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视域中的儒学

ISBN:9787516122203
作者:李景林

书籍目录

绪论——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一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反思
二儒学的教化观念
三儒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章心性论与形上学
一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
(一)孔子所开启的文化价值方向
(二)前辈与后辈弟子
(三)圣与智
(四)慎独与贵心
(五)心、性与情、才
二论“可欲之谓善”
(一)可欲与四端、四德
(二)广义的性、命与狭义的性、命
(三)“可求”与“可欲”
三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门内之治”与“门外之治”
(三)仁义内在于人的情感实存
(四)仁义内在与人性本善
四德性良知之先天实存基础
(一)一个存在实现论的思想进路
(二)“气”、“才”之本体意义
(三)养浩然之气:由工夫证显本体
(四)结语
五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
(一)儒学的提问方式与心性概念
(二)心性的结构——“心统性情”
(三)心的本质内涵——“仁”为“心之德”
(四)存在、活动与超越性——一场理论上的两线作战
六彻底的儒家
(一)意欲、人心与生命本性
(二)直觉与心性本体
(三)理性与心性本体
七圣与神之间
(一)“成心”与道的开显方式
(二)圣者通也
(三)施教之方
(四)结语
第二章德性论与价值观
一诚信观念与道义原则
(一)信、忠信、诚信
(二)“诚”为德性、伦理之基
(三)道德之自身价值与道义至上的原则
二差序格局与“太和”理念
(一)保合太和
(二)拒斥平均化和同质化
(三)差序化原理
三“学”何以能乐
(一)“学”的内容和目标
(二)下学而上达
四爱的张力
(一)儒家所言“情”之类分
(二)四端(仁义之心)与七情
(三)“爱”的普遍性与等差性问题的凸显
(四)“爱”的两端及其中介
(五)结语
五正德性与兴礼乐
(一)纠名实正人伦
(二)知止于至善
(三)德性充盈与礼乐重建
(四)“道”与“言”
(五)厘清德义内涵与德目系统
六论儒家的王道精神
(一)从孔子论管仲谈起
(二)道义至上与事功成就
(三)论天人——国际关系中王道原则的超越性意义
(四)结语
第三章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一国学——中国学术之家
(一)重提“国学”之意义
(二)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赋义基础
(三)现代学术体制与“国学”的定位
二“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一)“同归”与“殊涂”
(二)“知止”——“回到你自己”
(三)“知止”三义
(四)认同与差异原则
三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
(一)影响文化发展的功利因素
(二)由文化之“通”性义重新审视“全球化”
(三)走出两个理论误区,培育三种文化意识
四启蒙思想与文化重建
五附录
(一)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
(二)儒学未来发展之展望
第四章儒学与哲学研究方法
一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应有所改变
(一)哲学与哲学史
(二)思想生产与学术研究
(三)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立言方式
(四)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形态
二学术的传承与思想的重建
三共通性与共同性
(一)两种普遍性
(二)道通为一
(三)成己成物,道合外内
(四)由共通性引向超越的境域
四正负方法与人生境界
(一)正负方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二)具体共相:概念、理智与直觉、体悟
(三)正负方法:“始终”、“先后”与“同时”、“本末”
五附录
(一)儒学之“魂”的附“体”与新生
(二)《中国哲学概论》序言
(三)《教化与工夫》序
(四)以情应物的心物观
后序


 教化视域中的儒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