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概說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2-11-15
ISBN:9789570840926
作者:吉川幸次郎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吉川幸次郎
字善之,明治三十七年(1904)生於神戶市。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博士。歷任東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京都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長、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藝術院會員、國語審議會委員。昭和四十二年(1967)退休,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同五十五年(1980)去世,享年七十有七。先生為國際知名漢學家。其研究範圍極為廣泛,舉凡經史子集,以至於詞曲戲劇小說之類,莫不涉足其間,偶亦旁及日本漢學與國學。著作不啻等身,已彙為《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卷。另有翻譯數種及《杜甫詩注》數冊。其中,《宋詩概說》與《元明詩概說》二書,為中國斷代詩史研究之先驅,先生自許為年近六十時用力最勤之作。
譯者簡介
鄭清茂
嘉義縣人。193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先後任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麻州大學、國立東華大學等校。2003年退休。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在教學研究之餘,偶亦譯介日本漢學著作。已漢譯出版者,包括吉川幸次郎著《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等。

书籍目录

著者序
著者詩四首
序章 宋詩的性質
第一節 宋的時代
第二節 詩在宋文學的地位
第三節 宋詩的敘述性
第四節 宋詩與日常生活
第五節 宋詩的社會意識
第六節 宋詩的哲學性論理性
第七節 宋詩的人生觀──悲哀的揚棄
第八節 唐詩與宋詩
第九節 寧靜的追求
第十節 宋詩的表現法
第十一節 宋詩在詩史上的意義
第十二節 宋詩中的自然
第一章 十世紀後半 北宋初過渡期
第一節 西崑體:晚唐詩的模仿
第二節 林逋、寇準
笫三節 王禹偁
第二章 十一世紀前半 北宋中期
第一節 歐陽修
第二節 梅堯臣
第三節 蘇舜欽
第四節 范仲淹、韓琦、邵雍
第三章 十一世紀後半 北宋後期
第一節 王安石
第二節 蘇軾
第三節 黃庭堅
第四節 陳師道
第四章 十二世紀前半 北宋南宋過渡期
第一節 江西詩派
第二節 陳與義
第五章 十二世紀後半 南宋中期
第一節 陸游
第二節 范成大
第三節 楊萬里、朱熹及其他
第六章 十三世紀 南宋末期
第一節 民間詩人
第二節 永嘉四靈
笫三節 江湖派
第四節 戴復古
第五節 劉克莊
第六節 《三體詩》、《詩人玉屑》、《滄浪詩話》
第七節 宋末的抵抗詩人
宋詩年表
宋代詩人生日忌日表
宋疆域圖

作者简介

和唐詩相比,
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
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
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
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
國際知名漢學家、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歷史發展的觀點,
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
本書原著出版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恰好過了半個世紀。其漢譯本則初刊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也已在三十五年前。是第一本有宋一代詩史的專題研究,也是中國詩斷代史的開山之作(姊妹篇為《元明詩概說》)。作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宋詩雖然基本上繼承了唐詩的主要形式(古體、律詩、絕句),但在吟詠的題材、技巧或內容等多方面,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基於這些特色,著者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詩人與流派。尤於歐陽修在過渡時期的角色、蘇軾的達觀哲學、陸游的實踐精神與反抗意識,著墨較多。本書論述,始於北宋初期的西崑體,止於南宋末期的民間詩人與抵抗詩人。


 宋詩概說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宋詩概要》吉川幸次郎(よしかわこうじろう)宋代安寧重文輕武,科舉完善。最出色的知識分子占據行政中樞,兼詩人、學者于一身。比如王安石。還有歐陽修,是政治領袖也是文學領袖,他做宰相也是科舉主考官所以收攏一批英才門生諸如蘇軾。韓愈的詩是唐詩中最少悲哀的,歐陽修尊韓愈,詩作有平淡和大視野兩大特點。梅堯臣與歐陽齊名但詩更勝一籌,也宗“平淡”但是那平淡是用力之後獲得的。歐陽修寄厚望于蘇軾、王安石,兩人都是22歲中進士。王安石比蘇軾早出生15年早中進士15年早去世15年,雖是政敵私交卻相互欣賞。蘇軾祖述歐陽,王安石冷麵書生反撥歐陽,49歲位極人臣,心懷蒼生施行新法。王安石最尊杜甫。但是晚年建中靖國之後司馬光上臺將新法廢除,王安石于其後一年死去。詩風如政風,狷介,敏銳。亦隔斷悲哀:“文章最忌數悲哀。”蘇軾天性自由溫厚,在性格上排斥肅整的新法。下御史臺獄是在王安石退隱半山之後。而他的善處逆境也使詩文更加放得開。司馬光的新黨將其流放到惠州再到海南(在海南寫下和陶詩),始終達觀豁朗。歐陽修梅堯臣的不談悲哀尚且是努力保持平靜之後消極地做到的,而蘇東坡也是真誠主動地保持樂觀美好。蘇詩中有莊子齊物的哲學,也即一切都要相對來看,都非絕對。循環哲學來自易經。儒家的理想主義大同社會容易使人幻想一個沒有悲哀的天堂,人之悲憤,也即這種幻想被打破,乃至杜甫亦然。宋詩要回歸的是詩經中那種哀而不傷的達觀。蘇詩中肯定悲哀的普遍性,但是否定了對悲哀的執著(在我看來,具備大乘的見地和氣魄。吉川還認爲蘇軾對那些不幸做反抗有鬥爭心理,舉“浮雲世事改 孤月此心明”爲例,我覺得不該做抗爭解,孤月是禪宗里的平常心,不執著的心,安耐忍辱八風不動的心)。蘇軾門生黃庭堅是江西詩派鼻祖,尊杜甫,側重事物的細微處發現意義,因此詩雖豪邁但措辭比東坡更錘煉。另一弟子陳師道一生不得意。南宋政局上灰暗文壇也爾爾。小詩人的時代。陳與義。南宋中期宋詩達到第二個高峰,有陸游(《劍南詩稿》尊杜甫,承認悲哀的達觀人生哲學,關心愛民主張北伐詩作反應農村生活市聲)、范成大、楊萬里、朱熹。南宋末年衹有小詩人,非管領天下的精英知識分子,而是民間人士作詩,如“永嘉四靈”、江湖派(戴復古、劉克莊)。各種詩話出現,《苕溪漁隱叢話》、嚴羽《滄浪詩話》、周弼《三體詩》、雖説唐詩宋文,宋詩不可小覷,韻文文學的主流仍然是詩,詞爲詩余。宋詩與唐詩比較:敍述性——抒情性之外也顧及外界,冷靜而不那麽自我地對外物進行白描,以知性自矜。這與宋代散文發達有關(唐代韓柳德古文運動不是主流,到了宋朝散文才有長足發展)宋人多產——也是由於將focus移到外部視野更爲廣闊,對日常生活有更多的描寫。以天下蒼生爲己任,是詩家自古以來的使命,唐詩中的杜甫、白居易是社會良心之所在。但是到了宋朝才真正普及化。諸如張載的“民胞物與”。“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萬世開太平”這樣的大乘氣魄。而且,宋朝書籍不再嚴重依賴寫本抄本傳播,已經進入刻本時代。宋詩多富哲理性,以議論爲詩、以理爲詩。冷靜的哲思與唐代汪洋無涯的浪漫相對。因爲宋朝也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時期,程朱理學新儒學、蘇軾黃庭堅等人下力參禪。宋人的人生觀較爲豁達,以蘇東坡隔斷傳統的文人悲哀感傷的氣質爲標志。最早的詩三百中,樂觀的看法尚未喪失殆盡,六朝詩起充滿了人生渺小無力的哀戚。唐代的李白依然如此,杜甫倒力圖匡扶矯正,但也寥寥。真正的由蘇東坡隔斷悲哀,詩風大振。整個有宋詩人哲人致力的是恢復詩經時期的質樸樂觀,那種樂觀,是儒家的態度,也即更注重人的使命而非命運。與唐詩的激情相對,宋詩平靜,也即宋詩之澀。慢慢品回味。唐詩是酒宋詩是茶。唐人專心文學而宋人文學與哲學雙管齊下功夫。Other analogies: 唐三彩vs. 宋代的青瓷白瓷;唐朝宮廷多植花柳而宋朝惟植槐楸,鬱然有嚴毅氣象。宋詩多硬語,也多口語俗語入詩,和韻(他人)叠韻(自己)還有集句之類的詩歌活動多。杜甫詩聖地位直到北宋中期以後王安石等人倡導才奠定。遠和田曉菲《塵幾錄》中的觀點,文壇聖人也不過是culturally constructed…此外,對人本身的興趣大於對自然的興趣。宋初”西昆體”,楊億,模仿李商隱,傷于纖巧與傷感。林逋、寇準安於描寫狹小的世界,纖細無力Critique:This is HIGHLY generalized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in terms of spiritual contemplation. Surely there are exceptions to this rule. localization and situationization. 唐代和宋代是兩個後人爲探討歷史劃分出來的linguistic siginifier 具體的詩人具體的時刻具體的人生境況,這些人世百態都不可能一言以蔽之的.難道說唐朝那幾百年間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唐朝人都在無時無刻不按照這個pessimicism的原則在吟詠人事物?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市声亦有关情处,买得秋花插小瓶。
  •     大概是日本人的启蒙教材。
  •     日本語を勉強し続け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理由の一つ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