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书评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11340962
作者:王阳明
页数:368页

好书,推荐下吧

没有名师指导。什么是名师?大家可以在书中第三卷里领略一下王阳明的风采,那种睿智、洒脱、能压得住阵的自信、活泼泼的风范,都是长期在身心上做功夫锻炼出来的。没有这种真正的功夫体验,照本宣科,只能是以盲导盲,除了增长私欲、烦恼、痛苦,不会有其他的效果。

两个原因造成现在人对这本书难理解

这本书对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尤其难。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现代人的学问与古人相比根基比较差。学习《传习录》,最好把《大学》、《中庸》学一下,否则许多注释看起来比较吃力。古人在学习本书时,都是已经把四书五经学得滚瓜烂熟了;而当代中国人,没有这个基础,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其次,没有名师指导。什么是名师?大家可以在书中第三卷里领略一下王阳明的风采,那种睿智、洒脱、能压得住阵的自信、活泼泼的风范,都是长期在身心上做功夫锻炼出来的。没有这种真正的功夫体验,照本宣科,只能是以盲导盲,除了增长私欲、烦恼、痛苦,不会有其他的效果。

看着还行

这就是现状,若你真想通过学习本书而有所得,唯一值得凭借的就是成圣成贤之志。其原理,王阳明在书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如《钱德洪录》第一节。先生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你真有圣人之志,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正是这样,如果你真有“必为圣人之志”,这本书再枯燥,做功夫再痛苦,也会甘之如饴,久而久之,必然身心充满浩然正气,为一天地间顶天立地之真丈夫矣。

写的很好呢

在亚马逊买的,这本书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

精一之功也需要学问思辨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王阳明

中国最后一位圣贤。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对于人性的探索值得我们深思。“一生俯首拜阳明”,这句话不应只是一位曰本人提出的,更应是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去做的。

心即理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一颗心

心只有一个。没有夹杂私心杂念的称作道心,夹杂了个人私欲的称作人心。人心若能守持正念就是道心,道心失去正念就是人心,并不是真有两个心。程子认为‘人心就是私欲,道心就是天理’,这句话看似把人心和道心分开了,但他的意思实际上是正确的。而朱熹认为:‘道心是主宰,人心听从它的命令。’这样人就有两个心了。‘天理’、‘人欲’不能并立,怎么会有‘天理’为主,‘人欲’又听从它的命令的情况呢?

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有了目录方便多了

上卷徐爱录 徐爱引言 新民还是亲民 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 心即理 精一之功也需要学问思辨 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欲 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 道心与人心 圣人删述“六经”的本意 祖述尧舜并不是要复古 经与史不分家 徐爱跋:法喜的来源 陆澄录 专注在天理上 好名的毛病 圣人之心如明镜 道理明白,在事上却做不了主 上达与下学不可分 “宁静存心”不一定就是“未发之中” 追求大道,自然具备多种才能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 仁、义、礼、智是同一个东西 学习要有次第 浩然正气,连鬼都怕 正名很重要 忧患之日正是用功之时 有事无事常养气 不要把内圣外王割裂 武王未尽善 执着于中庸也是病 一点私念引出众多恶相 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奇怪的颠倒 知心则知道、知天 心体不纯,知识无用 在念头上做功夫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心物不可分 无所偏倚是中 学习就是存养本心 真用功的人总是很少 八目只是一个明明德 仁心从孝悌生发 薛侃录 持志如心痛 善心更真切是功夫增长的标志 圣人心同,才力可能不同 朱子晚年悔倒做 周敦颐不除草 为学须有头脑 做学问忌好名 “替圣人争分量”背后的心思 体用一源 用天理来滋养身心 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要领 立志贵专一 居敬、穷理是一件事 从诚意到正心的一跃 在独知处下功夫 诚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功夫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为圣之心最宝贵 “未发之中”的味道要自己体会 做功夫需持久磨炼 率性而行需要诚意的功夫 不要把圣人的教导教条化 诚意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中卷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潜藏的门户之见 知行要并进 知行分离的两种恶果 把自己的根器弄清楚 即物穷理有可能变成玩物丧志 见解要清清楚楚,不要似是而非 门外人先不要乱说门内风景 格物、致知、诚意的含义 权变的基础在于精察天理 知识越多,入道可能越难 茅茨土阶也可以称为明堂 礼乐名物无关乎作圣之功 拔本塞源论 王阳明心声 答周道通书 志之真切 何思何虑与必有事焉 圣人气象 要在事上磨炼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 不要随便说是非 性与气不可分 答陆原静书(一) 良知是无始无终的观照力 致良知即是养生 答陆原静书(二) 学以去其昏蔽 体用一源 观其大略不必拘泥于文字 “能戒慎恐惧者”方是良知 养生的背后或是私欲 越求越得不到的困惑 “戒惧克制”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 良知原本自明 学着遵循良知 反身而诚,乐在其中 良知之体,皦如明镜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做学问要抓住关键 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 不能将做事和致良知分成两件事 智者不欺人,也不被人欺 答罗整庵少宰书 两种讲学方式 恢复《大学》古本的原意 格物已经说尽一切 心不忍却不得已而为之 真诚之语 答聂文蔚(一) 不被肯定,心无郁闷 万物与我一体 仕与不仕——修道人永远的难题 圣者之乐 答聂文蔚(二) 康庄大道 勿忘勿助的前提是必有事焉 在文义上的牵强附会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最耽误人的病 情同一体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陈九川录 身、心、意、知、物本是一件事 意念只能正,不能息 心静不为物扰 功夫不分内外 稳当快乐的诀窍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真做功夫的人邪念自消 用功而不得要领的人 病中快乐即是功夫 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在工作中格物 亲承教诲有实效 伤食之病 圣人也是学而知之,众人也是生而知之 黄直录 人心是天、渊 各随分限 一念发动处就是行 圣人并不是万事通 善恶是相对而言的 率性与修道 容貌举止关乎内心 做文章要随才力所限而为 怒而不动气 不着相 黄修易录去恶即善 做功夫不能急功近利 确立志向 性、气不可分 做功夫不可“助长” 灵根因私欲不得生长 不可动气责人 卜筮即天理 黄省曾录 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思无邪总括“六经” 因材而教 逝者如斯 人只贵于自修 圣人有大气象 圣学真血脉 钱德洪录 立必为圣人之志 静坐和磨炼不可偏废 做功夫不能急 良知是人的名师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万物都在良知的变化中 告子病源 万物与我同体 天下无心外之物 谈《大学》中的“厚薄” 生死念头最难勘破 药方 292良知需自己探求 圣人不重预测,尤重见几 圣人只是能致良知 周公气象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 巧、力非两事 是非是个大规矩 七情都是良知的运用 踏踏实实地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不妨有异处 功夫全在自己 元声只在心上求 学者的常见过失 苏、张也是圣人之资 未发与已发 性无定体 一天游历古今世界 圣人的真血脉 满街人都是圣人 邹谦之的德行 天泉证道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学与思是一回事 格、致、诚、正的具体含义 王阳明格竹 童子也能格物、致知 立言宗旨 凡知觉处便是心 尊德性需要道问学 在声色货利上致良知 看那看不见的,听那听不到的 鸢飞鱼跃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即时去除私心 心无杂念 人心与物同体 有心与无心 仁者悯物之心 傲是人生的大病 至简至易,至精至微 问难是大功德 国裳请字 钱德洪跋 附录 陆东风独家解读

王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因为掌握了阳明心学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感觉看过了似的。

上卷徐爱录 徐爱引言 新民还是亲民 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 心即理 精一之功也需要学问思辨 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欲 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 道心与人心 圣人删述“六经”的本意 祖述尧舜并不是要复古 经与史不分家 徐爱跋:法喜的来源 陆澄录 专注在天理上 好名的毛病 圣人之心如明镜 道理明白,在事上却做不了主 上达与下学不可分 “宁静存心”不一定就是“未发之中” 追求大道,自然具备多种才能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 仁、义、礼、智是同一个东西 学习要有次第 浩然正气,连鬼都怕 正名很重要 忧患之日正是用功之时 有事无事常养气 不要把内圣外王割裂武王未尽善 执着于中庸也是病 一点私念引出众多恶相 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奇怪的颠倒 知心则知道、知天 心体不纯,知识无用 在念头上做功夫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心物不可分 无所偏倚是中 学习就是存养本心 真用功的人总是很少 八目只是一个明明德 仁心从孝悌生发 薛侃录 持志如心痛 善心更真切是功夫增长的标志 圣人心同,才力可能不同 朱子晚年悔倒做 周敦颐不除草 为学须有头脑 做学问忌好名 “替圣人争分量”背后的心思 体用一源 用天理来滋养身心 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要领 立志贵专一 居敬、穷理是一件事 从诚意到正心的一跃 在独知处下功夫 诚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功夫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为圣之心最宝贵 “未发之中”的味道要自己体会 做功夫需持久磨炼 率性而行需要诚意的功夫 不要把圣人的教导教条化 诚意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中卷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潜藏的门户之见 知行要并进 知行分离的两种恶果 把自己的根器弄清楚 即物穷理有可能变成玩物丧志 见解要清清楚楚,不要似是而非 门外人先不要乱说门内风景 格物、致知、诚意的含义 权变的基础在于精察天理 知识越多,入道可能越难 茅茨土阶也可以称为明堂 礼乐名物无关乎作圣之功 拔本塞源论王阳明心声 答周道通书 志之真切 何思何虑与必有事焉 圣人气象 要在事上磨炼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 不要随便说是非 性与气不可分 答陆原静书(一) 良知是无始无终的观照力 致良知即是养生 答陆原静书(二) 学以去其昏蔽 体用一源 观其大略不必拘泥于文字 “能戒慎恐惧者”方是良知 养生的背后或是私欲 越求越得不到的困惑 “戒惧克制”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 良知原本自明 学着遵循良知 反身而诚,乐在其中 良知之体,皦如明镜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做学问要抓住关键 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 不能将做事和致良知分成两件事 智者不欺人,也不被人欺 答罗整庵少宰书 两种讲学方式 恢复《大学》古本的原意 格物已经说尽一切 心不忍却不得已而为之 真诚之语 答聂文蔚(一) 不被肯定,心无郁闷 万物与我一体 仕与不仕——修道人永远的难题 圣者之乐 答聂文蔚(二) 康庄大道 勿忘勿助的前提是必有事焉 在文义上的牵强附会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最耽误人的病 情同一体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陈九川录 身、心、意、知、物本是一件事 意念只能正,不能息 心静不为物扰 功夫不分内外 稳当快乐的诀窍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真做功夫的人邪念自消 用功而不得要领的人 病中快乐即是功夫 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在工作中格物 亲承教诲有实效 伤食之病 圣人也是学而知之,众人也是生而知之 黄直录 人心是天、渊 各随分限 一念发动处就是行 圣人并不是万事通 善恶是相对而言的 率性与修道 容貌举止关乎内心 做文章要随才力所限而为 怒而不动气 不着相 黄修易录 去恶即善 做功夫不能急功近利 确立志向 性、气不可分 做功夫不可“助长” 灵根因私欲不得生长 不可动气责人 卜筮即天理 黄省曾录 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思无邪总括“六经” 因材而教逝者如斯 人只贵于自修 圣人有大气象 圣学真血脉 钱德洪录 立必为圣人之志 静坐和磨炼不可偏废 做功夫不能急 良知是人的名师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万物都在良知的变化中 告子病源 万物与我同体 天下无心外之物 谈《大学》中的“厚薄” 生死念头最难勘破 药方 良知需自己探求 圣人不重预测,尤重见几 圣人只是能致良知 周公气象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 巧、力非两事 是非是个大规矩 七情都是良知的运用 踏踏实实地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不妨有异处 功夫全在自己 元声只在心上求 学者的常见过失 苏、张也是圣人之资 未发与已发 性无定体 一天游历古今世界 圣人的真血脉 满街人都是圣人 邹谦之的德行 天泉证道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学与思是一回事 格、致、诚、正的具体含义 王阳明格竹 童子也能格物、致知 立言宗旨 凡知觉处便是心 尊德性需要道问学 在声色货利上致良知 看那看不见的,听那听不到的 鸢飞鱼跃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即时去除私心 心无杂念 人心与物同体 有心与无心 仁者悯物之心 傲是人生的大病 至简至易,至精至微 问难是大功德 国裳请字 钱德洪跋附录 陆东风独家解读

不错的书哦!!!

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精一之功也需要学问思辨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主观猜测

只知道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空想,全然不肯身体力行,只是靠主观猜测,因此你必须跟他讲行的道理,他才能知得正确。这是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采用的一种方便说法,如果真正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只用一句话就能把知行说清楚。

很好看的书呢

这本书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就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基本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传习录

《传习录》赫然在列。  这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传习录》确实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要想研究陆王心学,想离开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梁启超做学问的方法并不是要让人真正地成贤成圣。他只是把它当作学问来研究的。

道心与人心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新民还是亲民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1]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2],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3],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4],‘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传习录

不是只说些孝顺、尊敬的话,就可以称他知道孝顺、尊敬了。再比如知道痛,一定是经历痛了,才知道痛;知寒、知饥,一定是已经经历了寒冷和饥饿。知行如何分得开?这就是知行的原意,不曾被私欲隔断。圣人教育学生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不然就是还没有真正知,这是多么重要和切合实际的功夫呀!

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三国时代的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采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很不错的书籍呢!

本书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经王阳明本人的审阅,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就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基本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是他晚年的著述。该卷除回答了对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在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弟子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的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阐发他的教育思想。   下卷是王阳明去世后王门弟子刊刻流通的,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该卷主要内容是致良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阳明四句教”,它不仅使王学体系更加齐备,也将王学以前不能公开讲授的一些甚深微妙的观点公之于众。

新书推荐呢!!!

而这本书是王阳明先生语录、舒心的简集,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这本书包括了王阳明学说的所有重要观点,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是我们学习的好标准啊!

用心阅读

这本书需要我们用心阅读,尽心理解。所以需要的朋友们一定要耐心看完它哦。

传习录

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很不错的书!

    《传习录》确实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要想研究陆王心学,想离开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错的书

若你真想通过学习本书而有所得,唯一值得凭借的就是成圣成贤之志。其原理,王阳明在书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如《钱德洪录》第一节。 先生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你真有圣人之志,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正是这样,如果你真有“必为圣人之志”,这本书再枯燥,做功夫再痛苦,也会甘之如饴,久而久之,必然身心充满浩然正气,为一天地间顶天立地之真丈夫矣。

不错的新版书

很不错的新版书,相对旧版而言,这版书的内容很全,样子新颖。

知行

现在的人非要将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对待,认为必须先知然后才能行。只讨论怎样做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了再去做行的功夫,那往往就会终身不去行,也就会终身无知。这不是小毛病,其由来已不是一两天了。现在说知行合一,正是对症下药,并不是凭空杜撰的,知行的本来面目就应该如此。

希望对我有用吧

王阳明心学,再这之前 我知道的很少很少,也不知道其中蕴含的这里,慢慢研究,希望如题所说,对我的人生有个知道帮助的作用。


 传习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