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更好的世界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49565910
作者:(英)爱丽丝·劳斯瑟恩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爱丽丝•劳斯瑟恩(Alice Rawsthorn),《国际先驱论坛报》和《纽约时报》全球版设计评论家,世界经济论坛设计分会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作为英国设计事务的首席评论家,她每周发表的两个设计专栏同时在全球数十家报纸和杂志上刊载。她是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理事、伦敦白教堂画廊委托人、雀森海尔画廊理事会主席以及《伊夫•圣罗兰品牌故事》的作者。

书籍目录

序  _001
1. 设计是什么 _007
2. 设计师是什么 _037
3. 什么是好设计 _063
4. 好设计为什么很重要 _085
5. 为什么有那么多坏设计 _107
6. 为什么大家都想成为“苹果” _125
7. 设计不是,也永远不能跟艺术混淆 _157
8. 时代的符号 _187
9. 一图抵千言 _213
10.“绿色”不容易 _239
11. 为什么形式不再追随功能 _261
12. 他我、自我和本我 _283
13. 剩下的 90% 怎么办 _309
结语 再设计设计 _347
作者的话 _356
致 谢 _357
图片信息 _362

作者简介

设计是我们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如果巧妙运用,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便利、活力、体面,乃至更多;但如果滥用这种力量,其结果则会是浪费、混淆、颜面扫地,乃至危险。无论我们愿意与否,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设计的影响,设计无处不在,通常在我们的不经意之间,决定着我们如何去感受和行事。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探讨了设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该书由著名的设计评论家艾丽丝•劳丝萨恩撰写,由屡次获奖的书籍设计师伊玛•布设计。描述了历史上的军阀、科学家、农夫、黑客、激进分子和设计师出于不同目的对设计的运用:从十八世纪海盗发明的以恐吓其受害者投降的毛骨悚然的标志,到一位妇女对最佳假肢的追求,以及世界杯足球的演进。
在我们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无论是在速度、规模还是强度上均为前所未有——从不断恶化的环境危机到科技的阔步前进——《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解释了设计如何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些变革的深刻意义,并将其转化成我们的优势。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日常设计工作中,所接触的工作内容,会让广告策划,设计师或多或少有种挫败感,我们浸淫在一个环境中,认为设计只是设计表现,即我们所看到的而已。这些设计表现又成为了商品要被卖掉,为了不知道会不会产生商业价值的设计表现,广告策略,媒体媒介让客户买单,凭的是什么?为那些需要搞定老板就好,却不知道是不是能打动产品真正的拥有者,会不会心虚?会不会心累?这些都在书的第一章都有提到。我所做的事,所做的设计,甚至可能只算是设计表现的事,微不足道。我唯一坚持做这些小事的原因,只是传播而已。用我学习到的,体验到的,可能是更接近本质的那些去影响周围,尽可能。所有改变世界的重大创新会有更智慧的人去实现,但在此之前也还是会有土壤去孵化那些闪光的种子。因为我相信那些闪光的种子也会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身上找到。单个的力量是不足道的,但我们寻找并集结成力量去影响就是产生孵化的契机。【序言】人们谈到设计,只仅仅停留在外表上,海报什么样,产品长什么样。事实上,“设计指的是分析事物、视觉化实现、计划及执行的过程”。略像马老师总结的设计的四个流程"概念设计,设计表现,设计实施及设计反馈”。人们凭什么认为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可以不需要真实,好的内核来支撑?就可以卖掉产品,而不在意到手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用,是不是真的好用?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和视角都潜移默化地受设计所印象。如果设计富有智慧,那么它会带来快乐,选择,力量,便捷,美好,安全等等一系列正面的印象,如果设计被滥用,那么会带来浪费,迷惑甚至危险等负面的情绪和印象。一切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变革,换个马老师的说法“设计源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足”,不管是服务大众,还是改变个人生活,设计都十分重视系统性。在原始人时期,人类开始造长矛打猎,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这些潜意识的活动,都是设计。到了工业时代,设计慢慢成了盈利的工具,商业的盈利使设计常遭到贬低,误解和滥用,远离了设计的初衷,变成了商业中追求盈利的帮凶,这才促成了人们印象中关于设计只是外表的印象。【什么是设计】“设计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拉兹洛 莫霍利-拉吉”很意外地,作者用秦始皇的统一之道作为例子,他的设计是一个源于本能和潜意识的作为,区别于现代商业社会的设计战略者,比如说APPLE\CHANEL\NIKE。“"设计这个词起源于古罗马,他的含义有很多,比如标记、追溯、描绘、计划和做‘事’""设计还是动词,等同于‘指出’、‘制订’"“设计也身兼了名词,'目的、目标和意图'、“做一件事前的计划,行动之前的打算”“约翰 赫斯克特说‘设计是创造一个概念用以生产一个‘被设计过的’产品’”“设计的含义和作用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都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待做工程的规模、技术的复杂程度、法律的限制和政治的敏感程度。”它随着时代的变迁,流行的态度,被不停诠释,赋予意义,一方面它包含的意思越来越多,一方面对于熟悉标签的逻辑的人们来说,关于设计的界定会模糊和困惑。但其实它内涵多样,面貌丰富,很百搭。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设计”一词与“爱”一词一样属于多元。我私自定义它们都为全息的词汇,而不能用一两个标签来标识它们。令我感动的是,设计存于世界各个行业,各个角落里,任何真正在做着设计的人们,尽管内容和目的不同,但都无意识的尽可能完善它的设计,因为那源于真诚的情感。从某种程度说,秦始皇的暴政让人不舒服,但他面对“统一”这件事,热忱而专一,从武器统一规格的量产化角度来发现所有政策的实施都是极其专业的设计,这是到近代工业社会才熟练开始操作的标准。为什么大部分人认为设计就是外表和造型?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造型和装饰,这是确实是另有理想和情怀的设计师感到郁闷的观点。这种误会在今天的工业设计中很难避免,无论是比较远一点的历史中还是现代工业设计中,一直都有专业流程和专业技术含量的存在,只是现代工业设计流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的程度也变高了,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观察外表来进行直观的判断。很少人会去费心解释造型和工业设计的关系。所以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性是一道壁垒,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人,只将设计看做是商业工具,赚钱的工具。起因是20世纪下半叶,是战后的意大利实业家和天才设计师强强联合的时代,“设计等于价值创造”的理念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建筑还是手工业,汽车,咖啡机,灯具等等商品在天才设计师的创作中变得极富吸引力,人们也愿意为此买单。所以这也提出了,一个设计师的真诚是构建设计师本人品牌必备的品质。人们在不清楚产品真正的好处的时候,也许可以慕名而来进行消费,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这次消费让大众感觉产品真正可贵的价值,而设计如果只在表面只在外表用心,而不是深入产品概念和内在价值,不能持续为自己个人品牌的建立用心和认真,那么可能会消耗掉之前的积累和影响力。——————未完
  •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英)劳斯瑟恩著 龚元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当人们谈到手机的设计或者是其他物品的设计时,往往只停留在外表上,但是外形设计只是设计的一部分。事实上,设计指的是分析事物、视觉化实现、计划以及执行的过程。2设计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拉兹洛.莫霍利-纳吉7设计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百搭。它的内涵多样,所以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发挥作用。不过,正是因为它的面貌如此丰富,所以大家对它在产业中担任的角色就很难有一致的判断,这就让很多人觉得愈发困惑。17设计对生活有着巨大影响,通过设计,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愿望得以实现,正是设计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发展方向——更幸福,抑或是更糟糕。34所有的人都是设计师。我们在所有时间做的所有事几乎都是设计,设计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维克多.帕帕奈克37在传统中,设计师就代表着“改变”,他们必须确保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使用,这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为了卸下这份重担,他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通过帮助他人融设计过程,使所有人都有建设性地参与到设计中去。62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又善于观察,我们的判断有时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学习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凭借多年专业实践的认识、规律和经验,我们的感知能力就会更强。设计也是如此,黑胡子、秦始皇、尼古拉斯.欧文以及其他偶然的设计师们,都具备着专业设计师的原创性和智慧。62尽管好的设计并非一定要有独创性,但是独创性依然是设计最吸引人的元素之一。77意外,灾难,危机。当系统崩溃时,我们才会暂时意识到设计那超乎寻常的力量和影响。每一次意外都促使我们去思考现实生活,正在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同时意识到,我们对那些潜在的设计系统有着怎样的依赖。——布鲁斯.毛[Bruce Mau]和无边界研究所(Institute without Boundaris)85当设计直接影响到我们时,也同样适应相同的原则。很多伟大的设计都是默默无闻的: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正在完成着自己的任务。而我们,还在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解决的问题而开心、庆祝。设计有很多功能,规范我们的行为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有能力去操作一台难以理解的数码产品;还可以帮助我们,使我们远离危险;好的设计易于使用,我们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完成一切操作。101优秀的产品一定不只是功能性的满足,他们通过获得重要的象征意义建立起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成为生活中具有吸引力的存在。154为了追求艺术、设计、科技的完美结合,莫霍利-纳吉把构成主义的理念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在20世纪前期做出了杰出的表率。纳吉曾这样写道:“在艺术、绘画、摄影、音乐、诗歌、雕塑、建筑或是工业设计等其他领域中,都是没有等级制度的。他们对于功能的融合和设计内容来说是同样有效的。”168从传统意义来说,艺术和设计的重要区别来自于是否亲自操刀。艺术家们总是亲历亲为,设计师则会把产品外包,一般会找特定的工厂或者工艺大师完成。其实早在20世纪初,马塞尔.杜尚就打破了这种固定的生产模式。177艺术作品也可以有功能,但艺术和设计不同,功能不是它的必要条件。唐纳德.贾德曾说过:“如果一把椅子,呈现出的仅仅是艺术效果,那简直太可笑了。”184设计和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每一个设计项目,不管是商业的、概念的还是批判的,都是由设计文化来界定的。也许某个设计的过程能够体现设计的发展,也许某个作品能够反映出设计的技术性和参照物。亦或许,它可能探索了设计史的某个方面或者设计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虽然艺术作品也能够做到这些,但是它的自由度更高,这是设计不具备的。安东尼.邓恩把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比作科学和工程的关系,前者致力于纯粹研究而后者是研究的应用,尽管在设计中研究应用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着。184在那些界定设计和艺术关系的语句中,我最喜欢的仍然是查尔斯.伊姆斯所说的。当别人问他,设计是否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更愿意说设计是一种目的的表达。它可能[如果他足够好的话]在之后会被当成艺术。”185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出现得如此频繁,以至于这些陈词滥调都能创造自己的神话故事了。它们不仅仅常常被错误引用——应该是“形式永远追随功能”——还经常被张冠李戴,典型的署名是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代主义大师,但事实上,这个短语是由比他们知名度低的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创造的。他曾在1896年题为《高层办公大楼在艺术方面的考虑》一文中的一个很长的句子结尾写道:“它是万物普遍适用的法则,不论有机的还是无机的,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论是人类的还是超人类的,不论是大脑的、心脏的还是灵魂的真实表现,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表达——形式永远追随功能。”沙利文的意思是,一件人为创造的事物,无论是微小的物体还是高大的建筑,它的大小、样式、结构都应该由它的功能决定。换句话说,一个东西外表应当被它的用途决定。261-262为什么大部分的设计师都会选择世界上最富有的那10%作为服务的对象?仅为他们付出汗水和努力,绞尽脑汁地设计出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威利.萨顿已经做出了回答。他是一个银行抢劫犯,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如此鲁莽时,他的回答很经典:“因为那里有钱啊!”——保罗.波拉克[Paul Polak]309我认为设计的存在是为了优雅而有远见的解决问题。我认为总会存在着更好的方法。我认为设计是人类的本能,人是如此乐观,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或者通过设计解决。——艾米莉.皮罗顿347在这个资源开放的时代,保密对于权力来说不再诱人,它更像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和引发猜忌的原因。所以设计也应该放下成见、敞开胸怀,寻求和其他学科的合作。这不是进入新领域的战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同样的慷慨也应惠泽那些“非专业”的设计师们和设计的使用者使用者,前者对设计的接触纯属偶然,随着制造技术新浪潮的来临,这些“非专业”人士也将会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353-354有一件事总是让我觉得奇怪,设计这样强大,却经常遭到误解和忽视。设计决定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和他面对面时,我们越是充分地了解它,就越有可能把它转变为我们的优势。359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已经看了30%,很吸引,想一口气读完。很显然这不是入门类的设计书籍。唯一的一篇豆瓣长书评居然只有两颗星,可惜。作者讲的一堆人名其实是可以作为设计史节点去延展,自行搜索代表作才能体会,是留白也是乐趣所在。一二章的梳理看得出作者还是很有功力的。其他看完再说。
  •     在目前认知内,对“设计”的定义与Alice差不多
  •     说的很不错。设计作为一个推动人类前进的理念,时刻都被应用。设计的概念也不止在于工业和平面,或者其他单独领域。设计是应时而生,随时成长的。endless ever
  •     全面、广博地介绍了设计为何物,设计的本质、力量和意义,并实质地给予了很多实在的案例。前面两节还略微地引出一个有趣的议题:关于设计史中的女性设计师。
  •     目前看过的最好读的关于设计的书,很多典型例子,可以当故事/史书来读。From&@首图。
  •     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去设计的技术指导书,这是一本从哲学层面和人文关怀层面去思辨设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的书。
  •     设计不是艺术、不是技术、不是科学、不是工程、不是发明、不是咨询,设计应该是一种针对特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问题可轻可重,创新可小可大,但会是每个设计都涉及的。如果付诸实施,设计会解决某些问题,但也可能引发另一些问题。作者相信,“好”的设计能让世界“好”一点儿。那应该就是让问题总数变少的设计吧。
  •     A plethora of case studies that are neither provoking nor intriguing narrated. What have I got out of here really? Oh, that Mark Simonson once compared Helvetica to Arial, and the former is proved to be prettier. #duh
  •     设计其实是一种态度,有显式的设计,也有隐式的设计,重要的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思考的心
  •     为“90%的人”设计
  •     设计应当是决策。书里有很多案例,作者的设计史应该蛮好。但是没有见到让我眼前一亮可以深入思考的观点啊,读过就过了。
  •     在人类学意义上,设计作为解决世界问题的手段,展示了人的独特意义。
  •     带来些灵感
  •     了解下這個行業的入門書
  •     看标题是不想读的。但读进去之后,发现是一本有意思的设计类批评,很多案例可以学习。
  •     非常好的科班设计读物,完全可以作为设计概论的补充阅读材料。从目录就能看出作者的逻辑性非常强,旁征博引,对中国的历史也信手拈来,案例也非常经典。设计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设计师应当永不停止追求知识和思考解决方案,推动设计影响决策。// 书中写的 Aimee Mullins 对假肢的设计实在太 inspiring!
  •     一个外国人写的书一开始就大量提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统一度量衡,制定政治标准和器制标准,那时候不谈设计,但这就是设计;接着各个行业阶层涌现出的事例,美与不美明确与模糊实用与糟糕…可以当作设计史来看,你也知道其实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做设计,至于有没有更好看你自己喽~
  •     这本书面向的读者应该是学过设计或者是对设计文化有过研究的人。我读得很痛苦,但所幸提早知道了这种痛苦。第一、唯有不断学习,知道专业的人是怎么做到极致的,才能疏解自我价值的困惑,以及对工作内容和方式的质疑。第二、要不断提醒自己,懈怠、不恰当、欠考虑、测试不充分、缺乏远见这些常见的设计弊病会导致用户界面的失败。
  •     Hello world Hello IDEO
  •     对设计本身的追踪与探讨。
  •     这是一本关心人道主义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书,关切剩下的90%,而不是挤破脑尖为了那10%。相信好的设计项目之,人能给更多人,给彼此的人生带来轨迹般的改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人。
  •     博客文啊
  •     加油
  •     作为一个跟设计无关的人,可以借这本书了解一下。但书中几乎是无数的人物和事例堆砌而成,只能一下外行人接触设计引领
  •     「如今,世界上有70亿人,其中的60亿人买不起基本的生活用品,承担不起最基本的服务。有一半的人缺乏固定的收益、稳定的居所和干净的用水。而设计,理论上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学科,却大范围得忽略这些困境。设计师们一直没有正视它,从而把它上升到”为剩下的90%而设计“的高度」——社会企业家 保罗·波拉克 。这句话是我觉得此本书的精华所在,前面很多对设计的介绍都是围绕最后一个章节「剩下的90%怎么办?」。但这句话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加入人道主义设计的行列中去,可惜自己还不够优秀,如果大家有学习机会可以联系我!
  •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原名Hello World。前九章主要介绍了设计的概念,意义,如何区分好设计和坏设计等等,更像是设计史,书中列举出了很多的经典设计案例,从秦始皇对兵器进行改进到3D打印机。什么是设计?设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潜力,成为我们生活中睿智而有建设性的力量。什么是好的设计?就是要满足其存在的价值。本书后4章我觉得是作者更想表达的东西:设计是为了什么?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我们要充分的去了解它,利用它,为了我们更好的世界。最后,希望有更多好的设计,好看的设计,实用的设计,人性化的设计。避免出现“坏设计”。
  •     好看 有趣
  •     正在思考一些相关命题,读到这本,算巧遇吧
  •     0.英文原书名叫《Hello World》,装帧较特别,拿了设计奖。中文版装帧是陆老师。1.作者是个曼联球迷!2.作者对艾未未评价不凡。3.这本书的面向的读者,很难是普通的中国人。4.这本书的读者,基本得是接受过设计教育,或者始终关注设计文化的人。5.更可惜的是,大多数设计师不读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