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童年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11721591
作者:王树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20年时间,是王树生命的一半历程,她却将之全部投入到新教育的事业之中。
1994年,王树已成为国内第一批接受体系化培训的蒙特梭利老师。1995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爱和自由”学校,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学校的创立实属开创性的破冰之举。在前10年的实践中她发现,存在于儿童身上的诸多问题,大多来自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的投射,而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因而,自2004年起,王树追随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NLP、催眠等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国际顶级大师,深入学习,潜心感悟。教育和心理两大视角,使她能有进一步的洞察:儿童身、心、灵发展的脉络如何;作为孩子成长的背景,父母的作用怎样发挥;孩子如何成为完整的自己,而非父母生命的复制;教育者如何成为觉悟者……时至今日,王树觉得,以自己生命的状态,和对生命发展与教育之道的领悟,已可带领愿意成长的家长和自己在觉悟的道路上一同探索。
创办靛蓝纪教育机构、举办家长学校与夏令营、写作本书,对王树而言,都有着重新出发的意义。

书籍目录

目录
第1版序言 打碎自己的童年 孙瑞雪
第1版自序 走向生命的成熟状态
第2版自序 这五年
引言 连结生命,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章
满足孩子的渴望,给孩子建立归属感
第一节 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也许是我们自己,也许是我们的孩子!
第二节 探索生命,发现自己
第三节 对孩子说:“我们的生命连结在一起!”
第二章
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
第一节 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也许是我们自己,也许是我们的孩子!
第二节 连结滋养心灵的能量
第三节 对孩子说:“世界是安全的!”
第三章
放下你的期待,学会认同你的孩子!
第一节 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也许是我们自己,也许是我们的孩子!
第二节 做自己的生命专家
第三节 对孩子说 :“你真的很好!”
第四章
连结孩子的生命力,体验生命之爱!
第一节 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也许是我们自己,也许是我们的孩子!
第二节 做自己的观察者
第三节 对孩子说:“我们爱你!”
第五章
尊重生命,让孩子成为自己!
第一节 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也许是我们自己,也许是我们的孩子!
第二节 你是生命的舞者
第三节 孩子,你是完整的自己
第六章
两棵树的生命
第一节 孩子的世界
第二节 成人的世界
尾声 在经验中探索生命
附录 身、心、灵合一的成长体系
后记一 生命的连结
后记二 怀念母亲

作者简介

在生命开始的地方,看见孩子内在的丰盈,也看见我们自己的匮乏。
只有实现生命本质的真正连结,才能真正懂得孩子,也才能真正爱孩子。
父母只有进入自己的内在生命,重新经历自我生命和心灵的成长,才能以此来了解、伴随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和展现的是,人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身体的自我,一个是精神的自我。每个孩子的到来,都带着一颗精神的种子。这颗精神种子需要和身体一起成长,它所需要的养分,甚至超过身体所需要的物质养分。因而,无论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父母,都应该懂得:关注孩子的成长,除了身体与认知发展以外,更需关注孩子心理与精神的发展,最终达成身、心、灵的合一成长!
而为了让孩子可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未来能够以完整的人格状态幸福生活,家长所要做的,就是重新了解自己,寻找生命中那些曾经丢弃的宝贵资源,并以此来了解、伴随和支持孩子的成长。与此同时,也让自己走向真正成熟的生命状态。
●头脑中自以为正确的方式,让我们与孩子永远生活在两个频道中,难以通过心灵之爱与孩子产生内在生命的连结,若想要进入孩子的内心,就需要先进入自己的内在生命。
●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他不仅是一个我们能够看到、触摸到的小身体。他的生命内部,同时带着宇宙所赋予每个人灵性的能量和信息。他犹如一组密码,承载了一个生命成长的全部资源,这使得婴儿的生命拥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性精神和具有创造力的生命特质。
●孩子在0至12岁,甚至到18岁时,父母、家庭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孩子的爱和安全感,犹如孩子成长中的第二层皮肤——“心灵皮肤”,保护着孩子正常健康地依据自己的生命密码,来建构自己内在的精神生命。
●成人们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内在资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最好的自己。只是大多数时候,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成了孩子成为自己的障碍。
●儿童的到来,就是需要我们透过他们天使般的眼睛,重新去感受爱从其中流出。倾听,我们首先需要让自己可以用心去正视对方,然后逐渐让爱在其中流淌。
●父母的心理状态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土壤。父母没有心理的自由不可能给孩子真正的自由,父母没有安全感不可能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创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孩子制造了创伤。


 透析童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透析童年——王树文/onlineforever关于童年,总是有深刻的记忆,不管你多大年纪,在哪里,做什么。像哲理一样,这个深刻的记忆一定会印记在你的内心深处,在某一个场景下,某些感情成分被激活,便开始了漫长的回忆。我不记得小时候是开心的或不开心的,那个时候家里穷的不成样子,对别人家的各种羡慕变成了人生理想,现在想来着实好笑。转念一想谁又会嘲笑你少年的梦呢,任谁也不会做一个承接你过去可笑的当今后果,这就是人的成长吗?或许吧,每个人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哪怕只是在内心里。前段时间较为流行的一本书是北岛编撰的,书名是《给孩子的诗》。这本书的起因不是因为孩子没有诗歌可以读,而是读的那些诗歌实在是参杂了太多大人的想法和思维,完全不适合也不应该用大人的思维和想法去要求、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想法。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的流行是当今父母们巨大的进步——开始研究和了解儿童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不一样,这一点难能可贵。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那个疯子一样的诗人弃笔从戎之前说的哪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我想让事情是他本来应该是的那个样子。一个简单的句子,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物,让事情是他本来应该是的样子!在《透析童年》里当然有比较类似北岛的观点,但作为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她,当然有许多亲身经历与个人感想。从作者的视角来看,完全能理解清晰孩子们的世界,是简单的、无所求的。因为作者的特殊工种性质与环境,或许理解孩子的世界起来较为“近水楼台”,但作为孩子父母的大人们,难道不应该去认真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么?书中讲述了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连接。我们大多数人都看过《阿凡达》的那种连接,如何让大人与孩子建立连接、完善连接、发展连接进而心灵交融,其乐融融呢?答案全在书里面,你一定能找得到。在百家讲坛的《社交礼仪》离,金正昆教授讲授了这么一个观点:当你请别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请别人喜欢吃的饭,而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在礼仪彻底的解决了彼此需求的问题,而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也算是尊重了彼此。这样的彼此尊重显然是比较简单的,但因为社会地位、个人价值与生活习惯的种种区别,朱元璋在皇帝的宝座上一定再也吃不上他曾魂牵梦绕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而一个普通乞丐依然把“珍珠翡翠白玉汤”作为最美的饕餮大餐。所以,彼此尊重在社会地位、个人价值和环境面前,贬值了、变味了。从金教授的这个观点来看待父母与孩子的彼此尊重,在书中也有大量的案例和说明我就不一一举例引用,我在这儿只想一个本质问题:重新做一回孩子,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长大成人的父母,大多开始在修炼成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谎言和虚伪面前完全抵抗不住孩子们的天真与无邪。父母不喜欢吃的东西,就决然不做给孩子吃;父母不喜欢的东西,就绝对不出现在孩子的可选择范围内;父母讨厌的人和喜欢的人,那非得像打印机一样导入孩子的大脑里……如此这般,养出来的孩子还是你的吗?还是孩子吗?这不直接沦为了个人的玩具了吗?这像极了如今的各种手机控一样,把模式和喜好全部设置在那个小小的盒子里,最后的最后,要更新换代的重新换手机了——记住这个最后吧。孩子是他自己的,永远只从属与他自己;他有自己的选择,也能做自己的决定;不管他多大还是多小,让他自己做自己的决定吧;你可以帮助他完成不了的事情,你可以帮忙他暂时做不了的事情,但绝对不要去代劳——你不能一辈子在他身边给他端茶倒水,而你能给的,能且只能是基因和建议,仅此而已!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只有像作者那样的幼儿园园长才有专业的资格。话说回来,作为一个社会交往和心里正常的人,让事情是他本来应该是的样子吧。
  •     育儿中的成长与自我学习评《透析童年》我们大多数人会经常回忆童年,那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那时的天总是蓝的,水还是清澈的,儿时的伙伴一起无忧无虑地挥洒自己的童真。如今很多人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处境和自己的童年联系起来。佛洛依德理论强调幼年的创伤对成年的个体的影响,精神分析法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在从父母的孩子到孩子的父母角色转变过程中,这种精神分析法同样可以得到应用,这种应用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建立父母与孩子的连结。《透析童年》一书中,作者一再说明的就是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和哲理,证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结是多么的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或者是肉体的长成和心智的完善,或者是知识的学习和社会阅历的积淀。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扮演着一个重要的额角色,我们从一无所知到学有所成,从天真幼稚到成熟理智,我们学会了生存的技能、生活的技巧以及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通过自我学习实现了成长,也通过成长验证了学习。对于成人们来说,学习已经从书本上扩展到了整个世界,这种学习更是全方位的,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从接纳心爱的人组建家庭,到自己拥有自己的孩子,他的责任感逐渐强大。每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为了激发父母的爱,他们从那时开始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自己的全部所有。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孩子们成长初期的动力。然而我们首先对父母们是否“合格”提出疑问,比如说父母的内心是独立的,还是有所依赖?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敏感的内心去感知你的模式,然后建立自己的生存模式,这就是他们寻求与父母之间建立的连结。对于父母来说,要想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先完善自己,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再成长,再建立自己与孩子的连结,然后谈及其他。对于父母们来说,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要做到合格并不容易,建立与孩子的连结同样困难。首先,父母们会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并时常用自己的童年与孩子进行对比,当做自己教育孩子的一种“依据”,殊不知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当年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在。其次,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是在带有情绪的教导上,很难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孩子需要的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教育他会更得当?自己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自己,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引导孩子。第三,很少父母会去用一种学习的心态面对孩子,在面对于孩子的抗争中,其实用心去总结再稍加思考,就可以避免下回再次出现类似的冲突。曾经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慢慢地我们成为了孩子的父母,在年岁增长和社会阅历的积淀下,如果还能带着一颗学习的心,去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吧。
  •     文/蓝莓兔子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想来,这也是《透析童年》的作者王树想要透过这本书告诉读者的观点。最优秀的父母,不是拥有多么渊博的学识,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能够在生命开始的地方,看见孩子内在的丰盈,也看见我们自己的匮乏。只有实现生命本质的真正连结,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爱孩子。”这样的观点,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也极易得到大家的认同。然而说到这本书,阅读的时候却几度感觉困惑。书中随处可见“生命之光”、“灵性”、“连结”、“频道”、“身心灵”、“治疗”这样的字样,作为一本上架建议为家庭教育的书, 令人颇为费解。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本适合所有家庭的普通家教图书,而是一本治愈系的书,它有其特殊的读者群。作为国内第一批接受体系化培训的蒙特梭利老师和第一所“爱和自由”学校创办人的王树,她的术业专攻在于心理学,而她所擅长的领域,则是对内心有创伤的家庭与孩子进行心理引导与情感重建。如此看来,将其归类为灵修或心理学书籍或许更为适合。其实书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我还是认同的,比如母亲参加幼儿园活动却又因公事缠身而对安琪儿大发脾气的案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母亲的价值观以及情商的不健全。并不是说妈妈一定要随时放下手中的一切去陪伴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妈妈完全可以弯下腰对孩子耐心地说一句:“宝贝,妈妈现在有很重要的事情谈,请你给我10分钟时间好吗?”或者,她也可以拉着孩子边排队边打电话,这样至少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当安琪儿不小心把相框掉在地上时,母亲的本能是责骂孩子,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一定的责任,更没有试图去安慰孩子。母亲与孩子之间缺乏情感上的沟通及理解,所以,才会导致案例中所述的不愉快的结局。这本书中我最最不能忍受的内容在于每章的开头——在宇宙之光中诞生:“光,明亮而交织着,由白变蓝,由蓝变紫。白是那么清澈,蓝是那么深邃,紫是那么剔透。爱,弥漫在整个空气里,散落在每一个角落,围绕着每一个人。海,宁静而包容,一眼望不到边际,只有那一片湛蓝进入眼帘。花园,安逸而详和,花朵与绿树相互欣赏。男人,被白色长袍包裹着健壮的身体,悠闲地躺在树下的摇床上。女人,被如海水般的蓝缎包裹着柔软的肢体,优雅而宁静地编织着。……”请问这是在写抒情散文还是在催眠病人啊?关键是,在每一章开头都一模一样地放那么一大段!而且这和之前的案例分析、育儿观点是多么得格格不入!相对喜欢的是第三章 放下你的期待,学会认同你的孩子。因为只有放下你对孩子的期待,试着去接纳孩子的一切,原谅自己,也放弃自己无形中放在孩子身上的沉重的期待,才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成长。由于这章放弃了抒情散文及教条说教的写法,更侧重于案例分析,读来还算有所收获。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可以分成两本出版,一本叫做《透析童年》,主要放简单的理论及案例分析,但案例一定要好好组织一下,不能过于零散。上架建议:心理学。一本叫《探寻成人和孩子生命的内在连结》,放作者那些修行啊灵性啊天使啊上帝之光啊之类的内容,上架建议:哲学宗教。当然,后记1: 生命的连结一定要放在第2本书里,作者和那个假想孩子的对话感觉很别扭。作为凡夫俗子,我实在缺乏慧根去理解和认同这样的一种说教方式。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再没有人像王叔那样,认识清楚孩子和大人的差别了。
  •     没有期待中的金刚怒目,甚至没有菩萨低眉。有的只是文不对题,羊头狗肉。被《打碎自己的童年》这一序言给忽悠了,原想乘势掏心掏肺一次的……
  •     这是一本很多人推荐的书,只可惜,我个人感觉一般。作者似乎想通过反例让人反思,却不知道这种描述方式,让读者觉得压抑。我是越看越觉得不愉快。当然,这种不愉快不影响我对本书的认同。书中太多关于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的描述和剖析,非常精彩和到位,指导性也很强,是一本值得去阅读和思考的书。
  •     被微博营销给忽悠了就买了,内容有点水,不太符合听上去很深刻的标题。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和孩子的心理发育,然后拿冥想那一套身心灵的东西“升华”一下,顺便推荐作者自己开的幼儿园。随便看看还行,治愈内心什么的还是算了,而且这书都再版了,居然还有文字语法硬伤,太不上心。
  •     观点并不新颖,已是自己平时所想的,但能总结起来,并找到出口且符合自己教育方面的观点。
  •     同事推荐读的,感觉和孙瑞雪的“爱与自由”理念上一脉相承~ 不过,深度上差了点。。。
  •     这本书我一个小时不到便看完了……干货较少,都是那些为人熟知的基础理论。个人觉得作者水平不如武志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