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心智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29
ISBN:9787308072656
作者:(智)F.瓦雷拉,(加)E.汤普森,(美)E.罗施
页数:295页

内容概要

瓦雷拉(F.J.Varela)

瓦雷拉1946年生于智利,2001年5月2819病逝于巴黎。瓦雷拉是一名生物学家、认知科学家、哲学家和佛教静心修行者。他曾任巴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认知科学和认识论教授。瓦雷拉一生的主要著作包括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Autonomy(1979)、Autopoiesis and Cognition: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ving(1980)(与马特拉纳合著)、The Tree of Knowledge (1987)(与马特拉纳合著)、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1991)(与汤普森和罗施合著)等。瓦雷拉是认知科学中生成认知研究纲领的主要倡导者,此外。在意识科学中提出了神经现象学的研究纲领。
汤普森(E.Thompson)

汤普森现就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是一名在认知科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领域从事研究的哲学家。他目前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的主任之一。是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杂志的编委。其主要著作包括Mind in Life:Biology,Phenomenology,and the Sciences of Mind{2007)、Colour Wsion:A Study in CognitiveScience andthePhilosophyofPerception (1995)、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1991)(与瓦雷拉和罗施合著)。
罗施(E.Rosch)

罗施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范畴化研究方面,她提出了著名的原型理论;在宗教心理学方面,她最近的研究旨在表明佛教和西方宗教中的沉思传统对当代心理学的意义。她在认知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领域发表过一系列论著,其主要著作包括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1991)(与瓦雷拉和汤酱森合著)、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1978)(与劳埃德合编)。

书籍目录

致谢导论第一部分 启程之地  1 一个基本循环:在反思型科学家的心中    1.1 一个既定的条件    1.2 什么是认知科学    1.3 循环中的认知科学    1.4 本书的主题  2 “人类经验”意昧着什么    2.1 科学与现象学传统    2.2 现象学的瓦解    2.3 一种非西方的哲学传统    2.4 一种检视经验的方法:正念/觉知    2.5 在经验分析中反思的作用    2.6 实验和经验分析第二部分 认知主义种种  3 符号:认知主义假设    3.1 基础的阴云    3.2 定义认知主义假设    3.3 认知主义的表现    3.4 认知主义与人类经验    3.5 经验与计算心智  4 风暴中的我    4.1 我们所说的“自我”是什么    4.2 在蕴(积聚)中寻找自我    4.3 瞬间与大脑    4.4 无我之蕴(积聚)第三部分 涌现之种种  5 涌现属性与联结主义    5.1 自组织:替代方案的根源    5.2 联结主义策略    5.3 涌现与自组织    5.4 联结主义的今天    5.5 神经涌现    5.6 符号退场    5.7 联结符号与涌现  6 无我的心智    6.1 心智社会    6.2 对象关系的社会    6.3 缘起    6.4 基本元素分析    6.5 正念与自由    6.6 无我心智,分开的行动者    6.7 留心这个世界第四部分 步入中道  7 笛卡尔式焦虑    7.1 一种不满    7.2 再探表征    7.3 笛卡尔式焦虑    7.4 步人中道  8 生成:具身认知    8.1 恢复常识    8.2 再探自组织    8.3 颜色:一个研究案例    8.4 作为具身行动的认知    8.5 退回到自然选择  9 演化之路的开辟与自然漂移    9.1 适应论:一个过渡中的观念    9.2 一个多重机制的视域    9.3 超越演化和认知中的最优    9.4 演化:协调中的生态和发展    9.5 来自作为自然漂移之演化的教益    9.6 定义生成进路    9.7 生成认知科学    9.8 结论第五部分 无根基的世界  10 中道    10.1 无根基性的召唤    10.2 龙树与中观派传统    10.3 两种真理    10.4 当代思想中的无根基性    10.5 居间的缺乏    10.6 解释主义    10.7 转化的潜力  11 在行进中开辟道路    11.1 循环中的科学与经验    11.2 虚无主义与对行星思维的需求    11.3 西谷启治    11.4 伦理学与人类转化    11.5 结论附录  附录A 静心术语  附录B 正念/觉知中所用的经验事件的范畴  附录C 有关佛教和正念/觉知的著作注释参考文献索引汤普森:瓦雷拉(1946—2001)之颂词译后记

作者简介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内容简介:人类的心智(mind)和行为也许是宇宙间最顶端、最复杂也是最奇异的现象了,但人类只有通过自身的心智和行为才能认识和理解自己。无怪乎美国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达玛西奥(A.Damasio)在研究意识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有什么比知道如何知道更困难的事情呢?正因为我们有意识,才使我们能够,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对意识提出疑问,还有什么比认识到这一点更让人惊异和迷乱的呢?”“知道如何知道”——这正是认知科学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促使其从哲学认识论中萌芽并最终在当代的哲学科学研究中枝繁叶茂的根本动力。

图书封面


 具身心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工作忙,读了前面一部分,翻译的还是比较流畅的。心智和计算隐喻更接近,介于本书主旨,如果翻译时候能根据上下文,有的地方翻译成为心智,有的地方译成心灵更为合理。关于内容:哲学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一片不毛之地。科学哲学研究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基础,而不研究其本质。现象学也许是翻版的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原因有二,一要求更深层次的还原,接近本体论,二要求面对经验,而这正是科学的利器。本书作者立足哲学立场,似乎面更为朝向宗教一面,个人认为,本书涉及的认知科学的形而上学,分离一下,从对认知科学发展的意义来说,将研究对象设为成熟的静心者,应该会对揭示心灵本质有所裨益,至于剩下的部分,就心灵哲学本身来说,按照康德的说法,这些理应留给宗教去研究。
  •     纵观书中的观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开阔的视野。意识之谜延续至今,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解释还是人文科学的解释都难以让人心悦诚服,且各自以对方所批判的根基为自身的根基来批判对方。   具身性是现在学术界比较前言的一个领域,本书从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局限性——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根基,提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进路,即无根基的世界和意识。从而将意识的研究推进到兼具自然科学的身体和人文科学的经验的层面。书中在人文科学的经验研究中主要来源于佛教,并将佛教的“无我”之心与认知科学的“无我”之身相结合,得出本书的主旨——具身。进而认为意识可能是身体的自组织系统在身体所嵌入的更广阔的生物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背景中生成的经验之流,而自我就是这些经验独特的习惯模式。   书的最后借用佛教的观点倡导一种去自我中心的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勇敢的面对无根基的世界和无我的意识,并鼓励人们打破习惯性的经验模式,前面已经提到这种习惯性的经验模式就是我们的自我,打破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灭杀我们历史得形成了的这个当下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自发的慈悲”来生活,最终实现这样一种理想世界:在这里人们不再需要和渴望什么基础,以至于我们能进一步从事承担起建设并栖居于一个无根基的世界的任务。   但是这种打破习惯性模式,摒除历史经验的方式,我们一经想象便不寒而栗。人之所以成为人,在某种程度上便是社会文化的结果,现在要摒弃所有这些文化并成为一种原初的、自发的人,那么还原之后的人还将剩下什么呢?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人完完全全剥离了我们目前所实现了的一切社会文化,并进入到一种“无根基世界”的生活状态,那么这种世界本身不就是另一种文化形态并将再次塑造一种与前一种社会样态完全不同的人的存在吗?这样的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前一种社会文化的经验而完全成为一种自发的、无我的存在,这种存在将会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无欲无求、无知无觉、就只是一个具有更加复杂的神经网络的纯动物存在,动物也有欲求,或者称之为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更加恰当。   这里的批判的态度并不是在完全否定的意义上而言的,这本书所提出来的意识研究的具身性思路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我们过去深陷在执着的对根基的寻求的绝对主义以及在无法寻求到最终根基之后的绝望的虚无主义之中而无法自拔,甚至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维持自我的存在。意识究竟是什么?书中的具身意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超越的意义上整合自然科学的研究及人文科学的研究,并推进此问题的神经科学和现象学在心理学领域的颇有曙光的结合。
  •     书评作者:王球辛勤耕耘在豆瓣上的读书人还是不少的,不过在这里,某位读书人辛勤得有点粗枝大叶,竟把第一译者的姓名“李恒威”写成了“李恒成”,让人啼笑皆非。作为译者之一,我在2006年刚刚进入硕士阶段就参与翻译了这本书其中的部分章节。凭当时的知识背景和阅读功力,整体而言,这本书是让人困惑的。以分析哲学传统的视角来说,它的内容过于庞杂,它的逻辑过于跳跃。至少就我现在的阅读视野来看,研究意识的分析哲学家很少在他们的文献索引中提及这本书,也许我仍然坚持这样一个“偏见”:对于那些初入意识研究门道的研究生来说,《具身心智》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除非你有广博而扎实的认知科学、生物演化理论、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客观性理论)、现象学和佛教唯识宗的知识背景,否则阅读起来你只可能断其章取其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而这又是一本引用率非常高的著作,Google Scholar显示它的引用次数达到了2382条,当之无愧地可被列为意识研究的“必读书目”。在我看来,这是由于该书迎合(或者引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伊始的“跨学科融合”潮流,同时也是不断行进中的西方文明,对由之孕育的科学主义标准的客观性的反叛成果。这一试图将西方科学与东方佛教文化“水乳交融”为一体的努力,当然会赢得“哲学朋克党人”的敬重。它不仅是对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客观主义或科学主义的小修小补式的纠偏,而是以意识研究为入手,在指出传统的、经典的“认知主义”的片面与不足之后,融入西方认知科学中萌发不久的涌现主义、生成理论和“自然飘移”的生物演化论,进而结合东方佛教唯识宗的正念/觉知对于何谓“实在”(reality)的探究,从而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颠覆了整个西方传统的主体/客体二元论的建构,最后再点明由这一反叛所带来的重大的伦理/政治意蕴。行走在这本书里,花明柳暗,各色风景跌宕过眼,让人应接不暇。加之几位作者优雅的文笔,这当然是一部在那个时代吸引眼球的光辉巨作。不过,一些学院派知识分子也希望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这本书。例如现象学家德雷福斯就认为,那种缘于禅宗打坐的意识经验很难被视为是“实在的”经验,至少这样的推理很可能出自作者在哲学思维上的跳跃,而非任何逻辑的必然得出或有着经验证据上的支持。诸如此类的漏洞还很多。当然,正如朋克党人不大讲究音乐的技法业术一样,像瓦雷拉、汤普森和罗施这样的思想性的先驱们,也许是不会在意这种“不相为谋”的批评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外国人的教材,,,写得蛮好
  •     ~\(≧▽≦)/~这本书简直不能再赞!!!看了几章之后就觉得整个人又被洗脑了!【喂!【你的大脑是洗衣机的滚筒嘛?!】
  •     但是翻译比较生硬
  •     入师门的书 一直没看懂 然后就...
  •     只读了部分章节
  •     被具身的皮骗了,这是一本晦涩的哲学书
  •     "Some good points, lots of mumbo jumbo". 据说是具身认知宣言式的著作,对佛学思想进行了些有益的介绍,但最终既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连接认知科学与中观学说的指导建议,也没有清晰且非自我消解地用认知科学-心灵哲学话语清晰地解说中观学说,最终仍是看上去有点猴猴厉害的神棍式抒情。
  •     提供思路
  •     不知道是翻译的混乱还是本身就比较拗口,有些部分读起来很费劲。
  •     帮朋友买的,说是封皮稍微有些脏,像二手书,不过整体质量还是挺好的,算是满意吧
  •     牛逼大發了
  •     喜欢佛学的同学莫错过
  •     真是完美的学者啊。作为一个科学家,不但对当代的认知科学的前沿非常熟悉,而且对当代的哲学和宗教学术探讨也信手拈来。
  •     后半本都与佛学结合起来了 有点排斥 也许以后会再次翻开细细品读
  •     通篇抄袭,看不下去,知识陈旧,
  •     85+还是有的,虽然是大面的东西,但是核心问题还是点出来了,部分问题也结合佛教思想给予一定的启示,这不就是觉知(正念)么?
  •     研究心灵哲学、佛学者都应读一下。这是一套书,其它也不妨看一下。
  •     阐述认知的科学性与经验性问题
  •     本书反映了部分西方学者对东方哲学的盲目崇拜。
  •     最近有空倒是或可拿《夏娃的时间》为例子来聊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