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大学校长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35432254
作者:智效民
页数:210页

书籍目录

前言:看他们怎样当校长北大功臣蒋梦麟胡适:两次当校长梅贻琦怎样做人做事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竺可桢:管天的人如何管大学罗家伦的校长生涯任鸿隽与四川大学胡先骕与中正大学的命运

作者简介

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罗家伦、任鸿隽、胡先骕等八位大学校长,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先行者、奠基人。他们都有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又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们曾在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担任校长,为坚持学术自由、教育独立、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学术传统和现代教育制度被中断了。学统的中断和制度的断裂,让后人走了很多弯路。因此,他们的教育理念、办学实践和人格风范,是中国教育复兴的精神资源;他们的复杂经历和坎坷命运,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书封面


 八位大学校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中国的教育改革向何处去?这是当代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教育改革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开始的。从那以后,“上大学”成了每一个学子的最大心愿。无论学生、老师、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并且取得多方面的增益和进步。然而,这种努力和投入换来的不只是正面效应,还有应试教育模式得以形成的诸多流弊和后果。这种情况,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说:“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几乎所有人都把考大学视为最好的出路;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要被训练成考试机器;至于人格的塑造、学习的乐趣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则很难在教育中体现;即使所谓素质教育,也要为高考让路。”(《科举百年祭:不要为科举制度招魂》,《南方都市报》2005年9月12日)与此同时,片面理解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思路,让一些学校成为谋利场所;不正常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官本位体制,又让学术腐败和行政腐败愈演愈烈。大学本来是崇尚进步、弘扬真理的文化圣地,是通过求知、问学来塑造灵魂的精神殿堂。但是这一切,却使我们的大学有变成等级森严的官场和追名逐利的市场的危险,从而削弱以至失去本来应该具有的功能。长此下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不复存在,我们的现代化将会因为丧失精神支柱而患上软骨症……  这种“盛世危言”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关。对国家来说,现代教育的宗旨究竟是为了选拔人才、培养精英,还是为了开启民智、培养公民?就个人而言,受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找份工作、混碗饭吃,还是为了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应该怎样处理?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太大,一时难以澄清;但是看看当年老校长的教育理念、治校方针、行为方式和人格风范,相信会大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答案。更多: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78/archives/2006/6389.html
  •     去图书馆借了5本书,最先拿起的是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但第一本读完的却是这本《八位大学校长》。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我被紧急拉去做电视电影节志愿者的时候,一有空暇就拿出来读一些,这本书让我觉得我同时是在2个世界里:一边是明星们和娱乐圈的浮躁,一边是大师们的智慧。我就在想啊,世界真的是个奇妙的地方,有的人一生为了名利不惜一切,有的人一生为了知识死而无憾,但他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人,他们都会在某个时间节点被这个世界遗忘。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在每位校长的介绍中都有被提到。之前,我无知到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但是在第一位蒋梦麟校长里被提到后我就被震撼了,孔子先生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这种以天下之兴衰为己任的想法实在令人敬佩,有点像古希腊雄辩家Demosthenes的"I am a citizen of the world"(这里题外话差一句,还有人说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D。)虽然那个时代的八位大校长都责怪当时得时代学校的政治味很浓,政府没有给足学校自由去做独立的研究,但作者智效民自己也说了,那时还是相对自由的。而且暂且不说蒋介石其他方面,就说他对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他给教育提供了很多充足的资金,还答应各位校长各种“疙瘩”的要求。而且有位校长曾经和他有过过节蒋也可以不计前嫌将其重用,非常值得敬佩。那时的学校还是非常自由的。大学就应该这样,没有自由的言论怎么才能发现真正的真理呢?很多校长虽然是理科出生,但都是非常明白哲理的人,说的话不得不让人为之信服。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是通科或通才教育的热烈拥护者,我也非常赞成,我个人也是通科的积极实践者,也从中获益不少。那些大学校长当时说的话在现在来看还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非常现代非常先进。不过在横向比较下,那时20世纪初,1905年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抽象很高深的相对论,而1905年的中国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学界才刚刚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知识。后来的文革更是让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知识阶层发展又倒退几十年甚至更多,实在是让人倍感遗憾。这本书,我有很多要写的,但我写再多还是没有大家去看一看这本书来得好。每位大学校长都让人敬佩不已,每位的人生经验和感想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我一边还在看纪实频道的大师节目,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很多背景资料作参考。
  •     1936年,竺可桢评论当时大学教育的两大痼疾:“第一是重视学分,忽视了导师。学分制的弊病在于教师与学生很少接触,学生只要读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但是导师制却为学生接受教授的熏陶提供了保证,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第二是重视就业,忽视了学业。他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与学校闭门造车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要改进大学管理,还要明确大学培养的目标。他引用美国著名学者罗威尔的话说:“大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大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基于这个道理,他强调大学是培养领袖人才的地方,大学生学成后不仅要自己有饭吃,还要让大家有饭吃。说到这里他解释道:“大家有饭吃”与“有饭大家吃”不一样,前者是生产教育制度,后者是分赃制度。如果大学生只重视就业而忽视学业,就很可能堕落为分赃制度中的一员。”时隔七十年,看如今的大学教育,仍然是在原地踏步。我这学期第一次做本科生助教,深有感触。学分制是个很讨厌的东西,当学分占据了主要注意力时,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怎样把习题做得更好,怎样应对考试;更深刻、广泛的思考被忽略了。不乏这样的例子:最用功的学生,把自己弄得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得非常精通;但是不肯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最聪明的学生,并不关心课程教授的是什么,只用按时交作业,期末考出漂亮的分数,期待最后顺利毕业。但我觉得,这都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至少,不是我期望中的大学生活。另外,推荐一下sunTV的《大学之殇》系列片。我是在看了智效民的访谈之后才来看这本书的。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1936年,竺可桢评论当时大学教育的两大痼疾:
      
      “第一是重视学分,忽视了导师。学分制的弊病在于教师与学生很少接触,学生只要读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但是导师制却为学生接受教授的熏陶提供了保证,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第二是重视就业,忽视了学业。他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与学校闭门造车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要改进大学管理,还要明确大学培养的目标。他引用美国著名学者罗威尔的话说:“大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大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基于这个道理,他强调大学是培养领袖人才的地方,大学生学成后不仅要自己有饭吃,还要让大家有饭吃。说到这里他解释道:“大家有饭吃”与“有饭大家吃”不一样,前者是生产教育制度,后者是分赃制度。如果大学生只重视就业而忽视学业,就很可能堕落为分赃制度中的一员。”
      
      时隔七十年,看如今的大学教育,仍然是在原地踏步。
      
      我这学期第一次做本科生助教,深有感触。
      
      学分制是个很讨厌的东西,当学分占据了主要注意力时,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怎样把习题做得更好,怎样应对考试;更深刻、广泛的思考被忽略了。
      
      不乏这样的例子:最用功的学生,把自己弄得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得非常精通;但是不肯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最聪明的学生,并不关心课程教授的是什么,只用按时交作业,期末考出漂亮的分数,期待最后顺利毕业。
      
      但我觉得,这都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至少,不是我期望中的大学生活。
      
      另外,推荐一下sunTV的《大学之殇》系列片。我是在看了智效民的访谈之后才来看这本书的。
  •     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采。
  •       去图书馆借了5本书,最先拿起的是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但第一本读完的却是这本《八位大学校长》。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我被紧急拉去做电视电影节志愿者的时候,一有空暇就拿出来读一些,这本书让我觉得我同时是在2个世界里:一边是明星们和娱乐圈的浮躁,一边是大师们的智慧。我就在想啊,世界真的是个奇妙的地方,有的人一生为了名利不惜一切,有的人一生为了知识死而无憾,但他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人,他们都会在某个时间节点被这个世界遗忘。
      
      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在每位校长的介绍中都有被提到。之前,我无知到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但是在第一位蒋梦麟校长里被提到后我就被震撼了,孔子先生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这种以天下之兴衰为己任的想法实在令人敬佩,有点像古希腊雄辩家Demosthenes的"I am a citizen of the world"(这里题外话差一句,还有人说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D。)
      
      虽然那个时代的八位大校长都责怪当时得时代学校的政治味很浓,政府没有给足学校自由去做独立的研究,但作者智效民自己也说了,那时还是相对自由的。而且暂且不说蒋介石其他方面,就说他对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他给教育提供了很多充足的资金,还答应各位校长各种“疙瘩”的要求。而且有位校长曾经和他有过过节蒋也可以不计前嫌将其重用,非常值得敬佩。那时的学校还是非常自由的。大学就应该这样,没有自由的言论怎么才能发现真正的真理呢?
      
      很多校长虽然是理科出生,但都是非常明白哲理的人,说的话不得不让人为之信服。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是通科或通才教育的热烈拥护者,我也非常赞成,我个人也是通科的积极实践者,也从中获益不少。那些大学校长当时说的话在现在来看还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非常现代非常先进。不过在横向比较下,那时20世纪初,1905年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抽象很高深的相对论,而1905年的中国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学界才刚刚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知识。后来的文革更是让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知识阶层发展又倒退几十年甚至更多,实在是让人倍感遗憾。
      
      这本书,我有很多要写的,但我写再多还是没有大家去看一看这本书来得好。每位大学校长都让人敬佩不已,每位的人生经验和感想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我一边还在看纪实频道的大师节目,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很多背景资料作参考。
      
  •     刚才在九点上看到南方科技大学的有关事情,觉得隐约有民国风范,忽然想起来我看过的这本书。胡先骕先生曾说过教育的作用是养成治事治学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可惜的是现今的大学却在“买椟还珠”,我还在大学里读着,不过希望南科大可以让我们看到曙光……
  •     看了之后对现在的大学备加失望,联想自已读大学时的情形,更加向往那个时代的学风、学长、老师。现在的校长,无非一个橡皮图章,哪里有自已的思想?
  •     这几天接连被书所感动。先是陪女儿读〈海蒂〉、接下来看〈相约星期二〉,而在这个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七月午后,我仿佛回到了1934年,在天津召开的第18届华北运动会,南开啦啦队在看台上突然打出“勿忘国耻”“收复失地”的标语,全场爆发出激越的呼喊。看到这一页,看到伟大的张伯苓校长管束学生领袖时所说的四句话“你们讨厌”“你们讨厌的好”“下次还这么讨厌”“但要更巧妙的讨厌”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初翻这本书,并不以为然。第一篇是写蒋梦麟,因读过《西潮》,所以对这种用摘抄的形式凑成一篇文章的写法很反感。几乎一整篇文章都是摘抄自《西潮》或《蒋梦麟文化随笔》等书籍,这样也可以写成“***著”吗?权当开卷有益,又继续往下读,却发现凡是写到张伯苓先生,写到他所创建的南开的文章,都是非常非常精彩。此精彩,应来自于张伯苓先生的人格魅力,来自他的“允公允能”,来自他的满腔报负,来自他的爱国热情,也因为这精彩,所以看到张伯苓先生晚年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心中无限凄凉啊。仅此一篇《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此书可买。另,此书另一大优点,是以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不以政治为尊,不以党史为尊,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     这本书绝对应该五星 可惜的是,douban上来看,知道这本书的人对不多
  •     看过这本书或许可以找到一点关于目前“中国仅能制造”,而缺少研发或原创的原因了!目前我们的大学校长是派下来的,缺少独立,更不要提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缺乏这两样最重要的东西,大学也就不称之为大学了,这也可能就是这八位大学校长在各人心中的那厚重份量的原因所在了吧。目前的大学是什么样了,所谓“校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哪还有整顿学风、研究学问,招纳良师的时间哪!有时间的也是在弄假论文、跑官哪、谋财路哪!!建议作者把这本书应该再整理一下,把各位大师级校长的思想、方法再细化一下,还要加上蔡元培先生的,可以当作当前大学校长的一本工作手册的
  •     都说现在的大学教育让人失望,特别是扩招以及教育产业化的大学教育让人失望,但不知道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前辈曾为此付出了多名艰辛的努力。本书让人了解,让人思考,让人感到,多么希望当代中国再涌现出这样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啊!
  •     首篇是很深刻的序,读完它就决定将此书赠予在大学任教的同学.虽然每一篇文章都只是简要地概述"校长们"的升平,但他们人生中最精华最深沉的思想在纸面上一览无遗.从这本书开始,去了解民国教育,思想,精神,我想,不失为一个良策.
  •     “张伯苓走了,连同造就他的那个时代。”
  •     教育,恩,问题多多
  •     总的感觉不错,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写得比较平白,也不失趣味.可以看下去的一本书
  •     对比今日,新中国的暗淡不少
  •     内容不错,对几位校长的介绍比较到位,但文笔前后不一致,有些介绍,如第一篇的蒋梦麟,比较差,拼拼筹筹,看了很不舒服。有几位的介绍不是太全。总之没有想象的好。
  •     这些大学校长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办学理念,人生如此才能成功!希望所有校长和学子能够理解大学的精神.此书适宜于休闲时阅读,感受精神上的洗礼。
  •     所以我们怎么能不为恢复那个时代而努力呢?
  •     
  •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的原因之一。
  •     在热闹的读书市场上是很不错的一本好书,值得一买.更值得那些高校校长门一读.
  •     介绍了八位校长,的确是好书!
  •     何谓大学精神,何谓五四精神
  •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现在的高校是国家的,是党的,但不一定是学生的和民族的。国家与党要求干部的标准与真正大学要求的校长——教育家的标准是有区别的。而民办大学的校长与这样的标准也有距离,因而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有大学、有学生而没有真正大学校长的时代(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后更是有这样的感慨!!!
  •         中国的教育改革向何处去?这是当代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教育改革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开始的。从那以后,“上大学”成了每一个学子的最大心愿。无论学生、老师、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并且取得多方面的增益和进步。然而,这种努力和投入换来的不只是正面效应,还有应试教育模式得以形成的诸多流弊和后果。这种情况,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说:“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几乎所有人都把考大学视为最好的出路;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要被训练成考试机器;至于人格的塑造、学习的乐趣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则很难在教育中体现;即使所谓素质教育,也要为高考让路。”(《科举百年祭:不要为科举制度招魂》,《南方都市报》2005年9月12日)与此同时,片面理解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思路,让一些学校成为谋利场所;不正常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官本位体制,又让学术腐败和行政腐败愈演愈烈。大学本来是崇尚进步、弘扬真理的文化圣地,是通过求知、问学来塑造灵魂的精神殿堂。但是这一切,却使我们的大学有变成等级森严的官场和追名逐利的市场的危险,从而削弱以至失去本来应该具有的功能。长此下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不复存在,我们的现代化将会因为丧失精神支柱而患上软骨症……
      
        这种“盛世危言”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关。对国家来说,现代教育的宗旨究竟是为了选拔人才、培养精英,还是为了开启民智、培养公民?就个人而言,受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找份工作、混碗饭吃,还是为了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应该怎样处理?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太大,一时难以澄清;但是看看当年老校长的教育理念、治校方针、行为方式和人格风范,相信会大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更多: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78/archives/2006/6389.html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