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上)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
ISBN:9787538700015
作者:林语堂
页数:44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入金钟鸣《丛书总序》、《<京华烟云>序》,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正文:上卷道家的女儿、中卷庭院悲剧、下卷秋之歌,梅中泉《跋》。


 京华烟云(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纯属偶然的机会读到《京华烟云》,或许这就是林语堂在书中不断阐释的命运你无法预知。 其实,很久以前就看到朋友在读这本书了,想着电视剧已看,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多多少少就是感情纠葛,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好奇心,而印在心中最影响深刻的也就是剧中的那场大火和美丽的莫愁。可是,读完,却发现远不是电视剧的那么回事,多少的情感和故事在现实推动下的电视剧中抹去。从《道家的女儿》到《庭院悲剧》再到《秋之歌》,太大的变化与太多的起伏,这一切,似乎才是人生,才是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命运总是不能由自己掌握。影响人们千年的价值观瞬间崩溃,孰是孰非,已然不知。或许正是这样的无标准才造就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想的繁荣,而这一切在王府花园里都能看到。木兰,从婚前到婚姻生活里的她,你明显可以感觉到那种变化,婚前的她,会让你对她那种智慧肆无忌惮的想象,她和立夫的共鸣让你不由得想到,或许她会有更激进的想法和作为,可是,她终究是道家的女儿,而不是传统儒家的女儿。这或许才是它能和荪亚走一辈子,能在战争的时代不停强调自己 不属于任何党派,只是爱生活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爱稳定和自由的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你可以选择任何立场,而对它真实的描写,你才能明白什么才是一个人,人性的真是体会和心声。政党、党派之争总是摆脱不了“利益”二字。多少人并不愿去与之有瓜葛,只是从自己的道德和理念的角度去思考现实的问题和坚守立场。一本《京华烟云》,一个动荡的国家,三代人的人生和爱情,浓缩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大众。阅读中不禁悲伤和无奈,不禁自问命运面前,我能做些什么?可能真得什么都做不了,不是悲观,而是事实,就像我们每个人不能选择什么时候到这个世界上来一样。木兰、莫愁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曙光,但还是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不想否认这样父母为她们安排的婚姻或许是对的,但在违背意愿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表达。复杂的关系,让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命运的安排。红玉的命运总是让我不停的问自己,怎么会这样?终究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在她的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的性格缺陷,于是引发一段追思……之所以选《秋之歌》的灵魂作为主题,是因为在那样一段抗战的描述中,我隐隐约约体会到那个时代民族的苦难,悲痛!可是这种苦难就像文中所说的,生命在困难中变得更弘毅。如今的我们有多少真正的明白那段历史和真相,可是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明白,这个看似繁荣上升的境况也仅仅是一种假象。但是,依然相信,一切自有法道。
  •       如果有什么作品让人一看便不忍释卷,而看过之后,又怅然若失,恍惚回味,那于我而言,这就是好作品了。  可能因为《京华烟云》早早就被拍成了电视剧,所以在知道剧情的大概脉络后,我一直都没读原著。  在我渴求达到内心平静的时候,把《京华烟云》找了出来,我知道她不会是令我失望的作品。  感谢林语堂先生,他讲述了几近完美的木兰的传奇人生,也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我们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  京 华 烟云,这个名字,告诉了我们书的全部内容。有内涵又不失生动。  一幅画卷,里面有义和团,有败落的清朝,有军阀割据,有国民党、共产党……;市井人家的生活,仿佛大观园的兴衰,新旧交替间人物的变化……历史尚未盖棺定论,我认为林语堂尽量为我们呈现了一段更本色的真实,让我们从他的视角看到了一个丰满的社会。  虽然乱世让人们流离失所,但林语堂如此喜爱着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让那么多的角色都很完美。木兰,聪慧敏锐;姚先生,开明豁达;莫愁,知书达理;立夫,博学广识;荪亚,宽厚自然;曼娘,温顺静雅;包括陈三、阿非、宝芬、锦儿、黛云……都代表着他们那一类型人物的典范;即便是不够完美的人物,体仁、素云、银屏……作者也让他们有自己可取之处。  因为林语堂爱他们,所以,他们才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爱国、爱家、爱人、爱学。  (未完,待续)    木兰说:“爱是永远不能封口儿的创伤。人爱别人的时候儿,一定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她于是各处去寻找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不去找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才又完整如初;但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离开,自己又失去意中人携走的一部分,那就直到重新和意中人团聚时,才得到安宁。”    “时光象一条永远流动不息的江河,雄壮伟大,而万古不变。他们觉得自己的故事就象在永不改变的古老的北京的一刹那,是时光的手指自己写下来的故事。”  我看的这个版本太古老里,里面的错字很多,不知情节是否有删节,而且因为最初是用英语写的,不知翻译是否得当。有机会还想看看其他版本的,最好是能读一读英文版。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十年里认识了一些人,读过一些书,有过一些思想,去过一些地方,《京华烟云》却仍旧是我最爱的小说,无论第几次读,姚木兰的形象就像在我心中扎了根般,从世俗繁华下破土而出,教我解读这个世界。十年前我只遗憾于她和立夫的不了了之、被她和莫愁这对互补的姐妹花吸引、还有就是贯穿全文的道家思想,因为这些都与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逻辑背离。然而一次次的重读间,我感受到一种无以名之的牵动。生命在不经意的时刻,或许早已注定很多东西,每一种偏向都有它存活的意义。姚家的教育模式是我所推崇的,然而该发生的悲剧并不因此而改变,每个个体只能从自我内心出发,去改变每一次的互动,去清理成长中的自己。这一部题为《道家的女儿》,实质讲的是各类孩子的成长,固有童年的卢爱了,也尚还拥有家长的庇护,却也察觉到人生中的不自主。飘飘欲仙总有落到现
  •     上部里的曼娘真的都快盖过木兰的风采了,这样的女人真是带着让人疼惜的美丽啊。还有就是,这个版本太老旧,没有章回名,可以手抄一份夹在书里还回去惠及后来人哦哈哈哈
  •     趣味教科书?科普文?//我看的电子书有分上下,所以应该是这个版本吧
  •        林语堂想把《红楼梦》译成英文,因故没有译成,于是照着《红楼梦》的结构写了部《京华烟云》。因何故不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红楼梦》早已超过了小说的范畴,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化隔阂。《京华烟云》原著是英文,中文的翻译不是他自己,读译本总感觉缺少林语堂文字间那种灵气。《京华烟云》的电视剧有赵雅芝版和赵薇版,都没看过,因为为了电视剧本身的好看,铁定了有琼瑶剧的味道。我在想琼瑶在写作之前一定看过1939年就出版的《京华烟云》吧。
       读书少写感,写感必有感。自然,读过《京华烟云》的人都绕不过对姚木兰这个形象的思考,这位“奇女子”是林语堂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的象征(他自己说的)。这种作家对自己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偏爱现象,是文学的通病,也不能算是“病”吧,算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寄托。有些甚至有些过了,比如金庸的张无忌韦小宝令狐冲之流,明显的过于男权主义了。当理想与现实在一个人物身上完美表现时,往往作者喜欢往悲剧上写,比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路遥的田晓霞,托尔斯泰的安娜。第一次读到这些人物的死亡,那种惋惜和悲痛,无语言表。后来再读,发现悲剧是如此自然。还好林语堂没有这个偏好,他在写一个悲剧的时代,没有给姚木兰一个悲剧的命运安排。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既有封建女性的知书达理,道德纲常,又有新女性自由的意识,开放的思想。“妙想家”这个词真的是在确切不过了。说起来,我最喜欢姚木兰的一点,竟然是她的游园玩水,大概是我也有这样的向往吧。
       这本书和《红楼梦》有多大联系,我没有感觉到,但还是说说《红楼梦》。《红楼梦》在我看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写的那些女性。自古而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比较弱势的,在古典文学中,大都是莺歌燕舞之辈,在当时那个年代,曹公能把女性这样写,写的如此可爱,这是了不得的。至于那些红学家提出的各种高谈阔论,有多少是曹公之本意,就不得而知了。《红》是反封建的,这不是它文学地位高的理由。如果我现在写一本书,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估计不但发表不了,估计还会闹一个叛国罪。倘若是发表了,几百年后,后人会不会说,我有先进的意识,前卫的思想。我还会为此骄傲吗?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抱怨社会而已,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没有完美的社会制度,顾及各个阶层的人。所以,为了避免像《西游记》一样被禁,最好就是“贾雨村甄士隐”这般处理,这样的结果是硬生生整出一门学问,各种高新离奇的论断出来了,争来争去。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从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园林文化,诗歌辞赋,认知了一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象。曹公还有那样的心机,映射这个,映射那个?阅历少,见识短,我看《红楼梦》,也只能看到这里。
       林语堂估计和胡适一样,因为没有依附于共产党,在文学史的地位被有意淡化了。中国现在的作家大概分为几类,一类贾平凹莫言代表的乡土文学,一类郭敬明蒋方舟代表的青春派。而我最喜欢读的却是余秋雨代表的充满文史气息的文字。可能是偏爱文史吧,《明朝那些事》这种轻松幽默的文风我也喜欢读。一个工科生,读这些为了什么?不得知。应该读什么书?不得晓。但是,语言的魅力,文字的想象,又何须用一个兴趣来解释呢?
       京华烟云,一场人生大梦罢了。
  •     读的时候还小,也许很多都没理解。但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实在不错,可以说的上是融贯中西的大家
  •     借阅于大学图书馆。
  •       近期心浮气躁,两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半年多,时至今日才读完,从前听说赵薇演过这部电视剧,塑造了木兰娴静,却又坚强的人物形象,可能是由于我只看了书籍的缘故吧,觉得人物跃然纸上,木兰少女时期机灵独立,婚后主持家中大小事务,平静悠然,半生优雅度过,后半部描写中国近代战争,真让人不敢直视,每每想起战争使亲人分离,就觉得惨不忍睹,有什么比失去家庭更痛苦呢,可能就只有失去国家,看着同胞流离失所了。本害怕征战杀戮的我,在看到黛云,阿通,陈三,甚至是素云面对战争、敌人无所畏惧时,那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不是用生死可以表达的。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刻,恐怕每个人都会拿起枪为自己信仰而战吧。
  •     值得一读再读
  •     大学时就读的这个版本,还记得三卷标题:道家的女儿、庭园悲剧、秋之歌。
  •     真的不错,可惜看过的人不多。能像我一样看过若干遍的人更不多。
  •     红楼梦的外国版本
  •     我读的版本还真老哈
  •     应该是这个版本,熬夜一口气读完,睡眼惺忪去还书给同学
  •     在雕光打发时光那会看了一夏天、、~
  •       这本小说就这样看完了,大大的给个赞!!
      真希望再长点,看更多木兰,荪亚,莫愁,立夫等人的故事…… 读完别的小说,我往常能毫不犹豫的说出我喜欢小说里的谁,又讨厌小说里的谁。《京华烟云》,我能清楚的说出讨厌谁,但不能说出喜欢谁,似乎又谁也没有特别喜欢。
      一
      对于木兰来说,也许比起荪亚,她更爱立夫。但如果结婚过日子,立夫不一定比荪亚更会让木兰幸福。阿非和红玉相互爱慕,但多愁善感久病卧床的红玉不一定能让阿非与她的婚姻幸福。也许,爱情和结婚过日子本身就是两回事,互相爱慕彼此的两个人也许并不适合在一起过日子。俩个人如果都有激进好强的性格,即使彼此爱慕,也许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因为两个人的争斗而减少幸福感,或是因为一个人推着另一个人往前走而让另一个人受到伤害。
       婚姻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和人生的跳板,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在寻找终生伴侣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还要考虑两个人之间的性格,能力。两个性格互补的人,也许有更大可能相互搀扶,走过未来几十年的风雨人生路。
       爱上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就像红玉,即使付出了感情,或许也未必幸福。其实很为她惋惜……多么有才气的女子,为何那样薄命!
      二
       荪亚对官场的矛盾与故事前后的变化也引起了我许多的思考。 荪亚老实憨厚,曾经亲口说他不会奉承人,也不想做官。荪亚说:“在北京等差事的人真是成千上万的,都是一无所长,所以只好找官做。”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想到了现在的国考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考公务员?!难道他们真的有一颗单纯的为人民服务的心么?那只是因为,念了那么多年书,考了那么多场试,我们似乎除了念书考试,几乎已经什么都不会了!我们只能去干考上以后干什么都会有别人告诉你并且还能养活自己的事儿,呵呵,只有公务员了。不过换句话说,当公务员起码比在家啃老好。
       荪亚还说:“我以前每天坐在办公室,闲谈,看报,喝茶,在几件公事上签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家都是这种态度……”100多年了,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的公务员又有什么变化呢?不只是公务员,其实很多人,每天看起来都很忙,但我们到底忙了什么?
       当木兰打算经商,之前问荪亚你喜欢干什么的时候,荪亚的回答让我感觉一阵悲哀。他说“直截了当来说,我受的教育是为了做官,现在我不肯做官了,所以别的都不能做。”但仔细一想,现在的我们,似乎比荪亚更悲哀。我们受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虽然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先做人,后做事。但我们从学校教育李学到的似乎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和技巧。起码20岁前我们受的教育,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考试。除此之外,似乎再无他用。虽然那些教育让我们掌握了知识,但知识只有和智慧配合起来才能是力量。在那12年的教育中,智慧似乎并不是社会教育的重点。虽然大学是掌握技能,要确定我们将来干什么。但大学基本是自由发展了,学不学看你自己。
       荪亚开始生活富足,“什么都不能做”,最后却“有很多业务要照顾”,这和他听从木兰的建议,开始做古玩店的生意有密切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完成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勇于迈出那第一步,就有可能迎来事情更好地发展。
       最后,为被电视剧毁掉的荪亚默哀……
      三
       牛家的衰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男人不好,毁的是自己;女人不好,毁的是一个家。在妈祖婆的“帮助”下,牛思道得到了“牛财神”的“美誉”;牛怀瑜纳莺莺(妓女)为妾,并且和吴将军共妻(莺莺),贩卖鸦片,给日本人当汉奸;牛东瑜恐吓老师,随便玩弄女子,还要在尼姑庵闹事,最后被正法;素云和莺莺交往,贩卖鸦片被称为“白面儿皇后”,与日本人合作。其实素云还是很可惜的,虽然良心未泯,以死赎罪。但她如果出生在姚家或是曾家,可能不会走到那一步。
      四
       抗日战争爆发,阿通要去从军的时候,荪亚和木兰尽力劝说,希望他放弃,因为他是他们唯一的儿子。荪亚说:“再有征兵制度的国家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征召独子……”忽然就觉得,将来如果有条件,我要生两个孩子……别的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
      五
       但书中还有不懂之处。即木兰为阿通取的名字,那首诗什么意思。望高人指教!
  •     2001
  •     对英文原版地名、古诗词引注等的参照书
  •     人物性格鲜明,很生动,太让人喜欢了
  •     恩~~~还不错~就是有点长@@。。。
  •     嗯,我很小时候开始读的就是这个版本。
  •     看的就是这版啊,记得在大学山下的旧书摊淘的,书里还夹着前主人的收集的书签和图片,怀念去旧书摊淘书的日子,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温暖~
  •     家里存在的书本古老的图书之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读一次。几乎是认识中国,也许是新中国的唯一途径了。
  •     我看的是这个出版社出的版本 但是不是这一版
  •     这是爸爸的书,它到我家的时间比我还长
  •     真有意思
  •     作者笔下的木兰自信智慧,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不及其万一。
  •     读的第一本小说
  •     尽管那不是最好的年代,但林先生妙笔生花把木兰写的让我读完好想放弃所有的高科技穿越时空去跟她做朋友, 跟她学吟诗学绣花学识别甲骨....
  •     虽平实却大气,充满生活智慧
  •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为此书写的书评中有言道:“小说给人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我深以为然。这本书错综复杂的主题、哲学与情感,恰可与真实的人生相比拟,也可算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的影像。但一本小说要如何包括无涯的人生?再宏伟的作品,也不过记录一些个人生命的章节段落,人类历史的片刻瞬间。但事情往往是这样,对人生最深刻的领悟,就迸发于莫可名状的某些瞬间,像木兰在泰山顶上,于“无穷时间中的一刹那”,窥见“十全十美的至理”——因为在时间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之中,个人、民族、人类,以及自然万物,一切都互相联结,融汇为一体。
      
      木兰一生里有三个这样的瞬间。第一个是在中秋夜宴之后,在陶然半醉之中,感到生平从所未有的“自我个人的独立存在”。在这一刻对自我的发现,对个体生命的认知,或许才真正触发了她对立夫的爱,同时也成为她一生自在风流的源泉。这是她发现了“我”。第二个是在泰山无字碑前,永恒而无情的石头的生命昭示着永恒而无情的自然秩序,她“凛然畏惧”,感到前所未有的凄凉沉静。在这游离于浮世之外的一刻,于人的短暂渺小的生命之外她看到无限的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可谓超越了“我”。第三个是全书末尾,他们汇入西迁的人的洪流之中时,她感到自己与整个民族融为一体——个人的有限的生命在民族的以至人类的生命之中,永远延续流传。这是她从“无我”回归到“大我”。
      
      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富于哲学意味,这本书还是没能给我一场大梦,又或是无涯的人生的感觉。
      
      此外不得不说我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并得无数读者厚爱的木兰感到失望,因为她在各种方面的不彻底。她的思想新旧混杂,当然那可以归因于时代。她自由率性,但在婚约面前对自己的幸福不曾有丝毫的争取,只是归之于命运妥协接受,并且这是在她有一个那么开明的父亲的前提下。她感情丰富充满热情,但又满足于没有爱情的婚姻,对荪亚的出轨甚至可以说是坦然欣然。本来可以不必这样。木兰之精神,荪亚不能理解;立夫之理想,莫愁不能认同。在精神上,只有木兰与立夫可以相配,本来他们可以成为灵魂的伴侣。但她就这么毫无缘故地放弃了,有时让人觉得这不过是作者刻意为之,大概只是为了证明“灵魂的伴侣”本就是这世间稀有的事物,而这世间最多的,是缺憾。
      
      与之相比,曼娘旧得纯粹,可能反倒更加动人。她与平亚相爱的那一段,含蓄平淡到了极点,里头却能有种惊心动魄的力量,某些现代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都尤为不及。
      
  •     回过头来,木兰是我第一个偶像
  •     对道家思想的一些阐释,很不错。
  •     结尾略拙计....
  •     其实在爸妈书柜里放了很久忽然就是那么随便翻了一下觉得很好看啊于是就看完了,小说比电视剧好看多了
  •     初中的时候再老爸的书柜里翻出来的,当年还有点看的懵懵懂懂的,只是觉得作者相当的睿智。后来翻拍成电视剧,不管是赵雅芝还是赵薇都不能诠释那个书中的姚木兰
  •     图书馆里失散的下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