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32761609
作者:[德] 黑塞
页数:394页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sse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译本序
盖特露德
克诺尔普
悉达多

作者简介

本书收入黑塞著名的中篇小说三则,即《悉达多》、《盖特露德》和《克诺尔普》。
《盖特露德》通过两个极具才华的音乐家和一位年轻美貌女子间的一场三角恋故事,暗示出小说主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却促使了他艺术的创造。《克努尔普》被黑塞称为"我最喜爱的小说",它展示了上世纪德国一小镇的风俗图景,斯·茨威格赞这部充满感伤之情的作品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主打篇《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事,最终悟道成佛。小说被誉为黑塞思想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功之作。


 悉达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生命的根本不在于静,而在于动。想要贴近生活的人,必须固执于恒常的精神漫游,坚持内心的不安,漫游的每一步同时也是接近自己。……(黑塞)并未因天生的热情而钻进现实的魔力里,而是逐步穿过深刻的不安而接近自己。”——茨威格《黑塞的道路》我们总认为,在生命之外,存在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纯净脱俗的境界,或存在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伟人,只要了悟了真理、修炼到境界,或找到一位所谓的“精神导师”,便可超越痛苦,永生幸福。所以,当一个人相信这一点,便怀揣着热情,开始他永无止境的旅途了,这是书中戈文达的旅途,这是悉达多口中所谓的“探索”。凡是探索的人,心中已然建立起一个目标,这样的人不可言自由,因为他已然被目标所支配,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自由似乎遥不可及。请你试想一种没有目标、没有目的的生活,你是否会感到不安,感到落后于人,感到被社会湍流甩到无人知晓的深渊?内心的不安驱使我们逃离,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我们每踏入一步,就愈加远离自己,对安全感的追求,对自由的恐惧,身前的一副副面具,身后的一团团重压,我们虽不愿承认,却已在内心扎根。所以,智慧并不等于思想,思想体系愈复杂,我们就愈远离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探索”与“寻找”的区别所在。戈文达终生“探索”,却没弄明白所以然来;悉达多的“寻找”,是“自由自在,独立存在,漫无目的”,自然寻得了那份不可言说的智慧。智慧之所以不可言说,正是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种思想,思想可以被表达,但智慧不可以。智慧一旦被表达,它便不是智慧了。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以《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一系列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中篇小说集《悉达多》则让人们领略了其文学创作的另一番风景。这本作品集包含了《盖特露德》、《克诺尔普》和《悉达多》三部中篇小说。《盖特露德》讲述了两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与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的三角恋爱故事。柯恩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一次郊游时,为了讨好他心仪的女孩丽蒂,两人坐上雪橇,冒险从陡峭的山坡上滑了下去,结果摔成重伤,成了陂脚。却因祸得福,柯恩潜藏的作曲才能被激发了出来,从此将胸中的灵感和激情源源不断变成五线谱上流淌的音符。他的处女作——一首奏鸣曲得到了歌唱家莫特的赏识,他将柯恩介绍到自己任职的剧院担任乐队小提琴手。在一次音乐会演出了柯恩的一首小提琴二重奏之后,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酷爱音乐的工厂主依姆多先生,并对其美丽的女儿盖特露德一见钟情。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音乐,盖特露德非常喜欢演唱柯恩的歌曲,还试唱了他创作的一部小歌剧中的女主角。在讨论由谁担任男主角时,柯恩主动推荐了莫特,不料“引狼入室”,莫特与盖特露德迅速堕入情网,柯恩尽管非常痛苦,但还是对他们的结合表达了真诚的祝福。但莫特酗酒和打女人的毛病复发,使盖特露德无法忍受,回到父亲家中居住。眼看自己和盖特露德的爱情无法挽回,万念俱灰的莫特自杀了……《克诺尔普》中的主人公克诺尔普则是一个流浪者。他出身在一个穷苦人家,却满脑子的哲理思考,喜欢唱歌,出口成章。学生时代,他热烈地爱上了一个叫法兰切斯卡的姑娘,她却戏弄了他,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克诺尔普从此踏上了流浪的旅途,成为一个浪游四海的游吟诗人。虽然他有过两个爱人,并生下了一个孩子,但还是找不到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克诺尔普都很讨人喜欢,连朋友家的妻子也会向他表达爱意,喜欢他的姑娘跟他一起去参加舞会,但这些都无法使他动心。岁月流逝,四海为家、居无定所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回到故乡,向他曾经熟悉和热爱的一切告别。《悉达多》写于一战结束不久的1919年,惨烈的欧战促使黑塞思索信仰的重要性,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忧虑,他将自己的思考写进了他的这部中篇代表作中。小说中的婆罗门贵族青年悉达多违背父亲的意愿,走上了游方为僧、寻求真理的道路。然而,他感到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知识掌握得太少,于是又回到尘世,向高级妓女卡玛拉学习爱情,跟富商卡马斯瓦密学习经商,过上了骄奢淫逸、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这一切都无法使他满足,他的感官活跃了,“灵魂变得沉重”,遂不辞而别,前往茫茫的森林,结识了渡船的船夫华苏德瓦,终于摆渡济世,得道成佛。假如要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这三部中篇小说,它们大概是:音乐、流浪、悟道。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是日耳曼民族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伟大的作曲家与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就我们所了解的德奥作曲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到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马勒,其传世名作的问世,都是以他们的贫穷、孤独、失恋和病痛作为代价的。黑塞精通音乐,他的《盖特露德》用小说的手法,诠释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柯恩的生活中遭受了两次爱情的重创,第一次重创造成了他肢体上的残疾,却开启了他音乐创作灵感的大门。第二次重创让他的精神差点崩溃,他几乎要开枪自杀了。在这人生的危难时刻,是音乐拯救了他。出版商寄来的祝贺他作品成功演出和出版的信以及评论家热情评价他作品的杂志,使他忽然领悟这个世界并没有放弃他,他可以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就像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写的那样,他被确诊为耳聋后,绝望得想自杀,“是艺术,只是艺术留住了我”。黑塞笔下的柯恩也是如此。他从第二次爱情重创中站了起来,把自己对露特盖德的爱慕、思念化作一部部激情洋溢的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的成功中获得了救赎和升华。黑塞在小说中说:“一个正派的艺术家往往一辈子都是不幸的。当他饥饿不堪地打开自己的口袋时,里面总是只有晶莹的珍珠。”柯恩情场失意,艺术创造获得成功的故事是这一表述的形象化写照。《克诺尔普》的关键词无疑是流浪。它让我想起了德国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的流浪者形象,比如德国早期浪漫派重要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的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短篇《鲁能堡》、《朋友》中的主人公都是“游子”、“流浪者”,舒伯特的钢琴套曲《流浪者幻想曲》和他的一些艺术歌曲中也反复出现流浪者的动人意象。因此,黑塞笔下的克诺尔普与蒂克、舒伯特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有精神上的一脉相承之处。与其说克诺尔普为了失败的爱情离开故乡,浪迹天涯,不如说他的血脉中流淌着日耳曼民族不安现状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基因,渴望到远方寻找美的家园。而他所到之处的磨坊水车、工匠铺、乡村庭园与舞会、啤酒美食,这些富有德奥特色的风物人情,构成了小说迷人的背景。难怪茨威格称赞这部小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悟道是我们理解《悉达多》这部中篇的关键词。黑塞借助悉达多探寻人生真谛、得道成佛的故事,寄寓了自己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思索。从锦衣玉食,寻欢作乐,到得道成佛,普度众生,悉达多认识到了真理与其对立面一样真实,“人们头脑中能够想到的思想,嘴巴能够说出的话语,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不完整的一半,一切都是整体、圆形、统一体中的残缺部分”。奔流不息的河水让他明白要用和谐统一的思想充实自己,“智慧归根结蒂无非就是一种灵魂形成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神秘的艺术;它能够在生活的每一瞬间进行和谐统一的思索,既能够感受到和谐统一,也能够吸入这种和谐统一”。三部中篇,三个关键词,黑塞用他惯常的感性的叙事与理性的思索相融合的语言,娓娓讲述了三个不同的人生故事,其中又贯穿着一条统一的线索,即:人对精神世界完美的无限追求。用孔夫子的话来表述,就是:“吾道一以贯之。”这种追求漫长而痛苦,悲欣交集,永无止境,因为,“世界是不完善的,或者可以理解为正走在一条通向完善的漫长道路上”。
  •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大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其作品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他一生阅读过大量中文书籍的德译本,如《道德经》、《庄子〉、《易经》、《论语》等,曾在给作家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黑塞在接触老庄哲学后,他曾给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封信中写道:"老子在德国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 黑塞谈自己的作品:“这部小说(《悉达多》)写于四十年前。它是一个出身基督教文化、受基督教教育的人的自白,他很早就脱离教会,努力理解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和中国人的信仰形式。我想弄清楚所有宗教以及表现在人类身上的一切虔诚的形式中那些相通之处,那些超越一切民族差异的、那些每一个种族和每一个个人都能信仰和尊重的东西”。(1958年)《悉达多》(也译为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是黑塞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他说“我想弄清楚所有宗教以及表现在人类身上的一切虔诚的形式中那些相通之处,那些超越一切民族差异的、那些每一个种族和每一个个人都能信仰和尊重的东西”。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三篇都泛着浓浓的“哲学”气息。
  •     喜欢。想买一百本送给每一个我爱的人。尽管的确有那种看了一半转画风的感觉。
  •     感恩!
  •     看了《悉达多》这篇,有时间的话再看前两篇。翻译一般,但读起来仍非常酣畅,有趣的是,前面的读者用铅笔修改了整篇翻译。追寻什么?解脱?如何追寻?不只宗教?有些感触,难以描述。
  •     果然还是喜欢克诺尔普的潇洒、自在。悉达多从一个觉悟者再坠入世俗再脱俗,于渡口顿悟,好吊诡的经历。
  •     最终,毫无悬念,一切都是浮云。 惟独爱,独立于万世万物之外,又根植于万世万物之中。 可是,我还是年轻的你,没有智慧的你。 Ps.《盖特露德》神翻译+小学生流水账+无穷无尽的内心独白... 真是好久都没看到这么难看的小说了...
  •     能看懂一部分又对其他部分感到疑惑 中文也会有这种感觉:每个字都能真真切切地明白 然而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了。黑塞三篇短篇小说都是满满地基情啊
  •     黑塞真是喜欢玩比利的游戏。《盖特露德》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手法也太相似了吧?
  •     三篇短中篇小说,最不喜欢最后一篇。感觉黑塞有时候也挺啰嗦的
  •     走过河流,见过生死富贵贫穷,于无望中寻找自我
  •     盖特露德没看下去,克诺尔普和悉达多各有各的好
  •     《盖特露德》中节制而内省的三角爱情,《克诺尔普》的听从内心浪迹一生,《悉达多》的佛陀证悟之旅,合起来就是一部毛姆的《刀锋》。《悉达多》更可称作灵魂之书。
  •     感觉佛家真谛都在这里边了。想不通看来还是因为经历的不够多。
  •     “世界自身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于片面”,对时间的误识造成“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两极分界的幻想。学会专注当下,以单纯无求的态度觉察,等待觉醒,方能体会生命中最纯粹的快乐。一起去探寻黑塞的觉醒之路。
  •     特别喜欢《盖特露德》和《克诺尔普》这两篇
  •     爱这个世界...黑塞,你真是正合我意啊
  •     内心戏太足
  •     以前看过他的《荒原狼》,有很多哲理性的话语。这次是被书的封面和纸质吸引住,读了第一篇盖特露德,字字珠玑,被深深地陷进文字中。
  •      整部小说的前两篇我都比较喜欢,唯独这部重中之重的悉达多,让我觉得太形而上学了,这哪是一本小说,这简直就是高二年级的政治课,唯物主义至上的那一段。其实我有点能理解黑塞的追求,只是觉得这个追求与思考太剥离现实了,真的很难实现。甚至于用当下流行的故事来说,悉达多还真是开了外挂。
  •     一开始还以为是讲释迦摩尼的故事。结果却有意思得多。黑塞把释迦摩尼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一拆为二,一个是乔达摩,即已开悟的释迦摩尼;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未成熟的凡人,也是这本书的主角,一路疑惑,一路探索,一路修行,最终证悟不二真理。
  •     最后变身万众侠
  •     习惯了看长篇,中篇就感觉不过瘾。
  •     这版有三篇小说,从音乐家到悉达多,越是经典越不好写,第三篇还是比较经典
  •     这三本书都是以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命名的。其中盖特露德是一位富家小姐,卷入了柯恩和海因里希·莫特的三角恋爱之中。克诺尔普是一个流浪汉,这篇小说描述了克诺尔普的一生,也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德国南方小城卡尔卡夫的风俗图景。悉达多即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但是这里的悉达多更侧重于佛祖悟道前的形象。
  •     今天是感恩节,感恩今天读了《悉达多》。
  •     世间永没有绝对 过去未来都不是你自己 唯有刹那的当下
  •     小说很美很灵动。 但我自己对佛教不够了解。从一切都是虚妄,摒弃自我,到一石即万物,一刻即永恒(类似庄子地齐物论),找到神我(类似古代天人合一)。悉达多的这一转变,好像是所谓“缘觉”。但最后貌似和佛教没什么关系了?不太懂。
  •     讀的有點費勁,回學校記得還回圖書館
  •     《克诺尔普》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黑塞的作品
  •     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好的小说了。读的时候真的不住的感叹真是写的太好了!不管是叙事的风格还是语言都让我非常喜欢。
  •     喜欢盖特露德
  •     看《盖特鲁德》的时候心情对,沉浸无比,跟着自怨自艾。看《悉达多》时心里木木的,不愿意懂,也无所谓喜不喜欢。黑塞读了四篇了,终于觉得读他对我并无益处,他写的总是那一个问题。我现在也有这个问题,可我不想一辈子困在这里。
  •     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第一个,最世俗的生活,第二个,最遵循自我的生活,第三个,寻找内心最终的平和,安宁。尤其是最后一个故事,前半部分差点放弃,还好没有,坚持读完,你就明白作者铺垫半天的意图。
  •     最好看的是盖特路德和克诺尔普。
  •     可能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 在这让人清醒又迷醉的尘世啊,能够遇到那条河,遇到摆渡人,遇到自己,遇到和谐,是多么幸福,多么的平静喜悦。
  •     是时候开始厌烦黑塞了?
  •     读时如阳光普照,读毕实醍醐灌顶。
  •     自我否定与重塑,最后那段自白还是要玄幻了,看不懂
  •     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悉达多》
  •     最喜欢还是克诺尔普这一篇。人与人之间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有自己的信念,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不被理解也没关系,总是遗憾也没关系。那些美好的瞬间是真实存在过的,只要无悔。何必有悔。
  •     看透世界,阐释世界,蔑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事。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黑塞《悉达多》 读毕《悉达多》。唯有亲身历练才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黑塞是个彻底的唯物论作家
  •     #書友集推书# @書友集 这是一本关于疑惑与解惑的哲理小说。黑塞对亚洲文化理解之深刻非我们能想象,小说中的悉达多经历了种种痴嗔爱恨,由王子变为沙门,由沙门变为商人与爱人,又变成父亲,变成船夫,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对人生思考的蜕变。小说读完,仿佛也跟随悉达多见证了人世间的种种。
  •     选文颇有递进之势,终成圆满
  •     一切可言的,当说的,需要用文字所表达的,应有尽有。所有不可言说,不可用教义灌输的,都融进生命。
  •     第一篇流畅,第二篇与第三篇有非常强的衔接性。第三篇,我看了一些书评,其中有个评分最高的,谈到了黑塞对佛教小乘和大乘上的不足,有道理,但是我个人感觉,其实是悉达多学会认知世界,学会爱的过程,最终与乔达摩达到统一。所谓渡人的船夫,那篇评论实在是过誉了。
  •     不明白
  •     盖特露德算是短时间看完 比较流畅 对于悉达多反而看了好久才断断续续的看完 只记得一句话 每一种真理其对立面也同样真实
  •     信仰不等于宗教
  •     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自己。
  •     我們都有一個讓自己驕傲又苦惱的自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