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童三部曲》书评

出版社:小知堂
出版日期:2002
ISBN:9789574500222
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
页数:478页

唯有死亡得以救赎

该怎样写《恶童三部曲》的读后感这件事儿,我整整思考了一个星期。要从这样一部小说中提炼出来中心思想、正能量,或者是任何正义乃至道德与法律的威严,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通篇满溢着谎言与欺骗,但是却不令人为罪恶倾倒,期望成为恶人,反而心怀怜悯与悲伤。也许这恰恰是《恶童三部曲》的核心,看到的是罪恶与谎言,却是修得了佛心与宽恕。《恶童三部曲》作为一部小说,故事的内核其实十分简单:一对双胞胎阴错阳差间失散了,两个人都过得不快乐,都在努力寻找彼此。当寻找的那一刻,却发现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多余的那个人,死去了。唯有死亡,能让家团圆。这样简单的一个故事,用正常的叙述手法,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孤寂与绝望,但是作者所使用的叙述性诡计,不仅仅将故事本身的结构复杂化,也使读者更加能够体会路卡斯在寻找亲人过程中饱受的折磨与苦痛。他曾在黑夜中数次醒来,酒精也麻痹不了孤寂的心灵和被莫名遗弃的痛苦。那些个日夜,他看着孤儿院中其他孩子的父母前来探望,而他得到的只是失望。多少次焦灼的等待,与对于自身残疾的厌弃,孵育出强烈的而无法发泄的痛苦。让年幼的他站在孤儿院的台阶上,睁着无邪的眼,面对焦心的父母,优雅而得体说:“您的孩子已经死了。”他用自己兄弟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假名,在镇子上游荡,试图寻找路卡斯的踪迹。他如亡灵一般穿梭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中,那一刻他真的是克劳斯,因为名为路卡斯的灵魂早已被遗弃在原本的小镇上,成为一个痛苦而扭曲的孤魂野鬼,日日夜夜在他脑中哀鸣低吟。不可触摸,也无法遗弃。路卡斯开始了写作,他开始杜撰路卡斯的过去,给路卡斯一个安息的可能。也许他是死了,也许他还活着,终将在他的笔下得到救赎。但是每当字里行间的路卡斯即将得到救赎时,命运的轨迹又一次将他推向绝望。因为真实的路卡斯永远无法逾越自己的心魔。在他笔下,他有了一个与自己共同度过黑暗而绝望的童年的兄弟,Claus,这让他在面对外婆的殴打和谩骂时有了勇气;他有了一个挚爱的孩子,这个孩子和他同样残疾。他用尽一切的力量去爱他,可是他深爱的孩子最终仍然死去了。因为他曾希望自己死去。在一连串路卡斯书写下的谎言中,他始终没有通过文字得到自我救赎,写下谎言,又忍不住推翻谎言,因为他的内心知道自己还远远没有走到真相的彼岸,没有解开几十年前他被遗弃的真相。当故事的最后,他被自己的兄弟拒绝了,而他明知那就是他的兄弟。唯有死亡得以救赎。================================================================让我们把锅丢给战争吧。【喂

何谓真相

很高兴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口气读完三部曲。简单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构思都不同于我以前看过的很多书,算是一种新的进步与学习。第一部恶童日记算是语言最出彩的一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在追求华丽而震慑人心的辞藻,却淡忘了平淡是真的箴言。我以前数学老师说过一句话:最难的题目,往往语言少却精炼,看起来题设很简单。作者给出的印证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最简单的语言折射出真实复杂的世界。而这恰恰又贴合了“恶童”的身份:一个儿童最简单最原始的世界里,语言苍白却不无力。而这种简化的过程,往往也简化了真相,给我留下了疑问与无法寻找到真相的谜团:恶童有没有杀女仆?恶童为什么一直以双胞胎的形势生活?神父究竟和小兔子有没有发生什么?神父的女仆究竟为什么而死?小兔子究竟是被迫还是自愿让众人来强奸她? 正因为这样,这些谜团的真相我都不得已而知。第二部可以算是看得最累的一部。从雅思蜜雅到玛迪阿斯到克罗尔到维多到失眠者,一切与路卡斯有关的人物都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尤其作者后来大篇幅地描写维多如何杀死自己的姐姐。所以说,第二部从某种意义上看上去像大杂烩,让人觉得混乱。最有价值的是克劳斯的返乡,让谎言初露端倪。而从第三部可以得知,第一部第二部其实都是路卡斯,也就是自称克劳斯的人的杜撰,这是他穿越国界后臆想出的在外婆家继续生活的故事。第三部则实现了从语言到情节的巨大跳跃。作者摒弃了简洁的文字,直接从情节上力求突破。这一对兄弟都遭受了巨大的心理磨难。路卡斯为了寻找亲人,忍受了多年的痛苦,不得不臆想出双胞胎兄弟来减轻心理折磨,最终找到科劳斯时,却因兄弟的冷酷而痛心自杀,直到死时也不知道自己残疾和父亲死去的真相。科劳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父亲的婚外恋,母亲在疯狂中打中路卡斯后,自己却被父亲的情妇收养并爱上自己的异母妹妹。虽然生活上比路卡斯好得多,但在回到母亲身边后,却因母亲极度思念路卡斯,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母亲眼里,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他却不得不因为血缘而继续照顾疯癫的母亲。所以在结尾,他不希望路卡斯回到母亲身边,剥夺他少得可怜的爱,也没有认下兄弟。同时,他也饱受双重折磨:肺部堆积的铅让他异常痛苦,因为爱着妹妹终生未娶孤独终老,母亲还时不时谴责他。这一对兄弟,无人真正地得到过幸福。从恶童变为垂死的老人,这三部曲里时时有真相和谎言。路卡斯臆想出来的,其实很多他都经历过。而他对医院的孩子们撒谎,恶语相向,正是他的一种考验。而这一切,未必科劳斯就没有经历过。作者一开始可能并未打算写续集,但第三谎言的确做到了真正的突破,将现实的残忍发挥到极致,让人动容。所有的日记与证据,恰恰是最大的谎言,而第三谎言里,我们却看到了真相。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相。路卡斯编出的东西,不仅是想让别人相信,更是给自己编织一种信仰。当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虚拟世界,用克劳斯的身份去接受真实世界里的真相时,他必须要自己面对真相带来的结果。而科劳斯也在编织同样的谎言远离真实的一切,否认路卡斯的存在,并骗他说自己和莎拉结婚。这何尝不是自己写下的另一本“日记”呢?有时候谎言比真相更温柔,甚至真实。兄弟俩各自拥有一半的真相,用谎言将真相补全。在他们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谎言和真相的边界已然模糊。清醒的人永得痛苦,疯癫的人却可以解脱。无疑,两个人的结局都是无可避免的死亡。只有那一刻,他们才是路卡斯与科劳斯。

我听了你的故事,所以我无法再忘记

  当合上书时似乎有点痛苦的滋味    感觉很象看完《爱情牙齿》后,很想责备一下作者,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么沉重的故事,我听了你的故事,所以我无法再忘记它,这样不好。我如果能选择的话,我会去选那些更加娱乐与无聊的故事的,象好莱坞大片一样,一觉醒来,该忘的就别再记着了。    可是恶童会占据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我会经常看它,但不会反复读它,就像已经变成记忆中常驻的那部分,像是失恋的初恋,无法替代,会离开视线,但是不会离开记忆

坚持一二 精彩在三

坚持一二 精彩在三----雅歌塔‧克里斯多的《恶童三部曲》好友拿二、三来的时候,我告诉她,算了,一我都不打算看完呢!我向来只喜欢软软呆呆的小可爱,这种阴暗杀手型的还是算了!她抿嘴一笑,坚持一下,精彩在后面哦!克里斯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更擅长的,是推翻已经讲述的,再给读者洗一次脑,当我看完三,哭得稀里哗啦时,实在是觉得作者真是后妈呀~!不过,正是因为三,才使得作品更完整,更耐人寻味,悲剧果然更震撼人心啊,虽然也因此,我不会有再看一遍的念头。战争最大的残酷,也许在于使得人们之间不再信任,在于对自己的命运永远也无法掌控。于是,只好想象,兄弟一直在自己身边—那深入骨髓的孤独,只好想象,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历练,只好想象,和周围人的互动,有波折但最后都将得到信任与帮助,这永远也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路克斯没有得到过爱,从小被抛弃的他,内心充满了对爱的渴望,对社会的憎恨,他放弃了自己的名字,而一生使用自己兄弟的名字,被抛弃的事实,让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连墓志铭上,也刻着别人的名字,路克斯的一生是否真实存在过?答案只有克劳斯这三个字。认识他的人,不知道他死了,知道他死了的人,不认识他。克劳斯,却恨自己的兄弟,霸占着妈妈的爱,却让自己承担一切的责任,他放弃了生命中唯一的爱,也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光明,努力工作,侍奉母亲,却得不到一丁点的爱的回馈,在绝望中麻木,得到兄弟的死讯,才终于看到一丝的光明:啊,也许可以在地下团聚,回到战争之前那温馨的时刻。全书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因为幼年所受的伤害,加上战争的摧残,他们的生命过早得枯萎凋谢了,如斯绝望,如斯痛苦,恶童只是乌托邦,死亡才是最终解脱。

恶劣啊

这个故事的顺序是这样子的(没看过的可以关了本页)欧洲战事年代,父是记者同时爱着两个女人,原妻子知道后枪杀了他,同时流弹伤了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路卡斯,妻子也发了疯。受伤致残的路卡斯和没有收伤的克劳斯开始了不同的人生,他们5岁分开,50岁重逢,对于痛苦的人生的抗议都是写字——日记、诗和小说,他们一定不是享受创作,而是对生存的绝望。第三谎言,才告诉我们关于那两兄弟的真实故事,这整部小说是不是可以算第四谎言,那作者本人的传记故事就变成第五谎言,一圈一圈套住的都是结构。他们三个似乎都相信另一个自己在某处存在着,也是一个人在不停的诉说,说的全部是用来填补空虚的故事。我们都认为,感情多么重要,希望是多么重要,故事里却是空虚多么主要,无望是多么主要。灰色的故事写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颜色,无论如何热爱赞美生命,其实也就不过如此的味道。恶劣啊~~

谎言之外

类似Tom Tykwer用《香水》通过视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嗅觉,Agota Christof用《恶童三部曲》里客观得近似于记录的文字刻骨地描画了残忍。这种并不具体的白描依托于战争的后台,非但没有苍白,反而更加深化了那个时代的扭曲。简单的描述残忍,或者说是客观地残忍,原来比任何复杂辞藻营造的气氛都来得让人不寒而栗。Agota Christof真正让我体会到:文字的客观性往往比任何视觉或其他感官上的血腥肃穆更让人得到冲击。书中,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把刀锋,被磨砺得无比坚韧,狠狠地又缓慢地划过人们的皮肤,看不到任何伤口却真的是无法呐喊的钻心刺骨。智慧带给人们文字,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欺骗,有欺骗的地方就会充斥着谎言,相互欺骗和自我欺骗有时可以成为活下去的希望,真正悲剧的是在自我欺骗中不断地相互欺骗。生活在谎言的世界无疑是如履薄冰,无尽幻想的结果是要么成为伟大的疯子,要么就是成为疯子。在一个人吃人的年代,成为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疯掉了却依然要披着正常人的伪装,看似幸福的生活在空中花园里。恶童日记、二人证据、三人谎言,唯一讲述真实的收尾之作却用谎言命名,让人不得不称赞Agota Christof的精明。很多人说,三部曲在分析死亡和绝望,我宁愿觉得它是在叙述着一种活着的方式,一种努力想活下去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看起来变态又疯癫,而且最终会换来毁灭,然而,它也毕竟救赎了那两个孪生兄弟那么久那么长。毕竟,在有的年代的有的时候,活着,意味着一切。

书写与欺骗

作为一个很懒的人,我一般都不会写诸如读后感这类矫情的东西,不过确实总还是会有那么一些东西实在是很夺目的存在让人不由得想要赞叹一下。恶童三部曲就是这样的一步作品。而说是三部曲,不如说是一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只有全部看下来,才可以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什么。这是个充斥着“书写”这一举动的小说,每一个看到的故事几乎都出于文中角色之手,而作者就好像只扮演了一个上帝视角的记录者一样“忠实”地记下了他们的创作与其过程。第一部的名字是恶童日记。文如其名,其作者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是以童话般稚嫩叙述的日记体陈述,却是一个异常冷漠的故事。故事的时间是战争的时期,他们被寄养在一个丑陋、凶恶、肮脏与吝啬甚至是一个杀人凶手的外婆那里。为了能够适应艰苦的条件,他们两个做着各种练习,禁食、装聋作哑、偷窃与欺骗、互相辱骂和殴打。他们让自己顽强而残忍,以可以在那个环境里生存,并且竭尽他们的能力帮助其他人。他们从受外婆的压迫,到可以威胁外婆的凶恶,虽然一直受到外婆的苛刻但是却还是愿意对外婆好。他们受到很多人的爱,住在那家恋童癖且同性恋的军官,他的传令官,神父,神父的女仆,酒馆里愿意看他们演出的人们,因为他们漂亮而且聪明。他们被教育文字,给很多礼物,可以洗澡,读书,下棋。即使被怀疑盗窃了逃亡士兵的武器也可以被救出来。他们怜悯邻居家的小兔子,那个饱受唾弃无法得到任何人爱的肮脏女孩,使得免受其他孩子的欺负,帮助她从神父那里讹诈食物,使得她可以不扒窃为生。虽然在战争的将结束的时候被***致死,尽管只有那个时候她才面带满足的微笑,因为她终于得到了爱。而小兔子的母亲这个时候也终于如小兔子告诉他们的那样,只是一直装聋作哑假装瘫痪,她只是为了不去面对世界,可是最后她却没有死,双胞胎用剃刀如她所愿割断了她的喉咙,然后结束了她的一生。他们的母亲回来找他们,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想要和她走了,相对于这个母亲,他们更愿意和那个凶外婆在一起。而之后,他们的母亲就和她与另一个男人生的孩子一起被炸死在院子里。他们悄悄的将他们母亲的尸体和那个孩子的尸体晾干,成为两句骷髅,藏在了阁楼里。他们的父亲来找他们,两次。第一次是为了找他们的母亲,第二次是为了逃出边界。他们世故地教导愚蠢的父亲,教他如何销毁证件,教他怎样选择在人少的时机越过边线……并成功的利用父亲引爆地雷,创造出那条绝对安全的路。之后他们分道扬镳,兄弟中的一个人越过边界,另一个留下来。两个人的日记正式结束。第二部的名字是二人证据。而实际上,这一部分最开始所有的内容都是关于留下来的路卡斯关于他生活的笔记,只用几节的篇章描写了几十年后回到祖国的克劳斯和他对兄弟的找寻,整篇文章看起来是给这个故事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对于路卡斯和克劳斯存在的证据。但是最后呢,却以一封警察对克劳斯的拘捕信为全文打上了一个诡异的结局,并且正式开始迫不及待的揭露谎言。路卡斯在朋友的帮助下脱离了失去克劳斯的痛苦,重新整理园地,开始生活。他如同儿子一样帮助神父,收养单亲母亲雅思米娜,并如视己出般对待她的儿子玛蒂阿斯,与书记彼得结为好友,理解书店的老板维多和他的小说梦想,抚慰失去丈夫的图书馆员克罗拉。而随着玛蒂阿斯的死,路卡斯也结束了他圣徒一样的故事。当克劳斯回来的时候,路卡斯已经失踪了很多年,而代替路卡斯看店的彼得把克劳斯误认为是路卡斯,并且给他看了路卡斯在这些年来的笔记,介绍了这些年来发生的事情。克劳斯在母亲、小女孩还有玛蒂阿斯的骷髅下眠,安详的睡去。而最后,就是那封逮捕信。克劳斯因为签证过期又在酒馆打架斗殴被逮捕,他声称曾是这个国家的人并且有一个兄弟,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证明这一点,曾经有资料说过外婆的存在,但并没有具体说她收养的是谁。从他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些手稿,他觉得可以成为他和他的兄弟存在的证据,可是经过笔迹判定,这些手稿却仅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克劳斯刚刚来到这个国家的时候。两人的证据也正式地破灭。第三部的名字是第三谎言。而实际上,如果单从内容来说,它的存在是为了揭示了前两部的所有谎言。这一部正式的分成了两个视角,真正的路斯卡,和真正克劳斯,但是依然是以两个人的文字的交流来表现的,不是陈述,而依然是文字。而文字,本质上就是谎言。大使馆找到了一个很像克劳斯(Claus)所说兄弟的人,不过他的名字是克劳斯(Klaus),而且是这个国家著名的诗人,笔名是克劳斯·路卡斯。而这时候克劳斯(C)也终于透露出了他真正的身世,揭示了他之前所有的谎言。如果说最后可以总结的真实的话,就应该是如下了。克劳斯和路卡斯本来是一对兄弟,父亲是一个记者,在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告诉了他们的母亲他有外遇的消息,并且决定要离开他们去找小 三和她未出生的孩子一起生活(真是直率而不计后果的男人),然后被愤怒的妻子杀死了。克劳斯和路卡斯去阻拦的时候,路斯卡被榴弹射伤脊椎,然后一家人都住进了医院,然后造成了分离。就从路卡斯这边开始吧。医院的时候路卡斯开始孤独一人,他开始孤僻而暴躁,因为除了他每个人都会接受到别人的爱,于是他告诉其他孩子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死了,给其他的孩子读信的时候告诉他们他们丑陋无能不再想要他们了。他的脊柱上的伤口使得他无法正常的走路,而他对自己相貌的丑陋向来自卑,以至于他对人变得更加凶恶,为了将别人的轻蔑和鄙视变成憎恨。然后医院被轰炸,然后被送到一个不认识的外婆家寄养,在这里路卡斯写下了恶童日记的故事。而正如他自己说的,“不,都是一些谎言。一些虚构的内容。这些故事都是不真实的,但是也有可能存在。”之后就如同恶童日记的仓促结尾一样,在一个并不是他父亲的男人的牺牲下,他离开了祖国,到了另一个国度。在那里,他遇到了养父彼得以及他的妻子克罗拉,并以克劳斯的假名重新开始生活,直到几十年后再次回到祖国,却物是人非,他不能允许这一点,于是在儿时恶童日记的基础上,写下了二人证据,以隐晦的语调写下了他所有熟悉的人,写下了所有他所期待的剧情,包括他从没有过的家庭,爱,朋友,以及自己的死。当然,本应也有重逢,他最后也没有让自己相信,于是他写出了分离。他最大的痛苦。最后他死去了,因为克劳斯不再相认,他想要留在这个生养他的土地,于是跳下了火车。于是就是这样,有很多的谎言,也有很多的真实。所有的人物其实都有现实的背景,却又把自己的情绪附加到了他们的身上。比如说从来没有双子,而只是路卡斯觉得如果可以有另一个人来陪他,他会不那么痛苦,而且他希望那个人可以是那个抛弃他的哥哥。那些训练也许是存在的,但更有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写在纸上以让自己麻痹。而玛蒂阿斯其实就是他自己,因为痛恨而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却又不舍地基于厚望。……等等,谎言太多,可是在没有这样的一个对照的情况下却又如此让人轻信,只有在一次次回顾并破解那些谎言的时候,才发现了残忍的外表下,路卡斯心中的痛苦,因为离别,因为孤独。而关于克劳斯,他出院以后被父亲的小 三收养,然后和她以及她的女儿一起生活。他尝试去找了路卡斯,但是没有成功,或者……他害怕真的找到,于是每次没有找到的时候,都松了一口气。他和小 三的女儿相爱了,可是最后还是分开,而最后即使还爱着她,也拒绝了她的爱。而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女人和她的女儿实际上也是路卡斯日记中的那一大一小两个骷髅的原型,可是路卡斯应该从来没有见过她们……具体是否如此呢,我也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不是作者的特殊构思,那么就是我的乱想了。之后路卡斯平淡地生活,成为了一个印刷工,直到厂长,最后因病退休,但是之前被发现了写诗的天赋,于是被挖掘成为这个国家著名的诗人。而实际上这里又是一个问题,这个段落是克劳斯看了路卡斯的文章后写的,克劳斯的经历实际上可以完全对上路卡斯文中的失眠者,这是纯粹的巧合呢,还是刻意安排的谎言,又是作者一个没有解释的部分。克劳斯和路卡斯的母亲早就疯了,为了不让他们的“安静生活”被打扰,克劳斯选择对路卡斯撒谎,欺骗他们毫无干系,于是他们最后没有交叉。路卡斯最后被克劳斯葬在了父亲的墓地,并做出了随他而去的准备。故事完结。这是一个充满了虚伪和谎言,却最为真实的故事,就好像作者的自传一样,却比任何的自传都要直白。不过文字,本就是谎言。而说是谎言不如说是一个解密,是为了让别人可以最后识破陷阱,抓到文字背后的真实,识破那个被掩饰的内心。毕竟文字的最终目的就是倾诉,每个故事,都是自己的故事,只不过所有的作者都会这样想吧……只要那些可以真的理解我的人,来听我的故事,哪怕一个,哪怕没有。也许是因为个人原因吧,或许也只有对于这种在大部分眼中很是晦涩的故事,才是和我最相近的气场,而正是因为相近,才能够让我真的感动。于是这样,如果我的评价有效的话,我要把这套故事评价为我读过最差的作品,叫所有人都不要去买这本书,但是一定要下载这本书的电子版存在自己的硬盘、U盘、移动硬盘还有网络硬盘里,并且一遍遍翻看并像对魔术解密一样对这个作品里所有的谎言挑刺,然后大肆嘲讽一下作者。如果说要原因,只是因为这个作品已在数十年前已经完成,又并非出于我手。对此我认为寄予再深的怨恨和嫉妒,也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连名字都不需要

起初看到《恶童日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想到是日本悬疑小说,黑暗又阴沉。不想无意间打开第一章之后,就被那种儿童式的简单叙事的口吻给揪住了。《恶童三部曲》一共是三本书,按出版顺序分为《恶童日记》,《二人证据》和《第三谎言》。扣我心弦的就是第一部《恶童日记》。在地一本书里边,是一对双胞胎的日记,他们用“我们”作为叙事人称,讲述在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食物短缺,人民生活艰难,而他们的母亲只好把他们送到素未谋面的外婆家里。他们的这位外婆是个众所周知的“恶人”,肮脏,凶恶,吝啬,还是一位弑夫的杀人凶手。两兄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成长,他们受尽辱骂鞭打,食不果腹,世间残酷有多冷,他们就生生经受了多少。为了生存,他们有一套练习,练习忍受皮肉之苦——互相殴打对方,告诉自己,“不痛,不痛”直到真的不再感觉到痛为止;练习被辱骂——互相辱骂对方,用尽难堪的语言,直到再也不在乎他人怎样看待自己,不再因为被骂“狗养的”而脸红耳赤;练习心灵之痛——通过不断对自己重复曾经母亲对他们说的话:“亲爱的!我的爱!我爱你们,我绝不离开你们的身边,我只喜欢你们,永远……你们是我们的所有……“不断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同时也减轻他们的痛苦……也有不为生存而是为了满足心中的好奇心的——练习行乞——“你们为何行乞?”“我们只是想要知道这么做的后果,观察一些人的反应。”……回家的路上,我们将行乞来的苹果、饼干、巧克力和硬币全都丢到草丛里。而我们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是扔也扔不掉的。他们无畏无惧,因为畏惧也没有用,用“更恶”去对抗“恶”,怕痛就去练习抗痛,怕伤心就让自己习惯伤心,自己制造武器保护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帮助人不是出于善良,而是因为别人需要而他们愿意去做,没有什么定义,他们自己就是准则,就是指标——这两个所谓儿童不是本质“恶”,而是他们本身就是“恶”的本质。他们是“恶”最原始的化身,他们从未接受过教育,世人也将他们隔离在外,他们的思想没有经过教化,仅仅凭着世界在他们眼中呈现出来的模样,靠着自己的本能去学习生存的技法,形成一套他们的行动哲学,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和改变他们。我们还会注意到,在《恶童日记》里,所有的叙事口吻都是以“我们”作为叙事人称,他们是两个人,但却紧紧地融为一体,同吃同睡,同进同出,一起被抛弃,一起受难,一起成长,一起作恶,他们在一起没有分歧,没有对话,甚至连名字和自我都不需要。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所以无人能敌的地方,他们没有期望,没有束缚,与社会脱节,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漠地活在这个世上,在他们心里没有善恶之分,只有自己想与不想,如同人之初,只有本能欲望,而没有道德教化。译者在序言中说:真正的“恶”就是在面对“恶”时的无感和冷漠。我在看第一部的时候,随着这对双胞胎的种种行为——邮差不愿避开外婆将母亲的来信直接交给他们,他们就打到他交出来为止。拒绝回到母亲身边,眼看着母亲被炸死而面无表情地将她埋入地下。把走投无路而回来求救的父亲引向地雷,踏着父亲的尸体跨越边界……这一系列令人胆寒的恶行,我虽觉得触目惊心,却又在冥冥中感到内心有一道道的枷锁“啪”的一声打开,一面觉得沉重一面又觉得轻松,我还暗自嘲讽自己,究竟心里压抑着多少暗黑的仇怨,才会在看到他们全然不顾伦理道德,想要就得到,不爱那就目不斜视地丢掉,这样干脆利落地行恶时,觉得心里很是痛快啊?在那一刻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恶人,因为我居然会觉得这两个孩子的心底澄澈无比,要比起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好人要更坦诚一些。我们太多的人,为了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受大家喜爱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保持微笑,举止得体,言谈体贴,常常要压抑自己的埋怨、愤怒、不甘,将所有负面的黑暗的情绪紧紧压在心底。我不知道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连自己都不愿意去面对的那些灰暗角落究竟都蒙上了多少层灰,是不是那就真的见不得人,是不是就得被忽视,被压制,最终变成一个沉重腐臭的石头日日夜夜拖累人心。我为什么会觉得心里的枷锁被撞开,是因为在这些故事里,亲情,家人,道德,礼教,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难以割舍,那么的无法抗拒,人的本能和原始的情感欲望被正视着。恶童真的是恶童吗?他们全无情感吗?连至亲的生死他们都可以视而不见,冷漠对待,但对于毫不相干的人他们也可以不求回报倾力相助,他们看似完全不需要与人建立情感联系,但却能在他们的行动里看到他们对世界情感的反馈。世间的礼教对于他们算什么呢?他们说:“不,我们不遵守十诫,也不会有人遵守的。上面写着‘你不可杀人’,结果所有人都在杀人。”大实话,所以所谓的正常人与恶童之间的分别到底是什么?这对双胞胎的行事所遵循的又是什么呢?以暴制暴,好心好报,他们帮助一些人,面对感谢他们毫不在意——“我们并不仁慈,带这些东西给你,只因为你的确需要它们。“不根据关系的深浅来决定待人的好坏,不因为血缘而更亲近,没有应该不应该,只有愿意不愿意,不是带着责任感去做,而是不违背内心地活,恨也极力恨,心中亦另有仁义在。——我所看到的是未曾承过社会的情,未曾担过礼教强加的责的人在面对世界所作出的选择。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什么也都不想要,所以全凭自己所想,反正无所谓做的好与不好。“既然我们决定了要分离,就必须是彻底的分离。分离需要的并不是国界,而是安静。”随着两兄弟的分开,这个被他们俩营造出来的独立于外部大世界的恶童世界也被割裂开,在第二部《二人证据》中,再也没有了【我们】,他们是哥哥克劳斯和弟弟路卡斯,在名字出现的那一刻,我们就知道,他们已经分处在两个不同世界里了。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弟弟路卡斯在哥哥克劳斯离开后一个人生活那个他们曾经一起长大的村庄里的故事。哥哥离开后,弟弟开始接触更多不同的人,跟更多的人建立关系,走出了他们小时候那个闭合的圈子,走进人间烟火中,过得像平常人一样规矩,不再日行一恶,虽然仍凭着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但随着年岁增长,世事变化,与世界的联系愈加密切,需要一个人承担更多的不可挽回和无能为力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再也回不到和哥哥在一起并肩作战就足够对抗一切的那些日子,在失去那个隐形的屏障之后,和众人一起暴露在光怪陆离的人情世界中,他需要面对的痛苦和繁杂更多,其中最深最重的,是对哥哥的思念。很多人会问,既然兄弟情深,为何还要分离,在这第二部分,也有人问到克劳斯,他的回答是:“我们总得有一个人留在这里照料牲畜、院子和外婆的房子。我们也得学学不靠另一个人过日子,单独一个人过。”那么就单独一个人过,他整日劳碌,做什么都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但什么都留不住。“虚空”就是在这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对于世人的眼光不管不顾,照顾一个与父亲生下孩子的女人和她的小孩,照顾一个丈夫被冤死的女人,两头奔波,日夜都在行走,最终这些人都离他而去。哥哥离开后的世界对他来说满是“虚空”。“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旧约·传道书》这一段摘自传道书中的话,在我看来,是完完全全对于第二部《二人证据》的概括。(为什么我一个不看圣经的人会知道这段话呢……是因为我在书里看到弟弟路卡斯跟神父念起了传道书,我觉得还蛮好听的,仔细想想一个恶童读的东西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就去找了传道书来看,这一看就感觉到,这对双胞胎的行事风格跟传道书真的很像。)我们都在期盼着哥哥克劳斯的回来,在最后,克劳斯终于回到村子,尽管路卡斯已经离开,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因为他出现了,他们相互思念着,就总会相见的。就算真的无法相聚,也为这最后一点兄弟间的温暖而感到安慰。等我翻开第三部,是两兄弟在分开后的日记与现实生活交叉出现,这一点温情,又被这与前情几乎完全颠倒的“真相”给消灭殆尽了。我一开始没看懂,为什么很多的人物与前面两部完全对不上号,但是又确有其人。作者全然不解释,只提供细节让你去思考。“我告诉她,我试着去写些真是的故事,但是在某些时候,当这些故事以为本身的真实性而令人无法忍受时,我就必须去改变它。我又告诉她,我试着去叙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做不到,我没这个勇气,因为这些故事会深深地伤害我。于是我就美化一切事实,描述出来的事物往往和它本身所发生的事实并不相同,而是我原先对它的期望比较接近。”这不是两兄弟中的任何一个说的,这只是书中一个人物说出来的,但那就是真相。是的,前面两本书都是虚构的日记,是他们为了接近期望,为了逃避无法面对的现实而写的日记。所以在里面只有“我们”,没有哥哥和弟弟的分别,只有他们做了什么的记录,没有内心活动,因为他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们希望他们一直都是在一起,无需分别你我,无需揣测对方,只齐心协力地一起生活,是由此产生的恶童日记。在日记中,母亲死于战争的炮火,父亲他们所杀,他们兄弟是为了分离而分离。真相是,他们的确失去了父亲,但不是他们杀的,而是因为与母亲感情破裂而被母亲所杀,他们也的确失去了母亲,但母亲没有死,而是疯了,对于弟弟而言,失去的是那个只记得失散的哥哥而忽视自己的母亲,对于哥哥而言,失去的是被弟弟藏起来再也无法相见的母亲。与哥哥的确分离了,但哥哥是被母亲误伤而被送往康复中心之后失散的,就算最后终于重逢,弟弟却是为了要独占母亲而拒绝与哥哥相认。就像是从畅快肆意的地狱跌回了被私欲缠绕的人间,我虽然在一开始没有看出来前两部是虚构第三部才是真相,但是这种感觉在翻开第三部的第一页就感觉到了。原本我以为是作者笔力不足了,后来才觉得,她是真的很细心去描写人间故事。对嘛,这才是人间,打败人的不是什么灾难战争,而是那些看似深情的冷漠,是生活里细细密密没完没了的折磨,多的是有点脏脏的带着私欲的情感,多的是不聪明不好看的小心机,一点一点将一个个人分隔开。都在追寻着圆满团聚,却又因为这样的心意而制造出一次次的分离,这是人间。在第一部里,我们只能够看到他们的行动,却无法探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等到我们看完第三部再回去看第一部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更多的去看到他们内心的愿望了——在日记中,他们作恶多端,但仍有人会对他们宽容,我总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对恶童心存好意(对我就是很喜欢把人往坏处想),现在会知道,他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抗世间的恶,却也仍然期盼着“幸运”与“被爱”。希望他们能够一直在一起,就算分离都是出于自愿,都是出于意外,而不是因为各人的自私。这本书写的特别精炼简短,简单粗暴,但是可以挑出来讲的东西太多太多,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大有文章。它让我很直面地去了解了一直以来很避讳的【恶】。一直以来我对自己都极其严苛,不允许自己对人对世界有坏情绪,不允许自己心生恶意,现在想想,其实那也是一种【恶】,《恶童日记》虽然是虚构,也是人间的不可能,但是让我们可以多去想想如果试着把那些所谓很重要的人情关系,道德责任放下,究竟是不是有那么坏。不是说跟恶童一样冷漠无情,而是可以允许自己将这些沉重的,我们以为必须要背负的东西,看的不那么重。


 惡童三部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