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江湖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9576394768
作者:王鼎鈞
页数:508页

内容概要

王鼎鈞
筆名方以直,山東省臨沂縣人,民國十四年四月四日生。抗戰末期棄學從軍,三十八年來台,曾任中廣公司編審、製作組長、專門委員,中國電視公司編審組長,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代理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人間」副刊主編,美國西東大學雙語教程中心華文主編。現旅居美國專事寫作。
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左心房漩渦》,也是獲獎最多的一本),台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評論獎章,中山文化基金會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吳魯芹散文獎。1999年《開放的人生》榮獲文建會及聯合副刊評選為「台灣文學經點名著」。2001年,獲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傑出華人會員」獎牌、同時獲此榮譽的尚有琦君、夏志清、鄭愁予。

书籍目录

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代自序)
十年灯——
用笔杆急叩台湾之门
匪谍是怎样做成的
我从了望哨看见什么
投身广播 见证一页古早史
张道藩创办小说研究组
小说组的讲座们
胡适从我心头走过
广播文学先行一步
反共文学观潮记
特务的显性骚扰
我与公论报一段因缘
难追难摹张道藩
走进广播事业的鼎盛繁荣
十年乱花——
我从胡适面前走过
魏景蒙 一半是名士 一半是斗士
方块文章 画地为牢
艺术洗礼 现代文学的潮流
霓虹灯下的读者
我能为文学青年做甚么
特务的隐性困扰
省籍情结 拆不完的篱笆
张道藩的生前身后是是非非
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亮光
十年一线天——
你死我活办电视
乡土文学的漩涡
与特务共舞
我和军营的再生缘
我和学校的已了缘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上)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下)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王鼎钧台湾时期文学生活大事记

作者简介

自二○○五年《關山奪路》出版後,大家引頸企盼的第四部回憶錄----《文學江湖》終於出爐了。隱地說:「鼎公的書,從一九四九寫到一九七八年,將近三十年的時光,正是我的鼎盛年華,他把我的時代拉回來,不同的是我在地上走,他彷彿走在地層下……我在他書中因此看到了更深層冷酷的世界。」

2009.03.15 中國時報「書人物」:《文學江湖》壓陣 王鼎鈞回憶錄4部曲完工 (記者林欣誼)

4部回憶錄共寫了17年,這位後生晚輩心目中文學成就與一生經歷均不凡的資深作家,他的人生就是歷史,而他的歷史,也是文學。

王鼎鈞寫回憶錄,一寫寫了17年。17年來,他人在紐約,回憶之筆從大陸江山細細追索到台灣──《昨天的雲》寫山東故鄉幼年;《怒目少年》著墨抗戰時的流亡學生經歷;《關山奪路》則寫內戰遭遇;台灣卅年生活,因篇幅所限只取「文學」 來寫,輯成《文學江湖》(以上皆爾雅)近日出版。

自1978年移居美國至今30年,這段生涯卻沒有在4部曲的範圍內。王鼎鈞篤定地說:「我不想再寫了。當年離開中國大陸,踏上基隆碼頭,我的感覺像再生;後來移民出國,走進美國海關,我的感覺像死亡。」再追問,王鼎鈞卻不答了,一如他筆談寫下的文字,簡省精準,字字留有餘味。

受胡適影響 小人物也能寫傳

王鼎鈞已高齡84,寫作生涯逾60年,散文境界臻於化境,是許多後輩創作者心中景仰的名家大師。從雋永的散文到闡述哲理的人生三書,王鼎鈞自謙:「我是職業作家,這個也寫,那個也寫,被動的成分居多。」但45歲後,他爭取自主:「《碎硫璃》近似『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左心房漩渦》如一場熱病。晚年出了詩集,我好像70多歲生了個孩子,很高興、也很窘。」

一度王鼎鈞也想寫長篇小說,題目都想好叫「遺囑」,講台北一個外省老翁,把一肚子想說的話寫下來,留給還沒長大的小孫子看。後來,寫小說的因緣未到,王鼎鈞又謙「我只能寫出很壞的小說」,於是改用回憶錄的體裁負載今生的閱歷和思考。

「我幼時讀沈從文的自傳就有了『效顰』之心,後來讀到胡適主張小人物寫自傳,受到更大的鼓舞。」他自述寫回憶錄的心情是「與人分享」,還以「珍珠不是蚌的私產」這句話勸朋友寫,打動了好幾個人。

少小離家 回憶是為了忘記

王鼎鈞14歲起離家、離鄉,24歲離開大陸來台,「疏離失根的感覺已非一日,那是我今生感情的一部分。」但回憶一生,不是一揮而就的工程,如《關山奪路》寫了整整10年,《文學江湖》也花了4年,他說:「我就像畫油畫,一面畫一面修改,有時找到新資料,要改動,有時換句法,調整穠淡疏密。因為牽髮動體,有時為了加一段,要修改全篇。」而《文學江湖》則是遭遇最複雜、撞擊力最大,因而最難寫的一部。

回憶往事,面對的除了自己,還有讀者嗎?鼎公豁然回答:「夜鶯唱歌,怎能確定唱給誰聽,山花盛開,怎能預期開給誰看。我寫給一切人看,沒設任何前提,我不選擇讀者,讀者選擇我。」

讀這4部曲,最好在桌邊放上一杯熱茶,隨著煙霧冉冉飄升,靜靜地、慢慢地讀,因為鋪展眼前的是一部格局廣闊的歷史,顯現的是一位老者的智慧。「寫回憶錄不能只寫自己,要寫出眾人的因緣。」王鼎鈞說:「我很想以當年的我表現當年,但我做不到,我只能以今日之我詮釋昔日之我。」

歷史如雲,他抬頭看過

記憶從來不是問題,而是需要多大的節制──儘管記憶猶新,加上筆記、剪報、上網、圖書館以及買下的五、六百本書,下筆時如臨其境,但王鼎鈞很自覺:「我不能把文學作品弄成我個人的紀念冊?」同時又帶著無限蒼涼:「寫回憶錄是為了忘記,彷彿自焚的過程。」

在王鼎鈞的言談之中,這層滄桑之感總是淡淡縈繞,他曾說:「內戰結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經破碎。」《關山奪路》寫國共內戰的煙硝戰火,正是他所遭受的摧毀過程。他感慨道:「我的人格由孔子學說和基督教義塑成,戰爭是對他們那些大經大法的否定。」後來他在國外接觸聖嚴法師與佛教,才走出困境,完成晚期作品,「但我是基督徒,信仰並未改變,我對牧師說,六經皆我注腳。」

「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人稱「鼎公」的王鼎鈞總是對自己消減再消減,但4部回憶錄,他悠悠地寫,寫出的豈止是他個人而已,而是他藏身在其中的一整片樹林、一整面天空。


 文學江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昨天,我刚刚把王鼎钧的第四本回忆录《文学江湖》读完,这本书写的是他在台湾三十年的岁月,我觉得写得非常好。早在读第一本回忆录《昨天的云》时,我就已经成为鼎公的粉丝,现在则更对他赞叹不已。我膜拜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笔,还有他的见识。相比他的同时代人,他显然看得更细,想得更多。我建议大陆的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可以了解一个你以前不太清楚的台湾;我也建议台湾人尤其是本省人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本来很熟悉的社会。在我看来,王鼎钧回忆录的视角很有典型性,他的经历代表了上世纪整整一代中国人面对历史的大变动大离散时的迷茫、选择、困窘和坚守。一方面,他是第一代外省人。当年,他自觉自愿地追随国府来到台湾。他的动机是“以蒋拒毛”,蒋介石很可怕,毛泽东更可怕,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从小受过的党化教育,做过国军宪兵,又长期在国民党的党营企业——中国广播公司工作,这些经历,决定了他对国民政府基本上持支持的态度。他对特务交心说:“我们还是支持国民党的,因为只有在国民党治下,我才可以做一条益虫。”此话半真半假,亦真亦假,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以自由主义为思想底色的读书人,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使他深受其苦,倍感压抑。在台湾的三十年,他饱受特务的骚扰,以至于差点得了忧郁症,所以,他用大量篇幅写了特务横行给人们带来的恐怖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国民党的批判。这种批判应该是真诚的,因为他早已举家移民美国,台湾也已经民主化,在创作上,他有完全的自由,他没有替政府隐恶的必要。但是,王鼎钧毕竟是王鼎钧,不是龙应台,他的文字相当克制,点到即止。冷静,自持,不煽情,更不滥情。他说过,读者不是作者诉苦的对象。上天给了鼎公以高寿(已经88岁了),又给了他文学创作的热情、才能和机会,也许就是要他做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告诉我们那个我们未曾经历的年代,描述那一代中国人共同的心路历程。很幸运的是,他做到了!他说:“珍珠不是蚌的私产。”
  •     雨雪无踪待天晴——王鼎钧回忆录略述踉踉跄跄读完了厚厚一大本《文学江湖》。至此,从《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到今日的《文学江湖》,鼎公的四大本回忆录一一拜读。幸甚,幸甚。此刻,窗外雨雪蝶舞,大风欢歌,草色青青,看春色又近了。闲想,有时候作家和读者之间真是一种缘分。十年前偶然在《读者》上读到鼎公的《读江》,苦苦搜索,一路追随。那时鼎公的书很难买到,原因大家都知道。就连《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也是托人辗转从尔雅购得。有人一路播撒种子,有人后头跟着收获,有人拾几粒麦穗,也有人存心不让那些种子发芽。我们算是有福之人,埋怨和牢骚改变不了悲摧的生活。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常态,虽然早就知道“黄金屋”“颜如玉”什么的纯属好玩的谈资。多年来,鼎公的书影响了我的读书取向、语言风格乃至行文特点。期间感谢插柳先生几次不吝赐书。最爱“大气游虹”里的那几篇文章,反复把玩、甚至东施效颦,仿照这种文体写过几篇不成样子的小文,见笑。四大本回忆录我无资格信口评说,反正宝藏在那里,自有采掘者捧美玉呼赞语、逢路人而高歌的。可是,如果你在山里顶着老大的日头旅行,有幸喝到了甘甜的蜂蜜,总要对那好客的主人道一声谢吧?《昨天的云》如春雨,读之清新、神往;《怒目少年》如劲竹,字里行间,你能听得到青春在拔节;《关山夺路》如“闯关”,自古关山难越、歧路众多、迷雾重重,你是怎么从一个个历史的漩涡里全身而退的?《文学江湖》如醇酒,味道甘洌、世事艰辛。套用一句老话,多一个人读鼎公,这世上就多了一份从容雅致、大义担当,少了一份蝇营狗苟、浑浑噩噩。是为:十年读江一朝成,福缘甚大气游虹。文路无尽缘无尽,雨雪已过待天晴。感谢鼎公如椽大笔,祝安好如新月。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一口氣買下了王鼎鈞的回憶錄四部曲,還是從文學江湖看起的,看了很喜歡那個時代的作家的文筆
  •     这本写作者自己的文学之路,兼台湾文化圈各种历史。一来隔阂太深,二来总在写各种流派主义,看起来各种无趣。
  •     “民主制度最大的用处,就是解决如何'失国'”p.423
  •     像巴金,情真意切但平铺直叙
  •     令我更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人情。
  •     可以有个副标题:智囊团养成记。这书在大陆出版得删掉多少字啊……
  •     谢谢李宁哥推荐!好书一本!
  •     昨天,我刚刚把王鼎钧的第四本回忆录《文学江湖》读完,这本书写的是他在台湾三十年的岁月,我觉得写得非常好。早在读第一本回忆录《昨天的云》时,我就已经成为鼎公的粉丝,现在则更对他赞叹不已。我膜拜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笔,还有他的见识。相比他的同时代人,他显然看得更细,想得更多。我建议大陆的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可以了解一个你以前不太清楚的台湾;我也建议台湾人尤其是本省人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本来很熟悉的社会。在我看来,王鼎钧回忆录的视角很有典型性,他的经历代表了上世纪整整一代中国人面对历史的大变动大离散时的迷茫、选择、困窘和坚守。
  •     鼎公诚朴人:)
  •     王鼎钧1925年出生在山东,1939年到安徽做流亡学生,1945年加入国民党军,1949年随军撤退到台湾,开始当作家。这四段人生,他写了四本回忆录,最后一本跨度最大,范围却最小,足足二十九年,只有两个字,文学。
  •     图书馆有台版可借,甚幸!读完真是不忍释卷,世事洞明,火气褪尽,平淡中有大醇味,真是大家手笔,心酸中自得其乐
  •     讀此書,時時不能忘記《代自序》最後一句話:「不能說的事到死都不能說啊!」此書提及的人名出奇的少,幾乎都已過世,尚且嘉善而矜不能。或許越是如此藏閃隱諱,越能讓讀者對當時的政治壓力感同身受。
  •     第三部像激流翻滚,第四部如静水流深
  •     最早知道王鼎钧先生是从他的散文经典三部曲《人生三书》,当时印象不深,不经意看了这本书后,越看越发觉,49年后两岸文人心路何其相似!也发现鲁迅,郭沫若,老舍等大文人至今被政治和学术所鼓噪争鸣,撕扯不清,是有其统治文化背景的。书中也提及了张道藩和胡适等大人物,也写到了”反共作家“张爱玲,以及很多文人墨客,媒体达人,隐地等出版界前辈,这是一部了解台湾解严前报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文人生态的一部佳作。虽然王先生笔下的历史是40多年前的台湾人事物,但是很多内地年轻人足可以通过这本书一探那段白色恐怖背景下的文人生活,工作和心路历程。鼎力推荐!
  •     远离纷争;不知道谁能写一部在大陆 三十年来的人性锻炼;两岸是何曾相似。
  •     啧啧,看的台版,就这内容三联那版也不知道要删多少。
  •     很雅致。对于49-78年的台湾社会有了了解。人性都是一样的。虽然时间不一致,但是事情都差不多。鼎公的文笔很通俗,耐看。
  •     我從二十三歲追這套書追到四十三歲,幸虧讀者和作者都長壽。趁你還在世上,別錯過這套書。鼎公將中文還原到注定的未來,五色石補天,彷彿文革從未發生,大荒裡史筆歷歷。余英時說: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鼎公也如是。
  •     【2016.12.12 — 2017.2.5】相比前三本,这最后一本的看点是有很多陌生的人与事。但同时也缺少了前三本厚重的家国记忆,且题材局限文艺,格局小了不少。
  •     臺灣文學史,2017年1月5日,耗時40小時。
  •     和第三部比起来那真是一在平地一在天。最厚最差的一本
  •     第一次知道“山东流亡学校烟台联合中学匪谍组织”冤案
  •     终卷而不忍释,虽言文学生涯,但见台湾民主进程、社会演变。人世难料,岂只沉浮?鼎公有基督信仰,受国民党教育,明儒,而逃尘网,与庄子道殊途同归。
  •     只最后一篇稍得我心
  •     到底隔膜了些。
  •     一旦接受了竖排左翻的设定,斗鸡眼就自动痊愈了
  •     值得购买与收藏的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