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33679628
作者:萧红
页数:315页

内容概要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与萧军同居。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作者简介

《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生死场》创作于1934年,萧红成名作,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小说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被誉为是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呼兰河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关于萧红的书 萧红的书不好读。 白描的文字,一句一句读下来,干干的,很枯燥。 往往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你也看不到什么色彩,感受不到什么情绪。 这和往日里曾读过的书实在是大大的不同,那些书往往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鲜衣怒马的人儿,一下子把你拉到故事中,和着故事一起心绪跌撞起伏,完全不觉无味。 可萧红的书却不是这样,她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位置,就那样远远的看着她要讲述的那些人,那些景,那些事,仿若都是一副要摆出来放在玻璃窗中陈列的画一般,无论是她自己还是读者,都只能这样远远的看着,无论如何却都是无法插足进去的。 而且这画的起笔,是素描。没有色彩,没有情愫,只有白描,不到一个人物画完便不给它上色,不到一个故事讲完,便不给整个故事涂彩。 可怜的读者往往要憋足了好奇心,鼓足了勇气,耐足了性子才能坚持到最后,才能看到这幅画作最完整的模样。 好在,最后的文字入眼后,读者总算可以长舒一口气,这么些努力都是值得的,这画作的终极面貌所呈现的景色是如此色彩斑斓又苍白寂寞,所描绘的人儿是如此生气鲜活又愚昧可怜,所袒露的生活是如此残酷热烈又无奈不堪,这样的作品,唯有天才才能呈现,能穿越时空看到这天才的作品,所付出的这点努力实在是值得,太值得! 二,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仅收入了萧红的两个作品,也是萧红最重要的两个作品《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值得喜欢的是,这本书除了陈列了两个作品的初版封面以外,还补列了茅盾为《呼兰河传》写的序言、鲁迅为《生死场》写的序言和胡风为《生死场》写的读后记。尤其是茅盾的序言和胡风的读后记,是分别对这两个作品的最好的解读,简直是把这两个作品最精神的魂灵披露了出来。读罢书再读这两篇文字,也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唯一遗憾的是,这本书缺少萧红的生平介绍。 三,关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太有名了,有名到即使在这个各种现代畅销书霸屏的互联网时代还是能让人从各大在线书店的畅销榜上发现它。可是它的开头是那么不好读,几次拿起又放下。然而它实在是太有名了,它的名气勾起的好奇心实在让人无法忍心放弃。 而它的内容,也很让人惊讶,虽然猜测了许多次,却还是没想到,这是萧红的自传童年。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萧红的童年竟然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那村中嚼舌的老太、那“拉大锯扯大锯”的童谣,那节日里才会出现的露天的戏台大戏,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邻里关系,那看似谁都没错其实谁都错的离谱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这一幕幕不禁让我愕然,这真的是解放前的农村生活吗?为何与模糊记忆力里的幼年农村如此相似?难道近百年后,农村的一切还是没有变?我不禁一阵恶寒。 封闭的环境,自给自足的日子,代代流传下来的丰富的经验和规矩,确实,一旦安定下来,人们依旧靠着的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和闲谈过生活,只要日子能过下去,只要大家都这么过日子,外面的世界谁又去费心关心那些呢?随他去吧,最多的好处,也不过是多给大家带来些谈资罢了。只要不被讨厌的东西全盘毁坏这份宁静,或者只要有机会重建这份宁静,日子就会这样一直一直过下去,一年之后不会变,十年之后不会变,一百年后也不会变。 唯一让人不安的,不过就是那打破宁静的东西什么时候会来,来了又会带来怎样的破坏。不幸的是,这个讨厌东西偏就让《生死场》里的人们赶上了。 四,关于《生死场》 起初《生死场》里的人和《呼兰河传 》里的人是一样的,虽然实际比呼兰河的人过的日子要更差一些,人也要更愚昧一些,因为毕竟一拨是市里人,一拨却是乡下人,但不管怎样,五十步与百步的差距,他们的日子到底是和呼兰河人差不多的,一样的波澜不惊,凑合着过着。 可是天不随人愿,一群只知道娶老婆生孩子,种地放羊,嚼舌根子生孩子,就算地主加租,也能勉强咬牙忍受活下去的让人无论如何瞧不起的老弱妇孺们,最后却不得不被逼着歃血为盟,上山为匪,打鬼子,这是为什么?!这实在是被逼的没法活了啊! 老婆子再丑再笨好歹是能给自己做饭的媳妇;丈夫脾气再暴再打人,好歹是地里卖苦力种田养家的汉子;嚼舌根子的长舌妇们好歹也是闹病闹灾时互相帮衬的好姊妹,即便那该死的东家,好歹也能赏块死后能埋身的土。可是那日本子呢?什么“王道”,什么“共荣”咱们不懂,可眼见着的却是,鸡被抢光了,全村连个打鸣的公鸡都没有,姑娘都跑光了,不跑就被拖走了凌辱,更可恨的是那孕妇的遭遇,虽然这往日里孕妇的日子也不好过,常常被男人们骂,生个孩子更是鬼门关走一遭,可这日本子连让孕妇从鬼门关回来机会都不给,抛了肚子,刺刀挑了孩子,为的是破那红枪会! 没法活了,没法活了,这死的绝望,生的屈辱,才逼着这最愚昧的一群人生出了最原始的反抗。 是,他们是愚昧,可那是受经验所限的愚昧,他们并不傻,并不缺乏最基本的人性,谁若踏过这人性的底线作恶,他们的眼他们的心是能辨出来的!中国的老百姓多好啊,仅仅留个生存的底线就能让他们安然的一代又一代轮回,唯有真的欺侮的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他们才会反抗,他们因为是人中最朴素最原始的动物,所以他们的反抗一旦起来也是最朴素最原始的,那是困兽的反抗,是无人能承受的。 曾经为了地主的一点“恩惠”就放弃反抗的老赵三重又燃起了斗志,连寡妇们都哭着起誓反抗“千刀万剐也愿意!”那些平日里没什么国仇家恨概念的的愚昧的百姓嘴里,如今却说出来不肯做“亡国奴”的大义的话来,或许他们其实也并未真切的分得清这“国”究竟是怎样个概念,更分不清在这样一个“国”里他们又是怎样一个被欺侮和压迫的角色,可他们依旧喊着要“救国”,为什么?因为这“国”就是这“家”啊,就算看不到把日本旗撕碎的那天,也要让子孙等胜利了把中国旗插在坟头,老赵三流着泪说“我要中国旗子”,唯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这个家,自己那些可恨可恶又可亲可爱的家人已经安全了。 家啊,永远是中国人的魂。
  •     书分为两部分,前为《呼兰河传》,后为《生死场》。《呼兰河传》诚如矛盾在序言中所说,《呼兰河传》像是萧红的自传,又不完全像自传,也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故事和人物都是零碎的,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童年,是这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生活的单调与寂寞,是内心对“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的反抗,只有她一个人的反抗,怀着寂寞的心情。《生死场》有女性的纤细与细腻,也有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和冷峻。《生死场》笔下的人物是冷峻或者麻木的,眼里只有自己一匹山羊的二里半不舍得自己的山羊感情的细腻,同时也是麻木,而最后把山羊托给老赵三跟随李青山去参加革命军时,又是雄迈的。前面蚁子似的村民混混沌沌的生活在苦难中,他们勤勤苦苦的劳作,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而后他们一点一点的醒悟,不再麻木与冷峻,连最“谨慎”的二里半也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名族战争的前线。前面他们蚁子似地为死而生现在是巨人似地为生而死。一个有趣的现象矛盾的《呼兰河传》序言和胡风的《生死场》读后记都采用了先大篇幅赞扬而后小篇幅指出缺点最后总结的方式来写。不知是那个年代的风格还是其他。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book.douban.com/subject/26370546
  •     这本书曾经拿起又放下好多次,才终于硬着头皮读下来,不得不说一旦读下来后,震撼久久不能平复,惊叹于萧红画家一搬的笔法,惊叹于那些鲜活的人,更惊叹于那个时代的生活穿越时空与如今依旧有如此多的令人相似!
  •     生死场更好看嘞,下次放在前头哦。
  •     墳場是死的城郭,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奏著離別歌,陪伴著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