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拍卖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26
ISBN:9787535778741
作者:菲利普·布朗(Phillip Brown)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菲利普·布朗(Phillip Brown):
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杰出研究型教授。
休·劳德(Hugh Lauder):
英国巴斯大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学教授。
戴维·艾什顿(David Ashton):
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荣誉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书籍目录

导论
虚假承诺
知识战
质量-成本革命
数字泰勒主义
人才争夺战
全球拍卖中的管理
高技能、低工资
陷阱
新的机遇

作者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对工作和收入的“破碎承诺”(broken promise)问题。接受更多更好教育就能带来好工作和高收入,这是教育曾经给人的“承诺”,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承诺”已没有了往日的价值,也可能无法兑现。按照作者的观察,劳动市场正在上演两极化的“拍卖”。在顶尖大学受教育的精英继续留在市场顶端,企业为争取他们,愿意支付高价薪水,就犹如增价拍卖。相反的,一般大学的毕业生没那么受市场青睐,在劳动市场上不得不压低薪水来换取就业机会,这就像是一场价格越标越低的荷兰式拍卖(Dutch Auction)。当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期待毕业后从事专业、管理阶层的工作,但一个国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当白领。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如何迎战这个挑战值得关注。


 全球拍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读这本书,对于我一个“文科生&女性”有点自讨苦吃。想起了章子怡在参加《最强大脑》时的感慨:死了许多脑细胞。如果不是因为想将书本中知识补充到所从事工作的关系,我估计我可能早就将这样一本学术书浓郁的书丢在一旁了。(前年读《用消费改变世界》一书时亦有同感)。所读的与经济有关的书中,大概只有《小的是美好的》一书让我读得不费劲,且有启萌之作用。书的副标题是“世界已是平的,教育如何改变命运?”,大意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机会协议”(注:国家的作用被局限于通过教育为人们创造机会,使人 们在全球竞争中成为受青睐的劳动者。)未能实现它在教育、就业及报酬方面所做出的承诺。虽然描写的是美国的国情,但与现下的中国国情也有相似之处。书中的有些描述,亦与中国的情况接近。比如,中国的就业困难和失业率;又如,取得大学学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迫使大学毕业生从事于一些低收入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实际上并不要求从业者具有大学学历。果然,这世界已是平的。书的最后一页“结论”中说明“美国梦已经衰落”,这倒是让我一直在思索何为中国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过去30年,中国一直在跟随着国外的发展轨迹在进行中国式的探索,那么中国梦最后的成果是什么呢?有无国内的学术界在做这样的调研和分析??本书有一个遗憾,就是未将澳洲的国家纳入调研范围之列。尤其新西兰那个中土世界,会不会给出一个不太一样的结论?
  •     世界已是平的,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曾几何时,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是件多么光荣的事情,然而时代的翻转,早已给这份喜悦过了好几遍水。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手握同等层次的学历文凭,当大多数工作岗位其实只需操作上手就能熟悉,学历作用大打折扣,对于高学历的追求,人们是否还会孜孜不倦?追求高学历,不是中国特色,美国也有,甚至放眼全球其他各国,也不例外。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类比,工作的时候,有些人会用加班这种延长工作时间的作法来彰显自己的功绩,可是人明明一天只有24个小时,如果大家都工作24个小时,那么这种统一的标尺,是否还能真正成为彰显一个人功绩的指标?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用高学历来证明自己的就业能力,那么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跳入这场竞技场中,共同面临这个僧多粥少的局面时,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出现更高的学历(比如博士后的n次方)或许能够脱颖而出,要么就是用人单位提高招聘指标。世界已是平的,人力资本早就在全球内开始流动,不然也不会有全球拍卖这一说。而且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化的全球社会,许多工作通过IT化的手段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益,公司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在这个方面并不会唯“学历论”。毕竟,高学历者暂未摆脱“高学历=高工资=高待遇”的思想影子,而公司出于经营效益考虑,它根本无需耗费如此大的成本去招聘“感觉良好”的求职者。它们真正需要的下血本投资的,是领导精英层的人物,是那种“十个臭皮匠都抵不过诸葛亮”的精英人物。所以说,现状导致了结果,供过于求的现象开始泛滥——或者说,是“假象”。“假象”?为什么说是假象?答案就在书中:“即使是在大多数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繁荣社会里,社会稀缺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因为稀缺,所以有需求;因为有需求,所以有了市场;也因为有了市场,所以个人身上这种吻合需求的价值,才能借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兑现财富。很多人都会去争取那些人云亦云的光鲜牛X岗位,但是他们却没有发现这份殊荣已经成了过去时。这些岗位早已不是现在社会的稀缺,自然不会需要大量人员来进行填补。在这个“平”的世界,没必要大家都去争抢同一碗皮蛋瘦肉粥,因为这个社会的“三高”症状太突出,五谷杂粮粥或许才是亟待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粮食。反观当下,不少家长都会振振有词:“我不要我的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如果是我,我可能更倾向于说:“不要输在‘观察世界’的起跑线上。”还没看清楚这个世界路是四平八稳还是崎岖盘绕,就这么一股脑热地摇着“教育”的大旗往前冲,并将它作为生存必备的筹码,这举动实在令人费解。有时候盲从比迷茫更能噎住一个人发展的喉咙,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做什么”,还得知道“为什么”。毕竟,面对世界这条亘古不变的“稀缺”定律,敏锐的嗅觉和清晰的辨识会比高学历更受市场欢迎——除非,高学历能带来这些东西,但至少,现在的高学历状态不太乐观。未来,还有很多很多,将等着我们拭目以待。
  •     从最初的想读,到拿到书,经历了太长的时间,我早已忘记对它的期望。不知道最初把它想象成哪一类书了,应该不是我看到的这般深奥和教科书式。翻开这本《全球拍卖》,第一感觉就是,它好适合做大学的教科书,连第一章的导论都用得这么标准。然后我发现,我很难静下来心来读它。当然,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学术性类著作难易抓住我的眼球。所以,这本书很委屈地被冷落了好些天天。清明节放假回家,在车上百无聊赖,倒也看了大半本。收假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剩下的内容。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会我们接受怎样的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书,不如说这是一份全球人才拍卖报告,通过调研和数据,向读者展示了全球人才的争夺战争,以及教育的作用。没有教育万万不能,但教育也绝不是万能的。上一个好的大学,就可以获得一份好的工作,这是教育给出的虚假承诺。好的标准是什么,要看跟什么对比。以中国代表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人都想去外企工作,觉得待遇比民企要好很多。但同在外企,外籍员工的待遇又会比中国籍的要好,或者说,在国外,中国籍员工的待遇不如外籍员工好。在人才的争夺战中,并没有完全绝对的公平。考虑到质量和成本,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转向发展中国家,代加工也好、人才引进也好,无非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成本相对更低。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机遇。内容太深奥,感受很肤浅,只有这么一点。PS:这本书比较适合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像我这种的普通读者,恐怕读起来比较费力。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不要被书名中拍卖两个字迷惑了,作者的视觉是全球范围的教育,对正在定位自己的求学者有帮助
  •     有理论,有数据,有逻辑分析。
  •     记住了数字泰勒主义
  •     可以说是近期买过的最差的书,完全被封面上的"教育"两字忽悠了。全篇感觉不知所云。
  •     逻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