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及其他》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
ISBN:SH10188-472
作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页数:368页

在他的后面,在他的前面,有整个宇宙。

包括萨特最负盛名的三部小说《厌恶》、《墙》、《艾斯洛特拉特》。《厌恶》有的版本译为《恶心》,但是郑永慧译的这版读着最舒畅,语句如诗~~在《厌恶》里,洛根丁在布城经历了一段“开悟”之旅,最后喊出了“存在”和“荒谬”两个词。关于“存在”的哲学小说,萨特的这篇是一个巅峰,加缪也不及他。但是巅峰也是高处不胜寒,差一点就沦为枯燥的论文,昆德拉也和萨特一样,有这种玩火的冲动。第223页到第237页,洛根丁的大段心理独白,他对周遭事物的感知,世界几乎仅仅作为一种感性的质料撞击着洛根丁,他的知性全然没有参与到理解世界中来,他陷于失神的状态。这一段太为出彩了!后来者几乎没有必要以小说重述“存在”了,一本足矣~~【题外话】《厌恶》里面另一个别致的形象就是“自学者”,他的战俘经历有点带有萨特自传的性质。洛根丁后来发现自学者是一个他所厌恶的虚伪的“人道主义者“,声称爱人类,却根本不了解背后的顾客。然而,自学者的出场实在让我喜欢:”我懂得了自学者的读书方法,他是按照字母的顺序来读书的。我怀着一定的敬意注视着他。这要怎么样的意志力才能缓慢地、锲而不舍地实现规模这么宏大的计划啊?七年前的一天(他告诉过我他已经自学了七年),他架子十足地走进了这间阅览室。他用眼光扫过排列在墙边的无数本书,几乎像拉斯蒂涅那样地说了一句:‘人世的科学,咱们俩来拼一拼吧。’然后走过去在极右边的第一排书架上取下了第一本书,打开了第一页,怀着尊敬和畏惧的感情,抱着不可动摇的决心,开始读下去。现在他读到了L。读完了J就读K,读完了K又读L。他从一本研究甲虫类的书粗暴地转到研究量子论的书,又从一本关于帖木儿的著作转到了一本天主教反对达尔文主义的小册子,没有一分钟他不打乱自己的学习。他读过所有的书,他把人类关于单性生殖的一半知识,关于反对活体解剖的一半理论,都装到脑子里去。在他的后面,在他的前面,有整个宇宙。“《墙》过去读的时候只是觉得它的结尾荒诞地让人 不得不信,如今觉得这个轻喜剧般的结尾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等死时候的“开悟”——又是一段”开悟“——萨特的主人公总有幡然醒悟的时刻,“我”最后感到,在死亡面前,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没有价值的,基调依旧灰暗。而到了《艾斯洛特拉特》里,萨特继续借欲效仿艾斯洛特拉特的”我“对声称爱人类的人道主义提出非议。“我”自称是一个“对人类的爱只达到那么微小的程度”的人,“以致过一会儿我就要杀掉半打人”。但是杀完人,被人们追到绝境的“我”,最终无法像杀掉其他人一样杀掉自己,而是自欺欺人地想也许那些人只是受伤了,没有死掉。于是,“我”宁可放弃自杀,把自己交给门外的人们。

萨特和牧歌

 萨特和牧歌 在这些日子里,亲爱的,你会想念我。 ——萨特《厌恶》 1  牧歌一词源于法国评论家弗朗索瓦•里卡尔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解读,他认为作者实质上在写对个人牧歌世界的向往。为区分与个人以外的世界,里卡尔又将个人化牧歌称作小写牧歌,它所体现的完全自我的精神,与个人以外的“大写牧歌”社会形成两个世界。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萨特便在代表作《厌恶》中描述过一个追求小写牧歌的青年—洛根丁,因为沉寂于自己的天马行空,他与外面的事物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但作为社会中人,外在的影响必定会影响到他,萨特托洛根丁的思索表示,这种外在的影响便是外在存在对个人存在的威胁。 洛根丁是生性懦弱的知识分子,最后难以承受外在世界的影响,只能选择逃离城市,去巴黎那个不熟悉的地方“找到某些不可能存在,但超出于外在存在之上的东西”,这不存在的东西即是其向往的“个人化牧歌”境地。 2 除开长篇累牍的议论个人存在与大写牧歌之间的冲突,《厌恶》还描述了洛丁根的一段爱情。虽然萨特没有详细写出安妮与洛丁根以前的幸福时光,但从诺丁根不时流露出来的期待,尤其是把安妮的再次到来当作自己留在城市里的理由,可见他对安妮的爱恋是多么深。但在见到安妮后,看到面前是一个满身肥肉和四处纵欲的女人时,洛丁根对现实的憧憬霎时化为乌有。 洛丁根显然没有昆德拉的主角们幸运,看过昆德拉那本书的人会铭记托马斯和特蕾莎美妙的小写牧歌世界。洛丁根和安妮本来也可以拥有它。但事与愿违,安妮的回归不但没勾起往事的回忆,反而激发了洛丁根对现实世界的彻底厌恶。这强烈的厌世情绪一方面是洛丁根自身的悲观性格造成,另一方面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无处不在的恶臭吞噬心灵的事实。 小说里多次出现的人头攒动的酒馆就是这种恶臭的微观展现,每当洛丁根来到那里,都会点一首爵士乐来驱赶令人厌恶的肮脏存在,它们有的是粗俗的言语,有的则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罪恶。 3 萨特一生坚持着洛丁根“一个存在的东西从来不可能证实另外一个存在”的认识,尽管后来遇到了情投意合的波伏娃,但长期对个人以外世界的抵触使其难以勇敢的面对和自己之外的人发生的情感。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个人化情绪愈演愈烈,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便证明了其对外在世界的怀疑已达到极点。 虽拒绝了与波伏娃的牧歌世界,但没有婚姻并不代表牧歌会永远消失。在《厌恶》里,酒馆柔美的爵士乐透过嘈杂的人群进入洛丁根的脑海时,早已不再是一首歌,而是超脱于现实存在之上的存在,这种存在并非指形而上的存在,而是幸福和美妙的瞬间。牧歌是一种诗意的向往,为在现实樊篱外永远守住这个境界,昆德拉选择结束主人翁的生命,但这并非一个明智选择,因为死亡更多是一种文学化需要。或许,萨特在《厌恶》里已借洛丁根之口向我们提出守住内心世界的更好方法—便是使自己历练的像钢铁一样美丽和坚实,创作出激发人们反省自身羞耻处的作品。 也许,当人们都改正了存在中的羞耻面时,牧歌存在的时间会更长,以前只属于个人的美妙瞬间也将变成世人皆有的博爱。可是萨特没能等到那一天,他和自己的主人翁仍在厌恶外在,偶然到来的一首爵士乐使他们穿越时空,感到难以得到的爱:在这些日子里,亲爱的,你会想念我


 厌恶及其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