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像学术报告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35463319
作者:黄永玉
页数:218页

作者简介

《不太像学术报告》内容简介:八十多岁的一代“鬼才”黄永玉在这本独具黄氏风格的书中,用别具一格且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他坎坷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对于文学、绘画、版画、摄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看法与真知灼见,阅读此书,我们享受的是一次有着黄永玉独特思想和见解的心灵之旅。书名由黄永玉亲笔题写。


 不太像学术报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黄永玉:你还得自己长大读黄永玉《不太像学术报告》,是个讲座、演讲的集子,时间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地方天南海北,谈人生、谈文学、谈艺术,有不少重复的地方。我觉得,重复的,说明都是重点,所以要着重读。创新,是反复提到的。黄先生就说自己“从来不以创新为目标”,艺术上只有好坏,没有新旧,没有进步不进步,只有繁荣不繁荣,他引了高尔基引得俄罗斯的俗语:不管你爷爷长得多高,你还得自己长大。这让人想起轮扁对齐桓公的谈话,做轮子的技巧是不遗传的,如黄庭坚所说“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跟艺术不一样,科学是有积累可进步的,在这儿黄先生谈到了政治科学,值得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反思,他说:科学的政治,就是民主。遥想当年,林副主席曾教导我们说:“政治就是政权,政权就是镇压之权!”言犹在耳,人已死球,不能学科学、用科学,群众遭殃,自身难保,害人害己啊!谈到艺术创新,黄先生有个观点特别给人启发。他不喜欢“四王”,虽然他们功夫深。在这儿,他把“四王”的功夫拿语法、修辞作比,指出他们虽表现出对历代山水画的综合的修养,但如同不会写小说作诗的修辞学家,只谈文法,没有自己,只起到个“编辑”的作用,这是他们的欠缺。我倒觉得,黄先生对“功夫”的比喻有点窄,“功夫”并非只是修辞而已,如果拿作文比,它更像是对原作语言和风格的效仿,缺点还是替原作者写东西,貌似并非为己之学。话说回来,是不是他们的创新之处还没有被发现呢,这也说不定!还有两个故事,值得细细品味。一个是关于李苦禅的:“四人帮”垮台后,有人问李苦禅先生,听说某某是你的学生,是不是?他说:“不是我的学生,是我的爹。”一个是关于侯宝林的,即可见黄先生的幽默,也可见侯先生的风格:侯先生搭黄先生车,路上问黄最近还上课吗,黄说:“哪能来上课?不上课了,我说学生呢,我们把他喂大了,吃我的奶,喂大了,他咬我的奶头,把我的奶头都咬掉了,不用上课了。”侯先生不响,等了大几秒钟,这麽说:“怪不得现在都用奶瓶了。”书中错误不是很多,就是《岳麓书院演讲实录》这一篇,有把“倪云林”记成“易云林”,把“龚定庵”记成“孔病庵”,估计是记录员的问题,有点煞风景。不过这篇演讲中一句话说的好极了:摆架子实际上是什么东西呢?是怕人一眼看穿的一种设防。(黄永玉口述,李辉编:《不太像学术报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     几句闲言:1、去年就读完了此书。今年单位内部刊物(无稿费、不发行)约稿,一看,7月9日是黄老的生日,遂于一个半夜写完二千余字,算是遥祝黄老90大寿生日快乐,健康长寿!2、本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只能说是一些对其人其文的随感,半命题作文,因篇幅所限,笔力所至均点到即止。3、读完本文,你如无空闲则可不必再读原书,欣赏里面的插图即可。当然,如能投资一两幅原作则更有眼光。4、请注意右边的豆瓣版权声明。(MEANZONE,2014年7月)————————————拉幕的分割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正如伟大的喜剧演员往往内心潜埋着巨大的痛苦,幽默达观者只不过是懂得了“常想一二”的道理,摒弃了对痛苦和痛苦源头的愤恨而已。《成唯识论》中说:“云何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由梵文Advesa意译过来的“无瞋”一词,即是此种境界。而无瞋的境界,与《论语》中“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态度和《圣经》中正视苦难的教导竟不谋而合。可见,古今中外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均是一脉之通。出生于1924年的黄永玉,到今年刚满九十周岁。七十九岁那年,他出了一本书叫《比我老的老头》;八十九岁那年,他又出了一本书叫《不太像学术报告》。我国民间有老人生日过九不过十的说法,由此妄测,这两本书的出版可能有庆生之意。这个自称老头的艺术大师,以木刻出道,游刃于版画、油画、国画,出版过画册、小说、杂文、诗集、剧本,干过瓷厂小工、小学老师、教育馆员、剧团美工、报社编辑、电影编剧,目前官方头衔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这个自称老头的艺术大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酒鬼酒设计的酒瓶,设计费就高达1800万元,厂家不得不分期付款;这个自称老头的艺术大师,在北京盈时2013秋季拍卖会上,一副彩墨纸本作品《田家梅》以5500万元成交。恣意风光的背后,这个老头却经历过小学逃学、少年流浪、寄人篱下、战乱动荡、文革下乡等等鲜为人知的苦难记忆。有人将黄永玉誉为一代鬼才,老头说,我就是一个艺术劳动者;有人问他最坎坷的地方是什么,老头说,痛苦就是我的摇篮。这个耄耋之年的老头,艺术造诣已跻身大师的殿堂,人生造诣已达到无瞋的境界。《不太像学术报告》这本书,其实是1999年至2006年间黄永玉先生在不同场合的六次讲座实录。包括了:在郑州讲艺术和文学的《关于我的行当》,在北京讲摄影的《摄影漫谈》,在北大夏令营的演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讲《我画<水浒>》,在岳麓书院的演讲,在深圳市大剧院讲《文学之外》。在这些真实平易的文字中,读者不仅仅看到了先生的坎坷经历,还聆听到先生对各门艺术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品味到智者对人生的感悟。曾经宣称“书读完了”的金克木先生说过,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的一次对话。读这本演讲稿集时,读者尤其有这种跨越时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个才华横溢、幽默睿智、乐观豁达的老头,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从开卷有益到不忍释卷,到掩卷深思。黄永玉和他的叔叔沈从文一样,在湖南凤凰长大。关于凤凰的民风,书中讲了一个段子。说是十几个小孩到长沙读书,途中住进一家客栈,但客栈老板对孩子们很不客气。第二天大家早起继续赶路,一个凤凰的孩子对大家说,你们先走吧,我落下个东西在客栈,回去拿一拿。后来那孩子拿了东西赶上大家一同到了长沙。年底放假,几个孩子回家途中还想住那个客栈,但已经没有了。问当地人,说有一天大清早不知道被谁给一把火烧掉了。时过境迁,几年前我游历凤凰古城的时候,似乎丝毫未感受到昔日彪悍的民风,只是黄永玉先生那栋著名的豪宅“夺翠楼”依旧风韵夺人,直教山水失色,游人却只能远远地隔江相望,而无法体会那梁头的精雕细琢。新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将母校视为自己的精神子宫。黄永玉的童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送外号“黄逃学”,一路玩到小学毕业,他在多次演讲中溯及自己走上艺术之路的精神源泉,是小学毕业后辗转他乡就读的一所当时全国师资设备最好的学校,名为厦门集美学校(据考,应为今日集美大学的前身)。他在这个学校六层楼的图书馆里自学完成了最初的知识积淀。同时,他在这个学校五次留级、四次记过之后,终于被留校察看。于是他决定再次出逃。在免费读了两个月的德化师范学校之后,他因帮人打架而继续出逃,躲进一家瓷厂做起了小工。时值战争爆发,便四处流浪,以木刻、绘画、混剧团报馆为生。1953年,黄永玉从香港回到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执教至今。这九十岁的老头所经历过的事,足以让人大开眼界;而他所经历过的人,则更加令人叹为观止。黄永玉16岁流落泉州时,与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相处近一个月,在他房间看到写给丰子恺、夏丐尊等人的信,直说字写得没有力量。20来岁混迹上海文学界,接触的圈内人物包括臧克家、楼适夷、唐弢、冯雪峰、姚文元、夏衍、徐悲鸿等等。25岁到北京见叔叔沈从文,又认识了朱光潜、冯至、丁玲、聂绀弩等人。到香港和金庸成为同事,很佩服他读初中时就编了本《会考指南》大赚一笔。纵其青春岁月,和文学大家的交流倒比美术界更多。或许正因为此,黄永玉向来坚称自己最钟情的艺术门类是文学。虽然实际上,他的多数艺术成就绽放于美术领域。名作俯拾皆是。文革时黄永玉画了幅猫头鹰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被江青认为是蔑视无产阶级专政的“黑画”而大加批判;1979年创作了新中国邮票史上第一张生肖邮票猴票,是为纪念他养过的一只猴子;后来还创作出毛主席纪念堂山水画、阿诗玛等等作品。说到黄永玉与作家的交往,有一件逸事。2009年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邀请黄永玉上节目,并让当时人气如日中天的郭敬明同台对话。且不谈爱炫富的郭敬明在当日博客中的彻底挫败感,也不说妄攀黄永玉为忘年之交的后话笑柄,一个抄袭过整本书的中学生偶像与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对谈人生,实在是现代媒体幻化出的奇迹。在《不太像学术报告》一书中,黄永玉讲了一个读书的典故。他的家乡有一种简单有效的捕鼠器,在一个木盒子上挖个小口,内置大量食饵,老鼠进去以后吃到肚子滚圆,再也无法钻出。意指读书若贪多不化,比不读还可怕。读书、消化、实践,是为心性的修炼。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人类生命所贵重的,宁在心而不在身。不知我辈耄耋之年时,内心能否修炼至这些老头们的无瞋境界?今年五月我在北京出差时,恰逢黄永玉先生在798艺术区开办《我的文学行当》作品展。那幅著名的“黑画”《猫头鹰》赫然摆在最显眼的中央位置,对面挂一副对联: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     黄永玉口述、李辉编著的《不太像学术报告》,读来的确很不学术。这大抵跟黄老的生平有关,他一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学术自然无从谈起。不过,他的“不太像学术”并不意味着不学无术,而是有着不拘于体制范畴的广义的学术,黄老因之自称是一个“文化流浪汉”。《不太像学术报告》所辑录的六篇演讲和访谈,即是他在文学、摄影、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上的心得结集,其所透出的人生智慧和经验,足可让我们见识社会这座大学堂于一个艺术家的影响。黄老出生的湖南凤凰县,可谓地灵人杰,出过中国最早的内阁总理熊希龄,还有作家沈从文,后者是黄老的表叔。不过,令凤凰驰名全国的并非这些人,而是城中百姓多出兵痞、强盗和土匪,沈从文作品中多有述及,这自然是当年时局艰危,百姓讨生活困难所致。黄老成长的早期,家道已经败落,加上民风强悍,从小习武的他也以一双拳头打天下。黄老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总是唏嘘自己没有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堕落,原因有二:一是人,二是书。所谓人,是说遇到了合适的人。笔者读黄老的经历,每每感叹他的好运,你想想看,一个十几、二十来岁的小青年,为谋生从乡下来到城市,有多少机会能遇上李叔同、楼适夷、臧克家、冯雪峰、许天虹这些人?这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后进年轻人的关怀,同样令人感触甚深。黄老就曾多次回忆当年寄居瞿秋白的一个学生家里,人家供吃供喝,还发零用钱,黄老外出打工,除夕夜人家硬是等到他归来才开吃年夜饭。有一年他滞留不归,人家就去信:我们筷子放着等你两个钟头,梅花都开了,你也没有回来。得着这样的信,敢情真能把人的心都化掉啊。“为什么这些老人家愿意帮助你?对我个人来讲是个运气,对大家来讲,很多很多失学的青年都得到了人家的帮助,非亲非故。那个时候文学关系、文化关系就是老人家爱青年的关系,没有利害的关系。”(《文学之外》)联系今天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会惊讶于政治混乱、战争频仍的当年人际关系的单纯,而这对黄老不啻为一种“重生”,使他顽劣的心“充满了真情实意,充满了感情对待你所有的人,对你好的人、你来不及报答的、你要报答的其他所有的人。”(《岳麓书院演讲实录》)于是,我们便能理解黄老对党的感情。当年帮助过他的老人家,很多是左翼文人和党的干部,“当时不知道党的严肃性,那种关系不知道。后来我们党领导文艺界,当时不认为是党的领导,只是认为是伯伯、叔叔,多少年都是这样,他讲的话就是一定要做到的,想办法做。”(《文学之外》)从“伯伯、叔叔”的表述中,分明透出一股浓厚的人情味,既严格,又慈爱。解放后讲组织关系,不讲“伯伯、叔叔”了,讲的是党的纪律,再后来运动迭起,直至文革,知识分子下放的下放,打倒的打倒。黄老日后说起这段历史,也不讲“伯伯、叔叔”,而是讲三十来岁的母亲和两三岁的儿子,这个叫党的年轻母亲为了赶社会主义的火车,拽着儿子拼命赶,可儿子却嚷嚷着要吃冰棍,眼看火车要开了,母亲一个巴掌,儿子就大哭,大哭以后怎么办?“我说:‘我一边哭一边跟。’跟她这么久了,你不跟她跟谁呢?”(《关于我的行当》)“一边哭一边跟”,不惟黄老,也是那一辈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写照。因人之故,黄老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直则直,当柔则柔,不惟“主义”马首是瞻,自有自己的主心骨在。而书,则是成就其艺术的另一至宝。黄老学历只念到初中二年级,留了五次级,按说是个无可救药的笨学生,但学校没开除他,为什么?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图书馆里看闲书,学校爱惜这样的学生,说这孩子虽然数理化一团糟,可他却在攻读大学课程!后来黄老做讲座老是向听众抱歉自己不是科班出身,讲的东西不成系统,是瞎讲,这自然是客气话,毕竟台下有那么多专业听众;他的重点,依然是看“闲书”,那种纯出兴趣的爱好与自由对塑造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黄老在文学、木刻、雕塑、绘画上都有很深造诣,按他的讲法就是“不用受专业的苦”,一个门类不行,就换一个,直到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黄老看“闲书”,可谓毫无章法,人文、社会、历史自不必说,植物学、地质学、森林学、气象学,也广有涉猎,不但广涉,还深涉。比如一块石头,其肌理、纹路、形体、光影、动静、虚实,等等,都是他考察的对象。他说绘画也好,摄影或文学也罢,最大的问题是被所谓的“主题”限制住,以至做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更无作者本人的感受在其中。而艺术这件东西,讲究的就是通过上述(当然不止)种种细节,来表达人对生活深度的感受,“如果我们心里没有这么多的一些细节,去研究生活,就不会感动”。研究生活,自然要深入生活,黄老行万里路尚且要读万卷书,其实是对不行万里路的人的提点:我们读这个读那个,就是为了“把它们纳入到我们思想的仓库里面来,让脑子里贮存更多的东西,在某一地方发生了件什么事同我们脑子里贮存的东西挂上的时候,你就会说:‘啊!原来我们了解过它!’就不会生疏了”。(《摄影漫谈》)他始终坚信读书的好,所以当有人问及“当今人们读书都有很强的功利性,没有人读书是为了提高学问和自身修养,请您谈一下?”他表示非常不理解:“不是读书都是为了功利性,读书人是多种多样的,不像你所讲的那样”。(《文学之外》)在笔者看来,黄老是那种坚信“艺术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且“修养只能常年累月方能养成”的老派文人,所以看来他是永远不能理解有人既不体验生活又不读书而光是爬梳微博就写小说,或者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跌破修养底线的电影啊文学啊这类东西大行其道。时代显然是不对了,所以笔者读此书,总有一种与当下格格不入的单纯感。黄老自称“老刁民”,他解释说“过自己的日子孩子气,过社会的日子当然要世故”,他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像孩子那样单纯了。的确,一个人要么生活要么工作总要有一个过得单纯,要不你活得那么世故累不累啊?书中有一幅画黄老如是题签,“不可不醉,不可太醉”,既是他一生智慧的总结,大概亦可作我们自勉的座右铭吧。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终于开始试着读读书了,但也只有黄老头这种讲人话的书可以读下去。向来喜欢真性情的人,无论是交朋友还是读书。他的生活很简单,很洒脱,很有情趣,但也很真实;说的话略显调侃,却流露着智慧。
  •     范曾这个人我不喜欢。直率的老头儿很可爱。抽象艺术失去了民族性,的确。
  •     多一颗星是给封面上的老鼠以及书中的画~黄老头的画看着就让人欢乐:)
  •     我爹看到我在看这书,跟我说:有人说黄永玉跟文怀沙一样是个欺世盗名之徒?这我不知道,不过这书内部的版式和字体设计实在令人沮丧……以至于我对整个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印象都变坏了……
  •     这是个比较有趣的老头,真实,敢说。通过读者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听自己的声音,书中的画开阔视野,感觉到画画是一门专业。艺术之路要从这书本启蒙,哈。
  •     读完之后更喜欢这个老头子了~~~好有趣的哈哈
  •     报告随性而至,但总不畅快。
  •     我打架 喝酒 骂脏话 可我知道自己是个好小伙
  •     黄老是作者没错,但明明是口述而后编辑整理的嘛。编辑的功夫不到家,还不如去看其他人写关于黄老的书。唯一的亮点是书里的几张插画。
  •     期望太高。同样的故事出现好多遍。。。
  •     真性情,不作也不作别人
  •     “害我就不行了,我就要揍他了。”
  •     书的内容,黄老所讲的其实差不多。字体也大,有拼凑之嫌。但几个主要观点对我还是很有启发性。
  •     口语得厉害,刚开始不适应,看了前面2篇,很感动,做人做事该怎样的道理。
  •     翻来覆去
  •     黄老爷子的书,要读!画买不起,只能买书啦。不过黄老爷子的书也不便宜啊!
  •     老人家的画喜欢,但是话整理成文字就那样了,内容大同小异,想到哪说哪那样,比较没有文学的那种章法,但是道理是清楚的。
  •     先生确实是任性自然 以及狡黠啊!哈哈 虽然是类似会议记录且排版真的吐槽无力 但口语化的文字里藏着深深的幽默感啊
  •     黄老有真性情,语言也通脱幽默,但毕竟书读得太少,对于艺术即便有感觉,也说不出个道道来(比如印象派的光的画法就没讲清楚),只能东拉西扯。
  •     这本书编的太不负责任了.颠三倒四.起码的整理都没有
  •     这是几个演讲的合集,好在黄老率性,所言即所思,不过也有谈话的问题——重复的段子…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他,对人、事、物的状态、角度、变化等等观察之细腻、新颖、透彻、准确、丰富。
  •     后面几个篇章的内容和前段有些重复,可以说很重复。《摄影漫谈》那一章写得很好。黄老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学习方法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     多看多看
  •     老爷子的青春啊!
  •     挺幽默,就是说来说去都差不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