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08663888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美] 玛丽·麦卡锡,[美]卡罗尔·布莱曼
页数:63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她于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移居美国。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精神生活》等。
·
玛丽•麦卡锡
美国杰出作家、评论家、政治运动家,曾获美国国家文学奖章、麦克杜威奖章。主要著作有《一个天主教女孩的童年回忆》(Memories of a Catholic Girlhood)、《佛罗伦萨的石头》(The Stones of Florence)、《她们》(The Group)等。
·
卡罗尔•布莱曼
美国作家,著有《危险地写作:玛丽•麦卡锡和她的世界》(Writing Dangerously: Mary McCarthy and Her World),该书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传记类)。
···
【译者简介】
章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理论研究方向为文化翻译和翻译美学。译作另有《娱乐至死》《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论小丑》《青春无羁》《重访美丽新世界》等。

书籍目录

序言:书信中的浪漫传奇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1949年3月—1959年12月
第二部分 1960年4月—1963年4月
第三部分 1963年9月—1966年12月
第四部分 1967年2月—1970年12月
第五部分 1970年12月—1973年4月
第六部分 1973年5月—1975年12月
后记
汉娜·阿伦特著作目录
玛丽·麦卡锡著作目录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行间却又不乏友人间的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她们心灵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埃德蒙·威尔森、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读者熟悉的人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提供了极佳视角。
···
【媒体推荐】
很难找到另一位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人们面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New Yorker)
玛丽·麦卡锡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作家。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去和气质的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她们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她们“想着类似的事”,而是因为她们都以与对方、为对方“思考”为己任。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段友谊的耐人寻味的记录。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些信件智慧、雄辩、有爱,勾勒出这段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友情。……也是艺术批评的典范和友谊的见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们漫长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朋友之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3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热泪盈眶。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25年真挚感人的友谊。如果没有你,这漫长的人生,该会是多么的寂寞寥落。1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很多琐碎的背景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是两个女人之间很平常的聊天,感觉不到什么有意思的价值。慢慢看下去之后,渐入佳境。如果不能沉浸式阅读,那就干脆不要读了。整本书都是两个女人之间年复一年的闲谈,感想,八卦,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就是关于死亡和离别。2 看进去之后就非常能够体会她们这一段维持25年的友谊的真和美。没有虚情假意的社交客套,写下来的都是内心真实的感受。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化,不因地点的变更而疏远。全心全意的尊重对方,真实坦白的表达自己。两个人的相处,非常的妥帖自然。从这些年复一年的信件中完全能够体会到她们渴望相处和沟通的深切渴望。真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聚的分分秒秒都妙不可言。3 玛丽的信非常有生活的质感。写小说的人的通常对生活的感受都是非常敏锐的。玛丽对生活有着非常明确而执着的追求,是敢爱敢恨的可爱的人。她和结婚15年的第二任丈夫离婚,风风火火的和第三任共结连理,没有迟疑犹豫,勇敢的纵身飞跃。看她的信是享受,那些旅途中的美景,感受到的美,在她的笔下是如此的拥有画面感,以至于似乎触手可及。她对遣词造句的推敲琢磨更是让人敬佩。在读这本书之前对她了解不多,只是读过她写的《她们》,非常好的小说,当时是一口气读完,完全放不下,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而又不局限于自我的小天地。现在知道作者本人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富有内涵的精彩的女人。4 汉娜的简约深邃让人无法言语。她是远远走在时代前面的先行者。她的思想如此厚重精妙,完全出人意料。从信件本身来看,她是安静的思考者。她的信很少有写的长的,但是却常常有惊心动魄的点睛之笔,那种锐利的来自精神的强大气场,完全征服了我。在哲学的世界里她是绝对的女王,而在现实世界的生活中,她的冷漠疏离自动屏蔽了很多噪音喧哗,留下来的都是真心相交的朋友。她的精神帝国如此广阔,以至于一般人根本心平气和的领略其中的美。玛丽用不自知的纯真天然进入这个无与伦比的殿堂,然后如鱼得水。5 那些知识分子之间的八卦,间接展现了那个时代很多其他人不为后人所知的一面。例如索尔,例如奥登,例如萨特和伏波娃,例如索尔琴尼。真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么多的人来来去去,那么多传世的作品就这样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看她们评论自己同时代的同行也是一种乐趣,很多见解非常独到。6 她们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尽管身份背景社会地位不同,却都对人类社会有着深深的热忱,在她们眼中,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发生在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玛丽在成为外交官夫人后,感受更为深刻一些。对于政治事件,她们有着非常明确的个人意见。忧虑的时代,也是动荡的时代。7 那些计算时间和距离相约见面的信件,恰恰最能表明她们的感情是多么的要好。从这些出现频率很高的信件中,她们那些时而切近时而遥远的距离轨迹,画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线条,玛丽的要柔和平缓些,汉娜的则要冷峻陡峭的多。就像两条有生命的线,总是渴望着更多的交点。8 离别。渐渐的开始有人退场离去,难免的生离死别。汉娜在其中一封信里阐述了犹太人的观点,即但凡上帝给予的,最终还是会被上帝收回去。这个民族的豁达和蓬勃生机由此可见。眼看着那些老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去,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在人世间挣扎求生的日子。先是汉娜失去了丈夫,而后又失去了奥登。奥登的离世对汉娜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他们是非常投缘的朋友,奥登对汉娜一直抱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是玛丽失去了汉娜。失去了汉娜的日子,不知道玛丽是怎么坚忍的熬过来的,她用了3年的时间来整理汉娜的书稿,这样就可以感觉她还在,还可以陪她讨论,闲聊,八卦。我想对于玛丽来说,汉娜的离开也就意味着一个美好的时代结束了。9 人生在世,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年轻的时候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匆匆忙忙,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奔波忙碌。只有等到坐下来只剩下回忆的时候,才能明白,如果,那个时候,没有那么的匆忙,更多的和那些关心自己的和自己关心的人共度一些时光,生活的味道便可以更浓郁些。只是时光永远不能重来。10 女人,就应该像她们那样,活出自己的质量和风采。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我再也不想读书信集了,当然,极其感兴趣的人除外,学术目的除外,文笔超群除外。
  •     她們之間的通信不會停止,直至其中一方死去。| 瑪麗熱情,漢娜嚴謹,因而碰撞出不平凡的火花。兩位偉大女性之間的私語,偶爾讓人癡笑,經常引人沉思。讀完最後一封信時,仿佛看著一個時代落幕。
  •     这本阿伦特唯一的与同性友人的书信集,向读者展示了两位伟大女性之间富有传奇色彩的思想交流
  •     翻到后面看到玛丽·麦卡锡的著作好像只有一本小说《她们》翻译成中文了。阿伦特的著作中,《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标注的不对,原来人文译丛中那本书争论集,不是阿伦特的原著
  •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     羡慕好友间的书信往来。
  •     为友情干杯
  •     我也想写信…………
  •     荡气回肠的友爱
  •     集感人、搞笑、八卦、思想于一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