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蒲深处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51401715
作者:汪曾祺
页数:204页

章节摘录

  瓶花收拾起台布上细碎的影子。瓷瓶没有反光,温润而寂静,如一个人的品德。瓷瓶此刻比它抱着的水要略微凉些。窗帘因为暮色浑染,沉沉静垂。我可以开灯。开开灯,灯光下的花另是一个颜色。开灯后,灯光下的香气会不会变样子?可做的事好像都已做过了。我望望两只手,我该如何处置这个?我把它藏在头发里么?我的头发里保存有各种气味,自然它必也吸取了一点花香。我的头发,黑的和白的。每一游尘都带—点香。我洗我的头发,我洗头发时也看见这瓶花。 天黑了,我的头发是黑的。黑的头发倾泻在枕头上。我的手在我的胸上,我的呼吸振动我的手。我念了念我的名字,好像呼唤一个亲昵朋友。 小学校里的欢声和校园里的花都融解在静沉沉的夜气里。那种声音实在可见可触,可以供诸瓶几,一簇,又一簇。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 我没有数,但我知道它的疾徐,轻重,我听出今天是西南风。这一下打在那块铸刻着校名年月的地方。校工老詹的汗把钟绳弄得容易发潮了,他换了一下手。挂钟的铁索把两棵大冬青树干拉近了点,因此我们更不明白地上的一片叶子是哪一棵上落下来的;它们的根须已经彼此要呵痒玩了吧。 又一下,老詹的酒瓶没有塞好,他想他的猫已经看见他的五香牛肉了。可是又用力一下。秋千索子有点动。他知道那不是风。他笑了,两个矮矮的影子分开了。这一下敲过一定完了,钟绳如一条蛇在空中摆动,老詹偷偷地到校园里去,看看校长寝室的灯,掐了一枝花,又小心又敏捷:今天有人因为爱这枝花而被罚清除花上的蚜虫。“韵律和生命合成一体,如钟声 ”。我活在钟声里。钟声同时在我生命里。天黑了。今年我二十五岁。一种荒唐继续荒唐的年龄。 十九岁的生日热热闹闹地过了,可爱得像一种不成熟的文体,到处是希望。酒阑人散,庭堂里只剩余—支红烛,在银烛台上。我应当夹一夹烛花,或是吹熄它,但我什么也不做。一地明月。满宫明月梨花白,还早得很,什么早得很,十二点多了!我简直像个女孩子。我的白围巾就像个女孩子的。该睡了,明天一早还得动身。我的行李已经打好了,今天我大概睡那条大红绫子被。 一早我就上了船。 弟弟们该起来上学去了。我其实可以晚点来;跟他们一齐吃早点,即使送他们到学校也不误事。我可以听见打预备钟再走。 靠着舱窗,看得见码头。堤岸上白白的,特别干净,风吹起鞭炮纸。 卖饼的铺子门板上错了,从春联上看得出来。谁,大清早骑驴子过去的?脸好熟。有人来了,这个人会多给挑夫一点钱,我想。这个提琴上流过多少音乐了,今天晚上它的主人会不会试一两支短曲子。夥,这个箱子出过国!旅馆老板应当在报纸上印一点诗,旅行人是应当读点诗的。这个,来时跟我一齐来的,他口袋里有一包胡桃糖,还认得我么?我记得我也有一大包胡桃糖,在箱子里,昨天大姑妈送的。我送一块糖到嘴里时,听见有人说话: “好了,你回去吧,天冷,你还有第一堂课。” “不要紧,赶得及;孩子们会等我。” “老詹第—课还是常晚打五分钟么?” “什么?——是的。” 岸上的一个似乎还想说什么,嘴动了动,风大,想还是留到写信时说。停了停,招招手说: “好。我走了。” “再见。啊呀!——” “怎么?” “没什么。我的手套落到你那儿了。不要紧。大概在小茶几上,插梅花时忘了戴。我有这个!” “找到了给你寄来。” “当然寄来,不许昧了!” “好小器!” 岸上的笑笑,又扬扬手,当真走了。风披下她的一绺头发来了,她已经不好意思歪歪地戴—顶绒线帽子了。谁教她就当了老师!她在这个地方待不久的,多半到暑假就该含一汪眼泪向学生告别了,结果必是老校长安慰一堆小孩子,连这个小孩子。我可以写信问弟弟:“你们学校里有个女老师,脸白白的,有个酒窝,喜欢穿蓝衣服,手套是黑的,边口有灰色横纹,她是谁,叫什么名字?声音那么好听,是不是教你们唱歌?——”我能问么?不能,父亲必会知道,他会亲自到学校里看看去。年纪大的人真没有办法! 我要是送弟弟去,就会跟她们一路来。不好,老詹还认得我。跟她们一路来呢,就可以发现船上这位的手套忘了,哪有女孩子这时候不戴手套的。我会提醒她一句。就为那个颜色,那个花式,自己挑的,自己设计的,她也该戴。——“不要紧,我有这个!”什么是“这个”,手笼?大概是她到伸出手来摇摇时才发现手里有一个什么样的手笼,白的?我没看见,我什么也没看见。“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船上。梅花,梅花开了?是朱砂还是绿萼?校园里就有两棵的。波——汽笛叫了。一个小轮船安了这么个大汽笛,岂有此理!我躺下吃我的糖。…… “老师早。” “小朋友早。” 我们像一个个音符走进谱子里去。我多喜欢我那个棕色的书包。蜡笔上沾了些花生米皮子。小石子,半透明的,从河边捡来的。忽然摸到一块糖,早以为已经在我的嘴里甜过了呢。水泥台阶,干净得要我们想洗手去。“猫来了,猫来了。”“我的马儿好,不喝水,不吃草。”下课钟一敲,大家噪得那么野,像一簇花突然一齐开放了。第一次栖来这个园里的树上的鸟吓得不假思索地便鼓翅飞了,看看别人都不动,才又飞回来,歪着脑袋向下面端详。我六岁_上幼稚园。玩具橱里有个Joker至今还在那儿傻傻地笑。我在一张照片里骑木马,照片在粉墙上发黄。 百货店里我一眼就看出那是我们幼稚园的老师。她把头发梳成圣玛丽的样子。她一定看见我了,看见我的校服,看见我的受过军训的特有姿势。她装作专心在一堆纱手巾上。她的脸有点红,不单是因为低头。我想过去招呼,我怎么招呼呢?到她家里拜访一次?学校寒假后要开展览会吧,我可以帮她们剪纸花,扎蝴蝶。不好,我不会去的。暑假我就要考大学了。 我走出舱门。 我想到船头看看。我要去的向我奔来了。我抱着胳臂,不然我就要张开了。我的眼睛跟船长看得一般远。但我改了主意。我走到船尾去。船头迎风,适于夏天,现在冬天还没有从我语言的惰性中失去。我看我是从哪里来的。 水面简直没有什么船。一只鸬鹚用青色的脚试量水里的太阳。岸上柳树枯干子里似乎已经预备了充分的绿。左手珠湖笼着轻雾。一条狗追着小轮船跑。船到九道湾了,那座庙的朱门深闭在逶迤的黄墙间,黄墙上面是蓝天下的苍翠的柏树。冷冷的是宝塔檐角的铃声在风里摇。  ……

前言

  我是高邮人。高邮是个水乡。秦少游诗云:“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我的小说常以水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气。人的性格亦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因此我截取了秦少游诗句中的四个字“菰蒲深处”作为这本小说集的书名。这些小说写的是本乡本土的事,有人曾把我归入乡土文学作家之列。我并不太同意。“乡土文学”概念模糊不清,而且有很大的歧义。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算是乡土文学,斯坦因倍克算是乡土文学,甚至有人把福克纳也划人乡土文学,但是我们看,他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中国现在有人提倡乡土文学,这自然随他们的便。但是有些人标榜乡土文学,在思想上带有排他性,即排斥受西方影响较深的所谓新潮派。我并不拒绝新潮。我的一些小说,比如《昙花·鹤和鬼火》、《幽冥钟》,不管怎么说,也不像乡土文学。我的小说有点水气,却不那么有土气。还是不要把我纳入乡土文学的范围为好。我写小说,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沙上建塔,我没有这个本事。我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但是小说是小说。小说不是史传。我的儿子曾随我的姐姐到过一次高邮,我写的《异秉》中的王二的儿子见到他,跟他说:“你爸爸写的我爸爸的事,百分之八十是真的。”可以这样说。他的熏烧摊子兴旺发达,他爱听说书……这都是我亲眼所见,他说的“异秉”——大小解分清,是我亲耳所闻,——这是造不出来的。但是真实度达到百分之八十,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徙》里的高先生实有其人,我连他的名字也没有改,因为小说里写到他门上的一副嵌字格的春联。这副春联是真的。我们小学的校歌也确是那样。但高先生后来一直教中学,并没有回到小学教书。小说提到的谈甓渔,姓是我的祖父的岳父的姓,名则是我一个做诗的远房舅舅的别号。陈小手有那么一个人,我没有见过,他的事是我的继母告诉我的,但陈小手并未被联军团长一枪打死。《受戒》所写的荸荠庵是有的,仁山、仁海、仁渡是有的(他们的法名是我给他们另起的),他们打牌、杀猪,都是有的,惟独小和尚明海却没有。大英子、小英子是有的。大英子还在我家带过我的弟弟。没有小和尚,则小英子和明海的恋爱当然是我编出来的。小和尚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是我自己初恋的感情。世界上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把一块现成的、完完整整的生活原封不动地移到纸上,就成了一篇小说。从眼中所见的生活到表现到纸上的生活,总是要变样的。我希望我的读者,特别是我的家乡人不要考证我的小说哪一篇写的是谁。如果这样索起隐来,我就会有吃不完的官司的。出于这种顾虑,有些想写的题材一直没有写,我怕所写人物或他的后代有意见。我的小说很少写坏人,原因也在此。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我们家乡曾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小城。因为离长江不太远,自然也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我小时看过清代不知是谁写的竹枝词,有一句“游女拖裙俗渐南”,印象很深。但是“渐南”而已,这里还保存着很多苏北的古风。我并不想引导人们向后看,去怀旧。我的小说中的感份隋绪并不浓厚。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自然会发生变化,这是不可逆转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保存一些传统品德,对于建设精神文明,是有好处的。我希望我的小说能起一点微薄的作用。“再使风俗淳”,这是一些表现传统文化,被称为“寻根”文学的作者的普遍用心,我想。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乡。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书籍目录

自序
小学校的钟声
鸡鸭名家
异秉
受戒
大淖记事
岁寒三友
王四海的黄昏
故乡人

晚饭花
鉴赏家
故里三陈
昙花、鹤和鬼火
故人往事

编辑推荐

  《童年书系:菰蒲深处(插图本)》是汪曾祺写他的家乡旧人旧事的小说集,充满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那封闭的家乡小城的深深眷恋和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童年书系:菰蒲深处(插图本)》包括了《受戒》、《大淖记事》等著名篇章,每一短篇里都有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纯朴的叙述里,把水乡小城的人事描绘得淋漓尽致,有些故事则令人感喟。作者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作者简介

《菰蒲深处》是一本描写作者汪曾祺的家乡旧人旧事的小说集,充满真情实感。
书中人物大多真有其人,事也大多真有其事。翻开这本《菰蒲深处》,就象展开一幅幅旧时代风俗人情的浓泼重彩的长桢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那封闭的家乡小城的深深眷念和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作者的描述是用一种说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的。就象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几个友人,围坐在带竹檐的阳台上,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叙述家乡旧事。听者跟随着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忽喜忽忧,不能自己。


 菰蒲深处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另外版本已有,主要是为了收藏汪老的书的各种版本。此版本适合中学生的年青人读。可惜内页有几张折叠,属于瑕疵。不过就不计较了。
  •     汪曾祺的书很赞,看了几篇,觉得很不错。
  •     这个版本比起之前
  •     小孩子的书,晕,买错了
  •     封面很美!!!~~~
  •     很西黄汪曾祺先生的书,有浓浓的乡情,我很喜欢这种乡间的味道,恩,喜欢这种自然的味道。
  •       居然没书评。这么美的书。大概是别的集子里也收了这些文章,看这本集子的人不多?
      
      作者说自己不是乡土文学作家,若硬要说,倒是“有点水气,却不那么有土气”。果真,篇篇是水。看着看着,仿佛见到了荷花、闻到了菱角的清香,听到了水声,踏上了田埂上的湿润的野草......
      
      看到后面,就疑心是在读散文了,好几篇,简直哪里是小说嘛!剧情都在其次,仿佛都不那么重要,都是在写人,写乡俗风物。风物美美地介绍了,人物也在作者温情满满的笔底丰盈起来,临到结尾时,才开始讲起故事来,有的甚至加上淡淡一两句就结了,哦,他做了什么,结局如何,然而这淡淡的一两句,却似乎与前面整篇都有关联,有似乎没太大关联,可是却互相都离不得,离了最后一两句,就不成为小说了,离了前面整大段,这最后两句话说出来的故事有什么意思呢。
      
      
      小说里的东西大抵都有所本,作者又说了,他没“沙上建塔”这个本事。我猜他也不愿意沙上去建塔,写这些东西,不过是对故乡的怀恋罢了,住住在水蒲边的劳动人,辛勤而朴实,过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生活;街巷里的手艺人,细心经营着自己的手艺和生活,仿佛都经营出了一种美,成了日复一日的艺术;各种乡情俚俗,仿佛是千年传下的传统,一辈一辈小心仔细地传递了下来,像是石路上铺的青石板,越磨越光亮,越磨越光亮,尽管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却是年年不厌烦。这些,温情而令人生出感动之心的东西,分明让人感觉是在旧时光之中,脑中勾起的画面总仿佛带着泛黄的照片的色彩,于是连读者也同作者一起怀恋起来。
      
      小说中很多人物大概都确有其人,作者在序中也说了。有意思的是,前前后后不同的小说中,会出现些相同的人物,看这篇,想起那篇的故事来,简直让人疑心是篇剧情离乱的长篇小说,背景色总是一样的,换几个主角,上一篇的人物偶尔也来这一篇串串场。这些人物,大概就是作者说的确有其人的几位了。
      
      虚虚实实的,汪曾祺在文字里,造出了另一个故乡,完完整整,什么都有了。
      
      封面也很美,可惜外包的书衣太薄了点,容易弄坏。
  •     书的品质很好!印刷、包装、内容都是上乘之作。
  •     一直很喜欢汪曾祺的人和他平淡恬静的文风。
  •     看汪的书是的就是觉得文字的美,读书的最好享受,
  •     学校推荐 的书,汪曾祺的书还是不错的
  •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秦少游·秋日三首
      
        汪曾祺截取秦少游诗中“菰蒲深处”这四个字作为自己小说集的书名,汪小说的意境,倒也配得上诗的意境。汪很多小说的背景似乎都可以换成菰蒲深处外的小沙洲,如同桃花源,与世隔绝,自有洞天。汪曾祺的小说似乎看不出年代,把《受戒》和《边城》放一块,那样的风景人情,会让人以为它们写于同样的时代。沈从文之后,中短篇小说写得如此有诗意者,大约就只有汪曾祺了。师从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却是另一种路子。汪曾祺的古文、国画、戏曲底子,让他的小说比沈的有着更浓厚的传统文人气息,沈的小说中,有股勃发的生命力。汪曾祺最好的小说,写在60岁之后,经过人生风雨洗练后,汪的文字有如繁华落尽的真淳和萧疏。汪早期的小说并非有如此冲淡的风骨,如《复仇》、《小学校的钟声》则具有浓厚的现代派气息。汪曾祺的全集和小说集版本有好多种,私下认为,这本书基本上把汪值得看的小说都收录了。
        《  受戒  》《  大淖记事  》
        这两篇小说大约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两篇小说的风格较为相似,算是汪的小说里较长的了,不过两篇加起来也只有45页。《受戒》据说被翻译为一个小和尚的爱情故事,《大淖记事》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小锡匠的爱情故事。《受戒》并不是一个老式的和尚尼姑思凡的故事,在这里,和尚吃荤也结婚,“当和尚”是一种职业。这样一个开篇,和佛无关,却一下子造就了一个众生平等的氛围。这里的民风,不知道用淳朴来形容是否合适,帅和尚会拐走大姑娘小媳妇,和尚们也挣钱也打牌,然而汪曾祺把这样的一个没有得道高僧的寺庙放在门前有河旁边有柳的高地上,疏疏朗朗几笔就有了水墨画一般的神韵。小和尚小明子出家第一天,认识了家在荸荠庵旁边的小英子,开始了两小无猜的生活。小明子牵牛,小英子踩水车,骑竹马弄青梅的童年在隐隐透着些男耕女织的感觉。整篇小说,传达的也就是一个的男耕女织俗世美,比如二师父的老婆在秋夏天热时来庵里避暑,小英子的爸爸种田捕鱼妈妈喂猪绣花……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顺应四时,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如此这般,或许比所谓的清规戒律更接近佛性的本质。“菩提本无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接近神话的生活,我们一直在期待,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的生活,自陶渊明后,我们称其为“桃花源”。
      
        相比之下,《大淖记事》中,生存的压力则大很多。小锡匠靠打造锡器为生,大淖东头的男人女人,靠挑东西为生,东边的人,家无隔夜粮。小锡匠和挑夫的女儿巧云,是一对苦命鸳鸯,但却没有一般苦情戏码的煽情滥情。玉女金童一个的爹残废了,一个的娘眼睛不好,一个被当兵的糟蹋,一个被当兵的毒打。若抽离了大淖这个景美人美的地方,小锡匠和挑夫女儿的故事也就平淡无奇。这个故事里并非人人丰衣足食,但大多数人善良,心中尚有爱和关怀。当巧云遭遇一连串不幸时,锡匠们顶香请愿,邻里互帮互助。没有石破惊天,小说中的人有着朴实的坚韧朴实的美。
      
        这两篇小说主人公的遭遇和处境虽大不相同,但抒情的调子却是相似的。说到底,都是期待着一个世外桃源。
      
        《徙》
        心中有个梦想,却怎么也飞不出俗世的牢笼。纵有鲲鹏之志,却无法徙于南溟。《徙》是一篇悲怆的小说,旧式清高知识分子的难处,尽在笔下。
      
        汪曾祺的其他小说,很多人物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有种不管世外是魏晋的感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理想”这个励志的词语,在其他篇小说中是看不到的。而《徙》中,则一直弥漫着“求不得”“放不下”的痛苦。《徙》的情节性较之《受戒》强很多,清贫清高的不得志书生跃然纸上。
      
        生活所迫是个含义很具体的词语。一家人的油盐柴米衣食用度,一个清贫书生要怎么用所谓的才高八斗才能换得。这篇短短的小说中写了三个书生形象。徐呆子,屡考不中,在废除科举后当街念诗文,“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仿佛大街上没有一个人,天地间只有他的字字珠玑的好文章。……唱歌当哭,其声冤苦”,最后死在街上。读这一段的时候,自然联想起范进中举那篇文章,也想起孔乙己的形象。寒门学子,屡考不中,别无它求的悲痛。沈石君是读书人中的幸运儿,步入仕途的他虽在官场屡受排挤,但至少衣食无忧,用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和经济能力。高北溟的处境介于二人之间,委曲求全勉强度日。
      
        命运似乎总是在给高北溟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才中秀才,他便遇上废除科举;在勾心斗角之间艰难地独善其身,严谨教学;时来转运,沈石君给了他一方小小的可以飞翔的空间,然而幸福似乎来得太短暂,很快又被迫回到以往的生活环境中,从高处回到低处,跌得更痛。不吃烟不喝酒不打牌内心敏感孤傲的他,在同事的讽刺中“气得太阳穴的青筋都绷起来了”,却强噎下怒火,“只是不停地剧烈地摇着脑袋”。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始终不愿改变,不愿圆滑,也无法张扬和改变,只得委屈求全。其女高雪的命运似乎是高北溟延续,才貌双全的她,向往着更宽阔的空间,却无法展翅,最终郁郁早夭。
      
        这样的故事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似乎是少见的。他笔下的人,或许粗茶淡饭但知足常乐,可能走街串巷但那一技之长可以供维持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于是就没有求而不得的痛苦。比起书生,贩夫走卒的生活似乎快乐很多。有时候,很难分辨哪种生活状态更好。
      
      
  •     这个缺货,也没短信联系一下,至少也让我知道下嘛。
  •     和喜欢汪曾祺的作品,以前买了他的无味。他的文风洒脱幽默,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惊喜。
  •     全职的第六本,除了封面一切完美!
  •     当当网书发货太慢了
  •     这本书前后共看了好几个月,终于于今晚看完,只能说吸引力不够。
  •     汪曾祺的书,本来他的小说就如同散文,散文像是诗,诗就像是精美的小食,汪曾祺是个讲究的人,他的文字如同他的为人,讲究、精细、贴切,书本是有插图的,增添了不少美感。书本值得购买,精致、印刷、品相都很好,读起来是享受。
  •     画面在眼前,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躁,看书的过程中,好像能听到学校的钟声
  •     买来纪念下曾今爱过的汪老和受戒。
  •       汪老先生的文字,如他在一本散文集中所言,“干净自然,较少造作”
      
      这种风格也体现在他的小说之中,看《受戒》,看《大淖记事》,看《异秉》,世俗而不火熏烟绕。《受戒》里的和尚们,放租,打牌,抽烟,过夫妻生活,杀猪打打牙祭,看了让人觉得和尚简直就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世俗的要紧。然而看过整篇小说,却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的湘西边城那种清新淳朴的感觉,这或和他师从沈从文不无关系。
      
      其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试验性,用他一篇散文的题目来说,就是《小说的散文化》,将小说的范围放大,散文和小说的界限模糊了。有关故乡高邮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就多是散文般的小说,情节似乎退居次席,《大淖记事》前面大部分简直就是散文描写,直到后面才将情节铺开,《故里三陈》里的陈四一段,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关于赛城隍风俗的散文。《昙花、鹤和鬼火》更是如此的一篇有点诡异氛围的散文/小说
      
      “明澈如水”,不仅是他笔下人物、故里往事的特点,也是他文笔迷人的原因吧。
      
      
  •     受戒是上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时看过的,很喜欢那种干净的文风。不过书的质量不是很好有缺页。
  •     收集了好几本汪曾祺的书,即使是重复的,也很好看。
  •     质优价廉值得推荐
  •     印刷质量一般,纸质也不太好,适合少儿读物,没有我想要的版本,凑合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