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的日本宗教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220071966
作者:[日]梅原猛
页数:234页

章节摘录

书摘    石川县的能登半岛上有个叫真胁的地方。几年前那个地方发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遗迹。这个绳文时代的遗迹,也可以称之为“环状列木”(Wodcircle)。那是一个由十根直径80厘米至1米的柱子围成环状的遗迹。看来不像居住、生活的遗迹,显然像是宗教的遗迹。从那儿还出土了许多绳文陶器和橡子,以及和能面一模一样的面具,很像图腾柱的棒子。另外还出土了很多海豚的骨头,海豚骨的周围有许多鱼骨,此外还有鹿骨等动物的骨头,甚至还出现了人的骨头。有意义的是,考古使我们了解到,这个环状列木每隔几年要更换一次。环状列木的柱坑是交错的。这显然是宗教遗迹。但这是个什么宗教呢?那儿出现了海豚骨头,我想那儿很可能是像“送熊”那样,是“送海豚”的地方。真胁直到德川时代一向是捕海豚的基地。捕海豚实际上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    在阿伊努,熊为什么能成神呢?那是因为熊能给我们大量美味的肉。在这儿,海豚很可能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个真胁地方把鲩称作“神官”,而阿伊努也称鲩为“卡姆伊”。为什么把鲩称作“卡姆伊”、“神官”呢?因为鲩把海豚、鲸鱼赶到岸边。从地理上来说,大概真胁是能很容易捕到被鲩赶来的海豚或鲸鱼的地方。海豚在这里是来“献身”的“玛拉普特”。“玛拉普特”把许多肉和骨头“献身”给人,以后当然要送它归天。    “环状列木”的柱子意味着什么呢?所谓柱子本来是联系天与地的。《日本书纪》中就谈过以前神和人都通过柱子往来于天地之间,以后因为天与地相隔远了,才难以往来了。《古事记》中出现的所谓“天之浮桥”,就是这种联系天与地的桥。神灵是通过柱子来去的。京都有个地方叫“天之桥立”。传说古代它高耸到天上。《丹后风土记》记载了一篇神话,说人和神曾通过这个“桥立”来来往往,有一天神在打瞌睡的时候,桥“吧嗒”一声塌了,变成现在这样塌在地上。    柱子和桥都是这种神灵往来的通路。桥是水平地或近于水平地立在那儿,柱子是垂直地立着。柱子与桥的发音相同,只是语尾多一个“ra”。“ra”在阿伊努语中是“下”的意思。所以真胁的这些柱子肯定是神从这儿下来,或者是海豚的灵魂从这儿升天的通路。    真胁遗迹的柱子是将栗木劈成两半,成为半圆柱,用十根排列成环状。那儿还有一个好像入口的地方。我想,那是门,可能是“鸟居”的起源。在发现真胁这个遗迹之前,在金泽市的近森遗迹中也发现了“环状列木”。“近森”(Chika—mori)这个地方吸引了我。我想“Chika”就是阿伊努语中的“chikaapu”,即“鸟”。所谓“近森”就是“鸟的森林”,也就是神的森林。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般说来,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有必要理解这个国家的宗教。比如说,要理解欧洲的文化,就要理解欧洲的宗教——基督教;要理解阿拉伯的文化,就要理解阿拉伯的宗教——伊斯兰教。同样,要理解日本的文化,当然首先必须理解日本的宗教。    ——梅原猛

内容概要

作者:(日)梅原猛 译者:卞立强 李力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日本的宗教             ——为了理解日本的文化一、日本的信仰  作为习俗的日本的宗教  明治以来的日本的神道  律令时代的国家神道——禊与祓  众多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推论  日本列岛——从旧石器到绳文  绳文文化——成熟的狩猎采集文化  两种类型的日本人  日本人心灵深处的森林信仰  “送熊”反映的阿伊努人的世界观  “尼拉依卡奈伊’信仰中反映的冲绳人的世界观  死者的再生  “依查伊禾”的神女们  真胁的遗迹——柱子和轮回信仰的原点  两个思想——平等与再生二、日本的佛教  圣德太子创始的日本的佛教  最澄与空海的佛教  明显变为日本式的镰仓佛教  释迦的教义与大乘佛教的理念  中国佛教的主流与佛教传来日本  圣德太子的一乘思想——统一与平等  烦恼的世界所导致的如来藏思想  继承太子佛教传统的最澄  最澄的“悉有佛性”的思想  最澄的戒律内在化  最澄与空海  法然的“专修念佛”  吃肉娶妻与“愚秃亲鸾”  法然的极乐净土和亲鸾的“还相回向”  道元的禅与日莲的法华信仰  日本的佛教——祖先崇拜与死者供养  日本人的信仰——生命的永远循环    第二部分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              ——日本人的“彼世”观  日本的宗教及其仪式  日本人的原“彼世”观——阿伊努和冲绳  弥生时代以后的“彼世”观  佛教和神道的发展阶段  日本佛教的核心  法然与亲鸾的净土论  死的仪式与再生的仪式的结构  “彼世”观的比较研究  “彼世”观的现代意义    第三部分  日本人的灵魂  现代人放弃了对死和彼世的思考  主张死的自觉的帕斯卡尔与兼好  对科学主义的疑问  佛教传人以前日本人的宗教是什么  从绳文时代延续下来的彼世观是什么  死是灵魂离开肉体  彼世既无极乐也无地狱  彼世与现世是颠倒的  先祖在彼世等待着  灵魂怎样去彼世  灵魂呈鸟形  白色的候鸟是神的使者  火神把死者带往彼世  有灵能的人说服难以去彼世的人  能是安慰怨灵的戏剧  柱子是彼世与现世的通道  迎接先祖的灵魂  祭典是对亡灵的安慰  先祖的灵魂保佑子孙  善人早回现世  环状列石意味着交合  古代日本人循环的世界观  埋葬儿童灵魂的仪式  埋葬胎儿的心愿  土偶是对孕妇和胎儿的安魂  日本人为什么有神道和佛教的双重信仰  日本人的彼世观选择了净土教  亲鸾把土著宗教和净土教结合起来  日本人的彼世观的现代意义  一切生命都是再生译者附记

编辑推荐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日本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对以后日本的文化、思想、宗教以及习俗的影响。通过本书可以了解“梅原日本学”、“梅原古代学”精髓的一斑,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文化、思想、宗教等也有很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日本的宗教,世界中的日本宗教和日本人的灵魂。既有理论研究,又有通俗解说,是我们理解日本文化的必要读本。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日本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对以后日本的文化、思想、宗教以及习俗的影响。通过本书可以了解“梅原日本学”、“梅原古代学”精髓的一斑,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文化、思想、宗教等也有很大的启发。

图书封面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评价这么高。的确有很多让人学习了的地方,但整本书的编排实在有点奇怪。全书分三部分,日本的宗教,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以及日本人的灵魂。虽然每篇都有不同着重,例如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佛教的发展,最后一部分对原始宗教的一些习俗做了解释,但三部分实质上的内容大同小异。根据书上的注释,第一部分来源于梅原先生在金泽市的讲演记录,第二部分来源于88年梅原先生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第三部分书上没有详说,很可能是译自光文社92年出版的日本人の魂―あの世を観る。由此可见,本书其实是完全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的,虽然内容互相关联,但逻辑上并没有连贯性。三部分是作者在对不同的受众阐述他自己的同一个观点,所以内容上有相当大篇幅的重复。以“彼世和现世是相反的”这一观点为例。三部分都讲到了这个观点,都说到了在现世是破碎的东西到彼世就会是完整的。第二和第三部分里还重复使用了同样的例子,即作者本人小时候把衣襟左右扣反被母亲骂说是死人穿衣服的方法。这后两部分甚至使用了同样的句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即“现世是质子的世界,彼世则是反质子的世界,现世是反质子的世界,彼世则是质子的世界”。类似这样的重复在书中的三部分频频出现,如阿依努的送熊习俗,法然的“往相回向”和亲鸾的“还相回向”之间的差别,柱子是彼世与现世的通道等等。我在看第一部分时的津津有味到第二部分就被这种重复磨得所甚无几,第三部分很多地方几乎是直接扫过。这种重复不禁让人觉得这各部分似乎是被硬拉到一起的,只是为了塞满一本两百页的书而已。书中的观点当然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翻译得也很流畅。最让人喜欢的是各种注释非常详细到位。最后还是要说到编辑的问题,书中的注释没有注明哪里是译注哪里是原注,因为有很多关于日本风俗的注解,我猜想大多数应该都是译注。那么原注到哪里去了呢?
  •     读到1/3时是惊艳,掩卷后可谓爱不释手。梅原先生的语句相当平实,但脉络清晰,很好理解。翻出《日本文化的历史》对照着看,收获很大,许多之前模糊不清的问题顿觉照眼豁然。此书主要阐述了从绳文时代开始便深植于日本人内心的彼世观,由此引申而出的对待死者的态度,看待佛教与神道的眼光。从彼世观切入的角度很有意思,日本人的彼世既是极乐净土,亦是“山上”,是一种奇妙的混合体。神道主生,即当下的生存世界,佛教主死,即归后的彼世。因为个人兴味所致,我相当在意在中国式微却流行于平安末期的净土宗,以及为何秉持净土思想的宗派最终成为日本的主流佛教并绵延至今。此书也用了很多篇幅进行说明。打算之后再多读几遍。
  •       读完后总的感受是啰嗦,一方面可能是作者(或日本人)讲话本来就喜欢啰嗦,一方面是有不少内容前后重复。在我看来,这本书并不能算是严谨的学术著作:第一部分是个演讲,第二部分是在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虽说是论文,行文风格也跟说话差不多),第三部分书中没有交待,但读起来感觉也像是面对听众讲话。这三部分罗列起来组成了本书,应该没有经过作者的审改,我怀疑这是编者单方面的行为,其实并没有与之相应的这么一本日文原著。  梅原猛先生关于阿伊努及冲绳等地残存的绳文时代以来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研究读来令人信服,同时也颇有趣味,比如关于阿伊努人“送熊”的习俗。用这种古已有之的民间信仰来观照相关的日本文学作品,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意味来,比如书中对《源氏物语》的解读就很给人以启发。  不过,梅原先生一讲到佛教我就难免生气,因为不少地方说得不靠谱(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要我说,把佛教当成学术课题来搞的人,他们写的书都不大靠谱),而且还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日本佛教要高于印度及中国佛教的优越性来。比如他说净土宗在我国并不受重视,而是到日本后才成为一大宗派,我估计他没听过“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话;比如他说到“往相回向”“还相回向”二种回向时,给我感觉这是法然和亲鸾二位法师发明的一样,作为著名佛教学家,难道他不知道《往生论注》?还说什么佛教是多神教,难道他不知道佛教从来不搞神灵崇拜这一套的吗?  因为书不在手边,好些问题想不起来了;另外,何光沪先生在序言里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所以我就先说这么多,留待日后再来补充、修改吧。  2016.9.29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语言平直,逻辑清晰,世界观通透,读起来异常愉快
  •     1很遗憾的说,翻译的太东北化了,不仅不学术,还有点那啥。。。2从梅原猛先生的书中找到了阿依努族的送熊仪式,与坎贝尔先生书中提出的不谋而合,我想也许它会给我带来研究课题的提示。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5日捐赠
  •     深入浅出,好书。
  •     读到1/3时是惊艳,掩卷后可谓爱不释手。梅原先生的语句相当平实,但脉络清晰,很好理解。特意翻出《日本文化的历史》对照着看,收获很大,许多之前模糊不清的问题顿觉照眼豁然。此书主要阐述了从绳文时代开始便深植于日本人内心的彼世观,由此引申而出的对待死者的态度,看待佛教与神道的眼光。从彼世观切入的角度很有意思,日本人的彼世既是极乐净土,亦是“山上”,是一种奇妙的混合体。神道主生,即当下的生存世界,佛教主死,即归后的彼世。而我非常在意的、在中国并不盛行却流行于平安末期的净土宗也用了很多篇幅说明。
  •     你可以关注一下京都学派(好像更多的是被称之为后京都学派)的政治思想(包括国际政治),他们的保守主义对政界的影响(如对中曾根康弘等),个人觉得应该比较有意思,我准备下一步研究这个课题。
  •     不读典籍搞学术的弊端。。。在最澄 亲鸾身上体现的太明显啦!宗教大众化世俗化就是水往下流的过程 不再澄明 清晰 独特 但却是时代的洪流
  •     日本宗教入门书
  •     重复
  •     很有趣
  •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评价这么高。的确有很多让人学习了的地方,但整本书的编排实在有点奇怪。
      
      全书分三部分,日本的宗教,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以及日本人的灵魂。虽然每篇都有不同着重,例如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佛教的发展,最后一部分对原始宗教的一些习俗做了解释,但三部分实质上的内容大同小异。
      
      根据书上的注释,第一部分来源于梅原先生在金泽市的讲演记录,第二部分来源于88年梅原先生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第三部分书上没有详说,很可能是译自光文社92年出版的日本人の魂―あの世を観る。由此可见,本书其实是完全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的,虽然内容互相关联,但逻辑上并没有连贯性。三部分是作者在对不同的受众阐述他自己的同一个观点,所以内容上有相当大篇幅的重复。
      
      以“彼世和现世是相反的”这一观点为例。三部分都讲到了这个观点,都说到了在现世是破碎的东西到彼世就会是完整的。第二和第三部分里还重复使用了同样的例子,即作者本人小时候把衣襟左右扣反被母亲骂说是死人穿衣服的方法。这后两部分甚至使用了同样的句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即“现世是质子的世界,彼世则是反质子的世界,现世是反质子的世界,彼世则是质子的世界”。
      
      类似这样的重复在书中的三部分频频出现,如阿依努的送熊习俗,法然的“往相回向”和亲鸾的“还相回向”之间的差别,柱子是彼世与现世的通道等等。我在看第一部分时的津津有味到第二部分就被这种重复磨得所甚无几,第三部分很多地方几乎是直接扫过。这种重复不禁让人觉得这各部分似乎是被硬拉到一起的,只是为了塞满一本两百页的书而已。
      
      书中的观点当然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翻译得也很流畅。最让人喜欢的是各种注释非常详细到位。最后还是要说到编辑的问题,书中的注释没有注明哪里是译注哪里是原注,因为有很多关于日本风俗的注解,我猜想大多数应该都是译注。那么原注到哪里去了呢?
  •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作者梅原猛大师简洁细致地讲解了日本的原始信仰,及其延伸神道教的发展,当然也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佛教在日本本土化的发展历程,还有佛教与神道教相互间的影响。了解这些信仰的发展历程,再回头看看现在的日本文化,就不难理解一些生活细节或者文化现象。
  •     继承了《诸神流窜》中的大胆创新。对了解日本宗教的民俗性极具启发意义。
  •     习俗性宗教;神道教(生的仪式)与佛教(死的仪式)共存;森林信仰;送熊;太阳是死与复活的象征;众生平等,生死循环;最澄“悉有佛性”;彼世与现世时空秩序完全颠倒;绳纹文化,狩猎采集;弥生文化,水稻农耕
  •     科学史啊= =
  •     日本人之所以为日本人
  •     恩,好的,谢谢师兄。我明天就开始上张宇燕老师的课了。
  •     2016.8.26—9.27
  •     雖然梅氏一直在美化日本宗教,但還是覺得只有生命循環不已而缺乏對現世善惡的嚴肅區分很難說服我。而且對其宗教的國家主義之惡沒有太多警惕,這一點不如鈴木范久。感覺更像是一個詩人。
  •     也是去年经贸图书馆。梳理了遍日本宗教。很受益
  •       并非只是说平时提到的日本国家神道,而是从日本列岛的原始信仰入手娓娓道来,作为追寻日本人的精神之根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而且解释到让人“懂”了,而不是那种死板宗教教科书的形式,看了以后深深震撼了,世界观价值观也更丰富了一层。
  •     演讲稿的集合,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日本佛教研究的独特的宗教观念,立足于日本原始部族的灵魂观与彼世观,对了解当代日本宗教生活十分有帮助
  •     “日本人の魂 あの世を観る” 日本人的心灵与彼世观。
  •     为了写报告赶着读的书 这种宗教信仰有些地方值得了解 不过日本人性格中变态的地方真是让人
  •     为了论文··
  •     刚看完这本书,楼主总结得真心到位,把全书的意思都概括上了~
  •     挺有趣的
  •     简单易懂
  •     就是单纯的学知识
  •     : B928.313/4974
  •     很好的入门书,稍显罗嗦
  •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是日本哲学家梅原猛先生的大作,梅原猛是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名誉教授,1999年获得“文化勋章”,受京都学派的影响,梅原猛在日本精神史、古代史、文学、宗教等领域展开独创性思索。他以佛教为中心,对日本人精神性所进行的独特研究,被称为“梅原日本学”。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梅原猛从日本人的彼世观入手,探索了日本佛教和神道的发展,并进一步说明在日本现代社会中,彼世观存在的痕迹。
      
       作为历史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类现象之一,宗教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联。“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马克思),所以,想要了解日本人,要通过日本文化,而想要了解日本文化,则最佳的途径便是了解日本宗教。
      
      日本的宗教
      
       梅原猛认为日本宗教是很难理解的,原因在于:日本的传统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两个,佛教和神道。而这两个宗教没有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的那样的经典。他认为所谓日本的宗教,与其说是一种概念,不如说它已经变成一种习俗。日本的宗教并不是采取思想或经典的形式,而是溶化与风俗和习惯之中。(P4)
      
       一个国家吸收一种新文化时,必定是以其土著文化为基础来吸收的(P112).而日本之所以能接受佛教并且发展出自己的本土宗教肯定是因为在佛教和神道出现在日本之前,便有能够接受这些宗教思想的心灵热土,这是什么呢?梅原猛把这原因归结为日本人的彼世观。
      
      日本人的彼世观
      
       “彼世”即“那个世界”。是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隔海相望的另一个岸边的世界。世界上三大宗教都有“彼世”,佛教的“彼世”是极乐世界,基督教的彼世是天堂和地狱……但是日本人的彼世观却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来源于绳文时代。
      
       梅原猛认为,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彼世观”来源于绳文时代的原始宗教。日本的绳文时代以东日本为中心延续了一万年左右后,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才开始了弥生文化,也就是说,日本的农耕时代开始是很晚的,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晚了八千年,比中国约晚四千年,所以,日本就农耕文明、城市文明这一点来说是落后与世界的,但是开出了高度的狩猎采集文明的花朵。(P19)
      
       绳文时代的文化载体主要在阿伊努人身上。那么,从绳文时代的祭祀等习俗来看,有些便是现代日本彼世观的来源,比如,“送熊”(将熊的肉吃完,将熊的灵魂送往天上)。这反映了阿伊努人不仅重视人的灵魂,也同样会将动物的灵魂送往彼世。冲绳人局的人死后应该去一个叫做“尼拉依卡奈伊”的地方,这个地方既不是极乐世界也不是地狱,是过着和现世一样的生活。去了尼拉依卡奈伊的灵魂还会回来,太阳的东升西落就是回来的象征。这就是“彼世”的存在和回归现世的原型。
      
       总结日本古代的彼世观:第一、相信有彼世的存在,但是彼世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与现世生活状态基本相同的一个世界。第二、相信万物皆有灵魂,人死后灵魂脱离身体,会被神鸟通过柱子带去另一个世界。第三、认为一切人和物的灵魂都可以去彼世,极其凶恶的人也可以在有灵的人的祈愿下渡过现世和彼世的“河流”。第四、人死才会去彼世,去了彼世的人,有一天还会回来(善者会早回)。这种回归是一种家族式的回归,几年后(在彼世是几天),死去的家人还会回到新出生的家庭成员身上。第五、彼世和现世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现世的一年是彼世的一天。现世和彼世的空间是完全颠倒的。第六、也就是绳文文化最核心的信仰—森林崇拜。
      
      彼世观为中心的神道基础上出现的佛教
      
      
       尽管梅原猛承认道教是佛教传入日本以前就存在的土著宗教,所以神道比佛教的传统要悠久的多。应该首先从神道入手来研究日本的彼世观,但是,他还是在书中大篇幅的谈论佛教,认为佛教对彼世观的继承和发展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神道。神道经过两次国家主义化,一次是国家律令神道建立的时候,另一个是明治时期的国家神道。这是国家利用宗教来实行国家权力的典范。而佛教却是日本继承外来文化而后进行本土化的典范。神道神道是多神教﹐日本人认为有八百多万的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阳﹑火﹑雷﹑动物(狐﹑蛇)﹑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阳神等等,这可以看成日本绳文文化中万物皆有灵性的思想的延续。佛教从7世纪圣德太子对其地位的奠基开始,通过最澄的天台宗(万物皆有佛性、戒律减少和内在化)和空海的真言宗(尊重自然、现实生活中可以成佛)的发展,12、13世纪法然(净土宗)、亲鸾(和尚修行无限制,可以喝酒娶妻)发展到高潮。在佛教的发展中,很多佛教思想都与日本传统彼世观有关,比如,对自然的尊敬、相信来生、万物皆佛性论、净土论、亲鸾的相还回向的思想等等,甚至发展亲鸾的净土教的阶段,日本的佛教已经与日本古代“彼世观”非常相似了(P111).二者区别在于,原始的往生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回归,而佛教是为普度众生,往生是没有家庭的限制的。
      
      日本人为什么可以同时信奉两种宗教
      
      
       日本人同时信奉神道和佛教,这只能以这样的理由来说明:神道和佛教都是多神教,都不想基督教那样要求绝对崇拜,不反对和其他神或佛共存。本书中梅原猛针对这个问题做了更深刻的解读。日本人把过去彼世的事都委任与佛教,而从彼世回到现世,并作为现世的人而顺利成长,这类仪式都委任与神道。这种有关生死循环的事情本来都是由神道来掌管的。佛教传入以后,夺取了把人的灵魂送回彼世的仪式,而神道中是剩下由彼世回到现世的仪式。梅原猛认为这是由于如果佛教把这种仪式也夺过来会遭到神道的仇恨,佛教为了和神道共同生存,而把这回总仪式留给了神道。在日本,由于日本人的彼世观,日本人非常重视对亡灵的安慰,葬礼是一切宗教仪式的核心,把人准确无误的送往彼世成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从神道中夺取这个仪式的是净土教。神道因为被夺取了死的仪式,所以对生的仪式特别致力。
      
       在这里梅原猛提出了一个可供人思考的地方,二战后柳田国男写过《先祖的话》这本书,书总也提到了这一点,日本人相信彼世的存在,但是道教和佛教中彼世的地点是不同的,究竟彼世是在不远处的山,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说日本葬礼都是基于日本佛教的教义,那么人死后应该去往极乐世界,但是日本每年的盂兰盆节等节日祖先是要回来探望的。如果真的去了极乐净土,祖先是不能回来了。日本人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到这种暧昧性,也可能是认为应当允许这种暧昧性。
      
      
      日本人彼世观的现代意义
      
      
       梅原猛认为,彼世观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思想:第一、一切众生的同根性以其共存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日本的彼世观中,有一种'“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意识,这是一种一切众生原本相同的一种平等意识。首先,众生并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生命本身都是在宇宙的运动中产生,这就说明,万物应该是平等而皆有生命灵性的。第二、生命永远持续或生命永远循环的思想。梅原猛认为这种意识和达尔文的现代生物进化论说的似乎是同一件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法则。死去的祖母祖父的灵魂会到孩子身上,这种思想和现代科学不是吻合了吗?另外,日本人的自然观和这回总彼世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很明显,由于自然中皆有灵性,而且由于阿伊努人的森林崇拜等等,现在神社的周围也都有树木和柱子。
      
       这种原始的彼世观,为我们讲解了生命的意义,因为宇宙孕育众生,所以人类仅仅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子,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日本人的共同体文化也应该有关,由于需要大篇幅论述,这里暂时先不谈这个问题)。用简单的话说,人不能没有畏惧,具体的说,人不能没有关于彼世的信仰,这样人便容易在现世中迷失。我认为这就是彼世观的最大意,就是尊重生命、相信万物皆循环、珍爱所有生灵。生命是一直在被淘汰还是在永恒循环的,柏拉图、尼采都讨论过类似的问题,梅原猛更是表明自己相信永恒回归的命题,他愿意晚年的时间来做去彼世的准备,也相信自己会再一次回来,为了回来能有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他在现世要保护环境,努力为现在所生活的周围,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看来,尊重生命、相信万物皆循环、珍爱所有生灵,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甚至未来,并无坏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