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特网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64917865
作者:[美] 休伯特·L.德雷福斯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休伯特•L.德雷福斯(Hubert L.Dreyfus,1929— ),美国当代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计算机仍然不能做什么》、《存在世间》等。
译者
喻向午,1972年出生,湖北大悟人。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现为《长江文艺》杂志副主编、副编审。
陈硕,1984年出生,湖北荆州人。厦门大学智能科学系0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意识研究。

书籍目录

简介 1
注释 8
第一章 超越超链接 12
注释 28
第二章 学习和教育的距离有多远? 33
注释 58
第三章 非涉身的远程具现和现实的远程性 63
注释 86
第四章 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虚无主义:当代的匿名与信责之争 92
注释 109
第五章 虚拟的涉身:“第二人生”的神话 116
注释 153
总结 162
注释 188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与日俱增的关于因特网利弊之文献的重要补充。
——《哲学评论》
关于因特网种种承诺的一次清晰辨析……以哲学家的眼光审视一个影响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普遍存在》杂志
……一场精心设计的论战……我们需要更多德雷福斯这样的老师,将网络融入依
然具有深邃人性的课程。
——亚当•莫顿(出自《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互联网世界,不管你是菜鸟,还是浸淫其中已久——作为使用者或开发者——这本书都将从看似平常的[超链接]到远程教育的当前趋势等方面吸引你。
——《科技方向》杂志


 论因特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原文载于“上河卓远文化”技术对人类的宰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人被工具化、功能化和物化的经验在二十世纪哲学史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将技术视为一种对人的自然存在状态的解蔽过程,使人丧失了本真性的存在意义,对技术持一种悲观的观点。相反,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虽然批判了信息技术使得知识和商品生产形式同化了,但他从网络技术中看到了另一面——一种积极的解放性力量,即各种不可通约的多元性的语言游戏能够有助于解构权力。在《论因特网》中,作者整体上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悲观态度,对于利奥塔所提出的网络技术的后现代效果是持严肃批判态度的,对他来说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倾向只能引我们走入虚无主义。作者休伯特·德雷福斯是伯克利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致力于现象学、心灵哲学的研究和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另外还出版过《计算机仍然不能做什么》等书。德雷福斯教授深受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主要继承了海德格尔对技术和虚无主义相关性的思考来进行他自己对人工智能这种新技术和新现象的思考。从哲学史的角度上来说,德雷福斯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发现和创见,例如他认为克尔凯郭尔在当时对刚兴起的报刊的伦理思考和批判,完全能够对我们批判地进行思考网络技术有所启发。克尔凯郭尔认为报刊的出现让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了匿名的“意见分子”和旁观者,而不再是热情的行动者和参与者,我们“获得了生命的外延,却失去了生命的内涵”。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我们失去了对“无条件信责”的投入,对于政治、艺术、科学等信责无条件地、激情地响应,道德地生存者已经不再可能。德雷福斯教授认为,这种虚无主义病症在后现代、网络技术泛滥的时代被极大地强化和放大了。在《论因特网》这本书中,德雷福斯教授援引了尼采、海德格尔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理论资源,一言以蔽之,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克服网络的负面效应——将我们困拘在个体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我们必须重新回到身体存在,重新回到真实的社群世界,才能获得挽救。本书一共分成五个章节。第一章“超越超链接”讨论了网络中知识的关联性完全被打散了,是任意的、开放的、动态的、去层次化的,亚里士多德依赖的垂直性知识的分类系统或结构已经被消解了,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已经很难区分什么东西是“更重要的”、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的”。利奥塔已经提出过我们的知识已经被信息技术变成了一种非人话的编码,而德雷福斯显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思考和批判。第二章“学习和教育的距离有多远”和第三章“非涉身的远程具现和现实的远程”共同讨论了“涉身性”这一概念。德雷福斯令人信服地论证到,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尽管被人们寄予了极大的期待和希望,但是对于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效果来说可能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他认为教育和学习要达到效果最终必定是“情境式”的,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获得信息,要在某个领域成为熟手,必须练习不同情境下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不是按照某个既定规则和程序进行机械反应。这依赖于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在特定情境下的主观的情感融入。第四章“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虚无主义”和第五章“虚拟的涉身”都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带来的伦理危机。例如前文已经提到过的我们失去了对于“信责”的激情投入,和对物理世界真实的参与感。我们在真实情境下的做、看、体验,互动交流都依赖于主体之间的氛围、动作和表情等等,这些在虚拟世界中都不存在。德雷福斯一再援引海德格尔“情绪是人相处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必须落实到身体的世界和物理的空间中来,如此,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承担起自己的生命责任。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讲真,Dreyfus还真是活学活用海德格尔。
  •     已购。在讨论因特网带来的影响的背后,是对肉身重要性的重估,比如远程教育中非涉身带来的学习局限,在虚拟人生中难以找到人生价值等。写得最好的一章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虚无主义》,借克尔凯郭尔入手,从克氏当时对报刊和匿名这两种非人格化力量带来的破坏,谈到因特网中更大规模的非人格化。
  •     好
  •     所思考的问题恰恰是我时常开脑洞想的。关于高速公路上的虚无主义一章,写的很漂亮。
  •     薄薄一本 很不错的信息整合 不过很奇特 网络发展太快 导致其理论的书都淘汰的很快 克尔郭凯尔的虚无主义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 深以为然
  •     刚刚读到第三章,关于直觉 判断 理性那里的讨论非常精彩
  •     过度赞扬或褒贬互联网都没什么意思,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电子的潮水中浮浮沉沉,毕竟都需要重新上来实在界透口气,或不得不上来透口气(作者对互联网的思辨太老土了,感觉适合给没读过克尔凯郭尔的网瘾少年读)
  •     薄薄一本 很不错的信息整合
  •     真没想到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关于远程学习最精彩的论述。
  •     作者几乎不明白互联网到底是什么,通过哲学公式强行揣测未知项,并假装在推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