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转型与中国的变迁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11717832
作者:闫健
页数:289页

内容概要

闫健,政治学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国外理论动态》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海外中国研究、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失效国家问题。曾编撰出版《民主是个好东西》和《让民主造福中国》等作品,并翻译《人、国家与恐惧》一书。2005年以来,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界定
第二节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写作框架
第二章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一项学术史考察
第一节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文献梳理
第三节小结
第三章党与市场
第一节列宁主义政党:一个脆弱的政治组织
第二节经济改革与转型中的中国共产党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自我调整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党与国家
第一节党与官僚体系
第二节党与立法
第三节党与司法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党与社会
第一节党与乡村社会
第二节党与公民社会
第三节党与社会稳定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结语:控制、制衡与自我束缚
第一节控制与制衡:一个理解海外学者中国共产党转型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控制、制衡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束缚”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在国内首次对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划分了其主要发展阶段,提出了一个以“控制—制衡”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从党与市场、党与国家、党与社会三个维度对其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得出如下启示: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型中,中国共产党同时面临着两大根本任务:一是适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承担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二是维持自身的组织存在与政治认同。这两大根本任务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同时,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变迁息息相关。


 中国共产党转型与中国的变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吸纳”政策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内在冲突。如亨廷顿所言,“现代化在使一党制的领袖们忧于扩大和组织政治参与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试图参与政治的集团的数量,并使它们日益多样化。如果党的领袖试图把这些新集团吸收到这个唯一存在政党的组织架构中来,他们确能获兼容并蓄之效,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削弱党的团结、纪律和热情。如果拒新集团于党的大门之外,他们当然能维护党的内聚力,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危及党对政治参与的垄断权,并诱发以推翻现存体制为目标的紊乱和暴力政治行为。”②沿着亨廷顿的思路,狄忠蒲指出,“吸纳”政策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党如何保持自身的认同:党如何能够在吸纳商人和企业家的同时,继续宣称自己是工农兵利益的代表呢?党如何能够在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对合法政治组织的垄断权以及对社会的动员能力呢?③何必也认为,党的“吸纳”政策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培育新的社会基础与保持原先的社会基础之间保持平衡。“只要党能为工人和农民提供进入精英阶层的机会,党就仍旧可以保持其合法性基础。但是如果对新社会精英的吸纳意味着对工农阶层关上大门的话,那么党的合法性基础将迅速流失。”④  市场经济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各项适应性改革,不仅使其得以保持自身的执政地位,而且造就了一个多元社会与一元政治并存的局面,后者构成了海外学者面临的“中国谜题”的核心。无论是党的制度化努力,还是对新精英的吸纳,都表明党拥有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调整能力和制度空间。这就使得海外学者继续“坚守”列宁主义理论的假定变得更为困难。一方面,党的自我调整以及多元社会与一元政治并存局面的出现,使得他们不得不承认党的适应性努力对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现实意义,尽管这多少超出了列宁主义理论的想象范围;另一方面,他们又坚持党的列宁主义内核的基本假定。在他们看来,无论党进行了怎样的适应性努力,党的“列宁主义内核”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即它仍旧是一个以主导和控制社会为根本目的的政党,而在列宁主义理论看来,党的控制导向是无法与一个拥有充分自主性的现代社会共存的。如是,则海外学者对于党的适应性努力的不同看法实则并无太大分歧。“乐观派”怀抱的是一种“期盼”的态度,希冀现有的适应性努力能够最终改变党的列宁主义性质;“悲观派”怀抱的则是“怀疑”态度,认定现有的适应性努力无法解决列宁主义政党内在的脆弱性问题。二者都将中国共产党视为一个列宁主义政党,后者本质上是一个脆弱、缺乏适应性以及需要“被改变的”政治组织。因此,在“坚守”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假定上,二者的态度是一致的。  第四节小结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领域中最大的变量就是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推行。因此,本章的讨论主要围绕海外学者有关市场化经济改革与中国共产党的转型问题而展开。  本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列宁主义政党的脆弱性问题。在列宁主义理论看来,列宁主义政党本质上是一个脆弱的政治组织,这不仅体现在其脆弱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上,也体现为它有限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对组织成员“超个人化”要求的不可持续性,使得基于组织整体性之上的政治合法性十分脆弱;另一方面,适应能力的缺乏又使得列宁主义政党难以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因而,在列宁主义理论看来,列宁主义政党是一种具有内在缺陷的、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政治组织。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不错的文献综述,首尾的理论剖析薄弱
  •     :无
  •     以高超的文字技巧完成了学术研究、夹带私货和向派对建言的三重任务,是不错的文献回顾与整理,可作处理海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初步指南用。对中国学、中国研究、汉学的讨论,及派对与社会一部分,启发较多。缺点一是所谓乐观派悲观派及相对应现代化—列宁主义分野仍显粗糙,二是英文文献基本止于2010年以前,新研究不算多,尤其是勃兴的定量研究方面甚少涉及,大部停留在历史主义—定性分析—冷战后冷战政治学与分类学窠臼中;三是过分排斥了一些从历史角度论述党问题的汉学/中国学学者的文献而集中于当代研究;四是技术问题,一些海外学者中文名有误,参考文献采用土鳖做法将大量未直接引用的中英文文献列上造成混乱,且无人名索引。对于中国研究与西方社科理论发展的紧张关系,有涉及,不深究,这可能也是当代中国研究发生学的一种特色吧。
  •     不错的引介专著,述多于评,略遗憾
  •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存在在实用性上就值得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