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32126477
作者:余华
页数:172页

内容概要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书籍目录

两个童年
流行音乐
可乐和酒
恐惧与成长
儿子的影子
消费的儿子
儿子的出生
父子之战
医院里的童年
麦田里
土地
包子和饺子
国庆节忆旧
最初的岁月
生活、阅读和写作
结束
午门广场之夜
关于时间的感受
关于回忆和回忆录
美国的时差
别人的城市
一年到头
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
我的第一份工作
回忆十七年前
谈谈我的阅读
应该阅读经典作品
写作的乐趣
我的写作经历
我为何写作
长篇小说的写作
网络与文学
文学和民族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歪曲生活的小说
奢侈的厕所

作者简介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讲述了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余华的文字一直以陈述的语调以及他独树一帜的风格表达着另一种真实。作为一部自传,余华同样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字陈述自己现实的许多个瞬间。然而,他从未参与其中,仿佛一直置身事外讲述着别人的故事。
  •     这本余华的随笔集分为两个内容迥异的两个部分:“两个童年”和“生活、阅读和写作”。一、“藕断丝连”的父子接续前一部分写了儿子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记忆,现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对比和相互映照,让人看到时间的痕迹与重量。儿子童年部分,是成长记录性质的,跟着孩子认识人世的脚步,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的倒影,发现其间的诸多妙趣水光潋滟;而自己童年部分,凭借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还原自己少年模样时候的怕与爱,辨认出其中决定自己生活轨迹的某些看似偶然性的东西,到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命运。又想到,两个童年存在一定意义上的接续关系,因为记事之前的那段最稚嫩而新鲜的岁月,自己是没有任何印象的,自能从长辈亲朋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略知一二片段,如断垣残瓦不得窥见全貌,且由于亲戚们添油加醋的本领和自觉不自觉的印象放大,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真相为何而只能选择相信仅有的证词。而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作为父亲的自己得以目击小孩子触碰世界的现场,在给一个孩子收藏他牙牙学语、摇摇学步的幼年时,也补足了自己空缺的那块记忆拼图,仿佛以另一种形式再现了儿时的画面和心情,并且可以参与其中的美好。缺失的可以再次经历,生命于是完整而饱满。北岛诗歌《给父亲》里有这样的句子:“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跟随你成为父亲”父子关系的交替和接续,让我对“藕断”而“丝连”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生生不息里让人安心的完整感觉正是来源于此,难怪移山的愚公说那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时候,自信力漾满着快乐。即使像木心和史铁生说的,世界由记忆组成,生命也从来不亏欠谁。二、人之初:儿子的童年很多篇目是成长的脚印记录,笔下的生动,让人感觉父亲比儿子更快乐。《可乐和酒》说儿子漏漏在茫茫的词语世界里找到方向的几件转折点小事,而最有意思的是对漏漏喝可乐的动作,和他面对继之而来的打嗝时候的反应。“我记得他第一次喝可乐时的情景,他先是慢慢地喝,接着越来越快”,打了三个嗝之后开始惊慌,“他站起来,仿佛要逃离这个地方,仿佛嗝就是从这个地方钻出来的,可是等他走到一旁后,又是脑袋一抖,打出了第四个嗝。他发现嗝在紧追着他,他开始害怕了,嘴巴出现了哭泣前的扭动。”看到爸爸面对这个情景忍不住笑的时候,“看到我放声大笑,他立刻如释重负,他知道自己没有危险,也跟着我放声大笑,而且尽力使自己的笑声比我响亮。”可以看出,余华很擅长描写小孩的心理,动作、神态、以及这些动作语言之间的转换,都让你觉得,这就是一个小孩子最恰当的模样,里面有纯真、善良,有爱的愿望和被爱的愿望,而因为弱小,去爱的能力却缺乏,但尽量在努力,让人心疼,也让人喜欢因为他们美好。其实这一点在他的小说里面体现得更多,如《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一乐,《活着》里面的哑巴女孩、有庆、苦瓜,都是活脱脱的孩子,是人类真善美最原始最纯净的状态,活在对爱有着最敏感的体认的时光。《恐惧与成长》,记录了漏漏第一次因为心理而非生理的原因(害怕自己的大便)哭泣的事件,而首次体验到恐惧,然后慢慢接触各种陌生事物,并在其中在一次次克服恐惧而成长。《儿子的影子》中以无限爱怜的目光,写一家三口散步时孩子走路时影子的变化,“由于行走得十分卖力。他的两条胳膊也是尽情挥舞,在加上厚重的衣服,当他走进灯光时,他在地上的影子……如同在冰雪中摇摇摆摆的企鹅。”《儿子的出生》则还原了儿子出生前后,自己兴奋、欢乐、担忧的百感交集时刻。怀胎时候和抓握练习时候的互动,“我的儿子在替我。这是幸福的想法,他是在告诉我他的生命在行动、在扩展、在强大起来。现在我儿子七个月大了,他挥动着小手和比小手大一点的小脚,只要我以凑近他,他就使劲抓我的脸……我的儿子是在了解世界,他要触摸实物,优势时玩具,有时是自己的衣服,有时就应该是他父亲的脸。”作为漏网之鱼来到世界上的每个细节和曲折过程的一一铭记,“她坚信漏漏不会轻易出来,因为漏漏爱他的妈妈,漏漏不会让他的妈妈承受生命危险。”到落地后,敲定取名余海果的有趣过程。只有一篇有点独特,带着一点时代兴叹的味道,叫做《消费的儿子》。短短的一篇,不可避免的隔阂其实早就由时代种下,幼年的时代社会景况其实注定了很多不同,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龃龉根源于此,字里行间总流出无奈。“现在他经常对我说这样的话:‘我没见过这个东西。’他的意思是他要得到这个东西。完全的消费主义的腔调,他想得到的不再是他是否需要,而是他没有的东西。……因为他不仅是我的儿子,同时也是这个消费时代的儿子。”三、性本善:我的童年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很多斑点和划痕,都进入到个人的生命体验里,在其中作者也隐约揭示出自己创作的一些来源。以《父子之战》起首,“每当我做错了什么事,我意识到父亲的脸正在沉下来的时候,我的肚子就会疼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我还鞥体会到自己是在装疼,后来竟然变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父亲一生气,我的肚子立刻会疼,连我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不过这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父亲的反应,那时候父亲的生气总会一下子转移到我对食物的选择上来……”慈父的心由此可见,而装病变本加厉最后弄假成真导致被割掉了阑尾。《医院里的童年》,由于父母都是医务人员,“我全部的童年都在医院里,我感到医院养育和教导了我,它就是我出生前已经逝去的祖父和祖母。”对生死、鲜血有异于常人的体会,“几乎在哭声中成长”。“居住在医院宿舍的那十年里,可以说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哭声……我觉得哭声里充满了……疼痛无比的亲切。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歌谣。”而躺在太平间水泥床上,感到无比清凉,“它对于我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并想到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所以说有些诗歌有进入难度,正是因为里面夹杂了私人生活体验,且诗歌的简洁性让省略了背景的交代。没有同样的经历,往往不知所云,余华正是在水泥床的感受让他理解了海涅的诗句。《土地》末尾涉及了一次远足冒险和以为十六岁送我回家的哥哥,《包子和饺子》里谈到在特殊的年代里对这些食物的特殊感情,可见《许三观卖血记》的影子。《最初的生活》是对前半辈子生活的一个总括,在末尾处关于故乡的谈论饶有趣味:“我们两个人这样的对话进行了很久,他说了一些地名我也不知道,直到我起身告辞时,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双方都知道的地名。同样一个海盐,在黄源老先生,和在我这里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记忆。我在想,再过四十年,如果有一个从海盐来的年轻人,和我坐在一起谈论海盐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四、妙处细与君说——生活、阅读和写作一些文摘:1、不过他的日记充溢着死亡的气息,他那蜂拥而来的古怪感受令人感到他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卡夫卡只是不点名结束自己的手段而已,他是一位羞怯的男子,对自己生命的结束,他不采用自杀这种强权强权行为,而是温文尔雅地等待着,就如等待着一位面容不详的情人,或者说是等待黑夜的来到。 ——《结束》2、尤其是三人齐唱时,他们的歌声飞了,而且像彩虹般的灿烂。 ——《午门广场之夜》3、似乎睡一觉醒来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2000年1月1日的明亮的天空。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并且越来越快,让我不安。而当我回首过去,回想我十岁的情景时,却没有丝毫的遥远之感,仿佛就在昨天。我十岁展望2000年时,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的情景时,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们的迫害,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时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关于时间的感受》4、另一方面,生平和业绩所勾勒出来的人生仅仅是这些人物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不为人所知的部分,当然这并不是很重要。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传记中的人物还拥有着漫长的和十分隐秘的人生,尤其是对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人,他的欲望和他的幻想比他明确的人生更能表达他的生活历程,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生都被概括进了小说”,这是传记作家们很难理解的事实,他的虚构部分比他的生活部分可能更重要,而且有着难以言传的甜蜜。虽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自传中也像达·萨尔迪瓦尔那样处理了自己的小说和自己的人生,他说:“我在回忆中要做的不是解说我的一生,而是解释我的小说,这是解说我的一生的真正途径。”然而他所做的工作是丰富和浩瀚的工作,达·萨尔迪瓦尔所做的只是简单的工作。换句话说,加西亚·马尔克斯要做的恰恰与达·萨尔迪瓦尔相反,当达·萨尔迪瓦尔试图在《归根之旅》中使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生变得清晰起来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为讲故事的生活》是为了使自己的一生变得模糊起来。——《关于回忆和回忆录》5.我生长在中国的南方,我的过去是在一座不到两万人的小城里,我的回忆就像瓦楞草一样长在那些低矮的屋顶上,还有石板铺成的街道、伸出来的屋檐、一条穿过小城的河流,当然还有像树枝一样从街道两侧伸出来的小弄堂,当我走在弄堂里的时候,那些低矮的房屋就会高大了许多,因为弄堂太狭窄了。如果实在我过去的南方小城里,我只要走出家门,我就不能为自己散步了,我不停地会遇上熟悉的人,我只能打断自己正在想的事情,与他们说几句没有意义的话。我不是北京人,但我居住在北京,我与这座城市若即若离,我想看到它的时候,就打开窗户,或者走上街头;我不想看到它的时候,我就闭门不出。我不要求北京应该怎么样,这座城市也不要求我。我对于北京,只是一个逗留很久还没有离去的游客;北京对于我,就想前面所说的,是一座别人的城市。我总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或者说作为我自己,住在别人的城市里是很幸福的。——《别人的城市》6.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谈谈我的阅读》7.经典作品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就想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欺骗,无论是它的荣耀还是它的耻辱,它都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我想经典作品应该是我们经历的榜样。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阅读者这些作品……当我们在这样的作品发现了自己的思考时,当我们为别人的命运哭泣和欢笑时,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别人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经历。……经典作品的优点是可以反复阅读,每一次的阅读……——《应该阅读经典作品》8.最初写作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时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皮鼓和椅子建立友谊。……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同舟共济,共同去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最后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我要说的是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写作的乐趣》9.应该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而且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了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且美妙。我现在更喜欢活生生的事实和活生生的情感,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者其他而对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表达内分泌。——《我的写作经历》10我已经有十五年的写作历史了,我已经知道写作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要说明文学或者写作对一个人的重要。因为文学的力量就是在于软化人的心灵,写作的过程直接助长了这样的力量,它使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和伤感的同时,也使他的心灵经常地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还会格格不入。最后我选择了外国文学。我的选择是一位作家的选择,或者说是为了写作的选择,而不会是生活态度和人生感受的选择……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一直以中国的方式成长和思考,而且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也将一如既往;然而作为一位中国作家,我却有幸让外国文学抚养成人。——《我为何写作》11.长篇小说……最自己作品充满信心的同时,还一定要有体力上的保证……作家必须保持始终如一的诚实,必须在写作过程里集中他所有的美德。……如果在作品的第一页没有表达出来作家叙述的倾向,那么很可能在第一百页仍然不知道自己正在写些什么。真正的问题是在合约签订以后,如何来完成,作家接下去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对合约的理解。……长篇小说的写作过程,是作家重新驾驶的一段经历,写作是否成功,也就是证明自己的经历是否值得。当几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作品的叙述中时,作家对他们的了解可以说是和他们的名字一样陌生,只有通过叙述的不断前进和深入,作家才慢慢明白过来,这几个人是来干什么的。他们在作家的叙述里出生,又在作家的叙述里完整起来。他们每一次的言行举止,都会让作家反复询问自己:是这样吗?是他的语气吗?是他的行为吗?或者在这样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和这样做呢?一部长篇小说就是这样完成的,长途跋涉似的写作,不断的自信和不断的怀疑。最困难的还是前面多次说到过的“继续”,今天的写作是为了继续昨天的,明天的写作又是继续今天的,无数的中断和重新开始。就在这些中断和开始之间,隐藏着无数的危险,从作家的体质到叙述上的失误,任何一个弱点都会改变作品的方向。所以,作家在这种时候只有情绪饱满和小心翼翼地叙述。有时候作家难免会忘乎所以,因为作品中的人物突然说出了一句让他意料不到的话,或者情节的发展使他大吃一惊,这种时候往往是十分美好的,作家感到自己获得了灵感的宠爱,同时也暗示了作家对自己作品的了解已经深入到了命运的实质。这时候作家在写作时可以左右逢源了。——《长篇小说的写作》12.然而巴尔扎克和狄更斯,还有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经久不衰的作家一方面和文学心心相印,另一方面又和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他们都具备了以上两种原则,文学的原则是他们成为了经典作家,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内心深处的朋友,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原则使他们的名字变得响亮和显赫。……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力量,现实太小了,而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一座火山一样,喷发是为了寻找更加宽广的空间。那么多年来,文学一直承受着来自现实世界的所有欲望,所有情感和所有想象,如果不能说它是独立承受,那它也承受着最重的部分。——《网络与文学》13.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地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阅读一部书可以不断勾起自己沉睡中的记忆和感受,我相信这样的阅读会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4.所以当我们拒绝《欢乐》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欢乐》中母亲的形象过于真实,真实到了和他们生活中的母亲越来越近,而与他们虚构中的母亲越来越远。这里表达出了他们的美好愿望,他们在生活中可以接受母亲的丑陋。然而虚构中的母亲一定要值得他们骄傲。因为他们想得到的不是事实,而是愿望。他们希望看到一个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属于集体的母亲。这个母亲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但必须是美好的。……因此,跳蚤的到来并不是出于莫言的邀请,而是叙述中的母亲的邀请,那个完全衰落了的母亲的邀请。就像倒塌的房屋不会去邀请明亮的家具,衰落了的母亲除了跳蚤之外,还能邀请到什么呢?——《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     好吧,我承认我的评论很随意。那天说去海边看樱花,不过怕一个下午呆在海边无聊,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很久很久以前把,大概是在我没有上大学之前,曾今幻想我骑着自行车,穿过欧式旧街道,跷课跑到海边晒太阳,一躺就是一个下午。到了大学,怎么也不能让自己相信这特么个大学会有白衣飘飘的故事,没有,美好的大学只存在上大学之前和大学毕业之后,应该是的。结果那天我背着太阳翻着这本书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山寨哥当年的憧憬??呵呵,嘴角自嘲地抿一下。我好像很久没有去回忆童年了,翻着书里三代的父子故事,偶尔冒出不连贯的画面,仅剩的童年的几个片段夹着海腥味闪着金光,我小时候也偷过东西,我小时候也装过病,只是不知道每次为了劝我挂点滴给我买好吃的老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海水啊,阳光啊,时光啊,我还能孩子多久积压了好多本书,今天下午去图书馆想把两本书看完,谁知道,午睡过头了。醒过来继续翻这本书。站在20岁的后面,看余华说时间太奢侈又太伤感,看他说害怕每天面对卫生室下的街道,看他谈文学的虚伪与真实。。。。。。我听得很认真,这就是好书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卖书人总是免不了卖灵魂。
  •     一个个小故事记录了余华过去这些年的生活,有些是有关写作的,有些是有关牙科工作的。中间谈到一部分写作技巧和作家的写作状态,蛮有趣的。
  •     专业
  •     最初的余华是他的短篇朋友。。。
  •     余华对写作的探索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前半本书反过来又印证了他的思考。
  •     开始时觉得像日记一样普通平淡,越到后面,越觉得人生不过就是这样吗。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都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你对待平凡事物的态度,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没有一天可以虚度。
  •     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必定有其能实现的原因,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好的作家必定拥有着大量的文学积累与独到的生活见解,余华的解剖人性或是审视社会的方式是我所喜欢的。农民作家,一点都不农民,他是一位中国式绅士。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不要模仿别人成功的轨迹,但是可以模仿别人努力的方式,人生而不同,重复着别人的路多没意思。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没有一种人生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     挺好
  •     一般,余华还是小说比较好看.
  •     从牙医到作家。
  •     评分标准:是否好看。无关深刻
  •     算是随记吧 写的生活中的感受 阅读写作的事情
  •     挺不错的书,虽然是短文集,但是部分文章却很有意思,可以给我们指点方向。可是正像这本书所说的,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前人的经验毕竟只是前人的路,我们只能在听取他们的意见之下走自己的路,开头说我作为父亲,作为儿子的故事,也颇为有趣,后面写到了写作生涯,写到了阅读,都很不错,很耐看。
  •     余华的散文。讲到孩子,阅读和写作。一般般。更像是日记
  •     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重活一次
  •     草草读过
  •     至少这本书引导我思考了。前几篇说儿子的文章看似平淡无奇,但能体会到作者试图用儿童的眼光勘察大人的世界,后半部分是一些随笔随想,读起来很棒,感觉像是和一个啰嗦又犀利的智者聊天,很有趣,喜欢这种feel。
  •     能找到一些力量,也能找到一些智慧……
  •     童年人生以及写作之路。
  •     有感触,写在读后感里
  •     一个作家的童年,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以及他成为作家的历程。
  •     人生的片段和《虚伪的作品》。
  •     最近读的都是名家的随笔,感觉写的还不错。 从写漏漏的几个故事里面看到满满的父爱。 另外我也很喜欢他把妻子的名字写到书中这样的做法。 别问我为什么。
  •     被余华对他儿子的感情感动到了
  •     最后几篇文章可以多读读
  •     余华的自述
  •     好久以前读的,忘了
  •     阅读经典的意义
  •     一直在嘚瑟自己曾经是牙医。。。啧啧
  •     还行吧…余华随笔就像我爹的口吻。
  •     余华说,一定要读经典。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大的,与他的思想也是分不开的吧,世界名著经典,信手拈来。他说断章取义,打了个比方,很形象,你看见一个少女,觉得眼睛很漂亮,但是把她的眼睛挖下来,就不觉得好看了。
  •     看的很舒服。
  •     一些小说的写法讲的不错,还有余华幼时趣事描述也很好
  •     对余华小说的喜爱更胜过随笔。
  •     除了关于写作的心得其他都喜欢。
  •     印象最深的是那篇:应该阅读经典作品
  •     余华的散文还不错,但编辑上好像不太认真,有些片段意义上是一样的。 读后更新:读得很快,还是那句话,散文不错,但重复略多。
  •     很棒啊,特别是前面两个童年,好好笑,也很真实。
  •     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治疗
  •     在阅读生活的很早期读的余华,第一本是兄弟,很干燥刺激的感受,无他的其他作品对比,那时正好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夏天里黏黏腻腻读不完。觉得人这样干脆、带着毛刺、有点荒唐的在小说里呈现真好啊,特写实。再过几年拿起活着,不俏皮,但让人躺下来就开始想,和室友有次聊到这本,说啊你也看呀,然后两个人都放心里想不说话。这本随笔在许多场合读过片段,可能这几年阅读得更细腻,更看重心理分析和内心意义的同感,国内作家随笔作品越来越难以满足口腹之欲。可能近几年迷自由、源泉、小于一之类的作品太深,从这些作品中延展的自身、他人、关系…无论何种形式、腔调,重要的是作品的开放性。可能,这一路的喜好变化,也是种私人阅读史吧
  •     随性随心的随笔集。开篇写儿子的成长趣事,很喜欢,于是就借了这本书。后边的随笔写到了自身的阅读体验,看得出来余华的作者的气派,阅读的书目跟小说风格很相似。很有诚意很有想法的一本书,在里面看到了一些很好玩的细节。
  •     我是喜欢看随笔的。
  •     前面的描写很精彩
  •     有些内容有点重复了,但内容不错!
  •     两个童年,他离我们很近很真实;生活、阅读和写作,在他文字国度里行走的太远。《虚伪的作品》他认为人物在小说作品中享有的地位,不比河流、阳光、树叶、街道和房屋来得重要,都只是在作品中的道具。世间万物有灵魂不否认,若非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存在,作品还拿什么共鸣?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颓势与自我重复,早在这本书里就坐实了。我一直认为93年《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巅峰,这本书告诉我们,果然94年孩子出生以后,余华就萎了……《虚伪的作品》写得多棒!这篇给毕业前的我,写当爹那几篇给工作后的我,冲这个,加一星吧
  •     每次读余华的书都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     哈哈哈哈有几篇真的太优秀,豁然开朗。
  •     2015.7.30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