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800804427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287页

休谟会如是建议

问一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事实和实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为它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参考文献:休谟《人类理解研究》最后一段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它科目要重要多了。* 你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后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 智慧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任何形式的野心,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导致焦虑和恐惧。野心不能带来清明、简单而直接的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的。* 服从社会、父母及老师的教导是很容易的,那是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不过那并不是生活,因为在其中存有恐惧、腐败及死亡。* 活着就是去探索什么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当你的内心拥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时。* 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 创造没有恐惧的气氛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 我们必须立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然后你会变得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及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顺服它。* 只有那些不断革新的人,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那些服从与跟随传统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了解问题而不空等答案是很重要的。* 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不要被言语所麻醉。* 当你不再有野心,不再汲汲营营,不再执著于安全感,才能迎接挑战,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当你真的在学习,你是通过你的生活在学的,你没有任何特定的老师,没有哲学家,没有灵性导师。* 对一件事深感兴趣才会专注。* 如果你认识到你所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你就会有兴趣想知道这件事的真相了。* 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你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所以当你年轻时,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既重要又有价值,你就会全心全意去做。* 任何真正的革新,都是由少数看见真理,并且希望活在真理中的人所创造的。*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 当你观察、注视、全神贯注于美好的事物时,你的心一定得远离先入为主的偏见;你的心一定不能被问题、烦恼及臆测所占据。只有在你的心非常安静时,你才能真正的观察。* 你必须了解你的整个环境,也就是社会、宗教、父母及传统不断加给你的影响,你才开始有智慧。* 一旦你想成为某某人物,你就不再自由。* 教育的意义是要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 如果你认清真正的自己并且了解它,那么在这份深入的了解之中,你就开始蜕变了。* 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以及你自己的欲望,都希望你认同一些事物,然后才能得到快乐及安全。但是如果你想要有智慧,就必须把这些捆绑你、碾压你的影响力破除。* 有智慧的心是会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下结论的。* 一个满意于诠释的心是很浅薄的。* 智慧产生于对自我的了解,你只能在面对各种的人事、想法中,才能了解自己。* 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变得有智慧,这份想变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为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愚蠢是什么。* 如何创造一个可以让孩子对自我产生了解的环境,这个问题牵涉所有人,包括父母、老师及孩子本身。* 自我认知是不能勉强的,了解是不能被逼迫的。* 如果某种经验被过去所混淆,充其量只是过去的延续,而不是原创的经验。* 当你们和孩子相处时,重要的是你们不该把自己谬误的观念、自己对鬼怪的想法、自己特殊的意见及经验加在他们的身上。* 制造一种气氛,是孩子可以在其中自在而无惧地成长。* 你愈加仔细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愈有能力过真正富足的生活。* 接触新观念及你不熟悉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看见美好的事物是很好的,但是你也必须观察生命中丑陋的事,你必须对万事万物都觉察。* 自由并不仅止于做你喜欢的事,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先要了解什么是依赖。* 有一种更深的依赖必须要认识清楚,才能获得自由。那就是,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 如果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依赖,就不可能革新。除非我们了解并破除所有内心的依赖,否则我们永远不能自由。* 自由与爱是并存的。* 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一定要找出爱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爱,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深思、专心,我们也永远不可能体恤。* 只有那些了解并消除内心依赖的人,才明白爱是什么,才能得到自由。只有这些人才能带来一个新的文明,不同的世界。* 只有当你看见野心的腐化与败坏的本质时,你的野心才会消除。* 一个错误的方法永远不可能用来达到正确的目标。* 你受教去适应这个社会,然而这不是教育,只是一种过程,将你限制住去配合某个模式。* 只有当你的心智单纯时,你才能了解如何去爱。* 对自己不满就是羡慕别人的开始。*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如何思考时,学校才能名副其实。* 只有当你如实观察自己而没有任何改变的欲望,也没有责难或比较满足就会降临。* 当你不想某件事时,你才反抗并质问为什么必须做这件事。* 如果我们觉得害羞就是对自己过度的关注。* 真正地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却又保有赤子之心。它需要能够清楚思考的心智,不被偏见、迷信、期望或恐惧所捆绑。* 是为了想听到可以符合自己想法的东西,还是为了发现真相而听?* 如果你真的想要倾听,你的心自然会安静。* (依靠外部的刺激)你也许会得到享乐,找到新的满足,但你迟早会厌倦。* 如果你努力求取快乐,快乐不会降临,这就是快乐最大的秘密。* 快乐出自于纯真,出自于可爱的存在本身。* 真理不是依葫芦画瓢便能获得。* 要得到快乐,你必须懂得让你的心远离恐惧。* 如果你没有被教会如何去生活,那么教育根本是没有意义的。* 【不要被思维固化的人左右了自己的思想。】* 一旦你观察到什么不是宗教,那么,终其一生就没有任何传教士或书本能欺骗你,没有任何恐惧再造出幻觉,是你迷信与盲从。* 真正的教育是教导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什么”。* 我们到庙里去膜拜什么?一个象征意义的形象。但是象征的形象并不是真相。* 年长的人把象征的东西变成宗教,然后在其中互相争执、打斗、诽谤,可是上帝并不在那儿。* 盲目的信仰使人类分裂。* 【随大溜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你忘记了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你能从年轻时就革新,在你年长时,还能保持你的不满,并带着喜悦的活力及深挚的情感,那么你不满的火焰就会带来不寻常的意义。* 只有从真正的不满之中,才有创新的才能。* 缺少了不满,就永远不会有主动创造的才能。* 要寻找真理,一定要对旧有的秩序做一番革新。* 具有创造力的境界就是上帝。* 完全不知道不满的人,他们的精神早已死了。* 心如果不再追求任何形式的安全保障,不再被恐惧所捆绑,你就能够清楚、简单而直接地思考了。* 我们一旦不再盲目接受或跟随,而是不断质问、研究、透视,在其中就会产生洞察力,继而产生创造力和喜悦。* 受教育的重点就是学习独立,然后你才会不被群众的意愿或是某个人的愿望所左右。如此你才有能力去发现什么是真理。* 如果你缺少了深切的爱,你就永远不能看到整体生命。* 大部分人只执著于人生的一小部分,以为从那一小部分就可以发现整体。* 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完整的人生,不只是为你准备一份工作,然后顺着常规步入婚姻、生育儿女、付保险费、做祭供、信仰小神明等。* 要得到内心的富足,必须先知道放下不重要的东西。* 【用无分别心去面对事物,自己去领悟它的美与丑、真与假。】* 一旦具备了对万事万物的敏感,就能开始工作及助人,而不是拒绝和责难。* 只有当一切的竞争都除去时,才会产生一个和平的社会,大家才能过得快乐而又有创造力。* 我们希望得到一个没有剥削或极权的完美社会,但是缺少了爱,这个理想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如果你害怕不能赚钱谋生,或不能适应这个腐败的社会,那么你永远都不会弄清楚到底你爱什么。* 教育的基本意义之一,就是帮助你弄清楚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事。* 有开明的老师以及健康的教育气氛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你才能随着展现于你所做的事情上的爱,慢慢成长。* 你必须独立地、清楚地、没有偏见地思考,因为真理不在生活之外,它就在你每天生活的每个行动之中。* 长辈会告诉你照着他们的看法去做就是你的责任,而他们的看法却总是局限在自己的背景、传统等当中。* 你不会对佣人或乡下人表示尊敬,你只尊敬那些你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的人。这种尊敬其实是恐惧,根本不是尊敬。* 你有美德,你的思想就会精确,你整个人就有条理,这就是美德的功用。* 【学会活得从容,而不是比别人好。】* 【妄念生烦恼。】* 所谓的知识分子就是有肤浅的小聪明的人,用各种辞藻和理论来讨论人间的是是非非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人。* 只有内在的品质才能带来的真正的行动,真正的行动不是依据观念而产生的。* 不要和仇恨的感觉作战,不要说恨人是多么糟的事,只要观察恨是什么,然后把它丢掉。漠视它的存在,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让恨在你的心中生根。* 如果你为快乐而追求快乐,就是没有意义的。快乐是不请自来的,你一旦察觉到自己正在快乐,你已经不快乐了。* 必须放下自我以及对快乐的要求,快乐才会来临。* 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 如果你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如果你是完全开放的,那么所有环绕你的事物都会变得非常有趣、非常活泼。* 如果对周遭一切事物保持敏感,才能开始进行不同方式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永远不会被我们的条件限制。* 只有在我们是全然地活着,非常机敏、警醒,充满观察力,对周遭一切都有兴趣,我们才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不要让你的偏见蒙蔽了你对事物真相的观察。* 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生命的意义就很小了。* 心不能被特定的信仰、恐惧及数不清的欲望阻塞,只有这样的心智才有能力做真正的思考、探索及发现真相。* 安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并突破你的环境,从中你自然会得到安稳。* 寻找快乐是件很荒谬的事,因为只有在你不去寻求它时,它才存在。* 当你不再骄傲、虚荣时,谦卑便自然升起了。* 当妨碍快乐的事物消失时,当焦虑、沮丧以及对个人安全感的追求停止时,快乐就自动出现了。* 表达想法及感觉是很重要的,表达得如何反而不重要。* 我们很少在长大以后还时常哭泣的,因为我们失去了童心那份不平凡的易感。但是悲伤不只因为失去东西,它不是被阻止或沮丧的感觉,而是更深刻的感受。* 内在的统一是最难得到的,因为它代表着你整个人完全统合,包括你所有的言行举止及思想。* 如果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朴素。* 美是超越知觉的。* 内心如果没有创意的美,你的才能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具有内心的素朴,一种极为简单的心境,才能放下自我。* 只有在你能放下时,才可能有创造力。* 象征就如同你走在太阳下的影子。影子不是你,这些庙里的象征不是神,也不是真理。* 如果一个人寻求的是真正的神,他会避开庙宇,因为庙宇使人类分裂。* 恐惧啮噬着你的心,只要有恐惧,就没有喜乐,没有创造力。* 实相是要直接契入的,连方法都要放下,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印度教,只要落入宗教形式,就不能契入实相。* 真正的反叛、真正的革新,乃是突破旧有的模式,向模式外去搜寻答案。* 了解心智如何运作,就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突破传统及权威的围墙,把约束思想的限制都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我们与别人之间永远有意见的屏障,所以我们永远看不到别人的真相。* 永远以清新的心去结识别人。* 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见,是唯一真正对美的了悟。* 如果你能突破你所属的社会的牢墙,你会得到不被傲慢污染的天真,这就是天真的信心。* 因为你是真正天真的,所以你具有信心。* 单独生活需要极大的智慧,而你必须独处才能发现真理。* 在自由的气氛中才有爱,每个人才会感觉到极大的信心。一旦你觉得完全自在与安心,信心就来了。* 正确教育的真正作用是要帮助你成为有生命力而又敏感的人,成为一个心无恐惧,不因为身份地位而对人产生错误尊敬的人。* 考试是有止境的,但学习没有止境,如果你的心是好奇的、机敏的,你就能从万事万物中学习。* 【不要成为习惯的奴隶。】* 大部分人的心智永远都在惯性的模式中活动,而年长后这会变得更糟。* 因为想改变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所以嫉妒就产生了。* 任何社会、教会或宗教组织里玩弄权术的人,都可以说是邪恶的,因为他们自己还没弄清楚人生的方向,就要去控制、塑造并且领导他人。* 真正的合作不仅是协议共同完成一项计划,也是怀着愉悦和一体的感受。这份感受中,没有执著的个人理念或个人的意见。* 有引诱就没有真正的合作。* 一旦认识了合作,你同时会知道什么时候不该合作。* 合作精神不仅是计划或协议促使我们一块儿工作,而是众人一体的不寻常感受,一种完全没有奖励或处罚的想法,只是愉快地在一起和一起工作的感受。* 如果我们不够智慧,我们就可能与不够智慧而有野心的领导者合作。* 只有在我们认识了真正合作的喜悦后,才能知道什么时候不该合作。* 一颗被占据的心,是没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的。* 如果你不认识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 突然看到真实的自己是一种新发现,包括看到自己的贪婪、好辩、愤怒、羡妒、愚笨。*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在其中包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 一旦你依赖某个人或某个观念来激励自己,你必定会产生恐惧,因此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激励。* 如果你顺从父母的意愿,只因为你认定那是你的责任,那么你的顺从只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而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其中并没有爱。* 因为恐惧而屈服于别人需求的人永远不可能如愿。* 如果你真的敢不同于流俗,你就是独立的人,生命就会如愿。*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将过去的意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保持清新,而不会腐败,或被黑暗的思绪所吞没。* 人心渴望安全,不愿受干扰,所以它喜欢模仿。* 只有真相才能使你解脱,带给你自由。寻找得到自由的方法,并不能给你真正的自由。* 人一旦觉察到自己是迟钝的、愚笨的,并开始检视与了解自己的愚钝,这时候他的聪明就被唤醒了。* 贪婪永远不会因为你试图去变得不贪婪而停止的。* 一旦习惯于某件事情,你的心就已经迈向了坟墓。* 完美的境界是无法预谋的,它是恒变而无持续性的,因此你无法计划,也找不到方法可以使它永恒。* 能停止戏弄别人就是体贴的行为。* 人类真正该做的工作是发现真理,是去爱,而不是被自己划定自限的活动所束缚。* 有野心的人是最不快乐的。* 如果你的心中有空间,那么在那个空间里必定有寂静的存在。只有在寂静中,你才能真正倾听。* 如果你能弄清楚专心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许学习这件事会变得简单许多,并且会有不同的意义。* 专注是一种缩小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排斥的过程。*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才是懒惰的、无知的。* 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地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 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让人心从已知的事物中解脱,使它能随时发现新的事物。* 如果改变调皮的孩子只不过想让他不在调皮,那么这种改变他的欲望就是强迫。* 如果他变成你认为应该的样子,他不过是限制了他真正的自我,因此根本不算是改变。* 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然后才能得到完全的专注。* 缺少了内心的善意,这一切美的外在附属品就只能带来付钱的、世故的生活,是一种没有多大意义的生活。* 只有内在的美才能带来优雅的气质,如果缺少了它,人生就变得十分浅薄。* 哀伤是欲望的阴影。* 如果你对你选择的事情并不真的信服,在做它的时候也不感觉快乐与自在,实现它才会变得如此艰难。* 伟大的事都是从宁静的心中诞生的,而宁静的心绝不是从努力、控制与规范之中产生的。* 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不想变成任何人物,他只是做他自己,并且真的了解自己,这种人就是摆脱傲慢和自大的人。* 只有在没有任何动机和诱因的状况下,你才会为了爱而学习,也只有这种学习才是真的学习。* 只有超越所有的信仰,超越所有的不同点及相同点,我们才能得到自由。* 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这个惊人的东西,如果你能感受到它的深度、愉悦和狂喜,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改变。* 敏感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 心中有爱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事。* 我们是空虚的、无聊的、悲哀的,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填补我们的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 意见不代表真理。因此不要光听别人的意见,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必须自己发现真相。* 如果你的心是扭曲的,你就永远无法诚实地看事情;如果你的心是有限的,你就不能觉察到无限。* 如果你只是告诉自己不要去做某些事,行动上依然如故,你就是虚伪的人。* 如果你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 无聊起因于孤独。* 大部分的人结婚或寻求其它种类的社会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单独去活。* 孤独是一种完全与外界切断、没有明显理由而突然非常害怕的感觉。* 【教育最起码应该教会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还无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而他们却对你说:“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实际,什么是不实际。”* 如果我们不了解活着最大的目的就是解放我们的心智去找寻真理的话,这股能量就会变得具有破坏性。* 如果规范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活力,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它只能压抑人类的活动,它就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 最美好的以及最具破坏性的品质,都是人类活力的展现。* 冥想就是了解自己意念运作的过程。* 如果没有思想,经验者就根本不存在了。* 快乐是一项副产品,只有当你的心中有了善、爱,祛除了野心而又能寂静地追寻真理时,快乐才能来到。* 人只要缺乏自知之明,就会制造对立。*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 我们的困难就在于自己常觉得不如别人,因此就要奋力去变成某某人物,或是努力克服各种自相矛盾的欲望。* 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 有智慧的人真正关心的是看清真相以及了解问题,而不是从成功或失败的角度来思考的。* 只有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我们才会以成功或失败的观点来考虑事情。* 如果你能看到事实,没有任何非难或赞同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在这种观察之下,你的心与事实之间的障碍就去除了。* 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 只要我们的心期待被填满,它就永远是空虚的,当人心不再想要填满它的空洞时,这个空洞才会消失。* 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发现真理并且护持它,无论生命带来的是不幸或快乐都不受影响,这样才能加强个性。*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什么样的或什么程度的改革才是必需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达到一种不再带来更多问题和更进一步改革的革新。* 教育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仅只是帮助他去适应既有的社会模式。* 发现你真正爱做的事,需要很深的专注力及洞察力。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

人生哲理没有那么复杂和深奥

这本书翻译的很好,一点都不晦涩。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原来人生哲理并非高深莫测的,是最简单最朴素的。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想的太复杂了。不过一个良好的心态估计还是需要岁月的沉淀的,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方式,如果不坚持学习,是不可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就算道理再简单,就算道理就放在你面前,触手可及,也许你都会看不到他的存在。书中详细章节不想一一叙述了,总之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看完了,已经送给我弟弟看了,赫赫,希望能对年轻人有所帮助!

第11页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原来,我不自由了这么久。原来,自由来的这么简单却又那么难。简单的外表下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各种欲念和挣扎,自由它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我远远望着。嗯,其实这样也好的。怎样都是一种生活。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这是本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的书,一个印度人写的,克里希那穆提。内容是关于思考人生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像是得到了一本宝典,完全是另一个层次上对人生的思考,颠覆了传统的思考,思考充满了哲理的闪光。可是越看到后面,就发现自己完全没办法理解他,没办法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作者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名智者,可是有的观念在我看来有些偏激。主张对社会进行完全的深入的颠覆性的变革,可是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只是申明了爱的重要性,用爱来改变世界,完全是理想化的境界。作者提倡让我们更多的对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而不只是重视对知识的学习,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摆在至高的地位。这是有道理的,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了解人性,了解自己,追求内心的完美和宁静,这是基础。以此为基础,自己的身心能够和谐健康,充满爱,所学的其他知识只是工具,用端正的心态去使用工具,所有的活动才有意义。用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观察世界,观察潮起潮落,观察红霞落叶之美,任何自然界的细微的变化都可以是一种美,都可以带给我们某种领悟,这就是学习。保有一颗敏感的心,就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能被普通人眼中忽视的毫无生趣的一些现象而感动,不是很美妙的事情吗。当然,书里绝不会少了对自由的追求,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活在被禁锢当中,被教条禁锢,被经验造成的成见所禁锢,被当权者构筑的国家制度所禁锢,被他人的看法所禁锢。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丝毫的恐惧或勉强,没有追求安全感的冲动。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到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不受任何禁锢。学会有爱心,学会认识自己,学会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哀伤是欲望的阴影,任何对欲望的追求最终只会导致哀伤。并不是说要禁欲,而是说不要变成欲望的奴隶。爱,是所有事情的动力,所有事情都循着爱的指引去行动。过程和结果都会美好。先囫囵吞枣看一遍,等自己有足够的阅历和智慧了再细看第二遍吧。

比爱与寂寞译的要好

(看了一遍,内容记得不多,长评有空再写,说点形式上的)比爱与寂寞译的要好,后者能把演说译的那么晦涩拗口,也挺不容易的。要按老马的看法,这位无疑是唯心主义了,看他回答问题的逻辑,基本就是“问问你自己的(本)心罢”。但他讲的精彩,对刁钻问题的回答也颇见机智。又不引经据典,不需要“古人云……”“哲人说……”而能说理通透。但,尽管他在很多方面是成功的,尽管他的观点直面现实而非云中架屋,尽管读他收益良多……我们还是做不到,并堕落。另,他主要针对的印度,印度的宗教传统远比中国来的厚重,所以他对破除偶像迷信努力的很,但关于现代社会节奏快,人情薄,执迷不悟的部分,与台湾一些佛教类的著述有共通共益之处。翻译显得过于激进咄咄逼人,少些文采,但是演讲腔么,简明易懂还是首要的,这个至少是做到了,但爱与寂寞连第一点都欠奉,叹。

如果你开始思考你的人生

如果你开始思考你的人生,那么请读这本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吧,让你得思绪跟着书中的文字流动。关于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孤独、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文中都有很精彩的论述。你且不要为了在书中找到只言片语来满足你的眼睛,还是安心、耐心地把它读完吧。我在这里不说书的内容,是为了不破坏你对它的最初的感受,那只属于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从别人的书评中得到的二手货。你应该有所想法的,不是吗?你会喜欢上克里希那穆提的……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摘录

 智慧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任何形式的野心,不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导致焦虑及恐惧。 一旦有了恐惧,便失去了智慧。 革新,然后以人本的立场来探究什么是真理(不是去模仿而是去探究),这才是教育。 服从社会、父母及老师的教导是很容易的,那是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不过那并不是生活,活着就是去探究什么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当你的内心拥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时。 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所以是活在恐惧中。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 任何真正的革新,都是由少数看见真理,并且希望活在真理中的人所创造的。但是要探索真相,就必须有突破传统的自由,也就是离开所有恐惧的自由。 教育的意义是要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不论你是丑或是美、羡慕别人或嫉妒别人,永远都要做你自己,并且真的了解这一切。 智慧不是知识。智慧是很微妙的东西,它没有停泊之处。你必须完全了解心智运作的整个过程——不是根据哲学家或老师的说法,而是你自己心智运作的过程——它才会出现。 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这不止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对大部分人来说,害羞隐藏着难为情。如果我们觉得害羞就是对自己过度的关注。但是有一种不同的害羞,那是对所有的事物都非常得温柔,在其中是没有难为情的感受的。 宗教仪式不是宗教,盲目的信仰不是宗教。盲目的信仰使人类分裂。盲目的信仰带来仇恨、分裂、毁灭,很明显的,这绝不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呢?如果你把窗子擦干净了,如果你停止表面上的宗教仪式,放弃所谓的信仰,停止盲目追随任何领袖人物或灵性上师,然后你的心就象这面窗子一样,是干净的、明亮的,你就能从其中看得清清楚楚。 心处在这种安静的状态,它必定是静止的,然后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喜悦。喜悦是什么?它就是欢笑,对万事万物都感觉快乐,没有任何原因的快乐,同时能感受生活的喜悦,也能直接深入于另一张脸孔,而没有一点恐惧。 人一定要彻底地不满,但是却不抱怨,而是带着欢乐、喜悦和爱。 当你的心中没有偏见,也不刻意寻求答案,你就可以清明地思考了。这一切代表着,你的心如果不再追求任何形式的安全保障,不再被恐惧所捆绑,你就能够清楚、简单而直接地思考了。 那种想得到更多东西的欲望,才会妨碍清明的思考。但是如果我们不满,不是因为我们想要一些东西,而是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一旦不再盲目接受或跟随,而是不断质问、研究、透视,在其中就会产生洞察力,既而产生创造力和喜悦。 世界的现况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现况的投射,我们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如果你坚持某种信仰方式,你就是通过那特定的偏见或传统来观察事物,你根本碰触不到真相。 大部分人都不快乐,他们不快乐,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爱。如果你与别人之间没有隔阂,对于相识的人你只观察而不批判;如果你只单传看着帆船在河上驶过并欣赏它的美,爱就在你心中升起了。 奢侈是因人而异的欲求,它有程度上的差别。身体上些微的舒适是很好的,但是你如果特别强调舒适,过分重视它,你就会有困倦的心。重要的是,你的心必须非常简单、朴素,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能被特定的信仰、恐惧及数不清的欲望阻塞,只有这样的心智才有能力做真正的思考、探索及发现真相。 跟环境奋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必须要做到。因此平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并突破你的环境,从中你自然会得到平安。但是你如果以无条件接受环境的方式来求得平安,你会被催眠,既然这样,你不如死掉。 当妨碍快乐的事物消失时,当焦虑、沮丧以及对个人安全感的追求停止时,快乐就自动出现了,你根本不必追求它。 内心的朴素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此心已经不再争取、谋求、不再想要求取更多。但是如果你没有爱,你就无法简单,无法朴素。只有那些有爱的人,他把自己完全忘了,才能获得富有创意的美。 全世界都存在着真理,真理不一定在庙宇里,大部分时候它都不在庙宇中,因为庙宇是根据人类的恐惧而建造的,它奠基在求取安全的欲望上或是宗派及阶级的分别上。 如果一个人寻求的是真正的神,他会避开庙宇,因为庙宇使人类分裂,一个真正寻找神的人不会和这些事情产生瓜葛。 文明愈古老,传统压制你的力量就愈重,它老是告诉你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你自己的力量就被压了下去,传统的力量是这么大,所有创造的才能都被破坏了,你不再是个独立的个人,你只是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你却心满意足了。 在我们与别人之间永远有意见的屏障,所以我们永远看不到别人的真相。如果你说你了解某人,你可能完全错了,因为你只了解某个层面的他,或是根据特定时日的事件而下的断语,超越了这些,你对他就一无所知了。所以重要的是,你要永远以清新的心结识别人,而不是用你的偏见、你固定的想法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大家都在寻找快乐,寻找什么是神和真理,这个活动停止,文明就衰落了,这个活动被权威、传统、恐惧所阻碍,腐败及退化就发生了。 关心意见是愚笨的思考方式,重要的是如实看见真相而不加意见、不加判断、不去比较。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见是唯一真正对美的了悟。 人心都是相似的,它只是在不同的天空及政府之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罢了。 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单独生活,因此他们需要伴侣。单独生活需要极大的智慧,而你必须独处才能发现神或真理。 我们大部分的人只把我们的信心放在一件事情上面,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离开了我们的伴侣,生活就不再丰富,离开了家庭,我们就失去了作用。 你知道爱是什么吗?它是把你的思想、你的心、你的整个人完全付出,而不要任何回报,不拿出乞丐的钵去接受爱。 如果我们以平常所谓的爱去爱别人,我们为何会生气?因为我们没有从那人身上得到预期的东西,不是吗?我们爱自己的妻子或儿女,但是如果他们做了一些“错”事,我们就生气了。为什么? 你是否注意过自己为何对朋友生气?因为你对他有所期望,如果这份期望不满足,你就失望了,这意味着:在内心里,在心理上,你是依赖那个人的。每当心理上的依赖产生时,一定也存在沮丧,从沮丧不可避免地会衍生愤怒、悲痛、嫉妒及各种形式的冲突。 你只是一个活得默默无闻却富有创造力的人,但这其中就有丰盈和圆满。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 万事都能激励人,如果你注意这所有的事物,你就一直在学习;但是如果你视某个人为你的老师,那么你就迷失了,那个人就变成了你的恶梦。你必须保持永不停息的观照、不断探索的心灵,你必须从观察、挣扎、快乐及眼泪之中学习。 你一旦习惯于某件事情,你的心就已经迈进了坟墓。 死亡就是结束,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由于我们不想离开熟知的事物,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着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而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 我们崇拜神是因为我们惧怕它,我们的心中只有惧怕而没有爱。只有那些不快乐,充满恐惧的人才崇拜神。一个有野心的人是最不快乐的。 只有那些不幸的、受折磨的、绝望的人才会匍匐到庙宇里去;但是他们能把所谓的崇拜放在一边,而真的去了解他们的不幸,他们就会成为快乐的人,因为他们会发现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神。 就一般而言,专注是一种缩小的过程。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才是懒惰的、无知的。真正的无知是不自知,对内心的活动一点洞察力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动机及反应。同样的,当你的心落入睡眠状态时,这又是一种懒惰。大部分的人心都是在睡眠状态。 真正的美就在于接纳自己。 从某个角度来看,知识是必须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知识就变成了障碍。知识就是传统的一种形式,传统就是从记忆中培养出来的一种东西。传统在机械化的事物上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运用传统来帮助人类内心发展,传统就会阻碍我们发现更伟大的东西。当知识变成传统时,同时也就变成障碍,它把人的思想塑造成某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但使人们分歧,并且造成彼此的敌意,同时也阻碍了我们向内心深处去探索什么是真相、生命和神。 伟大的事都是从宁静的心中诞生的,而宁静的心绝不是从努力、控制与规范之中产生的。 信仰是诅咒,它使人分裂,并且制造对立。只有超越所有的信仰,超越所有的不同点及相同点,我们才能得到自由,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与实相。 敏感代表着你对所有事物都有温柔的感受。敏感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 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爱你,这就不是爱了。爱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那种惊人的情感。 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填补我们的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 孤独是一种完全与外界切断,没有明显理由而突然非常害怕的感觉。如果你的心中感觉什么都无法依赖,没有任何一种分心的方法能解除你这种自我封闭式的空虚,你就明白什么叫恐惧了,这就是孤独。 爱才是世界上最实际的一件事。爱、对人好、不贪心、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够独立思考,这一切都是非常实际的事情,它们会带来一个实际的、快乐的社会。 人类就是能量,如果他不寻找真理,这份能量就具有破坏性。因此,社会就必须控制并且使人成形,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活力就被扼杀了,这就是发生在世界上大多数成年人身上的事。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能量会创造他自己的规范,一个寻找真理的人,他自动就会成为好公民,而不需要依据任何特定的社会或政府的模式。 不满足就是努力求取“更多”的心态,满足就是停止这种挣扎。 社会很小心地建立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并且根据这个模式来判定你是成功或失败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根据成败来决定事情的。有智慧的人真正关心的是看清真相以及了解问题,而不是从成功或失败的角度来思考的。只有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我们才会以成功或失败的观点来考虑事情。 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永远也不会要求被爱,你永远不会拿着乞丐的钵取请别人填满,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追随上师或是其他上百种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 教育必须从宗教开始。但是宗教与传教士、教堂、教条或信仰都无关,宗教是无条件的爱,它是慷慨,是圆善,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我们才是真正的人类。 你希望做社会工作,是否因为你心中有爱,所以你并不只关心着自己的成就?还是社会工作只是你自我逃避的方法? 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因为那将使你永远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你心中有爱,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 只要你还想得到安全感,也就是那些在婚姻、工作、地位、责任、理念、信仰以及与世界和神的关系中的安全感,你就有所恐惧。只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对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需求,你就必定有恐惧。 如果你面对真相,正视它,走入它,即使它会带来不幸,你也要去了解它,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非常简单而清晰,在这种极度的清晰之中,恐惧就终止了。 欲望是什么?它是一种活力,如果你扼杀自己的活力,你就使自己变成乏味而没有生命力。所以重点不在扼杀欲望,而是去了解活力,并且把活力用在正确的方向。

什么叫真正的爱

边看边思考,许多观点很赞许,但也有怀疑的地方,还不少!至今依然缠绕的一个问题是:父母如果真的是爱我们,就应该尊重我们的选择。如果有所限制我们,那就不是真爱。可是如果我们是真的爱我们的父母,是否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对我们的建议亦或是选择呢?真正的爱不应该只是想到我们自己的吧?想不明白,总觉得他的许多观点存有矛盾。

可以喝的心灵鸡汤

一开始的并没有发觉这本书应该归类到心灵鸡汤文一目去,当完成笔记摘抄时才顿悟。我不太喜欢出版社给一本书的封面定义太多的条条文文,伟大什么的,可能这样会骗到一些小姑娘,但手段真不咋的。书中是以问答的形式来阐述人生或生活哲理,当然也有其他诸如教育一类的话题,但总的来说输的内容是追求至善至美,也和我大二时的人生目标相同。不过现在做人做事比较浮躁,对功名利禄会有更多的追求。这些讲人生大道理的也就排斥了许多。真不想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自己只会导致自己生活得更加虚无和落寞,现在所做的一切也就成了渣。

虫子与丛林

黑道进化的前半周,是以黑帮老大为旗帜,黑道进化的后半周,是以喽兵爪牙为利器。认知前半周的暴力容易,认知后半周的暴力很难。心灵认知暴力容易,眼睛认知暴力难。眼睛认知暴力易,嘴巴认知暴力难。嘴巴认知暴力易,肚子认知暴力难。肚子认知暴力易,血液认知暴力难。血液认知暴力易,头脑认知暴力难。如果头脑已认同杀人不是件暴力,是一件英雄之举,想澄清心灵是如何之难?了解自己如此之难,了解社会更是难中难。人是内难以触及自己,外难以触及社会。一只小虫,爬行在莽莽的丛林,怎么可能用自己的触角去了解丛林呢?小虫子里有大身,小虫子里有大觉,小虫子里有大光,大大的大,是平等,大小的大,是参差。老子说,人最致命的缺陷是有身体。而身体最致命的缺陷是只能体验,什也得不到,带不走。人能得色么?还是说只能得到往色墙上撞,瞬间的快感?头脑能检测到快感的波峰,心灵已不能觉察快感的波谷。创造快感是让自己在世界上舞蹈,保持宁静是看世界在自己上舞蹈。真得需要自己去舞蹈吗?树木既不追求春天,也不畏惧冬天。唯一的误差就是父母对生活的恐惧,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踏上征途

原来看第一遍的时候,就深受影响...不过我只看了一章.因为我觉的是不是该停下来想一想,而不是看看而已.. 第二次的时候看了一半..没有看完的原因是因为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书中所说的智慧..现在.我已经忘记了书本了...是不是该接着看下去..我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不过人生不正是因为未知而变得有趣吗.?

你在选择是如何认识自己呢?

看完书有时和自己的现实联系不起来,有时想从书里获得答案,可是往往无果,也许正像他说的,可能不能带着目的去做一件事情,是从自然中的各个环节去认识自己。大家觉得呢?你有没有在抉择中徘徊的时候呢?实靠直觉果断的做决定么?

人生不可不想

克里希那穆提,一个不绕口但也不顺口的名字。第一次是在书店的畅销书区看到的,黑白封面的好几本。我有个习惯,宣传猛烈的畅销书我是不买的,有时连翻也懒得翻。书嘛,得像我们家乡的黄酒,过的时间越长越醇。所以,第一次就这么把他错过了。可惜。后来在杂志(具体什么杂志我忘了,功臣不留名,不好意思)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意思如下:“我们是否每天在担心着明天的考试,明天的练习,明天的工作,明天的人际交往,别人对我们的态度。那么这样的心灵是卑微琐屑的,渺小的。”我看后一想,坏了,错过了好书。那个周末赶紧到书店买了本《重新认识你自己》,后来又买了两本。然后《重新认识你自己》被同学借走了,前几天知道那同学要去新加坡了,这事跟我没关系,不过看样子那书我是要不回来了 :(鉴于我熟悉克里的经历,所以关于这本《人生中不可不想到事》我也不说什么了,摘抄一段如下,如果有共鸣的话就什么话也不说,赶紧奔书店完事。“你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吗?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这种方式去爱,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所限,这意味着,我们在内心是依赖着他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我们并不是爱了之后,便把它留在对方那里,我们同时还要求回报,在这个要求之中,我们就变成了依赖的人。“因此,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市场上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书的内容是由一个个简短的问题和克里的答案组成。我的阅读经历是这样的,第一次看问题的时候,会觉得这问题问的很有价值,但看完克里的答案后,发现这问题本身就很愚蠢,这让自己很汗颜。打算阅读的人要做好心理准备,准备着被克里的思维所颠覆吧。http://flymemo.com/item/1612

克氏冥想

看完《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用了我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都是断断续续抽“空”读的,在游戏的loading片刻,在睡觉前的迷糊时段。我不指望能真正读懂了书中多少内容。再说,正如有人说的,他的书不应该只读一遍两遍的,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读完了第一遍,我也认同了。本来我是不可能读这类“哲学书”的。可能最近比较流行,好像是上过豆瓣首页,豆子也发豆邮告知过克氏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8806/)开张,书店老板也说这书最近很火,我看他也长得蛮顺眼的,最后某天我就买了一本来。为什么是这本呢?应该是书名吸引了我。我那时我一直处在迷茫当中,对未来不知做何打算。或许我想从书中找寻一些线索吧。我喜欢“悟”这个字。克氏也推崇人们去了悟,要用自己的光亮照亮自己。看了封面介绍,感觉真合我胃口。接着扉页上有的一段话:You are the WorldIn oneself lies the whole world, and if you know how to look and learn, then the door is there and the key is in your hand. Nobody on earth can give you either that key or the door to open, except yourself.我喜欢。虽然有点太自我了感觉,但我就是信奉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书中分了一些章节,他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我就不列举了。在我看来读书都是一场和作者争斗的过程。他写得好,我就拍手信服了;他写得烂,我会暗骂“什么玩意”。读着这本书,我多数时候都被这位大师打败了。我不得不被他的很多思想折服,举手投降了。当然有些地方我是不认同的,我保留着,也许是因为现在的我还不能理解大师话语的意思吧。现在有时想起他的话,会把他当作偶像。当然,千万别盲从了。书里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他提及若干次的冥想过程。放松身心,观察身边神奇世界,学习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慢慢地,自然而然,心会寂静,思想会清明。你充满了爱,开悟了。这让我此刻想到了一首曲。Newage的代表之一engima第一章专辑的开场白,沙哑女声将人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Good evening This is the voice of EnigmaIn the next hourwe will take you with usinto another world, into the world of music, spirit and meditationTurn off the light, take a deep breathand relaxstart to move slowly, very slowly Let the rhythm be yourguiding lightnewage风格也应该是受到了克氏的所带来的新思潮运动的影响吧。不同的是,在克氏的冥想中,聆听的节奏是思考停顿起伏。或许听着newage来做克氏冥想按摩是个好尝试。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会冒出来,我需要不停思考。而怎么去思考很明显是个重要问题。扪心自问,我会思考吗。汗颜。经常会被这样那样的因素干扰,自己编造着貌似真正在思考的骗局。学着纯然坦诚地观察内心思考进程,也许正的是一种不错的思考方法。读这本书,对我是很有用的。再引一段他的话来作为结束吧:The enemy is not the other. The enemy is you...

我们真复杂

其实整本书都说的只是在一种态度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能容纳各种思想,可以克里希那穆提的颠覆的我们大部分人对生活中个个事情的看法。说真的,他让我们坚持去做自己,去追求真理似得东西。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代价却是巨大的,我们守旧的世界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我突然在想所有关于人生态度,和人家关系,以及心理学的书是不是都是扯淡。我们是不是应该被引导。一朋友,前些天看过一本亲密关系,然后对我态度就有很大变化。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那也是他在修正自己。后来我问她友情爱情之类的相互关系不就是应该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嘛,你想着去控制感情,这还有什么意思。当然我没说出口。我只想说,愿我们都能自由的生活,自主的生活,任何东西太多控制,强求真的就没意思。你说你老老实实生活啦,有人会说你不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不忠于自己。你说忠于自我,你却得到和周围一切格格不入的处境。我们真是一复杂动物,活着或许本来就是一纠结的事情

书摘

纯然的爱当你走路、散步时,你可能会折断一根树枝,摘下树叶,并把它丢掉。你是否注意过自己这种不经心的动作?年长的人也做这种事,他们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残暴,一种令人惊骇的对生命的不尊重。他们高谈着不伤害任何生命,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具有破坏性。如果你只摘一两朵花带在头上,或是把这朵花送给别人以表达爱意,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你为何没有目的的把花扯下?……你明白纯然的爱是什么吗?那并不是复杂的情爱,也不是上帝的爱,你的父母太忙了,你也许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和温柔,因此你来到这里,怀着和其他人同样缺乏敏感的生活背景,于是你们的举止都差不多。然而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敏感呢?这并不表示你必须要有不准摘花的规范,当你被规范限制时,你的心中只有恐惧,但是要如何才能得到这种既能使你警惕,又能使你不去伤害任何人,兽和花朵的敏感度呢?敏感——代表着你去所有事物都有温柔的感受,譬如当你看见一只动物在受苦,你会立即救助它,你会把路上的石块移开,因为好多赤足的人会从那上面走过,你会把路上的钉子捡起来,因为过往的车胎会被戳破。敏感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体会鸟儿、花朵及树木的感觉。这并不因为它们是属于你的,而是因为你对万事万物的美感已经觉醒。不费力的生活你有没有怀疑过为什么人长大以后,就失去了生命中所有的喜悦?目前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更深算蛮快乐的;你们有你们的小问题,还要担心考试,但是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你们的生活还是有某些喜悦的,不是吗?你们自然而然、十分容易地接受了生命,你们用轻松的快乐的态度来看待事物。但是等到长大以后,我们似乎失去了这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具有更深含义的喜悦。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进入所谓的“成熟期”之后,反而变得呆滞,对喜悦、美、蓝天及大地都不再敏感了?……其中有个解释就是:我们太关心自己了。我们努力变成某某人物,奋力得到并维持某种地位,我们有下一代以及其它的责任,我们必须赚钱。所有这些外在事物很快就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使我们失去了去生活的喜悦。心智并不是一切因为你快乐不依赖任何人,事,不依赖珠宝、衣物、汽车和收音机,也不依赖别人对你的爱憎。你快乐不是因为你拥有什么东西,不是因为你拥有地位、财富或学识,只因为你的生命本身就有意义了。寻找真理你必须去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因为那将使你永远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你心中有爱,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因为爱是永远不会追求成就的,它也永远不会陷入模仿中。但是如果你只是任意做一些你喜欢的事,那并不是你真爱做的事。发现你真正爱做的事,需要很深的专注力和洞察力。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

看完后我的人生,现在,将来,都动摇了

发现你真正爱做什么需要很大的智慧,如果你害怕不能赚钱谋生,或不能适应这个腐败的社会,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弄清楚到底你哎什么。我的价值观,思想体系,在这句话面前动摇了

并不要指望获得你所希望的答案

(本来只是作为读书记录的短评,可是超过字数限制了,又不舍得删掉。)站在这样抽象的层面上去解释俗世的问题,得到的答案经常会牛唇不对马嘴,给人以取巧闪避问题的印象。可是字里行间偶然看到的一些思想却又时不时让自己顿悟一下。书中有些问题提得很随便很不认真,但也有很多问题是非常尖锐而深刻的,可惜在我看来并不是每个回答都认真的解答了问题。很多答案即使对于作者来讲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总体说来,书中的观点是将各种俗世的现象和问题提升到一个更为抽象,也更为深刻的层次,并且归为统一,形式上感觉类似道家的‘本源’,或者type-moon的‘根源’(我是应该指佛家吗),而且提出要通过自省,通过内视,发觉‘爱’来解决这一切问题。非常可惜书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实践方法,以及到达的标准(实践方法和判别标准本就是违背了作者‘本源’概念的、俗世的、社会化的、而且会腐化的、无意义的存在)。这本书带来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新的角度和解释体系(大略),但是归根结底并没有给出一个凡夫俗子所能操作的方法,这也许恰恰是正确的,但凡一个清晰的实践指南,都不可能成为通向‘本源’途径。个人感觉比较受用的章节:二十三:独处的必要二十四:生命的活力二十五:不费力的生活。

不可不想

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这个问题会一直在我们一生中出现。除非你亲自弄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做一些对你没有太大意义的事,生命就会变得无聊无趣无力,所以你就必须从看电影,话剧、KTV、旅游、酗酒、又或者阅读数不尽的书籍、志愿者等等事情来让自己分心。说实在的,我现在就发现上面的事情做过以后就是一阵阵空虚袭来,快乐就那么虚晃了一下。你必须亲自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去选择职业,因为那样你就永远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爱做一件事永远不会刻意追求成就,也不会总想成为谁/某个大人物,就不会陷入模仿中。如果你只是任意做一些你喜欢的事,那不是你真正爱做的事。发现这个真相需要专注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一旦发现自己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你的内心没于冲突和矛盾,完成了内在的统一,你会有主动创造的力量,信心和能力。续:到2010年9月13日我终于能够自己回答我自己一直问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学会从喜欢的事情中谋生,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少了一份空明

还是写上几句吧。虽然许多人都觉得这本书很好,自然是有各自的理由。只是我似乎有些排斥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形式如《论语》式的一问一答。只是总觉得小了。没有宏大的气象,不似《坛经》的行云流水。也没有《找回你的生命礼物》那样清新。可能是译者对此中的不甚了解,使得整本书更像是在玩一种文字游戏,而非觉悟。也可能是克的教育中有印度的佛学,和西方的天主基督,独独少了东方的。于是少了一份空明。这是东方所独有的,而未有这无中,才能生出一切来。我不知道要再多说什么,也并无太多的批评,只是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轨迹,不可强求。自然,每一个人也都会有每一个人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经验这个世界,所以才会有排斥和吸引。仅此寥寥数语算是一个记录。2010.10.23弗择·北窗夜读

心灵的宁静

教育。自由。爱。倾听。野心。美德。开放的心灵。服从和反叛。信心。平等与自由。自我规范。合作与分享。心念的更新。专注。知识与传统。宗教情怀。学习。独处。生命的活力。寻找真理。 克氏的书总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止而后观

出于一贯对所谓“畅销书”的排斥,书到手后搁置了半年之久。第一遍随意的浏览也完全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唯一的结论就是一个普通的佛教徒在宣讲小乘佛法。纯粹是另一个骗骗老外的奥修之流罢了。重读这本书也是一个因缘,虽仍没有读出新意。但突然就理解了作者如此行文的目的,在在是与考当时战后西方空虚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不仅以决不玄虚的文字拉近了西方人与佛教的距离,同时更开阔了普通人对佛教的曲解和误读。而针对我们现时的社会和生存环境,又何尝不是在步上世纪战后美国人的老路呢?ps.他的大弟子“辩喜”在西方也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

绝对的好书,发人深思

读起来比较生涩,但字字句句都值得慢慢品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把我们塑造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既然社会的现状是这样,未来,我们又该怎么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人生要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那又是什么呢?再三思索,原来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课竟然没有人来引导过我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融入了这个社会的洪流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我已经不是我自己,虽然不愿,但是我还是变成了这个社会想要我变成的样子...

与书无关,与心有关

回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极端恶劣,统治者昏庸,人民生活困苦,甚至是民不聊生.当时的人们能做什么?没有吃,没有穿,每天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劳作,因为这是活下去唯一的希望.人总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才具有最强烈的求生意识,生活里没有了希望,连最基本的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的时候,你能希冀的东西,是什么?在广泛流行的背后,并不单是统治者希望能够通过宗教来控制人民的意念,而是在于宗教与哲学本身,能够带给人们的安宁感.社会现实让人们找不到出路,唯有在自己的内心寻求一条安宁的道路,好让自己在生命当中剩下来的时间,能够不那么痛苦,现实安抚不了内心,唯有自我解决.你无法改变环境,所以面对环境带来的痛苦,你选择接受,然后通过对自我内心的暗示,来完成对这个情况的不在乎.一旦事件在你心中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时候,它所带来的痛苦,也就随之消散了.同样的道理,也用在了身边的人身上.很早以前看过一句话,叫: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伤害你.乍看之下,似乎和唯物主义背道而驰,同佛教故事里那个:"不是风在动,是你的心在动."有异曲同工之处.你眼中的世界,即是你心中的世界,它包含着你对它的分析,看法,因果同预测.早在你头脑中形成影像的时候,就已经不客观了.由此看来,所有你所理解的痛苦,也都是你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人生的所有痛苦,归根结底不过四个字:求而不得.因为有了欲望,便有了痛苦.佛祖讲无欲无求,便也是脱离苦海的唯一途径.但是追求这种事,也是见仁见智的.人生在世几十载,你所追求的是什么?是名利,还是安宁祥和的状态?是要通过一切途径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是要没有追求的平淡,只当是自己在人世间路过一遭?所谓舍得,不过是在得与舍之间选择,你要什么,就必定要付出什么,这个是无人可避的.你想要的太多了,所以你痛苦,当你所承受的痛苦到达了自己的极限,你只好寻求途径劝说自己看淡些.

生命的态度

被誉为“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用他独有的思考方式,在洞悉人类生命的意义,试图解释给我们听,你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通过他自然的,空灵的冥想,似乎能够引导河流寻找到大海,树木寻找到森林,人生寻找到真谛。他的回答超越了时空甚至是社会现实,认人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去思考,去聆听世界另外的一种声音。他崇尚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生存也应该是美的。但往往人从生下来就接受了社会固有的模式,在各种欲望和压力的强迫下生活着。从而使我们的内心产生了恐惧,恐惧面对的一切。有了恐惧,我们的思想就不那么的自然,我们的行为就不那么的友善,我们的内心就不那么的快乐。文明愈是古老,传统压制你的力量就愈重,你就越失去创造性。人类为了能纯然的活着,必须从学会认识自己开始。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无条件的爱。这个爱是指一切的爱,是大爱。在此基础上,把脚踩在大地上,踏踏实实地去思考去实践,去享受你人生整个丰美的过程。这本书归结为哲学或心理学的范畴,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沙漠中的月牙泉,你可以荒芜,但是我依然可以清澈。在21世纪的今天,过惯了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有时也感觉到疲惫和厌倦。在物质和精神都非常充斥的状态下,人们需要这样的思想明镜。就像吃多了荤腥需要调节一下斋饭,呼吸多了杂尘的肺就需要清新的空气。

你想过怎样的生活?

''你是想一辈子都在一个城市,日复一日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抑或一生辗转无数个城市,经历无数却居无定所。你想怎样活着?'' 曾经听说,这句话出自一本书《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第一次找到这本书,是和月月姐姐去国图。在书海里找到的欣喜还未退去,一页没翻就到了还书的日期。倒是妈妈看了一遍,告诉我写得很好。多年以后,这本书终于确实到了我得手上。对于上面问题的答案,在我心中变了又变:曾经向往流浪,向往冒险。如今却觉得,留在一个城市,让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刻上自己的回忆。于是每天的散步,都变成了一次小小的回忆之旅。这也是好的。这本书未必适合从头到尾的阅读,倒是静静思考什么事时,随手翻着。总会从书中跳出一些词汇,一些句子,让人瞬间豁然开朗。

清醒 自由的人生哲学

没有西方哲学严谨的体系 抽象的名词克的哲学轻松 自然 他说真理无路可循 他让人从一棵树 一潭水 一轮落日 一只欢跳的动物中看到真理 以一种清醒的旁观的属于自己的视角哲学的真正目的在帮助人们去思考人生 生活的意义 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 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炫耀它奢侈的 脱离日常生活的所谓智慧真理总是自由的 不该被形而上的理论束缚 体验生活 感知真理 克的哲学就是这样一部生活的哲学

自我突破讲座关联

Landmark自我突破课程介绍讲座,参加的人多少都有收获吧.就是听她的免费宣传课我也是有些收获的.主要是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吧.讲师有问:你们从小上学受教育是为什么呢?正好问到我,当时说: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大家都上学所以我也上学吧.实际上很多课程,在那个时候教的东西我都没有兴趣学,我只是没办法坐在那里,也不想学.结果就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我的回答偏题了.这不是她想要的答案,她要的标准答案是:我们受教育获得 知识.这几天看了2本书,都是从朋友西西那借来的.一本是 往事并不如烟,一本是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第一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对xx来说是一种消耗,对yy来说是一种享受.我注意到消耗这个词,疑惑自己多少时光是在消耗自己.以前是这样消耗着,现在也常常消耗着,以后大概也避免不了.第二本书里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教育是否应该帮助你了解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悲惨!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我们目前所谓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因为没有人告诉你这些事。你的老师只能帮你准备参加考试,他们从不和你谈生命的问题,而生命的问题却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教育是教导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些“什么”。如果你知道如何思考,如果你真的有那种能力,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完整的人生,不只是为你准备一份工作,然后顺着常规步入婚姻、生儿育女、付保险费、做祭供、信仰小神明等。要获得正确的教育,需要很大的智慧、洞察力,因此育人者必须先受教,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依据一些新的或旧的公式来教育别人,这是很重要的。猜想,Landmark自我突破课程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教育的一部分吧.我们的正规的教育体系里没有这样的产品,聪明人就把它设计出来了.***********特别注释一下我不是想做广告,是经历有感.

踏上征途

原来看第一遍的时候,就深受影响...不过我只看了一章.因为我觉的是不是该停下来想一想,而不是看看而已.. 第二次的时候看了一半..没有看完的原因是因为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书中所说的智慧..现在.我已经忘记了书本了...是不是该接着看下去..我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不过人生不正是因为未知而变得有趣吗.?

省悟!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部分摘句如下:1。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2。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经是个死人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还不真正知道什么,而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真理。

不要让你的偏见蒙蔽了你对事物真相的观察

不要让你的偏见蒙蔽了你对事物真相的观察;你只需要观察,然后你会发现从简单的观察之中――对树木、鸟儿、人们的行走、微笑等的观察中,你的心就会产生变化。如果你的生活缺少了这不平凡的事,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生命的意义就很小了。因此,老师应该学习如何帮助你来了解这些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纯书摘,当你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你的价值观震荡了吧】

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我之前是从来不看励志啊,哲理啊之类的书目,因为觉得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别人明白的道理不一定适合自己,而且很多事情只有自己想明白,才能真正的领会。但有一段时间过的很痛苦,于是朋友推荐自己看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的大脑总是被各种思想所占据,而失去了去真正感知世界的能力。一个人只有跳出了所有思想的束缚客观的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的得到智慧,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也就想想而已

我对本书有着过高的期望,因为书的题目起得很大——《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我无任何冒犯之意,但是作者的观点基本上可以用一至两页纸的篇幅叙述完毕,比如:教育应教会我们怎样去爱,去发现,去省察......而非旨在谋生。对个人的欲望需有所觉察,方能将其击败。野心、制度、传统等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我们应突破此藩篱并创造世界新秩序。......本书长达二十七章,基本上是对以上观点的重复论述,而且论述方法并不丰富。我不认为本书是作者有意以问答方式闭门著成的,而是旁人以整理的方式协助编成。也许作者的观点背后藏着一座大山,但以这样说教的传达方式将难以达到作者的目的,尤其是作者要传达的是这苦行僧式的独特的人生观,要尝试说服读者尤其困难。所以,就这一本著作而言,与其言传,不如身教了。

承认自己很渺小的客观事实吧 你只需要观察这个事实,而不要试图变得伟大。

个人认为克的主要观点还是在于,人要承认自己的渺小但同时任何行为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是客观存在,那么就只需要遵循客观世界的基本定律行事思考即可。 而客观世界的基本定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变化无常。那么在我看来,克氏所说的看到真理就是这一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站在客观世界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局限在某一体制观点制度内。所以人只需要且只能顺应客观世界的定律行事,才是活在实相而非虚幻之中。克思想的目的是要获得一种全然的革新。但是客观世界是随机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不加限制,那么完全有可能走向毁灭(当然也可能不会)。或者说客观世界的变化也不是人类可控的。克否定了人类的浑浑噩噩,所以一再强调觉察的重要性。但站在客观大环境的角度上看,觉察不觉察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人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可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成为出世的圣人,可以看透一切,从而无为而治的逍遥下去。在各种各样的人,各行其是的过程中,唯一可控的就是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如果自己是个免不了世俗的人,那就别想那么多意义不意义的,只要不浪费时间就好,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行了。毕竟人相对动物还没有达到跨越式的进步,只是各种手段更先进一点罢了,想通了,做了圣人那也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成就。自己干自己的,各有各的追求。这本身就是客观存在。这点上我更推崇“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的大无畏精神。这体现着别样的包容力,更是自我实现的正确路径。

克里希那穆提 印度孕育的另一位智者

一个有无限精神力量的国度 随着时间的流转 出现了一位又一位 纯然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上个世纪的惊鸿......

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吧

全书共27章,主要围绕教育、自由、人生、思维、学习、生活、心智及真理等进行阐述。每一章的论述方法是:阐述每章标题的含义,然后采用问答的形式,层层深入推进。克老在回答他人的提问时,总是先用疑问句的句式让提问的人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克老也喜欢用疑问句和反问句来对问题进行阐述。在解决人生不可不想的事时,克老主张运用教育培养人的智慧,借着它找出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同时,克老认为教育应该是“能帮助人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而不只是帮助你通过考试,取得学位,更不只是“帮助你顺应这个败坏的社会制度”。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你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就会陷入一种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因此,当你年轻时,去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吧。关于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自由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而不是总想成为别人。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做自己。你只是你自己。但是,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自己不满就是羡慕他人的开始。”由于你希望成为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人,所以你羡慕别人,嫉妒别人。在说到害羞时,克老说,“如果我们觉得害羞就是对自己过度的关注”。有趣的观点~但是,还有一种不同的害羞,“那是对所有的事物都非常的温柔,在其中是没有难为情的感受的”。这种温柔的害羞,我觉得很难做到,可能只有最美的人类——克老,能做到吧。关于人生。克老认为,人生应该是圆融的。但是,“大部分人只执著于人生的一小部分,以为从那一小部分就可以发现整体‘。”如果从狭窄的窗户去看人生,窗外的景象也许是愉悦而展开的,但是它并不是生命的整体。“为了看到生命的整体,你必须有深切的爱。体味完整的人生,需要深切的爱和足够的觉察力及敏感。之所以会有”这是美的,那是丑的“预设,是因为我们不断被告知应该和不应该怎样做某事,我们全然听从他人的意见,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关于学习。什么是学习?学习深层含义是什么?现实中,我们不是学着去避免一些事物,就是学着去获得一些事物。我们的心能否只是单纯地存在,而不是学习的工具?心不能自由,我们就不能发现发现真相。”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我们总是很快就忘掉那些好不容易学会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把学习当成达到目标的手段,因此,”一旦你达到自己预计的目标,就会把手段忘记了“。"只有在没有任何动机和诱因的状况下,你才会为了爱而学习,也只有这种学习才是真的学习。"关于心智。心智并不是一切。身为人类的我们创造了我们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是懒惰的、无知的。如果你考试不及格,如果你没有读很多书,知识也不丰富,这并不是无知。真正的无知是不自知,对内心的活动一点洞察力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动机及反应。“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接受、拒绝或模仿别人,他就会出于恐惧把自己定形,这种人是懒惰的,他的心会逐渐腐败,变得支离破碎。关于真理。真理是不变的吗?克老认为,如果真理是不变的,那它就落入时间的范畴,也即不变的东西是持续不断的,那持续不断的东西就不是真理。”真理美就美在我们必须每一刻都自发地觉察它,而不是延续旧有的记忆。“”真理必须在每一刹那中被察觉,因为它是活的东西,它永远是不一样的,然而每一次你察觉真理时,它总是一样的。“嗯,这里,我被克老搞糊涂了:一次次察觉真理时,它是一样的,那一次次的一样不是构成一样的真理吗,即连续的一次次使我们看到真理的不变,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克老认为,真理就是生命,真理与生命是恒变的。”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经是个死人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还不真正知道什么,而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真理。“确实,我们了解的永远少于未知的,我们不停地在追寻真相,追寻真理,如夸父逐日般地永不停步。克老的理念只能部分地在现世实现,正如我们不能人人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我们不可能也难以摆脱自身的局限性去做一个克老所说的真性人。我们能做的是努力去接近。以上。

从此回不去

很幸运在20多岁的时候能够读到它。还是在单位图书馆角落里找到的一本旧书,同事捐的。可以说是一个拐点,后来我到网上一口气把他老人家所有的中文出版的书都给买了回来,我要做个好人。

一本大师与青年对话的书

这本书讲了克里希那穆提与其听讲者之间的问答,书中涉及到了哲学、灵性、内心及外在表现的内容,主要讲到的哲学内容并不是很深次的,适合大众读者,但是个人对于这方面的书籍并不太感兴趣,觉得这位大师有时候说的话并不是总是对的,或许不同的人经历不一样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吧!!

筆記整理及摘錄。

⊿生命並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而已,生命是極為廣闊而深奧的,它是一個偉大的謎,在這個浩瀚的領域中,我們更有幸生為人類。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舊失去了生命的整個重點。⊿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們通常只準備瞭解生命的一個小角落。 ⊿真理不在任何人為組織中,而純屬個人了悟,一旦落入組織,人心就開始僵化/定型/軟弱/殘缺。⊿除非教育能幫助你瞭解廣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否則教育是沒有甚麼意義的。⊿越加仔細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越有能力過真正富足的生活。⊿真正的生活需要極大的愛,需要對寂靜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卻又保有赤子之心。⊿如果你能從年輕時就革新,在你年長時,還能保持你的不滿,並帶著喜悅的活力及深摯的情感,那麼你不滿的火焰就會帶來不尋常的意義。⊿你的心能容納無限的經驗,雖然飽經世故,卻又能維持單純,這才是樸素。⊿在自由的氣氛中才有愛,每個人才會感覺到極大的信心。⊿如果我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好的/正確的,是在所有情況下都不受時間限制的正確,那麼我就是一個統合的人,我就不需要規範了。⊿只有在寂靜中,你才能真的傾聽。⊿從某個角度來看,知識是必須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知識就變成了障礙。⊿只有當你的心不被偏見束縛時,它才能發現真相。⊿如果你能瞭解孤獨並且超越它,你就會發現根本不需要逃避它,於是也就不在有那種追求滿足和娛樂的衝動了。⊿只有具有宗教情懷的人,才能真正地改革。⊿如果你有恐懼,你永遠也不可能有智慧。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懼;一旦有了恐懼,便失去了智慧。⊿智慧是一種無限的包容力,允許你自由地思想,沒有恐懼,沒有公式,然後你才能發現甚麼是真實的/正確的事物。⊿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所以是活在恐懼中。顯然,教育的意義應該是幫助我們活得自由無懼,不是嗎?⊿教育的意義很顯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內在破壞人類思想/關係及愛的那份恐懼。⊿瞭解[問題]而不空等答案是很重要的。⊿我們對言辭都太聰明瞭,我們以為提出解釋就已經解決了問題。⊿你從所有的事物中學習,所以你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指導者,沒有哲學家,沒有靈性導師。⊿只有在你的心非常安靜時,你才能真正地觀察,然後你的心才能對美好的食物敏感,或許這樣舊能找出和自由相關的線索了。⊿但是如果你有恐懼,你永遠也不可能有智慧。任何形式的野心,不論是精神的或物質的,都導致焦慮及恐懼。野心不能帶來清明,簡單而直接的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的。⊿活著就是去探索甚麼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當你的內心擁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時。⊿這是一個瘋狂的,完全混亂的世界,每個人都在和別人作對,極力想達到一個安全的位置,一個有權勢或享福的位置。這個世界被衝突的信念,階級意識,不同的國家主義,各種形式的愚蠢及殘酷所分割,而這就是你學著請適應的世界。你被鼓勵去適應這個悲慘的社會,你的父母要你這麼做,你自己也想這麼做。⊿我們必須創造出自由的氣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並且探索甚麼是真相,然後你會變得智慧、有能力面對及瞭解這個世界,而不只是順服它。因為你的心底深處,你是不斷在革新的,也只有那些不斷革新的人,才會發現甚麼是真理,那些服從與跟隨傳統的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只有不停的探索、不停觀察、不停學習,你才會發現真理、上帝或愛。⊿許多人在世界上是獨立自主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自由包藏著極大的智慧。得到自由就是得到智慧。⊿要瞭解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來自父母、政府、社會、你所屬的文化、你的信仰、你的上帝、你的迷信、你的不假思索順從的傳統--要瞭解以上這些,並得到自由,需要極深的洞察力。但你通常會向他們屈服,因為在內心裡,你是恐懼的。⊿真正的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其中沒有恐懼或勉強,沒有求取安全感的衝動。⊿一旦你想成為某某人物,你就喪失了自由。⊿只有那些認清這些事實的荒謬性的人,他們的心才是無邪的。如果你瞭解了這份純真,你就會看到它驚人的美感和深度。⊿有智慧的心是永不停止學習、永遠不下結論的。⊿一個滿意於詮釋的心是很淺薄的,智慧的心不會滿足於詮釋和結論,它也不是盲信的心,因為盲信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結論。⊿智慧是很微妙的東西,它沒有停泊之處。⊿所有智慧產生於對自我的瞭解。當你有愛的時候,智慧升起了。因為沒有恐懼,就是愛。⊿請不要困惑,只要觀察就好。(ex.如果我開始去瞭解甚麼是粗糙,並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它--我吃東西時的貪婪、待人的粗魯、我的驕傲自大、我的習慣及思想的粗野--在這種觀察下,當時的狀態就改變了。同樣,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變得有智慧,這份想變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為最重要的是要瞭解愚蠢是甚麼。不論我怎麼嘗試去變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覺察會把愚蠢粉碎。)⊿一個企圖變成甚麼的人,就是醜陋的、不敏感的、粗糙的。⊿如果父母及老師真正關心孩子,他們就不會逼迫他,他們會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在其中自然地了解自己。⊿如果某種經驗被過去所混涍,充其量只是過去的延續,而不是原創的經驗。⊿如果我們不了解慾望的整個重點,不了解它的結果、它的副產品,而只是嘗試去消除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個錯誤的方法永遠不可能用來達到正確的目標。如果方法是惡的,結果也是惡的。好並不是壞的反面,好的品質只有在壞完全停歇時才會出現。⊿目前教育的方針就是使你服從、配合,並調整你自己請適應這個競爭的社會。然而這不是教育,只是一種過程,將你限制住配合某個模式。⊿如果你沒有偏見、沒有歧視,如果你是完全開放的,那麼所有環繞你的事物都會變得非常有趣、非常活潑。⊿你只要觀察他們,不要批判。你一旦開始批判,就失去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就在自己與他們之間築起了障碍。 ⊿生命不是可以從書本上了解的東西,它的意義也不是從跟隨別人或通過某種祈禱就可以獲得的。⊿只有在我們是全然地活著,非常機敏、警醒,充滿觀察力,對周遭一切都有興趣,我們才能發現甚麼是真正的快樂。⊿我們的心如果執著於任何形式的舒適,這心就是睡著了。⊿重要的是,你的心必須非常簡單、樸素,只有這樣的心智才有能力做真正的思考、探索及發現真相。⊿如果你不革新只是接受你的環境,你得到的是一種僵死的平安,如果你努力去突破你的環境,你就會有另一種不再停滯的平安。⊿當妨碍快樂的事物消失時,快樂就自動出現了,你根本不必追求它。⊿如果你現在開始表達你的想法及感覺,不論你是多麼的猶豫,等你長大以後,才不會被你的環境、父母、社會及傳統所抑制。⊿我們在生活中僵化自己以自保,我們很少在長大以後還時常哭泣的,因為我們失去了童心那份不平凡的易感。⊿如果你以躲避衝突的方式來尋求統一,那統一是得不到的,只有通過衝突以及對衝突的了解,才能得到統一。⊿內在的統一是最難得到的,它代表著你整個人完全統合,你所有的言行舉止及思想。⊿只有那些有愛的人,他把自己完全忘了,才能獲得富有創意的美。當你對人類和世上萬物都有真愛時,才有內心的美。⊿你看這個世界,人們因為在不同的寺廟、教堂中膜拜不同的影子,因而各持己見,彼此對立。影子可以無數,實相卻只有一個,它是不能被分割的。實相是要直接契入的,連方法都要放下,只要落入了宗教形式,就不能契入實相。⊿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心智是如何反應的,如果你的心智對自己的活動不能覺察,你就永遠不會弄清楚社會是甚麼。因為心智就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就是你的心智的複製品。⊿你要永遠以清新的心去結識別人,而不是用你偏見、你固有的想法和先入為主的觀念。⊿關心意見是愚笨的思考方式,重要的是如實看見真相而不加意見、不加判斷、不去比較。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見,是惟一真正對美的了悟。⊿不論在此地,還是在俄國或美國,人心都是相似的,它只是在不同的天空及政府之下,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罷了。⊿除非你受的是正确的教育, 除非你有份天真的、 不凡的心信, 否则你不可避免地会被人同化,而且会在平庸中迷失。你会在自 己的名字之后加些头衔,你会结婚、养育小孩,然后一切就到达 终点。⊿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活在恐惧中的。你的父母、教者育、政府及宗教都是心存恐惧的,他们害怕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们都希望你安全地停留在环境以外文明的监牢里。⊿如果你说话的目的是要从中获取东西,那么在过程中就会感到疲倦, 你的谈话就是具破坏性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只是自我的满 足。⊿要超越心智的障碍,心智首先必须得对障碍有所觉察,你必须知道你自己心智的限制、范围、边界等,如果我们知道病因在哪里, 我们就有治愈它的可能。 如果一个人要观察心智的障碍, 那么不只是表面上的 障碍,连潜意识里的障碍都要加以观察。你观察它却不去责难, 你的心就可以超越它们。⊿生活不是这个俗丽的、平庸的、规律的东西,不是这个我们 称为存在的东西。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极为丰富,它不停 地变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永恒的活动,我们的生命就是没有意 义的。⊿如果你我每天都能洗净自己的心智, 把它从昨日的记忆中解 脱出来,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颗清新的心,一个足以应付各 种生存问题的心。⊿你必须有能力和别人讨论,要弄清楚你自己的想法是 正确的,然后要坚持到底。你必须能够坚持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即使它带来的是痛苦、折磨、丧失金钱及其他。当你还年轻时, 你必须去感受,你必须完全的放心和自在。⊿正确教育的真正作用是要帮助你成为有生命力而又敏感的 人,成为一个心无恐惧,不因为身份地位而对人产生错误尊敬的 人。⊿问题是世界上最容易的 事,但是除非问题能直接影响你,你又对它非常认真,这个问题才有意义。⊿事实上,一个有爱的人是不会任性和为所欲为的。只有爱能使你的行为正当,为世界带来秩序的是爱以及爱的自然展现。⊿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是没有空间容纳其他任何事情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你的心中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容纳丑陋、仇恨及羡妒的原因。⊿只有当我们爱的时候,我们才能自由快乐,也只有充满爱意、活力及快乐的人,才能创造出新世界,那不是政治家、革命家或少数空谈的圣人能做到的。⊿一旦我开始了解自己是什么,我就永远也不会和别人做比较或嫉妒别人了。自我矛盾会因为对自我的了解而化解,这份了解继而能带来 统合的、圆满的境界。⊿爱对它自身而言就是永恒。⊿希望有名是华而不实、微不 足道及无聊的,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做的 事,我们就想用名声来充实自己。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败坏的,因 为它教我们只求功成名就,而不真的去爱我们所做的事,因此一 件事的结果就变得比行动更重要了。⊿把自己的才华隐藏,做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 却不炫耀,行善而不求名闻,这些都是好的,你只是一个活得默默无闻却富有创造力的人,但这其中就有丰盈和圆满。⊿人心制造问题,然后心就变成问题生根的土壤,当问题在心中成形后,它就变得难以根除。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心自己去察觉问题,而不提供滋长问题的土壤。⊿如果一个人反复不停地想一个问题,不断地关心它,就是我们所谓的忧虑。⊿只有不被占据的心,才能清新地了解问题。它能以创新的角度来接触问题,而不停留在自己的记忆及传统的古老遗产中。⊿有学识的人如果不自知,是不能有智慧的。⊿你必须保持永不停息的观照、不断探索的心灵, 你必须从观察、挣扎、快乐及眼泪之中学习。⊿只要你心中有矛盾,你就不能思考,因此你必须先去除心中的矛盾。⊿一旦你开始冒险,你的心及你的周遭就会发生变化,生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满足你的愿望。一旦你能迎接生命,事情就会水到渠成。⊿人的身体迟早会死亡,但是大部分人的心智却早就死亡了。 有些年轻人的心早已变得迟钝、 沉重与不敏感。那份活泼的探索力被掩盖了,他們的心已经落入模式之中,因為人心渴望安全,所以它喜欢模仿。 ⊿我们连续不断地把心念累积起来,就制造了习惯与模仿。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将过去的意念止息,一个不累积的心,它每天、每分钟都从旧有的习性中重生,这样的心是不会死亡的,它会拥有无穷的空间。⊿只有真相才能使你解脱,带给你自由。寻找得到自由的方 法,并不能给你真正的自由。⊿一个人一旦觉察到自己是迟钝的、 愚笨的, 他就不再想做聪明状,并开始检视与了解自己的愚钝,这时候他的聪明就被唤醒了。⊿如果你开始了解贪婪的所有意义,如果你用自己的全心全意去发现它的真相,那么你就能够从贪婪及不贪婪这两种相对的层次中解脱出来;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因为你是在处理事物的实相,而不是在模仿某种应该怎么样的模式。⊿你一旦习惯于某件事情, 你的心就已经迈向了坟墓。⊿生命是无常的、恒变的,它是那么迅速、深奥,充满了无比的活力及美。⊿生命是无常的, 就像树叶从枝头坠落,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事情是持久的,永远都存在着变化及死亡。⊿只有人类永远担忧着死亡,因为我们根本不是真正地活着, 我们是死的,这就是我们的困扰。老年人已经接近坟墓了,年轻人也离它不远。⊿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 那么他已经是个死人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还不真正知道什么,而一直在发现与了解, 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真理。⊿只有一颗非常宁静的心,它不去预谋、发明及投射,这样的心智才能认识完美和圆满。⊿我们崇拜神是因为我们惧怕它,我们的心中只有惧怕而没有爱。庙 宇、祭供、念珠,这些都不是神,是出于人类的虚荣及恐惧的产物。只有那些不快乐、充满恐惧的人才崇拜神。⊿如果你能弄清楚专心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许学习这件事会变得简单许多,并且会有不同的意义。⊿专注是一种缩小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排斥的过程。如果你能兼容并蓄地倾听,不分心,也不抗拒,你的心是处在完全觉察的状态,在任何时刻都能毫无排斥地全然专注。⊿弄清楚你自己的感觉,比知道我的感觉重要多了。⊿一个人的心不排斥任何事物,因为心中有空间,而空间中的寂静就能孕育所有的思想。⊿正的无知是不自知,对内心的活动一点洞察力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动机及反应。 ⊿当你的心落入睡眠状态时, 这又是一种懒惰。大部分的人心都是在睡眠状态,他们被知识、经典及别人的话语所麻醉。他们跟随某种哲学思想,遵守某种戒律,因此他们的心变得狭窄、迟钝而又疲倦,失去了本来应有的能量。⊿因此一个人必须非常注意自己是否真的懒惰。但一个有觉察力的人,他是不可能懒惰的,即使他经常安静地坐着,观察树木、飞鸟、人群、星星及沉默的河水。⊿出自于了解的革新,是具有创造力的革新,是个人从社会限制中突破的革新。⊿社会的基础就是野心与贪得无厌。一个人如果能明白贪得无厌和野心是如何形成的,并且从其中抽离,这个人就是在不停地革新。⊿你害怕接纳你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你必须一方面让你的心从传统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 的知识与技术,这就是教育的功用。⊿我们需要的不是哲学或理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自由探索、发现及创造的心。⊿问题不在于如何变得有智慧,而是如何脱离愚笨。如果我是愚笨的却努力变得有智慧,这还是愚笨的做法。⊿只要你不停地发问,你就是在突破,但是当你开始接受时, 你的心理上就已经僵死了。所以在你的一生中,不要接受任何一 件事,你必须探索与研究,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真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它根本没有止境,这种心是不会死的。⊿我们必须和万事万物神交,对丑陋的以及美的事物都很敏感。否则还不如死掉。⊿美有形式上的美、设计出来的美和生命的美。⊿一个肤浅的心能欣赏美吗?也许它时常高谈着美,但是当它看见真正可爱的事物时,它是否能从心中流露出那份无尽的喜悦?⊿内在的善意实际上就是深刻的宗教情怀。一个有能力去爱的心,就是一颗具有宗教情怀的心,因 为它就处在实相、 真理与神之中, 只有这种心才能明白美是什么。 一个不被任何哲学思想所局限,不被任何制度或信仰所包围,也 不被自己的野心所驱策的心,必定是敏感的、警醒的,这种心就 有美善了。⊿伟大的事都是从宁静的心中诞生的,而宁静的心绝不是从努力、控制与规范之中产生的。⊿一朵水仙或是一朵玫瑰,它是从来不假装的,它的美就在于它本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只有在没有任何动机和诱因的状况下,你才会为了爱而学习,也只有 这种学习才是真的学习。⊿在了解自我中会开始自然的转换过程, 反之, 如果你想把自己改变成理想的形象,这其中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言 的,只不过是包装改变了而已。⊿信仰是诅咒,它使人分裂, 并且制造对立。只有超越所有的信仰,超越所有的不同点及相同点,我们才能得到自由,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与实相。⊿你们一旦对某些事情养成习惯,就开始陷入习惯的模式,你们的心就变得迟钝而不再敏感了,它会失去那种能够发现什么是神、美和爱的感受力。⊿敏感,它代表着你对所有事物都有温柔的感受。敏感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不因为它们是属于你的,而是因为你对万事万物的美感已经觉醒。也就是具有真正的尊重与爱的能力。⊿让你的心中充满感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你的心中一旦 有了爱,你就不会去破坏,你也不会无情与残忍,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战争了。然后你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为你很快乐,所以你不必祈祷,也不必寻找神,因为快乐的本身就是神。⊿不要光听别人的意见,不管别人怎么说, 你都必须自己发现真相。意见隔夜就可以改变,但是真理不可能被改变。⊿重要的不是形象,也不是百万人的意见,而是去了解你自己的心智的运作。⊿人心无法制造真理, 它能制造的都不是真理, 只不过是一些意见与评断。因此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真理。⊿我们不断需要被娱乐,被外在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害怕独处,害怕没有伴儿,害怕失去使我们分心的事物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庞大 的、职业化的娱乐机构,一种自动化的分心工业,也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最显著的部分。⊿因为我们内心是孤独的,所以就变成 了人生的旁观者,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孤独并且超越它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参与者。⊿孤独是一种完全与外界切断,没有明显理由而突然非常害怕的感觉。只有当你通过孤独,并且明白孤独是什么以后,空寂就来到了。那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再依赖任何人的境界,因为你已经不再追求娱乐、舒适及满足。只有在这个时刻,你的心才是完全独立的,也只有这种心智才具有创造力。⊿一个人没有能力灵敏地调整自己就代表既不是觉察也不是敏感。⊿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目的就是解放我们的心智去找寻神或真理。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的教育者了解,并且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在这份追寻上,他们也能共同创造新的教育和不同的社会。⊿冥想就是了解自己意念运作的过程,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没有自知之明,不论你有多少思想都毫无意义。人的每 一个心念都有它的含义,你的心智要能够觉察其中的含义,不只是一两个念头而已,而是每一个升起的意念。通常所说的冥想, 只不过是专注在某一个特定的感觉、形象,或是一连串的咒语上面,其实这都是自我催眠。⊿把思想减缓以及检查每个念头的过程, 就叫作冥想。⊿有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我们才会以成功或失败的观点来考虑事情。⊿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当人心不再想要填满它的空洞时, 这个空洞才会消失。⊿快乐不是因为你拥有什么东西,因为你的生命本身就有意义了。但是这个意义只有当你在每一刹那都在寻找真相时才能发现。⊿真理是无所不在的,你无法在教室、庙宇或宗教仪式中找到它。⊿宗教与传教士、教堂、 教条或信仰都无关,宗教是无条件的爱,它是慷慨,是圆善,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我们才是真正的人类。⊿天真意味着既能勇于经验,又能不累积经验的残渣。⊿人心如果能每天都把昨日的记忆忘掉,从过去的所有喜悦及悲哀中重生,这种心才是清新的、天真的,它是不受任何年龄限制的。⊿追求真理就是真正的宗教,而追求真理的人才是具有宗教情怀的 人。⊿你心中有爱, 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

纯粹说教

这本书,最早好像是在哪个书店见过。之所以记得,是因为书名很“诱人”。去年吧,出了本书,名字叫《世界在你心中》。也是克里希那穆提写的,胡因梦译的。名字同样“诱人”,所以挺想看的。有段时期,感觉特别困惑。所以想看些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冲着书名看了几本他写的书。有好有坏,这次在延吉借这本,也是想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花头”?风格跟《一生的学习》一样,讲点观点,然后回答提问。读上去的感觉很糟,像是一班主任对你进行思想教育,说教味十足,不甚喜欢。人生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很空灵的问题。可能现在的状况不是很好,没法静下心来思考。8.6.15午写于甘韦肆

追寻生命的意义

2015年的第一本书,挤了许多零碎时间才把第一遍看完~~还是蛮受启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金刚经》等书籍中都有所提及,相互印证,尤其是七个习惯里面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遥相呼应,即: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悦纳自己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对自己的理解可以从对外界的反应中得到,其实最后能左右自己的就是自己。时间匆忙,二遍再补~~~------------------------------------华丽丽的分割线--------------------------------生而为人,生命的意义何在?为财?为名?为权?有些人有目标,无论偏颇与否,而更多的人则是终日奔波,不问缘由,哀哉!作者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给我们提示了很多”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当然,权且作为一个方向。因为从不知道想到知道想是一个进步,而知道想能否想得通,则又是另外一件事情,而这,也许正困惑着芸芸众生。众生皆苦,如何得乐?克氏认为在己。己一切法门,内省或者冥思,在观察意念,在”知己“。对己不满,则妒忌生;心内挣扎,而烦躁起。当然,年轻时对这些了解有些难度,但毕竟,知道有克氏的叮咛,也是一个好事情~~~

背离的人生

克里希那穆提是位理想主义的演讲家,绝非严肃深刻的思想家。译者也曲解了他本人的意愿,将“Think on These Things”翻译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中最光荣的事”,致使我毕恭毕敬地捧起此书,读着发现不对劲,米勒这话明显是客套话嘛,也罢,谁叫米勒从来不说正经话。教育的意义在书中的定义不下十次,翻来覆去是同一个意思:即不受外界束缚的创新,也是真正自由所在。克里希那穆提说许多人在世界上是独立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我极度认同)。他又说自由存在于观察清晨投在水面上的阳光,那一刻内心涌起的没有任何缘由的宁静(这点华兹华斯兄妹可能有共鸣,到兰姆那里就会一笑逝之)。这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能抵达的最远处,一旦问题即将深入,他便浅尝辄止。他过于强调创新的独立性,认为如果经验被过去混淆,充其量只是过去的延续,而不是原创的经验。事实上,没有哪个人能活在完全不受外界影响的世界里,我们每一寸积累都来自对外部事物的反馈,我们完善旧论和推翻错论构成当下的价值观,因个人境遇不同,形成思想个体,这独立使我们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迥然各异,才是最终的自我,与创新无关。关于灵魂和理想,克里希那穆提的表态我比较赞同。灵魂究竟是否存在,他人都跟你谈起它,你就接受它的存在。理想是否有必要,他人要求你,于是你妥协,去设立一个让外人看来光鲜的理想。我们受外界影响必然,但不能被动地活着外在观念里。李普曼感叹“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地迂回曲折”。回头看的人总会惊愕于当时的一本正经是多么的荒诞不经。在谈到社会革新这个问题时,克里希那穆提回避了这个极易导向激进的议题。他用一种形而上的看似超脱实际软弱的指向——追求真理,制造一个无穷上升的想象空间,将所有人由亢奋转向虚无。显然无助于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愿再读克里希那穆提的原因。

自由的思想,不羁的心灵

有一种自由叫平静,有一种平静叫心安。这张照片中的人有着怎样深刻的思考?我们都说人有了烦恼不能解决,才会促使他思考、看书、求助他人,不达目的总觉得心里有所不甘、有所惦记。一旦找到真相获解决之道,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狂喜只有自己才知道,看了这本书,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很多困惑,仿佛在沙漠中挖到了甘泉,心情也随之大好起来。这样的书不应该只读一遍,随手摘抄下不少名句,平时翻看起来随时对比自己的行为,心态,豁然坦荡。。。。。。

百读不厌

很多次去图书馆就只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实在太好了。我第一次读他的书是几年前,那本《重新认识你自己》,当时只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借回来看了翻了几次,觉得他讲得既简单又深奥,最后还是觉得很深奥,呵呵,就没有看完。 在后来又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他的书,有好几本,不同的译者。又拿起来看,很喜欢,但始终不能安他说的做,不过在没次看了后都感觉有所领悟,过一阵子又是一样。 我觉得这是一本人人都应该读的好书。

#自留笔记#书之外,人生之中(标题党啊)

简单写下克大师反复强调了的东西:教育要让你能够了解和放下一些东西,不是适应社会,而是了解社会。开放的心才有可能是智慧的心。了解世界比企图变成什么样的人更重要。对自己的觉察。说起来就是对内的“自察”和对外的“感受”吧,反正反复强调也就那些,基本大家都懂的…关于自由的一段话:“自由并不仅止于做你喜欢的事,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先要了解什么是依赖。你知道什么是依赖吗?…但是还有一种更深地依赖必须要认识清楚,才能获得自由。那就是,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你明白依赖别人得到快乐是什么意思吗?这不只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这么高的豆瓣评分与其说是因为书提供的答案有多精彩倒不如说是这些人类共同的疑问带来的共鸣有多大。大部分内容都是问答形式的,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每次克大师都会对问题本身重新定义和质疑,这种解题方法你可以说是破除你的偏见也可以说构建一个自己的定义体系来解答问题,不管怎么样,都是非常有趣的,你既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和其他人辩论,也可以意识到定义问题有时候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好吧,其实我着实是对心理自助灵修之类的书有着很大的怀疑,除去知易行难的部分,总是会有“这样都行?太容易了吧”的想法,间或还有“要这样敏感的活着早就被现实碾碎好多次了”的念头,所以..各种偏颇难免,出于对也许我没有参透的玄妙的敬意,还是打四颗星了。毕竟,开放的心才是智慧的心哟亲~~

人生中需有的

以下的或书摘或感触.混乱不堪.---------------------------------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的结构.如果做事的目的是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滋生骄傲.而丧失称赞=丧失动力.做的事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愉快.因羡慕而嫉妒,努力不去嫉妒也是嫉妒的一部分.饱经事故却又保持童真.以清新的心去结识别人.任何形式的拒绝就是分心或不专心.恨自己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无聊起源于孤独,超越孤独而达到空寂.爱,坚持是困难的.美在于原来的样子.摆脱偏见的束缚才能看见真相.把动物圈起来养跟把人丢进监狱等同.因为内心是空的所以才希望被填满.在错误中看见真理,在真理中看见真相.什么事都不做,静心坐着,觉察心念.不要阻止念头的跳跃.大多的不满源于欲望.不满带来清明思想,不再盲目追随,不断质问,其中产生洞察力.对生活的喜悦,深刻的感受,对事物的热情,带来新的秩序.野心,更高的权力,更多的金钱产生冲突.爱你所做的事.永远的学生,万物为师.不断的学习.美德是不可学习的,必须发自本心的.感受-真相.不要变成机器,公式化,理所当然.情绪得不到发泄,继而发生转嫁.爱,包容一切.不是只爱个体.思想根据经验而来,经验经过记忆而来.仇恨形成了不同的合作.快乐察觉到时意味着失去.单纯的观察而不批判.过分重视会有疲倦的心.太过于执着,会形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因为恐惧所以黑暗.-----------------------------------当生命在时光中走过时,当中的体验成为一种果实.而我们身上增加的是岁月的痕迹.心灵上的成长多少是会有的,但不知道是哪一种成长而已.你不是我,而我也不是你.即便经历相同的时间,但是人的环境不同,心智不同,态度不同,感触自然不可能相同.所以可以说的仅是我理解你而已.而理解是否要建立在对方将事实及感受告知你之后.时常忽略生活中小事在心中的倒影有多大有多重.久而久之,才由自己的行为中发觉影响有多重而有些则还未发现.

读完本书前两章 我有几个问题 请大家帮我解答一下

1.作者最开始提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而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是不是说明作者的观点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想法?2.克氏教育我们不能有理想,那样你失去了自由,但是学校里要教育我们说要做有理想的新人啊?3.我非常赞同人不应该有恐惧,没有恐惧才会有爱,但是生理需要对我们来说难道还不恐惧吗?4.作者的观点和庄子很相似啊,如果把这种自由引入婚姻,是不是乱套了呢?

思想家

书很长,不过完全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而且很多地方有共鸣。本来开始读的时候看见倒数第二章是说不要让脑子里的充满你的心。所以坚持读下去。想读到那一章能发现点什么。但是发现书中讲了很多小鸟小河小树的内容。倒数第二章也没有我想读到的东西。不过全书的内容完全没问题。很客观没有偏见。下面是摘要。你可能非常聪明,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但是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深刻的感受力,你的理解力就像是一朵没有香味的花朵。人的心念会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但是它不能追逐爱,爱必须自己来到心中。爱一旦存在,它就没有感官的或神圣的分别了,它就是爱。这就是爱不平凡的地方,它是惟一能完全领会整个存在的品质。只有对周遭一切事物保持敏感,才能开始进行不同方式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永远不会被我们的条件限制。你我都必须自己去了解,我们可以做得到,只有在我们是全然地活着,非常机敏、警醒,充满观察力,对周遭一切都有兴趣,我们才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技工并不是创造者,而世上却有愈来愈多的技工——那些知道做什么及如何去做的人——可是他们不是创造者。穷人不会去革新,因为他们没有精力或时间去思考,他们已经完全被生活占据了,他们需要食物及工作。但是你们这些有闲暇时间的人,为什么不利用空闲时间、运用智慧去革新,你们为什么不革新?你们为什么不弄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社会、真正的社会,并且建立一个新的文明?穷人显然不会去做这件事,所以必须由你先开始。我们并不是在讨论富人应该为穷人放弃什么,不论他们放弃什么,都不可能满足穷人的,这根本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是你们这些生活小康、有机会去发现智慧的人,你们是否能革新并创造一个新社会?新社会必须靠你来形成,不靠任何其他的人。你知道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份革新的精神,这股去突破、探索的冲动。这份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的反叛就像那种由野心家或聪明人带领的反叛,它总是被过去所限。这不是反叛,不是革命,而只是一种强化的行动,一种在模式中较为勇敢的奋斗罢了。真正的反叛,真正的革新,乃是突破旧有的模式,像模式外去搜寻答案。你必须对自己所有的活动觉察,对你的思想和感觉都能觉察,这就是教育,不是吗?因为如果你对自己能完整地觉察,你的心才能变得非常敏感而机警。人心总是被某些事情占据,就像母亲担忧她的孩子们,像家庭主妇担心她的厨房,或是像政客担心他在议院中的声望及地位。然而一颗被占据的心,是没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的,你看得出这一点吗?只有不被占据的心,才能清新地了解问题。只要心是被某些事物充满与占据的,不论它是家庭主妇的心,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心,它都是渺小的、琐碎的,不论它应付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它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反之,不被占据的、有空间的心才能应付并且解决问题,因为这样的心才是清新的,它能以创新的角度来接触问题,而不停留在自己的记忆及传统的古老遗产中。你必须保持永不停息的观照、不断探索的心灵,你必须从观察、挣扎、快乐及眼泪之中学习。社会并不想要那些灵敏、锐利、具有革命性的人,因为这种人不可能适应社会既有的模式,他们会粉碎旧有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希望你的思想合乎它的模式,也就是为什么你们所谓的教育总是鼓励你们去模仿、跟随与顺服。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将过去的意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保持清新,而不会腐败,或被黑暗的思绪所吞没。如果一个人摆脱了所有想要“变成”什么的欲望,就会进入完全不同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是没有时间的,也不为了满足什么而思考,它存在的本身就圆满了。然而如果有种心智,它没有围墙,也不被自己的拥有物、囤积物或是知识所拖累,一个不受时间限制,也不怕失去安全感的心,对这种心智而言,生命就是不寻常的。这种心智就是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是无所住留的。大部分的人心都是在睡眠状态,他们被知识、经典及别人的话语所麻醉。他们跟随某种哲学思想,遵守某种戒律,因此他们的心变得狭窄、迟钝而又疲倦,失去了本来应有的能量,如生命之河一般充沛汹涌。一个充满野心、追寻某种特定成果的心,并不是真正活跃的心,也许它在表面上很活跃、很积极,整天追求着它想要的东西,但是实际上,这颗心因为失望而变得沉重、沮丧。心中有爱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事,我们要谈论它、感受它、培养它、珍惜它,否则爱很快就会耗尽,因为这个世界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你注意一下,你会发现世界上的人类愈来愈被外务分心,他们愈来愈世故以及世俗。各式各样的娱乐、数不清的书籍、报纸上整版的体育活动,很显然,这一切都代表着我们不停地需要被娱乐。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空虚、无聊与平庸的,我们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改革,做为逃避自我的方法。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大部分的人有多么寂寞?为了逃避寂寞,我们跑到庙里或教堂,我们打扮自己,参加社交活动,我们看电视、听收音机、读书等等。爱才是世界上最实际的一件事。爱、对人好、不贪心、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这一些都是非常实际的事情,它们会带来一个实际的、快乐的社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脸上还带着微笑。观察自心,你会发现从早到晚心中如何充满着挣扎,你的能量都在这种挣扎中浪费了。如果你只解释自己挣扎的原因,你会迷失在解释中,你的挣扎还是不能停止;然而如果你非常安静地观察自己的心,不加以任何解释,如果你只是让你的心觉察它自己挣扎,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已经进入完全没有挣扎的境界,你所拥有的就是不可思议的警醒。在这种警醒的状态中,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没有大人物小人物之分,也没有上师弟子之分,所有的不合理都消失了,因为你的心已经完全觉醒。一个完全觉醒的心,就是喜悦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根据成败来决定事情的。但是很不幸的,世界上有智慧的人太少了,也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一切。有智慧的人真正关心的是看清真相以及了解问题,而不是从成功或失败的角度来思考的。只有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我们才会以成功或失败的观点来考虑事情。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只要你还需要别人来爱你,你的心中就是没有爱的;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你就是丑陋的、残忍的,那么你又为什么应该被爱呢?没有了爱,你就是行尸走肉,当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要求被爱的时候,他还是僵死的。反之,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永远也不会要求被爱,你永远不会拿着乞丐的钵去请别人填满,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追随上师或是其他上百种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我们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全世界的教育都在把我们训练成简单的技术人员。我们学习如何设计飞机、如何铺路、如何制造汽车或如何操作最进步的核潜艇,然而在所有的这些科技中,我们却忘了自己是人类,这意味着,我们企图用脑子里的东西来填补我们的心。如何找到一种生命态度,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收音机、汽车、飞机能和包容这一切又能提升这一切的某种东西结合,这才是教育。换句话说,教育必须从宗教开始。但是宗教与传教士、教堂、教条或信仰都无关,宗教是无条件的爱,它是慷慨,是圆善,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我们才是真正的人类。如果我们不通过对真相的追寻,圆善、慷慨或是爱永远不会来到。知识有个特点,你也许知道得很多,收集了大量的资讯,但是一个被知识覆盖、被资料拖累的心是不可能发现真相的。也许你可以通过知识和科技来利用一些新的发现,但是“发现”这件事情的本身才是具有原创性的,它是和知识无关的心智中突发的东西。这种爆发性的发现才是最重要的。物质上也是同样的,人类通过渐进的发展逐渐在物质上演化,然而他到底从何处得到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不同领域中的伟大发明家、探险家及发现者,他们一定有巨大的能量,但是我们大部分人的能量都非常有限,不是吗?只有具有宗教情怀的人,才能真正地改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得到这份情怀,只有这个方向才存在着我们的救赎。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因为那将使你永远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你心中有爱,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因为爱是永远不会追求成就的,它也永远不会陷入模仿中。但是如果你只是任意做一些你喜欢的事,那并不是你真爱做的事。发现你真正爱做事,需要很深的专注力及洞察力。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

关于热爱

我们从小便被耳提面命道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们也理所当然得热爱着,没有任何理由,仅仅因为这是家长、老师、领导们所说的。但事实上,我们从小到大内心深处往往是存在着抗拒,我们多是热爱更好玩的游戏,热爱更长的暑假,热爱更有趣的漫画,这些却有理由,仅仅因为这是自己的真实想法。热爱什么并不需要任何权威的教导,只需要自己亲自去发现。绝妙讽刺的是,一方面,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怎样去思考自己应该热爱什么。它既没有培养我们的兴趣,也没有树立我们的精神,学习完全变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一旦达到目的,我们就会把手段忘记。另一方面,物欲横流的社会却诱导着我们“应该“去热爱什么。关键不在于社会的评价标准如何,而在于我们已经接受了这种标准,愿意对于权力、地位、财富的一味热衷。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这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内心的空虚必须要以外面的评价、物质的充足来弥补。热爱不应当成为一种达到所谓的成功以显示自己有面子的工具。一旦对某件事情热爱,是不会计较成败的,因为过程就是最大的享受。现实中,被教育麻木和被社会强迫了的我们,早已没了小时候对外界事物的热爱和好奇。理想早已被社会冲得支离破碎,大多数人仅仅是热爱一份稳定的工作,热爱一套房子,热爱一个美满的家庭。这并没有错,但是除开这些基本的诉求外,有多少人去思考过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的热爱?又有多少人坚守住自己曾经的热爱?热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同的热爱赋予了自己不同的人生意义。因此,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才是自己最热爱的事情,而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必须能够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即使它带来的是痛苦、折磨、丧失金钱及其它。诚如作者所说,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自己所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交战。只有这样,自己的内心才会富足,生活才会充满着极大的喜悦,才会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

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看了之后心脏受不了啊!!

体会爱

以下概括了一些作者的观点。只要有爱,就能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需要自己思考,去感受才能成为一个有爱的人。不能将有爱作为目标,一旦爱成为了目标,爱就不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爱了。爱是在观察,摸索中体会到的。恩,还是不怎么明白。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吧。

需要爱,因为内心有恐惧~

用评论这个词语真不太合适,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评论,很多地方并没有想他一样感受到那种宁静,不过没关系,他说过,我们的心要敏感,要表达,要发现。在他没有出书前,也许和我们一样,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心想事成,如何能让自己生活的自由开心吧。不知道曾经看过什么书,上面说,如果女人过了25岁还有人说你单纯,那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当我过25岁后,一直很努力,做事严肃认真,为人固执谨慎,力求给人稳重,成熟的映像。但是私下确是整天胡思乱想,稀里糊涂,一直以为自己隐藏的还不做,偶尔和自己关系好的朋友也是一些心地善良的直肠傻瓜也会提醒自己说:想你这么生活的人不多了,需要很多勇气~。那时我都当赞美了上周和朋友吃饭,一不太熟悉的异性朋友在聊了一会男女恋爱观后,突然来了句:你。。。。你。。。。你这思想太传统了,太单纯了。我的旁白是:您老是说我蠢嘛?但是嘴巴上说:?是嘛?为什么这么说?他来句:以你这岁数和经历,不应该这么想了,即使没亲身经历,听多看多也该了解的差不多了~。。。。。。。。。。。。无语,因为我对男人太不了解,还在天真的相信爱情~相信多数人心地善良渴望被爱~相信有人因为良心因为爱去决定一些事情。之后我很想写日记,想诉诉苦,结果不了了之~今天居然看见 克里希那穆提 的内容里又一段描写 天真和年龄无关的论点,心里一下就释怀了~原来我只是把天真的定义弄错了~我以为天真就是傻,天真就是容易骗,其实天真只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勇敢经历,却从不下结论的人生态度。天真,有什么不好?单纯,有什么不好?一切,开心就好~

心经

也许我们缺少伟大的天才气质,所以生命中的困惑大都自生自灭。像Good will hunting中Sean对Will那种对灵魂的涤洗,八成平凡如我,Soul mate难求。也是在不停叩问人生的时候偶然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翻看了目录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因为这些问题,无论答案如何,都对我非常重要。所以费些周折的引述一些如下—— 1。教育,除非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否则教育是没有意义的。2。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恐惧和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3。倾听,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又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同时保有赤子之心。4。不满,在年长时还能保持不满并带着喜悦的活力,那么不满的火焰就为你带来不寻常的意义。5。内心之美,若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虽饱经世故,有能维持单纯,这就是朴素。6。天真的信心,若你能突破你所属的社会的牢墙,你会得到不被傲慢污染的天真,这就是天真的信心。7,心念的更新,若时刻将过去的意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保持清新,不回腐败,被黑暗的思绪吞没。8,生命,生命的真相如河流,永远在追寻,探索,推动,泛滥,穿透每个裂缝。9,宗教,宗教情怀就是对万物的敏感,缺少内心的善意,一切美的外在附属只能带来肤浅,世故的生活,使没有意义的生活。10,学习,只有不被偏见束缚,才能发现真相。11,独处的必要,若能了解孤独并超越它,就会发现不再有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12,不费力的生活,若我们都能了解奋斗和冲突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就能毫不费力的生活,并快乐。13,心智,心智不是一切,只要你是用脑子里的那些东西填满你的心,你的人生就注定是空虚的,丑陋的。(Sean在河边对Will说的一番话,让每一个躁动的年轻人心灵振颤——你也许知道每一座教堂,但是从未仰望过它的穹顶,你也许背下莎士比亚所有14行诗,却从不了解爱情,你也许懂得所有的女人,但从未在任何一个的旁边醒来。。。你的头脑洞悉一切,但那不是生命的意义。。。)14,真理,只有具有宗教情怀的人,才能真正改革。这有这个方向才存在我们的救赎。其实,很多智慧箴言都是一些Does&Donts,tell u why but without how,这本书的哲理也在于告诉我们生命的原色,改变却浸在你自己的体会之中(这是我后来感觉到的),如果生活也像卖菜一样经营有道,那么生命的真谛就功利化了,于是功利化了,自然生命的真谛也无从寻找。后来和朋友交流,竟然人家最近研究班若菠萝密心经,还为我引述了一段,告我说也如这般醍醐灌顶。可是愚钝如我,当时还真没看大懂那些译后仍然晦涩的原文。那么,这本书也适于对生活有一丝犹疑的人们阅读,当作简易本心经即可。这本书的作者,克里希姆纳提也是一位印度人,看来印度人在通灵方面造诣非浅,他被誉为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怎么理解这本书,怎么理解生活,也许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不是一本心理辅导手册(不可避免的,这样的目的将会由于你的急功近利而带来困扰)。只希望,平心静气的,读后,感到一些愉悦和释怀。

我的爱情观

关于爱情,对于人格不独立不健全的人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对于他们来说,爱情只是一种自我满足和无止尽索取,即使懂得付出也是需要回报的。我们在初始阶段有的只是情,而我们也会对很多人产生情,也就没有专一一说。自由与爱的关系,如果以爱情的名义束缚控制对方,那就也不存在爱了,所以自由与爱是共存的。关于敏感,对所有事物保持一份敏感的心,一份同情心,一份纯然的爱,如果没有那是很可悲的,如果没有这份敏感你的心也是十分空虚的。什么是美,女为悦己者荣,士为知己者死,你能欣赏对方的美,那对方就是美的,你懂得欣赏我,那我就是美的了。关于孤独,已经谈得不能再多了(此处省略一千字),你懂得欣赏我,愿意与我建立一种关系,在与你在一起的时刻,我此刻不觉得孤独了。

有机会一定再读一遍

教育、学习、自由、爱、天真、平等、生命、独处、开放﹍这就是本书的关键词。是不是觉得很没劲?等你读过这本书你就会觉得作者真的很牛,这么些大而宽泛的命题,他都能够给你娓娓道来,一点不觉得唐突。通篇读来,作者克氏对生活的体味确实很深刻,很能够引人深思。不过我这一遍读得有些快,很多地方都没有认真思考,希望什么时候心静下来的时候再慢慢读一遍这本神作。

不知道中国的大环境下能做到的人有多少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才读完,毕竟不是小说,所以驱动力不是很足。克里希那穆提的观念基本上就是爱,不盲从,追寻内心,变革世界。当前社会已从早期的互敬互爱发展到了一个互害型社会,身边的很多小事都可证实:前方的汽车打右转向灯欲变道,后方的车多数都会加速来阻止;有人在街上求助于人,被求助者第一想法就是防范。在这样的社会,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心基础去爱陌生人。克氏尊重真正的教育,而不是那些教导你适应社会,寻得谋生技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内心所想,开启心智,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活动,去奉献一生,坚持不懈。克氏教导人们不要盲从任何宗教,任何说教,任何告诉你应该怎么怎么样的宣传,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用爱去指引。也许克氏的想法太超前了,当前,既有为非作歹的人用谋得的利益去贿赂佛祖寻得内心的救赎与保佑,也有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无处告诉的人去乞求佛祖的庇护,个人的心灵是否有爱,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理解自己,悦纳自己,获得自由

今天花了一天把此书看完。当时正在写日志,却发现不知从何写起,但一定是满腹委屈的。翻开此书,便开始逐渐宁静下来。当一个智者慢条斯理地告诉你,你需要悦纳自己时,你怎么能不慢慢平静,看看他到底怎么说,看看他要怎么让我接受我自己。他首先告诉我,我为什么会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源于我的野心、争夺之心,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赞扬;这一切的欲求不是内心真正的声音,而是社会、重要他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告诉你的,形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是我们努力学习的知识,都是一种代表了传统经验的障碍,横亘在“我”与真相之间。于是,我丢失了快乐,在争取他人的肯定、争取社会的权力、甚至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然后他告诉我,怎样才会快乐。哦,不能这么说,这么说仿佛快乐也成为了目标,当以快乐为目标时,快乐便不存在了,反而成为一种痛衡量的手段。快乐是在你悦纳自我,感受世界,心中有爱之时,不期然而至的。快乐的人是悦纳自我,另一种说法就是并没有想要改变自己去成为另外一个人:我就已经很好了,我有足够的正能量,因此不用在环境中、他人身上再去攫取什么。他还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状态,有条理的思维——精确、清晰、博大精深,最重要的是这是不费力气的。如一朵美丽的花,柔软、芳香、可爱,重要的是她开得自然,而不是刻意地雕琢而成的。而这种不费力气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每时每刻的念想的感受、觉察。有一点“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味道。他说这样的人有着敏感、深刻、时刻在内心自我革新的感受。所谓敏感,就是能够感受自然之美、体贴他人的情感、不粗鲁;所谓深刻,在于不仅能觉察念想的外部,更能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其他人是如何影响这种念想的;所谓内心自我革新,在于始终能保持一颗天真的心,不受已有惯习的束缚,从而能越发地接近真相。这也叫做开放的心灵。开放的心灵,其实也是他所说的,通向自由、创造力的途径。在倾听时,是专注的,把心放空,是为了真相而听,而不是为了验证自己已有的观点而听。不仅是听别人所说的观点,更要听寂静,感受语言之外的意涵,去感受自己的心的反映。如何觉察自己的内心,那就是观看它,一个一个地如默片般播过。不要评判,只是去理解。慢慢地心就会静下来,慢慢地就会悦纳自己。在理解自己的愚笨、丑陋、卑鄙之时,智慧、美丽、高尚也将不期而至。回到他最重要的观点,他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心中学到很多,而不是借助朋友的观点、圣人贤者的观点、社会的观点。而是自己的心的反映,在面对世界万物、在与人的关系中去得到体悟。先想想,自己的心到底在想什么。他认为心便是社会、便是自己。心是社会结构塑造的,也是长久以来自我经验的结构。何必假以他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最终只有自己的。

停下来

在疲于奔命的时候,尽管前面有欲望和梦想,后面有责任与回忆,偶尔,我们还需停下来。深深地吸一口当下的空气,静静地观赏一片绿叶,或者一只忽然从草丛里冲出来的小猫。看缓缓而过的江河上温柔荡漾的波纹。生命会在瞬间变得简单而生动。晚上看书看得累了,便走到书柜前翻本闲书休息一下,《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但却没有从头到尾按顺序地读过。“宗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一种像河流一样的爱意,永远鲜活、流动。在这种境界里会出现完全不再有任何追寻的时刻,这种停止追寻就是另一种不同境界的开始。这种对于神、真理以及圆善的追寻,不是人为培养出来的美德和谦卑,而是超越人类心智的发明和小把戏的追叙,它意味着感受、活在也存在与那种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宗教。”克里希那穆提如是说。这种心灵读物不必每天都抱着不放,如果,你还留恋着尘世中亲人的温暖、情爱、美食,漂亮的饰物,那么,且放心地去享受它们吧,只是,偶尔,在疲惫的时候,停下来,把书拿出来,读一两句,这样的心灵指引,就如暗夜里的灯,可以给你一个方向,以及清醒的愉悦感。读懂了,就如充了电,我们又充满能量地去面对斑驳不堪的生命,带着微微的笑。克里希那穆提,记住他的名字,如同记住这本书一些话,比如“许多人在世界上是独立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自由包藏着极大的智慧。得到自由就是得到智慧,不过只是希望自由并不能带来智慧。”,又比如“真正的无知是不自知,对内心的活动一点洞察力都没有。”等等……这本书可以慢慢读,在需要向导的时候,只可惜这本书用问答的体例而编,有些问题,如“有钱人为何骄傲?”;“人类为什么打斗?”;“富人是否可能为了穷人而放弃他们拥有的许多东西?”;“我们生病时,父母为什么不停地担忧?”让人有点无语,这也是我没有全部通读的原因。

玄谈人生散文诗

克氏的智语,适合在本身的状态比较平和开放的情况下读,甚至可以当作一本散文诗来读。几乎全部是玄谈,却不乏尖锐的直指核心的见解。对于心灵急症的人来说,这本并不能救急。但假如是在长久的慢性折磨中,如同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地望向窗外的绝望心灵来说,这是一本能够令人更沉静地思考下去的书。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是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这位大师具有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据说可以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我是在高中时开始读这本书的,由于每个年龄都会有对人生的新认识,今天我再次认真地读这本书时,又有了一些思考。人们都说人有了烦恼不能解决,才会促使他思考、看书、求助他人,不达目的总觉得心里有所不甘、有所惦记。我在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来往,灵魂的有无,焦虑和恐惧从何而来,而快乐与自在又到那里去了?这些问题不是一时甚至一世能够解决的,而这又是不能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教育的本质正是帮我们了解人生,引导我们找到人生的真谛于真理。而现今的教育都试图将我们训练成各式各样的技术人员。我们在运用和享受科技生活时,却忘记了自己是人类,我们实在用脑子里的知识填满我们的心。这样的心又怎能解答自己关于人生的疑问呢?所以,我要花些时间想一想这些事。注:[ ]内为各章题目,——后为题记。[有条理的思维]——你有美德,你的思想就会精确,你整个人就有条理,这就是美德的功劳。什么是生活的喜乐?克氏在回答时讲:快乐不是你能去寻找的东西,它是一种结局、一种副产品。如果你为快乐而追求快乐,就是没有意义。快乐是不请自来的,你一旦察觉到自己正在快乐,你就已经不快乐了。克氏经常在文中发问: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地去体会沉默的美?你可曾让你的心思漫游,不去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是扩大地、宽广地、深入地探索、挖掘?曾经,在我小学六年级时时常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从无限的宇宙---蓝色的地球---大陆---行政区域划分---地大物博的中国---首都北京---丰台区--西罗园---小学---中队---小组--你我他--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我觉得这一切是那样的神奇,一切从混沌、虚无走到我确实存在的生活里,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对于这种穿越时空,虚幻与真实的奇妙心理,我惟有敬畏之情,却不愿远离这种感觉。那时我能记起的第一次神游,不算是探索,只是捉摸一下宇宙与人,就让我感到无限奇妙。[内心的美]------若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虽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朴素。“美包括了美的形式,但如果缺少内心的美,只剩下感官对美的形式的欣赏,心将导致堕落和崩解。当你对人类和世上万物都有真爱时,才有内心的美。在这份爱中,才会产生极大的关怀、机警和耐心。”“很不幸,我们大部分人都愈来愈像技工:我们通过考试,谋得不同的技术去求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去注意内心的状况,必将为世界带来丑陋及混乱。”我也有这样的感触,比如第一节里我讲到小时候的那次神游,而随着自然科学知识的增长,那种奇妙的感觉越来越少。因为我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对知识的收集和应付考试。“世界的状况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现况的投射,我们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处在混乱之中,我们贪婪、占有、嫉妒、苛责于人。”的确,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所谓的科技文明,其实不过是工业化机械化,以及刚刚萌动的科技之光所带来的种种利益。社会化的人类各司其职,扮演着个人的角色,却好像假面舞会。在面具后隐藏着不安,渴望,获得,占有,侵略等等欲望的火焰。戏服里的心却因缺少关注而日渐枯萎。医者仁心,现代医学分科细化到无以复加之境。我要先扪心自问:如何才能避免成为人体修理厂的一只机械手臂。只有我的心平静如湖水,可以感受落叶引起的涟漪时,我才能敏感到体味生命,才能对受伤的身体和心灵做到最大限度的关怀。[服从和反叛]——真正的反叛,真正的革新,乃是突破旧有的模式,向模式外去搜寻答案。“突破传统及权威的围墙,把约束思想的限制抖脱.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帮助你看见心智被囚禁的围墙。”“心智创造了目前的文明,追随传统的文化及社会,而你如果不了解自己,只是以这样或那样的身份来反叛,意义就不大. 自我认知是如此重要,如果能对自己完整地觉察,人的心才能变得非常敏感而机警。”“克氏的语录中,总讲到这样一个场景,自己一个人坐到大树下或河边坐下,静静地观察自己的念头,只是像看电影一样审视自己,不妄加评判.克氏说那时非常有趣的,比看任何影片都有趣,因为你的心是全世界的余产,它包括了人类经历过的所有经验。”对于以上观点,我也有同感,不过我是通过记日记来观察自己的心路历程。从小学开始,我在老师的要求下开始记日记,后来断断续续地记一直到现在。每当翻看以往的日子时,都会有一些感想,比如多年来对友情的渴望,曾经的困惑和今日的豁然。我不敢说自己的心包含了所有经验,但从日记中确实能看到我的成长。从懵懂到叛逆,到循规蹈矩,再到高一层的叛逆,以后还将继续着周而复始的禁锢与突破,直到生命终止。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也在更广的时空跨度上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颠覆。[独处的必要]“如果你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我们的生活的确如克氏所言“我们不断需要被娱乐,被外在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害怕独处,害怕没有伴儿,害怕失去使我们分心的事物”。我记得小时候,曾经认真对姥姥讲,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孤独。从我的日记里也可以看到一串寻找朋友的足迹。我很少独自外出,更没有一个人生活一段时间。随着心智日趋成熟,我越趋发觉生活中需要有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周国平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而身居闹市之中,处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大部分人都陷入了学习或是工作以及家务中,当我们一有空闲就会拿起严肃的书、打开电视、拿起电话,总会尽量找事做。可见,我们很难想到独处一会儿。而你若有意识的排除一切分心的念想,直面自己的内心,也许还没有享受的孤独就已经从那种空虚的痛苦中逃走了。几年前当我思考何谓“享受孤独”时,我以为是沉浸在书香之中而不为世事所扰。而今,才领悟到“直面孤独”是排除外在的一切扰动,只是安静地观察外界和内心的活动而不加干扰。克氏常常讲一个人独自在林间漫步,只是安静的走,感受自然与自我。我们也许没有机会经常走进自然,也许生活的环境很嘈杂,其实只要有心,还是会遇到独处的机会。比如,清晨在上学的路上,阳光明媚,树影婆娑,树梢上飞鸟着陆婉转鸣叫,我会停下匆匆的脚步,抬起头在树叶中循声观望“歌者”的真容。只需一小会儿,在那种毫无杂念的状态里,快乐油然而生,只是我并不会意识到。当然,这种短暂的心灵小憩时不足以进行所谓的内在的整合,即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从而使外来的印象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要想真正达到享受孤独的境界,还需要更多的修炼。[生命的河流]世人对“恒常”的追求与生命的无常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因此我们会对死亡产生极大的恐惧。我们害怕失去我们熟知的事物。“生命的实相就像河流一般,永无止境地往前流,它永远都在追寻、探索、推动、泛滥,穿透每一个裂缝。”而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希望这种无常发生在自己的人生中,我们追求安逸、稳定的生活、工作、家庭和伴侣。正如克氏所言,我们所积累的生活阅历和资本无非是逐渐“围城”的砖石,渐渐的我们就远离生命的河流,成为一潭死水。在这种追求永恒的过程中,生命很快就会停滞,不再开创,也没有互动,而逐渐萎靡腐败。我们究竟为什么害怕死亡?有人说恐惧来源于无知或者是未知,而“死亡”简直就是不可知,它的不可经验性决定了它永远那么神秘。然而,克氏却说,恐惧来源于已知。“由于我们不想失去熟悉的东西,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著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而并不是不可知的事情。因为,未知的世界不是已知的心智所能理解的,但这个充满已知的心智却告诉自己说:‘我要结束了’,所以死亡才令他那么恐惧。”如果坦然地把死亡当作事物的结束,当它来临时,就完结了,没什么眷恋与担忧。那样的话,也就不必为已知的事物而担忧,不必追求所谓的永恒。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从围城的禁锢中解救出来,重返一往无前的生命之河,去探寻,去碰撞。当我能够完全活在当下,而不对未来担忧,也不将这一分钟的不快带到下一段时间时,我就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如河流一般流淌,如此自由而美好。[不费力的生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了解奋斗和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气生活的人。这不代表你是呆板的、停滞的、愚笨的,相反,只有那些非常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从辛苦和奋斗中解脱。”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向着人才的金字塔顶上爬,从很小开始就要学会与人竞争,总要与别人比高低,就难免产生嫉妒和贪欲,这就使我们的内心不得安宁。除了和别人比,我们还同期望中的自己比,期望中的自己也总是比真实的自己更有才华,更有权力,更有名望,更富有,更美丽。而这样就必须不断地奋斗。而克氏说:“我想就是这种费力的态度毁了我们,使我们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奋斗中。记得初中时,老师为了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每次考试后把名次张榜于墙壁之上,还要求大家定下自己的赶超目标,争取下次考试有所进步。当时,我实在想不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我就表示:做好自己的功课就好了,根本没必要和别人比来比去。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停止对自己施加压力,我的内心总是期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种期待中,我会努力、奋斗去求取更好的品德、更多的知识、更美的举止……而克氏说:“一个不停地要求‘更多’的心,使没有智慧的心,它是平庸的、愚笨的,因为这种要求更多的欲望,暗示着你已经落入了社会的模式,落入了不断的挣扎中。”确实与他所言,我身在象牙塔中怀着几分恐惧与忧虑想到自己也将被社会大熔炉所吞噬,被生计、职业、人际和无限的欲望包裹,不得自由。问题在于,我可以走入社会而不被欲望缠身,而如果我努力做到‘不被欲望所扰’,那么我已经进入欲望的漩涡。所以要做的还是观察心念的动向,即时它时刻都在挣扎,即使无数的‘更多’袭击着它,也不要强迫心念的更新,而是静静的观察,不要陷入为什么会这样的求索中,只是看着,这样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停止斗争,归于平静。[心智不是一切]——只要你是用脑子里的那些东西填满你的心,你的人生就注定是空虚的,丑陋的。有这样一番话,让我的心灵振颤——你也许知道每一座教堂,但是从未仰望过它的穹顶,你也许背下莎士比亚所有十四行诗,却从不了解爱情,你也许懂得所有的女人,但从未在任何一个的旁边醒来……你的头脑洞悉一切,但那不是生命的意义……本书信息:《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 著 叶文可 译 群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005年2月第2次印刷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喜乐:你也许想嫁给最有钱的男人,或是娶最美的女孩,或者通过考试,被某人赞美,你认为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快乐。然而这是快乐吗?它难道不正像花朵在早晨绽放,很快就在夜里凋谢了?   ☉死亡:你认为一片叶子从树上坠落时有恐惧吗?你认为鸟儿对死亡有恐惧吗? 它并不关心死亡,因为它太专注于生活,专注于捉虫、筑巢、歌唱,为了飞翔的快乐而飞翔。它们的喜悦似乎那么无限,如果死亡来临,很好,它们就从此结束了。  ☉爱:人为什么总是永不休止地渴望被爱? 那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就永远不会拿着乞丐的钵去请别人填满,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爱是一颗富足的心创造和始终给予的。

了解自己做什么

我的小摘录:1、自由是在每一个刹那都了解自己是什么2、或者结合modern family的luke来说就是敢于将‘why not“实践出来3、他们给一切事情下了定论,然后他们就不再有智慧了。因此你立刻察觉一件事,那就是:有智慧的心是会用不停止学习,用不下结论的。4、当你有爱的时候,智慧就升起了5、一个企图变成什么的人,就是丑陋的、不敏感的、粗糙的6、帮孩子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在其中自然地了解自己7、重要的是,年长的人对这些自己都不明白的事,就不该在孩子面前提起;相反的,他们应该制造一种气氛,使孩子可以在其中自在而无惧地成长。8、我们爱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9、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等所限,这意味着,我们在内心是依赖着别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10、然而你爬的越高,你为他人带来的不行就越多,因为爬到高处,你就必须竞争,必须残忍。11、所以只有那些了解并消除内心依赖的人,才明白爱是什么,才能得到自由。11、所以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脱离欲望,而是脱离欲望所引起的担忧、焦灼和痛苦。你想从欲望的苦果中解脱,而不是脱离欲望本身。12、嫉妒就是你表示对自己的不满而羡慕别人,13、人们从一个工作换到另一个,从某个人际关系跳到另一个,从某种宗教或意识形态转换到另一种,他们以为在不断的改变中就能得到快乐。要不然他们就选择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然后便停滞在那里。14、快乐是很奇怪的东西,如果你不去追求它,它就来了;如果你不再费力去寻找快乐,出乎意料的,在某个神秘的当下,快乐就出现了——它出于纯真,出于可爱的存在本身。15、真正的教育是教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些”什么“。16、

审视生命中再平常不过的事

也许是翻译的缘故,初看总觉得话语中有些自相矛盾,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没有真正的回答,但是把整个对话放到二战前后那个历史背景下,又会多一分领会。。整本著作最大的价值莫过于让人对生活周围稀松平常的小事生出一份敏感,进而彻头彻尾地去展开思考,这个时候整个人会不自觉变得鲜活起来。整本书从头到尾其实都没有给我们答案,关于任何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能给人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而非左右或禁锢人心。下面是部分摘抄——在印度,你能更清楚地看见世界的缩影。我们希望被爱,却不知道爱是什么,我们不快乐,渴求真是的东西,我们转向圣书,然后在语句中迷失与打转。不论在此地,还是在俄国、美国,人心都是相似的,它只是在不同的天空及政府之下,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罢了。你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我在想法上同意,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请你告诉我该如何实现。’这表示你根本不想做这件事,你真正想做的只是延迟你的行动,也许你想保留一点羡慕别人的心情,或是保留一点其他东西。‘为什么游戏的时候快乐,读书的时候不快乐?’因为你的老师不知道如何教你们,大部分的老师都不爱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感到厌倦,教书变成了用来谋生的例行公事。你试着独处,一点分心的事情也不接触,你会发现不一会儿,你就想逃开,想把真正的自己忘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庞大的、职业化的娱乐机构,一种自动化的分心工业,也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最显著的部分。你总是被教导着去追求成就,你会发现成功这种东西往往是从被人尊重与否的观点来看的。模仿也是偷窃的形式,因为你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而别人却是个人物,所以你想用模仿的方式去得到一点他的光荣。

人生的思考

爱爱自己,爱别人,无条件帮助别人 感恩 做好事 发掘自然界的美丽 发掘人生的美丽社会社会上很多人都追求权力 财富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社会地位只表现了别人怎么看自己社会地位会带给你舒适的东西和资源(人人都喜欢舒适的东西,人人都需要资源)但是社会地位未必能带给你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取决于自己怎么看自己 怎么去欣赏这个世界 怎么去做自己爱的事情政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府 每个国家都有贫富 社会中很多规则 因为规则约束了很多事情 规则一个很好的衡量的方法 但是规则也导致僵化教育教育的意义是让我们活的自由无惧 教育系统不应该告诉我们只有一个第一名 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失败 做一个普通有创造性,充满爱,快乐的人也是很圆满的 学习其实是一辈子的事情 是没有止境的老师需要爱教书,需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需要学到的了解自己,学到如何思考 学习不仅仅是学会在这个社会结构中某一个流程的最大化 专注的意义是真正专注 忘却别的事情 而不是强迫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战争战争是人类自私的一面 如果真正爱自己的子女 真正让自己的子孙生活的幸福快乐 为什么会挑起战争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自己的规则,而不仅仅是填补社会的空缺,真正基于自己不满足现状的创造。 真正的投入,不要恐惧知识是重要的 但是牢记流程 拒绝改变的僵化是可怕的个人发展遇到问题 很多人去逃避 去做distraction的事情,而真正要做的是身上的思考 留出空白 内在激励 而不是通过朋友 父母 或者其他人 探索自己的心灵改变 做自己真正爱的事情 事情就会自然顺着发展 当然很多次的失败和修正也是不可避免的抽出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感觉的 跑步也好 冥想瑜伽也好多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有这种想法, 为什么我想去做社会工作者,为什么我想买奢侈品。孤独大多数人通过做别的事情逃避孤独 而我们可以做的是 真正面对它 思考自己的想法 感受

以爱的名义

太多人以爱的名义侵犯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不觉想可能我自己也做过这样的事?等我为人母的时候我会犯我上一辈犯过的错误吗?以前看《塞莱斯廷预言》的时候,对某个章节的内容记忆犹新。或许我已经记不确切这里面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我完全理解它所阐述的观点,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清醒而露骨的表达出来——人际关系中的控制。说的是人际关系中,人总是会习惯性地试图掌握对他人的控制权,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一场微妙的控制与反控制的争斗。最通俗的理解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比如父母总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替他们实现自己年轻时未能完成的梦想,而全然不顾孩子自己最想要什么。表现在最平常的细节中,比如孩子喜欢吃糖,父母认为这对身体不利,于是二话不说就剥夺这个权力,不管孩子是否会失落、不解或恐惧……很多时候,这种控制隐藏在爱的名义下,于是家庭的悲剧就会发生,人和人之间会有伤害以及痛苦。让我觉得可悲的是,控制者会申明,这是出于爱,而被控制者则会在心里告诫自己要理解对方的“付出”,尽管也许这种所谓的付出让自己很不舒服甚至感到痛苦。因此有人就会给自己下结论:我总是让父母失望生气,我不够好……仿佛自己是导致一切不幸的罪恶根源。长久以往,对人的心理健康自然是很不利的。昨天在看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中,有这么一段忽然让我大有感触。 大部分的父母,至少有一些是真心关怀他们的孩子,但是如果他们不停地、不断地担忧,就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关心超过对孩子的关心。他们不希望你死,他们说:“如果我的儿子或女儿死了,我们怎么办?”如果你父母真的爱你,他们会希望你活在没有恐惧的世界里,希望你是健康快乐的人,他们会在乎这个世界有没有战争和贫穷,社会会不会把你或你周遭的人毁了,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或是动物,他们都能平等地关怀。因为父母并不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因此世界上才有战争,才会贫富不均。他们把自己投资在孩子身上,希望透过孩子得到自我延续。如果你病的很重,他们就开始担忧,他们其实关心的是自己的忧伤。不过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前天母亲打电话来说看到舅舅去上海看望儿子并带了菜去,她也想我了。于是买了很多菜还有新上市的春笋给我快递过来。但是不知何故昨天快递派错了区,所以包裹被延误了。母亲在电话里很生气,指责我都不当回事情,应该早点打电话去催……然后便挂掉电话,连句再见也没说。我放下电话,心里诚惶诚恐。我很能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但无法消受她的爱给我带来的压力,每当我发现我让父母失望不满的时候,内心是恐惧和不安的。而且事实上,我并不是很想吃那些东西,是她想让我吃那些东西。当我收到一个十公斤重的包裹,从里面拿出硕大一袋笋并花了两个小时把堆积如小山的笋剥出来煮熟(这样做防止老化便于存放)的时候,我心里就如同这堆仿佛永远也处理不完的笋一样沉重。都说普天之下,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才是最无私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这个话题似乎有点超出一般人理解的层次。或许很多人会对这种观念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认为这样想是不孝。但其实这和不孝不是一回事。在这世上你对很多事情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其实成形于我们的童年,而童年的观点又大多数来源于你的父母。那么,为什么不跳出来尝试着更清醒地看待这种事实呢?如果说你生活在从没给过你恐惧和压迫感的家庭中,那么你真是幸运。我想这样的人应该不多。如果不是,难道以往的那种种矛盾、争斗和痛苦是莫须有的吗?难道不是因为来自于他人和你自己对你的不满和你对他人的不满吗?如果你认识到这种被侵犯被控制的客观事实,那么试着对你周围的人,或者对你自己的子女给与真正的爱吧。爱的最低层次是占有和控制,而爱的最高境界则是放手。真正的爱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是一句看似简单却让人参透不尽的话语。而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你应该给与对方想要的,而不是把你自己想要的强加于他/她…… 我们的心或许会伤痕累累或者千疮百孔。不过幸好,它还有复原的能力……

思考

我没看过这书,一直喜欢这样的书看看,老喜欢幻想,在想我应该怎么过这一生.不知不觉就过了24年了,慢性子的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活着,低调的过着,我要的东西太多,搞的烦恼就多,,其实人要知足才好,望着桌上罐头的日期猜想那个时候我会在那里我想到那里垃圾桶里被撕掉的日历何时才能被循环回去可怜的日历喔 星期几喔 我懒得去理笔记簿里满满的约定昨天今天明天会约在那里就让他决定生活像是生了一场大病唉 整天憋气我好想休息喔 星期几

一本很哲学,很观念性的书

刚开始很不买作者的帐。作者推崇的东西太空了,感觉抓不住。看了三天,某天在图书馆打开书的前页,才发现——这是本哲学书。果然就充满了各种价值判断。索性把他当做一本名人名言录来看反倒顺畅。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时不时停下来,对作者的逻辑和立论基础做一番思考。。。总体来说,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不用真的拿来读,还是比较适合去百科上看看简介,再看看一些网友的摘录和作者主张简介就好了。汇报下,我读下来感觉作者主要的观念是:1.要接近真理就要抛弃所有已知的经验和理论。从零开始,不带判断地感受生活。2.生活就是老师。一个人可以从生活中学到一切。你所要做的是不加判断地观察和感受。3.恐惧限制了你自己,你被困在社会给你的“传统”之中,用社会传统来判断、评价事物,这是不会获得真理的。只有当你破除一切恐惧,跳到传统之外,你才能真正创新。4.创新是源于不满。不满并不是基于现有认识的抱怨,而是愿意从零开始,改变现有的东西。所以,你必须学会不满,真正的不满,才有可能创新。5.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诉你的任何事。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真理的领悟完全是个人的事情。

终于,读到了这部书

从最早接触心理学到心智模式以及后来的灵修类,终于寻找到了这本书从毕业到工作将近一年,越来越迷茫,困惑越来越多终于下决心辞职,感觉需要一段时间来清理一下脑子中杂乱无章的思绪果然我困惑的一些事,前人们早已想过知识不是智慧觉察当下,自知之明不应该努力去做一件事大爱无疆等等等等受益匪浅还记得《把时间当做朋友》我前前后后用了一个月才看完这本也一样,需要慢慢消化下

也许应该早点看的书!

看着这本书,就想起另一本书《西藏生死之书》。觉得内容是相通的。他的言论直指向真理的路径,也许应该早点看他的书。我以为通向真理的路是非常不易的,不可言说的,所以西藏佛教才有口口相传的传统和方式。这有如偶然间发现的桃花源,柳暗花明之后的惊艳,转角后的又一重天堂,看见过那种纯粹的美,可是,走出来后还是迷失了。如同那个武陵人一般失望。而这本书却又重现了真理的路径,说明了走向内心的路是通过观察,成长是应该毫不费力的,这一点又与《西藏生死之书》不谋而合,毫不费力地专注、如同脚下有一盏明灯,每一步都了了分明,头脑清晰、自由自在的存在。而维持这种状态又是多么的困难。这本书是可以反复来读的,他是一种提醒,在迷途的时候亮起来的灯塔。那种美是像夜空一样无限延伸的博大清新,像蓝天一样万里无云的无暇、像黄昏时晚霞一样的明灿。大自然有多美它就有多美。很早以前,我一直认为没有纯粹的美,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带有暇疵带有忧伤的,但是这个想法被推翻了。美可以是纯粹的。无论经历过什么都不能让它留下痕迹。宛若埋藏着的宝石。它是完整的和完美的。关于依赖,我只看到外在的部分,而没有看到内在的部分。如此我更加明白人怎样才能脱离依赖,变得更自由。至少我看到了这种差距。尚需时日来清理心灵上杂乱的蛛丝。我没有想到他会反对宗教仪式,心灵上如果有任何限制,都是难以自由的。也许应该像孩童时代的心灵,空无,裸露,纯粹,清晰。空与佛教的理论也是一致的。

20世纪最有力的声音

最早看见这个老爷爷是在一部叫做《Zeitgeist.Addendum 时代精神》的纪录片,他说了一段包含大量形容词的句子:And, considering what the world is now, with all the misery, conflict, destructive brutality, aggression, and so on, man is still as he was. He is still brutal, violent, aggressive, acquisitive, competitive-and he has built a society along these lines. 在他说“Man”这个词的时候,他的语调和神情让我想到了精灵王阿尔德隆,他在用一个非人类的口吻评价并批评着这个种族。我知道了他的名字J. Krishnamurti,克里希拉穆提,但是不知他具体的身份。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的书居然有中文版!找到了一个专门研究和分享他著作的站点,阅读了他的一本书应该原文叫《Think on these Things》。 这是一本记录他在上世纪60、70年代期间一些演讲和问答的书籍,中文名称叫《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书的封面上说他是一个比泰戈尔和纪伯伦还要伟大的心灵导师,我则认为前两位是诗人,克里希拉穆提则自己在书里反复的强调心灵导师的存在是一种欺骗。我把这本书发给了不少朋友和同事,但是我认为各位都不会去看,因为这个时代太浮躁了,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法静下来,也没有必要思考。"我们都在努力追求某些东西,我们从不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我们从来不问自己它是否值得我们这么费力,所以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它是不值得的,而且我们也从不反抗父母、社会、心灵导师及上师的意见。各式各样的娱乐、数不清的书籍、报纸上整版的体育活动,很显然,这一切都代表着我们不停地需要被娱乐。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空虚、无聊与平庸的,我们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改革,做为逃避自我的方法。"我认为,克里希拉穆提是一个真正在实践自身恪守的价值标准的哲学家,他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人的生存方式,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他渴望革命,他希望他倡导的革命更加彻底,那场最后的改变人心的革命。他最有力的武器是教育。这条路线,似乎一点也不奇特,那些投笔从戎、从政、从医的人后来又发现其实人类最大的缺陷是:脑子的过度发育带来的心灵的巨大空洞,于是他们又投身回训导人民的事业。最典型的:鲁迅。因为我们是空虚的、无聊的、悲哀的,在心理上,我们都是乞丐,不断追求别人或别的事物来填补我们的不足,来给我们希望,来支持我们,因此这就是我们把一件极普通的事都弄得十分丑恶的原因。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伟大来源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观点很激进又很温良,激进到空想社会主义都显得不够彻底,温良到僧侣都难以做到他的爱与仁慈。他质问你,他打破你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挑战你屈服于社会主流标准而妄图拥有的安全感。他夺走你的拐棍,摘掉你的墨镜,拿去你的帽子,脱去你的外套。他说,你奔跑吧,草地上的午后就应该是灿烂而欢快的……"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怎么样?你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而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应不应该问自己?如果你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已经确定自己将来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你的父亲也许会提供你一份舒适的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获得很多财富,但是你仍然会腐败、枯竭。你看见这点了吗?"他的坦诚、直率和勇敢,刺破了这个社会伪善的假面。他理想的社会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他期望境界,甚至没有几个世人有胆量和毅力去尝试。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信他说的是真理。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等的物体,却在理型世界中存在完全相等的概念,你就不能说相等是没有意义的,他可能是亚当的苹果让我们失去的我们再也到不了的高尚。"在家里时,如果你的父母及祖母老是不停地告诉你该做什么,你会觉得自在吗?慢慢的,你就失去了自己独立做事的信心。长大以后,你必须有能力和别人讨论,要弄清楚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然后要坚持到底。你必须能够坚持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它带来的是痛苦、折磨、丧失金钱及其他。当你还年轻时,你必须去感受,你必须完全的放心和自在。发现你真正爱做什么需要很大的智慧,如果你害怕不能赚钱谋生,或不能适应这个腐败的社会,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弄清楚到底你爱什么。所以教育的基本意义之一,就是帮助你弄清楚自己真正爱做什么事,然后你就可以贡献自己的全心全意,因为爱就能带来人性的尊严,它能扫除平庸琐碎的中产阶级形态。"

人生中不可不读的书

书名有点沉重,不过读来却并不沉重,反而觉得处处空性流露,人生烦恼局限,一一道破。如清泉溪流,如良师益友,空灵纯净。

人生本来很简单,只是我们喜欢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无欲无求。谦卑。不去比较。如果你觉得考试很重要,看中考试,看中工作,各种福利。那么恭喜你,你被奴役了。但是首先人得活着,你就不得不去面对这些事情,不去争取哪有收获。也许这个世界上就是哲学家和疯子活得最快活吧!

爱的教诲

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有人在挣扎,东奔西跑,上窜下跳.有人在自欺,用各种各样的玩具和道理.有人在恐惧,所以做很多事情,来让自己分心.有人在孤立,于是开始假装出另一个虚假的自己.最近一直在看克氏的书,很受教诲.读他的书时,一定要很安静才行.开始学着冥想,开始学着中观,不做判断,不下结论,不分高贵和卑微,只是单纯的察觉.只有在冥想时,爱才会在心中升起.不要问我,为什么你看起来好象都没有烦恼.不要问我,为什么你生活得简单却快乐.不要问我,你能够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回报.不要问我,你以后还有什么打算.不知道,没有想过,也不想去想,只是单纯地生活.活在当在,这一句话已经被滥用了.只是单纯的生活,没有更多的思想,没有更多的想要,也没有更多的变成.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想要和所有的变成,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幸.克氏说,不要再生活在矛盾之中了,不要在执着的恶性循环之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和能量.不再害怕恐惧,不再害怕失去,因为恐惧和失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害怕孤独,不再害怕寂寞,因为孤独和寂寞,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有学着放下.当真正的放下时,心才能够真正的自由和开放,爱才会在心中升起.放下了,也就拥有了一切,拥有了全世界.慢下来,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等等被自己甩在身后的我的灵魂... ...让自己安静下来,开始观察,开始冥想,开始看清自己... ...生活,生活,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

问答式的东西很容易就会重复的,所以略啰嗦咯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了什么?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不受外界的影响,对身边的事情有观察力,做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人,有爱的能力,不求回报,不满足自身欲望的,自发的爱❤️ 2.作者怎么说的,说具体了吗?所有章节几乎涵盖了不同年龄层人们的提问,不同领域的问题,从一问一答,清晰的为我们解答。有时居然不直接答疑,而是分析提问者的问题,问题里的某些字眼。3.这本书有道理吗?恩,有道理,对自身的探索很深入,不过对有些东西还是打问号,毕竟实践让人领悟的会更深刻,讲大道理的总会有点缥缈,而且很多时候欲望和其他人的期待,为其他人活着有时候动力更足,日漫老是用这个梗。4.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补了宗教的一些知识,跳出自己的行为框,分析每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让自己不为压力不去逼迫自己,开阔心智。题材 哲学 9分论述方式 答疑 5分 啰嗦的让我困,当然也有亮点处对自己有用度 7分--平均7分吧

观察

看完这本书我没有记下书里的任何一句话,但今天早晨起来发现我的生活起了变化,我开始观察生活,我不轻信任何人说的话,我要静静的观察这些人说话的方式以及目的。我不再把任何人当作我心中的神,他们是跟我一样的人类,他们也有自己固执的坚持的东西,我发现了这些东西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我不会再像他们那样犯错误。我发现了自己生气的原因原来是本我与期望的我之间的冲突,在这件事上我也发现了自己为什么不是期望中的样子,是因为自己对事情并不是完全的用心,认为事情差不多就行这种糊涂了事的心态让我犯了今天这个错,我可以体会到对方是多么的失望,因为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但也只有心底还纯真的人才会感觉自己被欺骗。要给自己敲响警钟就是我糊涂了事的心态又慢慢扩展的趋势,实际上这也是心睡着的表现。其实心睡着的感觉我已有所察觉,也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是苦于找不到解决方法,因为我一直都在空想方法,当然不会有结果。我要观察自己脑子变懒心睡着的过程。城市绿化的关系路边种了很多花,是很漂亮的花带,但是沿着路肩下面全是掉落下来的花,可能不是故意弄上这些话的,但事不注意就是没有察觉,就是盲目。(偏执的我)

<人生中不可以不想的事> 摘录

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这个世界被冲突的信念、阶级意识、不同的国家主义、各种形式的愚蠢及残酷所分割,而这就是你学着去适应的世界。你被鼓励去适应这个悲惨的社会,你的父母要你这么做,你自己也想这么做。生活本身就是你的老师,你是处在不停歇的学习状态中的。许多人在世界上是独立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智慧不是知识。即便你读遍了世上所有的书籍也不能带给你智慧。如果我观察并了解生活中的愚蠢——我如何对待仆人、邻居、穷人、富人及雇员等——这份觉察就会把愚蠢粉碎。你愈加仔细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愈有能力过真正富足的生活。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嫉妒表示你对自己不满而羡慕别人.由于你希望成为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人,所以你羡慕别人,嫉妒别人。如果你的心不再对外界的事物做比较、批评、区分,你的心就有能力在每一个刹那看见事情的真相,而不企图去做什么改变。这一切都是生活,如果你没有被教会如何去生活,那么教育根本是没有意义的.上帝从来不存在于形象中他们总是抱怨某件事不对劲,不是希望处在较好的环境,就是希望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不满是很肤浅的你观察别人的态度、姿势、说话的方式、他的轻视或奉承以及自己的反应,自知之明必定会产生。内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难多了.于是你开始依赖别人对你的认可带来的快乐。心中有爱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事你不是真的爱你的母亲,那只是一种说辞,一种便利罢了。生、老、病、死、金钱、地位、权力的挣扎,这个被我们称为人生无止境的挣扎过程。一旦你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许多事情就会发生,一切都会如愿.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才是懒惰的、无知的。-------------------------------------------------------------------------------------

不可不想的人生之事

原创 2007-11-04 16:54:02在我常去的论坛里诸位有识之士的热烈推荐中,我也在书店中偶得了这本书——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搁置一两个月后的某日偶尔翻起,就手不释卷……然后在兴奋和得遇知音导师之感中给好友发了一条短信:身心空净地坐下来看自己喜欢的书,感觉真好…我深信我就是克氏所希望的那种人(呵呵,是不是有点大言不惭滴),这本书解决了一直以来使我困惑、烦恼、犹豫的种种问题,让我能够放心大方大胆做自己。他的书我是毫无杂念、安安静静甚至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的。不能说我心里有多安静——我从来不是一个需要外物来去除孤独或感受活力的人,一向能够享受独处的充实和乐趣,但内心仍常感不够清净、心存太多杂念——只是觉得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从我心里发出一样~~这种奇妙愉悦的感觉促使我读他成了一种莫大的享受。如同和知音终于相识、见面、深谈~~一口气“精读”了两遍之后,原以为自己要有很多话想谈的最后却只剩下了几点(蓝色字体为克氏原文):1 克氏的思想从头到尾贯穿的是一个概念——多观察、多体会、多了解,不俯视、不仰视,不带任何偏见、不做结论。——除了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职权,真正的智者确实是只可能做善意的建议和提醒,而不会轻率地做任何浅薄的评判、更不会没有确凿根据地去武断贬斥任何人和事的。否则恰恰成了认清真相的严重阻碍,反而变成了愚蠢。不是吗 生命中的一切:不管是喜悦、美好、平静还是丑恶、不满、冲突甚至仇恨,都只是认真去观察、体会、了解,不要回避,去面对。如果你逃避,那你就永远无法超越它们前进到新的领域——包括愤怒、嫉妒和懒惰,不要恐惧和回避这些负面情感,不要以为有这些情感就是错误的。也不要随便接受别人施加给你的意见,而是通过自己头脑去甄别然后抉择……然后你会看到真相——而真相给人自由。一颗自由了的心才是活生生的,有创造力的。 你只要观察他们,不要批判。你一旦开始批判,就失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你就在自己与他们之间筑起了障碍;如果你只是观察,你就和其他人及其他事物产生直接的关系。如果你能机警地、敏锐地观察,而不加以评断、不做结论,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变得惊人的敏锐,然后你就能一直不断地学习。如果你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如果你是完全开放的,那么所有环绕你的事物都会变得非常有趣、非常活泼。如果你的心不再对外界的事物做比较、批判、区分,你的心就有能力在每一个刹那看见事情的真相,而不企图去做什么改变。在这种观察中便存在着永恒。 你要永远以清新的心去结识别人,而不是用你的偏见、你固定的想法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要了解愤怒的真相,而不仅仅说生气是错的。你必须要有热情和愤怒的感受,你要观察它、玩味它,弄清楚其中的真相。如果你只是压抑它,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要生气,一定不要感觉热情,因为这是错的”,长久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被固定在某种观念中,你会变得非常肤浅。 不要和仇恨的感觉作战,不要说恨人是多么糟的事,只要观察恨是什么,然后把它丢掉。漠视它的存在,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让恨在你的心中生根。你明白吗?你的心就象沃土,如果你给予足够的时间,任何问题来到其上,就会象野草一样生根,然后你就得费心去把它拔掉,可是如果你不给问题足够的时间生根,它就没有地方生长而自动枯萎了。如果你以躲避冲突的方式老寻求统一,那统一是得不到的,只有通过冲突以及对冲突的了解,才能得到统一。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这样的心才是懒惰的、无知的。如果你考试不及格,如果你没有读很多书,知识也不丰富,这并不是无知。真正的无知是不自知,对内心的活动一点洞察力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动机及反应。 别人说你懒惰,不要随便接受。你要弄清楚懒惰的意思。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接受、拒绝或模仿别人,他就会出于恐惧把自己定形,这种人才是懒惰的,他的心会逐渐腐败,变得支离破碎。但是一个有觉察力的人,他是不可能懒惰的,即使他经常安静地坐着,观察树木、飞鸟、人群、星星及沉默的河水。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如果不通过对真相的追寻,圆善、慷慨或是爱永远不会来到。只有当你心中存有很深的不满时,你才会采取主动,从主动中再产生创造的才能。不要害怕不满足,你要滋养它,直到火星变成火焰,然后你就能永远对所有的事都不满……缺少了这种不满的火眼,你就永远不会有主动创造的才能。 重要的是,你必须彻底不满。这种彻底不满乃是主动力开始产生,一旦它成熟时,就变成了创造力。 人一定要彻底地不满,但是却不抱怨,而是带着欢乐、喜悦和爱。而那些完全不知道不满的人,他们的精神早已死了。 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如果不通过对真相的追寻,圆善、慷慨或是爱永远不会来到。 你会发现成功这种东西往往是从被人尊重与否的观点来看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根据成败来决定事情的。 有智慧的人真正关心的看清真相以及了解问题,而不是从成功或者失败的角度来思考的。只有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我们才会以成功或失败的观点来考虑事情。 你必须能够觉察到某些字眼会造成你神经上、情绪上或思想上的赞同或非难。如果你能看到事实,没有任何非难或赞同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在这种观察之下,你的心与事实之间的障碍就去除了。2 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去做。要敢于坚持,能够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并说服别人。同时要具备敢于因此放弃其他一切所不需要的勇气,和面对谋生的问题(很可能会是困境,而困境也常常会因为你的坚决而自觉发生变化、迎刃而解——生活真的就是这么奇妙的)。 如果你已经清楚了什么是自己爱做的事,并且献上自己的整个生命,那么你的心中就没有矛盾,在那种境界里,你的存在和你的性就完全合一了。发现你真正爱做什么需要很大的智慧,如果你害怕不能赚钱谋生,或不能适应这个腐败的社会,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弄清楚到底你爱什么。如果你无所惧,如果你拒绝被父母、老师推向传统的模式,你也不愿意被社会上肤浅的需求所影响,你就可能清楚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要弄清楚,你就不能害怕自己无法谋生。 真正的美就在于接纳自己。 把理想忘掉,而去觉察你的本来面目,不要追求你认为“应该”有的样子,而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比追寻理想中的自己要重要多了。不要光听别人的意见,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必须自己发现真相。意见隔夜就可以改变,但是真理不可能被改变。你如果以无条件接受环境的方式来求得平安,你会被催眠,既然这样,你不如死掉。 长大以后,你必须有能力和别人讨论,要弄清楚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然后要坚持到底。你必须能够坚持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它带来的是痛苦、折磨、丧失金钱及其他。当你还年轻时,你必须去感受,你必须完全的放心和自在。你不只是顺从父母及社会希望你做的事,而是真的想通责任的意义是什么,把真相看得非常清楚,并且在一生中坚持到底,即使你的选择会带来饥饿、悲惨及死亡。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有智慧、觉察力、洞悉力以及极大的爱。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你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你必须离开自己挖掘的小水池,真的进入生命之流中,才能达到那种境界。然后生命就会以令你惊喜的方式来照顾你,于是你就不必再费心照顾自己了。生命会带着你一起前进,因为你已经是它的一部分,于是你就不必再担心安全感的问题,也不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这就是生命的美。 3 正确的教育不会象现行的教育那样总给人带来傲慢和自大,知识(学识)有时会成为正确感受和了解生活、还有自知之明的障碍。不要太多规范,学会爱和体会才是得到了正确的教育——一颗充满爱和敏感的心灵是不需要规范的。 有学识的人如果不自知,是不能有智慧的,他们也不会明白思想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智慧不是知识。即便你读遍了世上所有的书籍也不能带给你智慧。正确教育的真正作用是要帮助你成为有生命力而又敏感的人,成为一个心无恐惧,不因为身份地位而对人产生错误尊敬的人。 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谦虚的心比学识更为重要,而要具有一颗谦虚的心,并非借着种种知识来填满它,而是对我们内自己的思维、情感加以觉察,要细心注意我们自己以及四周的种种影响,要倾听他人,观察富人、穷人、有权势的人、卑微的人。 智慧,并非经由恐惧或压制而产生,而是对每天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种种事故,加以观察和了解。我们将智力和情感分开,发展了智力,却戕害了情感。我们像是一件三条腿的东西,有一条比其他两条长,因此我们失去了平衡。我们被训练成徒具智力的人。 我们的教育培养智力,使其锐利、狡诈、贪得无厌,因此,智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智慧远比智力重要,因为,智慧是理智与爱的结合。然而,惟有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整体过程有深入的了解,智慧才会产生。一旦你开始自我觉察的旅程,书本就不重要了。 只有一颗单纯的心,一颗饱经世故、却又不受知识和经验束缚的心,才能发现超越心智和头脑的东西。 只有在你能放下时,才可能有创造力。这意味着你不再有被强迫的感觉,不再有能成为什么的恐惧、不能获得什么的恐惧以及不能达到目的的恐惧。 4 需要回报的爱、需要鼓励和赞扬的表现,都是不成熟也不纯粹的。那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没有恐惧和焦虑,只有充实和喜悦。 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爱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那种惊人的情感。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爱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爱你,这就不是爱了。爱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那种惊人的情感。你也许非常聪明,通过所有的考试,得到博士学位,并且谋得很高的职位,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份敏感度、这份纯然的爱,你的心将会无比的空虚,在你的余生中,你会过得十分悲惨。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这个惊人的东西,如果你能感受到它的深度、愉悦和狂喜,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改变。爱才是世界上最实际的一件事。爱,对人好,不贪心、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这一些都是非常实际的事情,它们会带来一个实际的、快乐的社会。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永远也不会要求被爱,你永远不会拿着乞丐的钵去请别人填满,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追随上师或是其他上百种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如果你心中有爱,你追求真理,你就是一个真正具有宗教情怀的人,你不再野心勃勃地追求成功,你的品德和他人的尊敬无关,那么你的生活本身就能促成社会全面的改变。5 拥有一颗敏感的心无疑更痛苦,但只有敏感的心才更能感知美好和喜悦,体会别人的感受。懂得享受宁静,随时让自己的心空净下来,才能填充进真正值得的东西。敏感的心总是更充实饱满,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体验一切细微的美,而悲悯之心常有,世界会更加宽广。 那些敏感的人可能比不敏感的人更受苦,但是如果他们有所了悟,并且超越自己的痛苦,他们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东西。然而敏感的意思又是什么呢?你能够对颜色及形式都有所认识,了解别人说的话以及自己对它的反应,对人体贴,有好的品位与礼节,不粗鲁,不在身体上或精神上伤害别人而不自知,看见美丽的事物并加以玩味,专心听别人说话,对所有内容都不厌倦,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变得非常敏锐。敏感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体会鸟儿、花朵及树木的感觉。如果你的心不断地在责难、评断、对事物产生成见或下结论等等,这既不是觉察也不是敏感。你对人态度粗鲁,摘下花又把它们丢掉,你虐待动物,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家具上或敲断椅脚,不准时吃饭并且毫无礼仪,这一切都代表着不敏感,不是吗?它代表着,一个人没有能力灵敏地调整自己。 你一旦处于深切的敏感之中,很自然地就不会去扯下花朵,你会自然产生不想伤害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渴望,也就是具有真正的尊重与爱的能力。惟有当我们在与他人、与事物、与大自然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每一个活动时,心灵才是开放的,柔韧的,不受自我保护的需求和追逐所束缚。惟有此时,才能不被自我所阻碍,对丑的事物与美的事物才能有敏锐的感觉。 最后总结——真正的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却又保有赤子之心。它需要能够清楚思考的心智,不被偏见、迷信、期望或恐惧所捆绑。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因此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其中有极大的喜悦。但是你必须在心理上不依靠任何人、任何环境,你的饿内心必须完全不争执,你才可能有真正的生活。 有一种完全不需要奋斗的生活方式,就象一朵百合,一朵生长中的花朵,它从不奋斗,它只是纯然地活着。它本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就是美善。你有没有仔细看过一朵花?它的每一片花瓣都巧妙得惊人,然而它却是那么柔软、芳香、可爱。如果一个人努力让自己变得有条理,他的生命可能非常精确,却失去了那份温柔品质,只有像那朵花一样不费力地开放,你才能得到这份品质。所以我们的困难就在于既要精确、清晰、博大精深,又要毫不费力。这些东西其实生活中许多谦和的智者早有明白,我甚至也曾在身边的朋友口中听到过类似的话语,并深受启发。象这样的同志真的是不需要读这本书也早明白生命的一些本质的。而对我来说,克的意义重大就如微微辣所说:让我能够敢于坚定地做个“生活中的少数派”。 认真看、仔细读,把能吸收的全部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再誊空内心,填充更有价值更利于自己成长的新东西。 我的幸运在于: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也有坚决拒绝和放弃的勇气——比如在大三那年坚决地离开不适合我的大学校园(命运对我最大的眷顾是帮助我解决了谋生的问题)。而现在的我更是已经明白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越早放弃自己不要的就越早能发现自己想要的)……因此我更加没理由和必要去怀疑或改变自己的愿望和方向。——今年年初我曾经真的打算要加盟一位朋友的连锁店了(只为了听亲人的话和让大家看着顺眼…),但后来经过深入的考虑还是决定放弃了。原因之一自然是确实放不下家里,原因二正如我对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现在开始让那位朋友做到最好最成功…再把她换成我,我仍然只会羡慕现在的我——因为我现在就已经实现我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我的终极目标太简单,也太使我满足,这是绝对的真话)……再具体点说是这样的:也许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她获得充实感归属感的最好表达,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必要,做一些实在也真心喜欢的事情的确也是人生一大享受,能令她感觉自由和快乐(这大概也是她自己选择最愿意的生活),我很支持也赞赏,可是这的确不是目前的我最想要的东西。对我来说,悠闲的生活、家庭的温馨,做一些喜欢的写意的小事情、和爱人、家人、朋友朝夕相处就是最大的充实和快乐。——也许这的确短浅,看起来也没什么重大“意义——但不好意思的是,这真的就是我人生的所谓“终极人生目标”了。 人生已得如此,真的无复别求。对此我从不希求别人认同或者欣赏,亦不会因为别人的不里和苛责而轻易改变。 我天性中有非常任性天真的一面,也有柔顺随众的一面。我具有克氏所说的那种天性的敏感:早在十几岁时便敏锐深刻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悲凉(虽然我自身成长环境顺遂、个人条件也较好,因此一直拥有很多关爱),从那时起便和佛陀未出家时有着同样深切的困惑和痛苦(这就是敏感的心过早感受到的苦楚)——为什么人世间充满了灰尘、沧桑和痛苦?我走在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天桥上,进入眼帘的却满是疲累困苦的面孔……这些使我对这尘世过早地产生了不解和逃避恐惧之心,也是我早在二十岁便与佛结缘的缘起……而现在的我,已经圆熟很多,能够更加客观乐观地看待这世界,接纳这一切。因为现在的我,已经可以感受人间更多的阳光和美好——在阳光照耀下一草一木的微笑中,在孩子天真的笑脸,在爱人温暖的臂弯,在父母姐妹朋友深沉永恒的爱中……观察、了解、体会,然后接纳了这一切,这使我解脱,也给我力量。我们不需要消极,也不是刻意独善其身,我们了解一切后还可以做一些可能的改变和创造的,甚至可能让这个世界更宽广更美好……不是吗 天性指引我已经一直走在克氏的路上,但我柔顺依赖的性格却使我时不时会被周围的一些其他声音所困扰、犹疑、不解和不确定——我一直可以完全不在意那些我不会放在心上的人,但我在意那些知道是真正关爱我的人的意见(这些意见受每个人的背景身份阅历悟性各方面所限,必然也是可能有局限和偏颇的)。——这些就是我一直有任性而为,但一直还不够自信和果决的原因。 其实毋需置疑,大多数人的本性里都有不自信没主见盲听盲信的一面,因此也就容易“因为身份地位而对人产生错误尊敬”——这就是这世界上“权威”(充满自信、性格比较强势,在某些方面有些须专长的人)能轻易建立也能轻易左右大多数人意见的原因。包括我自己,也一直在对所谓“权威”不断置疑的同时也给予盲目的尊敬和畏惧。克氏甚至佛陀的很多感受和思想我其实一直都具备并在不断完善中,但一直不敢象克那样鲜明果断地说出来,就是因为我还不能够相信自己真的接触到了“真相”或者说“真理”。而克氏说出来,而他似乎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权威”,我就终于敢说出来并且大胆确定自己确实是正确的了。这说明我也仍然是依附于“权威”的一类人啊,呵呵。 这次虽然是借助了克的“权威”,但我感觉自己落脚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决计不会再回去。从此就敢坚定勇敢地继续做自己(当然同样在过程会不断取精去糟、不断修正和更新自己,也不断学习、接纳和创造新东西)。刚才看到论坛里有人说——建议喜欢看克克书籍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庄子》所有的真理都是朴素而平凡的在克克的书籍中有很多是庄子在数千年前就阐明过的道理另外 若是有愿意钻研佛经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注意 是佛经 而不是律和论佛陀的道理 庄子老子孔子荀子以及克克乃至上帝(不论你是否相信神祗的存在)都是非常平实朴素而伟大的 我回复了——这些也正是我初接触克时的感觉,也就此和朋友探讨过,我们的结论非常一致:在克的书籍中有很多是庄子在数千年前就阐明过的道理,而不管是庄子老子孔子荀子以及克克乃至上帝,都是殊途同归。真理永远都只有同一个峰顶。而通向峰顶的道路可以有无数个。这正合佛法所云: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释迦牟尼佛亦曾赞叹过:善哉,美哉!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只是我们每个人的缘法、悟性、心上的积尘大小高低不等罢了……当时我就说打算把以前没耐心读完的庄子重读一遍,融会贯通后再总结一篇感受的,但终究还是定力不够,仅把克初初领略就胡乱开口了,呵呵。顺便说一句个人的感觉:老子言简意赅、易读易记。但只是把“大道”(真相和世间规则)客观地讲述出来,却并不教人该怎样做,这是大智慧者的做法。孔子也易读易诵,有慈祥温雅和气,诲人不倦,令人尊敬。而庄子……至于佛经,我刚接触克时也不自觉地拿起家中平日随缘请回的一些经书翻阅了一二,时间精力有限,不能深读细诵,只觉香留满心。已默下愿心:定寻适合之时,通读领会。谢谢你的推荐,得空时必找来学习领悟。最后,要谢谢论坛里的诸多有慧性的朋友们推荐了这本书给我知道,阅读了它对我人生步伐的坚定准确有着深重的意义。附一篇朋友的BLOG,他虽然并没有读克氏,但思想早已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2007-10-13 23:41:11 1、不要试图融入不必要和并不愿意的圈子。 尽量少融入圈子。尽量保持独立。独立才有自由的可能。和圈子适当保持距离。甚至和这个世界适当保持距离。 2、一旦选择了某个圈子,或者做某件事,那就“做好份内的事情” 2007/10/15忙里偷闲~其实也并不忙。下午甚至看了第一集《我和僵尸有个约会I》来转移注意力减压,并正用emule下载整部电视剧。但是压力很大。因为凡不是一个人搞定的事情就都没有完全的把握。会要受制于人。这个也正如爱情是否幸福,不由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也正如爱情一样,等待“判决”的时候是最难熬的。 这也正是我希望少进入一些圈子,少成为一些角色,远离一些群体行为的原因吧。少进入圈子,就会少一些受制于人,多一些独立和自由。角色排斥人格。当你作为一个角色的时候,其实很多东西已经失去了独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即使那些引领过时势的伟人,最后也往往在时势洪流前失去自由、失去自我。 但是这个时代,要想立足,要想出人头地,甚至,仅仅是想生存,就不得不进入一些除了亲情和友情之外的所谓圈子。最典型的就是职场。人是唯一一直要工作着的动物。众生皆苦。你我也不例外。也有基督、佛陀和孔圣人试图教化和拯救世人。也许他们觉得自己是超越众生之上,由看到众生的苦难而怜悯,从而希望教化和拯救世人吧。我也看到这个世界的苦难,也看到世人世事的荒唐和可笑,但是我知道自己也是世人中一员,于是,我既惊叹大自然的精巧,造物主的伟大,也同情世人的苦难,嘲笑世界之可笑。我同情的也是自己,嘲笑的也是自己。但因为有嘲笑,也就少了怜悯-----或者,怜还是有的,又或者年少时还大有悲天悯人之心,但到今天,这悯未必剩下多少了。(似乎具有了大奸大恶之徒所需素质?……)老庄呢?他们有怜悯之心吗?他们嘲笑吗?也许,他们会说,“乐园一直都在,只是我们自己离开了而已”。我也宁愿相信是这样。 ----------有朋友说到对于圈子也有同感,当别人洋洋得意的嘲笑“你是不是井底之蛙呢,你的圈子有多大呢”的时候,朋友的反应是,我为什么要去希奇那些什么“圈子”?事实上,那些圈子欢迎我,我想尽办法远离,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灵性。呵呵。或许那嘲笑之人也许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吧。又有朋友说到我实在太“自我”。确实也是。虽然说多点自我总比少点自我好,但是也许我确实已经走得有一点点远了。应该适可而止才对?还有朋友说我的空间应该轻松点幽默点才好。嗯。看看心情了,呵呵~~~

不能不恐惧

一个周六的下午,大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内,姐妹们的聚会。话题不是衣服,首饰,宝宝,缺是工作,房子和政治。姗姗来迟的靖妹妹抛出了两个直插我心的问题:“到底为什么工作?工作就是为了钱,那理想呢?”克氏说,面对生活,我们不必心存恐惧。要去爱你的生活,爱你的工作,爱你做的事。不要去刻意追求所谓的安全感,不要过多关注能从你做的事中获得什么。应该要爱它,认真的做它,在这过程中就能得到回报和快乐。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只是爱,原来简单而美好。合上书,内心无比平静。但平静持续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被喧嚣的尘世打断。看看这个烦躁不安、焦虑空虚的世界,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精力被消耗在物质追求上。高昂的生活成本不容许你想“我爱做的事”,工作的目的只有钱,才可以应付飞涨的物价。时间、精力、念头全都没有生存之所。这样的世界哪里有爱,怎么能爱?生活远远偏离克氏的真理。如果克氏活着,真想问问他,活在这样的世界,怎能不恐惧。话题的讨论似乎走向了绝望。姐妹们一致同意,挣脱的方法只有逃离这座城市。剩下一片苦笑。还是决定给这本书五星,至少她给我片刻安宁。

伟大的哲学!

作者的大部分书我都看过! 但是不是看过就算了,这些书是在你闲暇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随便翻翻有可能给你带来改变一生的惊喜!PS: 评论太短?作者的大部分书我都看过! 但是不是看过就算了,这些书是在你闲暇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随便翻翻有可能给你带来改变一生的惊喜!

很值得读的好书

我们从小生下来,在社会按一定的模式长大。我们害怕偏离社会的正规道路,害怕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充满恐惧的生活。为了所谓的安全感,我们放弃了成长的自由,失去了生命原本的智慧。从打开这本书第一页开始,便被深深打动。

一本让我重新认识思考的书

这本书一开始讲了教育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这本书里面都会解答。以及什么是思考等等,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值得看。说实话,没看完,在心静不下来时确实看不完,好吧,我是一个浮躁的人。我把我在kindle上标注的一些句子写下来。1。真正的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却又保有赤字之心。它需要能够清楚思考的心智,不被偏见、迷信、期望或恐惧所捆绑。2.我们一旦不在盲目接受或跟随,而是不断质问、研究、透视,在其中就会产生洞察力,继而产生创造力和喜悦。3.如果你想在人生这个极为重要的过程中发现真理和真相,你就必须深入去探索这些事情,你必须把你的全心全意放进去。你必须独立地、清楚地、没有偏见地思考,因为真理不在生活之外,它就在你每天生活的每个行动之中。4.世界的现况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现况的投射,我们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处在混乱之中,我们贪得无厌、占有、嫉妒、苛责于人。这就是世界的现况,只是更戏剧化、更残忍一些。5.你要永远以清新的心去结识别人,而不是用你的偏见、你固定的想法和先入为主的观念。6.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所局限及牵引的整个过程,就可以称为“命运”。

孤独中觉醒……

断断续续读了这本书,一问一答的方式,问题大多贴近于生活的点滴,闲适的时候读起来轻松也不觉晦涩,娓娓道来,没有凌驾于众人之上所谓圣人教诲,淡淡的。是在某个有阳光的下午,心灵与心灵的一次对话,又或者是对现有认知的又一次小小颠覆。这或许正是一个思考者所要带来的——孤独中的觉醒。另一方面,克氏亦用大量笔墨提及了教育,革新等问题。在他看来,教育是改变人思想状态最为基本的,然而其言语中所透露的也不乏对教育状况的失望。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先驱,这样评价克氏不为过,于是就让他在一个阳光的日子,引领着我们觉醒于孤独……

成长的路上要有这书

下载的免费电子版,8天左右看完,不像那种消遣性质的书看的随意潇洒,这种探究心灵和人性的思考书,不可能一目十行,而总是看两句就停下来,仿佛获得了什么提醒,触及到了一些回忆,然后才能进去看下去。但凡好书,可能看的速度都慢,而且很难写什么书评,都不能称之为书评,俗人的一点点零散感受而已。内容很棒。来自印度的哲人的思考和启迪,看到了世界和变化,看到了各种痛苦,忍耐,嫉妒,悔恨,贪婪和欲望,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向他提问,他习惯用“……不是吗”这三个字结尾来做强调,强调大家“换角度思考”,为什么人会冷漠,为什么会产生欲望,为什么控制自己很难,他都是从生活中告诉你,静思,独处,冥想,放弃难填沟壑的欲望才是“王道”,如果你老想着“成为什么什么人”,那么你就永远有欲望,从而永远伴随恐惧,最终得到空虚的心。唯有爱,方能处理这一切。强调“会爱,拥有爱,给予爱”是这位哲人的永恒主题,俗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路上可以伴随着这本书。推荐!

寻求叶文可的作品

我现在忙着要写关于叶文可的论文找了很久都没有发现哪里有稍微多点的资料,真是要晕倒了!,有谁能够知道网上哪里可以找到她的比较全面的作品啊?麻烦介绍一下,不甚感谢!PS:我个人觉得再这个时代,看点关于象佛教、基督教之类的书,对于我们平和心态、放慢脚步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人活着,毕竟总是得思考的。每个人思考的东西都不一样,结果也大相径庭。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那就去多看点或者听点别人相关方面的思考吧。应该有用的。我愿意去做,可是好像总是身不由己。因此,这才更有了去看、去听、去了解的必要!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