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10842255
作者:[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页数:232页

内容概要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策划人 & 译者 简介
林杰,16岁赴美留学,获得康奈大学工程学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为了坚持追随自己的热爱,投身教育事业,曾担任康奈尔大学校友面世招生官,并在美国两所百年寄宿高中从事招生录取、教学及管理工作,同时担任击剑教练。林老师目前从事中美教育交流工作,专注中美留学和国际学校的办学。

书籍目录

前言 … 01
第一部分优秀的绵羊
第1章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 …002
第2章“哈耶普”的上位史 …022
第3章“天才”背后的“魔鬼”式训练 …036
第4章一流名校是如何运行的 …054
第二部分自我
第5章大学的使命…070
第6章创建自己的生活…081
第7章聪明人的道德和责任…121
第三部分
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第8章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138
第9章教师的本职与学生最核心的能力…160
第10章
隐藏的常春藤…175
第四部分社会
第11章看不见的“特权堡垒”…186
第12章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204

致谢…222

作者简介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优秀的绵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8条)

  •     作者从一开始,就宣扬精英教育的种种不足,优秀的人所承受的一切的一切,忙于奔跑,却无法思考。这种观点过于片面。首先,现代的贫富差距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普通人需要靠自身努力来获取好成绩,只有成绩好了,才有机会进入好大学,享受好的教育资源。(环境决定性)其次,优秀的人,是不得不去承受因为优秀带来的压力,因为优秀的人,往往积极向上,所以不断的竞争,在不断竞争中,不断提高。(苦难必然性)最后就是,优秀的人不一定缺乏激情,缺乏思考,但是那种每天平平凡凡,什么追求也没有的人,会对生活感兴趣吗?会对事务有激情,有思考吗?而优秀的人,至少有一定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对成绩,对金钱,对物质的执着,但这也能成为他们精神力量,往往没有追求的人,往往对外物都提不起兴趣,作者也提到了乔布斯,仿佛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他们这种另类的事,得到了作者的欣赏,但是我们是否留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最初的初心是不是为了钱呢?总结一下,钱,地位,往往没有错误,错误的本身是人类的过于贪婪,优秀的人并没有错,优秀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保障,从众,能给优秀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可能对这他们更重要。作者所倡导的博雅教育,一味的强调博雅教育的优越,但是是否想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一定的生活资料了,才能有时间思考),精英教育和博雅教育并不矛盾。只是在于每个人怎么处理个人的物质追求和思维存在的追求,虽然是“我思故我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当一个哲学家,有的人乐于从众,甘于稳定,那又怎么可能期待非凡。其实每一个人都很优秀,只是优秀的地方不同。选择不同,人生不同,无可厚非(选择了“什么样的”,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的结果,没人来为你的选择买单,除了你自己)。
  •     作为一位宝妈,自己的大学生活早已混混沌沌的过去了,而大学的记忆也已经模模糊糊。但是为了让宝宝出生就可以少走弯路,就买来许多书来不断的学习,吸取书中的“营养”。这本《优秀的绵羊》读后让我感慨不已,原来我们是哪个阶层的人,早已经子宫中就已经被冥冥之中注定了。如今普通大众已经意识到了,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作者认为进入哈佛等类似高等学府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或许确实很聪明,也很努力,但他们能进入顶级学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很走运。他们或许的确通过竞争对手打败了自己的同龄对手,但事实上,他们的对手中,有90%在比赛前就已经出局了。贵族阶层利用手中的便利条件制定精英贵族学校的“游戏规则”让自己的后代得以庇护。将穷人家的孩子踢出局!作者讲述了自己同普通大众一样像僵尸一般走进大学校园,认为去上大学就是学点东西,至于选择什么大学完全是为了满足炫耀的需要,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读大学,这些问题完全没有想过,只是被动地去做那些周围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书中描述了美国精英教育系统如何影响我们孩子们的命运,孩子们如何摆脱这个系统,这个系统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很多优秀的人越来越多的被哈佛、耶鲁被等名校拒之门外,可参与者还是想拼命迈入高等学府的大门,揪其本根还是精英主义心态,他们不认为其他毕业生有资格进入自己的圈子,所以一旦精英主义内部繁殖,它就会绵绵不绝。所以那些位高权重的人虽然各个出身显赫,却总是会一次又一次重复相同的错误,结果就是,每个整个国家的命运都可以追溯到小学,或者更贴切地说,追溯到子宫,比如文中提到的美国。近年来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大都出身名门。从1948到1984年的总统候选人,只有两位出身名门。而此后10为总统候选人中则有6为出身名门,父辈分别是参议院、总统、州长等。在过去的四届总统选举中出身的总统候选人比例则更高、2016年比例甚至达到了7/8。书中很多介绍说很多一些名校也会招收一些穷人家的孩子,但是数量极少,而且仅仅是为了激励富家子弟,告诉他们,你不能只用金钱买到进入哈佛的资格。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可悲,富人永远都是游戏中权力的主体,即使犯错误也会无限轮回。作者最后提到贵族统治者不要拿走所有的资源,也要社会正义意味着你需要放弃一些你拥有的东西,从而让别人能够拥有更多。我们想要创造一个体面的社会,一个正义的社会,一个明智而繁荣的社会。我们已经尝试过贵族统治,尝试过经营之力,接下来该试试民主治理的时候了。
  •     现在很多大学生是不知道在大学里面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的。有人 说,上大学就是要多参加社团的活动,让未来就业多点谈资,而且还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有人说,上大学要争取拿奖学金,最好能拿国家奖学金。有人说,上大学应 该多做兼职,一来多点社会经验,二来还可以赚点生活费……这都没错,可是却不是最关键、本质的。大学里面更应该学的是:(广度的)思考、反思、独处、认识并创造自我、学会学习。一、学会思考,广度的思考威 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用了这样一段话形容常春藤名校的学生:“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 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 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反观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我们甚至还没有他们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很多固化的模式,比如要争取做一名好“学生”,完全接受教科书的内容……我称其为「不成文的规定和认可」。我们长期沉浸在这样的模式下,甚至还察觉不到不妥之处。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那便是思考。思考并不是简单地为某个领域服务,也不是为了获得学科的工作能力,思考实质上是培养出思辨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做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有更远大的追求:对知识进行思辨。面对任何信息,我们要判断它的真实性,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表达自己的结论。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要思考信息背后的其他问题。这世上的很多事情是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可言的,很多事情也不是非黑即白。所以,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接受别人的知识,而不进行思辨。思 考固然重要,但还需进行升级,即广度的思考,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你想了解人类的行为特点,除了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之外,你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 去体会人类行为。『通过诸多的角度进行比较,你的头脑才会越来越敏锐、灵活;你也因此变得更加善于质疑,思想更加严谨。最重要地是,你学会了自我引导。』二、反思《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是很值得推崇和学习的,经常反思自己的好处就是不断加强思考的同时,你还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局限。人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的。没有反思,你会容易盲目的自以为是,进而变得越来越无知甚至变得自大。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为人处事其实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反思后,觉察到自己有哪些不足和局限,就可以相应去改善,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系统。不断循环,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三、学会独处独处不是孤立。独处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孤独,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领悟到独处的境界。独处其实是反思的前提。独处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让你脱离嘈杂的世界,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与自己进行深度对话。你不需要考虑周遭人的看法,你要做的只是忠于自己、解剖自己,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反思活动。独处,在某一层面上,是找寻自己的方式。四、认识并创造自我《优秀的绵羊》有这样一句话: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为成人。如何检验自己是否转型成功呢?「看看自己在大学毕业之际与入学初期是不是有所区别,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是不是有所变化。」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通俗讲就是「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而要认识并创造自我,就是要从思考和反思中获得。而大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远离社会,暂时摆脱来自家庭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以纯净并批判的眼光审视整个世界。」自我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自我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思考,明白自己已经是个什么样的人(认识自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创造自我)。五、树立目标目标即方向,找到自己擅长的、感兴趣、关心的领域,才能更好的激发奋斗的动力。然而在奋斗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很可能会让人滋生恐惧。所以,这里需要我们培养、具备“面对恐惧”的勇气。当 我们发现了奋斗目标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时候,或是面对无数选择无从下手时,也不必恐慌。我们每个人一辈子可不是只能做一次选择而已,当我们的三观发生变化 时,可能会萌生新想法,选择可能就会有所变动。你要做的只是想想自己真正可以做什么,想好现在可以做什么就好。「因为你不做,连选项都不会有。」当 代,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概括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向他人学习。而前面的五个方面其实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每个人最后总要走入社会,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往往 不足应对工作的需要。所以,学会学习能帮助我们尽快适应工作,学会工作的相关技能。事实上,学习能力往往就是人与人拉开距离的决定性因素。大 学,其实是我们修炼自己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学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对我们塑造三观,实现自我价值都有帮助,也将有助于我们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如果错过 了这个黄金时期怎么办?有一句话说「 种树的最佳时间是二十年前,仅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最怕你不开始!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讨论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脱口而出,我觉得我的大学教育很失败,我不想逼我的孩子上大学,我希望他用技能武装自己,而不是高等教育,我希望他拥有一项或几项赖以生存,并能拓展自己人生的安身立身之术。至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他应该有能力从这个社会汲取,当然我们有义务帮他学到这种能力。我的想法刚出口,立刻就遭到朋友的反对,大学教育才是素质积累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很难真正掌握一门长久的安身立命的技能。除非你有非凡的学习能力,而当你拥有这种非凡的学习能力时,考大学完全不是问题。孩子考上了,你能不支持?  面对他的反驳,我并完全不认同,但心底还是并不抗拒他的观点,我了解大学教育对他的意义。甚至感觉他的内心比我要明亮。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学教育带给他的乐观和明朗。但我是基于孩子的特质以及我所了解的教育现状做出的判断,短期内,或许无人能更改我的观点。至少,我不会以考大学为目标,敦促孩子学习,我想找到他的兴趣点,帮他看清自己,暂时就是这样。当然如果孩子自己有能力考上大学,我也不会阻拦他去读。  我以我的沉默结束了这场讨论,这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一次不完整的讨论。我知道大学仍是盛放一家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梦想,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大学教育至今仍是改变命运的,大家有着共识的大路。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讨论的是美国教育,作为一直在美国精英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他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反思美国的教育系统,而书的前两部分,我似乎能够读到中国教育现状的某些影子,当然,威廉•德雷谢维奇对美国教育是站在一种高度的反思。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家长的个体反思。  在中国,反思教育的呼声也很常见,常常源于家长的呼声要比来自教育者发出的呼声要强烈的多,家长既反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又不肯舍弃这条让孩子成才的大路。因此,源自家长的呼声,常常只能算作是抱怨,有声无力。  也是基于读《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我特意搜到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2008年发表的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他的反思不仅仅是止于自身,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反思。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些反思,大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和事业,大学教育为整个社会培育出的精英,是否真的能带动社会的进步,这恐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权衡标准。只是很多人为了在精英群体中更大的成就而无暇顾及教育本身的意义。 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并没有在本书里完全展现美国教育的现状,而是通过一些延伸阅读,其阅读书目及重点核心内容他都做了精练的介绍,如果读了这些书,可能对美国教育的了解更为全面,但威廉•德雷谢维奇在本书中突出的是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他以从事教育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使他发现目前的精英教育系统并不能担负起社会传递价值观的职能。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中国的叶开,虽然也开只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呐喊并实践者,但他的呼声和作为对推动中国语文教材的改革,明显是起到了作用。威廉•德雷谢维奇和叶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既有思考也有实践的。 关于教育,是个复杂的命题,《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中对教育的反思,不仅仅是美国的精英教育,这种反思也适合于对照、思考中国大学教育。我认为每个开始读大学的学子都该读读这本书,一定要带着思考去读大学。作为家长也应该读这本书,当你真正看到一些教育体系的模式,你就大概明白了目前推行的教育,为何如此别扭,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做选择时,真的要带上冷静的思考,去面对这一代的教育,甚至有必要帮助孩子认清教育的真正意义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是不知道在大学里面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的。有人说,上大学就是要多参加社团的活动,让未来就业多点谈资,而且还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有人说,上大学要争取拿奖学金,最好能拿国家奖学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把现有的精英教育批判一翻,调侃一番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我认为他是真诚的,但是透着一股“何不食肉糜”的气息,人生毕竟复杂,追随内心更多时候要面临种种束缚,你生在什么阶级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脱离,没有他说的这么轻易,“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教育其实也如他所说,不应该这样被世俗影响,应该更高级些;他更想我们忽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去找寻自己真正想要,但是这太奢侈了,我没这个福分。
  •     美国的本科教育还是和中国的有相似之处,但终究还是离我们有有些距离,有些地方并不能引起共鸣
  •     这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深刻探讨了精英教育的局限与不足,指出了解决问题之道。年轻时也曾为大学教育感到迷茫,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问题,现在看来更多是体制出现了问题。我总觉得如果你有子女即将进入大学,应该让她看下这本书。
  •     美国精英教育的由来、现状,精英教育从来都是有钱人的教育。
  •     对精英教育的反思,贫富差距多大,社会阶层流动性就越小,国内现在也是这个状态,就观念上来说我们和欧美还有,10年的差距。
  •     给了我启示
  •     打哈美之人一耳光。
  •     写得挺好,中美都有这种问题,但是有点理想化。对于我们很多小羊来说,还不能称得上优秀。做优秀的绵羊总好过做无知的猪吧。
  •     作者的思想偏反精英主义,比较理想化,提的要求很难实现,有点马克思的味道。比较符合北欧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他对常春藤代表的精英教育的弊端分析的在理。但是目前的社会程度也很难建立一所他说的那种大学。但是作为学生可以意识到受到的教育局限性,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本书整体还是不错的
  •     可以了解一下西方精英教育的真相。
  •     又是一本精英阶层自我反思的小书。目前美国精英教育的各个侧面基本都有写到,值得一读。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作者虽然触及到了通识教育的价值,但还是没有解决理想如何支撑现实的核心问题。另外,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到需要反精英的时候。
  •     换个角度看看世界,不要让人的工具性填满了你的整个人生。注重博雅教育。
  •     精英化教育最后的结果就是智能人教育,就是“高度智能化的近似人类”,即在智能上优于人类,在生命认知上接近但低于人类。不过说这些也没啥意义,毕竟智能人已经成为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只是你希望自己的活生生的孩子以后变成那样一个高智能的“人”吗?
  •     第二章讲的美国大学如何运作确实改变了我以前的认识,这些认识也是高中老师和传统媒体上的认识。从改变认识上来说,这本书值得四颗星,之所以没给五星,是因为作者关于博雅教育的深入不够,停留在理论面。
  •     断断续续看完,第一部分论述得还是非常精彩,很有同感,后面则有了说教的感觉。总的来说对于精英教育的反思是很深刻的,所构想的解决之道也是很诱人,但面对现实,或许这样的书太少了吧,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该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     It is just something I have known for a long time
  •     非常遗憾自己被精英教育洗脑了。不在常春藤,没去过c9,却也没逃开书中暴露的问题。作者理想的优质教育是格兰芬多式的,现实却是斯莱特林式,剩下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劳瑟瑟发抖…从精英治理转变到民主治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等待社会进步,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当前我们需要兼具精神和行动的勇气,才能挣脱这精英泥沼。
  •     真实!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也不免于类似美国的教育模式。尽管是一种批判的角度解剖当今的精英教育,也足以给予正在接受教育的我们以灵魂的洗涤。总之,受益匪浅,亦思绪万千。
  •     “如果你未曾放弃什么,那根本就谈不上精神勇气。挫折、牺牲、内心挣扎、出师不利、走弯路、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矛盾等,这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的特征。只有痛过,才是真实的。”
  •     论美帝高等教育体制的黑暗——作者中心思想
  •     其实是想让读者更具有“批判、反思、等思想
  •     不错~~
  •     作者肯定是个老愤青,对"空心的全优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多去文理学院和州立大学上小班博雅教育?
  •     中国是死读书羡慕多面手,外国是多面手想专精,不过大格局还是没啥区别嘛(¬_¬)
  •     这本书一针见血的阐述了外国名校的本质,但是也是现在社会下大学所存在着的问题,文人曾经是有风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在当代社会下,资本的力量逐渐的入侵了知识的领域,知识本身不是神圣的,因为你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超过常人的努力,你就可以获得博学有效的知识,但知识教导出来的人却可以是神圣的,自古以来都是少部分人带领着大多数人前行,掌握知识的人要能独立思考,能辩证,有责任感,有功德心,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而不是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能够利己利他。
  •     [每天听本书]
  •     17.03.03 01A关于教育,关于成长,虽然阐述了很多观点,但大抵相同。如果是在上学时看到,或许我的心境会不同。然而,现在在我看来的只有毫无用处的长篇大论。翻译的也是不喜欢,大段的吐槽听来过于情绪化。
  •     2017.2 如果在高中或者大一读此书,必须给5颗星。这是对大学教育的深刻分析,以及对现如今大学教育系统的控诉。自学能力,自我定位,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必须掌握的。
  •     就是讲述了一个事实,所谓马太效应,富有者更加富有,平穷者更加平穷!
  •     有时候,一想到我单纯因为你而决定去了解的书与电影,是《消失的爱人》、《优秀的绵羊》与《自私的基因》,便感到非常丧气灰心。“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的。”
  •     看完之后很难受
  •     提出了一个真正值得每个人反思的问题,虽然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太理想化了。
  •     30的年纪读来特别有感,所谓“成绩好的”都应该来好好读读,精英教育的问题确实非常突出,你很聪明,看似什么都会,但你却什么都不行,到最后你的价值观也只剩钱了,因此博雅教育太重要了,博学且人文,教育再赋予你获取“元知识”的能力,社会的特权集权崩塌,强调个人的责任与担当,一个大学生才真的算是毕业,也才能算是社会有用的人!
  •     美国教育并非就那么好,但一句简单的这句话未必就能说明什么,还是要实际的数据和情况说话
  •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常春藤名校也不搞素质教育,美国大牌教授也不给学生上课,和中国学校也没什么本质区别。而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是效仿公立学校和小型人文学院,走博雅教育的路子。
  •     之所以这么高分,可能是给很多人提供安慰,让他们相信自己之所以过得不好都是体制问题都是运气不好,然后可以继续心安理得的浑浑噩噩。
  •     “精神想象力”
  •     我的大学早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还有未来,我们需要学习、思考、批判、改变! 美国尚且不停反思改进,我们呢!?
  •     没看完,后面差不多,肃然起敬了一下以后发现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     非理性给五星,因为它指出了我们时代的问题和曾经精神所受的痛苦
  •     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的读物,精英教育固然有很多缺陷,然而非精英的教育资源缺陷更多。不必过于极端,不盲从,教育如此,凡事如此
  •     耶鲁老愤青的呐喊,阶级固化精英阶层繁殖内部消化,希望反思过后,再次新生伟大的一代。
  •     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揭露了精英教育的一些缺陷,但写作技巧太差,如逻辑不清晰,缺乏条理,句子啰嗦等。
  •     对精英教育的批判比较到位,但给的建议仍然是精英主义视角的。矛盾在于精英们太难放弃唾手可得的便利,而更多没有先天优越条件的人仍然没有能力选择更好的教育。反正阶层割裂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性问题已经被交到川普这样的人手上了。。。。
  •     这种讲什么体质之类的书一般都看不下去,但这本书是个例外。感觉还有吸引我的地方,还是挺有趣的。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有几个说法还是挺认可的。
  •     “全都是泡沫”
  •     揭露美国精英教育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很透彻,值得一读~ 我们的学区房加速阶级固化,教育也成了奢侈品,不希望孩子成为精英教育牺牲品~ 路漫漫…
  •     整篇翻来覆去就是在讲精英们别放弃自己的理想,要创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随波逐流。每次读这类书就是感觉太絮叨,但是读完总又觉得明白了什么,即使这些东西你本来就知道,让人再絮叨一次,似乎也是不错的嘛。
  •     老调重弹,翻来覆去就讲了一件事,精英们太功利、随大流,缺少时间和勇气去追寻自我;博雅教育的缺失致使名校毕业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年危机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种子。观点摇摆不定,又要利己又要利他,又要个人又要集体,又要精英又要民粹,明明同是绵羊,却操着牧羊人的口气,一味地反媚俗也是一种媚俗,缺乏中立性,带着充满优越感的傲慢。
  •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都写在目录里了,有逻辑但不知是否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也缺乏博雅教育导致本书的可读性并不高。但还是要推荐给那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初高中以及大学生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