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编年史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36465718
作者:(美)雷·布拉德伯里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没错,真是黑色!”她叫道,“而且他的皮肤很白。哦,他的确——不同凡响。他穿着一身奇特的制服,从天而降,还亲切地与我交谈。”凯太太笑了。“从天上来甲简直一派胡言!”“他乘着一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金属物体飞来。”凯太太继续回忆着。她闭上眼睛去回想那物体的形状,“我梦见了一片天空,一个物体宛如抛上天空的硬币般闪闪发光,它突然变大,轻轻地落在地上。那是一艘长长的银色飞船,周身圆滑,带着异星的气息。银色物体的侧面开了一道门,这个高个儿男子便走了出来。”“你要是多把心思放在干活上,就不会做这么些无聊的梦了!”“我倒是很乐意这样,”她答道,又躺了回去。我从没想到我会有如此的想象力。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还有白皙的肌肤,多么奇怪的一个人啊,而目——他长得挺英俊的。”“你真是异想天开。”“你这人真是刻薄。我又不是刻意去幻想这样一个男人,他不过是在我打盹儿时闯入了我的梦境里。但又不像是在做梦,它是那么出人意料,那么与众不同。那人看着我说:‘我搭乘飞船从第三行星而来,我叫纳撒尼尔·约克——”“这名字真蠢,谁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凯先生很是不屑。“是有些傻,但毕竟只是个梦呀!”她轻声解释道,“那人还说,‘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星际航行,飞船上只有我和我的朋友伯特两个人。”“又一个难听的名字!”“他还说,‘我们来自。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地球”就是我们的星球。”凯太太继续讲述,“他就说了这么多。‘地球’——他就是这么说的。尽管他使用的是另一种语言,但我能明白他的意思,我想这大概就是心灵感应吧!”凯先生转身准备离开。“亚尔,”她轻轻地叫住他,“你有没有想过,呃,是否一有人住在第三行星上呢?”“第三行星不适合居住,”凯先生耐着性子解释,“我们的科学家说那里的大气含氧量太高了。”“但如果真有人生存,那该多美妙啊!他们会搭乘某种飞行器在星际间航行。”“说真的,亚拉,你知道我很讨厌这些胡思乱想。我们还是干活去吧!”这天傍晚,凯太太漫步在圆柱间沙沙作响的雨雾中,开始唱起歌来。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吟唱。“这是什么歌呀?”她的丈夫终于忍不住打断她,他走了进来,坐在桌炉边。“不知道。”她抬起头,对自己的举动也感到很诧异,她不可置信地用手捂住嘴。太阳渐渐西沉,他们的家像一朵巨大的花儿,随着光线的逐渐暗淡而合拢起来。风儿吹过柱体,桌炉里冒起一串银色的熔岩泡。风儿拨弄着她黄褐色的头发,在她耳边轻柔地低声吟唱。她静静地站立着,眺望着远方辽阔无边的灰黄的干涸海床。她黄色的眼睛变得柔和、湿润,她似乎在回想着什么。“你用你的眼睛为我祝酒,我用我的眼睛向你回酬。”她柔声地缓缓唱道,“或在杯边留下你的芳吻,我便不会再将美酒寻求。”歌声渐渐变成了轻吟,她闭上眼睛,双手在风中轻晃。一曲唱罢。很美妙的歌声。“我从没听过这首歌,是你写的吗?”亚尔询问道,目光锐利。“不,是,不是,啊,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凯太太言辞闪烁,“我甚至不清楚唱的是什么,那是另外的一种语言!”“什么语言?”她把几块肉丢进桌炉沸腾的熔浆里,神情呆滞。“我不知道。”过了一会儿,她把烤好的肉盛了出来,放进亚尔的盘子里,“我想,这不过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亚尔不发一语,只是看着她将肉块丢进“咝咝”作响的桌炉里。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夜色正一点点地透进来,占据了整间屋子,像是泼洒在天花板上的黑色的葡萄酒液,渐渐吞没所有的圆柱,也吞没了他俩。只有银色熔浆的光亮映照着他们的脸庞。亚拉又开始哼起那首奇怪的歌谣。突然,亚尔从座椅上跳起来,怒气冲;中地大步走了出去。

前言

雷·布拉德伯里,美国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之一,1920年8月22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沃基根城,其父是电话局的一名普通线路巡查员,母亲是一位瑞典移民。布拉德伯里的父母是动作片巨星道格拉斯·范朋克的崇拜者,他们把儿子的中间名取作“道格拉斯”。然而,小布拉德伯里却无意像那位动作明星一般凭拳脚和身手扬名天下,而是早早地开始尝试写作,沉浸在无形和空想的未来世界中。1934年,布拉德伯里一家迁居洛杉矶,这使他有机会结交了不少像阿克曼那样的超级科幻迷。同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科幻迷刊物《福图瑞幻想曲》。其实早在迷上科幻之前,布拉德伯里就开始了创作。但直到1941年,他的处女作《钟摆》才在《超级科幻小说》杂志上发表。之后,他的作品陆续出现在《惊奇》和《行星故事》等科幻杂志上。这些作品大多属于华美的太空剧,它们虽然都有科幻小说的要素,却似乎更像是纯粹的幻想小说——1947年,布拉德伯里将这些作品进行整理,结集成了他的第一本科幻小说集《黑色狂欢节》(DarkCarnival)。从1945年开始,布拉德伯里开始在《绅士》、《女士》及《矿工》等非科幻杂志上以科幻作家的身份发表作品,并因此在1947年和1948年两次荣获欧·亨利奖。布拉德伯里为扩大科幻小说的生存空间做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发表的《百万年郊游》(TheMillionYearPicnic)是布拉德伯里最成功的短篇作品之一,该作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火星人的浪漫故事。1950年,布拉德伯里将这一系列作品结集成了著名的《火星编年史》(TheMartianChronicles),这部非凡之作使他一举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幻明星。1953年出版的《华氏451度》(Fahrenheit451)是布拉德伯里第一部真正的长篇,它进一步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才华。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以焚书为业的“消防队员”,如何转变成保护书籍、保护知识的反叛者的故事,小说中的象征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布拉德伯里在其创作鼎盛期写了大量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收录在前面提到的《黑色狂欢节》和《火星编年史》中,而另一部分则收录在了《图解人》(TheIIlustratedMan,1951)、《太阳的金苹果》(TheGoldenApplesoftheSun,1953)及《十月的故乡》(TheOctoberCountry,1955)之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创作开始从巅峰向下滑落。到七十年代,布拉德伯里甚至连续七年没有发表一篇科幻小说。不过这段时间内,他却创作了大量精美的诗歌和散文。有趣的是,他的诗也极富科幻色彩,比如,他有本诗集就叫《机械老鼠和机械人在机械城里团团转》。这些非科幻作品进一步巩固了布拉德伯里知名作家的地位,使他成为主流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布拉德伯里获奖无数,除欧·亨利奖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艺术奖、本杰明·富兰克林奖、航空航天作家协会之最佳太空作品奖、世界奇幻奖之终身成就奖,以及科幻大师奖;此外,人们还给予了他许多其他奖励:1971年,阿波罗15号飞船登月后,将月球上的一个火山口命名为“蒲公英火山口”。该名取自布拉德伯里的小说《蒲公英酒》(DandelionWine);另外,1992年发现的9766号小行星也被命名为“布拉德伯里星”。酷爱电影的布拉德伯里对好莱坞也贡献颇多:他的作品《浓雾号角》(TheFogHorn)被改编为电影《海底怪兽》(TheBeastfrom20,000Fathoms);电影《邪恶来袭》(SomethingWickedThisWayComes)也以他的作品为蓝本;由他亲自担任编剧的飞行史动画片《伊卡洛斯,蒙戈菲,莱特》(IcarusMontgolfierWright)甚至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布拉德伯里出版了五百多篇(部)作品,涵盖长篇小说、短篇故事、散文、诗歌,以及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剧本,而其中最绚烂夺目的一部当属令他声名鹊起的不朽杰作《火星编年史》。本书由一系列独立成章却又内在关联的短篇小说构成,讲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人类移民火星之后,火红色行星上发生的种种奇闻轶事。该作包含了布拉德伯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在各类科幻杂志上发表的十三则短篇作品,作者在一个个小故事之间穿插了承前启后的简短插曲,从而使看似松散的单个故事巧妙地编结在一起,由此串成了一部宏篇巨制。布拉德伯里承认,这种结构借鉴了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Anderson)的《小镇畸人》(Winesbutg,Ohio)和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TheGrapesofWrath),而他自己则将此书称为“长篇小说的表兄弟”和“披着长篇小说外衣的短篇集”。在《火星编年史》中,布拉德伯里不仅将卓绝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用优美而富于诗意的笔调勾勒出如梦似幻的火星世界,并以舒缓沉静的节奏直抒胸中沉郁激愤的情怀。经年积蕴的文学功底让布拉德伯里宛如一个匠人,把红色行星上神秘、浪漫的故事雕琢成一粒粒莹润的串珠,而贯穿全文的插曲铺垫则像一条纤巧的银链,与辉映着柔光的明珠构成了这件绝世珍宝,令人赞叹不已,感慨良多。《火星编年史》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社会批判作品。布拉德伯里以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给人以触及灵魂的震撼和冲击。正如作家本人所说,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不可能存在的未来探究显而易见的答案”,而《火星编年史》便是这样一部告诉你答案的杰作。你将从这部卓绝的幻想关文中领略生命之美,感悟人性的至真至善,从而远离现实生活的惆怅和感伤。

媒体关注与评论

《火星编年史》深受文学大师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影响。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小故事会聚而成,随处进发着想象的火花;但它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截然不同。更富隐喻.字里行间飘溢着淡淡的忧伤。  ——《纽约时报》问世半个多世纪后.《火星编年史》依然值得布拉德伯里的书迷再度回味。也绝对值得其他未曾涉猎这部杰作的读者品阅珍藏。  ——美国科幻频道布拉德伯里在书中竖起了一面折射人性的镜子。揭示出人类对待“异族”的做派远非高尚。因而一再饱尝孤独和隔绝之苦。当然,本书的结尾仍为我们保留了一丝重生的希望。  ——美国“亚马逊网站”布拉德伯里是一位幻想文学巨匠,而本书则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伟大作品。  ——《轨迹》杂志

内容概要

雷·布拉德伯里: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1920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迄今已出版五百多篇(部)作品,涵盖短篇故事、长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电影(电视)剧本。
布拉德伯里非凡的写作才能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他对幻想世界的细致刻画发人深省,折射出人类的劣根性和种种社会问题。
布拉德伯里的作品不仅在科幻界大受欢迎,更以其浪漫意境赢得了主流文学界的广泛赞誉,人们称他为“科幻界的爱伦·坡”。

书籍目录

1999年1月  火箭之夏1999年2月  亚拉1999年8月  夏夜1999年8月  地球人2000年3月  纳税人2000年4月  第三探险队2001年6月  异乡明月2001年8月  移民2001年12月  绿色的清晨2002年2月  蝗虫2002年8月  夜晚的相会2002年10月  海岸2003年2月  过渡期2003年4月  音乐家2003年6月  在高空飞翔2004年5月~2005年  命名2005年4月  厄舍古屋的续篇2005年8月  老人们2005年9月  火星人2005年11月  箱包行2005年11月  淡季2005年11月  遥望的人们2005年12月  静寂的城镇2026年4月  漫长的岁月2026年8月  细雨将至2026年10月  百万年郊游

编辑推荐

《火星编年史》写的十三个浪漫婉转的故事,谱写出一曲诗意幽婉的火星史歌。

作者简介

世纪之交,地球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火星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
虽然前三批火星探险者都死于掌握神奇力量的火星人之手,但不屈不挠的人类终究还是得以在火星上安身立命。火星人销声匿迹,火星俨然成了另一个地球。
而地球老家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毁灭性核战一触即发。定居火星的人类心怀故土,纷纷返回地球参战。地球和火星双双走向衰亡……
在火星这巨大的“火红色”背景之上,十三个浪漫婉转的故事会聚成一部独特而神奇的火星编年史。布拉德伯里以诗人般清秀隽永的笔触,渲染出一幅盛极而衰的火星文明图景,读来让人不胜唏嘘。
《火星编年史》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社会批判作品。布拉德伯里以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给人以触及灵魂的震撼和冲击。 该书由一系列独立成章却又内在关联的短篇小说构成,讲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人类移民火星之后,火红色行星上发生的种种奇闻轶事。其中包含了布拉德伯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在各类科幻杂志上发表的十三则短篇作品,作者在一个个小故事之间穿插了承前启后的简短插曲,从而使看似松散的单个故事巧妙地编结在一起,由此串成了一部宏篇巨制。 在《火星编年史》中,布拉德伯里不仅将卓绝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用优美而富于诗意的笔调勾勒出如梦似幻的火星世界,并以舒缓沉静的节奏直抒胸中沉郁激愤的情怀。经年积蕴的文学功底让布拉德伯里宛如一个匠人,把红色行星上神秘、浪漫的故事雕琢成一粒粒莹润的串珠,而贯穿全文的插曲铺垫则像一条纤巧的银链,与辉映着柔光的明珠构成了这件绝世珍宝,令人赞叹不已,感慨良多。

图书封面


 火星编年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除了刘慈欣和索耶,我觉得放眼天下简直快没有能看的科幻了,连哈里波特都得了雨果奖,好吧哈里波特在儿童文学里还算是好的了!还有那些网游同人,狼人吸血鬼,现在也好算科幻了,我都替大刘悲愤了!现在我看书依然坚持着三本推理两本科幻肥瘦搭配看书不累的原则,但说实话,别说好看了,挑出本能看的科幻都不容易。我最近刚看了本日本人写的《废园天使》,还是四川科技出版社的科幻大师系列呢,我靠,那都什么呀,别说科幻了,放在一般小说里都得算烂小说!所以我看完《火星人编年史》决定为它写篇书评了,因为本来不抱希望的,反而有惊喜。虽然这部也不能算真正硬科幻,里面的科学名词少得可怜,可是人家至少也算是正儿八经的科幻了,既不是玄幻也不是奇幻更不是儿童文学!本书讲的是地球人登陆火星的故事,是系列短篇,既独立又有关联。前面几个故事都是说的地球派出的科考队被火星人用各种有意无意的方式给消灭掉了。。。搞得我以为整个系列都是这个套路哩,来一个灭一个有一双杀一双,真想替他们喝彩呀!“干得好,火星人!”可惜原来也并不是,到后面几个故事,地球人还是逐渐在火星站稳了脚跟,唉,这蝗虫一样的地球人啊。大概是第三个故事,特别精彩。善于利用幻像与心灵感应术的火星人,看到地球人马上就要来了,恨得牙痒痒,但拼武力又不如地球人,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幻像与心灵感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将那支科考队的地球人各个击破,只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早晨,就挖了几个坟把这些地球人的尸体给埋了。。。拍案惊奇的同时脊背也有点发凉。至于用的是什么法子,我就不剧透了,反正最危险的敌人是什么人,地球人都是很清楚的。
  •     Mars has become a kind of mythic arena onto which we have projected our Earthly hopes and fears.   -Carl Sagon 如果换位作家写《火星编年史》,会是怎样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呢?如果是海因莱因来写,这会是部尔虞我诈的样板戏,我们更多的会是哀叹;如果是洛夫克拉夫特,哥特风会刮起地板;如果是艾西莫夫,你估计能看到一部更现实主义的《基地》。有关火星的科幻作品太多,但像布拉德伯里这样描写火星移民的寥寥无几。布拉德伯里在这部短篇集中如中国画师一般用轻柔曼妙的几笔勾勒出了一个种族的一段重要命运。 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他1946年开始断断续续的描写火星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可能性。在我看来,布拉德伯里写火星,更多是让读者将其当做寓言来接受,这么想来,如果你把这本书划分成软科幻就值得商榷了。倘若你把这本小说认作纯幻想作品倒是有很多理由的,因为你会发现将背景换到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西部,所有的主要内容都可以满足,当然火箭,月球和看到地球等纯粹模仿科幻情节除外。 布拉德伯里自己宣称,两本书给了他最大的灵感,一本是Winesburg,Ohio,这本书成了美国近代小说史上一个极大的争议,因为当时的读者发现在俄亥俄州真的有这么个地方存在,幻想立马成了噩梦;另一本就是John 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他们给了布拉德伯里两个重要启发:编年史写作创意和对新领域的开拓,再结合上20世纪中期空前的探索宇宙的热潮(某种程度上也是军事竞赛),诗人加小说家的雷·布拉德伯里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充满了瑰丽辞藻和奇思妙想的幻想小说。 《火星编年史》由13个故事依照时间顺序串起。从开篇”1999年火箭之夏“到终篇”2026年10月 百万年郊游“,约27年的火星开拓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之间都是以灾难为分界点。第一阶段到”2001年6月 异乡明月“,重点描述了四次地球人探索火星的活动以及火星人对地球人的反应,在”异乡明月“中我们知道火星人在一次严重的瘟疫爆发中损失惨重,于是地球人顺理成章的定居了下来;第二阶段终于”箱包行“,地球人开始对火星实行殖民统治,在看到地球爆发核战争之后又有很多人重返故土去;最后的一部分关于着战后的火星生活,终于新一批火星人的诞生——永久居留的地球人。纵观整个故事线,火星人或火星人与地球人的接触,基本是在第一阶段前半段和第二极端最后两章,简言之,火星或火星人的故事在小说中并不是主线,但地球人的各种活动却是小说的重点。 如果我们回顾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可以知道,《愤怒的葡萄》提供了一个充满怨恨和不解的时代背景:大萧条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流离失所,他们被迫向未知的领域进发,小说的主人公Joads一家在失去了在Ohio的生活基础后踏上了向加州前进的征程。而在《火星编年史》的”纳税人“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上爆发了大规模核战,绝望的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想离开这个难以生存的星球,于是他们看上了火星。”蝗虫“中对于新到来的人群的比喻,”命名“中写到火星移民者”带来了蔓延整个地球的官样文章、繁文缛节“,并在结尾暗示说”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会起来反抗的“。这种与现实完全对应的隐喻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所以我完全有理由可以说布拉德伯里写了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现代寓言。 但是,如果说布拉德伯里只是构造了一个美好寓言也未免过于简单,根据他先后时期的作品可以发现,雷还在另一层次处理了上述经历:除却对现实的映射,他还试图创造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影子世界,换句话说,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富有象征性的经历,但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作为诗人,作为幻想作家,他并不真正关注现实,他所关注的还是我们脑海中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东西,以及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他用自己诗一般的语言弥补了缺乏知识所造成的真空,转而塑造了一个比现实社会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投放了各种希望和可能。我个人情绪上最喜欢的中篇”厄舍古屋的续篇“中,布拉德伯里仿佛爱伦坡附体一般,在火星上竖起了新的厄舍古屋,并用这座建筑来调和人们对于集权政治的愤怒。该篇的主人公司汤达尔(这也是个具有隐喻性质的名字)在梦想架构师比格罗的帮助下,模仿坡多部作品的情节将审查官员们骗入府中并用机器人替代了他们,实现了自己颠覆非自由社会的梦想。故事线固然精彩,但这篇小说并没有提出真正具有改造意义的手段,而是学古人一般满足了自己的恶趣味。结合当时美国社会的气氛可想而知,人们对于集权及其象征(不用我说你肯定知道)持有强烈的敌意,但持续的敌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和,布拉德伯里聪明的用引用,线索和咏唱调的辞令实现了人们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颠覆和毁灭,这种没有胜利的做法,但读者读到这里时会有极其强烈的Deja vu,文章达到了极好的情绪释放作用。这恰恰说明了他的一个长久的问题:长于情绪而短于现实关怀。
  •     这是全书的大结局,一个属于后广岛时代,充满悲情,但又不无希望的结局对于科幻阅读史比较悠久的同胞来说,这个篇名叫《百万年郊游》的结局故事应该是很眼熟的,在西南某个出版社开始系统性大规模翻译国外科幻经典名著之前很久,它就被收入了国内出版的某个科幻选集,不多的几个国外科幻选集之一。当时看到它的时候,就隐隐觉得似乎后面有一个大故事,想不到一直等到今天才得窥全貌。这本书介于短篇集与长篇之间,说他是长篇,它没有一个人物能贯穿超过三个故事,说他是短篇集,所有的故事又都共有一个宏大背景幻想寓言是对这本书的总结,这本书并不硬,事实上它不应该算是“科”幻而只能算是幻想小说,作者借火星之地回眸人类之弊,许多故事都能对应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深邃漩涡,另外一些故事则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伤感情怀,直到那个最后的无可逃避的大结局。也许应该叫他幻想挽歌更合适?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内容挺不错,要思考才能阅读,印刷质量挺好
  •       寂静的地球中讲述了火星编年史中的一个故事,和布拉德伯里不同的是,那个故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所要表达的东西,差别如此之大,就像我是传奇和WALL E的前后差距。
      那个时候,人类纷纷搬离火星,只剩下一座座空城,哈利经过一座座城市,寻找还在火星上的同类。
      忘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不过我想大概和星际牛仔发生的时代相距不远,不知道那个时候人类究竟会不会踏上那颗神秘的红色的星球。在旅行到宇宙边缘中,亚力克·鲍德温在火星的那段旁白说,也许我们带着生命的病毒穿越这个宇宙。也许在那些在宇宙漂流的探测器在几百年之后到达另外一个地球,从而创造另外一个生物圈也说不定。
      火星编年史分为很多个小故事,孤独的人类、孤独的火星人、邪恶的火星人、最后的火星人,穿插在人类的足迹之中……从中你也许会发现很多科幻电影的原型,蒂姆·伯顿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结局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有想象力,我是传奇的前半部分比不上火星空城的那个故事,你甚至有可能觉得,骇客帝国的那种完全虚拟的世界比不上火星人所创造的让你分不出真实与虚构的世界。
      今天在办公室胡思乱想的时候,和一个朋友聊起这本书,忽然想到了星际牛仔。两者都是一个个看似无关联的故事串联而成,一个个故事过去之后,等到结局的时候,却忽然感觉心中一片虚无破碎的声音。这和木兰花这样在结局给人沉重一击的电影不同,从火星编年史中随意拿出一个故事,从星际牛仔中任意拿出一集,你会觉得有意思,但是并不会有太大的触动,简单地将对其的感觉相加,远远比不上完整看完结局所带给自己的冲击。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一位牧场的主人想用最少的围栏围住羊,就问一位工程师。工程师研究了牧场的地形、羊的数目、羊的大小、羊的生活习惯等,最后起了一个正方形的围栏。后来主人问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就先用一个圆形的围栏把羊围起来,然后不断把围栏缩小,直至羊与羊之间没有空间,之后再把围起来的地方挖空做个升降台,说:「只要升降台远低于地面,那些羊就有很大机会留在围栏里。」主人之后又问了数学家,数学家想了想就用围栏把自己和主人围起来,说:「我定义我们在外面。」
      这个世界很奇妙,有些时候,很简单的东西却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东西,就像最近听齐柏林飞船的Going To California和John Lennon的Stand By Me。椎名林檎翻唱了John Lennon的Yer Blues和Starting Over,声线很出色,配乐很出色,但是远远比不上John Lennon的那种味道。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科幻小说,并不是因为布拉德伯里的想象力或者是其中蕴含有深意,其中也没有技术性的描写亦或是星际大战或者挖掘人类的黑暗之类的东西。给我的感觉大概就像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长凳上晒太阳;或是走在一片银白的雪地,呼吸着凉薄的空气。就像生活一样,可以触摸到其中所写的东西,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东西。
      “你想故意去抛弃生命吗?”“我并不是想去死,只是想确认一下我是不是真的活着。”Spike,是喜欢Faye的
  •     谢谢兔子当年的书 今天重新读起来还是很爱
  •     读了很长一部分才发现是软科幻。是纪事形式的独立小故事,有些看了让人很难受,唏嘘不已。人类或者与人类同源的火星人,都无法在彼此的猜疑链中幸存,但又对对方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好奇。最后的结局不知道是新的希望还是新的轮回。故事由于作者所处时期的特殊性,有些压抑,但同时各种感情都显得特别热烈。可能因为得到的特别容易失去所以格外珍惜吧。可再看。
  •     在深圳到岳阳的来回高铁上看完的。书里面是N个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小故事,讲述了人类探索火星、大规模移民火星、大规模返回地球、地球幸存者再次从火星重新开始的一系列故事。考虑到这本书是作者在1950年出版的,所以硬科幻的部分会稍显过时。最喜欢里面的«夜晚的相会»那篇。
  •     那种孤独感,悲天悯人的隔绝感,空空荡荡,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科幻的
  •       看过她,你会知道科幻小说也可以像诗一样美;你会有种感觉,就是童年的所有异想天开的梦想在这篇小说里都得到了构想与实现。
      
      记得小时候曾经傻傻地想,要是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会怎么样,记得机器猫里面也有这么一集啊,当所有的食品不用付钱、所有的玩具不用付钱、所有的所有都不用付钱时,你感觉到得是喜悦还是孤单~~你会发现,原来获得一件好玩具的愉悦很多也来自于玩伴们羡慕的眼神,来源于伙伴的吹嘘,甚至来源于暴力的争抢~~但这一切都不再有时,你感觉到只有孤寂~~那个男人发现自己是唯一被留下的人时,电话一个一个地打,开着车横穿星球,疯狂地寻找同伴,但寻来的却是更加绝望,最后仍以独自享受作为自己的宿命~
      
      两个穿越时空的人相遇,一个地球人,一个火星人。两族的战火已经消逝,地球人不禁想告诉他他们的未来是没有未来,但却无法说服他,火星人如他一样看着自己时空中依然繁华的城市无法想象他所说的一切。结果依然是就此别过——既为陌路,仍为陌路,才是归宿~
      
      失去居住者的自动房屋,每天自动做着常规的工作,就像主任忠实的宠物,如果它有感情,每天循规蹈矩仿佛一切还是正常就是它存在下去的理由,直到暴雨来袭,将它彻底摧毁,尽力挣扎,却无法挽回,做主人安排的事情直到毁灭,便是它的宿命~
      
      也曾为小说营造的那些氛围而感动
      船长一行故地重游,与老部下一家相谈甚欢。哪知去墓地时,老部下却突然猝死。回到家里,惊讶地发现,之前招待他们的家人都是机器人替代品。面对亲人的死亡,她们无法显出一丝悲伤,却无比痛心地说道,“他没有给我们悲伤的功能,他告诉我们要永远欢乐”~世事已如此,悲伤又何用~船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老部下和真正的亲人安葬在一起~~当他们离去时,屋子里点着篝火,传出的依然是欢笑的游戏声~~做主人让做的事,直到永远~
      
      
      
      你会被那位耄耋老人在上世纪40~50年代的惊人想象而震撼。
      2000年的《科幻世界》增刊上有,记得当年高考复习,仍然忍不住用了五个小时把整篇小说看完,当时就开始下意识的去模仿大师的手笔写作文,包括高考作文。
      以前最喜欢艾萨克 阿西莫夫的小说,比如他的成名作《the stone in the sky》(天上的小石子),以及后来的王晋康、柳文扬、刘慈欣、潘海天等等,但雷的风格绝对是与人不同的,是无人模仿的,始终是他独有的风格,如果你没有看过,不妨一试。
  •     他是科幻作家们里面的文学家
  •     中学的时候读得热泪盈眶,不求想高考了,伟大的美国科幻,当时的想法是,科幻文学必将一统文学界。
  •     惆怅的伤感,火星又是另一个地球,或许不是
  •     一座名为火星的古老剧院,永恒屹立在宇宙深处,地球人来了又去,幕起了又落,可是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台下只有带着裂纹的木质长椅和永远扫不完的落叶。不可思议的恢弘与浪漫,月光下的白色废墟,可即使是废墟,也依旧那么美
  •     文笔真的很好
  •     被班主任没收了,和他讨价还价,换来一本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
  •     多年前在『科幻世界』增刊上看过的,现在重读回味无穷。
  •     科幻小说活生生地看出了惊悚的效果,每个故事的独立性都很强,甚至让我觉得有点互斥 并没有交代火星人是从哪里来的,每篇都点到即止任人开脑洞 有说是浪漫主义科幻,确实读出了点《时间机器》和《寂静的地球》的感觉,那种孤独感让我心挖空了似的难受,谁会否认那种深夜里无以言说的孤独与恐惧感呢
  •     很优美
  •       译林出了个很优美的版本于是就买来了,放下缅茄猫传来的电子版,才看了二十来页就出新版本译林动作真是快。首先装帧设计很美,细看封面的图案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火箭在到处飞,非常贴切小说里的场景,再来语言翻译的很优美,很有诗意,有时觉得会不会是在转译的过程中把雷桑的语言美化过头了,虽然只看过雷桑的《图案人》,但两本的味道是一样的,估计雷桑原文可能就是写的这样美。另外听说雷桑的优美笔风跟爱伦坡的一样,所以应该乞求翻译雷桑作品的译者们能移步顺便翻译下爱伦坡的作品可好,之前被那个破版本虐的可凄凉了呢QAQ
      
      同一个作者的作品看多一些,可能会发现雷同的地方,像是火箭、火星、爱伦坡、审查委员会、黑人这些个那些个等等,但是整个故事看下来会觉得有股淡淡的忧伤蔓延其中,这难道是作者大人专有技能!两本书里都弥漫着相同的忧伤,不过《火星纪事》相对《图案人》要更优美外加多些希望,这里的火星人更像是人类异文明而不是科幻意义上的外星文明,所以软科幻神马的确实是用外星场景讲述你我身边的平常事,不过还是很喜欢书里出现的火星人坐骑呐,好美又携带方便的说=L=
      
      然后受到DC的影响太深,最近凡是提到火星人,都很自然的想起了火星猎人的形象=L=(太糟糕了卧槽
      
      
      《火星纪事》原价:35;亚马逊26.3
      
      
      记于2013-12-30 13:03
  •     很流畅!看到评论里说是社会派科幻,觉得有点贴切啊XD~不过我觉得更像幻想而非科幻吧…
  •     本书的语言如诗一般的优美,每个故事都各有特色,翻译的也不错,总之,强烈的推荐!
  •     富有诗意,有一种荒凉的浪漫。
  •     极其强悍的短篇合集!
  •     人性真是怪让人失望的
  •     优美的语言,奇妙的关系,悲伤的气氛,落后的批判(相较于现在这个时代)。
  •     哀婉的火星史诗
  •       散文一般的科幻小说,之前一直没有见过这种类型。
      据说是小故事连载然后集合出书的。仿佛火星的历史已经过去千百年,后世的吟游诗人在这篇红色土地上拿着这本书游走弹唱,文字间满是火星红色风沙的触感和绵延红色土地的味道,完全不能触碰的世界的交接,承载希望而变化的火星人,逃避苦难而奔去火星的人们,逃避文化封杀的复仇者,还有最后漫步在火星废墟的地球人:孩子问,火星人在哪里?低头看到水中大家的倒影,看。。。他们就在那。。。。
  •     很有影响力
  •     开始一度感到失望,期待的硬科幻在哪里?渐入佳境,逐渐被吸引,欲罢不能,高潮迭起,最终归于暗淡荒芜,心里无限凄凉。
  •       最后一篇《百万年郊游》的前一篇《细雨将至》如果单独拿出来读或许让人难以感触,当做为这一巨著的一篇时,却令人深深的思考。思考人类和宇宙,思考我们的结局:
      我们是多么想在浩渺的宇宙当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在时间和空间妙曼的舞姿里却难以找到我们的身影,我们是什么?我们可能渺小的只是舞曲里的一个音符,一曲终会结束,更何况跳过一个音符,但新曲还会响起,这时的跳动的音符里有我们吗?如果有我们,我们会如卡尔萨根所说:跨过很多条河流后,能够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吗?如果没有我们,会不会和我们有所关联,会不会让这对舞伴觉得这旋律有一丝似曾相识?
       如果说《百万年郊游》是希望,那么《细雨将至》便是结局,一个悲伤的结局,一个终要倒塌的厄舍古屋。
      
  •     精彩,震撼这竟是50年前的作品
  •       非常好,非常现代,非常后现代,非常人文,非常科幻。
      
      科幻里,他算是文笔相当了得的人。
      
      像我这么挑剔的人,也被其优美的文字折服,作为科幻的火星编年史,打满分一点不为过。
  •     很强的科幻小说。就是印刷不给力,建议买别的出版社的!
  •     科幻里的爱伦坡,同时又浪漫,反省,五颗星感动奉上!!!差点错过,幸好没有!
  •     有点无趣 除了第三篇
  •     火星编年史却是地球的悲剧的预想
  •     火星人看着他们很久很久,我看了几遍才相信只是他们自己的倒影。而且到那时,还没有放弃火星人存在的希望。
  •     越往后越精彩,竟然能用彼此除了时间轴之外,关系松散,几乎没有主线的短篇集合出时间的沧桑感。
  •     东西不错,送货很快
  •     帮老婆买的,这书一直想要的,很不错
  •       布拉德伯里这部浪漫、热情、激情的《火星纪事》真的很不错,站在人类自身的立场和反面作了不少思考和讽刺(当然要你用心体会)。
      我们不叫火星,我们叫”泰尔“!
      很好。
      当如果人类真的只剩下人类的时候,我们会哭吗?
      
      
  •     一切未来史,皆是当下。 一切过去史,亦是当下。 幻想的故事,仍然是当下的故事。
  •       这是全书的大结局,一个属于后广岛时代,充满悲情,但又不无希望的结局
      
      对于科幻阅读史比较悠久的同胞来说,这个篇名叫《百万年郊游》的结局故事应该是很眼熟的,在西南某个出版社开始系统性大规模翻译国外科幻经典名著之前很久,它就被收入了国内出版的某个科幻选集,不多的几个国外科幻选集之一。当时看到它的时候,就隐隐觉得似乎后面有一个大故事,想不到一直等到今天才得窥全貌。
      
      这本书介于短篇集与长篇之间,说他是长篇,它没有一个人物能贯穿超过三个故事,说他是短篇集,所有的故事又都共有一个宏大背景
      
      幻想寓言是对这本书的总结,这本书并不硬,事实上它不应该算是“科”幻而只能算是幻想小说,作者借火星之地回眸人类之弊,许多故事都能对应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深邃漩涡,另外一些故事则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伤感情怀,直到那个最后的无可逃避的大结局。也许应该叫他幻想挽歌更合适?
      
      
  •       世纪之交,地球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火星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   虽然前三批火星探险者都死于掌握神奇力量的火星人之手,但不屈不挠的人类终究还是得以在火星上安身立命。火星人销声匿迹,火星俨然成了另一个地球。   而地球老家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毁灭性核战一触即发。定居火星的人类心怀故土,纷纷返回地球参战。地球和火星双双走向衰亡……
  •     昨晚才来得及看,相见恨晚啊。
  •       书的装帧很朴素,大白面带黑字,基本就是原研哉了。没有前后记和介绍,只有目录和正文。看来出版社这次是专供“布拉肠粉”的版本。出版社和编辑这种不计销量、只为出书、专出好书的态度值得赞扬,希望这种做法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不为名利所动摇。
      普通读者知道的作者也就仅限科幻三巨头而已,作者这种非主流作家恐怕难入一般人视野。我也是经过Asimov介绍才知道作者和这本书的。Asimov虽然写作风格与他不同,但对他的作品挺赞赏,所以我才会发掘到这本书。像这种外表毫无亮点的书,很容易淹没在一大堆外表惊异、书名妖气的I712作品里。
      这本1946年初版的书,在当时可能算是别出心裁引人注目,但某些东西几十年后不免过时了。
      既然是纪事,那就是按时间表来书写的,某某年发生了什么事,某某年又发生了什么事。全书从一九九九年开始,人类登上火星,至二零二六年,地球基本灭亡了,火星上的地球人和火星人也所剩无几。按照发展历程,我是在二零零五地球核战爆发的九年后才读的这本书。在一九九九到二零二六年之间,故事不是连续说的,而是一个一个相对独立但又有时间延续性的短篇构建起来。
      这些短篇里,从地球人登上火星遭遇的种种不测,讲到地球人在火星生根落地,再到地球爆发大战后,火星上面的地球人又跑回地球。
      至今,还没有地球人踏上火星,更不用说作者所描述的那些东西了。但火星人的形象已经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现过,而这本书里的,是与你以前所见所闻的火星人形象有所不同。Bradbury笔下的火星人有智慧有阴谋有生活追求,过得平淡也有忧愁,总而言之就是比地球人好。如果用火星人映射地球人,那火星人就是高大上的那一拨地球人。
      短篇里有的写得很好,我特别喜欢的是那些幽默睿智的,另外的写得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我就不喜欢。作者在书里也为像他一样的非写实作家大大平反了一回,在某个虚构的时期里,政府只允许写实的书和电影,实在是太泛滥太无趣了!作者借书里人物来调戏当时或者旧时的某些文化风气。
      但虚实的界线有那么分明吗?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或者对于作者来说,写现实生活的作品就太枯燥了,写小说要写科幻啊、魔幻啊才够味。其实题材并不是重要,小说好不好在于其内容是否丰富、人物是否饱满、道理是否正确、语言是否通顺。而这本书里作者的重点或许只是异想天开的构思和愤世嫉俗的思想抨击。
      作者写火星,除了开始的几篇有点火星的意思,剩下的就像在写一个异国、异乡而已。人口流动自由,衣食住行都和地球差不多,只是把地换了个名字。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作者的这些故事只是发生在一个美国小镇,得到的好评和知名度可就比现在少多了。
  •     翻译版读不出好
  •       除了刘慈欣和索耶,我觉得放眼天下简直快没有能看的科幻了,连哈里波特都得了雨果奖,好吧哈里波特在儿童文学里还算是好的了!还有那些网游同人,狼人吸血鬼,现在也好算科幻了,我都替大刘悲愤了!
      
      现在我看书依然坚持着三本推理两本科幻肥瘦搭配看书不累的原则,但说实话,别说好看了,挑出本能看的科幻都不容易。我最近刚看了本日本人写的《废园天使》,还是四川科技出版社的科幻大师系列呢,我靠,那都什么呀,别说科幻了,放在一般小说里都得算烂小说!
      
      所以我看完《火星人编年史》决定为它写篇书评了,因为本来不抱希望的,反而有惊喜。虽然这部也不能算真正硬科幻,里面的科学名词少得可怜,可是人家至少也算是正儿八经的科幻了,既不是玄幻也不是奇幻更不是儿童文学!
      
      本书讲的是地球人登陆火星的故事,是系列短篇,既独立又有关联。前面几个故事都是说的地球派出的科考队被火星人用各种有意无意的方式给消灭掉了。。。搞得我以为整个系列都是这个套路哩,来一个灭一个有一双杀一双,真想替他们喝彩呀!“干得好,火星人!”可惜原来也并不是,到后面几个故事,地球人还是逐渐在火星站稳了脚跟,唉,这蝗虫一样的地球人啊。
      
      大概是第三个故事,特别精彩。善于利用幻像与心灵感应术的火星人,看到地球人马上就要来了,恨得牙痒痒,但拼武力又不如地球人,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幻像与心灵感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将那支科考队的地球人各个击破,只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早晨,就挖了几个坟把这些地球人的尸体给埋了。。。拍案惊奇的同时脊背也有点发凉。至于用的是什么法子,我就不剧透了,反正最危险的敌人是什么人,地球人都是很清楚的。
      
  •     真是美好的联想
  •        雷·布拉德伯里这部长篇小说结构很奇特,整部小说由二十多篇短篇小说构成,每篇短篇小说的内在关联不大,但一直贯穿这一条主线,即“人们分批对火星进行探险并成功,火星人和文明逐步消亡,人类把火星变成殖民地,地球爆发了核战,人类返回地球参战,重建的火星殖民地文明荒废,两颗星球渐渐走向衰落”。雷老伯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用美妙地辞藻、丰富又形象地比喻,把整部小说的人文意境和自然环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从科幻内容上讲,该部属于“软科幻”,与阿瑟·C·克拉克先生注重于技术细节的“硬科幻”写法不同,他更侧重于描述美国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美国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轻浮、傲慢或者亲情、爱心,和对美国社会种种弊端的抨击。
       该部小说里的火星殖民地都是由美国移民组成的小社会,他们企图把地球生活抛在脑后,与地球脱离任何关系。可在后来,地球爆发核战争的一瞬间,这些移民又放不下地球那里的亲人,继而纷纷乘火箭返回地球。两颗星球的文明都因不同的原因逐渐衰落下去,雷老伯是想说,因为人类贪婪地扩张和肆意地破坏,妄图把火星也变成人类想要的那副模样,但人类还是毁在了自己手里,这其实是由劣质的人性造成的。
  •     浪漫又致郁....
  •     特别喜欢神父对话的部分,很有意思;托马斯那段的意境出奇地合胃口。看完之后觉得地球人真实中蛋疼的蝗虫啊……(不知道看的是什么译本,翻译真是烂到一定境界了
  •     优美流畅的故事,瑰丽曼妙的幻想
  •     3.5 不同视点幻幻相扣的结构有意思,细究没有那么整体性,而是很多私货。前三个还有点意思,后面就……都是鬼故事。说好的神秘浪漫呢?怎么只感到呐喊一样的荒诞和脊背发凉?
  •     文笔很有风格,故事很清新,虽然是短篇,但整体构架很大气,很有想象力。值得科幻迷们珍藏
  •     不过有的故事超越了科幻,有一点文化反思的味道
  •     ENG101要求看的第一本小说,感觉是四本里最好看的。
  •     神作。多种风格游刃有余呀呀呀,人文温情更是啊啊啊超级好看!
  •     充满浪漫色彩的软科幻,读了有一半。
  •     最喜欢《相遇在夜晚》、《步入云霄》和《细雨将至》。作者很喜欢写被废弃后的城市,荒凉浪漫有诗意。
  •     是可以的,但我读的实在断断续续,也不能说什么了。
  •     写的精彩 一起读完 引人思考
  •     想法天马行空。语言优美。不愧是大师作品。
  •     简洁,诗性,像跳跃的片段组成的乐章。从来没想到短篇集也能写出这样的编年史
  •       小时候看过一篇童话
      
      一位公主在新婚之夜前一天去神的国度游历了一番,回到自己的宫殿时,穿着闪光衣服的人们都消失了,火把变成了灰烬,宫殿变成了废墟。原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年。
      
      很喜欢这种故事,所以把这本火星编年史看了很多遍。
      
      一直能记得,空荡的人都消失的街道上,主角一个人向前走着,某家酒吧的投币点唱机在放一首老曲子。
      
      
  •     在诗意文字下是深刻的人性思索和社会批判,任何时候阅读都不会过时的科幻小说。
  •       华氏451度的乡愁
      
      李黎
      
        2012年6月5日,美国科幻小说大师雷•布莱德柏里(Ray Bradbury)在洛杉矶家中逝世。
        2012年6月5日,金星穿行地球和太阳之间,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仿佛一个小黑点移过太阳表面。下次的“金星凌日”天文奇观要等到2117年,也就是一百零五年后才会发生了。
        就在这一天,美国科幻小说大师雷•布莱德柏里(Ray Bradbury)在洛杉矶家中逝世。出生于1920年8月的老作家,还差两个月就满九十二岁了。他有一个短篇小说就是关于金星的:地球人移民到金星上,发现那里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太阳每七年才出现一两个小时;那一两个小时的阳光和蓝天,将会是故事中的孩子们童年记忆中唯一的瞬间夏日。很短的小说,有个耐人寻味的题目:《一天里的整个夏日》(All Summer in a Day)。
        布莱德柏里的作品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当然是1953年出版的《华氏451度》,一个描述未来世界反智愚民的政权禁书焚书的负面乌托邦故事(华氏451度是书本的纸张着火燃烧时的温度)。法国大导演楚浮(Truffaut)1966年拍成的电影我在台湾看过,那时还不知道这位原作者,只是对电影里两个情景印象深刻:未来世界住家墙上的平板大电视,和最后一幕,逃离迫害的“书人”们(能背诵全本“绝版”书的人,书名就是那人的名字),在世外桃源般下雪的湖畔,喃喃背诵他们喜爱的经典书籍,令人想到行吟泽畔的流放诗人。
        其实在那之前我已经读过布莱德柏里的一篇译成中文的短篇小说,读后低回不已,可是也没有注意到原作者的名字。那篇小说有个不大寻常的题目,叫《雾角》,是一个带有诗意的哀伤的故事:一座海边岩石上的灯塔,在雾夜里响起哀诉般呼唤声的雾角……于是,应着雾角的呼唤,海上来了一只恐龙——地球上最后一只,从史前上古、从百万年的孤寂、从比它的孤独忧伤还深沉的海底,这只寂寞的恐龙浮现了,误以为灯塔是同类、雾角是同类亘古的召唤。它怀着在浩渺时空里终于找到伴侣的乡愁和狂喜,发出与雾角相同声音的共鸣……然而,它终必遭受最深沉绝望的打击。
        许多年之后,我终于在布莱德柏里的短篇小说集里读到《雾角》(Fog Horn)的原文。他成为我最喜爱的科幻小说家,正因为作品中的诗意。
        不同于许多一般的科幻小说家,布莱德柏里的小说没有太多科技的描述——他其实对机关布景的科幻小说并不认同。他否认自己是科幻作家,不止一次说过自己的作品是幻想小说(fantacy)而不是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除了《华氏451度》那一本是例外(他对二者区别定义是:科幻小说是可能成真的,而幻想小说是不可能的。所以《华氏451度》是科幻,而《火星纪事》和其他的故事是幻想)。《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说得更干脆:“你自己最清楚不过:你是一个诗人。”那是对布莱德柏里最高的赞美。
        这位想象力奇幻瑰丽而文笔优美如诗的作家并没有上过大学。他成长在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际,家里供不起他上大学,于是高中毕业后的十年里,他白天送报,晚上在洛杉矶加大的图书馆里看书,在地下室用一部租来的打字机写小说,十八岁起就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他早就写出一篇两万多字题目叫《救火员》(The Fireman)的小说,多年后他把短篇写成了长篇,书名便是《华氏451度》。
        正由于对书的热爱和对图书馆的感激(他说是图书馆把他养大的),布莱德柏里对于书籍被禁有一份深沉的焦虑,所以写出《华氏451度》这样的故事——在那个不是太久以后的世界里,救火员的任务不是扑灭火而是放火——放火烧书。他巧妙地给了原意是消防员的fireman这个字另外一个字面上的意思:放火的人。在那个书和文字代表了禁忌和罪恶的负面乌托邦里,家家户户看的是平板大电视上播映的肤浅弱智的洗脑节目,读的是没有文字的连环画。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难怪他说《华氏451度》是可能成真的科幻小说了!
        对这部经典作品,布莱德柏里说:“我并没有要预言未来,我只是想要防止它(发生)。”改编成的电影开拍之前,他给导演楚浮的建议是:“把核子战争那段去掉,没有必要提核战威胁,因为真正的威胁来自无知,和缺乏教育。”楚浮接受了他的建议。晚年的他对无所不在的手机、网络和一些高科技的器械都抱着一份疑虑,因为这些东西很可能正是书和文字的天敌。对电子书他也很抗拒,去年他拗不过书商,终于让步答应《华氏451度》出电子书版,但有一个条件:出版公司要容许图书馆的借阅者免费下载这本书。出版商为他破例首肯了。
        布莱德柏里安葬在洛杉矶,据说他的墓碑上的题字是:“华氏451度的作者。”
        他出版过几十部长篇小说和几百个短篇小说,好些个短篇都可算是经典,有的诗意,有的讽刺,有的幽默,有的充满童年记忆的乡愁。长篇里我最喜欢的《火星纪事》(Martian Chronicles),其实是可以独立成篇分开阅读的短篇集;而其中的《第三梯次远征军》就是一个好例子,那正是一个触及我们内心乡愁渴望的奇幻又恐怖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2000年春天(创作当时的半个世纪之后),十六名来自地球的“第三梯次远征军”队员登陆火星后,发现他们来到一个跟自己小时候的故乡非常相像的小镇,亲切的童年记忆立刻被唤回了。更奇妙的是,从那些熟悉的屋子走出来迎接他们的,竟是自己最思念的那些已经不在世间的亲人:父母兄姐、爷爷奶奶……虽然明知诡异,队员们都无法抗拒骨肉重圆的欣喜和感动,一个个解除武装随着亲人走进自己的“家”享受天伦之乐……到了夜里,队长神志清明之后才警悟这是火星人“读心术”的诡计,但已经太迟了。
        布莱德柏里也说《火星纪事》不是科幻小说,因为绝无可能成真,所以是幻想小说且更近于希腊神话——而神话是可以流传很久、很久的。他说对了。
        也就有这么凑巧,前两天我正读了6月份第一期的《纽约客》杂志科幻小说专号,其中有一篇久违了的布莱德柏里写的短文。没有想到年过九十的大师还能执笔为文,我怀着欣喜而急切的心情读完。岂知不久就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这篇就是他的最后遗作了。
        这篇题为《带我回家》(Take Me Home)的散文讲述他五岁(或者更小)的时候,一个夏天的夜晚,祖父带着他在家门前的草地上燃放“火气球”(其实就是小型的“天灯”)。他仔细地描述了祖父如何将红白蓝三色的薄纸(那天是7月4日美国国庆)做成的球吹涨,然后点燃挂在底下的小杯里的干草;他将纸球捧在手中,注视火苗闪烁的光影在球里舞动,这是个美丽又悲伤的时刻:祖父温柔地示意他放手,于是燃亮的纸球就缓缓飞升了,飞过前院的苹果树梢,飞过夜晚即将入梦的城镇,一直往天上飞去最后消失在星空中……童稚的他仰望着,泪水沿着脸颊流下。那美妙奇幻的情景,触发了他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写出《火气球》(The Fire Baloons):登上火星的教士,寄托了他对慈蔼的祖父的思念。
        布莱德柏里的奇幻故事,其实都在反复述说那些永不复返的童年夏日的蓝天,夜幕低垂后冉冉升空的天灯,载着梦和想象飘往不可知的星球……童年的火气球,他的书本里的乡愁,带他回家。
        2012年6月8日于美国加州史丹福
      
      转载自: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原文地址: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6/23/812861.shtml
  •     纸质太差,手感很粗糙,太廉价
  •       这是雷.布拉德伯里的小说,一部充分体现了布拉德伯里个人色彩的小说,很多年前看过,记忆犹新,当然,这次重新阅读这本单行本时,再一次重温了老师的叙事能力和故事中貌似支离破碎却意味深长的情节。大角最喜欢的科幻作家就是布拉德伯里,在他的世界里面,你看到的是一种现实社会的投影或者折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作家,看多了他的作品后(尤其是长篇),你会觉得他是个诗人,一个类似斯坦利.康尼茨的伟大诗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对于未来的担忧,自然,他的多愁善感也正成全了他的作品其独特的魅力,例如这部《火星编年史》。
      
      小说中没有阿瑟.克拉克高超出人意料的科学构想,也没有海因莱因老谋深算的阴谋论调子,甚至连阿西莫夫最伟大的太空歌剧风格也尝试不出个一二三,当然,就更不要提当今流行的类似快餐科幻那种风格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布拉德伯里和勒古恩.厄休拉是一个类型的作者,一种典型的建立在社会思辨上的写作。他太多时候思考的是建立在高技术或者未来(包括外星)背景下的人文思考,而对纯粹技术派嗤之以鼻。所以想在在这本《火星编年史》中阅读到类似斯坦利.罗宾逊《火星三部曲》中那种铁铮铮硬得足以磕掉你大牙的场面和情节。换句话说,他是科幻大牛中的思想家,而非像其他以擅长硬科幻著名的技术家。一个搞文科,一个搞理工科,自然写出来的东西味道就很不一样。他其实是个很主流的作家,而非一个很异类的科幻作家,从这点上看,他又和冯古内特有点相似。
      
      《火星编年史》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一部看似很琐碎的小说,很多篇幅都是在描写火星荒凉的背景和那种落寞的格调,不过看上去,火星就类似现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单从技术描写上讲,这部小说根本就比不上斯坦利.罗宾逊的那种细腻得让人抓狂的描写。但是,小说强调的根本就不在这里,而是发生在这片荒凉大地上的故事,人和他们的故事是主角,而非技术。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这部小说应该受到很大的经典科幻的影响,例如H.G.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包括对火箭的描写都太过简单了,感觉上就好像地球人发射一颗火箭和喝一碗水一样轻松加愉快。而火星上的人或事都感觉像发生在地球一般,只是换了个场景,如果我们假设火星的背景换成一个类似科罗拉多的隔绝带,这里的人们感觉上也就和在火星上大抵一样了。布拉德伯里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作者,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他在文章中大段大段的类似江南一样的煽情,有时候让你感觉其煽情的功力和效果并不逊于《上海堡垒》。所以我才认为这是一个诗人在写小说,你看到的都是一种类似诗歌的构架和描述,一种类似诗歌的情感和倾吐,而全文中经常出现的引用的诗句则是一个有趣而又奇怪的证明。
      
      如果就技术本身而言,这篇小说应该会被很喜欢挑硬伤的家伙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本身故事的背景都会产生疑问,但是好小说就是好小说,当我们看多了那些所谓的论文性质的小说后,看看这部小说,其实也还觉得OK不错啦。所以撇开技术本身而言不谈,这部小说的优秀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她是最值得收藏的科幻小说之一并不为过。《火星编年史》是一部类似多幕剧的奇怪组合,用现在科幻小说的标准来讲,没有一个说得通的科学构架,没有故事本身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所以的元素都是凌乱的,杂乱无章的,前一章的主角可能在后文就是个跑龙套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露脸的机会,大段大段的场景描写,让人觉得是散文而非小说。但是,看了这部小说的朋友,不过是现在的大朋友过去的小朋友,还是现在的小朋友将来的大朋友,一定都会发自内心地翘起大拇指,称赞这部小说。
      
      《火星编年史》的好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情节,没有悬念没有高潮迭起的场面,一样能打动人。作者似乎不太打算写一个阴谋或者血腥的战争场面,似乎对托尔金那种动不动就大军压境的风格根本提不起兴趣,例如文章中火星人的沙地船追逐萨姆.帕克希尔的场景,当你还以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即将到来时,他却突然给你一个平静的安慰。想看《幽灵旅》或者《垂暮之战》大场面大制作的朋友,也许这部书真的不适合你。雷.布拉德伯里在文中描写的都是一种矛盾,一种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一种人性善与恶的矛盾,一种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那些主角都是可怜的人——火星人实际上在文章中并不是主角,而仅仅是一根似有若无的线,把全文不同的部分连接起来。整个故事都是地球人在没事傻折腾,折腾了地球开始折腾火星,整到最后就很傻不拉唧地把自己也折腾进去了,文章中随处可见的都是这种对人性的反思,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一种对人类真实命运的担忧。这种担忧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有体现,而《火星编年史》只是延续了这种悲天悯人的路线,并且在这样一种场景将这种路线发扬得无比煽情。地球人在这种种矛盾中所走的选择、所走的路、所看所想实际上都是一种对世界的折射。布拉德伯里像戴了一副显微镜,他看到的世界比我们黑暗得多,谈不上抑郁症,但是起码他在他的小说中将这种抑郁和担忧抒发出来,我甚至搞笑的猜测雷.布拉德伯里和厄休拉之所以写了这么这种模样的小说,而没有精神崩溃,原因就在于他们将那种抑郁的东西全部通过小说写作的方式发泄一空,然后再继续地忧国忧民,再继续发泄,再继续,如此的循环。姚老师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布拉德伯里以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给人以触及灵魂的震撼和冲击。”的确,《霜与火》中的严寒和酷热的交替,人类对生命的不断追求,让人动容。看过《华氏451》的读者一定对里面惊心动魄的场景记忆忧心,而这部小说中同样也出现了这样的桥段。1953年出版的《华氏451》也许正式得益于《火星编年史》中这样一个小桥段的构思,然后成为了一篇全新的作品,一部在科幻小说和主流圈里都同样另类得无法定位的小说。
      
      纵观整本书,科幻的浪漫主义完美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很多章节的最后,那种场面让人有点似梦似真的感觉,如此真实却又如此渺茫。也正因为雷.布拉德伯里过硬的诗人功底(老师曾经出出过诗集),诗人那种天生而成的风骨让这部小说中的主流意味更加浓厚,就像以前上课著名的老罗老师说的那样:“我是一个诗人,和常人的思想常常是错位的。”也恰好就是这种错位,让布拉德伯里的小说中能看到一些哲学思辨的东西,书籍本身的蕴含多了,也就超出文字本身。就像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中,典型的好莱坞架构,有思辨,但是更多的是那些复杂精彩的情节,这个被称之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笔下的是故事,然而雷.布拉德伯里的小说笔下的是诗歌,是情怀,是一种诗人特有的气质,那种和星空下把酒对诗的浪漫。所以他有写实,更多的是幻想,卓越的想象力让他避免了成为一个二流诗人,却成就了以为一流的伟大科幻作家。
      
      雷.布拉德伯里的故事是迷幻的,他在吟诗,也在叙事。《火星编年史》的优秀的,是卓越不凡的,半夜让我看完了并且让人我有这么激情地在电脑下安静细致地敲下如此多的字数,就足以证明用再多的溢美之辞来称赞这部小说都是恰如其分的。一部好的小说往往有这样的冲动,一种共鸣或者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就能让读者感动得要命,这就是大师的魅力。我只能很谦虚并且谨慎地这样评价这部书——一部富含了卓越才情的科幻小说。
      
      好看的小说本身就已经很难得了,已经足够了,而顺带还煽情一把,还带上那么一点哲学家的味道,你觉得这样的小说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嗯,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好了,就是这样,《火星编年史》在每个人眼中呈现出来的都可能不一样,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浪漫主义版本。
      
      所谓浪漫,大抵如此。
      
  •     火星编年史
  •     有着英式的冷幽默,也有各种荒诞剧情,值得一阅。给五星
  •       无关技术,它很美。
      那两个相遇的人,他们不知彼此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那股黑色的洪流,平静却充满力量。我读到的是美,是浪漫,尽管其中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技术描写,但它的美已经足够让它闪闪发光,流传后世。
      科幻的关怀,震撼人心者,要么则是寄蜉蝣于天地、感叹生命渺小宇宙无限的终极关怀,要么则是细致入微地落实到许多个体,进入人性深处。
      那些去往火星,把地球上肮脏黑暗的东西一并携去的恶人,死在了厄舍古屋;那最早登上火星、梦想开拓新商机的人,却因遥远地球故乡的战事而义无反顾地踏上归途。
      人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人性在优美的文字之下缓缓交错、流动,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化学反应,其中产生了污浊混沌,也产生了爱与美。
      待到战争结束,一切归于寂静,火星上那仅有的几家人就像无限宽广的原野上孤零零的几只蚂蚁,但在读者眼里却又那样清晰。他们是渺小的个体,却也是最具象征性的符号。他们是生命的希望,是恐惧悲哀的过去与希望所在的未来之间的连接点,是一缕虽然纤细但却坚韧的丝。百万年郊游,他们的确将在这土地上生存下去,新生命将在这土地上繁衍,而不确定的未来,此时也似乎坍缩成了一片温暖人心的光明。
      科幻的美,在此书里被放大,被升华,甚至已可以脱离情节,单独作为一种美妙的体验反复品赏。
      无关技术,它很美。
  •     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不乏浪漫情怀结构紧凑,节奏明晰
  •     最喜欢的故事是《细雨将至》 全书都笼罩在一片浓郁的忧愁中
  •     科幻《城堡》。
  •       Mars has become a kind of mythic arena onto which we have projected our Earthly hopes and fears.
         -Carl Sagon
       如果换位作家写《火星编年史》,会是怎样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呢?如果是海因莱因来写,这会是部尔虞我诈的样板戏,我们更多的会是哀叹;如果是洛夫克拉夫特,哥特风会刮起地板;如果是艾西莫夫,你估计能看到一部更现实主义的《基地》。有关火星的科幻作品太多,但像布拉德伯里这样描写火星移民的寥寥无几。布拉德伯里在这部短篇集中如中国画师一般用轻柔曼妙的几笔勾勒出了一个种族的一段重要命运。
       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他1946年开始断断续续的描写火星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可能性。在我看来,布拉德伯里写火星,更多是让读者将其当做寓言来接受,这么想来,如果你把这本书划分成软科幻就值得商榷了。倘若你把这本小说认作纯幻想作品倒是有很多理由的,因为你会发现将背景换到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西部,所有的主要内容都可以满足,当然火箭,月球和看到地球等纯粹模仿科幻情节除外。
       布拉德伯里自己宣称,两本书给了他最大的灵感,一本是Winesburg,Ohio,这本书成了美国近代小说史上一个极大的争议,因为当时的读者发现在俄亥俄州真的有这么个地方存在,幻想立马成了噩梦;另一本就是John 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他们给了布拉德伯里两个重要启发:编年史写作创意和对新领域的开拓,再结合上20世纪中期空前的探索宇宙的热潮(某种程度上也是军事竞赛),诗人加小说家的雷·布拉德伯里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充满了瑰丽辞藻和奇思妙想的幻想小说。
       《火星编年史》由13个故事依照时间顺序串起。从开篇”1999年火箭之夏“到终篇”2026年10月 百万年郊游“,约27年的火星开拓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之间都是以灾难为分界点。第一阶段到”2001年6月 异乡明月“,重点描述了四次地球人探索火星的活动以及火星人对地球人的反应,在”异乡明月“中我们知道火星人在一次严重的瘟疫爆发中损失惨重,于是地球人顺理成章的定居了下来;第二阶段终于”箱包行“,地球人开始对火星实行殖民统治,在看到地球爆发核战争之后又有很多人重返故土去;最后的一部分关于着战后的火星生活,终于新一批火星人的诞生——永久居留的地球人。纵观整个故事线,火星人或火星人与地球人的接触,基本是在第一阶段前半段和第二极端最后两章,简言之,火星或火星人的故事在小说中并不是主线,但地球人的各种活动却是小说的重点。
       如果我们回顾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可以知道,《愤怒的葡萄》提供了一个充满怨恨和不解的时代背景:大萧条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流离失所,他们被迫向未知的领域进发,小说的主人公Joads一家在失去了在Ohio的生活基础后踏上了向加州前进的征程。而在《火星编年史》的”纳税人“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上爆发了大规模核战,绝望的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想离开这个难以生存的星球,于是他们看上了火星。”蝗虫“中对于新到来的人群的比喻,”命名“中写到火星移民者”带来了蔓延整个地球的官样文章、繁文缛节“,并在结尾暗示说”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会起来反抗的“。这种与现实完全对应的隐喻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所以我完全有理由可以说布拉德伯里写了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现代寓言。
       但是,如果说布拉德伯里只是构造了一个美好寓言也未免过于简单,根据他先后时期的作品可以发现,雷还在另一层次处理了上述经历:除却对现实的映射,他还试图创造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影子世界,换句话说,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富有象征性的经历,但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作为诗人,作为幻想作家,他并不真正关注现实,他所关注的还是我们脑海中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东西,以及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他用自己诗一般的语言弥补了缺乏知识所造成的真空,转而塑造了一个比现实社会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投放了各种希望和可能。
       我个人情绪上最喜欢的中篇”厄舍古屋的续篇“中,布拉德伯里仿佛爱伦坡附体一般,在火星上竖起了新的厄舍古屋,并用这座建筑来调和人们对于集权政治的愤怒。该篇的主人公司汤达尔(这也是个具有隐喻性质的名字)在梦想架构师比格罗的帮助下,模仿坡多部作品的情节将审查官员们骗入府中并用机器人替代了他们,实现了自己颠覆非自由社会的梦想。故事线固然精彩,但这篇小说并没有提出真正具有改造意义的手段,而是学古人一般满足了自己的恶趣味。结合当时美国社会的气氛可想而知,人们对于集权及其象征(不用我说你肯定知道)持有强烈的敌意,但持续的敌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和,布拉德伯里聪明的用引用,线索和咏唱调的辞令实现了人们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颠覆和毁灭,这种没有胜利的做法,但读者读到这里时会有极其强烈的Deja vu,文章达到了极好的情绪释放作用。这恰恰说明了他的一个长久的问题:长于情绪而短于现实关怀。
  •     正在看这本书,英文看得都晕了,评论写的很好让我对这书的整体构造和背景更加清晰!
  •     看完了之后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情.
  •       自从19世纪中期,Giovanni Schiaparelli等人从望远镜中号称看到了火星上的直线起,火星就一直是人们心中天外来客的家乡,同时如Carl Sagan所说,也是我们寄托我们对地球的希望与恐惧的迷幻竞技场。而Ray Bradbury的关于火星的经典之作《火星纪事》(Martial Chronicles, 似乎没有中文版)更是这方面的翘楚之作。通过26个故事汇聚成的这本小说展现了人类入侵并移民火星的故事,并且在结尾处见证了人类文明的灭亡。
      
      这本佳作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可以挖掘,比如其中展现的人类中心论思想--无论是对火星还是对地球的描述都鲜少谈到当地的动植物或其他生命形式--此外人类中心论还体现在我在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火星人非得长得像人,活得像人,具有人性不可?有趣的话题还包括这本书所描写的火星殖民史跟美国当年西进运动的历史关联;Bradbury在数篇中向爱伦坡致敬,让爱伦坡的故事在火星重现,这所体现出的两人写作风格和世界观的异同,等等等等。不过我在这里只想浅谈一个话题,就是这部火星殖民史实际更多的是一部环境史,一部人利用科技压榨环境,并最终自食苦果,而自然大获全胜的有趣历史。
      
      全书中的第一个小短篇,火箭之夏(Rocket Summer)描写的是火箭起飞,将地球俄亥俄州的严冬变成酷暑的故事。开篇即变更季节的大胆行为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即人类已经进入了可以借助先进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的时代,并且已经开始利用这种权力来改变地球。紧接着,第二个故事Ylla将视角转向火星,并展示出一幅高科技生活的图景--气体的围巾,烟雾的床,火鸟是烟花...由于火星气候干燥,兼之氧气稀薄,不适合人类能想到的植物生长,不太像是农业文明;另一方面,火星人的心智优势、以及Ylla中生活形态的描述都给人城市文明的感觉。不过,Yll借口去打猎,说明火星有生物,因此大概有个生态系统;而他诱骗Ylla去玩的蓝色山脉说明火星上还有些自然美景,而且和地球人一样,火星人也愿意把这些地方当做度假胜地,这证明了火星人也具有对自然美景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火星文明虽然与自然的联系并不紧密,但也不至于断裂。
      
      而这一切,都随着地球人的到来而改变了。在Moon and Settler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人的侵略在火星造成的影响。首先是在物种上:正如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将致命的传染病带给了新大陆的土著,地球人无法用常规手段打败具有制造幻影,并且以幻影手段杀了前几任地球探索者的火星人,但他们携带的病菌却帮助他们完成了这一任务。物种的断裂会引起生态链的变化,火星的环境剧变自此而始。在同一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最初的入侵者已经开始以制造垃圾、污染环境的形式对火星生态造成破坏。Spender和队友的争执正是源于队友往火星运河中丢塑料瓶,而Spender的死亡更是一曲哀歌,象征人类及人类科技对火星文明的侵犯已经不可避免,在用核战争毁了地球之后,又一个星球的生态系统即将毁灭于人类之手。
      
      不过,最能引人深思的,还是绿色的早晨(The Green Morning)这一章。Benjamin Driscoll孤独地来到火星,因为缺氧而晕倒。他醒来后,自己给自己分配了一个任务:他要将火星植满绿树,变成一个和地球相似的美丽地方。这个故事从开头起就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在氧气稀薄的火星上,压根就没有树也没有草。Benjamin以孤独的英雄形态所做的,就是当年人们将野兔带到澳大利亚,将巴西龟放生到中国河流湖泊造成的悲剧--人为制造物种入侵。更糟糕的是,树对于火星生物来说,比凶猛的食肉巴西龟或者食量大繁殖力强的兔子对当地物种造成的伤害更具毁灭性,因为树木的光合作用会改变空气的化学成分,提供更多的游离氧。已经习惯于在氧气稀薄的火星生存的物种,要如何应对成分产生突变的大气?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在火星人的尸体消失之后,火星动物及其他生物尸横遍野的惨状。
      
      而这一切产生的根源,都是人类对自然缺乏尊重。从地球的例子来说,是漠视自然规律与生物链的平衡完整,对自然进行短视的掠夺式开发;从火星的例子来说,是拒绝了解火星生物生存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而以已经被证明是毁灭性的地球生活方式取而代之。
      
      不过,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地球载着她不孝的、为她造成了如此多艰难痛苦的子女同归于尽,而火星则成为死寂之星。火星人灭绝了,火星生物灭绝了,地球和火星上的人类也近乎灭绝了。在本书的最后,当从即将崩溃的地球逃向火星的一家人望向火星运河的水面,寻找最后的火星人时,他们所见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平静景象:波光粼粼而毫无生气的蓝色水面上,映着他们的脸。而环绕着这群绝望的幸存者的,也许就是长在运河边,改变了火星自然环境,造成物种崩溃灭绝的树木。它们会随着微风美丽地摇摆,在一片寂静中发出毫无意义的沙沙声。
      
      这就是自然的报复;这报复来得慢,但是正如上帝的磨坊一样,它碾得彻底。我只希望,在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资源消耗得越来越彻底,人们对自然越来越需索无穷的今天,我们能停下来,看看这个故事,想一想自然的报复,再想一想自己能够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秩序做些什么。但愿火星编年史只是寓言,但愿我们永不会有望向水面,发现整个地球上仅仅剩下人类的瞬间。
      
      原文发表与神话童话研究:http://myths.diandian.com/post/2012-09-26/40039434478
  •     花高于定价N倍的价格购买了绝版,超值!读完,优点悲伤,也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描述力,翻译也很好。期待能找到原版阅读!
  •     黄金时代最新浪潮的科幻。走吧孩子们,带你们去看火星人
  •     呵呵,我看过的科幻里面,数这本,还有《原始人类》《星际驿站》最浪漫了。很喜欢。
  •       严格说来,布拉德伯里的这本短故事合集算不上科幻小说——或者说是硬科幻。里面并没有任何科学相关的理论,火星人和地球人都差不多。火星人引以为傲的是心灵感应和拟形,地球人引以为傲的大概就是全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一艘艘火箭吧。
      二十六个故事包括了十五个长故事和十一个超短插曲。散文气息浓厚的文笔,某些地方就像诗歌。全书的故事很简单:地球人在探索火星,屡战屡败后终于殖民火星,生生不息。可惜地球核战爆发,故土难离的地球人又像当年来到火星那样差不多在一夕之间完全消失,回地球参战(当然还留了几个家伙没走)。从结尾两篇《细雨将至》和《百万年郊游》里来看地球文明大概是被核战毁灭殆尽了。
      布拉德伯里写作此书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美国政府。二战结束,铁幕降下,冷战时代开始。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显然是核武器。而美国政府在冷战初期又采取收缩和坚固既有的外交政策,内政上也大有搞“白色恐怖”的嫌疑。
      这种情况下,当年为了躲避英王暴政而开发的清教徒桃源显然也有“完全堕落”的可能,而放眼全球,似乎再也没有同样的乐土了,于是地球人瞄准了宇宙里的兄弟星球——火星。所以“1991年1月”无数火箭冲天飞起,热流将冬天变作夏天。
      之所以地球人不停地寻找地外文明,其实是源于孤独。当然孤独的好处是可以确认地球目前的安全,不会有地外文明的袭击和殖民,不过好奇心是无法阻止的。所以在前三批火星探险队折戟后,地球依然派出了第四批。斯佩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是考古学家,自然对伟大古老的文明抱有认同。地球人本身也是良莠不齐,远的不说,第四探险队内部帕克希尔和比格斯就是那种不尊重其他文化的白痴。怀尔德船长是个好人,但是他秉持“不可妄杀无罪的同类”(那两个白痴只是道德问题)这一条,所以他击杀斯佩登后也不愿呆在即将被蝗虫一样的地球人殖民的火星,转而去探索木星及其外部宇宙空间。
      地球人来了。而掌握了地球人终极弱点的火星人却被水痘消灭了,余下一些火星人也变作少数民族躲进阴暗的角落里。火星上种植了大量树木,公路、房屋都建造起来,俨然变作地球第二。俗气的家伙们也来了,诸如那些在地球上禁绝幻想和恐怖艺术的混蛋们。黑人们也来了,一股脑来的,来到火星可能还是做白人的仆役。大凡一个星球要变得世俗无聊,就要有“老人”,“老人”们终于也来了。
      火星人偶尔还会遇到,也许是午夜的邂逅,他们在平行的时空中享受他们的辉煌都市与绚烂烟火,而此时的地球人只看到月亮的光,蓝色的山丘和死城而已。又或者火星人变作地球人死去的亲人来抚慰生者的心灵,但是这种慰藉的需求太多,火星人不堪忍受,死了。
      最后火星人的出现是为了通知这些殖民者来自地球母星的“惊喜”——“它着了火。有一部分似乎裂成了万千碎片,像一个巨大的七巧板炸裂开来,发出邪恶的炫目强光,持续了一分钟,光圈足有平日地球的三倍大,然后又逐渐缩小”——核战爆发了。最讽刺的是火星人在这个消息前还将广袤的火星土地无偿赠与地球人——显然双方都不再需要了。“接下来将是个淡季了。”
      到“2005年12月”的时候,火星已经变成“静寂的城镇”,当然还有那么几个家伙愿意留下来享受这种与众不同的“一个人的王者”的生活。又二十年过去,“2026年”,火星又回到了无人的蛮荒时代,人类存在的标志正在逐渐被火星沙暴吞噬,唯一留存的是地球人制作的机器人。同一时间的地球,核战争已经结束,人类所剩无几,地面上只有智能型房屋的存在,主人一家都在核爆中被杀死,变作石墙上的剪影。最后那座房屋也被意外的火灾烧毁——故事暗示地球已经处于核冬天很久了。
      仅存的一些地球人在地球文明前搭上火箭回到火星(也许只有一家人),毁掉火箭,烧掉一切地球的文书,现在他们就是火星人了。
      人类以好奇心开拓了火星,又将其废弃,最后却成为安全的归宿。不知道这算是地球文明的胜利还是悲哀。地球毁灭的悲剧在于不信任,在火星的地球人亦未能免俗,愿意为那个母星里的某个国家回去战斗,这实在很好笑。爱国心超越了一切,结果却是完全毁坏了地球。
      谨以顾城的诗歌作为结尾: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窗帘后面/被纯白的墙壁围绕/从黄昏迁来的野花/将变成另一种颜色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一个小站上/注视着周围的荒草/让列车静静驰过/带走温和的记忆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桔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       《火星纪事》:浪漫的挽歌
      
      《火星纪事》或许不是雷•布拉德伯里最伟大的作品,那部以批判集权统治和思想禁锢为主题的《华氏451》,让布拉德伯里成为科幻小说领域最为受人推崇的大师之一。但要论作家最具有个人风骨的作品,《火星纪事》绝对要算上一号。
      《火星纪事》脱胎于雷•布拉德伯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系列以火星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一九五〇年以《火星纪事》为名,将这些作品集结成长篇小说出版,从一九九九年元月的“火箭之夏”为开端,到二〇二六年十月“百万年的野餐”结束。作者在不到三十年的跨度里,浓缩了一段不同种族、文明之间互相攻掠、侵蚀,直到在物理定义上取而代之却又在各个领域受到对方幽灵般无所不在的精神影响,直到最终轮回繁衍的外星幻想故事。
      布拉德伯里曾经说自己的作品应该是“幻想小说”,而不是“科幻”,因为他觉得自己写的大多数小说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甚至还觉得自己应该被称为是诗人(老雷先生确实出过诗集)。雷先生在《火星纪事》里就借《厄舍古屋续篇》里的斯滕达尔之口说他讨厌海明威那样的写实主义:在这里,在火星,写实主义都去死去死吧。所以,经得起考验推敲的冷硬科技在书里很少见到,他愿意留下的,只有能对现实丑陋作出精准映射的写作材料。
      比如开篇那夸张又浪漫的《火箭之夏》。无论火箭燃料转换出的热量有多大,要将俄亥俄州的冬天变成万物复生的夏天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更遑论在后文里,布拉德伯里把地球人发射火箭这原本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变成了小孩放鞭炮一样的轻而易举。可是高超的火箭科技带来了什么呢?在火星人的心灵感应能力、催眠技术,以及分割包围、逐个击破的战略战术面前,一向为地球人世界所称道的最宝贵财产:人类最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轻易就被敲碎、打破,宇航员们要么被骗进了疯人院,要么被送进了坟墓。
      布拉德伯里从来不认为发达的科技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在他眼里科学技术走得太快,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应该所处的位置。对先进性、精密性的要求越高,其消极后果和负面作用也就越严重、越不可控。《月色依然明亮》中的斯彭德原本是作为占领者登陆火星的,却被火星人留下的文明所吸引:“他们拥有的一切正是我们长久以来所向往的”,“他们的脚步停留在我们一百年前就该停下的地方”。雷先生借斯彭德之口不留情地嘲讽美国人:任何奇特的东西,在美国人眼里都是一坨烂货。而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世界的斯彭德毫无意外地死去,但他的生命终究还是让怀尔德船长对现存真理产生怀疑,从而放弃了火星先驱者、征服者的荣光,转去探寻更远的地外文明。
      建立一个文明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世纪,毁掉它却可能只要几年。最早的三波地球探险者没有抵挡住火星人虚无的心灵感应,却还之对手以无形的病毒。只需要一年零两个月,在地球上连小孩子也杀不死的水痘,就把又大又美丽的火星城市变成了一座座死城。
      “地球人有种专长,就是擅长把又大又美的东西破坏掉。”
      但第四波探险者以及更后面的地球移民到来的时候,前人就成了先驱、英雄。至于新来者,就立即开始污染脚下的河流,破坏身处的环境,以统治者的优越感为山川、河流冠以地球名字,而罔顾那早已存在千年的火星名词所具有意义。地球占领者愚昧的自傲、自以为是,早已无可救药。
      这个属于火星“开拓者”的年代是粗砺甚至举步维艰的,不过在科幻小说作家中独具诗人气质的布拉德伯里却用一篇篇散文般的短故事,将切入点对准了人类内心对孤独的恐惧。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年轻人还是老人、诗人作家还是加油站工人,地球人来火星并不见得真的抱有什么理想,就像《翱翔天际》里的黑人,他们并不在乎、也不知道火星上究竟有什么,甚至并不挂心能不能安全抵达,他们只是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然后去了解那里究竟有什么。
      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二〇〇五年九月 火星人》这一篇:面对蝗虫一般铺天盖地而来的地球人,残存的火星人也耐不住寂寞,拥有心灵感应术的他们尝试着进入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深处,希望在满足他们情感渴望的同时也籍此填补自己的孤寂,却发现脆弱的地球人实在太多,招架不住之余,反而自己一命呜呼。雷先生的黑色幽默冷得像刀:“火星是个万花筒,除了原来的模样,别强迫它变成其他的样子”
      这种对孤寂近乎变态的恐惧或者好奇,或许正反映了人类对外星文明如此渴望的原因。但可悲的是,布拉德伯里认为,当地球人把这份渴望真正变成现实的时候,固有的贪婪、虚荣就会让他们把本应该彻底抛弃的种种规矩、法律、制度、官僚等腐烂腐朽的东西重新当作宝贝拾起。
      于是,被永恒孤独伤害的地球人,在看到故乡开始打仗的时候,立刻热血沸腾拎起行李箱就回了地球参加核战。当然火星上还留下了少数几个地球人,他们要么预言了世纪末中国著名网络名词“美眉、恐龙、见光死”的出现,要么成了理查德•马特森《我是传奇》的创作灵感,要么做着卖出百万个热狗的发财大梦。总之,回地球的可能都变成了墙壁上被核辐射烧焦的白色影子,留在火星的只能空伴永不会变老的机器人,直到生命走到尽头,直到地球核战二十年后,“火星人”这个名词,由最后几个活着逃离地球的人类继承了下来。
      这是一种只有诗人才会有的对象征、对隐喻的渴求和尝试。布拉德伯里完美地将小说在“乔治•奥威尔style”与“爱伦•坡style”之间转换,厄舍古屋被焚毁后留下的焦土,就是作者对艺术、文学、想象力和美的赞颂,也是对思想禁锢、对文化卫道士们作出强力反抗的证据。
      
  •     布拉德伯里是奇才啊,科幻写得让人回味无穷,里面好几篇都极富哲学思考,特耐看的。不过喜欢情节的估计不会喜欢,因为里面几乎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平淡忧伤的笔调要细细品味
  •     韵味深长的短篇超短篇小说集,科学性几乎为0,主要是社会性,站在40年代美国历史的背景,反思文化隔膜,种族隔离,核战争风险。人类全部离去之后遗留的房屋,笔法有趣,文字精美。
  •     名字很霸气
  •     补档 mooc科幻小说课程读的
  •     非常软的科幻、主要探讨政治,社会和人性。火星不过是宇宙里的另一个“北美新大陆”,讲述了一个关于文明的膨胀入侵和毁灭的宿命故事。整体基调荒凉无助,有点像《人工智能》给人的末世哀伤。其中火星人的心灵感应和拟态属性比较精妙(《火星人》),《厄舍古屋的续集》颇具cult风
  •     当有一天坐在火星的河边俯视自己的面孔,再认不出第三颗星球的风尘,在红色的黄昏,我们回忆的光芒总是随那昏暗的太阳急速坠落
  •        《火星编年史》这样的书名是有些小小的“误导”的,让我一看以为是类似斯坦利《火星三部曲》那样的巨著,所以当拿到这书,一看不到300页时,还纳闷,这样的容量怎么个“编年”法?但是一旦开读,立刻被其深深吸引,特别被其文笔折服,在我的印象中,也不知是其本身原因,还是翻译原因,科幻小说作者的整体文笔水准在我看来和其它类别文学作者相比,是有所欠缺的。但是这本小说不同,作者布拉德伯里以一连串的短篇小故事相互衔接,从火星生活细节着手,以小见大的向我展现了火星社会形态,而其中的幽默、讽刺、情感、浪漫都散发着迷人的人文气息。
      
       按照科幻小说界常用的一种粗糙分类方式来说,这本小说应该算是“软科幻”,科幻是个背景,表现的还是作者对人类社会的体察和感受。1946年,在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布拉德伯里发表了短篇小说《百万年郊游》,接着引出了一系列火星短篇,并在1950年集成了这本《火星编年史》。作者写出这些短篇的年代正是核战噩梦开启,冷战较量拉开大幕的时候,告别了一场充满杀戮的大战,地球似乎依然动荡不安。布拉德伯里的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以火星为背景,表现地球上政治斗争的过去和未来,充满了警示意义。但是,他表现出来的笔调却不是沉重或者尖刻的,故事一开始就是几个地球人探索火星,和火星人早期交往的短篇,这一段有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比如《地球人》这篇中,地球探险队的人被火星人当作精神病折腾,其中的对白和故事都妙趣横生。而《第三探险队》则充满了温情,地球探险队的人们在幻觉中见到了死去的亲人,作者细腻的笔调挖掘出了多少人内心的伤感之情。而《异乡明月》则给了火星人的历史一个更黑幽的结局,火星人竟然被地球人带去的水痘给毁灭,这很自然的让人想起印第安人被殖民的那段历史,看来殖民史的轨迹都是相同的,从贪婪本质下光鲜的所谓探险开始,最终都导向一场文明的灾难。
      
       接下来的故事则延续了讽刺的笔调,比如黑人们最先来到火星,他们离开地球时,白人们对他们的谩骂和诅咒,也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种族歧视的再现。而渐渐的,布拉德伯里也将故事导向一种凝重,一种忧郁,一种绝望,笔调依然幽默,但是确是类似电影《奇爱博士》那样让人笑后感到不寒而栗的悲哀;情感依然温情,但是温情下却是越来越多悲伤别离,孤独困苦。布拉德伯里没有太多笔触直接描写政治的斗争、惨烈的战争,却从一个个侧面表现了人类疯狂的斗争下的恶果,最后几篇已经是一种末日景象,如《静寂的城镇》中在死去的城镇中孤独到因电话响起而狂喜的人;如《漫长的岁月》中用机器人代替死去亲人的悲伤老人;如《细雨将至》中的一幢智能住宅,整个城市已经变得空寂,这个住宅还在按部就班的为早已不存在的“主人”服务,这篇故事让你甚至感受到了一幢住宅的孤独和悲伤,而眼睁睁看着空空的住宅,想想“我们”终将化作尘埃,一种伤感也油然而生,这也就自然烘托出人类命运的无望与伤感。
      
       《火星编年史》在科幻界确实是部伟大的作品,它就是一首首散文诗,从1999年到2026年,它没有构筑什么宏大格局,却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一个个短篇如一个个蕴含丰富情感DNA的细胞,彼此关联,构筑了火星背景下的真情实感,一下子撩动了读者心中那份柔弱,那份疼痛,那份恐惧,那份不安,让人读后很有代入感,与书中的人物心灵相通,去体察火星上的那份惆怅。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0f5dd2ab448a790023bf604.html
      
      
  •     人啊无论把生存环境搬到哪里,都会弄得跟现在一样。换汤不换药。仅此而已。看过那么多科幻,大多对当下人类的未来不很乐观,科技在发展,但前景总是愁云惨雾。也许能重新开始,但开始的不过是新一轮的循环罢了。惆怅,哀伤,又无可奈何。
  •       火星永远激发科幻作家的创作欲。。比较著名的硬科幻有KIM的火星三部曲,但你若说到软科幻,就不得不说RAY的这部火星编年史了。它的魅力卓绝,真正令人难以忘怀。
      是,RAY BRADBURY是位科幻作家,但他的文字之优美不亚于任何诗人,而火星编年史文笔之优美流畅以至于书评人中有为数不少的部分,将其视为一部现实小说,而非科幻。
      中学时自SFW的增刊上读到它,我便知道任何精密的科学演算、绝妙的情节设置都抵不过这文字本身的魅力,而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几乎忘记了里面的所有情节,我只知道,RAY是真的写得美。非常美。
  •     好看。厄舍古屋那篇应该是在致敬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吧。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火星人可以投射成地球人内心想见的人的幻象之外 大概要算是热狗摊了——一个从来记不住篇名的我——他们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布置着这个火星上的热狗摊位 竭尽全力把它变成印象中地球人民最欢的样子 然而再也没有人光顾过。
  •     很有感觉的一部科幻小说
  •     收藏起来先把手边的安德系列看完
  •     1999年1月 火箭之夏 1999年2月 亚拉 1999年8月 夏夜 1999年8月 地球人 2000年3月 纳税人 2000年4月 第三探险队 2001年6月 异乡明月 2001年8月 移民 2001年12月 绿色的清晨 2002年2月 蝗虫 2002年8月 夜晚的相会 2002年10月 海岸 2003年2月 过渡期 2003年4月 音乐家 2003年6月 在高空飞翔 2004年5月 2005年 命名 2005年4月 厄舍古屋的续篇 2005年8月 老人们 2005年9月 火星人 2005年11月 箱包行 2005年11月 淡季 2005年11月 遥望的人们 2005年12月 静寂的城镇 2026年4月 漫长的岁月 2026年8月 细雨将至 2026年10月 百万年郊游
  •       黑,是美丽的。黑,是令人惊奇的。没有黑暗的陪伴,人类的心灵将得不到平息;没有黑夜的衬托,我们又怎能一睹那璀璨的星空,瞥见那看似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红色行星。黑,是我们的朋友;黑,更是我们的写照;黑,在带给我们晦暗、惧怕的同时,却又紧紧地包容、呵护着我们,让我们无奈的脸庞泛起了一丝笑容。
      
      布拉德伯里的黑色嘉年华手法,在《火星纪事》里得到彻底的解放。没有矜持、没有设限,大片大片的夜色渲染了整部作品,造就了浑然天成的火星殖民史记。作者以一篇又一篇的纪事形态,诉说着人类的希望、理想,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不忍卒睹的落寞景象。美丽绮梦和残酷现实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糅合成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超脱了类型科幻所能表现的视界,自我升华成「美」的形态,然而字里行间却又如此平淡如水,毫无刀斧雕凿的痕迹。
      
      整个故事像是拓殖历史的缩影:新移民满怀希望地涌入刚发现的「处女地」,却由于彼此的不了解,进而造成一连串的悲剧。但《火星纪事》却不是一部充斥着烟硝火药的战史;相反地,殖民史话在无尽的黑夜和寂寥里开展。「人类带着最古老的恐惧和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来到这里寻求一个全新的开始。人类征服了火星──同时,火星也征服了人类。」这是一个旧死与新生的故事,是一个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梦想。布拉德伯里对人性的看法是悲观的、是否定的;不过他不痛诉、不讥讽;他只是在恬静中把故事忠实地记录下来,慢慢地等待;等待着有一天,人类的心灵能自我洗涤、人类的良善能自然而然地在漫长的黑夜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华氏451》(Fahrenheit 451)如是,《火星纪事》亦如是。
      
      这部火星殖民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探险、拓殖、归返和新生。作者笔下看似荒谬滑稽的情节一次次震撼着读者的心坎。在这段历史里,地球人的到来改变了火星人,然而火星人的让步却无法化消深植在人类心中的劣根性。猜忌、私欲和破坏将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在短短的数年里再度消融,随着地球上的战争一起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一处处供人凭吊的遗迹,更赔上了另一个种族的前途。即使其中穿插着几则平淡恬适的温馨故事,似乎对于大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人类就真的这么无可救药吗?皱着眉头的读者终有眉开眼笑的时候,尽管形势如此恶劣,布拉德伯里仍旧带给我们无比的希望。看起来或许矛盾,却反应了作者内心的想法。他不需要冷嘲热讽,更不会洒狗血;他不像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Jr.)给予读者连续不断的震撼教育,逼使读者进行特定方向的思维;但他的文字就如同黑夜一般将读者笼罩起来,让读者沉浸在深邃大海中;不知不觉读罢故事,领会作者的理念想法,更在故事中的有趣处发出会心的一笑──我们人类真的是要做些改变了。
      
      布拉德伯里笔下没有英雄,没有某个特定的主角,但英雄和主角一定是故事的必要因素吗?他笔下的路人甲乙丙丁,甚至世界本身,就是构成故事的主要元素。读完整部庶民史,我们或许不清楚谁做了什么,但这些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事情却能牵动着我们的心灵,让读者为之喜、为之怒、为之哀、为之乐、为之惊讶、为之叹息、为之疯狂。想象力的发挥不需要天马行空,不需要所谓惊世骇俗的震撼情节,清粥小菜较大鱼大肉容易消化吸收,平易近人的小故事往往带来更多的启发。凉风徐徐的夜晚,行走在火星的老路上,巧遇赶往赴约的火星人。尽管身属不同的时空,却有着相同的心情,有着惺惺相惜的体会;一心想要在火星黄沙滚滚的土地上种满大树,使火星能和地球一样拥有充沛氧气的植树人,当他瘫倒在地上,整片树林竟快速地从地表升起,蔚为一观;当火星早已成为空城,忠实的机器人却仍然守候着行将就木的老者,直到死去……黑夜的美丽需要用心去体会,然而它却日复一日地降临,毋须刻意追求。
      
      或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也都变成了火星人,只因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映照在书页里的倒影。
      
      
      林翰昌
  •       下班不回家,像逛菜市一样逛书店,洗脑子。
        
      在一堆三点豪乳女郎和喷火巨龙的原版低俗小说里,猛然看到《the martian chronicles》的封面,楞了几秒,不敢相信。于是迅雷不及掩耳的买下抱在怀里,心想不能再让你溜走。
        
      于是,我再次和bradbury这样奇怪的相遇了。
        
      抱头专心磕。读的不算辛苦,浮现脑中的还是一行行歪斜模糊的中文,语句烂熟于心,熟悉的好像老朋友聊天,对方说什么都有预感。读到一些被删节的部分,像发现了BUG一样惊喜。最早读到是在高三,一本过期肮脏的SFW,被我珍惜的藏在试卷下读了无数遍,后来突然丢了。但只需要打开这本书读上几行,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世界。这些技巧高超的骗子大师,让我们这些傻子执着的认为那就是自己丢失的世界。随便打开一页,所有感官处于待命状态。一碗无数灵感自由游弋其中的浓汤。大师的灵感是有生命的,催生无数衍生物,潜伏在所有读者的大脑皮层深处。
        
      之所以这本书在五年之后还能让我这样魂飞魄散,原因可能有二:
         1.我在这五年里完全没有进化。
         2.这可能真他喵的是本好书。
        
      啊,Ray Bradbury,你是如此伟大的骚。
        
      不喜欢太精心计划的思考和那些太工于心计圆熟的语言,它们只会让我郁郁寡欢。当然,要用我高三时的智力试图去理解也是不可能的。我喜欢这样的,充满无数开放式柔软触角的语言,满溢着新鲜温热的感情,如此忧郁,如此美好。
      
  •     看科幻的一个好处就是 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忘记当下所有的不幸 因为有更大的不幸
  •     啊啊啊!没有买到正版!
  •     2016/08 像散文又像诗,可以用精巧来形容的文集。抛开各种隐喻不谈,单是文字就很让人着迷了,厄舍古屋的续篇和细雨将至这两篇的意境很是喜欢。话说另一版的译名《火星纪事》贴切多了
  •       我买过二套不同的火星编年史,都是汉化的,对比以后发现这二套书都不完整,都缺少部分篇章,不知道它们合并后是不是完整了
      为什么没人发现这件事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