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49552576
作者:许葆云

内容概要

许葆云  陕西省作协会员,知名历史专栏作家,长期致力于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荣获第二届陕西图书奖文学类奖,并出版《谋略就学李鸿章》、《升迁就学曾国藩》、《经商就学胡雪岩》等多部作品。

书籍目录

目录
引 子 知行合一读阳明
第一次
直视黑暗,看破愚忠
第二次
龙场悟道,良知自救
第三次
知行合一,无解中求解
第四次
力行,打出一个心学
第五次
破心中贼,和皇权搏斗
第六次
天泉证道,圣人必可学而至
后 记

作者简介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
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知行合一__王阳明的六次重要转折点读《王阳明的六次突围》/by烟波浩渺1980在说本书《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之前,不得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的来历便是来自于王阳明的“心学”。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改名为陶行知。这个名字也是广泛被人熟知的。历史学家钱穆说:“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收集王阳明资料是看到二人的评价,我认为是最中肯、恰当的: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以上便是辅助阅读。本书是一本关于了解王阳明一步步成为著名的心学名家的历史随笔,既不是散文,也不是传记,亦可以当做是传记来看,只不过在书中王阳明出场时28岁,从他被状元父亲安排的官场之路说起。本书以王阳明的经历和思想为主,作者自我感触为辅,重点讲述了王阳明如何从一个官二代的富家子变成著名哲学家的过程,突出他六次思想转折点,从旧礼教中突围,从自我突围。许葆云的语言平实厚重,思辨颇多,一方面是记录了王阳明的一生坎坷经历,一方面记录王阳明思想成长之路。读此书便是了解王阳明的一本基础读物。没有什么高深的、长篇大论的“典籍引用”,只有信手拈来的轻松惬意。不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史家传记中寻找,不要懂繁杂的儒学体系。风格如同当时我喜欢读《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一样。同样是写历史、写历史人物,作者的笔下的王阳明写的鲜活富有趣味、人情味。语言接地气,阅读起来亦是轻松毫无压力。王阳明的经历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心学理论亦是来自孔孟之道的传承,却有创新发展,重人性的良知,重视实践操作,重视经世致用。王阳明先生用一生的行动去实践“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文能上书直达天听、开坛讲学著书立传,武能带军打仗、剿灭悍匪。从书中做的讲述来看,王阳明从来没有过一帆风顺,多次遭遇生命危险、例如为言官请命、龙场的穷困潦倒、宁王反叛的行军之险、开坛讲学的饱受争议,杨廷和之争,皇帝昏庸等等,读过之后,唏嘘感叹,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不仅仅在于后人的不同目的推崇,而是在于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坚毅非凡的信念,远非常人可能比肩。王阳明悟到“知行合一”是在正德三年(1508)龙场谪居之时,而当时担任贵州提学副使的席书做了第一个听众,同时,也成了第一个向王阳明质疑并被其说服的人。 另外,席书还是一位尽力帮王阳明摆脱困境的知心朋友,在听过阳明宣讲“知行合一”之后,席书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更是耐人寻味:“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这正应了王阳明舍弃后世诸儒,回溯儒学源头,直追孔孟,还原儒学本来面目的志向。作者细致分析了龙场悟道,关于龙场悟道被后人所渲染充满了神秘色彩,从来思想感悟来说,悟道没有那么的高远,只是也只能是来自于生活。仆人的生病便是悟道的引线,从前高高在上的状元之子,在贵州龙场过的日子连普通平民都不如,难以饱腹,居无定所只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格物致知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王阳明来说,都是空想。反而是从仆人身上发现了,知和行只能身躬亲行,不假他人之手。后续的故事照样很精彩,王阳明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想家,实干亲力亲为,“良知”一词的内涵被其领悟,爱民、忧民,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即使再混乱的王朝,再昏庸的正德皇帝,即使被逼迫从管从政,一旦在其位必谋其政。从开始的开堂审案失利,到协调龙场各土司、平叛宁王、庐陵逆天上书抗税、江西组织正德皇帝入境••••••开坛讲学,退隐朝堂。如果除去里面的心学理论,完全可以把本书当做是一本关于明朝正德年间的那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读,当然了离开了其心学理论,王阳明的故事便少了些整体感。从人格从思想来看,王阳明被后人尊为圣人,亦不需要多言,民心、仁心、良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摘选书中喜欢的几段话:【P61】给苗人讲课,正是“已欲立而立人”,应了孔夫子“仁”的本意。从放下身段照顾仆人,到与周边的人交往,再到结交苗人,直至给苗人讲学,阳明先生对良知的感悟越来越深,同时把自己心里的良知大而化之,勇气、智谋与之俱増,帮助的人越来越多,这又应了孟子所言“充其恻隐,而人不可胜用矣”。良知,是一个神奇的概念。它就像一颗火种,在人的心里点亮,你只要伸出手,就能吧这火种接过来,点亮自己的心,也能用一片良知去对待别人,正像阳明在《大学问》里讲的: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已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P91】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给“乡愿”加了一个批注:“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后世学者李大钊说得更直白:“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乡愿危害之甚,由此可知。”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原本读王阳明是想求得内心的平静,却不小心从书里看到阳明怎么计谋多端地在宦海沉浮。文中有些议论有点太牵强了。不过话说回来,参考后记里阳明给弟子说的话。读书听故事,取其“悟”而不要紧抓着如何“悔”。同理读书也当取有用的部分。取《传习录》再看吧。
  •     看完这本书很想再看看熊逸的《王阳明》,从不同角度了解阳明先生其人。
  •     中文 2016-1
  •     或许不会想到是这本书是我忽然对《四书章句集注》产生了怀疑
  •     还不错
  •     作者自己的胡乱推论太多,夸大太多,唯一还有几分道理的是对龙场悟道的分析,认为王阳明身处困厄,被迫去做以前从来没有去做的鄙事——照顾生病的仆人,在帮助他人中感到充实与快乐,结果悟出心外无理,“良知不假外求”。原来“仁”、“良知”早就在自己心中,自己一直不知道。
  •     
  •     写的很详细。可我还是喜欢《明朝那些事》里面的那种叙事。
  •     不错,补充许多细节,很考究,思维严谨,挺受启发!
  •     是读过的王阳明传记中,比较严肃的一部。
  •     有点扯,怎么感觉看初中生写作文似的,那些联想啊排比啊,真是醉了
  •     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烂的人物传记了。
  •     跟随王守仁历经六次突围完此一生,终于能够更加客观地体察到“阳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正宗味道。
  •     好棒✔( •̀∀•́ )
  •     作者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YY比较多,很容易给人误导,书中的阳明先生完全是一副屌丝逆袭的感觉,龙场悟道说得好像轻而易举似地,却没有说过阳明先生从小是怎样学习,拥有怎样的天赋。阳明先生的经历,正如乔布斯先生说的,你过去所做的一切,都会串起来在将来形成一个点。
  •     叙王阳明人生经历,兼带评议。然对其心路历程撰写的不够深刻,难述心学之本质与现实指导意义。后记写的很精彩,值得深思。算是国内市面上较好的心学书籍,强于众泛泛而谈的阳明传记。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经历过阳明的苦难磨练,资质再高也达不到‘至善’境界
  •     解读王阳明不错的一本历史读物,风格类似明朝那些事。推荐下
  •     心学入门书籍,以古为镜。
  •     作者深知市面上关于王阳明的书俯拾皆是因此还是努力了,起码是新瓶装旧酒。
  •     把王阳明写成了一个人,可与赵柏田的《岩中花树》对照读。
  •     通俗易懂
  •     把历史铺成了深夜评书,把制度和思想写成了市井的精打细算。读完第一章就此放弃。
  •     前半部分有一些对历史规律的深入分析
  •     本书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阳明心学一贯提倡的是人须在事上磨,传习录里有一篇特意讲了这个问题。BTW:作者的《王阳明》小说很精彩,本书则侧重描述了阳明先生在人生重大经历下的思想转变节点,并结合了传习录,阳明先生的诗文书信杂记等片段来更加深刻的解读其思想升华的成因,值得一读。
  •     如果是当做入门来读,已经非常之好。如果是读故事的话,建议还是《明朝那些事儿》,读理论的话还是杨国荣老师比较有所获益。感觉作者是被书商逼得……有些成功学味道。后记比正文好,但难免有点点鸡汤不给勺儿的质感。
  •     只能算是一部王阳明的小传,文笔一般。虽说将王氏“心学”概括为六个阶段有利于叙述,但终究过于简单了,感觉连入门读物都够不上。
  •     NOT BAD
  •     感觉王阳明牛就牛在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
  •     作者偏爱宦海沉浮,立言立德立业被扁平化。对心学的理解太浅,致良知成了以诚待人就天下无敌…看不到心理对抗太可惜,正德嘉靖被黑成脑残也很逗。但以六次突围为线索也是清晰明了,算阳明传记中的新角度。1.26读毕
  •     拿“致良知”来套王阳明的行动,一到关键时刻,阳明先生的良知就开始发作。。阳明先生其实是一个有勇有谋,精通政治的官场老手,致良知,是士大夫的应有之义。
  •     王阳明的心学成长史简直就是,基恩斯坦诺维奇《机器人叛乱》的写照,年轻时“狂者胸次”(放纵基因和自发性心智),壮年时龙场悟道得“知行合一”(开发理性工具和狭义理性),心学大成时“致良知为先”(调用启发式心智和广义理性)。
  •     读了一遍,历史故事夹杂着哲学观念。很多东西其实只是作者的看法,我觉得可以当普及读物,解读太多了,里面有点过于太捧了。不过,整体让我了解到了心学究竟是啥
  •     扉页上的简介说这本书是与《万历十五年》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齐名的明史佳作。“龙场悟道”一节写的很好,阳明先生身处绝境,悟得心学,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目标,眼前的苟且才可以承受。“天泉证道,圣人必可学而至”一节,王阳明悟得“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提出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圣人的境界,冲破了理学的思维限制,为心学拓宽了生存空间,如果把儒家哲学视为儒教,王阳明事实上是一个宗教改革领袖,类似新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他们都推崇宗教中的个人主义,每个人都能解释论语和每个人都能解释圣经,是一样的道理。心学的这种“个人主义”倾向,从王阳明多次遵从良知违背圣意就可以看出,统治阶层向来比较害怕“自由意志” ,王阳明死后,嘉靖下令禁止心学。但心学却传入日本,并对社会变革产生影重大影响。
  •     最早了解王阳明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觉得这是个大神级的人物。断断续续在地铁上看了这本书,对知行合一还是很认同的,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也是很纪实的手法,可能没有小说那么打动人心,但从侧面也算是了解了王大神的这一生。知行合一最难的可能还是在“行”吧。
  •     王阳明的一生轨迹,官场辛酸,不同于当年明月的视角
  •     应该是一本好书,只是感觉自己心静不下来,读不下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