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塵中打拚

出版社:工業傷亡權益會、dirty press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9628642328
作者:陳錦康、班
页数:212页

作者简介

近年,在工業傷亡權益會等關注勞工的團體的努力下,香港肺塵病新增病患者人數一直下降,幾近銷聲匿跡,以致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都不曾聽聞肺塵病。曾幾何時,肺塵病曾是香港其中一項嚴重的職業病,且涉及數以千計的工友及他們的家人。
當下,聆聽肺塵病工人的口述歷史,絕對不是要像高官又或主流社會那樣把歷史當作廉價消費品,又或是召喚淺薄狹隘的香港精神,而是要從庶民的角度重溫香港的勞動歷史和政治,以致更立體地反思過去走過的路,從而再出發。
推介:
許寶強(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如果我們願意仔細聆聽像肺塵病工人這類香港底層百姓的聲音,也許不難發現,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想望需求,並不都像流行論述所描寫的那麼平板單調,而是充滿著豐富的愛與恨、活力與矛盾、無奈與抗爭、憂慮與勇氣、快樂和哀傷。
呂大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今天細讀的這十位肺塵病工友的故事,是香港工人的故事,也是香港社會的發展歷史。
李卓人(立法會議員及職工盟秘書長):
書中工人的口述歷史饒有趣味,而每一章中有關歷史、文化大環境的描寫,也把當年的社會背景立體地呈現出來,豐富了讀者的知識。
班(《在微塵中打拚》主編):
在製作這本書的過程裡,藉著訪談工友和翻查資料,我了解到的香港歷史,比我接受過的二十幾年正規教育還要多。工友的生活經驗,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提供了很多線索,讓我們追尋歷史紛雜的面相……書寫和閱讀民眾的歷史,讓我們更清楚身處的是什麼樣的社會,更多思考我們往後要追求的又該是怎樣的社會。


 在微塵中打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香港,彷彿很多事情都要從1997談起;口述歷史的歷史,大概也是這樣。香港的歷史,從來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缺席,就在香港人意識到自己將會回歸祖國,大家才驚覺自己是如斯不了解自己的身份,不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追憶已經逝去的日子,找尋曾經活過現在還活的香港人訴說香港的故事。野心與架構都宏大的《說吧,香港》就這樣誕生了。[1] 這書應著回歸之運而生,盡量涉及最廣的年份、最闊的社會階層,意圖繪出香港戰前到回歸的全貌。後來,為著回應官方的「從小漁村變成金融中心」的論述,各方人士不斷出版不同族群的口述歷史。既然官方歷史把香港定位為金融中心,商家的訪問和口述自傳自然必不可少;官方同樣把這地方定位從漁村開始,可能大家都認為漁村和漁民己經成為遠古的過去,想追也追不及,故關於漁民的口述歷史可說是少之又少,市面能夠找到的,就只有《做漁民,好辛苦;攞到魚,好滿足:十個香港漁民的故事》這本。[2] 除了關於漁村和金融的口述歷史(訪問)外,其他的口述歷史就以女性居多。[3] 這也無他,就是暗合西方女性主義和後現代的潮流,以駁雜瑣碎的女性口述歷史,對抗宏大統一的男性官方歷史。《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當然是其中的先行者,其中一位撰文者黃碧雲後來更藉著這些口述故事引發靈感,寫出香港文學重要之作《烈女圖》,展開香港文學一連串女性、文學虛構與歷史史實的文化討論。口述歷史與訪問集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口述歷史會提供一個實在的史觀,提供一個回看過去的方法。這個史觀未必如歷史書中的史觀般經緯分明,卻提供了一般歷史書以外觀看過去的方法,或是對所寫的歷史故事的切入點不一樣,或是所關注的族群有所不同。而更重要的是,口述歷史就是讓一個族群中的庶民發音,以他們的聲音說他們的故事;對比起歷史書都是「文人」或勝利者或有話語權者的發言,口述歷史則把歷史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以更貼近一般大眾的角度敘說過去的故事。《在微塵中打拚︰香港肺塵病工人口述歷史》顧名思義就是鎖定在香港肺塵病工人這族群,訴說他們從工作到患病到爭取賠償到病後生活甚至到死亡的故事。[4] 驟眼看來,這族群所涉及的人口不多,但口述歷史的主人翁所跨越的年度很廣(從1930年代到2000年代),工種也很多樣(打石、沉箱、開礦及玉石等),彷彿述說了戰時到回歸後基層男性的生活,特別是在戰後到1970年代,那是建築業特別興旺而職業安全意識特別薄弱的年代,很多基層男工都會到建築工場打工,而他們有超過三成會患上不同程度的肺塵病。在遠未有工業安全意識的年代,整個社會,不論是勞方、資方還是政府,都認為工人的身體是工人的事,身體出現甚麼問題,則需要工人自行處理。那時,社會還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所有的組織(包括工會和政府)都是很初階的︰工會像是聯誼會和黑社會,提供娛樂,也可以保護旗下工人不受其他幫會侵害;政府更是只問利益,不問世事,當然沒有長遠政策去維持社會的長遠發展。於是乎,工人的患病與死亡,就變成是個人的運氣好壞,與人無尤。後來,由於外國工會和資本家向英國施壓(外國工業界投訴香港的工業產品是以剝削工人基本權益以壓低價格從而謀利,故要求英國政府向香港總督施壓,儘快處理勞工職業安全等問題),港府才開始與業界討論有關肺塵病賠償的問題。一直拖延到1981年,政府終於立法中央撥款賠償給肺塵病中;及後在1993年則修改法例給予每月賠償以供病患者安享天年。所以在書中我們看到,雖然病患者已經與病患打拼了大半輩子,他們的晚年大概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援中渡過,不會聽到像綜緩家庭無錢搭車出街行路唔食飯留啲錢等遲下可以同啲仔女過海玩的悲情故事。就在我驚嘆原來病患者可以活得這麼有尊嚴同時,原來社會一直以來給我們的訴息就是︰窮係自己攞黎,病係自己既事,他們活得沒有尊嚴,是他們活該。我們這個城市,就是建立在這群工人的患病上成為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於是乎,這書就在「從小漁村變成金融中心」這論述中加入九條不同的路徑。無疑,現在的香港的確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國際城市,但從小漁村到金融中心,除了官方一貫的空白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蘇小生從大亞灣過境到大埔從漁民成為建築人工的故事;司徒棠從行船的生涯中染病的城市邊緣故事;鄧泉在馬仔坑居住在玉石廠打工最為真實並沒有美化的獅子山下的故事;還有黃子作在馬鞍山開礦見證著罷工又看見英軍鎮壓滿有血跡的故事……。這九條不同的路徑讓我們忽然了解到,原來所謂的血汗工廠,所謂的山寨廠,並不是離我們很遠,其實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屋村樓下坐在輪椅上鼻上插著喉管不停需要新鮮氧氣的老人的生命中。走過了這大半世紀,這些血汗工場慢慢消失了,工人多了保障,法例也完善了很多,似乎肺塵病這個現象隨著年月推移也慢慢的推離我們身邊;只是,書附錄中關於香港肺塵病政治歷史的文章提醒我們,這個看似是遠離的問題,其實是隨著香港資本北上,轉移至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的工人境況,比半世紀前香港工人的慘況,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書提供了這樣的視角,把中國與香港以另類的方式連繫在一起。
  •     - 病友的個人分享, 令人感動- 每每聽到過往香港勞動階層的故事時, 都會特別感動. 當然類似的論述對資本制度不會有太大的批判, 反而是在宏大的政治背景下去描述那些艱苦生存的感人例子. 但這絕不濫情, 因為這確實是很多家庭的親身經歷....... 就像其中一個病友說 , 六七暴動關我屁事。- 附錄中的背景分析, 為感人故事繪上重要的處境分析。殖民地官員刻意隱瞞肺塵病的問題長達數十年, 令人咋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