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牛津通识读本》章节试读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4729680
作者:[英国]迈克尔•坦纳
页数:248页

《尼采-牛津通识读本》的笔记-第五章 - 第五章

许多人会认为,坚信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种道德是他们无法遵循的道德,其原因很明显:他们没有自己的“方式”——他们有的只是各种竞争、需要、焦虑和难题,这其中没有一个可以作为他们的个体化目标。

《尼采-牛津通识读本》的笔记-Kindle版摘录 - Kindle版摘录

作者认为,尼采一生的根本关注是痛苦与文化的关系,其立足点不是回避或消除痛苦,而是为了肯定人生而肯定人生必有的痛苦,据此对文化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分级,并寻求一种真正能够肯定痛苦的有内在力量的文化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40-42
尼采关心的是伟大而不是善,二者的区别在于,伟大包含着对痛苦的肯定和有效利用,善则一味企图消除痛苦。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53-54
尼采关心的是伟大而不是善,二者的区别在于,伟大包含着对痛苦的肯定和有效利用,善则一味企图消除痛苦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53-54
他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伟大,便是“赋予个性一种风格”,艺术地规划自己天性中的长处和弱点,甚至使弱点也悦人眼目。另一种表达是,“要成为生活的诗人——尤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54-56
他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伟大,便是“赋予个性一种风格”,艺术地规划自己天性中的长处和弱点,甚至使弱点也悦人眼目。另一种表达是,“要成为生活的诗人——尤其是成为最琐细、最日常的生活的诗人”。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就是要做一个能够自我支配的强者,包括支配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痛苦,以此来使生活变得美好。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54-57
这大概是尼采写下的最后一段话:“我有义务反抗我的习惯、甚至本能的骄傲所深深反感的事物:听我说!因为我是如此如此。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瞧,这个人》序言,1)然而,在尼采写下这段话之后的一个世纪里,鲜有读者,更鲜有仅仅耳闻过他的人不是这么做的。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174-177
超人就是那个准备好对所到来的一切说“是”的存在者(being),因为对尼采而言,在《悲剧》中所论述的最初的太一之后,快乐和痛苦就总是不可分离。因此,尽管直至如今都一直存在着生存的恐惧,他仍然准备肯定所有这一切。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950-952
《查拉》之后,尼采故意给下一部书起了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书名:“善恶的彼岸”;不管尼采自己或同时代的人有怎样的看法,这个书名都暗示着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准备用一套新的体系去取代现有的体系,不管新体系有多激进。正是这一点给了人们理由(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个理由并不存在)去认为,尼采决心要消除人世间的一切价值。事实上,世界本身并无意义可言,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那么,怎样才能赋予呢?尼采坚信,我们一直在给世界赋予价值,只是直至如今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从把事实上是我们发明的东西看做我们在寻找的东西,到充分意识到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想直接落入虚无主义的深渊,我们就必须同时干净利落而又小心翼翼地处理这个过程。 -- Tanner M.),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loc. 1146-1153

《尼采-牛津通识读本》的笔记-第1页

1、活着——难道不就是想要与这个本性截然不同?难道活着不就是估量、偏爱、不讲公正、受到限制、想要有所不同吗?而且,假定你们的律令‘按照本性来生活’从根本上意味着‘按照生命来生活’,那么,你们如何能够不这样?为何你们还要制定一个原则,来规定自己是什么和必须成为什么?”然而,如果你必须成为你自己,那么,制定任何原则都是毫无意义的,爱命运也不例外。
2、人可以从欲望中拯救自己,首先可通过选择不会带来这种感觉的状态;其次可以通过理解它的傲慢和愚蠢:欲求某种事物与它的实际状况不同,就意味着欲求所有的事物都不同 ——这包含了对整体的谴责性批评。但是生命自身就是这样的一种欲求。
3、不满足乃是伦理学的起点”。
4、如果同情某个不幸的人,我们就“饰演了命运的角色”,而忽略了“内心的整个次序与繁杂,这些才是你我不幸之所在”。另一方面,如果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都追寻一种宏大 、甚至是宇宙般广袤无边的情感,那么,这将无法付诸行动。
5、如果一个人可以容忍大部分事物,这也就意味着他仍无法容忍某些事物 ——这是可以理解的。要成为“神一般的人”,或成为悲剧哲学家 、悲剧性的人物,人必须忍受一切。尽管很难描述出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但尼采认为他知道这将“产生人从未领略过的幸福”。人,甚至是超人,永不能也不会理解这种状态,因为这甚至也不是康德所称的“调节性理想” ——这一点不是很明显吗?情况更有可能是,尼采沉醉于自己所具备的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即用最为抒情和沉郁的笔触描绘使生活可以忍受的唯一一类状态,这类状态原来都只不过是对哲学家的迫切需求弃之不顾的诗人所造就的。
6、任何人若把人类的历史当成自已的历史加以感受,就会普遍体悟到各色人物的忧伤:顾虑自身健康的病人,回忆青春之梦的老者,失去恋人的情郎,理想正在消逝的殉道者……然而,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这形形色色、不可胜数的忧伤……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担负这一切——人性中所有的最老、最新之物,失败,希望,征服,胜利;如果一个人能够将所有这一切集于内心,压缩为一种单一的情感,那么,就会产生人类前所未有的幸福:一种充满力与爱、泪与笑的神圣幸福。这幸福宛如夜间的太阳,一直馈赠着它那永不枯竭的财富,并将其倾入海洋,仅当此时,最贫穷的渔夫也能划动着金色的桨,感到自己最为富有,就像太阳一样!这神圣的情感将被称为——人道。
7、应该做的事情是,将这一问题移至另一层面,在此层面同情这一行为不会成为关注的对象,并且表明曾有人这样做到过,从而树立一个尼采也不会表示异议的范例。 以何种视角看,一个人会希望如此行事?可以说,这就是尼采在高度成熟时期,也是在他的最终阶段到来之前的那些著作中最关注的问题。

8、对尼采而言,同情往往不过是一种境况之症候,其实际情形比看上去更严重、更可悲:它相当于因为深受痛苦(不管是谁的痛苦)的侵袭而尝试去缓和它,同时却意识不到痛苦无所不在,尝试减轻痛苦乃是愚蠢之举。人应该采取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它将使同情变得毫无意义。
9、他希望我们将他的格言警句融入生活,同时又声称希望我们在接近他时永远持怀疑态度。将他的某一句深刻格言奉为圭皋并身体力行,这会消耗一个人生命的许多时光——谁能在这样做的同时又保持怀疑态度所要求的距离?这显然不可能。
10、如果你所指的是希望所持有的所有观点相互统一,那么,不陷入思想混乱就是基本的要求。
11、从定义上说,卓拔超群是一种稀有的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不拥有或不渴望它的人,应该受到鄙视或被清除。
12、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花大量时间与尼采相伴,不仅把他的著作当做待阐释的“文本”,还当做生活中邀请读者加入的实验,他就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感到嫌恶,又会在另一些时刻,为尼采的洞察力以及他在一些陈腐主题上的洞见和创新所折服,心中充盈着兴奋与感激。
13、有人甚至会说他的肯定只是否定之否定,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
14、歌德“想要的是整体;他抵制理性、感性、情感和意志的彼此割裂(与歌德的意见正相反,康德用一种最令人望而生畏的经院哲学鼓吹这种隔绝);他训练自己成为整体,他创造自身”
15、在生命本能的驱使下所采取的行动,伴随而来的快感可以证明它的正当性;然而,这个满腹基督教条的虚无主义者[康德]却把快感当成反对这一行动的理由。相较于没有内在需要、没有个人选择和没有丝毫快乐地工作、思考、感觉——只是作为自动自觉的‘义务’——还有什么能更快地毁灭我们呢?”
16、信仰带来福佑:因此,信仰靠不住。”
17、只有基督徒的践行,像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才是真正信奉基督的。如今,这样的生活还是可能的,对于某些人甚至是必需的:真正的、原初的基督教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可能的。”
18、他惯常使用的“返璞归真”、“新意识的诞生”等短语,在不能用艺术的形式体现时,对他显得尤为空洞。
19、人,这最勇敢、最惯于忍受痛苦的动物,他并不拒绝痛苦本身:他想要痛苦,甚至寻求痛苦,只要有谁给他指示出一种意义,指示出痛苦的目的。是痛苦的无意义,而不是痛苦本身构成了长期压制人类的灾难,而禁欲主义理想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意义!直到现在,这还是人类唯一的意义,任何一种意义都强似毫无意义……人因此而得救,他拥有了意义,他再也不是风中飘零的叶子……他现在可以意欲些什么了;追求的初始目的、原因和手段都无关紧要:意欲本身得到了拯救。 我们不能再缄口不谈那全部意欲所要表达的东西,它从禁欲主义的理想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仇恨人类,甚而仇恨动物界,进而仇恨物质;憎恶各种感官,憎恶理性本身;畏惧幸福与美;渴望摆脱一切表象、变化、成长、死亡、愿望,甚至摆脱渴望本身——这一切意味着(让我们鼓起勇气理解它)一种对虚无的欲求,一种对生命的反感,对生命最基本的先决条件的反抗;但它是并且仍将是一种意欲!……最后让我用开头的话来结尾:人宁可欲求虚无也不能无所欲求。
20、那些听从教士的命令而奉行禁欲主义的人,并非为了达成任何以禁欲为先决条件的善,而是因为教士强加的负罪感驱使着他们不断接受理应承担的痛苦:通过施加更多痛苦向人们解释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其中包含着可憎的残忍,即人要为自己的痛苦负责。
21、我们拥有艺术,以免我们因真理而毁灭。”
22、所有伟大的事物都通过自我征服的方式导致自我的毁灭:因此,生命的规律会起作用,那是生命的本质中不可或缺的“自我征服”的规律,规律的制定者最终也听到了召唤:向你自己制定的规律屈服吧。就这样,基督教作为教义被自己的道德所摧毁;出于同样的原因,基督教作为道德现在也必然要毁灭;我们正处于这一事件的开端。
23、通过谴责诸如骄傲、富足、自得等世俗价值,并将之替换为谦逊、谦卑以及其他价值,基督徒成功地将其统治者变得与他们一样渺小。
24、善恶此时被归为奴隶的范畴,奴隶们将主人视为恶的化身,并将与主人不同的东西定义为“善”。与之相反,最初的贵族首先定义自身,然后将任何缺乏他们品质的东西定义为“恶”。
25、从整体上看,《道德》一书的发展起于对比的单纯,终于范畴的消解,前者从形式到内容都引人产生疑问,后者则近于不可理解。
26、在一本书中提出的难题推动着他在另一本中寻求解决——这是他一部接一部笔耕不辍的典型驱动力。
27、日神以一种可忍受的方式表现生命,它排除一切阴霾之面;而酒神不忽略任何事物,强迫我们去直面那些生存的基本恐惧。
28、在尼采后期和最后阶段的写作中,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是,它是否显示出创造者极为充沛的创造力,或者是否是需求和被剥夺之后的产物。
29、我们的信仰,尤其是关于价值的信仰,从未独立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占据的位置。如果一个人试图将他的透视主义置于这种影响之上,这是很令人怀疑的。
30、世上只有观念的看,只有观念的认知,我们越是允许更多的情感去言说事物,我们关于此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加全面。”
31、他第一个认定,不存在可以冷静观察世界并且不受环境影响的实在自我。他愈发迫切地指出,我们并不超然于自己的本能冲动、记忆,以及其他那些由语法(以及衍生于语法的哲学和神学)推演而出的归某一神秘主题所有的状态和性情。这些心理状态由我们成长于其中的社会所决定,使得我们无法与自我相分离去审视一个问题:如果独立于组成我们的事物,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
32、他意识到,任何有关道德的意见都是偏见。
33、首先,是否存在对立;其次,被形而上学者打下烙印的那些通俗的价值评价和对立的价值,是否并不只是预先的评价,而仅仅是暂用的视角……用画家们的说法,即青蛙的视角。尽管真的、真实的和无私的事物都具有价值,一种对于生活而言更高的和更根本的价值还是有可能源于欺骗、自私和贪欲。甚至更有可能的是,构成那些好的、值得尊敬的事物之价值的东西恰恰在于它们与那些邪恶的、表面上对立的事物暗中相类似,相关联,相交织,也许甚至在本质上相等同。也许!
34、不求甚解却颇感自满。
35、这是我经历过的最让人难以吞咽的生命的苦果,我很可能会被它噎着。我忍受了这个夏天带给我的令人羞辱的痛苦回忆,就像经历了一场精神错乱一样——我在巴塞尔和上一封信中所说的掩藏了最重要的部分。在两种对抗的激情中存在着一种紧张,它让我不知所措。就是说,我使尽浑身解数想要自我克制,但是,我已经在孤独中生活了太久,依靠“自己的脂肪”为生太久,就这样,我被自己激情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没有其他的人会如此……除非发现将污物变为黄金的炼金术,否则,我会从此迷失。此时,我有了一个最为美妙的机会来向自己证明:“一切经历都是有用的,每一天都是圣洁的,所有人都是非凡的!!!”
36、一个老妇人对查拉图斯特拉说:“打算回到女人身边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37、在每个民族的头上,都吊着一块刻着善的标准的匾。看吧,这是记录他们克服困难的匾;看吧,这是他们追求强力意志所发出的声音。对于一个民族是困难的,就被认为是值得称赞的;不可或缺又难以获得的,就被称做是善的;那能够释放最深层次的需要的、最罕见的、最困难的——他们就称为神圣的。
38、彼岸世界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具有优先性。永恒轮回揭示的是此岸世界通过无意义的重复创造永恒,而没有揭示天堂与地狱,或者不变的柏拉图式的形式世界。彼岸世界的信条宣称此岸世界只有通过与彼岸世界相关才能获得价值,永恒回归则带着些许戏弄地暗示:此岸世界的价值被剥夺的过程与一个句子不断重复直到变成一堆噪音的过程相类似。
39、就是因为看到自己从被困于周期之中转移到周期之外,以神的视角观察整个过程,才使人产生了那种震颤和无法忍受的重力之感;对于坚定地说“是”的人,则激发出对回归的痴迷。
40、捕食的狮子,为什么必须变为孩子呢?孩子是天真,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场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是”)。为了“创造”这一游戏,我的弟兄们,需要一个肯定:这时,精神想要拥有它自己的意志,丧失世界者会获得他自己的世界。
41、简而言之,慧骃马干净的皮肤延伸于一片虚空之中,而本能、情感和生活,这些让清洁和体面变得复杂的问题却留给了一直与肮脏和无礼相伴的耶胡人。”这与人和超人的关系出奇地相像,虽然也许没有那么不可思议,因为任何一个人,要想指明超越并且否定人性的理想,都一定会遭遇这些困难。
42、如果不给这只母狗一块肉,它会知趣地只讨要一块精神。
43、超人就是那个准备好对所到来的一切说“是”的存在者(being),因为对尼采而言,在《悲剧》中所论述的最初的太一之后,快乐和痛苦就总是不可分离。因此,尽管直至如今都一直存在着生存的恐惧,他仍然准备肯定所有这一切。不管怎样,此即我个人对这种恐惧以及对尼采的理解方式。
44、如果你们曾要求一个事物再来一次,曾说,“你让我愉快,幸福!停一停啊!只要片刻!”那么,你们就想要一切都回归。一切都重新再来,一切都永恒存在,缠绕在一起,陷入彼此,相互迷恋——哦,这样,你们就会爱上这个世界。永恒的人啊,请永远并且始终如一地爱着这个世界吧;而且你们也要对痛苦说:逝去吧,但要回来!因为一切快乐都希求永恒。
45、痛苦哀求着说:逝去吧! 可是一切快乐都希求永恒—— 希求深深的,深深的永恒!
46、我恳求你们,我的弟兄们,继续忠于尘世吧,不要听信那些跟你们奢谈超脱尘世之希望的人!”
47、即独创性居于其他值得追求的甚或必要的要素之上,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特性。对人类抱有这样的希望看起来有些荒谬,更不消说命令人们去这样做;它预设的前提是,大多数人对自我的独特性有着强烈的意识。
48、当我们拥有令人不安的自由去挣脱那些普遍接受的传统限制时,当这种自由似乎相应地向我们开放大量的生活方式,并且生活方式过于多样时,如果没有一些可见的张力的迹象,我们就不可能将“内在于自我的混乱”组织起来。
49、存在着预先给定的框架,人们在这些框架中工作,借助框架的支撑实现个性化。
50、我要更加努力向学,把事物的必然性视为至美,如此我必将成为美化事物的人群中的一员。Amor fati(爱命运):从今以后,那就是我的所爱了!我无意对丑开战,无意指控,甚至无意指控控诉者。将目光转移,这将是我唯一的否定。一言以蔽之:我希望在将来某一天成为一个只说“是”的人。
51、尽管他憎恶作为基督教义一部分的人类的渺小,以及同样作为其中一部分的那套德行,他却十分敏锐地知晓,只有基督教文化才能产生那些成就。人类不可能建造一座沙特尔大教堂去赞颂人本主义的价值,或者创作B小调弥撒去肯定对这些价值的信仰。因此,看来后基督教时代最可能的特色就是,人们变得比他们所替代的那些小基督徒们还要渺小。道德可能很糟糕,然而,想要取代它就很明智吗?
52、尽管他憎恶作为基督教义一部分的人类的渺小,以及同样作为其中一部分的那套德行,他却十分敏锐地知晓,只有基督教文化才能产生那些成就。
53、如若我们承担创造伟大的重担,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或者全部,都会在这一重担之下坍塌。然而,缺少了伟大,生活就毫无意义,即使伟大非人力所及。
54、他看到了其他人所未见的上帝之死的后果,看到了这将会带来怎样长久的影响。一旦意识到上帝不再是他们世界的核心支撑,人们会有何种举动,想到这一点他感到恐慌。尼采论述的精要在于,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相信上帝存在。
55、对后基督教时代的人所陷困境的深刻论述是《快乐的科学》最显著的特色。在第125节,尼采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宣言:上帝死了。
56、人类进化的奇特的限制性,它的踌躇犹豫、迟滞耽搁、频繁的倒退以及交替循环,都立足于以下现实:群畜(herd)的服从本能被最大限度地遗传下来,并且以命令的艺术作为代价。如果人们想象这个本能可以走到肆无忌惮的地步,那么,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发号施令者或独立的人。或者,如若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也会因败坏的良心而受苦,而为了能够下命令,他们就不得不将欺骗加于自身:这里的欺骗指的是,他们自己也只是在服从。实际上,这种情况正存在于今天的欧洲:我称之为发号施令者的道德虚伪。他们知道没有别的办法在他们败坏的良心面前保护自己,除了摆出较古老的或更高级的命令(祖先的、宪法的、正义的、法律的甚至上帝的命令)执行者的姿态,或者甚至从群畜的思维方式那里借来群体的准则,例如,表现为“民族的第一公仆”或“公共福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当今之欧洲,牧人(herd-man)把自己说成是唯一被允许存在的一种人,将他的各种品质作为人的真正美德,即公德心、慈善、体谅、勤奋、温和、谦虚、克制、同情,由于这些特性,他是温顺的、平和的,并且对群畜有用。然而,就在领袖和带头人被视为不可或缺的这些情形下,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将聪明的牧人联合起来以取代它们:例如,一切议会政体都有这个起源。尽管存在着这一切,对于这些如群畜一般的欧洲人来说,一位绝对的命令者的出现是多么好的祝福,是无法忍受的负担下多么大的解脱。拿破仑的出现所造成的影响便是最近的一次充分证明:拿破仑影响下的历史,几乎就是这整个世纪在它最有价值的人身上和最有价值的时刻中所达到的较大幸福的历史。
57、要对道德规范怀有一种法律概念就要相信我们所需要的……乃是神圣法律所必需的……很自然地,除非相信上帝是法律的制定者,否则,这样的概念就不可能存在;就像犹太人、斯多葛派和基督徒……这就像是说,即便刑法和刑事法庭被废止和遗忘了,“罪犯”这个概念也可以保留下来。
58、来自于G.E.M.安斯康姆的著名(在哲学家中)文章《现代道德哲学》。
59、责任和义务的观念——也即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某物从道德上讲正确或错误的观念,以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观念,这些都应该弃之不用,如果从心理上讲可能的话。因为它们不过是某个早期道德概念的残存之物,或者残存之物的衍生物,而这个早期道德概念本身通常早已消逝。缺少了这一早期概念,它们只能是有害的。
60、基督教教义是一种命令,其根源是超验的;它超越一切批评及批评的权利之上;只有当上帝是真理时,它才拥有真理——它与对上帝的信仰共存亡。
61、在英国,每一次从神学的控制里获得一点解放,人们必定会以真正令人敬畏的方式显示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道德狂热分子,以此恢复自己的声誉。在那里,这是他们赎罪的方式。
62、人们可以直接将这些内容以两种方式先验化。首先,它们的存在是无可辩驳的命令,如果违反就会受到惩罚,这曾经是神即时给出的报应。其次,既然它的内容显然是为部落的生存延续而设计的,这些部落的生存条件在许多方面又与我们截然不同,它的内容就必须抽象,并且与我们所处的生存条件相脱离。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一方面,道德变得晦涩难懂;另一方面,道德通过使我们成为与它相适应的那种人而强行与我们发生关联,尽管我们知道,在许多方面这种关联性并不真实。
63、否定道德的两种不同形式。——“否定道德”首先意味着:否认人们所谓的道德动机真正激发了人们的行动,断定道德只是一些说法,属于或者粗鄙或者巧妙的欺骗(特别是自我欺骗),是人类,也许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拿手好戏。其次,“否定道德”可以指:否认道德判断基于真理之上。我们在此承认,道德的确是行动的动机,然而却是这样一种动机:它作为一切道德判断的基础,谬误将人们推向道德行动。
64、任何伟大都同时伴随着抵御、吸收以及最有效地利用极度痛感的意愿与能力。可以这么说,伟大包含着对痛感的运用,而善则尝试对痛感进行消除。
65、对深切痛苦的渴望。——当激情过去后,留在身后的是一种模糊的对激情自身的渴望;甚至还在消失过程中,它就向我们投来诱惑的目光。被它的鞭子抽打一定还令我们感到快乐哩。相比之下,温和的感受反而显得乏味;同平淡的快乐相比,我们更愿意接受强烈的不快。
66、将经验从以往的束缚中反向释放出来:他的颠覆、戏弄和侮辱使我们不仅因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并且因为我们自满于拥有实现自我的最佳范畴而感到羞愧。这些表述并不单调乏味,也不使人感到厌烦,因为它们引导我们朝向一种强化了的意识,即意识到我们有可能逃离常规,不再固守自我。这一直以来都是法国道德家的传统特点,他们是观察家,善于优雅地描述人类固有的生存状态。他们让读者因羞愧而颤抖,但并不期望读者会因此变得与以往
67、所有好的箴言式作品读来都使人疲倦,因为读者必须完成作者的一大部分工作。作者提供了一个句子,读者就要把它扩展成一个段落。
68、尼采是一类作家的典型代表,从最好的方面看,这类作家的洞察力无可匹敌;从最坏的方面看,他们傲慢无礼,性格扭曲。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从事艺术创作,于是搜刮别人的成果来填充自己的视野。也许所有伟大的批评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少一部分人)都是如此。人们当然不会到他们那里寻求对作品的精确阐释——只有非常优秀的批评家才能提供这样的阐释。然而,不管怎样,看到伟大的艺术家的形象在炽热的想象中渐渐似大理石般被归类为“经典”,总是令人欣悦的,这种想象提供的是对艺术家的奇特的、具有高度“偏见”的看法。
69、它是迄今为止对悲观主义世界观最乐观的表达。
70、因为美无非是/我们恰巧能忍受的恐怖之开端,/我们对它充满敬畏,则因为它宁静得不屑于摧毁我们。”
71、这就是勋伯格后来热烈宣称的“不和谐音的解放”。因为,尽管我们发现没有需要消解的不和谐音的音乐单调乏味,世界却似乎更愿意无穷无尽地向我们展示不和谐音,只是间或有所停顿。
72、悲剧神话所唤起的快感,与音乐中不和谐音所唤起的快感有着同一个根源。酒神冲动及其在痛苦中经历的原始快乐,乃是孕育音乐与悲剧神话的共同母腹。”
73、真正打动尼采的是音乐与其他艺术的不同,它能引起极度的痴狂。他赋予悲剧传统意义上的高尚位置,因为这一艺术形式显示出,即使生活显然令人难以忍受,我们依然可以生存。由此,尼采实现了合二为一。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尼采对叔本华的依从最可商榷。叔本华也相信音乐能使我们直接领悟意志的发展变化,因为音乐不以概念为中介。然而,在他对意志的本质——永恒奋斗却永无成就——的一般论述中,很难看出我们怎样或为何会愿意在一种让人直接沉浸于其中的艺术中获得快乐。
74、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的伟大传统与乐观主义惊人一致地携手并进,这并非偶然。
75、辩证逻辑中的乐观主义因素,它在每个推论中欢庆自己的胜利,只能在冷静的清晰和知觉中呼吸自如:这种乐观主义因素一旦侵入悲剧,就会逐渐蔓延覆盖其酒神世界,迫使悲剧自我毁灭——最终纵身跳入市民剧而丧命。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苏格拉底的一些箴言:“知识即美德,一切罪恶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悲剧的灭亡已经包含在这三个乐观主义的表述中了。
76、直觉智慧在这个完全反常的性情中出现,只是为了在某些地方阻止清醒的认识。在一切创造者那里,直觉都是创造和肯定的力量,而知觉则起着批判和劝诫的作用。在苏格拉底那里,却是直觉从事批判,知觉从事创造——真是一件赤裸裸的大怪事。
77、歌队在巅峰时段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它,观众在舞台上看到自身的映像被提升到压倒一切的顶峰,达到痛苦和变形的极致。
78、人不再(像曾经创造众神的人那样)是艺术家,他已经成为艺术品:整个大自然的艺术力量,以太一的极乐满足为鹄的,通过醉的颤栗显示出来了。”
79、有人将《悲剧》视做一次康德式的先验的论证,其遵循的一般模式是:x是既知事实,即论据。那么为使x成为可能,何种其他的既知事实是必须的?
80、对尼采作品的操纵一直是创造尼采神话的一个主要因素。
81、尼采在认识论领域有重大建树,启迪了现代哲学中反本质主义和语言哲学的潮流,
82、尼采关心的是伟大而不是善,二者的区别在于,伟大包含着对痛苦的肯定和有效利用,善则一味企图消除痛苦。
83、尼采主要关注的是人生的根本性痛苦,即生命意义之缺失,这既是折磨他自己的最大个人问题,也是他后来定义为虚无主义的最大时代问题,而他寻求的则是一种能够为生命创造意义的文化,或者退而求其次,一种勇于担当生命之无意义的文化。

《尼采-牛津通识读本》的笔记-第25页 - 第三章 幻灭与隐退

(译文有改动)尼采不光是在成为作曲家这件事上被挫败了。就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而言,总的来说他都是壮志未酬的。这就能很大程度地解释,他为什么自始至终在著作中对待伟大艺术家,即使是他最崇拜的艺术家,都是那么一种目空一切的态度。尼采是这样一类写作者的典型代表:往最好了说,他们的洞察力无可匹敌;往最坏了说,他们趾高气扬,其论述无非是歪曲。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从事艺术创作,于是把别人的艺术作品劫掠来补给自己的愿景。也许所有伟大的批评家(无论如何是凤毛麟角的)都是如此吧。一个人不会到他们那里寻求对某件作品的精确阐述——这件事就留给那些仅仅是优秀的批评家们好了。但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形象,一般总是会在惯例中变得像石头一般冰冷,而这时人们见到有一种炽热的想象力为这些艺术家提供了一套奇特而有偏向的独门见解,是会为之一振的。也许,这比别的因素都更好地解释了诸如《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作品为何具有持久不衰的影响力。

《尼采-牛津通识读本》的笔记-第1页 - 1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迈克尔•坦纳 (Tanner M.)
序言
2014-08-13 22:52:13
他的多数著作是格言的荟萃,其风格又是充满反讽、跳跃、矛盾,
2014-08-13 22:53:18
英国学者迈克尔·坦纳的《尼采:一个简明
简明导论》(中译名《尼采》)就是这样的一本入门书。
2014-08-13 22:53:56
尼采主要关注的是人生的根本性痛苦,即生命意义之缺失
2014-08-13 22:54:26
寻求的则是一种能够为生命创造意义的文化,或者退而求其次,一种勇于担当生命之无意义的文化。
2014-08-13 22:57:54
相信唯有艺术能够拯救人生,并把希望寄托在悲剧文化通过德国音乐的复兴上。但是,这个希望很快就落空了
2014-08-13 22:59:55
是“赋予个性一种风格”,艺术地规划自己天性中的长处和弱点,甚至使弱点也悦人眼目
2014-08-13 23:00:06
要成为生活的诗人——尤其是成为最琐细、最日常的生活的诗人”
2014-08-13 23:00:14
做一个能够自我支配的强者,
2014-08-13 23:01:04
超人、永恒轮回和权力意志
2014-08-13 23:01:46
超人就是那个通过欢欣地拥护这个信条而对今生今世的一切都说“是”的人。
2014-08-13 23:01:57
肯定人生,则取决于内在生命力是否足够强大
2014-08-13 23:03:06
青年尼采孜孜于要为肯定寻找某种理由,晚年尼采只是肯定,他不屑于寻找理由
第一章 尼采之形象
2014-08-13 23:08:08
尼采成为二战后欧洲(在那里尼采从未丧失体面)存在主义者和现象学派持续研究和征引的对象。
2014-08-13 23:08:42
后结构主义者和解构主义者关注的焦点。当后两个学派在美国立足进而大行其道之后,尼采再次被认定为启发两种思想的主要源泉
2014-08-13 23:10:10
在学术界,任何事物都只供讨论而不会付诸行动。
2014-08-13 23:16:02
尼采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学家,即使草草记下的笔记也比大多数哲学家的成品优雅精致
第二章 悲剧:诞生、死亡及复活
2014-08-14 08:43:56
不够严谨,更不用说遵从古希腊研究中所确立的学术规矩了
2014-08-14 08:44:50
尼采借论述希腊悲剧为何行世短暂的史实之名,宣称此悲剧形式近日已在理查德·瓦格纳[4]的杰作中复活
2014-08-14 21:39:56
艺术是生命至高无上的使命和生命真正形而上的活动”
2014-08-14 21:41:55
在于尼采对叔本华情有独钟,而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厌恶尽人皆知
2014-08-14 21:42:21
尼采认为,日神是关于形象的艺术。确切地说,日神就是形象
2014-08-14 21:48:15
尼采将我们创造日神艺术(雕塑、绘画,尤其是史诗)和酒神艺术(音乐、悲剧)的体验作为他的论据,询问为使我们拥有这些体验,世界必须如何。我们已经看到尼采将日神艺术比做梦,而使酒神艺术作为梦之本质的最初显现与醉的状态相一致
2014-08-14 21:49:45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世界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2014-08-14 21:50:03
一种英雄式的艺术本能,将战乱频仍的生活转变成一种壮观的景象。
2014-08-15 08:17:16
他也一直对这个短语情有独钟,这就是“强者的悲观主义”
2014-08-15 08:21:45
尼采认为,德国人具有其他民族所欠缺的对绝对真理和价值的感知力,这一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德国丰富的音乐遗产。
2014-08-15 08:22:28
尼采的中心论点是,歌队在巅峰时段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它,观众在舞台上看到自身的映像被提升到
压倒一切的顶峰,达到痛苦和变形的极致。
2014-08-15 08:22:53
尼采毫无犹疑地指出,给欧里庇得斯带来如此腐化影响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罪当饮下毒
芹,原因不在于他对雅典青年的教唆,而在于他对原本有可能得以延续下来的悲剧性伟大的破坏。“
2014-08-15 08:23:07
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一个如此激进的反悲剧的人物,就在于他相信理性之万能
2014-08-15 08:35:05
,尼采给出了最具启发性的评价:“悲剧神话所唤起的快感,与音乐中不和谐音所唤起的快感有着同一个根源。酒神冲动及其在痛苦中经历的原始快乐,乃是孕育音乐与悲剧神话的共同母腹。
2014-08-15 08:37:02
尼采明确指出:“基督教精神是人类迄今所听到的对道德主题的最无节制的阐述。”
第三章 幻灭与隐退
2014-08-15 08:41:10
文章中包含着尼采最富启发性的一个新词,“文化庸人”,即那类知道自己应该知道的,并且确信这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的人。
2014-08-15 08:41:31
《沉思》的第二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对我们在
何种程度上能在担负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的同时又不丧失自我的真正思考
2014-08-18 19:03:15
叔本华本人。对于这位折衷的悲观主义者,尼采所怀有的信徒情结已渐趋减少,
2014-08-18 19:06:46
从此以后,大多数作品的写作模式也由这本书得以定型。这部作品就是《人性的,太人性的》,副标题为“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
2014-08-18 19:07:13
连珠炮似的向读者提出某些话题,随后又迅速用其他话题将这些话题替换,这样一来,读者根本无法记清读过的内容,这令人十分沮丧
2014-08-18 19:09:40
尼采渴望使用的那种箴言或准箴言具备改造读者意识的效果
2014-08-18 19:11:38
强迫自己全神贯注。——只要我们注意到某人在同我们交往和谈话中强迫自己全神贯注,
我们就有了有效的证据,证明他不爱我们,或不再爱我们。”(《人性》,2.247)
第四章 道德及其不满
2014-08-18 19:26:32
尼采一生的根本关怀,就在于勾勒痛苦与某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2014-08-19 08:37:18
我们的道德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对于一些人来说,道德的功利性证明了道德;对于另一些人来说,道德的功利性却驳斥了道德。”(
2014-08-19 18:57:30
“只是作为审美现象,生命的正当性才能得到证明”——但是我们应记得,尼采在同一本书中还说过,我们自身将成为这个现象的一部分。
2014-08-19 19:02:23
需要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进行考察:首先是它的基础,其次是它的内容
2014-08-19 19:02:34
这意味着它的源头在于一个中东小部落的神的训诫之中
2014-08-19 19:03:16
一方面,道德变得晦涩难懂;另一方面,道德通过使我们成为与它相适应的那种人而强行与我们发生关联,尽管我们知道,在许多方面这种关联性并不真实。
2014-08-19 22:19:36
快乐的科学》是尼采最令人振奋的一本书
2014-08-19 22:20:28
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对后基督教时代的人所陷困境的深刻论述是《快乐的科学》最显著的特色。在第125节,尼采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宣言:上帝死了。
2014-08-19 22:21:04
尼采论述的精要在于,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相信上帝存在
2014-08-19 22:21:30
篇未发表的笔记中所说的:“无法从上帝那里寻求伟大之处的人,在其他地方也将无从觅得。他只能否定伟大或者创造伟大
2014-08-19 22:21:52
然而,缺少了伟大,生活就毫无意义,即使伟大非人力所及。
2014-08-20 08:37:04
却十分敏锐地知晓,只有基督教文化才能产生那些成就
2014-08-20 08:37:26
人类不可能建造一座沙特尔大教堂去赞颂人本主义
的价值,或者创作B小调弥撒去肯定对这些价值的信仰
2014-08-20 08:37:43
道德可能很糟糕,然而,想要取代它就很明智吗?
第五章 唯一不可或缺之事
2014-08-20 08:41:12
唯一不可或缺之事——赋予个性一种“风格”,实在是伟大而罕见的艺术!
2014-08-20 08:42:37
这品位是好是坏,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重要,只要是一种品位,这就够了
2014-08-20 08:43:58
并赋予这种天性一种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就是一般所说的“风格”
2014-08-20 22:59:40
当时对于古典风格的束缚是强有力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束缚,就无法想象会有三位作曲家的杰作。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自己,是因为很多东西已被事先设定。
2014-08-20 23:00:24
正是在风格与伟大艺术家的强大个性的张力中,我们发现了至高的成就。
2014-08-20 23:02:57
写道:“只有一件事是不可或缺的:人必须达成自我满足,不管是通过诗歌还是艺术的方式;只有这样,人才值得一看。
2014-08-21 08:45:03
除了预示世界末日的轰雷,我们对任何其他事都会充耳不闻——而且还会控诉那轰雷制造了太多的噪音。
2014-08-21 08:45:35
如果一个人用意志力使自己看似迷人、温和、沉着、随意,那么,这就是最典型的风格上的失败
2014-08-21 22:36:15
我们必须承认,在给予自己生平的作品以统一性方面,尼采在这里作出了最为明显的努力
第六章 预言
2014-08-21 22:36:57
这部灵感迸发状态下写就的作品过分清晰地展示了灵感所能显出的最糟糕迹象,
2014-08-21 22:37:46
诗歌,其中一些已经广为人知,并且成为许多作曲家的素材,对这些素材运用得最成功的是马勒[1]和戴留斯[2]
2014-08-21 22:38:08
他们都是有着强大的强力意志的人,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唤起尘世的完满与美丽,绵延持久,与短暂的人生形成对照。
2014-08-21 22:38:49
一个言说真理的人是否应该拒绝拥有尽可能多的信徒。
2014-08-21 22:39:55
人若只是当学生,那么就是对老师的最糟糕的报答。
2014-08-21 22:41:29
你们是我的信徒——但是,当信徒对你们又有何用?你们还没有寻求自身:而你们却发现了我。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是微不足道的。
2014-08-21 22:42:19
面对一个自我怀疑的预言家,一个对自己提到的任何事物都提示要审慎对待的人,我们真的感到很棘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矛盾修辞的具体化身
2014-08-21 22:42:40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参透查拉图斯特拉所见之幻象,看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了我们的想象,并且时刻谨记,这些幻象是不道德的
2014-08-21 22:44:06
即永恒轮回来定义超人的。超人就是那个欢欣地拥护这个信条的存在者
2014-08-21 22:44:26
超人以他最纯粹、最打动人的方式将这一训诫彰显:彰显为自我克服,不管其结果如何。
2014-08-23 21:50:34
早在《悲剧》中,我们就听说了“演奏音乐的苏格拉底”,而事实上,尼采是在以他特有的方式刻画苏格拉底反音乐的特点,以此说明苏格拉底的本质
2014-08-23 21:51:39
然而令他着迷的仍是孩子的想法,这个孩子全神贯注于玩耍,时而严肃,时而出神,总是那么天真而无知。尼采
2014-08-24 16:15:07
落日的余晖给一切都抹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2014-08-26 07:53:55
查拉图斯特拉的第三个主要教义是强力意志
2014-08-26 08:16:33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必须反对这些过于零散的思想,零散得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反对什么
第七章 占据制高点
2014-08-26 08:18:21
弗洛伊德曾以非同寻常的慷慨之语赞颂露在肛门性欲领域的发现
2014-08-26 15:05:14
尼采写道:“我
非常担心,有一天人们会说我是神圣的:会有人真的猜到,为什么我预先出版这本书……我不想做圣人,宁愿做傻瓜。
注: 尼采䞢自恋
2014-08-26 15:06:34
善恶的彼岸”;不管尼采自己或同时代的人有怎样的看法,这个书名都暗示着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2014-08-26 15:08:09
事实上,世界本身并无意义可言,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
2014-08-26 15:08:57
尼采坚信,我们一直在给世界赋予价值,只是直至如今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从把事实上是我们发明的东西看做我们在寻找的东西,到充分意识到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想直接落入虚无主义的深渊,我们就必须同时干净利落而又小心翼翼地处理这个过程。
2014-08-26 20:53:35
尼采在《悲剧》中放弃成为一名形而上学者,自此以后他从未停止过对形而上学者的批判
2014-08-26 21:03:35
有一点至少很清楚:生命力,即使不是充分条件,也是尼采在晚期作品中认可事物的必要条件
2014-08-27 08:16:58
史怀哲(1875——1965),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和风琴演奏家
第八章 主人与奴隶
2014-08-27 08:17:28
尼采为《论道德的谱系》加上了“一篇论战文章”这个副标题
2014-08-27 08:17:57
尽管论述内容极为严肃,其笔法却是对学术程式的嘲弄式的模仿
2014-08-27 08:19:11
弗洛伊德说尼采“对他自己的理解之深超过任何在世的或将要来到世上的人的
自我理解”(
2014-08-27 08:24:45
但他们的答案过于有趣,丢失了任何可能的英雄式的单纯。
2014-08-27 14:59:53
尼采于学术生涯伊始认为“艺术是生命中真正的形而上活动”,在抛弃形而上学之后,他现在倾向于认为艺术和现实并不密切相关
2014-08-27 15:00:11
真理是丑陋的。我们拥有艺术,以免我们因真理而毁灭。”
2014-08-27 15:03:20
奉行禁欲主义的人,并非为了达成任何以禁欲为先决条件的善,而是因为教士强加的负罪感驱使着他们不断接受理应承担的痛苦:通过施加更多痛苦向人们解释人生为何会有痛苦,这其中包含着可憎的残忍,即人要为自己的痛苦负责。
2014-08-27 15:04:11
《道德》结尾处,尼采许给自己这样的希望:“毋庸置疑,道德将逐渐消亡。”
第九章 用锤子进行哲学思考
2014-08-27 19:01:55
尼采对他不吝自己最高的赞美:“这样一个精灵,带着快乐和信赖的宿命论自由屹立于宇宙之中,心怀一种信仰:唯独个体令人生厌,在整体中一切都得到拯救——他不再否定
后记 尼采与生命保险
2014-08-27 19:03:30
的学者早晚会感到——与阅读维根特斯坦时相同——自己永远只会是一个受愚弄的人
2014-08-12 22:44:54
他决心为“探寻自己道路”的人树立一个榜样
2014-08-12 22:45:10
他实际上奉行了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
2014-08-12 22:49:01
,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不具备济慈所描绘的那种诗性气质
2014-08-27 19:04:09
尼采大多数著作中所表现出的极端非线性特征具有多种感染力
2014-08-27 19:04:32
你看完尼采的书,尤其是他中期的书之后,立刻觉得有必要再看一遍,同时为自己理解力和记忆力匮乏感到羞愧。
2014-08-13 08:46:04
面对如此动人的雄辩,对之进行条分缕析会显得尤其狭隘
2014-08-13 18:33:53
要成为“神一般的人”,或成为悲剧
悲剧哲学家、悲剧性的人物,人必须忍受一切
2014-08-13 22:36:46
尼采的散文蕴含着令人惊异的力量,
2014-08-13 22:37:35
这意味着,在每种情况下,人并不知道当下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为何该做这一件事而不是其他事。
2014-08-13 22:38:06
生命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趣味与品位的争论”
2014-08-13 22:40:04
我们想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诗人”
2014-08-13 22:47:57
尼采最突出的悖论在于宣称,任何确实发生过的事情,都是他所欲求的
2014-08-13 22:48:14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超人之举不如形容为非人之举
2014-08-13 22:51:03
他因假装对所有价值一视同仁而背叛了自身珍视的所有价值。这种崇高与冷漠麻木并无分别。


 尼采-牛津通识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