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路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67537222
作者:[波兰] 斯拉沃米尔·拉维奇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斯拉沃米尔·拉维奇 ( 1915-2004 ),生于1915年9月。自1932年起在华沙研习建筑学。1937年加入波兰后备军。1939年夏天完婚,随后便开赴战场。波兰沦陷后,他落入苏联人手中,被关押入狱,从此告别故土与家人。二战结束后,他定居英国诺丁汉地区,并在诺丁汉设 计中心工作。1947年再婚,与妻子玛乔丽(Marjorie Needham)育有五个孩子。因心脏病影响,他于1975年退休。此后与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并致力于为波兰的孤儿募款。2004年4月,他以年近九十的高龄辞世。

书籍目录

第 一 章 哈尔科夫与卢比扬卡
第 二 章 审讯与判决
第 三 章 从监狱到牲畜运输车
第 四 章 乘火车三千英里
第 五 章 链锁囚犯
第 六 章 旅程结束
第 七 章 303营地生活
第 八 章 指挥官的妻子
第 九 章 逃跑计划
第 十 章 七人渡勒拿河
第十一章 贝加尔湖与逃亡女
第十二章 克里斯蒂娜入伙
第十三章 穿越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十四章 八人入蒙古
第十五章 生活在友好的蒙古人当中
第十六章 戈壁滩:饥饿、干渴、死亡
第十七章 蛇肉与淤泥
第十八章 走出戈壁
第十九章 六人入藏区
第二十章 五人过拉萨
第二十一章 喜马拉雅山麓丘陵
第二十二章 喜马拉雅雪人
第二十三章 抵达印度

作者简介

这是史上最伟大的冒险、求生并成功逃脱的真实故事之一。二战期间,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年轻的波兰骑兵军官拉维奇从战场归来,却落入苏联人手中,被诬以间谍罪,获刑二十五年,被押至遥远的西伯利亚集中营服苦役。
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无数囚犯历经数月的艰难跋涉,抵达由部队严密看管的 303营地,开始漫长无望的禁锢岁月。对拉维奇及其同伴而言,待在集中营代表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死亡,这些不甘于命运摆布的勇士,怎能让生命之火就此熄灭?他们必须设法突围,即使自由之光看来如此渺茫。于是,众人策划了一场逃亡行动。1941年4月,7名囚犯成功越狱,随后一路往南徒步疾行。他们凭着双腿与意志力在接下来的十一个月里,走出西伯利亚,横穿无人戈壁,闯过藏区雪域,翻越喜马拉雅山,徒步行走6500公里,最终抵达印度,终于重获自由。
这是一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忠实呈现了逃亡途中的千难万险。而抛却了国籍、等级等无形的社会枷锁,暴露在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更显弥足珍贵;“自由”一词,就在众人一步步自心灵与肉体的限制中突围之后,渐渐浮现它的价值与不可取代性。
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震撼、感动并鼓舞了亿万读者。


 回来的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们谁也不准睡。内圈那些开始打盹儿的人,被他们的朋友使劲摇醒。我们都知道,只要睡过去了,可能就再也醒不来了”我从来都不相信人的生命力可以如此顽强和坚忍,也从来都不知道,在绝境中人的灵魂思想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读了这本书之后,再得知是真实事件之后,我还是不敢相信,无法相信。书中主角在二战期间被苏联人诬以间谍罪,获刑二十五年,并关押至西伯利亚集中营进行苦役。从被抓获到移至集中营,他被严刑逼供,受到身心的悲惨折磨,在严寒的天气艰难跋涉地抵达集中营,途中靠的是惊人的忍耐力,才避免死亡。不甘于被无辜禁锢,被残忍地剥夺自由,面对漫长的禁锢,决定逃出这个牢笼。策划七人的逃跑计划,途中有人加入,在冰冷天气过河,翻过雪山,徒步走过炎热的沙漠,穿过一片荒凉的戈壁,行走了六千多公里,最终抵达印度,获得了自由,重新拥抱文明的世界。整个逃跑的过程中,除了身体上受到的各种伤害,疼痛,还始终怀着忐忑,紧张的心,怕是会被发现抓回去,一切都只能小心翼翼,担惊受怕。精神时刻紧绷着,却不可能放弃回头,只能往前走。真的无法相信,是怎么样才能支撑下去的。光看文字就感到痛彻心扉,不敢想象实际上备受摧残的程度及所承受的有多重。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至于将毕生的勇气,坚强,忍耐力等全都消耗殆尽,也在所不惜,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唯独要抓牢追求的自由的机会。全书对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还是挺细腻的,在读的过程中,甚至脑海能出现当时环境的画面。但可能会让人读得疲劳的是无穷无尽的艰辛路途,没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情节内容。我会思考的是,他们绝望得如此彻底,孤独得如此彻底,悲痛得如此彻底,艰难得如此彻底,依然大无畏地选择前进,反观当今的我们,有时候真的脆弱得如此可怜。途中他们遇到给予惠赠的真诚的朋友,那时候人类是多么纯朴,再想一下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否有过分了的猜疑?这或许是社会发展的证据。引用书中:铭记所有为了争取自由而慨然生死的勇士,以及所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为自己呐喊的人们。
  •     读完《回来的路》这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群身陷囹圄的人,徒手穿越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从茫茫戈壁到浩瀚的沙漠,再到广阔的草原,一路饥寒交迫,万千险阻,绝境重重,竟然没有迷失,经过长途跋涉6500公里,走出了困境,走到了西藏,到达了印度。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英雄传奇之旅。难怪此书当年一经出版就销售了50万册,并畅销全球,2009年被著名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拍成电影。如果英雄们没有内心独立坚强的品质、敢于担当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自由与良知的深切渴望和向往,恐怕这一切都难以做到的。在和平年代物质丰富的今天,就算没有人追捕,设备行囊齐全,会有多少人有勇气迈开双腿,开始徒步6500公里的冒险之旅?即便开始又能坚持多久呢?可想而知!人类所有的壮举与传奇,一定都是那些具有内在优秀品质的人写就的。在大众娱乐至死的“小时代”中,在万众点击优衣库的微圈子里,我们是否离这些品质太远了?是否应当提振一点欣赏品味?是否该去看一下那些勇敢的人们曾经历的艰难过程,领略一下什么叫英雄,什么是品格,什么是信心,什么是永不言弃?!我们太需要这样的阳刚之气:克服任何困境、挫折与痛苦的勇气、坚强、毅力、耐心和信心。以至于让我们尽量不要太快地滑入矫情扭捏的小时代,不要那么迅速地缩到一个个小微圈子里,叽叽喳喳聊着无聊,无聊地聊着。请看《回来的路》,让这些品质回到我们的时代吧!这是一本讲述二战期间,波兰军官斯拉沃米尔•拉维茨因其所谓的间谍行为,被送入了西伯利亚的劳动营,然后与其他几位劳动营成员一起逃生的一段经历。整部书以叙事的口吻,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从拉维茨被捕审讯开始,然后是被判决,被送往劳动营,接着逃走,从一处到另一处。它像是一本日记,每天记录,只是记录,非常真切地记录,没有太多的情绪渲染,只是事实的陈述,就像是每天发生的一些事件。看似平淡朴素的叙述,更显此书的神奇之处。通常,阅读英雄故事都会以为其文字肯定是气势磅礴,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令人惊心动魄,而事实上作者只是用了非常朴实的语言,如同记流水账一般的平常,虽然记录的是劳动营中的人永志不忘的事情——在劳动营中所受到的残酷折磨、身心煎熬与毫无节制的羞辱,但是书中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愤怒与怨忿,或者发誓报仇雪恨之类的情绪,它只是在描述,描述他们劳动营日常的遭遇与生活。比如书中记录作者在受审讯时遭受的折磨,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当他一下被打掉了几颗牙时,他是这么记录的:“从嘴里喷出了几颗牙”。事实的描写远远大于情绪的宣泄,它让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法西斯的行为,什么是人性的恶。对于事实清醒的认识,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或民族怨愤的宣泄。这是离开法西斯、离开人性之恶的基本动力。因此,在他们的内心只有一个目标:出逃。只有一个方向:向南。走出困境奔向自由,奔向真正和平的世界。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为了消灭与铲除法西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纪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纪念,也不仅仅是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纪念,更重要的是看清法西斯的丑陋与恶毒的面目与实质,人类不再重复这丑恶的历史,这才真正是反法西斯的胜利——法西斯的真实终结。这本二战期间真实事件的回忆录,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处于困境险境与绝境的他(们),是如何历经艰辛地一步一步地走出去,每一天、每一刻都处在极度的紧张、饥饿、困倦、寒冷、潮湿的环境,身心都在煎熬中,然而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走出来,这真的就是一个奇迹。而这样的逃离,他们不是走回战场,重新拿起武器去战斗,去复仇。通常而言,如果作者这么做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这完全不是作者的态度,他(们)的目标不是回到战场,而是去了印度,一个在他们的心目中真正的和平之地。他们的出逃,是要离开人类的相互虐待,相互折磨,相互残杀的人性之恶。这是这部回忆录真正可贵之处,它平实地记录了劳动营中所发生的一切,而作者并没有选择直接对抗,他们选择的是逃离,离开,这并非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不以毒攻毒以恶制恶的方式来反抗,只是选择离开,真正离开法西斯的魔爪。也许他们这样的思路与行路,并不能让我们整体免于这样的历史怪圈:受迫害者成了迫害者,反专制统治者成了专制统治者,反独裁者成了独裁者,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历史的悲剧一直在重复地上演着。然而它却给予我们想要免于此类厄运的人们以警示与榜样:彻底离开这样的历史怪圈。就此意义而言,此书所描述的便是一场真正有价值的胜利大逃亡,是人的良知回归的心路历程,是良知成就的自由之路。回溯历史,阅读过去战争年代人们的经历,不为填补心灵的无聊空虚,不为追寻探险的感官刺激,更不为娱乐一下疲惫沮丧的心情,只为回到我们该有的良知、该有的品格、该走的人生之路。
  •     这是一个源自真实事件的故事,忠实呈现了逃亡途中的千难万险。而抛却了国籍、等级等无形的社会枷锁,暴露在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更显弥足珍贵;“自由”一词,就在众人一步步自心灵与肉体的限制中突围之后,渐渐浮现它的价值。从北极到赤道,冒死越狱!徒步6500公里,横跨西伯利亚、戈壁、喜马拉雅山...... “自由”一词,就在众人一步步自心灵与肉体的限制中突围之后,渐渐浮现它的不可取代性。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真正具有正能量的书!
  •     内容震撼,不失感动
  •     走出古拉格群岛,走出“1984”,前路漫漫……
  •     以前看过彼得·威尔导演的电影,小说比电影更震撼、更感人,推荐。
  •     小说写得好,情节也更丰富,尤其是多了集中营之前的内容。
  •     合上书,真想替书中几位大喊一句"Freedom!"。正如封底书评所言:追求自由的勇气与光芒万丈的人性尊严,在书中处处可见。
  •     正在看。金梁古温写的那些大虾跟这本书里比起来都弱爆了。PFPF
  •     “1984”怎么破?原来是每一个个体以自由之精神走出去的!一口气读完,太好看!
  •     看过电影,书比电影好看。
  •     艰难旅途中的描写让我也觉得艰辛而绝望,遇到人和村庄心情就稍微踏实些,而最后男主离开时,才真正感受到磅礴的感动和失落。真实故事的力量。
  •     好书
  •     太好看了。
  •     一直以为师大出版社就是出教材的,没想到还出了不少这种书。3kU。
  •     跟古拉格的故事相比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毕竟真实详尽地呈现出来了,不像古拉格,只留下了许多梗概。
  •     原以为人群定位为嬉皮和户外爱好者的书必然肤浅呢,从苏方俘虏的波军角度记叙的资料本身并不多,也有许多感人之处。
  •     太震撼了
  •     真的很想作者和朋友印度一别后作者经历了什么。
  •     再次感受伟大的人性之光,在人情只剩空洞词汇的今天,重拾人的尊严。
  •     堪称经典!
  •     震撼人心,而又不缺乏感动
  •     读过《1984》再读《回来的路》,仿佛在地狱里看到出路。认得这条路、走过这条路的英雄们都应该被永远铭记!
  •     读小说的时候,忍不住想象自己身处其中会怎样思考,怎样行动,怎样选择。精彩的故事,值得反复回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