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决战热兰遮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10828732
作者:欧阳泰 (Tonio Andrade)
页数:335页

内容概要

欧阳泰(Tonio Andrade) 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承西方汉学巨擘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和17至18世纪欧洲史专家帕克(Geoffrey Parker)。现任埃默里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全球史以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著有《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
陈信宏 资深译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外语系,曾获梁实秋文学奖等多个翻译奖项,并以《好思辨的印度人》入围2009年台湾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其他译著包括《胡若望的疑问》《落脚城市》《机场里的小旅行》《宗教的慰藉》等。

书籍目录

人物介绍
/ 001
前言
/ 001

第一章
情缘难割
/ 019
海盗战争
/ 031
“兵者,诡道也” / 040
上天之怒
/ 047
异国童年
/ 052
为将之道
/ 057
海王
/ 067
天未厌乱
/ 080

第二章
一场猛烈骇人的风暴 / 091
雾气弥漫的早晨
/ 095
郑成功的连番胜仗 / 101
谈判与投降协定
/ 112
城堡
/ 125
一场攻击
/ 136
悲惨的夏季
/ 148
来自海上的援助
/ 158

第三章
增援舰队
/ 171
愚蠢的袭击
/ 180
叛降人士
/ 187
郑成功步步进逼
/ 197
意外的使节
/ 205
窝里炮
/ 221
最后一战
/ 228
投降
/ 237
发疯而死
/ 243


后记
/ 249
致谢
/ 271
注释
/ 275

作者简介

17世纪,荷兰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不但在与英国的竞争中胜出,还取代了昔日的殖民霸主西班牙。当时荷兰的对外贸易额甚至占到了全球的一半。
1624年,荷兰在台湾南部海岸修建了热兰遮城堡,福尔摩沙(即台湾)也逐渐发展成为荷兰最富有的一座殖民地。而这时,在与清朝对抗中遭遇挫败的郑成功也将目光瞄向了台湾,他将成为荷兰人在远东最强劲的对手。
1662年初,经过九个月的激战,郑成功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带领手下将领战胜了如日中天的荷兰人,拿下了台湾。郑成功是如何做到的?《1661,决战热兰遮》详尽地叙述了这一过程,对传统上认为西方军事比中国先进的论点提出了质疑,指出中国人拥有更丰富的军事思想传统,郑成功领导更有方,中国士兵的战斗力更强,这是中国人在这场“中西第一战”中赢得全胜的原因。
《1661,决战热兰遮》是近年西方中国研究新秀、史景迁弟子欧阳泰的第二本关于台湾的专著,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今年中国历史方面的必读之作。


 1661,决战热兰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长久以来,十七世纪通常被认为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对西方而言,1513年大湾流的发现打破了印度洋的统治地位,从此欧洲、非洲与美洲的海上贸易开始变得繁荣起来。而这种繁荣反过来刺激了航海业与造船业的发展,最终荷兰人学会了利用南纬40度左右的西风带来让船只环游地球,从而将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贸易更加紧密的联结到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相当于全球化的雏形。而对中国人来讲,十七世纪意味着明朝——这个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正统王朝的覆灭,之后到来的将是两百余年的异族统治,以及中国在长期的全球化竞争中的全面落伍,这最终导致了中国在1840年之后一系列东西方冲突中的失败。尽管许多持有“西方注定崛起”观点的历史学家声称,十七世纪及其之后两百年内所发生的一切,乃是自古希腊时期西方的精神塑造完成后就已经注定了的事情,但即使是他们也承认,十七世纪作为一个分水岭,是长达三百余年西方崛起历史的起点,当然,也是东方开始衰落的起点。那么作为这场未曾直接碰面的东西方文明较量的唯一一次直接冲突,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的战役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热切关注似乎也是理所应当的了。西方的历史学家热衷于找出这场战役中西方精神与技术的胜利,他们声称荷兰人凭借先进的技术与战术,用如此之少的人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与郑成功的大军战斗了一年有余(两方战斗人员比例约为1:10),并在对郑的军队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后只是由于补给断绝才不得不投降。而中国史学家则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郑成功在战争初期取得的巨大成功足以说明西方史学家们所持有的观点完全不能成立,热兰遮城的幸存主要是由于郑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不得不被迫派出大部分军队外出屯田,从而将强攻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这一派史学家们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持是在最终郑成功决定对热兰遮城进行强攻时,他们只用了很少的军队与很短的时间就几乎攻破了城堡,并使得揆一不得不投降。更不用说在围困过程中荷兰人还曾经派出过一支增援舰队,却也无功而返。而欧阳泰在他的著作《1661,决战热兰遮》一书中,系统的对这一战役的全貌进行了回顾。在这里我们必须先介绍一下作者,欧阳泰(Tonio Andrade)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陆读者所熟悉,但他的老师却是史学界鼎鼎大名的两位巨擘:专注于中国史研究的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和专注于17至18世纪欧洲史研究的帕克(Geoffrey Parker)。欧阳泰对台湾历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与台湾学者过从甚密,并曾参与台湾经济文化办事处赞助的学术交流活动。他的上一本书《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在台湾出版后,也颇得学界好评。他指出,在十七世纪,欧洲的扩张更多的要归功于政治意志的推动而非其科技能力的进步,而在这场战争中,西方的科技力量屡屡败于东方的军事智慧,但最终主导了整场战役胜负的,却是更加伟大的自然力量:强风、潮汐以及洋流。虽然依靠“文艺复兴堡垒”,也就是棱堡的威力,荷兰人坚守了相当长得一段时间,但出乎意料的是,那些为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典型“西方式”军事科技,如火枪、阵列式射击、能够逆风行驶的三角帆船等等却在同中国人的战斗中一败涂地。这不得不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当年的那场战役,以及这场战役所代表的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欧阳泰选择了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开始进行回顾。作为一个在教材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的角色,郑芝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是这场战役的起源。他年轻时作为一个传奇的海盗,曾与荷兰人及东印度公司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他靠打劫与海上贸易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而后华丽的完成了从海盗到官员的蜕变,在投靠朝廷后给了荷兰人狠狠一击。在相当长得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南中国海的主宰,以至于“八闽以郑氏为长城”。而郑成功作为他的日本妻子为他生下的嫡长子,在幼年接受了严苛的武士教育,并在被接到中国之后拜钱易谦为师。郑成功刀马娴熟,饱读诗书,又秉承着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几乎就是古代中国小说中那些“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名臣典范。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与后天所取得的成就造就了他刚毅果断的性格,但也同时几乎毁了他。这在他征清失败时体现的尤为明显,而正是这次失败,另元气大伤的郑成功在错误的情报下对台湾展开了进攻。我们从书中清楚的看到,自然因素对这场战役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656年的台风摧毁了北线尾沙洲上的堡垒,彻底改变了热兰遮城堡附近的地形,尽管热兰遮城堡仍然捍卫着水道,但鹿耳门却变得无法防守。而1661年郑成功的大军正是借助于潮水从这个缺口处涌入了大员湾,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台风和恰到好处的潮水,郑成功的计划几乎在最开始最要面临着失败的厄运。当东西方的佼佼者们终于无法避免面对面的碰撞时,两者最初都认为自己应该是这场战役毋庸置疑的胜利者。的确,荷兰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科技与作战经验,他们在七海之上纵横驰骋,在殖民地上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辉煌的胜利。借助于领先的火枪与阵列射击,荷兰的士兵们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打败数倍于己的冷兵器时代军队。然而他们面对的郑成功同样拥有一支几乎是冷兵器时代巅峰的军队,这支军队不仅在人数上远较荷兰人为多,更拥有先进的军事操练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支军队的指挥者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军事智慧功底。借助于出色的战术与配合,郑成功的部队轻易的战胜了荷兰人的火枪兵,占领了大部分台湾岛。热兰遮城已是荷兰人最后的据点,虽然荷兰人依靠棱堡坚守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最终只得向通过投诚的士兵掌握了破解之道的郑成功举旗投降。欧阳泰在书中对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军事科技的碰撞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他指出,尽管许多历史学家坚信这一时期西方的许多技术——如火枪、可以逆风行驶的三角帆船在面对传统科技时有着不可估量的优势,但郑成功与荷兰人的交锋却说明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至少在十七世纪,西方在面对东方时尚不具备不对称的优势。而东方的战争智慧与综合国力,却对西方有着显著的优势。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导致了之后几百年中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蔑视。在书中,郑成功不只一次向被俘虏的荷兰人炫耀他手下的冷兵器军队,以至于自己亲自上阵,飞马连射,以夸耀其勇武。而在面对荷兰人的技术优势时,他所考虑的并非如何夺取并为己所用,而是在运用巧妙的战术将其击败后对自己的兵法洋洋自得。于是当时的明清两朝政府,虽然都曾惊讶于荷兰人的船坚炮利,但最终却不约而同的将其视为“小技”。这一幕与百余年后马戛尔尼向清朝君臣展示先进的枪支火器时所受到的冷遇几乎如出一辙。千年来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通过这一战被加强了,而数百年后,无情的枪炮打碎了天朝的美梦,惊醒的国度又一次开始了涅槃的旅程,但那又是另一段历史了。
  •     多达六十名荷兰士兵排列整齐,在口令下射击后,对面的三十名郑家军纹丝不动,七面旗帜在风中烈烈做响。于是荷兰士兵遗忘了一切纪律与训练,扔下武器试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回船上。他们中的许多被巨浪卷走,剩下的被郑军屠戮,只有14名士兵成功逃回到了船上。舰队指挥官卡乌事后记载到“我们的士兵一看到对方的头盔及武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脸色就吓得像死人一样苍白”多达六十名美国士兵散开队形,在口令下展开火力后,对面的三十名伊斯兰国军纹丝不动,七面旗帜在风中烈烈做响。于是美国士兵遗忘了一切纪律与训练,扔下武器试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回船上。他们中的许多被巨浪卷走,剩下的被伊军屠戮,只有14名士兵成功逃回到了船上运输舰指挥官卡乌事后记载到“我们的士兵一看到对方的围巾及武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脸色就吓得像死人一样苍白”多达六十名以色列士兵散开队形,在口令下展开火力后,对面的三十名哈马斯军纹丝不动,七面旗帜在风中烈烈做响。于是以色列士兵遗忘了一切纪律与训练,扔下武器试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回以控区。他们中的许多被渴死,剩下的被哈军屠戮,只有14名士兵成功逃回到了以控区。运输舰指挥官卡乌事后记载到“我们的士兵一看到对方的大胡子及武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脸色就吓得像死人一样苍白”多达六十名以色列士兵散开队形,在口令下展开火力后,对面的三十名哈马斯军纹丝不动,七面旗帜在风中烈烈做响。于是以色列士兵遗忘了一切纪律与训练,扔下武器试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回以控区。他们中的许多被渴死,剩下的被哈军屠戮,只有14名士兵成功逃回到了以控区。运输直升机机长卡乌事后记载到“我们的士兵一看到对方的大胡子及武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脸色就吓得像死人一样苍白”多达六十辆虎式散开队形,在信号下展开火力后,对面的三十辆谢尔曼纹丝不动,七面旗帜在风中烈烈做响。于是虎式驾驶员遗忘了一切纪律与训练,扔下坦克试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回德控区。他们中的许多被累死,剩下的被苏军屠戮,只有14名士兵成功逃回到了德控区。斯图卡轰炸机机长卡乌事后记载到“我们的士兵一看到对方的红星及窄小的炮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脸色就吓得像死人一样苍白”多达六十辆虎式散开队形,在信号下展开火力后,对面的三十辆谢尔曼纹丝不动,七面旗帜在风中烈烈做响。于是虎式驾驶员遗忘了一切纪律与训练,扔下坦克试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回德控区。他们中的许多被累死,剩下的被美军屠戮,只有14名士兵成功逃回到了德控区。斯图卡轰炸机机长卡乌事后记载到“我们的士兵一看到对方的白星及窄小的炮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脸色就吓得像死人一样苍白”多达六十名立花家铁炮足轻列队整齐,在口令下射击后,对面的三十名朝鲜官军纹丝不动,七面旗帜在风中烈烈做响。于是立花家铁炮足球遗忘了一切纪律与训练,扔下武器试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回倭城。他们中的许多被累死,剩下的被官军屠戮,只有14名士兵成功逃回到了倭城。武士浅井卡乌事后记载到“我们的足轻一看到对方的宽袍及弓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脸色就吓得像死人一样苍白”
  •     欧阳泰(Tonio Andrade)毕业于耶鲁大学,师从美国汉学巨擘史景迁及欧洲史专家帕克,研究的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现在是美国埃默里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现年78岁的史景迁讲故事的能力众所周知,欧阳泰的叙事能力也不让乃师——这本《1661,决战热兰遮》,研究的焦点集中于1661年4月30日至1662年2月1日,郑成功围困台湾直至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投降,短短九个月间的故事,是一本立论严谨、考证细密的学术著作。但作者居然是用揆一丢失台湾后,以叛国罪在巴达维亚被“绞死”的故事切入,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劫法场”的经典开篇。欧阳泰是剪裁史料的高手,也极具讲故事的天赋——书中虽然引用了中国的正史、方志,荷兰舰队司令官的日记,郑成功写给揆一的信件以及荷兰人绘制的各种热兰遮城堡图等中、日、英、荷等国资料上百种,注释多达1206条,却毫无滞涩,让人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历史小说。17世纪中叶开始,全球气温突然下降带来系列水旱灾害,在全世界引发空前绝后的“政府垮台事件”,这是故事发生的宏观背景。“民族英雄”郑成功,其父是被明政府招安的海商集团领袖郑芝龙,有着亚洲最强大海上舰队,曾掌控东亚海域的贸易长达数十年。若不是气候突变导致的明王朝崩溃,“父荫”之下的郑成功“可能会成为一名儒生”,以防范倭寇为主的明王朝,也不会着意经营台湾,从而“荷兰人统治台湾的时间,也可能会延长几个世代”——这场战争根本就不会发生。欧阳泰在书中追溯了郑氏家族的历史,明亡以后郑成功为恢复明朝统治所做的种种努力,由于生存空间被步步挤压,他决定并攻占台湾的过程等。欧阳泰笔下的福建沿海呈现出一种胶着的局面:有些城镇虽然已经被清政府控制,城镇旁边的水域却又在郑氏家族手中,以至于荷兰人派出与清朝联络结盟的使臣,差点在水上被俘虏。作者注重从日记、书信等第一手的文本中,挖掘有关人/人性的种种细节,相较于传统史学的宏大叙事,更为注重战争中个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如贾雷德•戴蒙德评价说,“它充满了海盗横行、血腥斩首、背信弃义和战场交锋的迷人细节”,英国《文学评论》杂志(请注意,是文学评论杂志!)更不吝赞美:如果你今年只读一本中国历史方面的书,一定要读这本。 然而,欧阳泰并不仅仅是就战争而谈战争,通过这本书他想解答的疑问是:中国从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这也是吸引了马克思•韦伯、李约瑟以及《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等诸多西方学者的问题。对1840年以来遭遇连番挫败的中国人,在“和平崛起”的今天,更显得具有当下意义。首先,他为我们回顾了一段学术前史:欧洲史学界曾经流行一种所谓“欧洲优越论”,无论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还是科技方面,相较亚洲而言欧洲都更为先进。要按这种理论,这个问题可以就此打住了——我们牛,你想怎样?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历史的研究深入,欧洲人这种基于自身立场得出的狭隘结论被推翻。近年来,视野更为广阔的全球史学家又试图跳出欧洲中心主义,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西欧与亚洲许多地区势均力敌同步发展,直到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以及随之而来经济革命的飞速发展,二者的差距才被迅速拉大——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闭关锁国”“停滞”了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这一点从周维强的研究可以得到佐证:以“子母铳”为核心技术的后膛炮虽然是欧洲人在十五世纪发明,但十六世纪初经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之后,就迅速被吸收、采用并改进,成为晚明制式装备,应用于守城、车阵及单兵使用等各种状况,其变种之多、应用范围之广泛欧洲人恐怕都比不上。电影《大明劫》开场,就极其真实地再现了佛郎机铳用于守城时的使用方法。  将这个时间点确定在1800年前后,必然需要解决下一个问题:在此前的两三百年间,欧洲人为何能在亚洲广泛殖民?全球史家的答案是——欧洲人得以纵横亚洲海域,得益于该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中国在海洋方面并无进取的意愿。而且欧洲人的占领及统治极其脆弱,在资金、贸易等方面都严重依赖中国。欧阳泰在他的第一本书——《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中的研究,足以佐证上述结论:1624年开始荷兰人之所以能占领台湾殖民地并得以发展,并不是荷兰人在军事上的优势,而仅仅是因为中国政府无意经营台湾,相邻的日本与朝鲜也无意侵占。至于欧洲人对华贸易的“依赖性”,包括他们在广州“夷馆”的贸易与生活,可参见欧阳泰的校友埃里克•杰•多林所著《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一书相关章节。   研究方法上,欧阳泰精致、细密的考据工夫,深厚的军事史素养,很明显更得益于帕克的训练,这一点上他超越了史景迁。这本书探讨的虽然仅仅是发生在九个月里的故事,却堪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处来看,涉及到当时的全球气候,以及前述理论背景;小处则探讨了当时中西方的造船/航海技术、火炮制作技术、城堡建造技术、战术战略,地形变化对海道的影响乃至天气/运气等种种具体而微的细节。经过严密考证后欧阳泰则认为:战略战术包括士兵的组织纪律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点荷兰人处于弱势;火炮制造技术及操作技术,则二者大致相当,周维强《佛郎机铳在中国》一书中,可以看到明朝军工方面卓越的学习能力;荷兰人真正的强项在于逆风航行的船只设计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和地中海水域复杂的洋流和频繁的战争有关,以及以棱堡为代表的军事工程技术(更具体的细节可参见最近出版的罗杰•克劳利所著《海洋帝国 : 地中海大决战》)。1635年左右的一幅热兰遮城堡图中(P14),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棱堡的构造,以及为何他能给惯于攻城拔寨的郑成功造成如此大的障碍。   在这场中西方决战中,荷兰人的科技实力胜过中国,然而二者间的差距远没有200年后那样悬殊。此时,决定一场战役成败的,除了科技之外还取决于纪律、人心、后勤乃至于——运气,天气一次次影响了双方的计划和决策,最终它偏向了中国这一方,阻碍了荷兰人增援的舰队,也阻碍了与清朝的结盟关系。实际上,在此前三十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领导的中国海商集团,就因为贸易问题与荷兰人进行过“料罗湾海战”,荷兰人战败,只能每年向郑氏家族交纳“保护费”以保障商船的安全。更早之前的1521年和1522年,明朝军队在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中,都曾战胜过荷兰人。那么,中文版副书名“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就值得商榷:很明显热兰遮决战晚于前面三场战争。细看欧阳泰所取的英文原名,《Lost Colony:The Untoled Story of China’s Fri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翻译成中文名就是《失落的殖民地:中国对西方第一次伟大胜利和不为人知的故事》——英文版书名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描述了荷兰人失去他们在远东最大的殖民地的过程及其细节;中文版则将其转换成“中国人是如何收复台湾”这个视角。遗憾的是,中文版副书名漏译了“伟大”二字:欧阳泰肯定关注到过这几场战役的时间先后顺序——书中他也提到过料罗湾海战,但是从战役的规模及其标志性意义而言,热兰遮之战是空前的,它一举奠定了此后三百年间东亚海域的整体格局。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些很奇怪的故事,有了更奇怪的结局。。。一切开始得太突然,结束亦然。
  •     强大的中国不可逆转的偏安北方 如果是在一次两宋 可能汉族王朝也可同时比肩西方
  •     清晰又丰富细节的论著。但书中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南京兵败后,张煌言步行辗转千里而不放弃的坚毅。
  •     这算中国对西方第一次胜利?那1633年郑芝龙在料罗湾打的是鬼?这么明显的错误都能出书?
  •     15/08/31
  •     阿公给郑氏族谱里完全没提到郑成功的妈是霓虹人和他是得梅毒挂掉的……这算是战略性回避吗……
  •     甚至还没有读完前言就被深深吸引的著作。大概因为我和作者在“修正主义”这一点上具有相似的立场吧~
  •     当历史军事小说看不错
  •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在我们教科书和历史书中也就是寥寥数句,很感谢作者将这段历史的全貌以一种详实、可靠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外,作者的观点也非常新颖,并且言之有理。
  •     关于早期殖民时代西方与非西方力量对比的史学话题+郑成功与荷兰守军决战紧张惊险的精彩故事
  •     生动详实到令人难以忘怀
  •     对于郑成功攻克台湾及其背景描述较为详细,郑芝龙的来龙去脉,郑成功的成长背景,西方军事科技棱堡的技术优势等方面还是不错。 对于作者想说的什么历史修正等论证不够强烈。
  •     2016年 第三季度书单
  •     话说要是郑成功打下南京,和满清划江而治,不去进攻台湾,那么现在还用讨论统独吗?历史假设一下就大不同了
  •     中国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的史前大战。。
  •     结合中西方史料,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论述也很到位。远比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包裹下的相关书籍好很多。不足之处在于,作者更多从战术层面讨论这场战争,而未达到战略高度。
  •     难得看到学者就同一历史事件,使用中西历史资料结合分析;最终体现的成果详尽又妙趣横生。从本书看,战争最决定性的要素还是领导力!话说一个荷兰人的名字叫“猫难实叮”,实在是又搞笑又好记~~
  •     毕竟是外国人写的书,读的不是很顺畅。
  •     读书笔记写了14页的word。。长这么大没这么认真读过一本书,小猫崽子考试要是还不过我弄死你!@Sophieglan
  •     不是一本历史小说,有考据,有论证,视野也很开阔。
  •     地摊读物
  •     军事视角的解读不错。
  •     此书可称为 大历史
  •     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是好是坏,取决于你看他的立场
  •     ★★★★☆ 2015.01.31-02.03 在闭关锁国、由少数民族统治之前,我们的祖先也曾驰骋东南沿海、日本海、东南亚群岛,也曾如同犹太人一样贸易四方。国姓爷收复台湾的远征其实有一定的信息误导,但他的部队是一支名副其实的、一定程度上国际化、近代化的部队,他本人即是文化交融的样本—与海盗父亲郑芝龙的利己主义不同,出身日本的他带有武士道精神,赞同儒家的忠君报国理念。欧阳泰在这个典型的中西方军事冲突个案中调整了原本的“修正主义派”立场,正视了西方在文艺复兴堡垒和舷侧炮战舰等军事方面的技术优势——尽管国姓爷凭借更好的领导、纪律、荷兰人内斗赢得了战争。但根本上中国人只重视了战争的表面,因暂时的胜利而固守传统,忽视了隐藏在建筑、航海、测绘、甚至火炮角度调整等背后的科技力量,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启蒙进步。
  •     郑成功打台湾。高山族很野蛮。欧式城堡很强大。郑成功一度差点打下南京。
  •     东西方军事鄙视链学
  •     刚看完《南明史》,怯了郑成功的魅,所以读这本书没有毁三观,只有更加翔实的史实,波澜不大,当故事看还是欠点,学术思考又相对少点了。这本书里的注释就占了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可见考证之严密。中国从清朝开始兴起考据之风,但是这种风气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正常的学术习惯,大家写东西普遍都是“道听途说”。我倒是很想知道西方写论文进行引证的惯例是如何兴起发展的。
  •     颇有可读性。但作者见解不高。
  •     这本书还是比较中肯的
  •     新年读书之78。客观说,是我看到海外汉学里较为出色的第二本。另一本是史景迁的太平天国。比起史的另一位弟子韩书瑞,个人觉得欧阳泰不论在选题或是知识储备,都远过之。只是二人都比史景迁相去甚远,对事物描绘,细致琐碎只在些微之差,但这就是能力之差了。从内容看,欧阳泰很聪明地选择了荷兰视角作为描述,避开了广大汉学家精汉语却解释隔膜的弊病,不过有人说他不懂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语,是以中译文做版本。真如此,更可证明语言能力在历史研究还是次要,历史功底才是首要。文章的结论和内容描述之间,脱节太大,最后非要拔高到所谓全球化,不但无谓,而且很无据,军事技术磨砺于战争,不论是否全球化,都逃不出这个模式。在明代火器研究方面,大量参考了台湾黄一农的研究成果,不过吸收的还不足,另外台湾汤锦台大航海时代的台湾一书,值得参看
  •     史料翔实,结论没多大意义
  •     国姓爷的父亲会说葡萄牙语 信天主教 还养了一队非洲艺人 国姓爷的母亲是日本人 他小时候也长在日本 他却笃信儒家 忠于明朝 我觉得这几个细节可以给我们解读文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参照
  •     一口气读完,今年第一本好书。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宏观的透视。甚至比作者的老师史景迁还要成功!
  •     极佳的还原和考据,全球视野下的台湾之战,如能拓展大清的反应,补充日本,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反应会更好。另外:国姓爷没准儿真的死于梅毒。
  •     “全球化”视角的史料,没怎么看过这样的材料,还挺有趣的。写的不太好,感觉碎碎念。
  •     引用翔实,情节流畅
  •     雖然我們經常痛心疾首地說,黑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中國人只用它來製作鞭炮慶祝節日,西方人卻用它來征服世界。歐陽泰寫到,明朝早於歐洲製造出火炮,而且殺傷力和精度都令歐洲人膽寒,歐洲人只不過是火炮引入後加以改良,又投入到征服世界的戰爭中,4顆星
  •     这个题材使我最先想到的反倒不是史景迁,而是房龙,记得曾看过他所写的跟荷兰航海殖民史相关的著作,同样颇有可读性。欧阳泰反复强调自己是个修正主义者: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单凭武器作最终决定。以弱胜强的战例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郑成功的部队并非完全处于下风,荷兰在缺乏有力支援,又面对善于兵法的将领,结果火枪队也抵不住斩马刀的偷袭。这位国姓爷正如他的身上流着的血,都是混杂不一的。为了民族大义,他忠孝两难存,换来的是爹妈双双遇害的噩耗,但置大局于不顾,私心自用,不愿与李定国合流共同抗清,失地逐渐增加,复兴的大业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不够四十岁他就发疯而死,叫人备感惋惜之余,多少又带点讽刺。
  •     把郑成功收复台湾放到东西方军事文化第一次正面冲突的位置去看待,让这场战役变得特别有意思。从整个事件发展中,代表明帝国的郑成功、荷兰和新的中国主人清帝国来看,明帝国的残余郑成功仍然充满希望,好学、灵活并有一定的开放性,而满清即使从开国起就充满着愚昧、自卑和落后,很可惜。不过说到本书的宗旨,在17世纪时,东西方差距已经产生,虽然并不是特别大,但问题就在于从那时起中国基本就停止了二百余年,可叹。
  •     赞考据,细节传神。另外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兵法传统真不太一样……
  •     本书胜在用了荷兰方面的史料,但视野似乎有限。前天跟朋友讨论郑成功征菲之设想,朋友说,如果郑万一成功,则可以看作是大陆中华之外一海洋中华的出现,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日本、朝鲜、闽越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卷入这个海洋中华的出现之中。如果本书能够将这个事的前因后果加进去,可能会更好看一点。
  •     不愧是史景迁的学生呀哈哈哈哈哈哈
  •     作者持中立态度,西方人的视角,怎么觉得有些混乱,战争本身就有很多随机因素。一个周末读完。
  •     全书的核心,其实是“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相互适应的过程”。欧洲中心立论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史观或史学理论的问题,也是如何看待人类文明的关键所在---尤其在欧洲已经衰落的今天。作为一部大众读物,本书很好地从西方视角全景回顾了在大陆不是那么受重视的一段历史;作为学术专著,本书显然还欠缺了很多关键性环节,有些反复提及的论点则严重缺乏证据。
  •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的出发点,以及在野史漫天和一手资料奇缺的困境中艰难求索的态度。细节太让人印象深刻,在长久的饥荒中,战事由微醺至火热的过程发展之龟速,无疑消磨出了人性的黑暗面。致命的是结论太狗尾续貂,全书格局骤降
  •     文笔一流,切入点与问题意识一流,材料的准备与选择一流,并且服膺于历史事实而非先入为主的观念,遗憾在于,也许是作者过于谨慎的态度致使格局太小,无法驾驭如此宏大的东方西方对比的题材
  •     作者的思路确实很棒,但是书不能算一部很棒的书,过于琐碎。这种风格还是最喜欢叫魂!
  •     序倒是有些料,正文也就看着还算精彩,但读过之后没太多回味之处。
  •     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