著作权和来源问题。
      
      编辑在审稿、润色之后,会经历发排→一校→作者校订→二校→作者二校→三校→出清→蓝图等程序进展。当然,国内的出版社相关流程,可能与书中作者提到的不完全相同,当然目前的出版流程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封面设计、书名与书腰则是一部分对外展示最重要的部分,很多读者会在第一眼就看到的东西,作者在书中讲到了和许多知名设计师的合作,以及相关的作品,也有拿了一大袋资料去设计事务所,但是一些设计师看了一眼就说不能用,然后作者又只能拿着纸袋回公司,并且每个月都会出现。而书腰所起的广告作用,也是需要去仔细推敲书腰的设计,并且能够促成读者拿起书以及购买书。
      
      销售和宣传的部分,作者希望编辑不能是”只要做出书来就没事“,需要考虑书的销售还有回收投资。书通过出版社到经销商再到书店,最终走向读者的顺序进行流通,而且书在商店中也会通过POS系统,让一些书通过开始卖的好,然后让各家店都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增加读者的购买。同时作者也讲述了日本的再贩售价格维持契约和委托发书制,当然说到营销,作者的时代,会更注重报纸、杂志上的广告,现今的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最后就是有关编辑的人际交往还有图书作者的提携作用,包括有作者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写稿子,还有与一些名家的趣闻轶事。其实在我理解看来,这便是出版社 与作者关系的维护,以及各类资源的不断收集和升级,这样编辑就能够获得从作者、专家、营销、书店、媒体等各类资源,而且编辑也可以建立人脉网络,来为大家创造新的生意。作者在两部分之间还对书的未来进行反思,而我认为书永远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形式。
      
      因为毕竟是一本日文书翻译过来,很多的作者还有书籍都不了解,不然也会有更多的共鸣。书中还有一些耳熟能详,如《窗边的小豆豆》、《哈利·波特》、《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等。遗憾的是,上边基本都没有读过。
      
      全书对于出版业的新人来说,可以很好的建立起全局的概念,非常值得一读,当然书中的部分内容还是以比较早的理念去做,其中有一些部分还可以展开来谈到更多。
      
      
  •     当编辑不读编辑力,唐突了职业
  •     速读完
  •     2017.2.11,在网络上看了开头的编辑是什么,觉得很好,所以买来看了,读完觉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日本编辑出版业的情况,通论型的内容还是有的,但是第一轮有点囫囵吞枣,还是要再看一遍。另外,封面个人不太喜欢。
  •     像作者说的,编辑界没有通论,这本书也就贵在它是以作者经历角度讲述了出版编辑相关的入门常识。但是因为作者是日本某社的总编,书里提到的大部分作家还有出版社基本只能当小说一样看,不过也绝不影响它的价值所在。
  •     2016年的第一本书,最终还是跨年完成……
  •     同一行业不同国家,出版业应也有不少共同之处。作者从编辑的定义以及自身经历还有编辑话题的策划、约稿和构思、催审改稿、封面设计和书名、销量和宣传来介绍编辑这个位置的职责,看后让人一目了然,甚至过程太过清晰反而读者有种想进入出版业的想法。书中也谈及人际交往在工作的重要性和探讨书的未来,总觉得,作者很有人情味,不像太做作。
  •     编辑是个很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活呀~
  •     虽然有出版体制的差异,但是老编辑谈编辑出版,很实在,干货很多。
  •     大多是和日本出版业界有关系的经验介绍。出版业在每个国家都各有特色。但仍有很多地方相通。比如一个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要做的基本工作。最近实在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准确说来是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从大一考虑到现在。到头来发现自己唯一勉强擅长的就只能是跟文字有关系的事情。还不一定可以做好。其实挺悲惨的。“到底能不能当个编辑呢?” 一天下来问了自己好几遍这个问题。索性就把这类书全都找出来读一通。
  •     真是日式气息浓重的一本书呀
  •       
      1、编辑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编辑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最好对所有事物感兴趣。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编辑要勤快,也可以说是执行力俄日全额是能轻松愉快实行的即时反应能力。
      
      2、对“书”的认识:书是带有特殊文化性的商品、“锅”之类的商品有广泛的用途。书却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书是特殊的商品,这是出版——尤其是书籍必须少量多样生产的原因。
      
      3、编辑工作流程:
      取材——策划——编辑会议——约稿——催稿、审稿、修饰稿——完稿——整理稿件、排版——清样——封面设计、印刷、看打样——出书——营销、书评、广告——发行——人际网络。
      
      4、策划三角形:价值(意义、影响力)——实现可能性——销路(核算盈亏)
      
      5、编辑策划“书”考虑的类型:解读时代、满足人类潜在欲望、基础知识、新知、翻译作品、艺人书、工具书、对社会的警示、学术、摄影绘画
      
      6、编辑策划时需要的创造力:变形、变通和加工;极小化、极大化;系列化和限定范围;汇整;翻译
      
      7、策划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根本没有秘诀,除了磨练提升自己的感性和感觉外,别无他法。对所有事物都架起天线。全方位的吸收、学习,自然会产生策划。
      
      8、没有徒劳无功这回事,所有的努力和学习都是磨练。
      
      9、审稿时要注意:
      (1)有意义、经得起学术评论,有影响力
      (2)有话题性、可以期待社会的回响
      (3)能够长久作为基础性知识而阅读
      (4)新鲜的主题、新颖的切入点、新奇的创意
      (5)作者本身成为卖点
      (6)多年的力作、发现珍贵的资料
      (7)文笔优美
      
      还需注意(1)写的通顺吗?能吸引读者进入书中世界吗?
       (2)容易阅读吗?能够让人了解吗?
       (3)是否适度穿插小故事,不让读者感到无聊乏味呢?
       (4)字里行间有透露作者的心声和真实的一面吗?
      
      10、处理稿件时考虑:
      (1)设定读者的年龄层、性别、职业
      (2)设定销路,是长销书还是畅销书
      (3)作者对书的期望,版面、封面设计等
      (4)在书店如何上架。
  •     中日大同
  •     1 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能写出这句话就是了不起。 2 目前国内引进的对日本出版业描述最清楚的一本书,因为它成功闪避了甄西大神的翻译。
  •     能和你联系吗?我也刚刚看过这本书。你写作的角度很独特。
  •     这本书只是关于图书编辑的。完全是絮叨和流水账,真正方法论的东西几乎没有。而且作者是40年代生人,主要写的是还没有普及的时期的状况,思想观念有点迂腐。
  •       首先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本书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日本人的书有啥特点呢?实用性强,以术为先。因此,大家大致能够明白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案头书。
      
      如作者所写,书并非是一般性的商品,它没有多用途性,也没有普遍性。但它也确实是商品,因此注定无法逃脱商业化的魔爪。因此还是从购买行为出发来说本书的内容更为明晰。
      
      作者观察读者买书,如果目的性很强,一般不会翻阅,而如果目的性不强,则会看看序言、前言、目录及几页正文。我在这里就从目录的结构上做简要的介绍。
      
      该书分为三部分,分别回答了编辑是什么,编辑干什么,怎么做个好编辑等问题。不能说三个部分谁更重要谁是次要,但是从内容上,大致可以论断一下适合几类读者来看。
      
      如果你是外行人,其实第一部分对你来说更为重要。大致明白编辑平时工作的简要流程即可,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为平日里媒体塑造的编辑形象平个反。
      
      如果你是刚入职的编辑,可能第二部分比较适合你。第二部分分别就工作的各个流程做了详细的论述,每个环节还有可衡量的标准及工作实操,对于尽快上手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如果你是一个老编辑,或许第三部分是你最为看重的。编辑工作的心态,书籍的未来以及与作者关系的维持,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但实际决定了一个编辑工作生涯的长久与否。
      
      不管怎样,这本书对于编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珍藏,可以随时翻阅以获新知。
  •     得搞个豆列叫229书单什么的。。。。
  •     是编辑。
    不过,这是表象。
  •     讲谈社总编辑的编辑手册,浓浓的日式风格
  •     书不错,可惜只能读到一半,求电子版完整版~~
  •     大学时读过一遍,因为湛庐重新再版了,就又买回来读了一遍。
  •     楼主,辛苦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     在图书馆有看过,觉得还不错,比我目前学的那些有关编辑的书有用多了,读过之后对编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很不错,推荐
  •       编辑不是一个什么人都干得了的职业。
      
      鹫尾贤也在书的第一章就抛出这样一个论点:做编辑需要的是“完整的人格”。诚然,一本书从无到有,靠的就是编辑的创意、架构、沟通和执行力。若没有对万事万物旺盛的好奇心,则无法抓住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将其扩充完善成为选题。若没有统摄全书的眼界,则无法依书籍自身的节奏设置适合读者阅读的目录。若无与各色人等有效沟通的技巧,则无法将作者、设计师、排版、印制等多个步骤负责人有效统筹,使一本书顺利付梓。而这一切能力的基石便是执行力——没有好的执行力,再优秀的选题也不过是一纸空谈。
      
      编辑也有体用之分。完整的人格为“用”,编辑的技巧为“体”。
      
      对于身在出版第一线的编辑而言,鹫尾贤也在书中提供了不算详细但足够一针见血的编辑技巧。
      
      关于如何确立一个选题并对其做出策划,鹫尾分享了两点非常值得学习的经验。一是讲谈社的编辑会议制度。“每个人把自己的计划写在小小的索引卡上交出去,内容只有书名和作者(附头衔)。总编辑讲内容逐一念出后,彼此交换意见,最后由总编辑定夺。”当扰乱判断的细枝末节被砍去之后,书名和作者以这样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了判断者面前——毕竟对一般读者而言,书名和作者是在选购时对书的质量最为直接的观感。二是编辑如何培养自己做出好目录的能力,“影印你所看到的精彩目录,然后不客气地加以模仿“。作为一个读书不太关注目录的读者,我经常会忽略书籍的目录而直接阅读正文。但作为编辑,这样的习惯是非常不好的。很多读者在翻阅新书时会把目录有趣与否当做评判标准,内容再有趣的书,被安上一个无趣的目录也会使消费者的观感大打折扣。而且,对于逻辑性较强的书籍而言,由易到难的目录安排,也会使读者在阅读上不那么费力。
      
      那么什么是一个好的策划呢?“将社会、人群和时代隐然有感、但尚未成形的关心和欲望化为问题。什么是好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让人有挑战或解答的欲望。”对于曾在想书名和写文案方面遭遇瓶颈的我来说,过于执着在一个角度深钻是症结所在。逆向、发散思考才是在策划上取得出其不意效果的关键。此外,出版重视个性,但个性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只有个性与能力并重,提出的策划案才可能是优秀而不偏激的。
      
      对于像我一样新入行的编辑来讲,鹫尾对人际交往的论述是最值得学习的一点。虽然编辑是一项工作,但是“倘若编辑和作者之间只谈工作,很快就会无话可谈,能多讲废话,其实很重要。”完成工作必然重要,但编辑是一个人与人交往占重要分量的工作。对作者太过“公事公办”起不到好的效果,对所有作者只有一种应对方式也无法和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在“面”上建立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交往。“向作者诉说对原稿的感想,找寻相关文献或剪下有关作者的报道送给作者”这些工作虽然简单,却对促进双方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做书不是做生意,还包含着作者与编辑共同创作一本好书的共同愿景,由这种情感连接起来的双方,才能建立特别的关系。无论是与作者,还是报刊记者的交往,都不能带有功利性。和他们聊一些“废话”,建立历久弥新,可以互通有无的关系才是“交往”的要义。毕竟就算无法从与对方的交往中获取极大的利益,与和自己不同的人交游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对于编辑而言,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困难,但编辑力的养成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也许在自己做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并在再次阅读本书中得到解答,才能算是对自己编辑力的“修炼”吧。
      
      
  •       最近在看出版编辑类的书,湛庐的这个系列,这是我读的第3本,之前的两本分别是《畅销书的故事》和《打造畅销书》。
      
      由于有两本打底,本来对这本书也不报太大希望,不成想读下来还挺有趣味和收获,难怪唯独这本当时缺货。
      
      这本书写到的内容都是经验之谈,对我等门外汉而言,充满提携和鼓励。
      
      如果你真的赶时间,别错过第10章,人际交往论。
      
      编辑看上去是处理文字,其实是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我们独生子女这一代人,从小养尊处优,加上有了沟通便利的手机和互联网,一切都在变得快餐化,如何保持人与人之间积极健康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思考。
  •     水分和畅销书一样的啊,但对于畅销书的理解与归纳很实用。效果有待验证~
  •     万圣书园翻书
  •     每个专业老师都推荐、
  •     算是稍稍了解了点书怎么个出来法
  •     楼主 你是做编辑的么 这么能说,瞬间产生拜师的冲动。
  •     学习力
  •     建议老高还能写细致一点。这本书值得精读。
  •     作为一个门外汉看着觉得有趣,鹫尾贤也眼中的编辑职业范围从“做一本书”扩展到“营销一本书”,让读者知道书的存在。看的是2007年出版的,书中未谈到新媒体、当下兴起的各种网络平台对传统纸质阅读的冲击,以及对编辑工作的影响。编辑与作者读者可以利用多渠道交换信息,对编辑来说,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不难,筛选所获得的信息,加以过滤掌握所需为己所用显得难。当然电子书也已经以惊人的速度侵蚀了大部分市场,匆忙多诱惑的科技时代,碎片阅读迎合了多数人的阅读需求。也不必把纸质书与电子书彼存此亡的对立起来,毕竟有一部分人如我,既能吃的了甜豆腐脑也愿意尝试咸豆腐脑。
  •        這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我們見識過名人們閑極無聊的磨牙碎語,見慣于學者們自作聰明的故作高深,也見識過作家們搜腸刮肚的無病呻吟。與之相對應地,我們也就不得不學會忍受和屈服與暢銷書的唯利是圖、空洞無物;學人著述的詰屈聱牙、濫竽充數;以及最要命的,教材教輔之流的指鹿為馬、劣似注水死豬肉……無論歸咎于出版商的見利忘義,或是著述人的缺乏誠意,甚至是讀者大眾的快餐口味,都使無力自拔于正在作為一個整體陷入營養不良與創造乏力的負反饋當中。而作為其中最脫不開干係、罪責深重的一環,則是著作人的缺乏誠意——我要問還有哪幾位筆下流出的是思想交流的衷腸?又有哪幾位還懷著被讀懂的渴望,收穫著分享與交流帶來的歡欣?
      
       這本書,既是渴望被讀懂的文本。而作者的誠摯與懇切淋淋灑灑流淌在諄諄話語式的字裡行間。
      
       很多時候,我們憤怒於被連篇的蠢話誆去的許多時間。更多的時候,我們被無事實、無觀點的乏文本連唬帶騙而未必自覺。其實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像這本書一樣——像本書的作者鷲尾賢也一樣——不乏誠意,就很好!
  •     唯独这本书不错,也唯独这本缺货。 另有一本《这书要卖100万: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也很实用。两相对照,别有异趣。
  •     幸遇何老推荐。
  •     文笔有进步了。但个人色彩还不够鲜明。
  •     这本书不错哦。可以看看,虽然应该和我国编辑界的情况相差太远,但私以为日本人对书比我们敬畏。
  •     绿宝石部门的各位编辑了不起!
  •     一本实用的书。作者多年经验的荟萃。编辑工作的一个循环即是一本书的生产过程,在这本书中,一个对编辑行业好奇或者有志于编辑工作的人能很容易地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时将这本书翻来覆去看目录、封皮、等等,以获得对作者所讲内容的实际了解。一大感受是:编辑职业的素质要求真的很高,从把握社会公众的关注点、策划、和上司的交流、和各色人等(学者、作家、设计者、印刷工厂)打交道,没有很全面的“健全的人格”是不行的。
  •     好书,有启发~
  •     “答应你的书稿你不催促就想在截稿期那天顺利拿稿?这是新编辑常常抱有的幻想。”…………
    只是传播者,而不是源头。。。
  •     不好意思。
  •     @ 借阅于学校图书馆。
  •     入门用不错
  •     内容还可以,图书编辑入门读物。
  •     编辑是很复杂的一件事,考虑策划考虑人际交往考虑畅销考虑出版价值,也是一种在商人和艺术发现者之间游走的艺术。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有经济基础,但是本着一个知识传播者的良知,又需要保持起码的底线。如果能兼顾真是再好不过了,尤其是现在这个浮躁且不断变革的社会
  •     用轻型纸印刷的所以对眼睛起到了保护作用,内容中肯务实让人重燃斗志。
  •     读完评介,我一定要买一本。
  •       我想象中的编辑,翘着二郎腿坐在办公室,狠狠地将作者的书稿向桌面摔去。然而事实上,编辑,更多地是个苦力。荣誉,永远没有他的份,责难,他怎么也躲不过。
      
      策划、选稿、催稿、审稿、改稿、校稿、封面设计、书名、书腰、销售、宣传等,编辑都必须服气责任。就像个全职保姆,孕育一本书,从无到有,从萌发到成长。
      
      专业知识,交际手腕,创新思维,心理洞察力,一切一切,编辑都应理所当然的具备。是万金油,是大牌,是恶魔;是辛苦,是可怜;同时也仅仅是一种职业。
  •     很不错的书,的确是如扉页上写的:”出版老将必备,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的标语,厚爱之。这样的书,很适合编辑出版页的人收藏哦,鸠尾先生也很有趣,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在文风中大隐隐若现,偶尔也会吐个槽吵个讽什么,十分可爱。真不知道此生我会如何,相当期待的心情啊!加油 另:孔夫子旧书网买的,九成品,也很新啊,才10元,相当划算的了
  •     有血有肉的总结,评价“有用”
  •     同感啊。
  •       这本书我是在西安龙媒广告人书店看到的,跟广告没什么关系,估计只是因为有“创意”、“策划”的字眼。
      
      讲的是书籍出版。如果你是做杂志编辑——特别是时尚杂志编辑——那么这本书对你的帮助不会很大。
      关于编辑,作者阐述了几个观点:
      
      1、现代的编辑不象以前一样好做了。各种媒体都在抢读者的眼球。
      2、读者对于书籍的阅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
      3、几种书会畅销:抓住当前热点书,会畅销一瞬间。名著的读者一茬一茬的换,一直销路不错。针对某种特定人群的工具书。
      
      还讲了一些浅层面的技巧。对新人会有帮助,老鸟就闪了吧。
  •     还要继续学习
  •     日式回顾人生
  •        对于像我这样将入行未入行的毛头小子来说,《编辑力》透着一股天然的亲近,鹫尾贤也像是在通过这本书向每一位年轻人开小灶,嚷嚷他的私房话,平淡的叙事和讲理中,把他三十年的从业经验一一到来。
      
       编辑是什么?在这本小书里,编辑是五项全能的运动员。
      
       “‘培养好奇心’这个理论是不通的。我认为好奇心不是培养的,而是激发的。编辑必须同时对美军轰炸伊拉克、历史学家带罗布尔的自传、村上春树、SARS、黑格尔的新译本、早安少女组都随时关注,这种意识会激发新的精彩策划。或许我的说法带点说教的意味,但老实说,我真的无法不忧虑编辑人的现况。” ----在谈到编辑的策划能力时,鹫尾贤也说了这样的一段话。编辑不像是在做学术,专精一门往里深挖就可以了。编辑需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好的策划往往由此而来。
      
       “不可思议的是,编辑也近似作家的家人。很多编辑抱怨作者自私任性,也确实有不少作者向编辑展现他们的不太向家人展现的骄纵。”----如此说来,编辑同时需要是擅长人际交往的高手,编辑的交往对象往往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有自己的秉性脾气,而且大多数工作繁忙,答应你的书稿你不催促就想在截稿期那天顺利拿稿?这是新编辑常常抱有的幻想。与作者共同制定写作计划,随时关注进度,随时关心作者近况(如作者家人生病,公司派作者出差等等都会影响写作计划),编辑既要宽容,也要督促。
      
       “另一方面,编辑也像打杂总管,常常是所有事情同时进行,在构思策划的同时,得把打样送回印刷厂、委托封面设计并和业务部门协商。这些都是日常琐事,如何让每件事顺利无碍地进行,从容对应所有局面,也是编辑的重要能力。能够全面动用嘴巴、手脚、头脑的,就是一流的编辑。勤快尤其重要”----以我这几个月对编辑工作的观察,编辑大部分是在处理各种状况百出的小事情的,琐事杂事处理不好,只想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审稿看稿?这大概又是外人对编辑的一大误解了。
      
       编辑是什么?
      
       “编辑是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或者是一种催化剂”,编辑做这五项全能的运动员,就是为了把某种他认为值得的常识或者价值观传达出去,注意的是,他只是传播者,而不是源头,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大概才能俯身下来,做一个合格的编辑。
      
  •     对于入门来说很有用,而且很强调人际关系的培养,只是中日两国情况不太一样。
  •     完完全全的实务。在村上的书里也有读到与讲谈社的合作,应该是同一个吧。
  •     可以比较轻松的一窥编辑的全貌
  •     时尚编辑,有一本书。瘦马的。叫《幕后的策动》
  •     只有工作完成时所体会到的回馈和自我实现的欲望,才是劳动的本质。——鹫尾贤也
  •     没有夸夸其谈,更多的是实操。
  •     太长了,看的好累
  •     嗯,谢啦。
  •     肉牛满面=·=
  •       很好的一本书,很适合从业者阅读。由于是一名老编辑写的书,不仅有内容,而且结构很好,也很有意思。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拿来实践。
  •     思楠让打五星。
  •     2011-03-21 15:51:49 Yibie
      有血有肉的总结,评价“有用”
    +1
  •     虽然书中不少事例是基于日本出版业的,但一些ideas很受用。
  •     或许因为没有确切体会过编辑,所以对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大多是作者的亲身经验,可能会比较有实际借鉴意义吧。
  •     责任编辑就是一本书的“产品经理”。
  •     读起来很涩,不晓得是不是翻译问题
  •     内容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看一页 困十分钟
  •        说起编辑,很多外行人立刻会想象出一幅一个人正襟危坐、整理稿件的画面:简单清闲,无忧无虑。事实上,真正的编辑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加复杂曲折,也更考验人的耐心。一个成功的编辑,既要活得优雅,还要会精打细算;既要是生活家,也须是生意人。
      
       《编辑力》一书正是一个编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是日本鼎鼎大名的讲谈社的“现在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如书封所说这本书是作者“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书封还说这本书“出版老将必备,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就图书编辑而言,这样说并不为过,本书的确值得各层次的编辑一读再读。  
      
       亦如本书作者一样,我也先来说说编辑的生活。编辑是什么?鹫尾有一段话说得好:“书籍和杂志是时代的函数,编辑要时时追问为什么某些书会流行。编辑必须架起好奇的天线感应四方,但是很多事物仍然会逃脱天线的侦测,这时候就该坦承自己不懂,然后马上去学,这就是编辑。”无疑,这段话说出了编辑的本质:寻找、发掘人们的信息需求,做出合适的信息产品,通过一定的渠道去满足他们——这就算是完成了编辑工作的一个循环。 
      
       看起来,编辑工作似乎和别的产品生产工作没什么两样。但是,实际情况又并不简单,由于图书行业的生产模式的独特性,编辑工作比其他行业的生产者的工作要复杂得多。编辑到底干了些什么?简单地说,无非是经历一个发现需求、策划选题、寻找作者、约写稿件、编辑稿件、辅助设计、监督印刷、营销发行的过程。可是,图书产品的策划并不能像生产其他产品那样由多人分开执行,一个图书创意的执行需要策划者从头到尾考虑明白,并跟踪到底,否则很容易使产品变味、变形,进而导致失败。当然,现今市场上也不乏程式化生产图书的公司,可是他们的产品缺乏个性,又能经得起市场多久的考验呢?我深深怀疑这一点,那些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烂书也印证了我的质疑。尽管,快速的满足人们即兴的需求并没有错,但是现在很多“快书”已经快到粗制滥造、自欺欺人,这就孰可忍是不可忍了。
        
       也正因为图书编辑工作的这一独特性,编辑的生活才会让人看着简单、做来难。如果按照鹫尾贤也的说法,要想做一个编辑,你必须既要有图书兴趣,又要能适应市场,否则就该失业了;你必须拥有好奇心,有360°全视野的好奇心与八卦兴趣,否则你哪来的选题?你得勤快,执行力强,不然就会被别人抢去选题;你要脾气好,对作者、读者、老板、同事,都得和和气气;你还要心怀梦想,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你最好还要会喝酒,并且会和N种人扯淡,否则很多场面都没法应付。好吧,说完这些,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勇气来干这件事?对了,还有一件事要提醒你——图书编辑虽有赚大钱的可能,但一般而言大家的平均收入并不高——你还必须直面现实的生活问题。
      
       就算你鼓起勇气做起编辑,接下来的事情也并不轻松。一个编辑必须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从中遴选出少量可以满足当下社会需求的选题,以应对每周一次或者每两周一次的选题策划会,接受主编、同事、发行人员、营销人员的轮番质疑和否定。经过大家的论证,全盘考量过选题本身价值、选题可行性以及成本盈利核算以后,往往只有极少的选题会被大家一致认为可行。然而,可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紧接着,你还要面临更多问题,要做更多的事情。你是一个新手,没有什么作者资源积累。你需要发动亲友团为你寻找合适的作者,物色到作者以后你得时时盯紧了,软硬兼施地催促他们完成稿件。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认识人性的过程,你可能会遇到各色人等,你必须对付他们的各种小把戏和小心思;一面打着小九九,一面说着亮堂话,一面把事情办好。好不容易把稿件弄到手,这个稿件可能还存在种种问题,你必须费时费力、字斟句酌地协助作者修改稿件。终于定稿了,你还得编辑稿件、制作目录系统、思考封面文案、草拟书外腰封……  
      
       编好稿件以后,你还得和设计师沟通,做出舒适的版面、封面设计。接着,你还要精打细算,选择合适价位的纸张、工艺,使你做这本书不至于亏本。这事完了,你最好亲自到印刷厂监督印刷,否则可能出来的不是你要的效果。做到这里,一个编辑的工作还没完,你还要操心这本书的营销发行,因为只有策划者最清楚这本书的读者是什么样、他们在哪里、他们喜欢通过什么渠道购买。
        
       最后,你花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时间终于把一个循环做完了,可是我并不能立刻去恭喜你,因为这书并不一定会让你赚取多少钱。就算书做完了,你还需要保持耐心,继续努力。因为你做好一本书投向社会,就像石子扔到水中,并不会立即产生波浪;扔一粒也不够,你需要在合适的位置扔去大量的“石子”,慢慢等待,借助天时地利,才有可能掀起轩然大波。好吧,如果你各种因素利用的恰到好处,恭喜你,你可能就要造出一本畅销书了!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理想,你必须活得优雅淡定;面对现实,你又要会做生意;不断地接人待物、东奔西走、精打细算,你终于算是做了一件事情!
       
       总之,编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编辑是市场调研员、是幕后策划人、是项目负责人、是读者、是管理者、是资料员、是财务核算员、是稿件“整形师”、是广告人、是校对员、是监控人、是梦想家、是生意人、是导演、是一本书的总工程师——没错,这些就是一个编辑的生活与生意的全部。
        
       看完这本书,也别以为这本书就能教会你做一本好书,正如作者最后所说:“几乎所有的编辑都是经验主义者,不教理论,因为他们确信编辑不是可以用言语教会的工作。这份工作的赌博的要素很浓,只看结果。”当然,如果你细细阅读本书,领会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思维方式,也足以让你走上图书编辑的正道了。
        
       说到这里,我不免想到中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完全与编辑实务修炼背道而驰,专门培养所谓的编辑出版学“学术人才”。据我所知,很多编辑学老师连商业性的报纸、杂志编辑都没有做过,更何况图书编辑?让编辑学“学者”教学生做出版,这种笑话恐怕只有在中国才有吧?可以说,中国编辑出版专业教的那些如何面对考试、面对理论、面对书本的知识鸟用都没有。如果你想学点真本事,还是看看这本书吧。
      
  •     呃,学习。。。
  •     很多有用之处,编辑所需的注意事项皆有提到。这一职业的人需要是个全才才能称为编辑,不然只是一个做着编辑工作的人。
  •     如果想做时尚杂志编辑,有没有好书推荐啊?谢啦。
  •     编辑需要有“完整的人格”,并且具有“对一切事物都可以以外行人的身份发言”的特权。
  •     琐碎。
  •     编辑入门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