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命运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42638953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南德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日后以《彷徨少年时》《乡愁》《悉达多求道记》《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
1946 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1962 年病逝,享年85 岁。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
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作者简介

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大文豪黑塞,作品中所充满的抒情诗意美,早已是举世所称誉。在本书中,黑塞借着善感画家约翰·费拉谷思的故事,道出了他自己婚姻生活的内幕。在文明极度发达的欧美现代家庭制度中,黑塞描写一位苦闷的艺术家如何专心致力于艺术天地的创造中,来挽救家庭崩溃的命运。孤独的抒情诗人黑塞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悲剧画家内心的挣扎与苦闷,是诗人继《生命之歌》后另一部成名的杰作。


 艺术家的命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整本书看下来,唯一让我感动的就只有小比埃雷。——“哦,爸爸,你来的太好了!我抓到了一只老鼠,是一只活的小老鼠!你看,就在我的手里……猫把老鼠当玩具,把它欺负的好苦。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一把从猫的鼻尖前把老鼠抓了过来,现在我们该把老鼠怎么办呢?”——需要学习的应该是书中绘景塑情的语句了,这可能要归功于翻译者了。以作者自喻的约翰传递给我的只有压抑与愤懑,除了表现出是自传式作品,读完我不知该书想要传递给读者何种告慰。我想日后一定要再读一遍。
  •     第二次接触黑塞的作品,之前只读过他的《彷徨少年时》,个人感觉《艺术家的命运》更能打动我,故事一开始,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大庄园里,这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住处,但在这外人羡慕的情境之下,却是一幅快要彻底腐烂崩溃的家庭,我一直在想,一个男人为什么不去尽力挽回已在悬崖边上的爱情和亲情,任由它肆无忌惮的发展,甚至到最后有些可笑,文中描写到费拉谷思很喜欢躲在某一角落里观看家中所发生的事,连他最小的儿子比埃雷到最后也“子承父业”,展现出那样的一种气质与思想,直至死亡,也许他是费拉谷思的升级版,而赤裸裸的展现给他看,抛开这一切,往深层次想,或许对于画家来说,比埃雷是他最后可以给予可以毫无保留地去爱了,对于妻子和阿尔伯特早已麻木,但他失去了了他,对一切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他的内心中的那一扇门也彻底封锁起来了,到最后也只有回忆,且只有回忆可以珍藏,最终抛弃或目送已无好感的妻儿,或许不再相见,然后面向远方,拥抱孤独,换一种方式继续生活下去,孤独也是一种选择。
  •     《艺术家的命运》是看的黑塞的第三本小说,之前看过的《乡愁》写的是关于成长和故乡,而《在轮下》则是对教育制度的反思。《艺术家的命运》探讨的是艺术家的婚姻生活和艺术家如何通过自己喜欢的画画来摆脱生活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束缚。费拉谷思是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他有俩个儿子,虽然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可是婚姻生活已经名存实亡。他自己住在画室,而妻子和孩子则住在房子里,他和妻子唯一的联系就是小儿子。他和大儿子决裂,和妻子相互仇视,小儿子是他唯一爱的人,也是他唯一的寄托。他想过要和妻子离婚,条件是让小儿子跟着他,可是妻子拒绝,她同意离婚,但小儿子必须跟自己,就这样,因为小儿子的归属问题,俩人持续着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在没有爱和活力的环境中,他迅速衰老,甚至走向幻灭,就在这时,朋友出现了,朋友看出他生活的困顿,说服他和自己一起去旅行,离开这里糟糕的环境,可是他离不开小儿子,这是他唯一的牵挂和爱。他继续在这令人窒息的环境里生活着,他通过画画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画画是他的寄托,是他的宣泄,更是他生活下去的依托。后来他最爱的小儿子离世,生命里唯一的牵挂也没有了。“他现在所剩下来的就是他的艺术,他从来没有这样对这些艺术怀着自信过,这个不受生活强制,不会被生活压榨干的第三者的慰藉,他还保留着。他保留着看来异常冷淡,其实是难以抑制的热情,可以去看,去观察,去创作,这是他能引以为傲的。”因为这艺术,因为画画,他找到了生命的能量,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因为画画,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他对小儿子说:“如果问我为什么我是一个艺术家,要在画布上涂涂抹抹,那我可以说因为我没有可以摇晃的尾巴,所以才画画的。”“没有尾巴,那是什么意思?”小儿子诧异的盯着父亲。“非常简单。狗、猫与其他聪明的动物都有一条尾巴。这些动物可以用尾巴的摆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痛苦,也可以用尾巴来表达它们的情绪和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生活情感的微妙感受。那是一种我无法形容的完整的阿拉伯式语言。我们没有这种语言,可是在人的活动里,也同样需要这一类的东西,所以做出了画笔、钢琴、小提琴……”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情绪需要宣泄,有很多感受需要表达,而很多感受是无法通过和别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表达的,所以我借助各种东西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和那无法言说的微妙感觉。本书的主人公通过画画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生活,也通过画画感知着这个世界,宣泄着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困顿、纠结和孤独,画画为它窒息的生活开了一扇窗,所以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在画画。或许你会说,这样的生活真无趣,我却觉得,如果身边没有爱,这已经是最好的生活。生活里惟有爱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爱可以是亲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爱情。如果很不幸,身边无爱,那艺术就是最好的寄托。卡夫卡说:“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呆在一个宽敞的、关着门的地窖里面的一间。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回到我的书桌旁,一边深思一边细嚼慢咽,紧接着又马上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看着卡夫卡的这段话,就能理解他怎么会写出《变形记》这样的短篇小说。当一个人,将自己完全的投入某一项艺术,他才能真正的从这项艺术中找到出口,缓解自己孤独与无奈的出口。最近每天都在看书,大概以一天一本书的速度坚持了快一周,每当沉浸在书本中,世界都离我远去,我只是在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我在旁观着他们的生活,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在脚步到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这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这是事实。黑塞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正经历自己婚姻生活的暗礁,他决意解除自己的婚姻,这部小说不是在写他自己的经历或体验,而是他为小说的主人公想象出一种经历,然后他自己竟然按照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去实践自己的婚姻生活。用编辑此书的编辑的话说:“在黑塞的一生中,这部作品不是他的体验,而是他打算去体验的事情,是颇耐人寻味的。”纪德说要过一种和你的想象想吻合的生活。就是说,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你先去想象那种生活,然后按着你想象的生活去努力。不管你喜欢的是画画、写字、舞蹈、音乐、编码……只要是你喜欢的,它都可以成为你寄托感情的艺术,可以成为你的“尾巴”,通过它了解自己,表达自己,认识世界。世界是多维的,寻求自我解脱和了解世界的路,不只一条。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满含热情投入的事情,你最终都会通过它看到更广的世界。林青霞前段时间六十大寿,好不热闹。她一身红衣的照片出现在各个网站。同时与生日宴宣传的是她的新书。她说最遗憾自己演员生涯没有代表作,老了之后,她醉心于文学的世界,开启了另一种表达自己,为自己寻求解脱的路径。看过她写的关于龙应台的一篇文章,文笔是女性特有的轻柔,她对笔下的龙应台透着一种惺惺相惜,这是经历人世沧桑后,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如果不是文字,我想她不会和龙应台走近,更不会和蒋勋谈论美学和文学……文字为林青霞开了另一扇美好的窗户。另一个是和林青霞同时出名的甄妮,她嫁入豪门,自己炒房地产,也是豪门。前段时间看到她拍卖千万首饰的新闻。如今的甄妮,热衷于慈善,慈善是她老年后的另一种修行。不管是文学还是慈善,画画还是音乐,都是我们为自己安上的尾巴,我们借由这些东西来表达自己,只要是你专注的,都可以成为艺术,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通过这些艺术来排遣着孤独,人皆孤独,没有例外。找到自己消化孤独的方式就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啊我爱黑塞。
  •     人身上有种痛跟插入心脏的疙瘩一样,放着难受,拔出来更难受~
  •     人们谈论你,就像讨论一块可以讨价还价的肉,还要插满到此一游的旗帜。我看着真正心碎的人寂静又平和,推着夜晚海上小木船里安详的你。
  •     我把所有的爱与欲望都倾注在画上,没法爱上别人了
  •     柔和的语言不觉中带入荒凉感,发现时早已被软刀子撕扯着身陷其中。像杯中缓缓渗透开来的墨,蔓延着绝望中的孤独,孤独中的抓狂。性格深处对爱与被爱的祈求、自私与逃避,都在最终的勇气中戛然而止,曲终人散,这灰烬中是重生还是毁灭?简单的情节,看似淡然的描绘,以自己为原型的抒发或许发泄,真实感意味着相伴而来压抑感。
  •     有几页纸闻起来像薯条,我是饿了么…………
  •     风雨飘摇中,即将进入尾声的婚姻,随着小儿子的死,彻底走向决裂。这在于艺术家的痴迷与对婚姻的敏感。
  •     比其他几本自传性的小说好看些
  •     这个不受生活强制,不被生活榨干的第三者的慰藉,他还保留着。
  •     為藝術和理想聲討平庸和忍耐,我瞭解到一點身為凡人的慚愧,但更多的就不能理解了。自私在我看來沒有一個美的出口。
  •     三步不离自己的小说,卖弄文辞。毫无故事的美感。比在轮下差远了,
  •     艺术家是在孤独与不幸中盛开的娇艳的花朵。
  •     有点随意,没什么意思
  •     真的是看一本喜欢一本/真实写照也好文学虚构也罢/喜欢其内心痛苦挣扎和对孩子的爱的表现与描写/我也向往自由啊想像费拉古思一样“绝不在这灿烂的日子里,错失任何宝贵的时光”。
  •     比埃雷的孤单的挣扎让人如刀割般的心疼
  •     我以为这本会是沉闷的哲学构思,没想到读完会这么感动,不想还这本书了。“嗯,爸爸......有一次我在庭院里,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你们谁也不理我。我不喜欢你们不理我,要是我又觉得痛苦了,你们不能不理我。那时候真是痛苦啊!”是啊,太痛苦了。我爱黑塞。
  •     比埃雷的死是把锋利的刀刃,割开了久居在费拉谷思身上的脓疮。
  •     一條不負責任的書評: 我花了很長時間看這本書,也是我讀的第三部黑塞的作品,相較前兩本,它一度讓我感到絕望。-
  •     看的黑塞的第一本书,以为会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想到意外的平和而浪漫,以及一种莫名的耽美小说感,要说主角费拉谷思和他基友只是单纯的友谊鬼才信!
  •     各式各样的情景会今他心醉,会引发他的憧憬,不仅是由于那里的热带海洋和岛屿海岸的光辉、丰富多彩的森林和河川,以及半裸体的原始民族色彩,更重要的是,他到了那远离的世界的宁静中去,他的烦恼、痛苦、挣扎与不如意,全都会离去疏远和淡化。(生活在别处的孤独
  •     黑塞的文字总是能够和我的很多观感重合,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总是分分钟出现在阅读的过程中。
  •     很倉促地掃蕩完畢,為了寫論文而看書的感覺太不好受了,好在即使如此,黑塞還是有讓我保持一點閱讀興趣的魅力。
  •     这样埋怨婚姻的作者把女人写成禁锢他自由的罪恶 十分自以为是
  •     失去了最珍爱的 反而寻找到了自己
  •     Hyomin说了:”文艺青年都你这样“ 哈哈
  •     偏执狂艺术家就不要有家庭了,悲剧与孤独足够让其伟大。结合黑塞的家庭,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自我陈述吧,黑塞还是蛮孤独的。故事可以,打三星只是为了区别我更喜欢我打五星的那些。BTW谢莹莹版叫做《罗斯哈尔德》。
  •     看过一位读友的评价很赞同,黑塞就是一位哲学家的小说家。黑塞的故事不需要紧张高潮迭起的情节,依靠人物内心所思所想就能抓住读者的心,让故事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这样的神功和技巧不做作却难以模仿。 故事的主题本就是严肃的,艺术和生活的平衡。实话来说是不同情主人公的,他的性格是被动的,悲观的,孤闭的,更或者说是冷情的。正如画家生活里和眼里一只只有光与影,形与色,而在某一天才感觉到阳光的温度,这是多冷酷而简凝刻画画家的性格特点呀!深深佩服! 画家是悲剧的,但并不是值得同情的。站在女性的角度看男士的眼光,我不会选择这样的人共同生活。画家在心底时刻声称他的爱,可是他为他最爱的孩子,也是他最后的希望和寄托,却并未多付出一丝一毫。哪怕一个温暖的怀抱和微笑。 疑问:是翻译的问题?杨格是荣格?孤鸲鸟是鸲鹆鸟?
  •     人物心里转变不错,不过并不算好小说,联系黑塞的生平,有发泄的成分。
  •     如果问我为什么我是一个艺术家,要在画布上涂涂抹抹,那我可以说因为我没有可以摇晃的尾巴,所以才画画的。
  •     和黑塞合不来
  •     柔情版《生活在别处》
  •     以艺术去克服生活的危机
  •     几个月前看的书,当时强烈感受到一种共鸣,用艺术反映出主人公的内在感性领域,在死亡面前展现出的爱,以及一种预言又止的软弱,整个人物既有灵气、有有悲剧力量,而最后对软弱的冲破对爱的真正的抵达,给了主人公一个完美的新世界,虽然这种冲破是被动的。
  •     艺术家固有的命运。就如同黑塞本身的经历一般,每个阶段总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印象,不同的感悟,好似你本人也是这样经历,放到现在就好像村上给同处于这个年代的我一样。偶尔也像似有《月亮与六便士》的感觉……
  •     下定决心,绝不在这灿烂的日子里,错失任何宝贵的时光。
  •     与陈门的海阔天空和曹门的奚疑在Bamboo咖啡馆走进了2015年,我的23岁。画家小说(如《月亮和六便士》)、音乐家小说(如《生命之歌》)甚至于诗人小说(如红楼)都是可写的,难写的毋宁是小说家小说与哲学家小说。小说家小说如《茨威格在巴西》或是几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耶茨《十一种孤独》里的一种或是太宰治的鲁迅。哲学家小说是最少,设想人物形象该是虚构还是真实,哲学家不同之处在于其哲学非得有所占据哲学史才算哲学家,不同于艺术家之可虚构,那就只有真实哲学家形象了,哲学家小说或曰《小说里的哲学家》就是我明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所探讨的微妙之处,以哲学家小说写哲学家进而写哲学更是有意思。回来,一个弱于思特里克兰德的作为人的艺术家,去印度的牵绊太多,于是读完我也开始了奈保尔。生活与艺术挣扎也许就是艺术家的命运吧
  •     我老觉得黑塞是德国废名,或者德国郁达夫
  •     喜欢Hesse,病态或者健康,至少作品对现在的我有相当的吸引力。
  •     以一場死亡作擺渡,去向東方。
  •     在非常壓抑的時刻在車上、醫院、露天咖啡座看完。最心碎的章節缺漏了五六頁,空白讓初始的感動得以整全。「人只有在少年時代的初始到十三四歲為止,才能一絲不漏地活生生感受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後一生永誌不忘。」
  •     心理描写细腻得让人拍手较好,与此同时,我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并非有疾,并非特殊个体。
  •     不是很有名,但是故事真的很深入人心。
  •     黑塞把婚姻和孩子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写的淋漓尽致,家庭里每个人都是不幸的。所以啊人们,如果你还希望自由,那么一定不要结婚,不要有孩子。如果你们有这个念头就读读这本书吧。
  •     这本我非常喜欢。小儿子病逝一节描写尤为动人。黑塞的人物只在精神上受苦,物质富足,而能做到毫不做作,读起来很舒服。
  •     2016-047
  •     翻译糟糕,比胡其鼎先生的差远了。
  •     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叙事脱离开了之前读的几本作品中的成长小说范式。画家费拉古思的生活让我联想到了顾城,但他还没有把自己欺骗地太深,他看得到表象下的真实,看得到所有的不适和改变的必要,所以一直在内心层面纠结着。只是费拉古思先生并不是那么果敢的一个行动主义者,他的延宕又带了一些哈姆莱特的影子,也因此显得带有了更沉重的悲剧色彩。我认为,《艺术家的命运》更能体现黑塞的作家情怀:真正的艺术家都有逃离不了的樊笼,就好像顾城说,命运不是阵阵吹来的风,命就是大地,我们一直在上面行走。
  •     看的第一部黑塞的作品,很对我的口味
  •     风景如画 奈何心已麻木
  •     也许是有相似的经历,非常感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