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香港人──七字頭的新移民誌

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4
ISBN:9789888011032
作者:梁以文,郭儉,趙寧志,黃思存,金曄路,陳美紅,張為群
页数:212页

作者简介

香港被稱作移民社會,但自1980年代起每年以萬計的內地來港「新移民」,他們的成長歷程與社會大事件之間的關係,卻向來甚少主體經驗的梳理和表述。本書七篇長文的作者,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期,隨父母從大陸移居香港,自童年一路走來,他們親述了在香港近三十年的求學與生活的邊緣體會,以及「64」、「97」、「71」等關乎身分認同的「家國大事」,對個人的衝擊。是為「(新)移民」完整而飽滿的敍述。
-------
「在七篇文章裡,每一位作者都以最銳利的筆觸敲打著多年來在內心深處所積壓的默然與噪動。默然,那是因為他們未敢發聲、亦未能發聲;噪動,則是因為邊緣的位置賦予了他們透悟社會權力最敏銳的觸覺。在他們第一身的敘述裡,移民不再是一堆數字、一個符號,或新聞標題下的特寫人物;他們是說故事的主體,在文字間能讓我們聽到無聲背後最響亮的呼喊。」
--谷淑美(序言:〈從無聲到吶喊〉)


 也是香港人──七字頭的新移民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近百万新移民从中国来港。这百万人一离开罗湖﹐便好像细流入深海﹐静默无声﹐不知那里去了。再出现的时候﹐往往便是报纸头条的伦常惨剧主角。”这是周保松《活在香港:一个人的移民史》的开篇(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57)。正是他开始书写个体的移民经验,启发了梁以文出版这本《也是香港人》。她从深海中淘出这些细沙,找来七位同为70后的曾经的“新移民”,为这个静默无声的群体发出个体的声音。上海来的金晔路来到香港读一年级的第一天,这位大陆插班生被小朋友们热情地围住,“Nei Giu Mei Mein Ah? Nei Giu Mei Mein Ah?”重复着那句她听不懂的广东话。她一动不动地低着头躲在座位上,“像一只被猎捕的小动物”。从那一天起,到五年后的某一天,她一直没在学校里说过话。七岁的她,“陌生的香港彻底把我吓怕了。”北京来的十岁的赵宁志,努力不让人听出他口音里不是“香港人”的证据,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避免在公共场合和父母亲用普通话交谈,“心里总会提防着别人异样的注视”。四年级的梁以文,为了不让同学发现家课册第一页的出生地一栏写着“上海”,她整个小学阶段的心思都放在如何在大家传递家课册的过程里,“让那标识异类的一页永远不落入他人眼中”。到了中学,又头疼是否要在普通话课上亮出自己那口漂亮响亮的普通话。以至于“能不开口就不开口,非要开口也只说单词”。经历了与童年故乡割裂的痛楚,面对新文化的震撼和迷惘,语言的尴尬,“与别人不一样”的孤独与自我边缘化,文化、阶级的歧视,最后在无数次的跌倒爬起后慢慢寻找到“我是谁”的答案。二十多年后的现在,他们多数获得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认可的成功,成为“香港梦”的榜样,但创伤的烙印却是一辈子的。七个人中,有两个在做社会学和移民的研究工作,三个人做文化研究。很难说跟那段他人难以想象的童年时光没有关系。我跟梁以文他们七个人一样,精确地记得来港的那个日子,那是2007年9月1号。日历前不久刚刚翻过,我迎来了在香港的第五年。在香港,“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这本书里的七个人都提到了它。因为在这里居住达到七年,就可以获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成为法律意义上认可的“香港人”。可是什么是“香港人”?在这个几乎所有人都是移民或者移民后代的城市,也许“香港人”永远是先来的那部分。因为时间上的优势,对后来者可以理直气壮。我也常常在想周保松的问题,那么多人一离开罗湖,便好像细流入深海,静默无声,他们到哪里去了?有时我在地铁里遇见他们,他们忙于奔波,用带着福建、上海、湖南乡音的粤语打生意电话;有时我在茶餐厅里遇见他们,跟我搭枱的一家人,孩子跟内地妈妈说普通话,转过头跟香港爸爸说广东话;我采访过两个内地来港的明星,问起她们,一个坚持说以前在上海的时候每一年都有来香港,暗示自己是个情理之中的香港人,另一个顾左右而言他,“我去北京才不习惯呢。”但更多时候,我辨别不出他们。他们外表与这座城市的其他人无异,疾走在高楼的阴影之间,有的沉默,怕一开口就泄露自己的来处,有的已经融入,一点点洗去“大陆仔”“大陆妹”的标签。黄思存说,“无论这个城市未来有多少灿烂的成就,它都将永远对不起一群人。”但是在这些痛楚背后,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清楚施加痛楚的那个具象是什么。而这本书里的七个人,无不受到良好的教育及拥有优秀的表达能力。他们是幸运的,在主流历史叙述的边缘找到了自己发声的位置。可是,还有数万个窝在板间房、流离在低下层,那些无法自我讲述的灵魂呢?在写这篇文之前,我也试图用文字梳理一下自己过去四年的所思所感,但却千头万绪,下笔时只化作一声叹息。也许,再过一些日子吧。
  •     香港被稱作移民社會,但自1980年代起每年以萬計的內地來港「新移民」,他們的成長歷程與社會大事件之間的關係,卻向來甚少主體經驗的梳理和表述。本書七篇長文的作者,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期,隨父母從大陸移居香港,自童年一路走來,他們親述了在香港近三十年的求學與生活的邊緣體會。
  •     香港是個移民社會,開埠時只是個人口不足七千的小漁村;香港兩次人口的大飆升,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顯見香港崛起,歷來與國內局勢動蕩有關,難民、移民就是香港之寶——誰膽敢說王家衛拍出來的上海艷婦潘迪華,不是香港之寶?台灣出生的國際學者李歐梵,亦以研究周星馳文化而進入尋常百姓家。我們都是移民。各個年代的移民經歷,本就可以譜出香港的歷史民謠。像《也是香港人——七字頭的新移民誌》(下稱《也》)這樣標舉「國內移民」身份來說香港故事的書,應該大出特出才是。本書作者是七字頭「三十年代」的一群隱逸山林的高手,不常出來稱王佔地、許多現在學院落腳,部分則為本地著名博客。港台最近頒發2008年度十大好書,由北島等撰寫的《七十年代》是其中一本,裡面有一群七十年代冒起的中國文化菁英的青春;國內近年湧現一堆清點十年史的書籍,像《我們的六零年代》、《八十年代》、《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等等,都是以親民的方式去敘述集體史,《也》裡面也有這種趣味,各作者各自以不同的文化icon去標出自己的成長史,像《IQ博士》、《姿三四郎》、《網中人》等通俗文化事物,也有《紅樓夢》、王朔《動物兇猛》、雲.溫達斯導演的《咫尺天涯》等高雅文化,足見國內移民的文化修養。作者們有上佳的說故事能力,抒情敘事夾以議論。最好看的當然是童年離鄉別井,如何要避免被身邊同學發現自己是大陸人的抑壓心事——連普通話說得太好,都是破綻!偏偏作者(梁以文)在內地小學還參加朗誦比賽。作者們長大,也見證了香港拼搏精神、畢生唯求一屋蔽蔭、到金融風暴的絕處逢生等等變遷;也許是因為有過標籤、要換過身份的陣痛過程,這群作者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沉默抽離 ——這點本身就是香港青年人成長的集體特徵了。後來,是一場場公民運動,八九、居港權、七一,把他們重新組合到「香港人」的身份路標之下。書名中提出「新移民」一詞,但這群作者並不算是今日被標籤為「新移民」的弱勢社群。他們有話語能力,基本生活也無憂,在本地也算有自己的社群。他們發聲,並非要自標為弱勢,而是要從內地和香港的雙重視野,以更廣闊的角度去回應香港社會、以自身經歷構成香港歷史。像梁以文微諷香港地方實在太小,以致人務實得不能造夢,港人自己也會心。以前只是嘲笑「阿燦」、「表姐」;現在社會上存在的某種視「新移民」為搶奪繁榮和拖累香港的禍源,這種非理性恨意從何而來?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人大釋法推翻香港終審庭判決,規定出生時父或母已為永久居民的港人內地所生子女才享居港權,並須申辦居權證來港。當有人要硬生生地把一群人從「香港人」這個邊界含糊的社群中驅逐掉,它同時將要犧牲香港核心價值之一的法治精神。「167萬」這個嚇人數字已被證實為假,社群撕裂的傷害卻已形成。爭取十年,為居權人士奔走絕食的甘浩望神父,見過絕望自殺的港人內地子女、咒罵仇恨的港人(本身可能也來自內地)、為建制派拉票後獲得身份證的昔日同路人。這些香港故事,應比《碧血鹽梟》好看。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独立在主流叙述之外,在历史的大浪中淘出一粒粒“个人”的小沙,串起爱与痛的个人移民史。尤其梁以文一篇,所有漂流的记忆相连,看得肝肠寸断。想真正读懂香港的人,不可不看。
  •     intertwining paths ......
  •     最初是漂亮的文字,极赞。再读的时候,身世浮沉雨打萍下,时代的仓皇,移民身份的危昧,家人的极力疼爱,作者的一字一泪,哭着写完的书。读得辛酸。这是她写得最好的文章,是她书成的石头记。末了,相信东风藏在眉心。
  •      每次出差 看一本书 挺好
  •     可是有多少新移民能如此发声?
  •     文笔好好,尤其第一个。
  •     这本书看的极其辛苦,倒不是内容多么艰涩难懂,而是故事中主角连带其家庭的移民故事太过心酸,常常看得我在心中默默流泪。来香港一年不足,个中体会虽不如这些扎根多年的新移民深切,但由着自己在做移民研究和本身的感性特质,倒是对主人公们一段段移民史感之深切。时代的更迭,他们经历了两地翻天覆地的变迁,家乡的纽带在别离中酸楚,又因为时代事件(8964 0371)而有些复杂难言。语言文化的不同,对于当年年幼的他们,构成了足以影响性格形成的童年经历,这也是他们中大部分以文字相关职业谋生的一个缘由吧。而二十一世纪来港的新移民,他们面对的两地变迁已没有这么多坎坷激荡,带着国民教育的烙印,来港面对文化冲突的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这个答案要我自己来揭晓了。
  •     我看见了你,lucetta kam,nice to meet you again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