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皮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6
ISBN:SH10019-3321
作者:巴尔扎克
页数:305页页

内容概要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136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作者简介

如果人世间真有一块驴皮,使你的一切愿望都能实现,同时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将会缩小,你的生命也会缩短,试问,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块驴皮?
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将是肯定的。且不说那些如本书的主人翁那样,穷途末路, 已经输掉身上最后一枚金币,准备投水自杀的人,世上有许多人,面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诱惑,还不是将名誉、地位、家庭、祖国,甚至自己的生命,全部置诸脑后,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道德、法律、舆论的阻力,杀人放火,诈骗盗窃,无所不为,小小一张驴皮,哪里阻止得住他们?然而这块小小的驴皮, 巴尔扎克还是费尽心思才得到的。 巴尔扎克经过十载艰辛,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深知一个人如果疯狂地追求金钱,世间上很少有力量能够阻止他。巴尔扎克首先想到的力量,是良心的谴责和特殊的疾病。在这部小说里,召开盛大宴会的东道主是泰伊番,而且在小说里一再提到《红色旅馆》,可见泰伊番是经常出现在巴尔扎克脑际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个形象会缠住巴尔扎克,挥之不去呢?原来在《红色旅馆》里,泰伊番是个杀人犯,他用最要好的朋友的解剖刀,杀害了一个商人,盗走了商人的十万法郎珠宝,逃之夭夭,害得他的最要好的朋友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泰伊番因此发了财,当上银行家,拥有价值一百万的地产,在社交场所出观时,他很爱笑,举止态度完全像个慈祥的老好人。他完全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正在安享他:的不义之财。 巴尔扎克没有违反现实对这样一个人给于间的制裁, 正如《驴皮记》里拉斐尔得到六百万遗产以后,泰伊番所说的:“拉斐尔先生已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权的宝座。他是国王,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凌驾一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样。对他来说,从今以后,所谓‘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记载在大宪章里的一句谎言。他不会服从法律,法律倒要服从他。没有为百万富翁而设的断头台,也没有对他们的行刑的刽子手。”拉斐尔回答道:“他们都是给自己行刑的刽子手。”


 驴皮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是一个身材略显肥胖的中年男人,他生不逢时,用书中的话说“生不逢时的人,不是选择天堂就是选择地狱”而他也似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耗干了体内最后一丝油,搜到巴尔扎克的图片,他躺在灵床上,眼睛深陷憔悴不堪,二十年后他的预言成真了,“你将会娶到一个有钱的女人,她将给你带来很多苦恼·····还将杀死你”。《驴皮记》中这是波利娜对瓦郎坦的一句话,这似乎是作者的自传体,只是稍微添加一些神秘的幻想成分,也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被小说中瓦郎坦对爱弥儿的大段自述,好像是巴尔扎克自己在叙述着自己的生平,对女人的渴望,对金钱的渴望,对赌博的嗜好,对男女之间的调情洞悉透彻······我诧异于惊奇这个作者彻彻底底的享乐主义观念,他跳跃的思维将社会的金钱观赤裸裸的解剖给人看,在瓦朗坦静静的躺在巴黎郊外的温泉俱乐部,却任不得安宁,发现种种自私的嘴脸。可怜的瓦朗坦不仅要与自己的欲望斗争还要与这个噪杂的外部世界斗争,在怀疑他患了偏执症时,谁会不反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被巴尔扎克写进了人间喜剧呢?或许是对权威宣传权威的反感所至,老师一般所说的大文豪除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之外,其他的都不涉猎,总是想着都是些言过其实的作家。对于巴尔扎克也是这样的印象,或许是一直被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所以对于现实主义,我一直认为应该是缺乏一种浪漫的激情描述和心理解析,而过于极端化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性格可能会太过单一。但是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却完全颠覆我那点浅薄的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不也是在我最喜欢的作家之列么?而这位19世纪前期的作家相对于后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似乎更多了狂妄,在他的笔下,我看不到过于敏感的内心,也只是在追求一个贵族夫人馥多拉的时候,男主人公才显出卑卑颤颤的感觉。瓦朗坦在驴皮剩下叶子般大小的时候,不敢再产生一丝的欲念,所以在剧院他会戴上能让物象扭曲的眼镜,来丑化眼前所有的女人。他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在青年阶段诉诸于赌博,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来回奔波,而乐此不疲。他身无分文的时候,阁楼上的波利娜,虽然对他充满着爱意,可是他始终无意中将地位金钱奉作爱情的催化剂。巴尔扎克笔下的瓦朗坦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梅诗金公爵更有野心,没有自卑,没有悲观。充满了野性的欲望,在欲望和理智之间挣扎的男人。“人生的种种乐趣纷纷在我的死床周围嬉戏,好像美女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唤她们,我就会死去。”“这种背叛死刑的罪犯所受的折磨,这种垂死的病人才会体验的临终的痛苦,终于摧毁了他的健康,击溃了他的意志,把他变成了一具活尸。然而他毕竟不能抵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最后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瓦朗坦和波利娜相爱,饱尝爱情的甜蜜时,生命也急剧萎缩,他们甜蜜的时候可以喊出“就用我的生命换取这一分钟的爱情吧。”然而回到现实中来,那丢失到深井里的驴皮像梦魇一样无时不缠绕着他,就在他最幸福的时候也不例外,或许他本来就是不幸的。爱情中躲不过的一条残酷的真理,“要为长寿而扼杀情感,或甘愿做情欲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注定的命运·····你有欲望,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小说最后的“尾声”,似乎交代清楚了巴尔扎克笔下两个女性的概念,波利娜是男性幻想出来一个理想的化身,她美丽如天使,躲避你,引诱你,用朱红的嘴唇吸引着你,全身心的匍匐在你的脚下,用灵魂爱着你。挑逗起你全身的欲望,“都是痛苦”。一如书中巴尔扎克多次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转换说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而馥多拉则是“社会,”虚荣、滑稽、美丽、而对这种女人最大的惩罚,只有让时间去再她的脸上额头上划出一道道的痕迹。瓦朗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烧了自己,临死时躺在波利娜的怀里。他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还是没有逃脱欲念催化后的悲剧。西方文学作品永恒的一个主题,为了欲望,把灵魂交给魔鬼,最后欲念化身魔鬼出卖灵魂,人类永恒地循环着自己悲剧。
  •     驴皮是欲望,书中反复强调。人性的欲望是功名利禄,吃喝嫖赌抽吗 我感受的是:欲望是生命,是活着。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者的欲望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交际花也罢,富人也罢,文艺青年也罢,追逐着自由的东西,但美好转瞬而过。生命的自由中有魔鬼的影子,是人性贪婪、索取、无能的表现。驴皮不是伏在人身上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而是意识里迸发出的深层暗示。驴皮这本书,太深奥了!
  •     我们都在生活,生命的消逝在平凡的日出日落中变得同样的平凡和不经意。我们都在生活,每天为着一些莫名奇妙的理由去做些莫名其妙的事,然后在别人莫名其妙的掌声中得到莫名其妙的满足,然后一夜夜辗转着终究睡去。我们都在生活,活在崭新的2008,时间的列车随着墙角老树的年轮的增长也在抽搐着疯狂地加速,列车的四壁贴满了偶像明星、成功人士的巨幅头像,他们全都张着扭曲了的嘴巴,不停地在讲话。嘈杂、嘈杂,像卖猪肉的贩子那样喧哗,惊愕、惊愕,所有的声音反反复复都只是在说着一些无关生命的同样的话。放眼望去,周围都是些一样的脸孔,一样的命运,一样的可怕的静穆,再也没有疯子,再也没有人会勇敢地从这一群黑压压的一样型号的头颅中,猛地跳将出来,大声地朗诵莎士比亚。我们都在生活,真的都在生活,谁能说这是假的?只是,只是没有了沾着露水的羞涩的太阳,没有了柳梢头的月亮,只有机器转动里的白天,闸门落下的黑夜,还有……还有,向着所谓的幸福疯狂地投奔过去的年轻却不再鲜活的生命。……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了,我低头了。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30年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的预言!我要说,这个预言正在此时此刻的中国大地上慢慢地上演。同样是一个金钱万岁的时代,同样充斥着很多醉生梦死,同样承载了无数的野心和壮志,同样有着愤懑和不甘,然而,细细来看,又是那么的不一样,非常的不一样,它们的血液里奔腾着两希文明交织着的传统的厚重,它们的时代是浪漫主义还未陨落的年代!而我们则生活在一个遗弃了、丢失了过去的时代里,一个心之漂泊的时代里。或许,读着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的遥远而熟悉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在惊愕之余,伤痛之余,回首一下过往,重新思考一下不远的未来。在谈具体的感悟之前,不得不谈一下这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些特点。我说,单从《驴皮记》来看,巴尔扎克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他有着那么炽烈的燃烧的目光,尽管同时又那么冷峻犀利。他绝不仅仅只属于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我总觉得人为地把一个作家归为哪一个流派是粗暴的——在过分强调突出他的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同时,必定会遗漏掉他的另一些让人欣喜的好处。他们的生命是丰盈的,易变的,是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琢磨的,我们又何谈去为其定位呢?我们只能凭借着他们留下的这些文字,怀揣着对一颗平凡却又伟大的心灵的敬意,去倾听一声声生命的呓语,去理解人的丰富性。从《驴皮记》的创作手法来说,他与拜伦、与雨果并不是离得很远,理由有三。其一,集中化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宣言中,对传统文学要求写得合情合理的观念提出了抗议,他认为必须把好的东西都收集起来灌注到一个人物的生命中,那么他才会显得更加生动、鲜活、感人。《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美拉达无疑实践了他的这种理念。在《驴皮记》中,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人物。看看波利娜,她简直是一个天使,她是那么的美丽、善良、那么的沉迷于爱情,那么的纤尘不染,她晶莹剔透得简直有点不真实。然而她确实博得了我们的爱。其二,对照法的使用。雨果除了提出集中化的主张外,还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法。传统文学总是提倡写美的东西,典雅的东西,雨果却不以为意,他认为现实中,美的东西旁边总有丑的东西,或者说,正是因为这种彼此依傍的存在,美的才显其美,丑的才显其丑,所以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也理应如此。可以说《巴黎圣母院》通篇都在实践他的这种主张,几乎是两两人物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对照。《驴皮记》中也使用了这种对照法,最明显的就是馥多拉和波利娜之间的对比。两个人虽然同样美丽——其实她们的美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修饰”出来的,是世俗中的美,另一个是自然的,是纯真之美——但是,她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不同。馥多拉是一个习惯了隐藏自己情绪的人,人们看到的永远是她的一副面具,谁也看不到她的内心,波利娜却几乎是个透明的人儿,她对自己的感情一点也不遮掩,她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完全倾泻出来;馥多拉只谈情,从来都不论及爱,她喜欢被男士们包围着,却从来不让他们走进自己的心里,波利娜却炽烈地爱着,爱情是她的全部,甚至胜于她对父母的感情,她可以为爱而死;馥多拉是幽深的,崎岖的,是有心机的,懂手段的,是了解世态人情的,精明的,是步步小心,不愿意被欺骗的,同时又是可怜的,波利娜是剔透的,清浅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毫不做作的,是狂热的,任性的,是为爱痴狂,为爱盲目的,是近乎不真实的,同时又是可爱的。除了她们两个之间的对比外,拉法埃尔和古董商之间也形成一种对比,之前是古董商的禁欲、谨慎,拉法埃尔的愿意用生命置换欢乐的理论,之后是古董商的为爱痴迷,拉法埃尔的为了生命的延续决定放弃所有的情欲。不得不承认这种对照法确实很有震撼力,确实比起平常的叙述更让人觉得痛快,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追求在里面。其三,传奇式手法的采用。浪漫主义是钟爱于传奇的东西的,拜伦的《唐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写的都是奇异的境界,当然《驴皮记》除了那张具有寓言性的神奇的驴皮外,所写的场景还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而这里我所说的传奇手法主要不是指一种奇异的境界,而是指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手法。我们都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司各特,喜欢传奇浪漫的东西,因此他的作品中也有一种传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极端化,如《罪与罚》中,写恶就直接将其与死亡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巴尔扎克和陀氏是相近的。巴尔扎克要表现金钱崇拜、物质享受对人性的异化,就直接把它和生命和死亡放到一个天平上,用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来让世人看到纵欲的代价,这种极端化的手法充满了一种激烈的味道。其实,上述所言,也不免武断,事实上,对于什么是浪漫主义,又有谁说得清楚呢?柏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也提到要想搞清楚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实在是不大现实的,他也根本没有给浪漫主义下精确的定义,只是用一连串的流泻而出的排比把我们激荡着,使我们陶醉着,让我们懵懂着。如果在我的理解里,浪漫主义是一种对美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对极致的追寻,那我说巴尔扎克是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应该也就不为过了。接着,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的感觉。西方文学基本上是关于人的文学,“人”的母题可以说从古希腊起就已有之,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文学走在了探索人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路上,人性问题成为了西方文学中的焦点问题,几乎每部作品都在对个体进行解读。《驴皮记》之所以在这一大堆关于人的文学作品中让我眼前一亮,是因为它的整个故事框架的与众不同。其实巴尔扎克要表现的无非就是爱情、享乐、死亡这一类老话题,然而他采取了一种如此特别的方式:欲望的满足要以生命的缩短为期限,并且这种缩短是可看的,是量化的!刹那间,一切都变得异常可怕!人们常说活着有时候就该放纵一下,至少在那段狂欢的迷醉的时间里我们是快乐的,忘记了生命,忘记了烦恼,忘记了所有,一切都等明天再说,因为明天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是遥远的,而且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或许一切照常,或许根本没有惩罚。然而,在《驴皮记》里,拉法埃尔再也不能拥有这样的时刻了,虽然在刚得到驴皮的时候,他豪气地说,有了它,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情愿。但当真正地见识了它的魔力,真正发现他的愿望可以全部得到满足,而他的生命也将在片刻凋零时,他完全变了,他谨言慎行,深居简出,唯恐说出“我要”。我完全相信这种转变的真实性,试想一下,让一个人在自己的手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期限,看到因为自己的一个欲望而导致生命地那么明显地缩短,谁不会恐惧?有些人在临死的时候,总会问:“是谁害死了我?”现在驴皮告诉你,不是别人,是你杀死了你自己,这样的揭秘是否让你感到比死更痛苦呢:原来我就是杀死自己的凶手。人从来都是惧怕死亡的,从一出生,我们就无奈地向着死亡走去,但这种恐惧在平常的生活中,并不会为人大多数人所察觉,人们觉得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日子像没风的水面一样平静,我们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天天地老去。我们活在昨天的世界里,知道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延续,虽然平庸,倒也心安理得,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存的。可是忽然有那么一个时刻,你在过完今天之后,上帝让你看到属于你的生命很明显地少了一块,这个时候,估计你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你开始感觉到了生命流逝的沉重,你感觉到这样过日子,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简直是一种罪恶,这个时候,或许你开始想要改变了,这个时候,你开始真正地疼惜起自己的生命来了。即使挣脱现在的状况意味着痛苦,但总会比你静默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生命的沙不停地漏下去要好很多。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萨特真是了不起,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他的戏剧,都汇成了想要奔向本真,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的嘶鸣,他告诉我们,这种“在路上”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停留在原地则意味着被就地枪决。《驴皮记》里还有好多东西值得一说,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就是这种生命的重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面对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竭力发挥自己的天才?或许,巴尔扎克写这本书的本意是提醒我们不要在这个金钱社会里被物化,变得只会享乐,或许,巴尔扎克是想告诉我们,世间是终难两全的,人注定会得到一些,失去一些,但这本就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我从里面读出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东西来,也不算太过分吧。瞧瞧我们正在消逝的年轻的生命,我们怎么能容忍今天只同于昨天?!瞧瞧我们正在消逝的年轻的生命,我们怎么能容忍“我”只是人流中毫无个性的一员?!瞧瞧我们正在消逝的年轻的生命,我们怎么能容忍为那些与生命、与筋血无关的东西而忘却那一片远方的蓝天?!让我们一起好好飞。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这本根本就是巴尔扎克的自传:在阁楼上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与奋斗、对贵族女性的渴望、对人生应该充分发挥“欲”和“能”而燃烧自己还是该平静无波地活到老的拷问(他明显选择了前者)。小说本身,从立意、结构和手法来看都和他别的作品挺不一样。很喜欢。明明是傅雷译的怎么标着梁均。
  •     我读的是人文社《巴尔扎克选集》的梁均译本。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的大师,可是“驴皮”这一象征又有着切实的荒诞色彩。幻梦一样的古董店、银行家盛宴、多尔山区……拉法埃尔的一生就像是芸芸众生的缩影,在无法逃避的命运中挣扎。巴尔扎克天才式的奇想与激昂的文字,完全抓住了读者。
  •     在欲望中挣扎还是在平静中消逝
  •     拉法埃尔一点坏事也没做,他只是太怯懦。在这种层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巴尔扎克式的欲望毁了善良青年呢?还是更具悲剧意味的,逃不脱灭亡的宿命?谁知道呢,为了不死,拉法埃尔悲哀到不得不压抑自己善良的愿望。
  •     每当你的欲望实现一次,我就相应的缩小,恰如你在世的日子。你要就拿去,神会允许你,但愿如此!
  •     驴皮记,是欲望的凝缩!是批判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土壤搅拌的一部泥塑!语言简直无可挑剔!
  •     人类生命的永恒启示
  •     可能是时过境迁,或者阅读介质的局限,总之读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     他的经典性,不亚于巴尔扎克的其他名著。那个恒久的命题,恐怕永远也没有答案。
  •     当时触动就很深,想着主人公当年简直是苦修啊,终于还是像生活妥协了,太像自己了。嚓,老子看了书也是不长进。
  •     巴尔扎克太有才了!作品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在这种长度的小说中很少见。
  •     想了解巴尔扎克早年的奋斗史,必须读《驴皮记》。
  •     巴尔巴克=掉书袋君+脱线君 越来越觉得整个故事是在讲述巴君在女人方面遇到的挫折【可改进】保留创意,重写故事
  •     我们常常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杀死了自己
  •     巴尔扎克叙事描述都很具体,如同看电影版一幕幕在眼中呈现。开幕描写古董店里的珍宝是铺垫,但偶觉得有点冗长,到高潮的盛宴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再到最后和生命做的最后的抵抗,确实是好书!
  •     无欲无畏
  •     好沉重好恐怖好忧伤
  •     这本书的记忆全部是关于许沁
  •     “让开!让开。"
  •     叹服其全景式细腻的场景描写
  •     何必这样害怕
  •     我表示没认真看进去,所以没看懂
  •     “人类是喜欢用反面同正面对比的,他用眼前的痛苦来欺骗将来的希望,又用不属于自己的将来,来欺骗眼前的痛苦,他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带上前后不一致的软弱性质,在人间只有灾难是完整无缺的。”
  •     虽然我只敢看简介和结尾 我一直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书。这么多年能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的 只有这块牛皮。
  •     觉得死不足惜,是因为一无所有。当心里住进了人,那份挂念与不舍是足以让人愿牺牲所有来换取人世间多一天的逗留。
  •     读巴爷的书总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根本停不下来~~~最后为了延迟感觉的结束不得不每天节省着读~~~
  •     欲和能是会耗费生命的,不过,有他们的生活,才不会留下遗憾呢。
  •     这样的构思与思想深度!
  •     我很想知道,如果对这块驴皮许愿说:“我想长命百岁”会怎么样
  •     “你能想象一个具有最狂放的思想,最多情的心灵,最温柔的情感,脑子里最富诗意的青年。。。一切失望只能用睡眠去抚慰,一切欲望都受到压抑,一切忧郁也只能用忧郁去派遣。。”
  •     生命里有两种悲剧,一是一无所有的悲剧,一是无所不有的悲剧。当财富和健康不能两全之时,欲望扩张必将折损生命,保持安宁又必然清心寡欲。“欲”和“能”会毁灭自身,也可以通过“知”拯救自身。一幕幕悲剧都是人间喜剧的一部分,所谓“喜剧‘只是世间生活万众的百态的并称。2014.12.02
  •     状态不对没太get到,巴尔扎克的书还是留到心情low到底的时候再看好了。知道作者追了俄国富孀17年后看驴皮记总有种这真不是你的日记么?贫穷与虚荣,孤独与单恋,我有点审美疲劳了……单恋时看人间喜剧真被虐的死去活来,现在闲闲的没什么情绪无法get虐点。。
  •     節制或者放縱
  •     是一本深刻的哲理研究小说,有巴尔扎克的影子,主人公在欲望的熔炉中看着驴皮不断缩小,心惊胆战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 欲望之火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
  •     和小星 高三的美好日子。
  •     小说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人的欲望越大,生命就越短。如果世上真有这块驴皮,你会做什么选择呢,如今这社会为了金钱把爱情,家庭,良心,国家,名誉,地位甚至生命抛之脑后,无视法律,道德,杀人放火怎是一张小小驴皮所能阻止。
  •     欲
  •     读这本书是心慌而不知所措的,因为生命无处不存在这一张张诱人的驴皮,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贪心,丈量欲望与良知的标尺在哪里~恐怕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参悟~
  •     忽然想起这本二十多年前读过书。里面说:你每享乐一下,生命就由此递减一次,直至你自己把生命消耗遗尽。里面的故事是在讲述一个原理。它和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异曲同工。为什么我会在二十多年后想起这本书?我不知道内在的关联是什么。
  •     2010年5月读的,好像是个网格本,找不到就暂时点这个了,不断缩小的驴皮在巴尔扎克笔下能写出人的欲望,而在中国人笔下,只能写出阿胶……
  •     fhh
  •     “当穷人积聚力量和知识,以便胜任愉快地担当重任而不可得的时候,满嘴空话,毫无思想的阴谋家却来去自如,他们欺骗傻瓜,迷惑半呆子;有些人埋头研究,有的人在行动;有的人谦虚,有的人胆大;天才人物力戒骄傲,阴谋家专好炫耀,他们是必定要达到目的的。当权者非常需要依靠现成的业绩,信赖擅长吹捧的才能,而真正的学者则天真地希望得到人世的报酬。” 我巴专业打脸三百年
  •     对立
  •     欲望有点像空气,有的人需要很多,有的人只要一点点,但总归是离不开吧?当拉法埃尔努力保全自己的性命时,比他和波丽娜一起驴皮不断地缩小时还要可怜一百倍。ps:既然我连巴尔扎克臃肿的叙事都能忍受了,估计可以去看《巴黎圣母院》了……
  •     贪婪, 欲望什么时候才能被人好好的控制住。
  •     人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注定的,当拉法埃尔对自己说不可能喜欢贫穷的女人,他已经为自己铺排好了未来的道路。决定命运的大概不是选择和意志,而是我们自己不能控制的深层欲念。
  •     借的刘力的。。。好像还没还
  •     终于破了巴尔扎克的处,我好喜欢好喜欢他啊。那种罗里吧嗦世故的洞察力
  •     這個版本讀起來很舒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