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6-1
ISBN:9787020023301
作者:(法)福楼拜
页数:408页

内容概要

福楼拜(1821一1880),法国小说家。

作者简介

小说的巨匠,《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去世后七年,正当法国公众猜测这位大师是否后继有人的时候,一位隐居乡野的无名作者,出人意料地以一部惊动法庭提出公诉的小说作了回答,这位作者就是福楼拜,这部小说就是《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1821一1880)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童年在浪漫主义风靡法国时度过。雨果曾是他心目中的偶像。然而给他的创作定音的,却是十九世纪中叶在法国开始流行的实证科学。他把小说看作“生活的科学形式”①,要求作家象自然科学家对待大自然那样,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绘一切、解剖一切。在福楼拜看来,“美就意味着真实,虽说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东西,永远是真实的”,“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②因此,他赋予观察、分析、理解以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透彻地理解现实,通过典型化的手段忠实地反映现实”,③是小说家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观点决定了他在创作上与他所尊崇的雨果分道扬镳,而成为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的后继者。过福楼拜在艺术上并未完全步他人的后尘,他另辟蹊径,立志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和发展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
福楼拜的最大建树,是从作品中删去了自我,创造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 和巴尔扎克、斯丹达尔一样,福楼拜也将文学作品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①也力图同步地反映自己的时代。但前期两位作家是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脱颖而出的,他们的“镜子”难免会染上浪漫主义的色彩。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充满激情,而且惟恐在作品中得不到充分表现。他们介入主人公的生活,与自己塑造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时时刻刻在剖析他(她)们的心理,评判他(她)们的言行,巴尔扎克甚至以作者身分直接和读者谈心。福楼拜却要求“镜子”排除一切主观抒情成分,对事物作出完全客观的、科学的反映。他认为“作者的想象,即使让读者模模糊糊地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文学作品的“一行一页,一字一句都不应当有一丁点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痕迹。”②尽管福楼拜天性热情,十分看重人格、正义、友谊,常因见到卑鄙、欺诈的行为而义愤填膺,可是他严禁自己在作品中流露情感,更不要说在作品中插入议论。“他深深地藏匿自己,象木偶戏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①从来文学作品中,还不曾见过作者的意图隐藏得如福楼拜这样深的。不能说福楼拜这种艺术方法比他的前辈低劣或高明,但毕竟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种突破。所以《包法利夫人》一出版,立刻在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圣勃夫从中看出了“新的文学的标志”,②左拉宣称“新的艺术法典写出来了”③,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认为这部“完美无缺的小说”出书以后,“在文坛上产生了类似革命的效果”④。不管这些说法有无夸张的成分,总之证明了福楼拜这一新尝试的成功。普列汉诺夫曾肯定“客观性是福楼拜的创作方法的最有力的一面”,因为这种客观的态度,使他的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具有了‘文献’的价值”⑤。
福楼拜所创立的这种“客观性艺术”,后来被左拉、龚古尔兄弟等自然主义作家向“纯科学”的方向发展了,因而法国文学史上一般把福楼拜看作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法国当代某些评论家甚至因他那种冷漠、客观的艺术风格而称他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前驱。
虽然福楼拜和许多伟大作家一样,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流派,而且对人们封给他的“现实主义”①或“自然主义”称号感到恼火,但根据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根据福楼拜作品的时代感、真实感及其对社会现实隐而不露的批判精神,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把他列为继巴尔扎克、斯丹达尔之后出现的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位杰出代表。
正如斯丹达尔将他的《红与黑》题为“一八三○年纪事”,巴尔扎克将《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题为“风俗研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外省风俗”。
《包法利夫人》从一八五一年开始写作,一八五七年问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但更主要是展示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画面。如果说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氛,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深刻地反映了法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巨大变化,那么福楼拜所刻画的,便是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社会风貌。也许不能说福楼拜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整个时代,但他无疑抓住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齐销声匿迹,而今活动在生活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路易-菲力浦一去,有些东西跟着一去不复返,如今该唱唱别的歌了。”①一个平庸的作家很可能认为,从资产者的日常生活中撷取题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他们的作品不能不求助于杜撰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福楼拜却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怎样叙述、描写和处理。他以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以对资产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否定作为他创作的基本主题。《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一个农家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见习生。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造成了可趁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净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女人因负债和爱情绝望而自杀,类似的故事在许多时代都发生过,也不知有多少小说家描写过,何以到了福楼拜笔下便引起轩然大波,蒙上“败坏道德、诽谤宗教”的罪名,问题显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他非但没有对女主人公作道德上的判决,反而以无比的说服力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爱玛是一个失足的女人,但作者并不简单化地把她描写成一个坏女人。她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坏秉性,而生活却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深渊。首先是她父母异想天开,让她去修道院受大家闺秀的教育,害得这个乡村少女整天向往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浪漫主义文学的薰陶,灌给她满脑子诗情画意,什么风啊,树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莺啊,什么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的骑士啊,这一套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那个生活圈子里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衣食奔忙,满不在乎地往道旁吐痰,津津有味地喝肉汤,她和这些人没有共同语言。她父亲怜惜她,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学习,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着爱情。就在这时候,包法利出现了。在庄稼人眼里,医生算是相当有身分的人,何况他还治好了鲁俄老爹的腿,可见很有学问。爱玛于是成了医生太太。然而她所期待的爱情并没有到来。包法利医生既无雄心,又无才干,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再说他既不会游泳,又不会耍剑、放枪,和爱玛心目中的骑士完全不沾边。俄毕萨尔的舞会,在她生活中“凿了一个洞眼”,让她窥见了荣华富贵,从此她更加受不了乡镇生活的小器、平庸。舞会上那位风度翩翩的子爵,被她理想化了,变成一种甜蜜的憧憬。她把小说书上描写的当作现实,而把环绕着她的现实当成恶梦,她在幻想中生活,时刻期待意外事件的降临,就象遭难的水手,想在远处雾气笼罩的天边发现一叶白帆。失望之余,更觉生活不堪忍受。谁也不理解她的苦闷和抑郁,只道她神经有些毛病。
她也曾努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狠逃避了莱昂的追求,事后却又懊恼不已。她想求助于宗教,而那位以“灵魂的医生”自诩的本堂神甫却对灵魂的疾病一无所知,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有了温饱,就该心满意足了。爱玛终于明白,她不能指望从神甫那儿获得任何启示或帮助。
百无聊赖的生活,灵魂的苦闷,对爱情的渴求,决定了风月老手鲁道尔夫一出现,包法利夫人就要落入他的掌心。与其说爱玛爱上鲁道尔夫,不如说爱情的幻梦把她推向鲁道尔夫的怀抱。爱玛凭自己的想象,以为爱情犹如来自九霄云外的狂飚,伴着雷鸣电闪,席卷人的整个意志。她按照幻想的模式投入爱恋,狂热得叫鲁道尔夫瞧不上眼。新鲜劲儿一过,他的态度便越来越冷淡。眼看伟大爱情的河床一天涸似一天,爱玛的痛苦可想而知。她试图斩断私情,努力去爱丈夫和孩子,她甚至热心地支持丈夫的事业,撺掇丈夫割治跷脚,满心希望包法利一举成名。可是丈夫不争气,几乎断送一条人命,爱玛完全绝望了。她的尊严,她的自爱心,受到包法利这个姓氏的玷辱。从此连残留的一点妇德也彻底崩溃了。她重新投入情人的怀抱,比以往更加颠狂。她想入非非,要和情人私奔,讲求实际的情人干脆甩掉了她。受到这次打击,她大病了一场,却不曾接受教训。她依然被幻想牵着走,依然按照小说里的模式来设计自己的生活。她为体验她认为理当经历的感情而爱莱昂。甚至当她“在通奸中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而且对他感到腻味以后,仍象个钟情的女子一样继续给他写情书。不过她写信时想到的并不是莱昂,而是一个理想男子的模糊幻影。她就这样在幻想中生活,一生都受着幻影的欺骗,不知不觉犯下许多过失。她追求细腻的感情,丰富的精神生活,结果只是耽于物欲和淫乐。她最大的错误是不理解“风雅”是要财富作后盾的。她为之神往的那种“爱情”,需要庄园、别墅、高车驷马和华美的衣着打扮作陪衬,缺了这点富贵气,“爱情”便失去了光彩。她是个乡镇医生的妻子,却想和贵妇人一样骄
奢淫佚,她根本不懂生活,如何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浪漫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很难说作者是更多地批判了浪漫主义,还是更严厉地鞭挞了现实生活,他对前者的批判,正是对后者的控诉。爱玛是个为人所不齿的女人,但她实际上比周围的人更向往崇高。她希望丈夫有所作为,希望有个聪明、勇敢的男子汉受她崇拜,然而她周围只有一些目光短浅、惟利是图、毫无英雄气概的资产者。她有弱点、有过失,她虚荣而且不切实际,但她并不是罪魁祸首,她不曾加害于人,倒是人们常加害于她:男人诱惑她,商人敲诈她,在她陷于困境时情人抛弃了她,甚至还有人企图趁机污辱她。……福楼拜就这样冷静地剖析爱玛走向毁灭的主、客观原因,不动声色地将一群鄙俗自私的正人君子和一个“不正经”的女人作对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小说会深深刺痛政府当局和一般资产者。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任何写照是讽刺,历史是控诉”①,没有什么比如实描绘更使那些道貌岸然的先生们感到难堪的了。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批判效果,首先是因为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段,以高度的概括力突出了当代社会的特征。小说所记述的,只是法国某村镇发生的一起自杀案件,而作者的同代人却可以从中认出自己所在的城镇和周围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莫泊桑曾谈到,“《包法利夫人》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种典型,都集中了同类人物内在气质的各种特点,因而成为这一类型最逼真、最突出的形象。”②
爱玛这个人物,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作者父亲的医院里,曾有个名叫德拉马尔的学生,他的续弦夫人嗜读小说,生活奢侈,气质浪漫。她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遗下一个女孩,不久丈夫也自杀了。这是一八四八年的事。据说是福楼拜的挚友路易·布耶建议他将此事写成小说。经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包法利夫人》诞生了,但当
有人问及小说是否真有其事时,福楼拜却矢口否认:“《包法利夫人》没有一点是真实的,这是一个全然虚构的故事。”①显然,作家不愿意人们将这部作品混同于一般的写实小说,尽管故事是真实的,他所要写的却远远超出了真人真事的范畴。福楼拜不能忍受人们为他所创造的形象寻找依据,他说:“呈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些个人,可是我要写的却是典型。”②他写爱玛,与其说是描写一个失足的女性,不如说是塑造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惨遭摧残的浪漫主义者。爱玛的矛盾、痛苦,她的梦想和追求,她所受到的欺骗、愚弄和 叛,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所以作者说:“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同时在法兰西二十个村落里受苦、哭
泣。”③
福楼拜自己思想上,同样存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他毕生都在批判浪漫主义的影响,恰恰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厌恶和绝望,他不屑于与庸俗的资产者为伍,一直与社会格格不入。他认为一切向上的挣扎均属徒劳,所以对一切欲望或追求均持否定态度。他曾告诉他的女友:“我所欣赏的观念,就是绝对的虚无。”④这一观念,定下了他全部作品的基调。的确,他除了对美的追求外,几乎放弃了人世的一切追求(包括对爱情的追求)。福楼拜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分析,都熔铸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之中,他要让读者从包法利夫人身上,看到他所领悟到的生活的真象。无怪乎他会意味深长地对朋友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①
《包法利夫人》引起的风波足以证明: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来达到批判揭露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怀。福楼拜认为,“批评、指责和教训,都不属于文学范畴作家所能做的,只是“忠实地去观察生活的实质,并尽最大努力去描绘它。”②“如果从作品里流露出什么有教育意义的结论,则应是不经过作者的意图,而是由那些最恰当的事实描写自然表现出来的。”③从表面上看,小说的作者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不置一词,而事实上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他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只是他不愿明言而已。他让事实本身说话,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以本书第二部第八章为例,这段关于“农业评比会”的描写,作者始终未发一句议论,却绘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人们熙来攘往,张灯结彩,又敲鼓,又鸣枪,一派庄严隆重的节日景象;店家忙着招揽生意;教堂的杂役趁机捞外快;药剂师先生窜上跳下,到处指手划脚;鲁道尔夫全副精神用来诱惑医生太太;州行政委员象煞有介事地在演讲,冠冕堂皇的高调,恰和鲁道尔夫矫揉造作的绵绵情话组成喜剧性的二重唱;人群里发出种种声响,牛鸣、羊咩乱成一片,难得有几句演说辞传进听众的耳朵。虽说那位官员在演说中把农民捧上了天,评比会上受表彰的劳动者却并不见得有多幸福,也并不见得比得奖的牲畜更受感动。一位老农妇,在田庄服务五十四年,得到一枚银质奖章以及二十五法郎。她又老又瘦,脸上的皱纹比风干苹果还多。一身破烂衣服,袖筒里伸出两只长手。谷仓的尘土、洗衣服的碱水和羊毛上的油脂,使她的手粗糙、发硬,结上了一层厚皮尽管刚刚用清水洗过,仍然显很脏。这双疙里疙瘩、合也合不拢的手,就是她半个世纪辛劳的见证,那枚奖章和二十五法郎,便是对她的全部酬劳。她还是第一次看见自己在这样大的一群人当中,眼前又是旗,又是鼓,又是穿黑燕尾服的老爷和参事先生的十字勋章,她心里害怕,一动不动地站着,不知道该往前走,还是该逃掉,……最后,她木然地接过奖章,仔细打量,忽然泛起幸福的微笑,咕哝着要把这送给教堂堂长。……会议结束群众散去;每人都重新回到自己原来的地位,继续按旧习惯行事:主子继续虐待雇工,雇工继续用鞭子抽打牲口,……只剩下大人先生们坐下来大吃大喝。两天以后,鄂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报道展览会的盛况,捎带提到自己的大名。……这段描写,多么朴素,多么真实,却又包含着多少无言的辛酸,多少无言的讽刺与批判!看上去似乎是不动声色的平铺直叙,却又那么绘声绘色,充满动感。众多的人物,喧嚣混乱的场面,象交响乐般有层次有对比地交织在一起,使人不能不叹服作家的艺术功力。
同样,在人物塑造上,福楼拜也小心翼翼地排除了一切主观因素,从不作判断性的概括或推论式的心理分析,而仅仅是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行动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个性。他写布尔尼贤神甫的浅薄,是通过这位神甫和包法利夫人之间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他写老包法利浪荡的秉性难移,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行动:每天早上在广场上抽一袋烟,他那顶带银边的漂亮警官帽,很引人注目。他一向喝大量烧酒,因此常常差女佣人到“金狮”去取一瓶,记在儿子账上。为了在他的丝手帕上洒香水,他把儿媳妇的柯罗香水都用光了。……他写鲁道尔夫其人,也不必多费笔墨,一段自言自语就勾画出了这个花花公子的面貌:“可怜的女人!她准是在渴望爱情,象案板上的鱼渴望水一样,只要我说上三两句挑逗的话,她准会爱上我,我敢肯定!她会很温柔!很迷人,对,只是将来怎样甩掉她呢?……”鄂梅这个人物,是福楼拜笔下最成功的典型之一,作家表面上对他未加褒贬,却让这位以进步人士自居,好吹牛、善钻营、醉心名利的时髦人物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此人谈起什么都头头是道,一张嘴就是“科学”、“进步”,他在外行面前卖弄学识,在内行面前不懂装懂,所有的名人他都拼命巴结,所有能扬名的事他都要插进一只脚……这种人到处都有,却很少象福楼拜写得这样既客观而又入木三分的。福楼拜善于在琐细的日常生活中刻画人们的个性:就连为包法利夫人的女儿取名这样一件小事,也处理得极有讲究。夏尔崇拜爱玛,主张女儿叫母亲的名字。药剂师主张叫玛德莱娜①,因为眼下这名字最时髦,鄂梅向来喜欢赶浪头,喜欢大人物和重大事件,他为自己的四个孩子取名,便是根据这条原理所以一个叫拿破仑,象征光荣;一个叫富兰克林, 征自由;一个叫依尔玛,或许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附会;一个叫阿塔丽②,表示对法国剧坛那部不朽杰作的崇敬。然而古板的包法利老太太坚决反对采用有罪女人的名字。最后爱玛想起俄毕萨尔庄园的舞会上,侯爵夫人喊一位年轻贵妇“贝尔黛”,包法利小姐的名字这才有了着落。
应当承认,福楼拜的观察力和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同样敏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和他们同样精细,他和他们一样不满足于描摹事物“粗糙的表象”,而是力图深入到对象的“精神和心灵深处”,理解其“深藏的欲望”,探究其“行为的复杂动机”,揭示其“未暴露出的本质”③。但在福楼拜看来,上述这一切固然对文学创作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比起“文体”与“结构”却只占次要的地位。“离开文体无作品”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福楼拜对美的追求。有人因此认为福楼拜有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实他所说的文体美并不是与内容割裂的形式美。福楼拜不能想象作品的内容可以脱离形式,或形式可以不顾内容单独存在。他认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为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寻求最好的艺术外壳。他曾这样教导莫泊桑:“某一现象,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表明其特性,只能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起来,作家的责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寻求这惟一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①
福楼拜厌恶夸张和形容词的堆砌,尤其不能容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他所追求的美以准确、简练、朴实无华为最大特色。他的作品表面看去简单、平实,细细领会才知韵味无穷。莫泊桑把他的艺术评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②,可说是评得恰到好处。
福楼拜的作品,无论篇幅大小,都象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没有与主题无关的多余的情节,没有一处累赘的字句。文字锤炼到几乎不能增减一字的程度。写夏尔求婚,总共百十来字,把夏尔的怯懦、鲁俄老爹的爽直勾画得活灵活现。农业展览会那样五光十色、喧嚣混乱的场面,又是导致包法利夫人失足的关键时刻,也不过用了万余字的篇幅。相形之下,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要粗糙得多。巴尔扎克的作品,犹如天才的巨斧砍劈而成,雄浑有力,神采不凡,但未经细致打磨,颇有些凹凸不平之处;斯丹达尔虽则简练,语言却不够形象、丰满。福楼拜在文字表达上显然比他们更简洁,更优美,更少夸张,往往三言两语,就勾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他写夏尔前妻的干瘪:寡妇瘦括括的,牙齿长的挺老长……骨头一把,套在袍子里,就象剑入了鞘似的。他描写贵族的养尊处优:他们的衣服,缝工分外考究,衣料也象格外柔软;一圈圈头发贴近太阳穴,亮光光的,抹了更高级的头油。他们的肤色是阔人的肤色,白白的,显然是饮食讲究,善于摄生的结果……福楼拜不仅要求文章结构严密,用词准确,还要求散文能朗朗上口,和诗一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美:“如果文句读起来能适合呼吸的要求,才能说文句是活的,如果文句可以
高声朗诵,这文句才是好的。”①福楼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体家,他的文笔清澈流畅,简洁而不干瘪,质朴而
又鲜明、生动,被公认为法语的典范。福楼拜并不是那种才思敏捷的天才,他的艺术造诣全仗勤奋不缀的艰苦努力。他曾一再告诫莫泊桑:“才能就是坚持不懈。”他信奉布瓦洛的名言:“流畅的诗,艰苦地写。”有时他终日伏案,所得不过数百字,有时为了寻求一个理想的字词,竟至汗流浃背。所以福楼拜曾不无感慨地说:“写作是一种苦恼的事业,其中充满了焦虑和令人疲惫的努力。”②
福楼拜毕生从事写作,而成品数量并不多,只有两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两部以历史传说为题材的小说——《萨朗波》和《圣安东的诱惑》,三个短篇合成的《三故事》,还有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布法尔和佩居榭》。总的说来,福楼拜的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要狭窄得多,这首先是因为他的经历远不如那两位作家丰富和坎坷。福楼拜是个有产者,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父亲留给他的庄园里过着安适的生活。他不必为衣食奔忙,也就感受不到为衣食奔忙者那些含辛茹苦的斗争。他在物质上无求于人,不必强迫自己与世人周旋,于是他遁世隐居,只与少数知己来往。这样一来,他的视野就受到很大局限。他不可能具备巴尔扎克那样深邃的历史眼光,把握整个时代的动向;也不可能有斯丹达尔那样的政治敏感,预测到一八三○年革命的到来。福楼拜自己也承认,他“对生活缺乏一个明确的、总体的概念”①。他把资产者平庸的日常生活当成全部生活,而看不清正在萌发的新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的发展趋向。他对一八四八年的工人起义及后来的巴黎公社革命都缺乏正确的理解,这不能不妨碍他在作品中正确地反映历史和时代精神。他的《情感教育》固然比《包法利夫人》的画面广阔,甚至接触到一八四八年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但也只是一个旁观者在局外获得的印象,虽则真实,却没有立体感。这部小说真正的成就毋宁说是塑造了莫罗这样一个毫无血性的“中间性格”典型。不过,福楼拜的遁世隐居虽说限制了他作品的气魄与深度,却保证了他有足够的精力追求艺术上的完美。福楼拜衣食不愁,不必指望写作提供生活来源,也不会受到出版商的挟制或催逼,他可以从从容容地精雕细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所以,和巴尔扎克、斯丹达尔相比,
福楼拜更是个艺术家,而不是历史家或思想家。从宏观的角度,他的小说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显然没能达到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的水平;但从微观的角度,却自有超过前人的地方。我国法国文学界前辈李健吾先生说得好:“斯丹达尔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


 包法利夫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通奸从来就是文学的一个主题,最为出名的小说概莫能外。《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洛丽塔》、《赫索格》,等等。加谬说,现代人的两大特点无非是:读报和通奸。放在今天来讲,我说应该是上网和通奸。每个女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个爱玛,因此我对爱玛饱含着同情,是同为女性的一种同情。她的悲剧是无数女性的悲剧,其根源在于她的幻想远远高于她所属的现实。她所受的教育在她的灵魂深处播下了淫糜的种子,做成了堕落的温床。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宿舍的一个女孩在校园漫步。她忽然忧伤地说女人的悲哀就是她所接受的教育使她认为自己不再蒙昧与无知。当时的我一愣一愣的,不甚了解她的意思,我想不出教育怎会使人受伤,只能傻呵呵地笑着。没有爱的体验,从未经历过爱的伤痛,自然是无法体会到这话的意思了。可即便体验过、经历过的人也未必都能体会,除非她还拥有一种局外人的清醒。爱玛不懂得豪华淫逸的生活和浪漫传奇的爱情,需要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她的家庭环境,无论他父亲还是他丈夫的家境都不具备这种物质条件,而她偏偏要去追求那种不可能属于她的生活。她的这种心气最终会使她沦为男人的玩物,即便不是莱昂,不是罗多尔夫,也一定会是其他的男人来点燃她的情欲,她关于“子爵”这一虚幻形象永不停息的幻想。女人若想着从男人身上得到永恒无限的爱情,那就准备好一颗即将千疮百孔的心吧。可以从男人那里奢望得到金钱、地位,因为这总比奢望得到爱情现实一些。这样说起来未免让人心寒,可这就是福楼拜给我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一隅过着平淡幸福生活的永远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只有这种不出场,幸福才可以想象。在包法利夫人的世界里,男人除了愚笨的就只剩下坏的,他们以爱的名义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无数次地让她充满幻想、受伤害、继续幻想……根本没有绝处逢生的奇迹给她。她的死没有给任何一个人造成永久的损失,没有她,这些男人的世界依旧正常运转。如果说真有谁爱着她,那么可能是她那个愚笨的丈夫,还有那个刚刚长成的药店的小伙计朱斯丹。前者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后者是出于还未得到(准确地说根本不能用爱这个字眼,说垂涎更确切一些吧)。可是被这样的两种人爱着,即使是真爱着,世界依旧是乏味的,不会有想象中的浪漫,不会有她期待的真正愉悦的爱情。哪个女人希望被一些平庸的人爱着呢?爱玛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福楼拜无法改写她的命运。对于永维镇的男人而言,她是一个单纯完美的情妇,充其量只有这些了,略作更改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就会选择逃避。
  •     一个可怜的女子,她本可以是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享受着优雅生活的人(她也这样认为),但是就是因为这样,她的意识、追求,引领着她走向深渊~~!生活中总有些人说着:为追求美好和真实的事物/生活而奋斗。但是亲爱的爱玛,你可知道,你追求的是美好的事物,但是它们却都是虚无的!~虽然,你饱读诗书,你有着常人不可及的天赋,但修道女们都为你感到可惜。你渴望爱情,你渴望浪漫美好的生活,但是你的丈夫却不能给你,因为他并不是你心目中的男人,并不是你美好生活的一员。只因你看走眼,以为那就是爱情。但是,他爱你。你却越来越厌恶他,越来越厌恶你的生活,甚至厌恶你带给他的幸福。这些带给你的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于是你找到了罗多尔夫,你找到了莱昂,其实你爱的不是他们,只是他们带给你的感觉。你却忽略了最爱你的丈夫。你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如果你愿意,换一种方式生活,一切都会不一样。你的女儿,你亲爱的女儿,小贝尔特,她不会到最后被送到纺织厂到女工的地步,她应该也和你一样,成为一个优雅的女子,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她可以继续你未完的路,完成你的梦想!~
  •     我要去看包法利夫人们 所以这两天在看原著故事讲的是情事 但每一个措辞福楼拜精挑细选 极力让其与爱情无关他故意用这样的叙述结构:男人把女人身上诱人的之处列成清单 得出值得出手的结论根据自己的档次对于搞定这女人有几成把握 来制定战略分析出她会吃哪套 迅速把自己如此装扮起来且计划好如何脱身读者看的只是女人被制定好的战略层层捕获的过程不一样的情人 一样的结构如果只写到这里 这只配做一本男性时尚杂志或者《蛋白质女孩》之流的泡妞手册但福先生把女人当人写 她的感情都是真的 有来龙去脉的她的痛苦重到没法用来当男人得意洋洋的情场战利品了这故事就不轻松了福楼拜以这样的姿态写男女之事 自己就无法进入其中任何一个阵营他不男不女我是想说。。。他牛比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 我作出的一些选择 经历过的人 就会大不一样了吧这可以作女性启蒙教程来看的难怪林奕华现在改编成话剧这么搞 “恋爱十五讲”福楼拜试图给我们看包法利夫人好惨其实她是幸福的 始终投入在爱情 连眼泪都很享受不幸的是我们 看得慢慢害怕起来在应该卖弄风情的时候 只敢卖弄聪明我问自己 如果我有一个小女儿会不会心疼她懵懂 让她早早地看这本书呢想了想 还是先不要了我愿她能天真而羞怯地进入这人间她不怕你们狡猾 也不怕你们凶猛反正一切都是值得的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当时上学的时候看只觉得,真的有这样的老头么?一辈子色心不止。现在知道,这样的人,太多了
  •     福楼拜用细腻和精准的笔触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没有太惊心动魄的情节,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包法利夫人被她的梦想和欲望一步步地拉向地狱,最后因为理想的破碎而服毒自杀,让人唏嘘感概的同时不禁深思。其实人是脆弱的,其一生都在与各种不切实际或是超乎他控制范围的欲望做斗争,胜利了就被视作winer,失败了就是个loser,可是又有谁能保证自己是个常胜将军呢。知足常乐,是一种生活状态,让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心魔,但是谈何容易。
  •     壞女人。不覺得有什麼好批判的..純粹是她父母和她自己造成的悲劇。
  •     和巴尔扎克一样描述的都是底层的生活,看完了觉得深刻又压抑。国内的只有看鲁迅的作品有这个感觉,其他的只有压抑感。
  •     小时候就觉得这女的挺能耐的
  •     永远不知满足的女子。。不甘平庸,可偏偏你却注定只是下层社会的人。。得不得的拼命去追,终究毁灭自己
  •     好书读一遍可能体会不到她的好 以后会再读的
  •     福拜楼的深刻之处就在于爱玛必死无疑的结局。她并不简简单单就可以被指控为坏人,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牺牲者。她的思想与她的行为都是因为想象与现实矛盾所致。司汤达、巴尔扎克,以及福拜楼,他们无疑都是时代社会的控诉者。人物的命运或许从一开始,就显露在了他们的性格里了,因而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有着复杂的性格,多变的思想,不是矫情,而是生活于其中,多变的命运的确如此!
  •     福楼拜的很多比喻很有意思
  •     福楼拜语言文字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     “如果我不能来看你,至少我来看过你周围的一切。夜里,每天夜里,我从床上起来,然后一直来到这里,我对着你的房屋看,我看在月亮下闪闪发亮的屋顶,在你的窗前摇曳的花园中的树木,一盏小灯,透过窗玻璃照出来的黑暗的微光。”
  •     在学校旧书店找到的96版译本 有一处把巴黎话用北京土话来翻译好有趣 这学期读了好几个星期才读完福楼拜的鹦鹉 也是在那股热情下买了这本 转眼半年过去了 终于在新年前再读
  •     忘了看得那个译本的了
  •     自己的幸福一定要好好把握才对
  •     我是读第二遍的时候才领略书中的细节和爱玛令人心碎的激情
  •     笔记做得心有戚戚焉,再细读一遍之前实在不敢多说什么
  •     道不合,不相为谋。懂的知足。
  •     照片式的描摹,文学术语称:客观而无动于衷。。
  •     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法国古典时期的女屌丝悲剧故事。福楼拜的描写很细致,但我读的有些窒息。艾玛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神奇的包法利先生,悲剧怕是他们共同造成的。包法利夫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看不清客观现实,浮云之上的美好总是饮鸩止渴的甜蜜。如果没有殷实的家境,没有可供肆意挥霍的资本,还是脚踏实地,不要让屌丝气质把自己弥漫到坟墓了比较好。
  •     看不完
  •     如果一切停止在第一章结尾 - “幸福、自由、浪漫这些字眼在生活里究竟是什么意思”。长期的想入非非无益于生活。
  •     哪天迷失了再看一遍
  •     在现实的匝道上用虚构的自我浪漫、物欲的沉沦生生勒死了自己也害死了旁人。知道自己需求的,能够企及的是否能在冗长日渐乏味的婚姻中打磨,是作为未婚女读者我的所获。那些虚荣描绘的真是详尽,真实,只是这种形式美的语言倒不是甚喜欢,激动的点儿屈指可数。
  •     福楼拜,一个很冷静的作家。
  •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填不满的洞,永远不会满足,也是典型和普遍的结合体。夏尔是愚笨不懂人情的典型。懦弱的莱昂,心狠而精明的鲁尔道夫,夸夸其谈不择手段的药剂师,每一个人都是典型每一个人的塑造实在太丰满。这本书里有太多身边人的影子。最心疼的居然是于斯丹
  •     2010-07-25
  •     把四星改成了五星,思绪万千,择日成文
  •     就是个孩子,不过玩着玩着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     客观 现实 这个版本很有书的感觉 从图书馆借来的 旧旧的 有时光的痕迹
  •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造成的.有点可笑,还有点可耻.
  •     写得是真不错 但是我有时候真的看不下去 包法利夫人实在是太渣了
  •     真实去生活,还是去幻想。
  •     也就是男男女女的故事了,没有变色龙的感觉为什么!!
  •     人间处处是悲剧
  •     感动。
  •     这个社会不是你想怎样就会怎样的,充满幻想,只会让人失去理智,看不清现实,人心隔肚皮,永远不要对别人有太多期待
  •     朗朗上口,情节顺畅,起承转合很到位,给人既舒心又没那么简单的感觉,不愧是大师的作品。
  •     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福楼拜完美!
  •     补记
  •     为什么不能讴歌一下真善美呢?讽刺意味太重了还是更爱托翁
  •     張道真版本。
  •     现实主义大作~~不过读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是现实主义,唉
  •     这样一场纠结的道德审判。
  •     这本书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包法利先生的描述不够有力,这也许是对比《Anna》美中不足的地方
  •     读的电子版,不知道译文是哪一个版本。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从每一个角度都做得很好,故事,任性,节奏,语言。
  •     久仰大名的福楼拜现实主义名著······全程配着《昼颜》一起看简直开启了偷情世界的大门。心疼艾玛,这么一个不甘寂寞的姑娘要每天面对一个无聊的老实人丈夫,这事儿真的太痛苦了,想想就害怕。所以我这么懒的人还是要一开始就和趣味盎然的人在一起啊,不然还要偷情,太麻烦了······
  •     很早以前看的书了
  •     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     完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