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记》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10
ISBN:SH10188-666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387页

苦难并不遥远

  看了弗洛伊德对陀斯陀耶夫斯基的心理学分析,就总觉得他怪怪的。但看到这本书时,那些东西一下子都抛到脑后了。我看的这个本子比较早翻译的,所以在前言免不了又马列一下。这让我赶到强烈地不适,因为,这理论根本用错了地方。  我们没有理由用意识形态标准去衡量每个人的行为,那本不适解决问题、解放自身的最佳途径。  作者在书中的情绪是焦灼、恐惧、孤寂、悲怆、绝望,在异质的人群中发狂。“世上没有比生活在不适自己人中间更可怕的事了。”“一个有教养的人,按照法律,和一个普通人受同样的刑罚,他所丧失的常常要比普通人多得无法比拟。”  对于十二月党人的浪漫憧憬就是这样被陀斯陀耶夫斯基打碎的。  现实的残酷本来就不需要文学的美化,如果一定要这么做,产生的就是欺骗。  

死屋中的希望、自由和自尊

一、犯罪惩罚的作用 “这种有名的单独囚禁制度也只能达到虚假的、骗人的、表面的目的。它人身上吮吸生命的汁液,使他的心灵受到摧残、削弱和恐吓,然后把这个精神上业已枯萎成木乃伊的半疯的人,当作洗心革面和忏悔的典型加以推广。不消说,对社会抱有抵触情绪的罪犯是怨恨社会的,他们差不多永远认为自己是清白无辜的,而社会倒是有错的。再说,他们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惩罚,因此几乎认为自己已经脱胎换骨,还清了昔日欠下的罪孽债。最后,根据这种观点可以断定,好像得给罪犯本人平反。”对于人性、对于犯罪以及犯罪惩罚的作用,一开始陀氏就定了调。他似乎并不是很相信刑罚可以解决人类的罪恶问题,反而会作为一个虚假的“净化器”,让罪犯可以心安理得地洗清过去。二、狱中与现实的某些放大或缩小“他把二十年看得像两年一样短暂,并且完全相信,他在五十五岁出狱时,还会像现在三十五岁那样的年轻力壮。”时间在监狱里似乎停滞了,监狱的生活并不属于生活。停滞的时间带来的是过于放大的希望,“一个被剥夺了自由的囚犯的希望,跟一个真正过着自由生活的人的希望完全是两码子事。”对于自由的人来说,希望是1和2的区别,本质都是“有”;而对于不自由的人来说,自由是0和1的区别,是从“无”到“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放大的希望,使得时间停滞。作者自己也承认,“我记得,唯独对于复活,对于重新做人,乃至对于新生活的热切希望,才增强了我等待和期望的力量。”而对于“追逐自由”的行为,死屋中的囚犯的行为倒是挺有意思的。库利科夫等人逃跑之后,死屋中的囚犯们对他们充满了向往和赞许,而在他们被抓回之后,囚犯们却不再尊重他们。“成功,在人们中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倒是觉得这次“逃跑”的意义是象征性的,作为对“自由希望”的一种肯定,这次逃跑行为点燃了囚犯们的激情,给与了他们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但失败,则是一种失去“自尊”的表现。因为在狱中,囚犯们的自尊也是无限放大的。死屋中的自尊有两种。一种是循规蹈矩和招惹麻烦之间的自尊,另一种则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自尊。前一种自尊是在死屋的环境之下才有的,而另一种,则是无论哪里,都跨越不过来的。(其实自尊这个我也不是很明白,但是开始读的时候就感觉一直在强调这个......)


 死屋手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