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造就孩子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35157096
作者:高澄清
页数:239页

章节摘录

开启智慧篇  1 学校管理寓言二则校园围墙有多高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于是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增加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了,于是他们又决定将高度再增加到30米。没想到隔天袋鼠居然又全都跑到外面来了。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增加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继续忘记关门的话。”时下,不少学校为防止学生夜晚翻墙外出,不断加高围墙,在围墙上栽玻璃刺,拉铁丝网,像管理囚犯一样管理学生,而我们仍不时听到有学生因翻爬围墙而受伤的消息。学校为此方法用尽,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学生深夜翻墙外出,大多是到网吧上网。帮助学生戒除网瘾,是比加高校园围墙、栽玻璃刺更重要的事。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据报载:全国政协委员海飞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设立“青少年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的提案。他认为,设立“青少年网络心理导师”这一职业,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制定涵盖学校、家长、学生的多层次网络成瘾预防计划,编制一套系统、科学的课程,对计算机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切实为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怎样戒除学生的网瘾?关键在于研究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享受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所以说,学校与其加高围墙、栽玻璃刺,不如加强对戒除学生网瘾的研究和治理。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教育的管理是什么?是抓住事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本”“重”“急”。谁是名师有一则寓言讲的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的医术最高呢?”扁鹊答说:“长兄最高,仲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道:“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声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声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束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动作,所认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声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的学生身上也有很多“病”,是在“病”发之前治,是在“病”发之初治,还是“病”发之后治?事后教育不如事中教育,事中教育不如事前教育,可惜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学生犯了严重错识时再来处理,往往为时已晚。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尤其要注意这点!处理问题的高手没有预防问题的高手高明!  2 教育的本质是爱看,有个“坏孩子妈妈联盟”据报载,乌鲁木齐市诞生过一个“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的妈妈们对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孩子”给予了真诚的关爱,抛开了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妈妈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妈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为什么一群被专门从事教育的老师放弃的“坏孩子”们,却被“坏孩子妈妈联盟”改变了?答案很简单,因为“坏孩子妈妈联盟”爱他们的孩子,是爱心让曾经的“坏孩子”获得新生。那么,与“坏孩子妈妈联盟”相比,是不是我们的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呢?据200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载:有关部门对5所学校的120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是”。然后又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问卷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者仅占10%。90%与10%,反差如此之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呢?要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但是这种爱可能仅仅是爱学生的一种朴素的情感,换句话说,从思想情感上来说,90%以上的老师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从爱的整体来看,仅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爱的行为。爱的情感是爱的基础,是爱的动力和源泉;爱的行为是爱的过程,是具体可感的实施爱的行为方式。只有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教育才会脱离空洞的说教,才会有效果。要把爱的情感演变为爱的艺术。爱学生,不是溺爱,不是纵容,也不是苛求。它是对学生喜、怒、哀、乐、惊、惧的理解,是对学生痛苦与忧伤的同情,是对学生个性与现实的尊重,是对学生言行与心灵的信任,是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是对学生无知与过错的宽容,是对学生品德与学识的要求,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奉献……这些爱的表达,拒绝直白,而要讲究爱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否则,学生会无视甚至敌视老师的爱的行为,将老师的爱拒之千里。爱的艺术核心是师生心灵的共振。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爱,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朋友。肖复兴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仅仅看封面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看见的是最好看的也是最表面的部分;仅仅看大家都翻过的那几页也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只看见手指翻动书页留下的脏兮兮的痕迹。要真正认识一个学生,就要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下去,一直仔细看到最后一页。如果书中有用错的字或标点符号,你要帮助他修改过来;如果书电有精彩的段落,你应该为他高兴并喝彩;如果书中出现的是断层,需要你替他补充,你要和他一起创造新的内容。”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情感历程、心理健康状况、交友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方法地、有策略地实施爱的行为,在爱中走近、走进学生的心灵,也赢得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愿意把他的痛苦和欢乐,把他的忧伤和愉悦,把他的情感和心事,把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告诉老师的时候,老师的爱的付出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爱的艺术中的关键。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老师爱的滋润,爱品学兼优的学生,也爱那些“问题学生”。特别是那些为数不少的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学生和那些性格内向、心理封闭、身体残障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沟通、交流和爱护。在教育中,如果仅仅喜爱优秀学生,不能公正、公平地对待“问题学生”,老师的爱是不会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老师要学会爱的艺术。只有愿爱、能爱、善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在付出爱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接受老师的爱,珍惜老师的爱,并以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让我们来重温一个温馨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里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拿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她,但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生长的土壤和生命的“补丁”时常听到有些老师怪学生不听话,恨铁不成钢;也常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对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其实,当老师的和做父母的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参考消息》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她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讲台。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有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她裁剪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了,品质也过不了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许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就这样,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抱怨。30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成为了一个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老板了。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母亲告诉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养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听完母亲的话,女儿流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不绝的信念,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事实上,只要老师相信学生,父母相信孩子,因材施教,孩子就一定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许他不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但他一定能有他自己满意的出息。当然,当学生找到合适的生长土壤后,他的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他还会面临很多的挑战,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创伤。

内容概要

作者高澄清,中学校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版了《抚育心灵》、《做一个快乐的学生》两部专著。《抚育心灵》获湖北省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做一个快乐的学生》获全国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书刊业协会颁发的“2006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北京、大连、河南等各地中学纷纷邀请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做辅导报告。

书籍目录

开启智慧篇 1 学校管理寓言二则 2 教育的本质是爱 3 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狮子” 4 铺就学生通向幸福的心路 5 育人先暖心 6 教育的方法决定着学生的未来 7 温和的力量 8 别让人文情怀成为生命的一个缺口 9 关爱学生的健康和生命 10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11 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法 12 教学在反思中臻美 13 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14 教育的“表情” 15 教育的智慧 16 享受教育储蓄幸福篇 17 为孩子的精神“补钙 18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19 家长怎样惩戒孩子 20 教育孩子的艺术 21 家长“三慎” 22 家长如何爱孩子 23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4 指导孩子正确交友 25 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26 让孩子自由成长 27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28 煲好孩子的“心灵鸡汤” 29 让家教的光芒温暖孩子的梦想 30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学习篇 31 优秀是这样炼成的 32 做最好的自己 33 成功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难 34 不可含怒到日落 35 善行无疆 36 坚持走自己的路 37 读书是一种责任 38 探寻书山捷径 39 享受学习 40 让生命的天空永远高阔

编辑推荐

《用智慧造就孩子》: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冲突,社会不正之风对学生影响太大,高考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  面对当前的教育,面对未来的要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方法和行为,在品味中思索,在思索中前进……   关爱孩子是教育的智慧,对孩子有耐心是教育的智慧,宽容孩子的过错是教育的智慧,教育中多一点幽默是教育的智慧.

作者简介

《用智慧造就孩子》讲述了:把学习当做人生的第一需要。会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人的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恩泽。不学习,就享受不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就感;不学习,就不懂得劳动是幸福的道理,就不会享受劳动;不学习,就不能自觉遵纪守法,难免犯错误贻误终身;不学习,就不能自觉维护和珍惜良好的生活环境;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
把学习当做人生最大的乐趣,也把学习当做回报父母和老师的最好方式。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如果不把学习当做人生的乐趣,我们又怎么学得进去?我们提倡把学习当做人生最大的乐趣,这种学习乐趣一定要是健康而有积极意义的,而不能是为了消遣娱乐而读书,也不能是为了消磨时光而读书。如果为了消遣、为了消磨时光才去读书,这样的读书学习肯定是不可能消除烦恼、娱乐身心的。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应当把学习当做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对待读书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真正持久,才能有成效。越是勤于学习的人,接触的东西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深,越会感到知识的不足,也就越爱学习。而不爱学习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越不想学习,也就越学不进去。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热爱学习可以拉近亲子距离和融洽师生关系。
作者写《用智慧造就孩子》的目的,就是想引导老师高高兴兴地工作,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和关爱孩子,引导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让老师幸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快乐,这才是真正和谐的教育。
在品味中思索,我们就会感受到,做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对教育永葆激情,需要对教育有一种痴迷。做一个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老师,就要自觉地拒绝世俗强加于教育的种种枷锁,在应试的夹缝中为孩子将来的成长争得尽可能大的一片天空,而千千万万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老师则完全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来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
在品味中思索,我们就能体会到,做一个幸福的家长,不仅仅需要付出爱心、时间和精力,更要讲究方法,走进孩子心灵,和孩子同喜同忧,做孩子的朋友。在孩子的成功中享受我们付出的快乐!
在品味中思索,我们就能体会到,只要我们的学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不断地获得学习中的成功和喜悦,就一定能做一个快乐的学生。

图书封面


 用智慧造就孩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恩,不错的
  •     老师应该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