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张旧书单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308127042
作者:俞晓群
页数:175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俞晓群,自1982年从事出版工作至今。先后曾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万象》杂志主编、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现任海豚出版社社长。先后策划和主编了“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书坊”等一系列广为读书界赞誉的好书。著有《一个通才的绝唱》《数术探秘》《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等书。曾在《光明日报》《中国图书商报》《辽宁日报》等报纸开设随笔专栏。

书籍目录

序言:穿帮的“愉悦”
那一张旧书单
新老年沈昌文
天上的馅饼
陈昕印象
出版: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动机
大师的纠结
书香忆,最忆是董桥
董书的迷恋
迷失在读书日
读之初
感恩几米
皇帝的新衣
美因河畔的梧桐树叶第十次黄了
删改的艺术
身段最低的出版家
朝阳之美,还是落日之美?
找寻传统与个性的记忆
淘民国童书杂记
西方人如何看待孔子
心中的刘杲
DK,死在营销王手上
一百年,四六开
阅读的前生今世
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什么?
周振甫:一篇文章和一封来信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沈昌文、张元济、莫言、董桥、畿米……借由一个个名字,著名出版人俞晓群追忆书香前辈、抒发出版情怀与爱书之情,写下一段段趣味十足的小故事。作为一个爱书、懂书的出版人,俞晓群在这本书中将过往的藏书记忆、阅读经验与自身的出版经历、前辈旧事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出一幅隽久、美好的书香绘卷。


 那一张旧书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那一张旧书单》是一本貌不惊人的小书,尽管是精装,但是个头小小的,不厚,颜色也不鲜艳夺目,封面设计在如今花花绿绿的各种书封中更是毫不张扬,然而正如它布面上凹印的小图案,乍看不起眼,却适于细读,越品越出味道。说这本书小,是因为它收入一篇篇短文,不费多时就可以读完。但这本书又不小,甚至可称得上广博——对读书人,尤其是对出版人而言。书里谈及多位名人开列的书单书目,出版人的大小故事和从业经验,出版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形势以及对出版、编辑、阅读的思考,虽是只讲出版这“一行之言”,但行文洒脱不拘小节,调性轻松幽默,涉猎多处,引各名家事例与精彩语录,绝不是“一家之言”。可能它不够专业,没有枯燥的理论,但它仿佛一位出版人在茶余饭后与你闲谈打趣,无意中就扯出了与图书相关的明里暗里、七七八八,上至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下至如今的电子书与网络阅读,大到西方启蒙运动苏格兰的“文人共和国”,小到加泰罗尼亚“圣乔治节”以书相赠,内有对孔子学院兴盛的思索,外有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的经历,这对于喜爱沉迷于阅读的书迷无疑大有吸引力,对于从事出版的业界人士则是有杀伤力了。从它的内容来说,私以为书名稍不足以概括全貌,于是借其中一篇标题“迷失在读书日”与其所属丛书名“守书人”,胡乱起一个“迷失在书海的守书人”,想来既是作者俞晓群与书中众多出版人的写照,也符合这本书的读者的形象。一个“守”字,对图书、阅读的感情便无需更多表达,而给各位感到有所“迷失”的读者一点启发,也是这本书做到的。例如,书中多次写到的沈昌文先生,在《身段最低的出版家》一文里,作者将其个性色彩归为“灰色”。灰色代表低调、放低身段,这种模糊的色彩,不就是出版人身上应该具有的吗?人都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其实不仅是编辑,一本书从生产到面市的各个环节的从业者,都可以说是这样的幕后“黑手”,要凸显书籍本身的色彩,就要隐藏自己的色彩,或者说将自己的色彩融于书籍。又比如,《DK,死在营销王手上》一文里,把DK作为典型的出版案例,既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内容为王,风格鲜明,强调国际化、实用性等等,也写到其衰落倒塌的过程。对内容的坚持和对风格的革命是DK辉煌的法宝,也是如今我们的出版界仍需努力学习的。另外让我喜欢的是,这本书装帧精致,纸质和排版皆感觉舒适,还有一大亮点是书中朴拙而幽默的插画,精准地表现出文字的意境,更让人会心一笑,这样的插画配上或精辟或犀利的语录,共同成就了点睛之笔。“出版家的首义是为天才或才华服务。”“一个人的可敬之处,在大事;可畏之处,却在细节。”……作为迷失于书海的茫茫守书人的小小一员,能读到这本书,可谓幸事。
  •     绒面精装,封面设计素雅,腰封没有必要,内页字体稍微有点小,纸张有点透,定价有点高,这时总体印象。作者俞晓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位真正爱书的出版人,本人所知的另一位是张立宪,国内的出版不遵循国际惯例,只遵循特殊国情,所以爱书的出版人很难立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作者在《天上掉馅饼》一文中说海豚书馆做了三年,只有蓝色系列海外文学的几册有再版,其余个系列的销量都不足万册,海豚书馆销售不理想,原因可能有很多,就本人而言,海豚书馆在内容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不比其他书好,至少也不会差,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不能恭维,号称是精装,但完全没有一点精装的好,很普通的纸面硬壳装而已,第一印象非常不好,完全没有收入的兴趣,还不如做成平装或许更好。《董书的迷恋》一文,作者讲《小品》两册封面材料手感极佳,胜过真皮,材料商说事因为合成时加入天然橡胶,作者称做出版几十年,头一次听说和使用这样的材料。其实封面材料现在真的能有很多选择,不用说别的,看看建材市场上的墙纸种类,就会发现要挑个好的封面材料是多么简单,这只能说明出版人还视野不够。前几天在Q群里闲聊,聊到《邓小平时代》的删改问题,本人未曾读过此书,不过断言此书国内版必定有删改,Q友有不同意见,认为既然没读过,就不能擅下结论,本人坚持己见,认为实际为一常识问题,国情就是如此,此事后来自然是各有各的坚持,不了了之。又有Q友认为即使有删改,也不影响阅读,认为删改对书的整体影响不大,此观点本人同样不认同,删改很可能导致与文章原意恰恰相反。《删改的艺术》一文讲到了一些有关删改的人和事,有意思,作者说董桥《这一代的事》一书有香港牛津全本、北京三联本和广西师大本,这三个版本中,书中《马克思先生论一九九七》一文,三联、广西师大版均删去。还有《马克思博士到海边度假》一文,作者当年读三联本时,总觉得看不懂,后来才知道删除了一百五十一个字,而广西师大二零一一年新版,还好,只删除了十一个字。为什么国内很多人原意花高价收港台书,港台书的质量较大陆书更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港台书更能接近作者的原意一些,经过阉割的男人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男人了,那经过删改的书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书吗?
  •     刚拿到书,就被小书精致的封皮迷住了。绒布面的包装,烫印的字迹。简单的封面却弥漫着书香。书里大多是作者关于人与书的随笔。讲老先生们的故事,讲作者自己的故事,讲编书的故事,讲搜书的故事,谈现在的媒体,谈现在的书市。引人深思,惹人垂爱。书的前22页是20位作家、学者或是书院开的书单,一张张书单,承载了出版人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和现在动辄就“30本值得看的书,50本名著,30本一生必读”比起来,这里的书单更丰富、更有文化的积淀,是真正的诸多大家、学者仔细斟酌的结果,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结果。20页的内容,20个人的书单,上百本书。深深仰慕这些学者、文豪们,正是他们,才让我们有那么多书可看,那么多好书可看,也突然间对现在的出版工作者们肃然起敬。暗暗对自己说,这一年不愁挑不出书看了!看着平淡的文字,一点点的叙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书的热爱,封皮、书脊,封面图案,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无不透露着作者对书的认真和对出书的一丝不苟。想象着一页页优美的文字被作者这样一本本精致包装后,最终将有可能落到我的手里,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感动。我们只知看书,最多想到作者写书的状态,却很少知道出版人的辛苦。岂知若没有出版人与作者的一次次约稿,没有出版人对书的热爱,对出好书的执着,我们又怎能看到如此多本美好的小书。想象着蓝色方皮面上印的黄色丝菊,想象着淡色仿布面上镶着齐白石画的玉兰。如此想着就想把这书立刻收入囊中。这是出版人的有心,也是读者的有幸。是出版与印刷的配合,才能让我们看到如此惊艳的制作。细细看着作者的文字,想着一定要把海豚出版的董桥先生的几本书收入囊中一睹为快才好!想到这里,又再次摩挲这本书的封皮。正如开头所说,淡雅的绒布面,烫印的字迹和烫印的暗花,每一处都精致细腻,如兰花般高洁素雅。书中也记录了作者重组民国童书的辛苦,阐述了对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认同,当今物质、媒体极大丰富的社会里纸质书的何去何从。以及很多先生读书的故事和方法,有人专、有人博、有人精。喜欢这本书,简单的随笔记录着作者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同时也体现着作者对老先生们的尊重和对好书的敬畏。董桥、沈昌文、以及民国书,书里最常提到的人名书名。想来他们对作者影响至深。读罢此书,意犹未尽,只想把书中提到的人们的书全都拿来赏读一番,只想把书中提到的所有书,哪怕是《幼童文库》、《小学生文库》也全都拿来赏读一番。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一个出版人,一辈子走下来,何处最伤感?何处最留情?当然是书单了。它把你一生的心血都串联起来,甜酸苦辣,喜怒哀乐,成败胜负……都在其中了。”
  •     出版人的脾气一般都较好,作书是件工序复杂的手艺活儿,有耐性是基本的要求。从作者书中看到,出版老前辈们,如沈昌文等,态度谦和,是出版服务业的楷模典范。
  •     脑残粉了很多年。
  •     出版人应该是“知道分子”。
  •     绒布面封面不太耐脏,康笑宇的插图真是美妙,文章固然杂,但大体不离编辑,既有内情可看,也耐看。但页42与页147、149有数行文字如出一辙,那么至少后记里“没有一篇重复”的夸口可以休矣。一集之中辗转贩售,我总觉得这是文思有限之征兆,就算并不因此看不上眼,也觉得不祥。好在资料难得。
  •     对文化界不了解的我都不知道这些人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有名气,算是个指引吧。
  •     2014142~周振甫那一篇解释《小石潭记》的信真让人敬佩。
  •     俞晓群十分感念沈昌文。
  •     其实我想做一个编辑
  •     本质上我就是喜欢听喜欢看别人八自己的卦的事。好看!
  •     出版业文化人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思想和文化期望
  •     做出版真是一份不错的职业,这本书主要是写一些作者比较尊敬的出版界前辈,还有一些自己做的比较满意的书,随手翻阅还可以,有一点点文人轶事可以看,不过整体上写的一般,谈不上有多好看或者多大的收获。
  •     中國出版界的掌故軼事
  •     优秀的出版人未必是好作家。
  •     一个出版人,他真正老去的时候,也就是他开不动书单的时候,也就是他没有力气再请人开书单的时候,也就是他没有力气再阅读书单的时候。
  •     原来说的是出版界的事情。看看还满长知识的。
  •     老一辈出版人的燃情岁月。
  •     看得手痒
  •     读了一早上,刚读完,现在的图书出版更像一桩赤裸裸的生意,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好?商品社会,你不能让人家吸风饮露啊!不过本书告诉了你,真正的出版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本书讲了很多值得敬重的出版人,故事很八卦,很有趣,也很好看,读完意犹未尽!
  •     关于书人的书。
  •     看书中编辑大师们的编书故事真的很有意思
  •     屹立风中的守夜人。
  •     守书人丛书之一,书缘与人缘。
  •     读罢此书,对张元济老先生无限敬仰,对商务印书馆也愈发喜爱。只是不太明白作者对自己文笔的自信从何而来…
  •     高逼格的文化人高尖端的吹
  •     了解书背后的出版故事,还有老一代出版人的故事。 以后看书会关注出版社和编辑~
  •     赞!!
  •     可以一读。只是这个守书人系列装帧,开本,字体完全不同,是要展现多姿多彩的出版业吗?呵呵
  •     守书人。
  •     俞晓群是我认为最具亲和力的出版社长,经常微博与读者交流。本书文笔不见得多好,但是真诚,感觉俞晓群就像大学里受欢迎的选修课老师,潜心于自己热爱却又非主流的事情
  •     由出版人开出的书单谈起,一位位道行高深的出版人,慢慢浮现在我们面前,原来出版行业也是那么有意思,虽然个别文章脱不掉些许浮夸之气,但总体还是蛮有意思。
  •     出版人的闲言碎语
  •     我们现在的文化要素确实已经被商业化和市场化冲击的七零八落了,我们对于“文化沙漠”的标签就算不认同但却无力反驳,可是,就算是这样,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拥有一批有理想、有梦想,把“书”的地位放在很高的位置的出版人,在帮我们捍卫着一块绿洲,他们对“书单”的认真,以及他们为中国文化和出版业所做出的贡献让人感动,看完《那一张旧书单》,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尽管生活在这片沙漠里,但是我们却能够时常看到绿洲。
  •     出版人的书
  •     讲了中国出版界的一些经历所感、名人趣事。作者对自己行业的热爱和追求让人触动。
  •     获得签名赠书
  •     读书人会写读书随笔,俞晓群会写编书随笔,这种随笔跟编辑这个行当有关,我们关注编辑的书,其实是关注好书的出版。出版人的文章总是能够透露出图书出版的信息,所谓人以群分,书以类聚。喜欢读他编的书,也就自然喜欢他写的文字了。还有相同的爱好——沈昌文、董桥的文章和为人。
  •     姿态过低,满目滥美之词,很难感觉不是拍马屁呀。
  •     从一个出版人和读书人的视角看阅读的传统和演变,关于阅读的巨大改变和不断娱乐化的世界的评论值得一看。
  •     三星-。内容可观,偶有重复。人名值得一挖,前面几段书单可看。但整体来说,俞君的笔法风格都是极不对路的一种。也许是因为交往的都是长辈老人,但总是歌功颂德感慨的劲头实在不喜。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上海那本书评里也只放了他写DK那一段,与己无关方可观,未免可惜。
  •     是爱书人的故事,出版人的故事。插图很特别,也大胆
  •     我干嘛要买这个?
  •     名为“旧书单”,书里讲的却是读书,出书和出版业一点故事。
  •     本社总编发给新员工的书。作为未来的出版人,应记住书里的那句话:一个国家是否进入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有没有一套或多套供大众阅读的经典文库。图书编辑的职责应该是为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而努力!
  •     从辽教被调到集团架空,辽教最终被搞残,不知道是谁在瞎搞,六年对其来说是挺痛苦的,现在的海豚浴火重生,比之前更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