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隐鹭鸶》书评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4474907X
作者:格非
页数:356页

和无声无息的欲望,撞个满怀

1、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为我解构了《金瓶梅》,也解构了时常困扰我的负能量。作者格非解析了中国明末的极端社会动态,个中种种,解析成一句话,即为“大规模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价值和道德困惑”。我始终认为,成年人读《金瓶梅》,何苦偷偷摸摸?偷摸看的都不是小说,而是香港拍的特色影视作品。《金瓶梅》某种程度上比《红楼梦》伟大,这是格非赞同的,我亦持此见。《金瓶梅》是中国特色负能量的载体,满满都是写实的社会百态,从上到下,一视同仁。喜欢现实主义作品的人都该读,它会告诉你现实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阅读过格非的注解文章,你会明白,《金瓶梅》不是男人的玩物。《甄嬛传》里的宫斗,虽然规模比《金瓶梅》大,但里面女人的口才、智商,斗嘴、斗狠时的狠辣,为求自保不择手段的可恨与可怜,怎么和《金瓶梅》比呢?所以这书绝不仅是男性所需,女子更该看,看了便知女人的短处与弱势。无论是《金瓶梅》匿名作者还是格非,都是中国女性的知音。如格非所言,《金瓶梅》那位不可考的作者,像晚明著名个性学者李贽一样“嫉伪”,对虚伪的一切深恶痛觉。对所有道德说教恨到无以复加,全书对腐朽、淫邪、罪恶的一切事无巨细全方位的描写,毒性很大。一是毒读者,使根器差劲的人有了模仿的范本。二是毒学者,有哲学探求但感性强于理性的读书人,会抑郁、绝望。格非是理性的学者,他在全书列下篇篇随笔,像个心理医生,因人而异施以开导。喜欢历史、经济学的,可以在本书前半部看到《金瓶梅》对明末历史、经济、衣食住行的梳理,哪怕对社会阴暗面无解,至少能读到“正能量的知识”。而对形而上学有心的人,无论你的宗教信仰如何,本书都有助于你“终极真理”方面的思考。越是冲突剧烈的时代,越应该明白,“世风日下”只能是感叹,不可以是借口。读书人对生理、心理的逆境应该有忍耐力,不然真不如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民,人家至少不空虚。人与人人性的高下之分,无非是绝望时行为上的异同。《金瓶梅》里的众生,多数以欲望填压绝望,饮鸩止渴。而《金瓶梅》作者希求的当然不是“出家寻解脱”,而是所有入世的人重归理性,张弛有度地活着。微信、微博上我们戏谑土豪,转发其惨匪夷所思的新闻,其中不乏对钱、权的羡慕嫉妒与渴望。其实在这些行为中,我们很少关注土豪、高官的心理状态。他们无往不利么?他们心想事成么?格非在书中剖析了西门庆。有门路、有钱、有女人的西门庆,“在尘世之中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让‘西门大官人’感到害怕的人和事了。但西门庆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极深的恐惧。”小说七十一回,西门庆在东京加官进爵后,返回山东老家。正值数九寒冬,点水成冰,荒郊野路,枯木寒鸦,一阵恶风吹来,西门庆无端地害怕起来,躲入黄龙寺借宿。他怕这里有剪径的强人,要了他的命。格非指破,一旦离开随从、军士、所谓的法律、那些达官贵人人际网的保护,西门庆非常脆弱,什么都是不是。什么都不是,才是人性之邪带来的最后结果。2、书中格非将《金瓶梅》中人性之恶的片段摘录极细,我也从他《契约社会的脆弱》一文中窥到了令人心寒的人性。西门向来视为干儿子的两个伙计韩道国、来保,在闻知西门死讯后,韩道国下意识反应“遂安心在怀,瞒着来保不说”。这段描写,格非写到“让人心惊动魄”。因为韩道国是站在船头听到另一艘船上的街坊严四郎告之的西门死讯,“说毕,船行得快,就过去了”。这几个字之后韩道国立马“安心在怀”——吁!他可算死了!“瞒着来保不说”——我得先下手拐卖东家的钱财。而来保知道之后,“也马上见样学样,偷了西门庆八百两货物,装上大车运回家中。”一个对自己向来不薄的老板死了,下属本能反应是我可以贪到这船上货物的多少利益。心惊动魄!在价值观集体扭曲的社会里,人心就只盖了个窨井盖,一旦揭开,秽臭直冲。颇为意外的是,格非还在书中解析了另一段明史。而这段历史,确实太少人知道了。关于明朝的抗倭。真正的日本人在所谓的“倭寇之乱”中其实只占到人数的十分之三。大量的中国沿海不法商徒混迹并聚啸其间。 那些藏在倭寇间安心谋利的中国人,就是《金瓶梅》中着力描写的群体。他们拥有惊人破坏力,一流演技,以及一颗毫无廉耻的大心脏。他们可以用爱国蒙蔽群众。但《明史》记录了他们,《金瓶梅》刻画了他们,知识分子将《明史》放上书架,民间群众将《金瓶梅》搁在枕边,他们哪都去不了。3、造成扭曲社会的是什么呢?“《水浒传》虽说是官逼民反,但朝廷对梁山好汉的大规模围剿乃至剿抚并用,仍然体现出当局试图‘恢复秩序’的强烈愿望。而在《金瓶梅》中,统治者是沉默的。或者说,统治者已被日益强大的利益集团所挟持。”这就是格非的认识。在集体扭曲的环境下,西门庆与潘金莲不只是反面宣传的典型,《金瓶梅》没这么写,没读过的人,不应该这么认为,也不应该在没读过的基础上,推崇那些刻意为西门、金莲翻案的所谓人性呼唤的论断。“在朋友家人面前,西门庆临财一掷千金的仁义与慷慨,与他在生意场上精于算计、锱铢必较的商人本色,以及他在官场上贪墨狠毒、不顾天伦人常的行事风格,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格非形容,西门庆拥有“经济型人格”。他不是守财奴,甚至有孩子气、天真烂漫的一面。他是一个高情商、高智商的聪明人,为了适应疯狂的社会变态了。格非吃透了西门庆的复杂性。西门庆一面作恶,一面做慈善。“西门庆是一个窦婴式的沾沾自喜者,他不仅需要自己过上奢华的生活,某种意义上,更希望别人对他的这种生活产生羡慕,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虚伪地重建自己的人格。”现实主义的力量在此,作者用活色鲜香、不加遮掩的内容勾引广大读者,终极目标是祈愿那些把良心藏起来的老百姓读者能渐变,变得客观平静、悲悯,同时也能练出金刚怒目的心。这种祈愿,格非读到了。格非对《金瓶梅》的细节了然于心,单独就西门庆与李瓶儿“在同一回中两次撞个满怀”写了一文。他认为两人迎头撞上,一撞撞出“五百年风流孽冤”,是西门与瓶儿两个早就相互有意的男女故意而行。文章还就明代家庭建筑结构繁复迂回,给出了为什么在家里容易“撞个满怀”的见解,异趣斐然。这篇文的末尾,格非似乎《金瓶梅》匿名作者附体一般,轻飘飘地写了一句“闲笔”:雪娥曾这样对小玉抱怨说,潘金莲“单会行鬼路儿,脚上只穿毡底鞋”,无论她走到哪儿,都听不见脚步声。这闲笔,像根针一样戳破了我的思绪。我感到《金瓶梅》混合了荣华富贵与魑魅魍魉的本质,发出一股香味,越闻越臭。吸入鼻中,影影绰绰眼前飘来贪官污吏、金枝玉叶、屠狗泼皮、假僧恶道、势利布衣。一整个社会都喝醉了,他们要吐。我在这个社会里,和再熟悉不过的这些人撞个满怀。躲不开,他们走路都没声音,因为他们都被欲望附了体。欲望无声无息,谁都避不开。其实再迂回的走廊,哪有主人不识道呢?都是故意撞上去的,撞了还笑,还道歉。欲望是有声音的,不信你打自己一巴掌,听到了没?“啪”的一声脆响。

“诚”与“真”

两年前吧,在天涯上看到一个讲《金瓶梅》的帖子,标题大约是“用白话文讲《金瓶梅》”之类,写得非常好。除了讲故事的文体真诚、幽默意外,贯穿很多历史知识的科普,包括明朝的经济状况、市民生活习惯等,还贴了不少不常见的文物照片,有点二重证据法的意思。因为这个帖子我去看了《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当时对《红楼梦》佩服得一塌糊涂,心想《金》怎么可能比得上、甚至高过《红》?但读了以后,对于作者那种对人情世故冷眼看去却又直戳人心的写法感到震惊,默默为《金》与《红》的作者惺惺惜惺惺起来。不过话说回天涯上那个帖子,作者似乎为了更新小说和出版事宜殚精竭虑,后来因为这个身体每况愈下,连帖子都销声匿迹了。我现在大概也找不到那个帖子了吧。不知何时养成了跟风看书的习惯(毛病?),看到豆瓣上好多友邻(包括几位大学老师)都推荐了这本书,我也去瞧瞧热闹。前两年《lxw续红楼梦》给我留下的阴影,让我对这类书产生不自觉的防备。但格非这本讲《金》的书真是非常好,首先作者至少是用一个学者的素养和态度来分析《金》的,当作者谈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时不时会写一笔学界对此的大致看法如何,真是让我这种强迫症十分的安心。虽说是学术书,但并不是论文的格式,这就使种种猜想、感觉能够自由地和各种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知识产生关联,当然作者的确是渊博。个人非常喜欢《“诚”与“真”》那一章,“真”的问题是我看《红楼梦》时想得最多的,这个思想甚至渗透到我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里面,所以我整个人也总是纠结着,无法说服自己。但我的确没有把“真”分成sincerity和authenticity两个概念来想过。作者这里借用莱昂内尔·特里林的理论来分析《金》中人物的道德特点(后文也谈到小说中人物的道德问题,以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道德感),真是精彩。不过作者只分析了“诚”,“真”的问题没有详写,不过瘾。总之推荐这本书!

冷眼看繁花 看却更动人

格非老师写的很匠气。金瓶梅在我看来,是一部草莽书,为何?因为话语求真,生动活泼,甚少有文人过饰的感觉。但是呢,它又是一部文人书,究竟是凡夫看过去,俚俗的存在心里,悲悯的却忘在脑后,没有点儿读书量很难觉出他好来。总之读过之后,市井生活里人情世态生动浮潜,是雪隐鹭鸶飞始现。发觉满眼的悲凉,正是“声色与虚无”并存,这个题目起得考究、漂亮。这是一部文人去解读文人的书,如吃大闸蟹,用精致的小钳子,把每一丝肉每一块黄透出来,叫你吃的干干净净,反复咂摸滋味。你却也想自己去这样吃一只蟹来试试,发觉没有那功夫。

和红学一样,如假包换的文化垃圾

这种垃圾书,连瞅都懒得瞅一眼,如同红楼梦问世几百年,养活了多少人?出了多少所谓的专著?专门有一些闲的屁一样的废物,从字里行间抠出所谓的文化来,这种东西关起门来自己欣赏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拿出来恶心人

还在认为金瓶梅是部低俗小说吗?

阅读提示:本文文字较多,请耐心阅读(*^__^*) 嘻嘻……雪隐鹭鸶封面《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可能没有一部小说会像它一样有如此大的争议,爱它的人认为它精妙绝伦过《红楼梦》,恨它的人认为它下流低俗,容易带坏小朋友。我虽然没有看过《金瓶梅》,但却对《金瓶梅》三字如雷贯耳,可能是因为好奇吧,也可能是为了包邮,反正就下了单,不曾想这品评《金瓶梅》的《雪隐鹭鸶》却成了我今年购得的最为喜爱的书籍。许是为了和书名相照应,书面是银白色的,书名隐印其中,与鲜红的“《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形成鲜明的对比,夺人眼球。全书共分三卷:“经济与法律”“ 思想与道德”和“修辞例话”,三卷既自成一体,又在每一卷中相互交织。纵览全书后,我觉得可将全书分为“世情”“入世”“修辞”三大部分,交织于全文。“修辞”自不必说。作者耗费了将近一卷的笔墨来描写《金瓶梅》中用到修辞手法,什么“所谓误读有时也恰恰是阅读过程中固有的乐趣所在”“陪笔——实写一个虚写一个叙事显得阔绰自然,不至于呆板”“提前叙事的写作手法”“《红楼梦》与《金瓶梅的》的对比”等等,都能看出金瓶梅严谨的故事结构和对文本运用的强悍。这一卷强烈推荐部分网络小说作者和部分电影电视剧编剧看看,学生党们课下不妨一看看,看这个可比上什么“写作能力水平提高班”靠谱、实用的多。美人如画“世情”主要是说《金瓶梅》的写作背景。许是因为自身就是社会学的学生吧,对作者开篇介绍社会背景、历史风俗的手法感到无比亲切。《雪隐鹭鸶》的序中就已经提到过“如果不把金瓶梅放置于十六世纪前后全球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中去考察,如果不联系明代的社会史和思想脉络,《金瓶梅》中涉及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释……”《金瓶梅》作为中国唯一一部描述十六世纪商业活动与世情伦理的章回小说,它自身的商业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西门庆之所以可以权钱交易、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卷一卷二主要就是阐述《金瓶梅》的时代背景。只关注作品,不关注当时的社会、不分析当时背景条件的研究,是片面的研究。有了卷一和卷二,读者就更能了解当时社会的运作模式,对各个人物心理活动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入世”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入世”是说《金瓶梅》中各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关于“入世”方面的内容,作者多是浅尝辄止,散落在全书各个角落。许多人可能都像我一样,读各种原著囫囵吞枣,根本就琢磨不出个滋味,但在他人品评后再潜心深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读原著时没看出来的部分心机,在《雪隐鹭鸶》中便展露了出来,引发读者深思。比起什么《厚黑学》《人性的弱点》等等,文中所提之处更具有实用价值,作者的品评更为深刻,更容易让人理解,比如对西门庆经商观点经过作者分析就不输现代的管理思想;西门庆与佛道的关系就好像是部分现代人与佛道的关系:表面上不染一丝私欲,实际上却是要完成一己成佛的私心;西门庆善于收集情报,以此赚取商业价值等等,都是文中透出的对人世的解读。都说想要玩好一个游戏,就先要读懂规则,那么这书便向我们揭示了一些明代的为人处世潜规则,借古观今,读者也可以吸取一些经验教训,不求大富大贵,至少不会“被人卖了,还替人家数钱”。泪水?纵览全书,我个人认为《金瓶梅》的优大于劣。其之所以被称为禁书,除了过于露骨的描写外,纵览作者品评后,我认为还与以下三点有关:1.与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之风有关;2.文中人人从商,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中《金瓶梅》中对商人纸醉金迷生活的描述,易煽动从商之风影响统治根基;3.其原作者对社会全方面的否定,也是其被列为禁书的原因之一。刨除政治因素等等客观因素外,《金瓶梅》的劣便就是过于露骨的描写了。佛家有句话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若是将全部的精神都贯注于那露骨的描写,那还有时间去欣赏文中优秀的部分呢?  最后想吐槽一点,这个目录也是作者为了复古,特意编排的从右至左竖排版汉字编码目录吧,真心看不习惯啊!当然啦,以上这些都是我自己读过《雪隐鹭鸶》后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希望有人能与我探讨此书。毕竟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上,如此良心之作,实属难得。比起那些由网上心灵鸡汤拼凑起来的探讨人性的书籍,不如通读此书来的深刻。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订阅哦!大流有话dailiusisay大流有话,欢迎大家添加!!喜欢我,就订阅我哦!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瓶里什么酒?

哪些名字人们一听就会笑?周星驰?差不多,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往宗师靠拢了。郭德纲?恩,他现在已经不自称非主流相声演员了。金瓶梅?哈哈,它不是人名啊,但只要一提到这个名字,周围的人都会露出暧昧的笑容有没有?而且跟不熟的人像我这种脸皮不薄的人都有点不好意思提到金瓶梅这个话题呢。跟《红楼梦》的高大上“名著”身份不同,《金瓶梅》跟禁书画了等号后被大众市场完全的边缘化了,当然或者说被“有组织的图书市场”给有意屏蔽在大家的视野之外了。说中国人家家有本红楼并不夸张,但好像记忆中书柜放着一套金瓶梅的并不多见。传说中的民国四大奇书到底什么内容?西门庆、潘金莲到底是什么人物,跟水浒中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吗?电视电影版层出不穷,到底哪个接近原著呢…(捂脸时顺便擦擦口水),相信很多问题都在我们脑子里面冒出来过。有句话彻底的吊起来我的胃口。“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年过三十,不再只盯着那些“经典描写”,这本书还能看出什么来?很奇怪,亚马逊、当当、京东连删节版都没有。搜了下Kindle,恰好一本《金瓶梅笑传》,白话阉割版,清楚如实的反应了故事的主线,字里行间的幽默跟三观都很往心里去,心有戚戚。这书让我对原著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下面我做了两个事情。第一,收集跟原著有关的评价较高的点评类著作。分别收了以下三本。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台湾侯文咏的“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还有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第二,通过万能的淘宝收入一套“《金瓶梅词话》陶慕宁校注 2008年一版一印”以及香港的购书渠道“《金瓶梅词话》梅节重校本普及版,200幅明版插图,陈诏黄霖注释,新式标点,无校记,附注释、梅梦馆四册 1993”。以上为目前采集的相关资料。只读了笑传跟格非的两本,不能轻下断语。不过还是有些粗浅认识先行汇报。1、 这是一部近代中国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寻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一定反映。无论从厚黑的行贿受贿、托人办事、勾搭偷情,到经商,置业,交友,嫁娶,伦常,习俗,方言俚语等均有涉及。最神奇的是,竟然很多事就时时在你身边发生,且形式上并未完全走样,跟明朝时的游戏规则未有太大差异。2、 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等人的形象非常立体。单讲西门庆,无依无靠父母双亡一鳏夫,只有父亲留下的勉强维持的中药铺子能依靠自己的经商天赋跟人脉搭建能力直通到权倾朝野的“国务院总理”的当朝太师门下当起了干儿子。这份经历足够展开成为一部励志青春剧集的了。书没读完,话不多说。先留一篇,留待再报。2015年5月3日星期日

伦理学的黑夜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金瓶梅》。那时候带着一种幼稚的猎奇心理:我是大人了嘛,来看看小黄书。这本小黄书还在古典文学之中有这么高的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丝不忿:有人说《金瓶梅》比《红楼梦》好,我倒要看看。看了觉得里面人物行事实在是“脏”,再加上“淫”的部分都成了“此处删去XXX个字”,猎奇的心理也没满足。囫囵吞枣一番也就丢开手了。直到看了《雪隐鹭鸶》,这其实就像浅浅的公开课,老师点到即止。熟读《金瓶梅》的人一定不满足,但的的确确为我这样涉足不深的人提供另一个视野。和明代经济社会风气的挂钩,可以理解《金瓶梅》与儒家道德相去甚远,“淫”风蔚然的原因。资本经济的刺激下礼法废弛、倾頽。但是里面描写了许多严刑峻法,礼的伪善,法的矫饰。可以说,礼法的的混乱并不是礼法不存在,而是“说一套做一套”,司法解释全由个人。主角西门庆有许多经济活动,并且他并不像我们对商人的固有印象:精明、一毛不拔。相反,他十分“乐善好施”,他对金钱的态度不是积攒和占有,而是挥霍。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阶层开始流通,旧贵族不屑与暴发户为伍,社会提供的体面职位稀缺,便造成伪饰之风盛行。王阳明引释入儒,强调空明澄澈的本心,也是要心“空”才能建立起新道德吧。西门庆、潘金莲的胆大妄为中加入了天真和肤浅,就是这点动物性,这点“诚”,反倒成了潘金莲可爱的地方,不是说她没有恶,只是由于这点“诚”的追求,她就像艾玛,就像安娜,对她的回护不是对恶的屈从,而是新时代下对新道德的思考,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一成不变的道德的痛苦。所以,在佛的哀悯下,性的描写也就十分坦然,在“色即是空”中获得了一种道德勇气。接下来是对作者笔力的分解。都写得好,特别是瓶儿之死:“这也倒罢了”。短短五个字真叫人哭都哭不出来。

挂羊头卖狗肉

这书一半本给我感觉不是写金瓶梅,是借着金瓶梅抒发作者自己对“四五百年前即已发端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转折”的见解。但格非既不是社科学者,又非精通明史科班出身的史学家,题目拉得大,架子搭得高,又有什么用呢?写金瓶梅里的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当然是好题目,但不该是这种泛泛一谈的写法。有人评“大学听课”,其实还是本科的公共课。陈词滥调也很多,比如拿潘金莲和柳如是的身世比了一通,最后说“可见潘之身世并非全出于小说家的虚构,而是当时的普遍风气,也算是于实有据吧”。看得人简直无语。整体来说后面比前面写得好一点。卷一一整个没话找话,反复出现的这是新的、那也是新的,到底是怎么个新法,全部一笔带过。问题很重大(谈了两节白银问题),和原作关联很薄弱,看得人拙计(类似写法顺眼的,请参见江弱水那篇从王熙凤到波托西)。卷二讲真妄观与善恶观这一节不错(尤其是跟那些打着“三观正”猛掐名著里的人物的言论对比着看)。卷三的文本分析也有可看之处,但总的来说还是太罗嗦,一百四十字能结的案子,非拉到一千四。感觉格非这书写得还是太“迂”,太“大惊小怪”。2.5-3,再不能高了。

一堂大课

这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金瓶梅中明代社会的法律和经济关系,熟悉明史的人会觉得讲得不深。第二部分社会变革下思想史的发展变迁,金瓶梅和阳明心学的关系,金瓶梅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对照,从萨德一直展开到尼采,把金瓶梅放到了全球舞台上去评判,个人感觉这是此书中画风最为奇谲的一段。第三部分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文本分析,这个秋水堂写得很细了,格非没翻出太多新意,但也不落俗套。总得来讲视野广阔,硬货不少,不是随便读读的闲书。每个点也都没讲多深,有点类似大学里听课,老师说得很杂,但都点到为止,后面的你自己去悟。关键人家文笔挺好。

善恶与真妄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评点、考据、研究者众,蔚然形成一门“金学”。格非这次出版《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细加论说,在“金学”大厦添砖加瓦,究竟意义如何?是否发前人之未发,有所洞见?细读此书,格非的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据基础上的。从参照的版本看,他主要使用两个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崇祯绣像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万历词话本。同时他也参考了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的《金瓶梅》会评会校本。这些都是国内出版的较权威的《金瓶梅》版本,《金瓶梅》虽被目为“淫书”,影响了它的传播,但其实这部书绝非为写“性”而写“性”,它呈现了16世纪晚明社会的人情百态,可谓包罗万象,前人之述多矣。格非的评析,也未涉及具体的性描写内容,而是从经济、法律、宗教、伦理乃至哲学的角度条分缕析。除了《金瓶梅资料汇编》,他还参考了《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学典籍,以及《王阳明全集》、《尼采思想传记》、《白银资本》等中外哲学、经济学等著作,其中有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一面,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东西方哲学比较的部分。比如在《伦理学的暗夜》、《自然、本然与虚无》两篇文章中对东西方观念变革时代(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的比较。格非发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另类哲学家萨德的作品与《金瓶梅》之间存在着思想或价值共同点。比如西门庆与萨德及其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都具有强烈的反道德倾向,他们从根本上憎恶美德,藐视法律。但一个源于贵族梦的破灭,一个源于权力幻觉。萨德之后,哲学家尼采继续批判道德,他认为道德的基础,恰恰就是不道德。主宰道德的,不过是这样一种斗争关系:弱者视强者为恶,强者视弱者为贱,这和《金瓶梅》的指向何其相似。《金瓶梅》中没有贤人,只有恶人、愚人、痴人、妄人,有的人更是将各种人性丑恶集于一身。比如道德观念中最“恶”的西门庆、潘金莲。可是书中也呈现了两人性格中“真、趣”的一面。潘金莲说话办事比起深藏不露的孟玉楼,可谓直爽,恶也恶得毫无掩饰。她口角伶俐,活泼机趣、嫣然百媚,所以恶与美(外貌美)、真并行不悖。西门庆财运官运都可谓亨通,妻妾成群,帮闲众多,小厮鞍前马后伺候。回到家里,俨然小王国的国君,在社会上则左右逢源,很少遇到挫折。可说是在当时社会里,是最具生活自由度的一类人,得以尽情展现其贪财好色的本性。他的生活,是人性自由伸展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模本。这两个书中主角,都有强烈的“真性情”,同时也是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反人伦无节操之人。但作者持有“无善无恶”、“既是又非”的相对主义价值立场,让他们的形象无法简单评判,崇祯本作者更是立足于“去道德化”立场,对文本加以改造,使《金瓶梅》的虚无色彩更为浓厚。为了更好地阐释《金瓶梅》的伦理道德立场,格非把《金瓶梅》置于十六世纪前后全球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中详加考察。他发现,西方的社会革命与思想变革,是在“自然”的名义下进行的,或者说,对“自然”的发现,构成了反基督教主义、反道德主义以及反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参照,《金瓶梅》的“嫉伪”和道德批判,也有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它不是萨德、施蒂纳、尼采的“自然”,而是佛教与阳明学“无善无恶”的“本然”。这使《金瓶梅》出现了用禅宗“真妄”取消善恶是非的倾向。这种中西方思想背景的对比很有意思,虽然源头不同,在思想发展的枝干上结出了不同的果实,但在文学作品这个层面上,却展示出异曲同工之妙,盖因人性相通,人们的行为模式在一些触及本性的方面,是不分东西的。这类研究当然不是为潘金莲、西门庆“翻案”,而是希望读者能够超越简单的是非善恶看待书中芸芸众生。《金瓶梅》的时代距今已有400多年,而书中描摹的人情人性,与当今社会有多大差异呢?格非也在序中明言:当今中国社会状况的刺激以及这种刺激带给他的种种困惑,也是写作此书的动因之一。因此,即使时移世易,关于《金瓶梅》的话题,还可以继续下去。

金瓶中的梅花

拿起就不想放下的书,一口气读完。让没读过金瓶梅的人能燃起强烈的阅读愿望,也让读过的人升起把全书再细读一次的渴望。像《金瓶》,《红楼》这样的书,如果不看评论,很难领会书中的细微之处,而恰恰是这些地方,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功用便在此,让人更懂《金瓶梅》。而且第一次让我比较全面的明白绣像版与词话版的区别。书中特别印象深刻的有几点:1. 四五百年后的今日, 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并没有任何改变.2. 胡河清说, 《红楼梦》之未完,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不可能写完的。3. 曹雪芹是在韩爱姐的基础上开始了他的创作。初读时完全不能理解爱姐对敬济的爱,但时光却让我明白不顾一切的爱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小说家的当行本色

四平八稳,但求保过。感谢帮我预热的人。《文学报》2014.12.5 今年的出版界有两部别具一格的作品值得注意,其一是学者刘禾教授印行了她的新小说《六个字母的解法》,其二便是身兼小说家和小说研究者二职的格非教授推出了他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之所以将这二者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本书都因作者的多重身份和文体的难以界定而显得不同以往的好看。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二位还都曾在不同场合相当低调地坚称,自己所写的不过是“随笔”。刘禾教授写小说,似乎跨界的成分更多一点,兴许正是因此,作者在小说中索性抄起自己的研究身份,对纳博科夫的一段神秘的文学经历穷追不舍,连缀起一战期间欧美两地一众要闻轶事、文人掌故和档案文书。人们沉浸其中,与其说是被扑朔迷离的情节吸引,不如说是为主人公高超的探案能力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感染。在这本《雪隐鹭鸶》中,情况也约略相似。可以看到,这样一本学术秉趣十分明显的“随笔”,显然延续了作者一丝不苟的一贯作风,与时下一些疙疙瘩瘩、迂阔晦涩的学术著作大相径庭,写得是文采斐然,温润有趣,而在我看来,这又其实无不有赖于小说家的一支妙笔。此书按内容分成“经济与法律”、“思想与道德”和“修辞例话”三卷,每卷自成一体,前两卷可相当于单篇论文行世,每个部分之内,作者都以强健的逻辑伸展和义理探究的功力将行文统摄起来,将问题层层推进直到谜底揭开,整个论述过程遂显得婉转多姿,机锋暗藏而高潮迭起,达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看得我那些平时专嗜读小说、写小说的朋友居然也爱不释手,大呼“也是醉了”。这让我在阅读中也屡屡生出怀疑:作者写这样一本书,除了将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盘托出,其实更是为了要最大程度征服全天下读者吧?事实上,想要一网打尽目下所有层次的读者,很可能正是这本精彩又不失学术价值的著作的重要初衷,尽管,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对作者而言,除了要面临不同读者的知识积累问题,更有这番多少有点特别的知识生产所带来的天然难度。众所周知,《金瓶梅》被张竹坡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仅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就有现代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围绕《金瓶梅》的成书、作者、版本、评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旨归林林总总、方方面面锐意穷究。海内外有郑振铎、吴晗、冯沅君、韩南、浦安迪、荒木猛、梅节、黄霖、田晓菲等名家纷纷制撰,近来长期执着于章回小说研究且卓有成绩的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也在倾力写作一本关于《金瓶梅词话》的新著,可见“金学”早已蔚然成为显学。而另一方面,则是如影相随几百年的巨大争议和成见犹在。尽管在学界,《金瓶梅》或被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白话长篇小说,第一部由神魔灵怪帝王将相转向市井人生、世态炎凉的长篇写实小说,第一部文学《史记》……但是,公然将其视为伟大作品的观点至今仍是凤毛麟角,盖无不因其长达两万字的性描写而畏之为“秽书”。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想一举甄别诸多成见,在力排非议的基础上独树己见,和先见之明形成有效对话,乃至为其“正名”,不但不减损原作魅力,还要勾起读者最为纯正、浓厚的阅读兴趣——实则绝非易事。而仅就市面所见流行性的解读文本,至少也有王汝梅、田晓菲、刘心武等各家,那么,如何既与这些版本相区分、相对照,又使著述倍增其可读性和审美价值呢?在此,已经合上书的读者兴许会发现,这一回,身为资深“金迷”的格非先生再次用他一板一眼、活色生香的文字为我们奉上了一副精心勾勒的双面锦,一面是明代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大转型的近世化背景下热闹非凡的世人生活,另一面则是对文章道法、小说叙事深入人情腠理,惊人心魄的冷峻揭示,二者互为表里,浑然天成。首先,从风格体式来看,此书固然采取了传统例话这一灵活形式,却并非意到笔随的印象式、评点式批评。后者如我们所知,已颇不少见,甚至是卷帙浩繁。翻开一部《金瓶梅研究资料汇编(评论卷)》,体例大致如此。而当下一些点评读本,也难免变成批上再续批的亦步亦趋。《秋水堂论金瓶梅》的作者不同前人,别开生面,发千载之诗思,于会心处倾力勾联,深挖其结构,交付读者的是一本典型的“可写的”意义上的细读佳作,体量巨大,汗漫无涯。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雪隐鹭鸶》的体式却经营得相当“有机”而且别致。全书虽为负荷极大的思力所凝聚驱遣,以近乎雄辩的文风向前推进,却能显得节奏裕如,就是因为作者极善组织,并且始终是在以面向听众时的那种“讲故事的人”所独有的轩朗易懂的调子在娓娓道来,考虑到听众的体验和接受习惯,章节回目也设置得恰到好处,显得既连贯又灵动。对此,想必初读此书者都会有同感。其次,如稍留心会发现,这部看似信笔写来的著作,却力图在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再僻出蹊径来,说得融汇贯通,透彻分明,而不论迂回多久远,最终落脚处仍是其最当行和在意的“小说”。也许了解《金瓶梅》研究现状的人会注意到,作者在每个为人们所熟识的重要命题和兴趣点上,都稍有意识地回应了《金瓶梅》和章回小说研究史上的既有观念(如余英时、陈寅恪等人),在权衡、评价各方研究成果后,不失允帖地提出更合情合理的结论。也许此著开篇的入手处会让有经验的读者觉得似曾相识,立意结论与前人研究如出一辙,而这也可能是一些人初读的感受。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径直奔向结论,而是反复寻回经济史、法律史、思想和观念史的脉络中去考究文本“症候”的源头走向,让文本和文本之间做到真正的“互文现义”,这便在研究范式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让普通读者眼界大开。实际上,同样是从广义的物质文明、文化史考证的角度入手,研究界定见已不少。如在西门庆形象问题上,从明史专家吴晗起,便将目光聚焦于西门庆的身份和明代社会转型问题上,近年来的研究,更有“西门庆是一个整合形象……是16世纪晚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僚资本家的典型”,而不仅仅是“商人”的确切说法(霍现俊《金瓶梅新解》);又例如所谓“运河文化”说,即着重认为运河文化营造出明代新的经济文化氛围,而与此相联的便是“托名清河,实写临清”的“临清说”了。我们看到,在这一类问题上,格非先生查阅临清县志,躬身前往临清实地,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小心翼翼地翻陈出新。他并不简单重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说,也不像一派研究者那样将书中故事主要发生地的“清河”直接坐实为北方重镇临清,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现实中的“临清”和“清河”同虚构的“临清”之关系上,更愿意将其判定为一个“既是又非”的作者经验之所在。再从临清的突然出现,突然败落的命运中看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兴亡之兆,顺带得出中国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偶发的这一结论。继而,为了形成对西门庆复杂人格的再认识,于第一卷中施展开他强大的症候式阅读的本领,从书中货币交易频仍、白银吞吐量惊人的西门庆家族,看出明末社会的白银崇拜,再由此将视野拉至整个14-16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构,追问中国社会何以自明代开始出现近代化的大转型,最后又潜回小说文本中去印证所有的冲突矛盾,可谓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尽管在此,熟悉明史的人可能不为所动,觉得所谈不深,点到为止,但有意思的是,这里所着重关心的并非只是明朝真正的经济情况,或如吴晗所考证,以推论出“明王朝的必然崩溃”为旨归。实际上,他的旨趣仍在“小说”上,其立意最有高致处,可视为此卷眉目的,还是“西门庆的经济型人格”这样于小说诗学和文化研究皆有所交叉的肯綮处。也就是说,尽管为说明西门庆的“新人”形象,作者参览明史、明法,为其算出一笔笔经济账和法律帐,可谓力透纸背的一笔,但重要的是,这番思考最初都是从小说文本内部细绎出线索,进而发见一片阐释的新天地的。由此作者才能在深入经济生活的同时,深刻地注意到了钱财之外的西门庆的“城府全无”,乃至“痴情”,而正是从西门庆对情欲和金钱的天然合理性的维护上,作者敏锐地发见了一种天赋的价值观的出现,将问题引向了全书最具创新意义的第二部分。至此,兼具小说修辞和“经济意识形态生产主体”之“典型”意义上的主人公形象,便成为论述的真正重心和枢纽。应该说,作者在此关心的更是文本与社会历史怎样相互建构出“现实”的问题。进入第二部分,我们发现作者碰上了一个难点,其实也是任何解读都无法回避,而尤其应该浓墨重彩地书写的一个问题,这便是崇祯本的作者意识到底是如何彰显的?而事实上,如何带领人们一步一步勘破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是最见小说专家功夫的时候。我们看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倍加谨慎地穿梭出入于文本与中、西思想史之间,徐徐展开一段并不那么容易却堪称精彩的互释过程,这就使得最后观点的得出,并非一种强行推衍或者说教条式的附会横陈,而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格非不断在各个篇章中提醒读者,《金瓶梅》是一部激愤之书,它身上浓重的“晚明色彩”尤其值得今天的世人注意的。这里他正面回应了两种成见,一是认为《金瓶梅》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二是固然有所批判,但思想倾向过于悲观。在他看来,《金瓶梅》实际上是因过于激愤而导向了对于政治、社会和人情伦常之“伪”的决绝批判,乃至就要步入险境和相对主义的深渊。因而,为了弥补这一价值真空,绣像本的作者最终引入了佛道价值观作为出路。将《金瓶梅》的思想来源追溯为“引佛入儒”的阳明学,不啻为洞见,也是前人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部分。但是具体的依据何在呢?实际上,这便是小说修辞分析大有可为的天地了。格非先生在此将作者对佛道的态度和借重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为叙事者,其二为作者意图,如此便一切大白了。世俗间诵经念佛的虚妄本质,通过叙事中的“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而其义自现,西门庆虽好施功德,却身亡欲海,本身即是好的明证,这正同王阳明对当世之时人们受惑于佛老的判断相一致。而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作者意图”又可以从西门庆等人的最终归宿和象征意义上体现出来,亦即所谓“出离世间”的主旨结构。这两者间修辞性的对立,体现的其实是禅宗义理与民间信仰受污之后的“欲望私利”之间的对立,最后,格非将其归为“以佛反佛”的矛盾内核,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在格非看来,《金瓶梅》以“无善无恶”的“真妄观”的新维度补充了传统小说中的“善恶观”,以真假对立的介入,使传统善恶是非观现出了相对性,成为章回体历史上的里程碑,开启了《红楼梦》“真假对立”、“真幻对照”的先河。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一点的廓清,又主要是建基于对潘金莲这个人物的行止和叙事者复杂隐晦的态度分析上,这便也解决了长期以来极具争议的潘氏形象的判定问题。以潘氏一人的玲珑之姿挑立起整个论述的关节骨架,真可谓诚哉小说家言。在此之后,即有了登峰造极的“佛眼”或所谓“超级叙事者”之说。我们知道,这一仿佛凌驾一切的超级叙事者,后来又化身为贯穿《红楼梦》引子和前八十回中的“石头”形象,可理解为曹雪芹假托的对象。而这种使用障眼之法来混淆“真假”界限的叙事行为,本身即是为实现特定叙述目的服务的,也就是借这无所不在,时时现身说法的独特口吻,来回应形而上的真妄之辨。只不过,与热奈特纯粹功能意义上的超故事叙述者不同,这种与故事真义水乳相溶的视角设置,其实是由中国传统叙事的内在超越性决定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辞与意的关系、文与质的关系的辩证思考也是一脉相承的”(《文学的邀约》)。此种超越性由《金瓶梅》开启,在《红楼梦》中集大成且幻化成一道佛道“神话结构”。如此,《金瓶梅》“优越”于《红楼梦》之处被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摆上了台面,却又并非是以一种厚此薄彼的绝对态度。然而,探讨还没有就此结束。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作者竟在这个背景下抛出了人们原先最汲汲于知晓(读至此处可能早已欣然忘怀)的“色情问题”——“为何中国的色情文学创作,会选择在明代中期至明末这个特殊的时代里集中喷发?它是偶然的吗?”随之,我们恍然进入整个行文中最奇谲绮丽的一段,那是从萨德到尼采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在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的宏阔视野中,我们知晓了《金瓶梅》作者的可能意图——不同于西方社会在“自然”的名义下开启的反基督教、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变革,晚明新旧交替时期出现的这部《金瓶梅》,其对社会人情伦理之“伪善”和“虚妄”的道德批判,更是在佛教与阳明学“无善无恶”的“本然”参照下展开的,这种一度步入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的禅宗“真妄”观,造就了《金瓶梅》“既是又非”的独特的修辞策略。《金瓶梅》于是成为对一个世界的蓄意颠倒,而《红楼梦》则成了对这个世界的“颠倒之颠倒”,作者寻此将它与《红楼梦》的关系归之于苏曼殊何其曼妙的“倒影”说,便是功到自然成的事了。至此,我们追踪着格非先生起伏跌宕、出神入化的思路,大呼过瘾,却并没有迷失,而是终至有了一种被作者送回家的“归家”感。可以看出,这样一本学术性随笔所追求的的确不仅仅是学术发现的价值,它提出的更是一个学术书如何写得畅快好看,如何回归人们最根本的阅读需求的问题。“像上帝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说话”——而不是相反,这兴许便是《雪隐鹭鸶》的问世为当下学术生产带来的最有意义的启示吧。2014.10

你一直在玩儿

妙。酒色财气肌肤相亲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外的另一种美,真实粗鄙,可恨可爱。见过太多人对《金瓶梅》高下迥异的评判,扯到日神酒神人格什么的,似乎远了些,不过我真心觉着那些破口大骂淫书的白莲花大可不必:没研读过,就没资格发声;研读过,淫者见淫,风月宝鉴照哪一面,全在你自己。这是个宝钗自己读了西厢记牡丹亭还来训斥黛玉不该读一样反讽的悖论(更反讽的是黛玉还因此感激宝姐姐,回头被宝玉说孟光几时接了梁鸿案)。当然,大学时就有老师说过我之所以对许多文学典故里的道德评判不以为然,是因为“你尺度太宽”,这一点,我既没否认过,也从没想改变。看问题,要有理性的分析,又有超然的综合。欠缺前一点的,是水平不够;欠缺后一点的,是眼界不灵。也不是说《金瓶梅》不是淫书,只是淫又怎样?写淫,也有淫得妙和淫得蠢的,蠢的例子太多,就一一列举了。正如这一生,总是要死的,没什么大意义,又都戴着镣铐,却总有人舞得汪洋恣肆,有人只会担惊受怕一步三颤左脚踩了右脚连一声疼都不敢喊。板起脸来cos教导主任,又或者事不关己地站在事外义正言辞地将当事人各打五十大板,是最容易也最无趣且多少有点伪善得臊眉耷眼的勾当。这勾当人人可做,很多人抢着做,我庆幸我对成为一坨这样的白莲花,丝毫不感兴趣。近年太少读小说,人问在读什么,我也说不清。大概是历史八卦类、文本八卦类最多。之前听人说,人生无非两个状态的更替:学习、玩儿。个么想一想,如果读书这种基本可以归类为学习的活动(开卷有益嘛)能跟玩儿一起进行,岂不美死了?所以近年在人情工作以外真心想读的、能读进去的书,便都是这种,又长见识,又有趣的。最后说一句:倘若淫得美妙,就也是一种真切的美妙。《金瓶梅》可开掘的东西还有很多,期待。

雪隐鹭鸶

因一句“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拿起了这本《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虽然没有读过金瓶梅却也一直充满好奇,为什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读完了这个,开始相信它不仅是色情类小说的鼻祖更是红楼梦的师爷。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所谓声色,在明朝中后期商业经济空前发达,人人皆商,金钱崇拜的价值观,法制健全人人懂法却执法不严等等这些背景下,金瓶梅狠狠地批判了颓败的道德,虚伪的人情以及装腔作势的伦理纲常。所谓虚无,金瓶梅贯穿无善无恶的思想,回归人性的本真。虽然不敢说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但无论从结构,思想还是修辞等等方面确有颇多异曲同工之处。金瓶梅的释义——一说是书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也说指金瓶中的梅花,即在金钱社会中的女人们,很好地概括了其主题:金钱与欲望。英文翻译是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以及 The Golden Lotus.潘金莲在赤裸裸的现实层面承担自己的命运,与吴月娘的道学与妄佛,孟玉楼的善用腾挪之术,李瓶儿的仁柔示弱以策安全。红楼梦是金瓶梅的倒影。 吴月娘变身贾政,潘金莲之于林黛玉,李瓶儿之于秦可卿,西门庆之于贾宝玉,薛蟠和贾琏(西门庆的孩子气以及钟情于群芳的痴憨豆为混世魔王贾宝玉所继承,而他的贪欲,蛮横和轻狂则分给了薛蟠和贾琏二人。)孟玉楼身上可以看到薛宝钗,探春或王熙凤的影子。红楼梦之继承金瓶梅不是简单的移植或模仿,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综合的和重组。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对这个世界的批判,否定乃至绝望。红楼梦既有欲又有情,而金瓶梅则是一个无情又无善的世界。红楼梦中的宝玉一直处于未成年的状态,,是对美人的倾慕与博爱,而金瓶梅则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功利性的“成人世界”。金瓶梅在最后终结于一个韩爱姐,为爱情割发毁目,出家为尼。金瓶梅是一个金钱与欲望的世界,原与“情”字无关。在金瓶梅全书中,如此为爱情而痴迷不顾一切的,将情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物,唯有爱姐一人。爱姐在结尾处突然出现,似乎别有寄托,希望从污浊,世故,功利的尘世铁幕中,透出一些新鲜活泼的气息吧。曹雪芹正是在韩爱姐这个人物的崭新起点上,开始了他的创作。

作家的学术魅力

近来不少作家都开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当然,这种研究服务于其写作),前有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最近则有格非的这部《雪隐鹭鸶》,也许是在西方的语境里浸淫已久,深感古典文学强大的借鉴意义。其实一个作家该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如诗人西川曾言印度、东欧的东西现在对他的意义大于西方价值系统,像残雪那样全方位拜倒于西方文学的作家的确稍显偏颇了。作家执笔写学术文章,文风所及,自然不同于纯学者的写作,比如同样是研究《金瓶梅》,我读格非这部书流畅无比,而对学者黄霖的《金瓶梅讲演录》却难以卒读。我是先读了台湾里仁书局版的《金瓶梅词话》再看本书的,下一步想看看崇祯本《金瓶梅》。


 雪隐鹭鸶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