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213063928
作者:(美)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
页数:230页

内容概要

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专业。
畅销书作家,《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人物》杂志资深撰稿人。
投资研究公司Brookside Research LLC创始人。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工匠精神改变世界
引言 工匠精神永远是一股强大力量
第1章 美国建国之初的工匠精神
富兰克林:美国第一位工匠
华盛顿:既是好总统又是好工匠
麦克唐纳:美国高速公路系统的总设计师
第2章 当代工匠找到了自己的路
迪恩·卡门天生就是工匠
价值3000万美元的自动输液泵业务
百姓也买得起的便携式透析机
新奇的交通工具赛格威
创立FIRST
第3章 爱迪生的伟大失败,开启了当代工匠精神
爱迪生:成功的工匠和不成功的生意人
最好的接收器和不实用的电话机
商业化完败的留声机
第4章:梅尔沃德的工匠工厂,告别单打独斗时代
微软前CTO的工匠人生
发明,高智公司的唯一产品
是“工匠保镖”,不是“专利流氓”
第5章 金融之殇,误入歧途的工匠精神
工匠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
BISTRO,全新的金融衍生品
走错方向的金融工匠
第6章 开放与自由的力量,工匠精神的复兴
多才多艺的格里菲斯
开放、自由的小团队,工匠成长的沃土
工匠可以来自世界任何地方
第7章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工匠的天堂
PARC,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诞生地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创新总有风险相伴
第8章 三大方法,成就工匠精神
MP3之父勃兰登堡,工匠中的幸运儿
“愤怒的小鸟”,工匠团队的杰作
珍妮·甘的“创新工场”
第9章 一所特别的学校,工匠精神2.0
工匠精神2.0:鼓励孩子做点儿危险的事
吉佛·图利的“工匠学校”
工匠精神,关乎美国的未来
结语 呼唤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深入阐述工匠精神的作品。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成为年轻人口中热词的今天,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反映出人们对“创造”的渴望。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作者通过对美国工匠精神发展史的梳理,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 在本书中,作者从美国的第一位工匠富兰克林开始,讲述了工匠精神在美国是如何从萌芽走向爱迪生时代的高峰,如何随着工业的发展陷入低谷,又如何凭借新一代工匠得到复兴的。在作者笔下,工匠精神摆脱了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成为当之无愧的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
● 本书作者认为,百年来,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它塑造着这个国度,成为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正因如此,在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更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编辑推荐]
● 本书受到 《自然》杂志、《快公司》杂志联合创始人艾伦·韦伯、《MAKE》杂志总编辑马克·弗劳恩费尔德、著名制片人,数字行业国际大奖威比奖(Webby Awards)设立者蒂法妮·施莱恩、美国2012年度创业人物、AdafruitIndustries创始人莉默·弗雷德联名推荐,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领衔翻译。
● 用自己的手去创造东西本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现在似乎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幸好,这本书将工匠精神重新带回我们身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匠精神经历了衰微,又再次在新时代工匠的身上焕发出生机。这本书让人们见识到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它告诉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依靠的正是这些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 湛庐文化出品


 工匠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卷首语:知道这本书还是著名的被打脸『情怀』大师罗永浩推荐的,他说:『大家如果跟我一样,从小有一种想要做一件东西出来的情结,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也许可以帮助你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虽然推荐人被许多人所不喜,但并不妨碍这本书给人启发。这本书并没有采用教科书般的定义,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以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和21世纪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以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为核心,从他们身上的故事和性格来探究工匠精神的本质,更适合工匠精神发展的土壤是什么。这些伟大的人就和高晓松说的一样,是一群有追求的人们,他们所做的无非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其结果却不可思议的改变了世界。主要内容摘要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发明,而这些发明都是由何人发明出来,发明者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和精神,,本书摘对作者观点进行总结归纳。1、美国建国之初的工匠精神许多政治人物是工匠是原因是他们都是博学、充满好奇心的人,当时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训练甚至放松思维的方式。工匠并不只是那些拥有伟大成就的人。首先,工匠行为通常是极度私人和孤独的努力,并不惠及大众。其次,工匠行为的成果常常无法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人们才能完全意识到它的社会影响力。再次,相比于创造一些新的虚拟物品,美国人本能地更热衷于实物的创造。那些有工匠精神的人在他们知名的发明领域之外,也往往拥有很大的影响力。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而不是指向未来的一些兴趣或技能的集合。许多美国人的观念显得过于自大,但实际上这个年轻的国家的成就是命运的安排。在原始技术年代,大量移民涌入美国,人们可以从零开始改变在自己的国家中不喜欢的事物,并以此为生。在19世纪末期,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基于科学而不是机械的,这需要大量的物理和化学知识。随着创新的不断发展,这个最民主的国家建立起了阻止杂工进入富有名望和财富的顶层社会的壁垒,尽管这不是国家自身的错误,只是自由文明的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副产品。19世纪末的美国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机械化、工厂建设、高速公路网络和通信网络都大规模铺开,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增长,个人财富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美国。19世纪被称为“美国的世纪”。大多数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的创新构成了我们的现代生活。2、迪恩·卡门天生就是工匠卡门于1951年出生在纽约洛克维尔中心,从小就展现出一些知名工匠共有的特征。青少年时期的他非常擅长数学,但是因为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成绩不佳。他也喜欢阅读那些感兴趣的书,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伽利略的相关书籍。卡门的重大突破出现在1975年,他在医学院的哥哥巴顿告诉他有些病人需要接受24小时不间断的治疗而不得不待在医院。卡门决定设计一种设备,使患者在家里也可进行类似的治疗。他利用现成的零件如电路板、计时器、计数器、发动机和电池来组建他的新装置。同时,他还了解到如何利用铝来打造其他的部件。迪恩·卡门卡门喜欢说“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只是在某个地方发现并把它集成起来”,他喜欢把自己看作一位“系统集成商”而不是发明家。卡门认为美国的工匠精神在金融领域迷失了方向,这导致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金融是一种分配财富的方式,通常把它从创建财富的人手里转移到浪费财富的人手里,这并没有能催化出更多的财富,反而贮藏了财富。卡门说,从很大程度上说工匠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进这个圈子的东西,”他说,“这取决于人类技术发展阶段。”在21世纪初,工匠行为都是在非常高的水平上进行的,通常出现在电脑黑客和基因组学领域,而这在20年前是不可能的。3、爱迪生的伟大失败,开启了当代工匠精神爱迪生糟糕的商业能力有时会把他的创造才华完全掩盖。尽管爱迪生创造了很多奠定当代社会发展的伟大发明,并努力推动这些发明产业化、商业化,但当它们真正进入市场时,爱迪生往往会纠结于这些产品的细小改良,而疏于关注能够真正决定其发明能否成功的大局。爱迪生在生意上的失败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因为相比于其他美国工匠,他更好地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社会优秀发明与商业运作完美结合带来的巨大能量。爱迪生创造过程的本质而不是缺乏商业头脑阻碍了他商业上的成功。爱迪生需要对投资者负责,而每个投资者对其发明的市场定位和销售都有着自己的想法。爱迪生只能努力改进现有技术而无法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每一次他尝试创造出某样已有设备的改良产品时,就算有很好的商业预判,也终究会因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失败。一位认识爱迪生的律师曾赞赏他拥有一个“非凡的万花筒式的大脑”,可以为他每一件发明想出无数的改造方案,“其中很多都是可以获得专利的”。4、梅尔沃德的工匠工厂,告别单打独斗时代2000年,纳森·梅尔沃德通过创建高智公司来填补工匠发展的缺口。他认为高智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资助新发明”的公司。对于梅尔沃德来说,微软前任首席技术官以及竭尽全力满足自己各项兴趣的富豪的身份会让他声名大噪。梅尔沃德并不把工匠和发明当作同义词。他任务发明的有趣之处在于对高智慧的追求以及创造和实际用途的结合。你经常会进入这样一种状态,你的好创意促成了你的工匠精神和实验,而这些又反过来激发你的好创意。梅尔沃德喜欢雇用对工匠极有兴趣的大学教授。他说大多数教授都习惯在有研究补助的条件下工作,虽然他们有许许多多研究,但很少涉及发明,因此他们渴望分享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梅尔沃德认为高智公司的目的在于保护那些已经拥有“奇妙创意”的专利权、但却没有资金或法律意识去保护自己创意的发明家。梅尔沃德的公司会买下这些发明家的专利,并防止其他公司盗用他们的专利。5、金融之殇,误入歧途的工匠精神未来的制造业并不能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受过良好教育以及特权阶层的人在1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纷纷放弃实业投身金融业。美国最优秀的人不再愿意从事制造业的工作,他们将脑力投入了大量的概念当中。工匠精神在金融界中很少被提及。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并且最终会给很多无辜的旁观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害,那些相信美国梦的人们最终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庞氏骗局。也就是说,在这里,工匠精神表现出的意义不够积极和正面。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也给我们带来了有害的副作用。污染、垃圾填埋场和温室效应渐渐破坏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时刻提醒我们:人类的创造性在面对致命的困境时也是有局限的。6、开放与自由的力量,工匠精神的复兴格里菲斯在悉尼长大,拥有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学士学位和悉尼大学硕士学位。2004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奖学金,并取得了可编程装配和自我复制机器的博士学位。他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认识的朋友一起在加利福尼亚州设立的“乌贼实验室”。在乌贼实验室成立的第三年,他们在埃默里维尔的一个仓库中正式启动运营,实验室的口号是“我们不是思想者,我们是行动派”。对格里菲斯来说,除了能够接触这么多的项目锻炼动手能力之外,更关键的是这些项目给他带来的在科学和艺术上的融合理解。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习让他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更愿意冒险。MIT(麻省理工学院)格里菲斯认为,他的工匠行为存在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寻求能够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的新产品,包括他的市政固体废弃物处理解决方案、电子书、高海拔风力发电。第二条主线是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格里菲斯认为,美国只是比其他国家更注重宣扬它200多年的工匠历史。他承认美国有更多的创新者和发明家,但并不会比那些同样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但缺乏足够的先进工具的前沿国家多。7、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工匠的天堂真正的工匠精神意味着风险和非常规的行为。在制度框架下,很难孕育出世界级的工匠。在过去50年里建立的所有企业研究所中,施乐公司的创新实验室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是人们认为最有前景的机构。目前,PARC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公司内所有形式的工匠行为最终都会以停滞和失败告终。PARC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它吸引了各个领域最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并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必担心来自母公司的压力。PARC在新技术研发上的成功,虽然没有给施乐带来商业化的回报,却让其他大型公司不再愿意建立内部的创新实验室,这听起来似乎让人无法理解。它们认为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了,而且实验室成果的最终使用者常常是一些创业企业。施乐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PARC开发出的技术价值,但它宁可错过也不继续开发那些它认为不值得追加投资的技术。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创新的开发者在施乐选择将这些技术对外授权并获得大量费用后就离开了PARC。8、三大方法,成就工匠精神弗劳恩霍夫的组织结构允许12名员工从事MP3压缩项目的研究长达10多年。弗劳恩霍夫为工程师提供了极为稳定的组织框架、团体氛围,以及进行实验所需要的最新的研究设备。弗劳恩霍夫区别于其美国同行并不是德国人比美国人更不受利益驱动,而是德国的法律支持个体发明者的权利而不是公司的权利。在德国和美国,专利研究都是在企业赞助下完成的,专利归企业而不是发明者所有。但是,德国要求雇主将一部分专利的收益让发明者分享。创新工作场所即工匠和发明者可以与他们的员工一起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展现不受约束的人类思维过程,同时允许不可避免的问题发生。这些新奇的工作场所缺乏一些传统美国公司的特征。工作人员被劝导要相互尊重,并且禁止大声叫喊。并不是每个创意都是好的,但是团队会对每个创意进行考虑,通过标准化的合作过程进行筛选。9、一所特别的学校,工匠精神2.0图利为之奋斗终生的工作为工匠学校。他最根本的原则是孩子可以做真正的工作。工作不能抽象到孩子不能理解的程度。图利将他和其他美国人感受到的工匠精神与19世纪中期美国的西进运动结合起来。工匠学校的第一期课程阐释了工匠的一个关键原则:借鉴前人发明。工匠学校的时间被分成若干个时间段,在每个连续的时间段中,因为不同的团队完成项目的时间可能不同,图利还提供了一些额外的选项。图利关于工匠学校的主要观点在于,所有的项目必须是真实的,不存在虚假的工具或者预先设定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们能够建造他们自己的船,那么他们就需要去水中试航。如果船不能漂浮,孩子们就会掉进水里。图利的理论核心在于,如果孩子们感觉到他们的这些经历和课堂的教育是一样的,他们的兴趣就会减少。但这并不表明他在某些项目中没有潜在的目的。图利认为工匠在本质上是天生的,他们拥有从一些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创造出新东西的“超能力”。但是孩子从上学开始会逐渐改变直到成年。不幸的是,推动孩子改变的正是所谓的公共教育。随着社会进入量化教育阶段,很多课程都倾向于关注中学生在标准测试中的表现。更多图片和内容请至芝士阅读网站或客户端。芝士君 整理————
  •     1.爱迪生没有将留声机推广到市场,是由于他过于注意发明本身,没有注意市场,没有注意商业价值。2.爱迪生在发明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目的和方向,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在大学时候对于字体的兴趣,他也不是带有目的去学习的,虽然当他学习时只有点,但是最终他将点和mac这个点连成了线。3.高级企业经理经常没有时间去解决技术问题,IBM通过设立管理和技术两条线解决了这个问题4.创新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即使他们再聪明,如果团队中出现了恶人,那么他们也很难成功。5.在一些美国大公司中,一些创新的想法很难得到实现是由于企业倾向于风险最小的原因。作者又提出Rovio工匠模式,也就是在点子在进入开发阶段前先通过市场研究和测试程序。6.德国对待专利的态度值得学习,专利研究者在研究成功后,可以和企业分成,这就保证了德国人更不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并且保证了更好的创新性,类似思科的机制,允许员工利用自己的技术创业,然后思科会入股,两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     Simplicityis hidden complexitythe essence of flatis super curvedUncomfortableis the new comfortableRight is right Left is also right No detail can be too detailed…不得不承認,我的心曾被錘子手機這段宣傳軟文打動過。去年5月20號,錘子手機「Smartisan T1」正式發佈了,這產品是羅永浩和他的團隊耗時兩年「精雕細琢」出來的,後來我被他的真誠和執念打動,成為了「錘粉」。我大膽地猜測,或許是因為老羅之前教過英語的緣故,「Smartisan」這名字起得也很講究——前半部分「smart」自然是取自「smartphone」,解作「智能」,但未必所有人都瞭解的是後半部分的「artisan」——工匠精神,這是產品的核心靈魂。這手機之細膩可媲美工藝品,從外殼到零部件,從配件到設置裏的強迫症選項,無不滲透著創作者「不可方物」的情懷。後來,老羅在微博上推薦了幾本給他以工匠精神啟蒙的書,《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就是其中之一。原版書“THE TINKERERS:The Amateurs, DIYers, and InventorsWho Make America Great”早在2013年1月出版了,作者亞力克·福奇(Alec Foege)是一名雜誌特約編輯。特別要指出的是,雖然我沒仔細考究過,但tinkerer跟artisan之間應該是有一點點差別的。在綫詞源詞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分別如此解釋「tinker」(tinkerer是其變形)和「artisan」:【tinker】"mender of kettles, pots, pans,etc.," late 14c. (mid-13c. as a surname), of uncertain origin. Some connect the word with the sound made by light hammering on metal. Tinker'sdamn "something slight and worthless" is from 1824, probablypreserving tinkers' reputation for free and casual use of profanity; the plainand simple etymology is not good enough for some writers, and since 1877 aningeniously elaborate but baseless derivation has been circulated claiming thesecond word is really dam.【artisan】1530s, from Italian artesano,from Vulgar Latin artitianus, from Latin artitus, pastparticiple of artire "to instruct in the arts,"from ars (genitive artis) "art"(see art (n.)).Barnhart reports Middle French artisan,often listed as the direct source of the English word, is attested too late tobe so.據詞源詞典說所述,「tinker」的詞源不明,但有人把「tink」看成擬聲詞,模擬金屬被輕輕敲打時發出的叮叮聲——那麼我們可以推測tinker就是敲打金屬的人;而「artisan」則是由「art」發展而來——那麼我們可以推測artisan是跟手藝、藝術相關。換句話說,tinkerer關注的只是怎麼造一個小玩意兒出來,而artisan造出來的東西可能是打動人心的工藝品。“THE TINKERERS”原版書我沒看過,我看到的是中文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勁帶著幾位學生翻譯了這本書,並通過浙江人民出版社在去年年底推出了此書的中文版。在我們的文化認知裏,我們對「工匠」這概念應該不陌生。公输盘、墨翟、李冰、張衡、畢昇都是古代中國著名的工匠;《天工開物》《夢溪筆談》是著名的工藝技術著作;所謂的四大發明則是工匠們最顯赫的成就。然而這本書要談的是當代美國的工匠精神發展史。福奇認為,任何有好點子並且有時間去努力實現的人,我們都能稱之為「工匠」,而工匠們有的是聰明和專注,但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他們也有可能在大企業上班,但更喜歡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往往沒有太清晰的目標,但正因為如此,他們對這份工作充滿了嚮往和熱情。這群人在美國這塊土壤上,孕育了工匠精神,反過來,這塊土壤又給他們提供時間、耐性和各種機遇,許多新興的渠道使一些才華橫溢的工匠找到方法,讓他們創造出來的那些不入流的玩意兒打進主流商業。漸漸地,美國工匠不再是這個被貪婪和統一驅使的國家的副產品,這與我們在世界經濟中的勝利形成了悖論。美國,具備了實現資本主義的高水平方法,創造了現代企業和令人讚歎的產品。我們的生產過程的確變得越來越合理,越來越有效率,可以製造出比過去更加便宜的新東西。但隨著這些優秀的公司越來越大,越來越有效率,它們共同控制了許多工匠的產品的銷售渠道,並威脅要扼殺這些曾經促進它們自身成長進步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儘管如此,美國工匠還是勝利了,因為繁榮的經濟使許多美國人變得肥胖和幸福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充分的閒暇時間來追求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事。《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頁8福奇在本書介紹了不同領域的工匠如何推動著美國社會的發展,也提及了他們在時代轉捩點碰到的困境。他通過這本書傳遞的思想是很清晰的,主要探討三個問題:第一,過去美國的工匠作出過哪些貢獻;第二,在商業化和產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工匠到底怎麼繼續活下去、工匠精神怎麼與時代磨合的問題;第三,年輕工匠的未來如何發展的問題。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工匠們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純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勁頭,做出了改變世界的發明創新的人。《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頁7我們談工匠精神,默認它應該是一種不吃人間煙火的崇高信仰,但當代許多產品終究不是文藝作品,工匠們對產品的使用價值產生無比期待,有了使用價值,就會對社會反響產生期待,把產品擺到社會的舞臺上,就會不自覺地和行家比較,比較之後就產生競爭的慾望,由此看來,如果工匠不是為了打發時間,而是較真地幹些大的項目,商業化似乎是無可避免的結果。過去,工匠的形象應該是一個窩在實驗室默默消費著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並且獨自把作品打造出來。但如今,似乎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夠以此長久支撐下去。福奇把愛迪生視為成功的工匠和不成功的生意人,把他發明的留聲機在市場上完敗的故事稱之為「偉大失敗」,因為愛迪生這次失敗,使他改變了單打獨鬥的工作模式,開始探索團隊協作的新路,開啟了當代工匠精神。當時,留聲機幾乎還沒有什麼「像模像樣」的競爭者。愛迪生擁有對所有展品改進完善所需要的資源:資金、原材料,以及一群對他最終產品翹首期盼的消費者。但即使擁有這些有利條件,愛迪生還是沒能兌現他的承諾。小型留聲機既沒有那麼可靠和實用,也沒有達到愛迪生的投資者們的銷售預期,截至(本文作者按:原文為「截止」,用詞不當)1878年5月,公司共賣出46台展覽模型機,愛迪生賺取了461美元的專利費。與此同時,在愛迪生實驗室工作的五位員工正努力嘗試製造愛迪生承諾的全尺寸留聲機,但他們最後還是沒有能造出一台既可靠又實惠的留聲機。《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頁87在實現自己的展望並推進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徹底變革的同時,愛迪生還完善了當代的工匠模式。不同於留聲機,電燈泡並不是愛迪生一個人在實驗室獨立完成,而是由一群人的多個發明共同組合而成的,這群人也構成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研究團隊。《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頁89相信這裡應該是本書對羅永浩產生較大影響的部分了。去年老羅在他第四場《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上說這是他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場演講,以後要擺脫單打獨鬥的模式,讓他團隊裏更多人走到臺前來向大家展示他們的想法。談到年輕一代和未來工匠精神的繼承,福奇顧慮之處有二,一方面是缺錢。他在第六章介紹了一位擁有南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Wales)材料科學學士學位、悉尼大學碩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可編程裝配與自我複製機器」博士學位的發明家索爾·格里菲斯(Saul Griffith),並引用了他說的一段話。「工匠是一個很古怪的詞,」他說,「那些專業的人會認為這個詞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他認為在當前環境下,對於美國的年輕工匠來說最大的阻礙就是讀書時期的債務,而不是缺乏創新的點子或者技能。「那些最聰明的人在24歲時會面臨一筆25萬美元左右的債務,因為他們要開始考慮和他們的另一半組建家庭。你會怎麼選擇?你不得不選擇去華爾街工作。你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接受了教育,但你欠這個世界25萬美元。你會去那些願意為聰明的大腦支付更多金錢的地方工作。」《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頁153另一方面,福奇憂慮傳統教育的滯後和脫節。在以結果為導向的嘗試中,很多美國學校越來越重視提升考試分數,而不是圖利(本文作者按:上文提及的工匠學校的創始人)的學校推崇的那種身臨其境、基於實踐的學習。……我女兒在小學中的某段經歷非常典型。我們住在離紐約不遠的康涅狄格州郊區,這裡以其特殊的公立學校而聞名。很多家庭搬到這兒來都是因為這裡的學校很好。這裡學校老師和學生的水平足以與國家最好的私立學校媲美。但是,我的女兒很不幸進入一位缺乏激情的教育者的班級裏。大多數的優秀教師都知道考試是教學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同時還要拓展孩子的其他創造力,但是這位老師卻堅持按照國家規定和董事會的要求教授課程。更糟糕的是,該老師使用情緒性的話來評價學生的表現——我的女兒因為在完成書法練習任務後用彩色的筆進行了標記而遭到了她的責罵,並在作業的首頁被寫上了「請保持整潔」——她過度地使用了規章紀律。除此之外,她對於與課程沒有直接關係的話題毫無興趣,也不會在課堂上使用實例解說。《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頁218有時候我們很難想像,一些經濟越發達、文化越先進的國家,竟然對年輕人在內的公民的限制越大,政府可能為了讓學生在最短時間裏掌握他們認為的核心知識,或者他們害怕夜長夢多、學生考究來考就去最後出現什麼意外,也或者他們要滿足何種政治目的——於是一面打著發展教育的旗號,一面催促學生將課本知識狼吞虎嚥。學生處在整個心浮氣躁的社會氛圍裏,久而久之,他們就開始習慣了追逐即時利益,日後培養出了什麼都要「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的價值觀,去幹什麼事時短期一旦沒見成效就滾地哭鬧或者直接放棄。如果說忘我的流水線生產使得工匠精神日漸式微,那麼某些暮氣沉沉的教育體制應該是最後把這「耐性」的種子掐死的元兇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管其他的怎么样,就冲把“the thinkerers”翻译成“工匠”我就看了难受… 书里面各种内容到后面一定要套上“工匠精神”的壳,看得太累了……-_-#
  •     不能说有啥不好吧,只是确实读过之后,好像啥也没剩下
  •     评分低的都是当鸡汤看的,当做商学院案例就味道不同了,再次证明不是人选择读物,而是书籍选择读者。
  •     tinkerers修补匠,工匠精神
  •     以为是讲手工艺人的认真精神 责任心 却原来是说工业领域的创新者发明人 敢于尝试的精神
  •     20160601@微信读书 讲美国。从富兰克林华盛顿到爱迪生贝尔,再到图利。 可能图利做的才是能够拯救工匠精神的事,让孩子们不被扼杀在体质教育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有未来的。这点在任何国家都是通用的 我想。
  •     没什么打的意义,了解一些人和事
  •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不计后果的探索
  •     很散的几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     “就是一些案例的堆砌,喜欢看故事的可以读下。”
  •     一本科普书,涨了很多知识。对于作者想把金融行业也纳入工匠精神感到意外,现在想想也在意料之中
  •     本书用实际案例分别说明工匠精神在个人事业、团体协作、企业发展、商业模式上的独树一帜,多方面、多角度、深维度的阐述工匠精神的作用、功效与价值,结合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突出表达工匠精神的伟大力量。案例详实、细致,深入浅出,推荐阅读。
  •     不建议读。讲的是发明家,不是工匠,且行文晦涩
  •     看了三分之一,确实有够乱,完全不理解作者的逻辑,乱拼凑,一个观点讲了一顿案例,明明几句话的事,太标题党,没重点,讲屁的工匠精神 真是砸了湛庐文化的口碑
  •     介绍美国历史上以及全球范围工匠精神的一些案例,书中也一直推崇如何如何做到工匠精神,现在如何如何缺乏这种精神。但读完以后,没有太多感觉,只是知道了更多的故事。
  •     可预见的将来实在看不出除了砸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还有啥法子让制造业重回美国:新产业新技术中国和西方是齐头并进,基础题中国在补课中,再次拉大距离有些难。
  •     烂书 没有营养 文章纯胡诌 没有逻辑性
  •     此书太水,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并创造“财富”。书中那么多名人的例子还不如一句,专注才能使你更好的成功来的重要。此书是今年读过的最烂排行榜中的前3位之一。不值得去读,浪费时间。
  •     充其量是套着新包装下的创新故事,还是鸡汤多于实干
  •     美国式的工匠精神,跟我们熟悉的那个并不是一回事。不过,无论是哪个,实干都是必须的。
  •     最近非常火的一个词! 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工匠精神! 社会对这种工匠精神的需要,但现有的公司制度和教育制度对这种精神确实扼杀的! 书中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孩子的工匠精神的引导,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培养!
  •     以这本书的定义,世界上所有人都能是工匠
  •     路過資源,kindle翻閱,沒啥營養。聽說標籤是#罗永浩推荐#,早知道這點,就又可以節約下載和這點閱讀的碎片時間了 = D
  •     这本书将创新创意与工匠精神描述为美国的传统,当一批人来到北美这个广袤的土地上,他们便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家园,一切靠着自己动手,没有太多的羁绊。因此成就了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些年,中国的创新能力日益增长,仿佛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我尤其看重实业及制造业领域,并认为这才是真正创造价值并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     本书亮点在于题目:工匠精神。这也得益于李宗盛和NB对工匠精神的大力推广。正文却没有太深刻的体现。作者阐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回顾了美国工匠精神都传承,从建国之初的个人主导,到现在的团队协作,从基本的硬件技术,到软件的政治、经济、金融制度和产品体系,最后点明美国工匠精神的失落在于制度,在于教育体制。总体来说还算比较牵强。要说工匠精神,本身的定义也是又问题都;此外,美国人有的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充分的商业思维。但真正要说到工匠精神,还要看德国、日本、瑞士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美国难以说得上说工匠精神的代表。所以此书并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也是匆匆浏览标题和正文内容。
  •     工匠精神 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
  •     #2016BOOK55# 并不同于我们直观理解的“专注”“打磨”“数十年如一日”,这本书所说的工匠是创新、发明、无中生有,社会需要工匠精神去进步,但是无论群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或者足够低的生存需求去容忍失败才有可能诞生这种精神。
  •     应试教育模式不可能出现书中所言之工匠,最多出现几个人体电脑罢了。
  •     5分钟读物
  •     突破界限。勇于尝试,思考不一样的东西^_^ 正儿八经看完之后,有一种感觉,工匠工匠,更像是发明家。(忘记为什么要看这个,忘记什么时候看完了。印象里似乎是个不太长的,朴(无)实(用)的书。嗯?
  •     思维散漫,举例成就,有拼凑之嫌。
  •     和翻译有极大的关系...tinker译成工匠就把原来的魂丢了...但是一时半会也想不出更好的方式...另作者这种框一栏的偷换概念有点厉害,把各种人都说成了tinker,但是提出的思维是好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我们原始的物质工具的改造能力
  •     这本书的视角比较新,只是都写的是美国的事,美国的工匠精神,离中国比较远,也不好应用到中国实际中。
  •     很烂的书,一堆举例子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属于作者自己的结论却几乎没有
  •     空洞
  •     讲了一些美国的案例,总体精神就是要发扬工匠精神,一个书名就概括了
  •     例子拼凑比较乱,只要做某件事情成功了的就都是工匠。
  •     比较热门的话题,如果抱着能立即学习到什么是工匠精神的想法,可能会失望了。文章主要是以成功人士的案例来阐明工匠精神,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也同时指出具备工匠精神不代表能或者商业的成功,当然本身商业的成功与工匠精神也不是完全的强相关。
  •     所谓工匠精神,即是美国精神的体现,也就是乔布斯式的Think different,见他人之所不见,潜心钻研、契而不舍,终成当今世界科技文化之巅。 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失业问题,也带来了人类技能同现代科技的失衡,鼓励人们的工匠精神,积极同步同科技的进步,或许是未来解放人类的唯一途径。
  •     很多废话的一本书
  •     狗血书名,书里讲的并非有情怀、死磕和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而是求变、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     来自成都的友谊~
  •     这个工匠和我们理解的工匠还是有区别的。。 (这个工匠指的是DIYer和Inventor)
  •     有些现实大家不说也没觉得怎样,一旦说出来会发现,后果是如此让我们无法接受,一本揭示现在社会本质的书,不仅仅是在说工匠精神本身,而是在娓娓道来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
  •     有些地方不好读。。。 但工匠精神确实需要有的,一个名族的未来,需要工匠打造
  •     炒热门概念的“云装逼”之作,无聊至极。动不动拉入美国先贤、爱迪生、乔布斯这种烂大街的例子。
  •     公司享读会中签所得,工匠精神是极致,小米Miui系统,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走路。 翻译一般,都是各种故事了,不影响阅读
  •     罗永浩推荐的这本书蛮一般的
  •     2015年读过。只是在简单堆砌。要么是翻译有问题,要么就是这本书炒作过火了。
  •     看了40%觉得没必要继续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