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0
ISBN:9787508640518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选择当死亡近在眼前,我们可以选择拥抱它的方式吗?见到他是在一个午后。“李医生,收病人了,在22床。”伴着护士清脆的嗓音,我拿着住院单推开了病房门,病床上已经躺下了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和护工在默默地整理各种东西。“老先生,您怎么样啊?”我习惯性地问道。这正是这个北方城市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秋日的阳光懒散地洒在房间内的各个角落,窗外的银杏泛着惹人喜爱的金黄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子上泛着点点阳光。柔和的光线洒在他的身上,轻轻地穿过丝丝银发,轻抚着面颊上的皱纹。然而,秋日阳光柔和的金黄色并没有带给他生机和活力,反而显得他的脸色更加苍白。他并未享受这秋日的温暖,而是费力地努了努嘴,从喉咙深处发出了一丝嘶哑的声音:“还可第一篇 选择 003 以,就是浑身没有力气……”他太虚弱了,以至于我都不忍再问他问题,我知道只有从他的家属口中才能了解一些病情。“没关系,我给您检查检查啊。”于是我不再问话,而是开始了我的检诊。房间里很安静,家属也停止了收拾东西,只剩下我检诊时发出的轻轻的声响,而我的脑海里开始通过我的检查勾勒他的病情。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看过太多像他这样的病人,在肿瘤的侵蚀下慢慢虚弱下去,但生存的本能仍然使他们在眼神中存留一丝希望。然而,在他的眼中,我没有找到一丝希望的神色。在我即将检查完毕的时候,他突然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左手,把我拽向他的方向,我明白他有话要对我说。于是我俯下身,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唇。“让我走吧……”声音很微弱,我不确定房间里的其他人是否也听到,甚至我也在怀疑是否听错了。我条件反射地直起身子,回头看了看他的老伴和护工,想让他们帮我听听他到底说了什么。但我心底却明白,与其说是想让他们帮我确定,不如说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而他依旧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睛直直地盯着我,闪烁着一种坚定,甚至是执拗。“老先生,我是您的主管医生,慢慢来,一切会好起来的。”我生死亡如此多情 004 硬地笑了笑,同时手中暗暗用力,想挣脱出老先生的手。但是,却没能成功。他依旧看着我,几秒钟后,手上的力道渐渐地减弱下来,眼神也随之黯淡下去。我用右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顺势抽出了左手,转身快步离去。次日的全院查房会上,上级医生们在讨论病情及下一步处理,我却满脑子想着他对我说的话。突然间屋内安静了下来。“刚才李医生已经详细汇报了病历,这是一个晚期肿瘤患者,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营养问题,此外,积极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专家组也给出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治疗原则就是最佳支持治疗,积极改善一般状况,争取创造进一步控制肿瘤的条件。家属方面,昨天我也进行了沟通,并向他们通报了目前的病情,家属非常理解,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希望能用最好的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所以李医生,请你制订一个详细的治疗计划,保证每日足够的热量摄入。而护理这方面由护士长抽调骨干力量,加强巡视,积极护理。“另外我再多说两句,这个患者原来是我们单位直属机关的领导,因此院里也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尽一切所能,积极救治。在座的各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好了,大家还有什么想法?”“主任,您看患者本人的意见是否有必要参考一下?”我提出。“李医生,你说的这个情况我知道,但是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遵照患者的意见根本是不现实的。而且你也看第一篇 选择 005 到,家属在治疗上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也表达了想要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生命的意思,所以目前应以家属的意愿为主,好吧。如果没有什么其他意见,就这么执行吧。”我慢慢地合上记录本,一种莫名的愧疚萦绕在心头。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上级医生以及家属的意见得到了积极的执行。病房里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冷清了。各种仪器摆满了病床周围。彩色的显示屏上闪烁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和符号,自动监护仪的报警声还不时的响起,提醒医生护士调整各种仪器的参数。而老先生的身体上也逐渐插上了各种管路,输液用的深静脉管、喂食用的胃管、维持呼吸的气管插管,还有吸痰管、尿管等等。它们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地维护着老先生的各种生理活动。而老先生似乎只是这些仪器的配角,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只是偶尔的肢体活动或是眼睛的开合,才提醒人们他的存在。“老先生,您怎么样?”我在他的耳畔说道。为了保持呼吸的通畅,已经给老先生进行了气管插管,所以实际上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向我的方向注视了一会儿,我以为他会点头或摇头,来表达好或不好。但是他没有,而是努了努嘴,似乎是想要说什么。我明知道他不能言语,但还是把耳朵贴近了他的嘴边。我听到从老先生的嘴里发出了“咝、咝”的声音,我直起身,疑惑地望向他。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些许熟悉的东西。死亡如此多情 006 我想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流露出的眼神,就是那种坚定,但却没有了执拗。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他说的是“死”。然而,这次我却没有了上次的慌张,而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右手,轻轻地点了点头……他不再发出声响,而是慢慢地合上了眼睛。再次全科会议提及他的时候,已经是他去世一星期后了。“今天利用早交班的时间我说个事。昨天我们科收到了22床家属送来的锦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家属对我们的医护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尽管没能挽留住这个患者的生命,但家属也理解这是恶性疾病的自然转归,而对于我们积极实施的各项救治措施,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院领导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这不仅体现了我们科医护人员在业务上的过硬素质,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学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我望着窗外,光秃的枝丫在寒风中摇曳着,偶尔会有一两片叶子禁不住阵风的袭扰,倏地一下打着旋飞向天空,消失在视野中。救死扶伤,我们做到了吗?我想家属和领导的肯定就是最好的答案。可是,我更想听到那个永远不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回答……恍惚间,我觉得我又迈入了那个熟悉的病房,没有了仪器的闪烁,没有了管路的围绕,在整洁的房间里,只有老伴坐在床边,深情地望着病床上的老先生,满含泪花……

前言

读完《死亡如此多情》书稿,想了很多,包括平时不太想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刻开始,就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死,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及至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痛苦万分。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当时对话的场景看,他的意思是连“生”都没有弄明白,还想什么死呢?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知生”,因为如果没有把死看透,对生就难以深刻理解。当然,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总之,无论对生还是对死的态度,都取决于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自由和洒脱,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本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各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宽恕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这本书中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深的眷恋,病人与家人和朋友之间浓浓的爱和情,都令我感动。但更使我动情的是医患之间的那份情感。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者和患者是由生命串连到一起的朋友。患者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者,而医者则把减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当做自己的天责,这是何等神圣而亲密的关系啊!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疾病面前,还是束手无策的。我们的医者应该牢记“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视病人为亲人;而我们的患者则要信任和体谅医者。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众多案例中,凡是患者信任医者的,就唤起医者对患者更深的情意和责任,将心比心,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相信大家会对此有所体会。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流行,使得我们的医者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本书里每篇文章都是医护人员讲述的亲身经历,点点滴滴,从细处娓娓道来,其事亦真,其情亦切,特别能触动人的心灵。由此想到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叙事医学”,由医者或患者把从医过程中正规病历以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载下来,使我们的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这将大大有助于患者的诊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果这样的工作与文学结合,则能产生触及人们灵魂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的,人是最鲜活的生命,生命最深处是灵魂,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灵魂必受触动,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感人吗?这是一本描述生、死、情的好书。希望我们的医务工作者都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病人,对医学是“人的医学”有更深的理解。希望我们的病人们都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疾病,理解医者。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更加懂得生和死,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是为序。韩启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推荐所有人,包括医生,都看看这本书。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技术投入,组成了医患共同体,为医学的发展至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患者的参与。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如何面对,则各有不同。让我们给病人始终的关怀,让病人始终有尊严,死亡才能变得如此多情!   ——凌锋(全国政协委员 神经外科专家)生命大结局——一个你不愿意提及却又无法摆脱的必然,它的阴影笼罩着你的一生。当你卧病在床,当你年老体衰,当你亲友逝去,对它的恐惧会悄然袭来,如李清照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以民间红白喜事以应之。请你闲暇之际,翻翻此书,看看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他们内心的无奈、挣扎和感悟。也许你会重新认识生命大结局,克服恐惧,淡然应对。——陈小鲁书中的李兴旺医生,正是十年前把我从“非典”死亡线上救回来的恩人。人生无常,生死一线。回想住院的那四十多天,我还真没有什么恐惧与痛苦的感觉。只是体会到,永远或尽力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是每个普通人面对疾病或死亡的最好方法。——谢飞(著名导演)

后记

跋《死亡如此多情》是一本好书。在香港,我看过由医务人员撰写出版的这类书籍。现在,大陆终于也有了,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是医学人文的进步。读着这本书,我不仅是感动,《中国医学论坛报》和“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能够联手采访百余位医生,让他们亲口讲述在临床经历的临终事件,是一次带有创新意味的尝试。作为“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专家的一员,我知道他们在成立的近7年间,始终致力于让更多人知道,在临终放弃过度抢救,是一种权利,需要被认识和维护,人们可以通过填写“生前预嘱”最终实现符合个人意愿的有尊严的死亡。让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让医务人员讲述真实发生过的临终事件,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办法。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对许多人有益。无论医务工作者还是病人,无论健康的年轻人还是步入暮年的老者,都可以从书中汲取正确认识、平静看待死亡的力量。我多年担任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深知医生每时每刻都在尽职尽责地保护着人们的健康,更懂得生命宝贵,应该珍惜。生命的价值通过书中的故事展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通过医生们的讲述诠释。死亡是一世人生的终结,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生的开始。生生世世的故事,在医生们面前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上演。读这本书,不仅会认识生命终结时何谓尊严,更会因死亡不可避免而珍惜当下。祝福世间所有生命。

内容概要

本书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出版,历时一年半,最终完成120余篇口述实录。《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编辑团队,在工作之余来到临床一线,记录医生的心声。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令讲述者难忘。感谢所有被采访的医生,他们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生死现场。

书籍目录

选择 002
那一回,我关掉了呼吸机 007
ICU的两个老人 010
无奈的放弃 014
第个疗程 017
请尽一切努力 022
生命的抉择 026
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031
父亲的死亡令我刻骨铭心 036
我们不外转,也不插管 041
她是我妈啊,我不能不救她 042
最后的选择 046
年轻的眼睛告诉我 051
他走得太不安详 052
父母放弃治疗的三岁艾滋病患儿 056
医生,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063
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068
妈妈,我爱你 076
记忆中的父与子 080
那棵银杏树就是我公公 085
终那滴泪 091
灰色头像 095
他们,不曾后悔 101
外公的心愿 105
姥姥 111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115
来世还做妈妈的儿子 121
老大哥走了 125
就不要让爸爸再难受了 129
如果解剖,对医学会不会有贡献? 131
震撼!两个儿子跪在床边默默等待母亲离去 134
她走入了天堂 137
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 142
把自己的血输给丈夫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146
父母的哀伤 149
老者的慰藉 152
小饼 156
一句话 161
滑落的照片 165
未实现的谎言 170
无题 174
尽力 181
那一晚 185
外公是我的患者 189
或许是个鬼故事 194
忘写输白蛋白的交班记录 196
混蛋儿子 197
一个艾滋病逝者的临终嘱托:把我的遗体交给李大夫 200
我对乙肝病毒特别敬畏 203
无名氏口述的故事 206
十多年了,那个17岁女孩儿总在我的脑子里 209
再见 213
李奶奶在家人的爱中离去 218
生命的最后阶段 224
托梦 227
我的第一位临终患者 231
明天会更好 234
死是生的开始 237
葬花女孩儿 240
他还和我说他的存折和密码放在哪儿了 246
是时候回家了 251
死亡需要一个过程 254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理解存在差异 255
临终不要抢救,只要平静 258
即使离去,她依然优雅 262
我问母亲害怕吗 268
用微笑迎接死亡 272
她为自己设计葬礼 276
他回家了 283
平静绽放的生命之花 287
望路 291

编辑推荐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文学,捍卫逝者尊严,温暖生命,温暖生活。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死亡如此多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这本书买来已经有一段日子,最开始买这本书的目的是认为也许它能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也担心它会给我带来无限的负能量,所以我始终不敢打开。昨天晚上在看了电影《入殓师》之后才有勇气打开这本看似有些沉重的书。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只读到100页(1/3),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带给我的是无限的感动。是的,我会流泪,在这个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我流泪并不是因为故事中患者的离世,而是故事中医生、患者及家属在整个故事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有些患者“求生不能”而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些“求死不得”的人;看到这些,我想: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了让自己死的有尊严,也会登陆《选择与尊严》网站写下我的五个愿望!这本书虽然是临床医生讲述的临终故事,却没有悲伤的气息,更多的是理智、客观及无奈的情感;我越发敬畏“医生”这个伟大的职业;在医患关系一度下降的今日,我多希望能有更多的患者及家属能了解每个医生背后的付出。书中的讲述这也有我认识并且关系不错的医生,每当我读完他们的故事我都有一种想要给这个老师打电话的冲动,我想感谢他陈述的故事给我带来的伟大的震撼!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们如何能真的做到“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是的,我们除了活着要有尊严,死去同样也需要尊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使我更加勇敢!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把死想透了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自由和洒脱,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摘自《死亡如此多情》真心的把这本书推荐给各位由衷希望我们能够对医生多一份理解
  •     读的超级慢的一本书。不适合在地铁读,不适合在单位读,夜深人静,一个人躺在床上翻看只看一章就已落泪,在国际航班上,所有人都沉沉睡去,我抱着kindle一个人读完了整本书,关上kindle时才发现,我已泪流满面
  •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敢面对死亡,甚至有些忌讳。想想医生这个职业,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他们每天面对生死离别,从中看尽了人间冷暖,却还要满怀信心与阳光的生活。死亡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司空见惯”“麻木不仁”,而是他们必须用自己的职业操守及专业知识冷静的对待每一位患者,他们必须理智,绝对不能过于感性!可,医生也是人,他们怎么会没有感情?面对家属由于失去亲人而撕心裂肺的哭泣的时候,他们也会心痛甚至流泪,他们会自责,会觉得自己无能!但他们不能在患者家属面前流露自己的情感。有些疾病并不能被治愈,医生能做的仅仅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陪伴患者让他们安静的离去。书中前前后后讲述了三个患者临终前与医生之间的“诡异故事”,看完我总是止不住的眼泪,被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真情感动,被医生的“仁心”感动。即便他们有时候面对死亡无能为力,却也处处流露出医生的真情、真心、真意。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缺乏了解及理解,他们承受着太大的压力。太多时候他们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他们曾遭受辱骂、挨过打、赔过钱。想起之前医生受过的伤害甚至丧失生命的种种事件,我心痛不已。我多希望有更多的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我敬佩那些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患者,他们知道自己时间不多的时候,会提前安排好很多事情,甚至她可以给自己设计一个葬礼,写好“告别辞”,他们并不畏惧死亡,只是不舍与亲人分别。在未来的某天当死亡降临,希望我能坦然面对,有尊严并优雅的离去。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个必然的过程。“向死而生”,选择坦然、从容面对死亡时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自己的痕迹。而去向彼岸,则是生命中最宁静、庄严、璀璨的时刻,发散能量的灵性在昭示;热爱生命,热爱亲人,勇敢面对死亡,临终前保留自己的尊严。那是为生者在未来的岁月里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生命愿景。——摘自《死亡如此多情》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推荐给所有人看 中国缺乏死亡教育
  •     120个死亡口述实录集合。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凡事尽力,不惧生死,宁愿燃尽,不愿锈蚀。从容而生,坦然而死,情至深处,生死无别。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如求生而不得,留得生前身后事,且允尊严而死。祝福世间所有生命!且望世人皆知生命终结时之尊严,更因死亡不可避免而珍惜当下!早安~新的一天~
  •     医生应该最能了解生而痛苦是什么感受,就是文笔太矫情了点。
  •     大多数都是很平淡的故事,都是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看了让人很感动,缺点是写的太浅
  •     有关生死,虽然有点血淋淋,但是我喜欢这样直面的讨论生和死的命题,这让我们思考得更多。
  •     读个几章就倦了.弃.
  •     不要以为结束生命是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很多生命即将到达尽头的人来说,有尊严的死亡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直面死亡才可参悟生死,才能不惧死亡。
  •     了解死亡,尊重死亡
  •     “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在有记忆的年纪里没有失去过至亲挚爱 对于死亡...很不能接受 也想像不出书里对于病人离世习以为常的医生是什么心情 好几次哭得看不下去 那种无法挽回的无力感 又为“有尊严的死去”而感动 不过不想再去想这件很遥远很遥远很遥远的事啦
  •     还不错,值得一读
  •     用力过度,但也算本不错的书
  •     本来刚开始买书只是为了凑够29包邮。后来买回来才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书的魅力了。我觉得真本书、无论是医学生还是非医科生,都应该好好看一看。我们中国人对于死亡确实不能再向原来一样,只知避讳,不懂面对。作为患者家属应该懂得尊重患者的意愿,在病情无法痊愈的情况下,应保证活的生活质量,生命最终的时候,让患者更有尊严。不要总觉得人必须死在医院里。总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太多了。写都写不完。好好看一看。
  •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 家里人身体健康 我还信誓旦旦的决定要体面和有尊严的死去 这是一种豁达和心胸 可是读到一半 家里人的体检报告出来了 好像发现 时间凡胎还是难以做到舍得
  •     太虐了,不能再看了...
  •     都是简单平实的小短文,没有什么文笔也无所谓架构,应该都是受访者最心底的感受。因为真实而催泪,因为感同身受而窒息,每一段死亡的故事到最后都是无奈大于悲痛。至今忘不了icu的特殊味道,也忘不了监视器里的各种滴滴声和心跳不断下降、血压不断上升的那两个数字,人生的一切在那里都显得苍白无力,无论哪种选择都何其残酷。怎样面对死亡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事不临头又不愿多想的问题吧,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又必须作出回答。本书就像告诉你其中的一百个回答,看完后可能每个读者的答案就会在自己心里发芽。
  •     每个故事都感觉很真实,夸大成份不多。故事内容完全出乎我意料,发人深省。文章没有给过多的评述,只是讲述各个真实的故事,这样让读者思考,不错。
  •     正因为死的可怕,才显得活是多么珍贵。每一次离别都是那么沉重且多情。
  •     读这本书我花了好几天,很难受。医者仁心。
  •     看完了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死亡变成医生病人病属的博弈。高三的时候看闲书,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整天担心这,担心那,再看整个人会疯掉。心智不成熟者慎入,或者直接去看《人间世》好了
  •     口述实录。也是妈妈推荐给我的书。真心棒,有很多方面的感触,最深的是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医患之间的信任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去努力建立的。社会会更好,医疗会更好。
  •     不错,让我懂的了应该怎么正确的面临死亡。
  •     真的不想孑然一身地留在世上,也真的不想至亲之人遭受折磨。若我们只以灵魂相守,抛却会老去的肉身,该有多么好……
  •     这本书想买已久,没想到拍了立刻就发了,那是相当的快。看这本书,可以让自己静静下来想想自己该怎样活。经常说不怕死,那你能说自己不怕活吗?
  •     作为一名医学生,有必要读一读。
  •     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     哭与思考
  •     正巧是在医院里等心脏彩超结果出来的时候看的,一直想哭忍住了,希望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
  •     虽然整本书看完觉得故事比较单一而且良莠不齐,但是这样真实这样血淋淋,真的很难让人不动容。
  •     说起来,买这本书也是机缘巧合,中亚kindle特价,一水的好评,挺难得的,我就入了。然后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书,原因么,很简单,书写的太感人了,我总是眼泪汪汪,慢慢读眼睛得抗议了。... 阅读更多
  •     向死而生,懂得死才懂珍惜生,珍惜身边的人。把每天当作新生,释放快乐,传递温暖。
  •     读后令人唏嘘不已,该书是对若干医生的采访手记,多肿瘤医院的医生。面对生死,医生比我们都更清晰认识到健康活着,以及更有尊严活着的价值,于是在N多医生自己家人的故事中都选择了放弃无意义的诊治而选择无痛不受罪地活过生命最后的日子。书中也有相当部份的案例是,面对高昂费用而不得已放弃治愈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特别是在面对孩子的治疗。还有很多案例是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全书关于医生职业的最好总结莫过提及的一位美国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不错的一本书,虽文字略显粗糙,但一个个鲜活的面对死亡的案例弥补了一切。
  •     看了几篇就不想看了。毕竟是叙述,感觉内容都差不多。是比较严肃的话题,有可能是觉得离我很遥远,所以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     对于晚期不可治愈的癌症病人,承担着巨大的痛苦,谁来说‘让他走吧’?几个父母愿意放弃?几个子女敢于离开?没有几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愿意说出这句话。。 可对于被一系列化疗透析折磨得骨瘦如柴,滴水不进,生不如死的病人,谁来给他们解脱?经历了许多一味无效的抢救,病人受罪、家属受累,像熬灯油一样的治疗后,就怕事与愿违无济于事…如果可以选择体面的死也是一种幸福…… (假如我得了绝症,希望我能有权利选择安乐死…)
  •     书的出发点和意义很好,用一个个故事探讨死亡与生命的尊严,有些故事也确实令我潸然泪下。但很遗憾全书毫无文学性可言,读多了就感到故事的重复与叙述的苍白,感言和分析也浅尝辄止不够深刻甚至篇目间重复的也不少。然后获知这个书又出了2、3,我就决定再减1星了……
  •     超喜欢。开始珍惜生命。
  •     很受一些故事的触动。死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日后我躺在病床上面对死亡的时候应该如何选择往生呢?我想求生欲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求生欲不是苦苦挣扎苟延残喘,而是快活! 早晚有一天我会面对至亲的死亡,最好的事情莫过于敬畏生命好好陪伴,想想在最后的日子里有人陪伴并且尊重自己生的意愿这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圆满。
  •     看了这些个让人潸然泪下的诉说,能让我正确面对死亡,决心做生前预嘱的实践者。
  •     国人大多避讳死亡话题,在这里可沟通一下观点
  •     看看
  •     中国现代社科类难能可贵的好书。贵在真实与真挚。
  •     很触动内心的一本书,美中不足的是,还是太浅了。
  •     一本让人学习死亡的书籍,没有避讳,没有美化,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可能一切套路都没有意义了。 看到的是平凡的感动,离别的不舍,生与死的思考,活着与被活着的区别。 看本书我不停的劝自己不要带入情感,却也难免想到身边人如果面对这样的死活题,我该如何面对。 死亡学习,一门我不想修的课程。
  •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来自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作为医生,我们不可能给病人100%的许诺,也不可能帮助所有穷困病人解决棘手的医疗费用问题,但在病人弥留之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这或许是我们能做的。
  •     1、前后花了一个星期,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完了。2、我感触很深,不夸张的说,这本小书会影响我的人生,不只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3、希望所有人都能看一看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
  •     非常值得一读。看哭好多次。对死亡这个话题有了进一步了解。有的病人因为过于痛苦,主动求死,但是家人坚持不肯放弃,即使医生也认为多做救治也是徒增病人的痛苦;有的病人明明还有的救,但是家人不肯多花钱于是要求医生放弃治疗;包括安乐死,等等。感慨之余,也令人思考很多社会问题。推荐阅读。
  •     很快就到了,书买有破损.内容也不错.
  •     大致翻了一下,讲的好温情。我是想看看研究之类的,显然这本书是符合文学的
  •     书的内容值得一读,了解了许多不曾了解的人生经历,帮助我们近距离的理解死亡的意义,如何在生命的尽头活出尊严人的尊严。但此书居然缺页12页,很遗憾。
  •     这本书记录了很多临终故事与感悟,一本读完,流了很多眼泪,也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对于死亡的过程也看开了一些,这份感悟,很有用。
  •     生与死啊,就是这么真实……
  •     死亡和出生是一样的,都是让人多情的事情啊。这方面日本人做的非常好。对于生命的敏感让他们自己做出了很多关于生死思考的作品,我觉得这部书可以配合电影入殓师一起看
  •     书中多是令人感动的故事,感觉并没有呈现多样化的面对死亡的态度,也许是为了有导向的引导大家向尊严死。
  •     2014
  •     到死之前 我们都是需要长大的孩子
  •     生命改变很快,生活瞬息万移。你坐下来吃饭,而你熟知的生活结束了。我们尚在生命途中却要面对死亡,我爱你,再多一天也不够。
  •     我是一名护士,看过了很多人世间的生死离别,没想到会有机会讲述他或她们的故事,这不仅是患者的故事,也是医护人员的,共同的故事。我被这些故事深深的感动。在医患矛盾日益加深的今天,能听到,看到互相理解的故事,是一种鼓舞,一份希望,希望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记住人世间还有温情在,教会了大家如何以全新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
  •     在国内很少看到类似的书,值得推荐!中国医疗制度让生命的选择如此无奈,有种悲从中来的感觉!
  •     图书馆
  •     真的很感人,很大感触,作为一个医学生,对安乐死有了新的看法,
  •     如果只是安静的叙述而不要有那么多的点评就更好了
  •     很棒的一本书,人终有一死,既然活着可以选择,那么死亡一样可以选择
  •     避不掉的,读读别人的或许不一样,一样的都是心绞的那一瞬间。
  •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
  •     艰难的活着吧。
  •     病例非常感人真切,但是基于文中的患者都是素质很高的人,而且有个别文章显得有些趋于形式化。因为生命是最恒久的话题,与其相关的作品一般都无可厚非,期待论坛下次能出更诚恳更感人更具备专业化视角的作品。
  •     通过多名医生的口述,把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病例,把病人面对死亡的从容镇定和医生的无助与感动一记医患关系的交织融合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     给三点八
  •     想赶紧带爸妈去做检查,没有什么比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了。对于当今中国临终关怀的情况想要多了解一些。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对,我也感受到了故事的雷同,但为评论中医生的话而动容。也想,医生真的不能太感性,否则细腻敏感的心灵每天要承受多少无奈和痛苦。
  •     你并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     死亡如此多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