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基础哲学问题探秘

出版社:赵泽林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2-04出版)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10045318
作者:赵泽林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前者相信人有单一、神圣的能力,它是人类的特殊性能。而后者常常认为智能是个各部分之和。他们为智能的形成加进了这样的条件:各别个体生来便具备各种形成智能的条件,并且因此可以清晰地考察个体的智能结构。因此,这样一种思考问题(和谈论问题)的方式便牢固地树立起来了:人因为有“潜在状况的”心灵、灵魂,并且有各司其职的种种心灵,而有了智能表现的可能。在现实的活动中,心灵的存在使人表现出了各种智能行为。心灵的结构就理所当然的决定了智能本身的结构。 循此思路,长期以来,人们始终没有放弃激烈的两派争论。在早期研究智能的心理学领域,以查尔斯·斯伯尔曼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智能由其普遍性因素构成。以L.L.瑟斯通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设定了一种有基本精神能力的家庭,没有人是先天杰出的。许多科学家针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行了研究,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论。一派认为智能有其普遍结构(象皮亚杰所研究的那样),另一派相信有一组大的、而又不那么相瓦联系的精神技能存在(这是环境学习派)。在这些争论中,有一种争论确是贯穿始终的,即人们试图把大脑与精神功能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或者为此目的而揭示精神功能的身体根源,这在19世纪以前使出现过。埃及人曾把智能的原因归到心脏,判断归到脑袋或肾脏。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认为心灵就在大脑里。同样,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的中心在于心脏,而笛卡尔则将灵魂归到了松果腺。直到今天,智能究竟存在何处,仍似乎不得而知,仅曰:大脑是智能最可靠的居住地。 就智能表现的形式而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性思维和知识形式的种类颇感兴趣。《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们为灵魂的三个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是形式的形式,感觉是可感事物的形式。只有可感的、有形的物体才能独立地存在,可知形式包含在可感形式之中,两者都是从可感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不同状态和性质。因此,没有感觉的印象,人们不能知道或理解任何的东西。在科学认识中,思想把握想象的印象。这些相似的东西在撇开质料的情况下被感知。”到了中世纪时期,学者们认真而细致地研究了更为具体的人的智能现象,并阐述了人的智能表现形式。

内容概要

赵泽林,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心灵与认知哲学,主讲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程,已主持、参与6项各级社科课题,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期刊上相继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哲学导论》、《西方管理学名著赏析》等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人工智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基础哲学问题 第一节智能研究的历史演进与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智能以何种方式存在 第三节智能的实现何以可能 第四节人的智能可能被复制吗 第二章智能及其心智“模型” 第一节智能、自然智能、人工智能的语义学之辨 第二节“智能”的哲学阐释 第三节“智能”的科学探究 第四节智能理论与心智模型 第三章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研究的民间心理学情结 第一节民间心理学与智能理论 第二节民间心理学的智能图式 第三节民间心理学的光荣 第四节民间心理学的废墟 第四章自然智能的历时性探悉 第一节天赋与习得 第二节智能的发生与进化论 第三节种系的智能何以可能 笫四节个体的智能何以可能 第五章自然智能的共时态之辩 第一节“人是机器”与“人似机器” 第二节意识与自然智能 第三节“小人”理沦与环境论 第四节自然智能的结构 第六章人工智能研究的出路 第一节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笫二节造就心灵与造就大脑 第三节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第四节人工智能的哲学限度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人工智能的基础哲学问题探秘》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出版。

作者简介

《人工智能的基础哲学问题探秘》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基础哲学问题,智能及其心智“模型”,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研究的民间心理学情结,自然智能的共时态之辩,人工智能研究的出路等。


 人工智能的基础哲学问题探秘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