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相逢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6-1
ISBN:9787542618825
作者:倪湛舸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博杂又有分量的书,内容包括作者的阅读笔记、对专业(神学与文学)的理论思考、对作者喜爱的艺术作品———电影与音乐———的文本解读,以及对自我的散文式但又充满形而上思考的生命记忆。读这本书,你会与一串串东西方文学、艺术和理论的大师与非大师、经典与非经典的文本相遇,但这绝不是说这是炫知性的掉书袋,更不是一本引介性的普及读本。  在我看来,关于人性、关于自我的思考和体验角度,构成倪湛舸的写作出发点,也成为解读本书的路径。这当然与她的治学相关———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系的博士生,但我更愿意把之看成是一种生命感受,乃至生活方式的结果、结晶———在今天,做一名知识分子,既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作者的思考、质疑、追问或解答并非仅仅出于专业性的工作,或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自我离场式的“理论旅行”(萨伊德),而是被作者虽然年轻,却因天性的敏感、敏锐和后天的博读、善思充分扩张了的心灵涵纳了,融通了。它是一个从知识之泉到生命之酒的酿制过程,既是关于书本或他者的写作,又是关于生存和自我的写作。因此,我们才会明瞭作者何以立场鲜明地喜爱和选择那些讲述日常生活和小人物的悲苦而又轻贱命运的文本,解剖形象及其创造者痛苦挣扎的灵魂;才会明瞭为什么在通篇的读解、讲述中,作者每每会“引火烧身”地进行自我反观,使行文充满了质感、“体感”,洋溢着生命的疑惑、焦灼、痛楚和悲怆,当然也不乏体与悟的灵性与喜悦;才会明瞭作者一边在勇敢而强力地感悟、叙说、阐释和批判,一边又真切地表达关于自我的稚拙、脆弱和卑微的人生感喟。
  于是写作之于作者,便成为一种摆脱和反叛,一种独白式的呐喊和不可为而为之的拯救。“黑暗”是对人生的荒谬与宿命的形象揭示,而“相逢”则是希望,是机遇,因为它会擦出火花,照亮黑暗。它能给那些同路人一些温暖,他们也许不知道路在哪里,但由此会知道一位也在泥泞中艰行的陌生同伴,看到她跋涉的脚印。


 黑暗中相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轻逸的潜行者有段时间——大概是2002年年底,我在网上读了很多由网名“碧玉舲”所写的小文章。小是因为字数少,给我印象最深的那篇《辛博斯卡写随笔》,454个字,抵得上我好几年的读书总和。所谓眼界、或者说所谓开眼界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一个朋友说,他到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只看两个人的文章,NO.1就是碧玉舲。身处“比尔·盖茨时代”,在虚无黑暗的世界里等待某个人的消息,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愉快的事情。也正是如此,曾经问过碧玉何时汇集出书,不限于少数人阅读,现在碧玉舲变成倪湛舸,并且书也一出两册,正好遂了大家的心愿。中国动笔的人老早就抱怨言说之难,网络其实加剧了这种难度:自由带来的轻易言说,避免不了散漫与粗暴。我厌烦既不能说其好又不能说其不好的文章把式,厌烦可笑的抒情,厌烦举轻若重,厌烦这些鬼把戏。批评是轻盈者的游戏,用中国人的故事来讲就是胡老师(胡兰成)说的,人不能写比他高的人。用外国人的故事,最恰当的则是卡尔维诺(Calvino)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转述《十日谈》里诗人吉多的故事:佛罗伦萨的浪荡子们作弄他,把他逼到墓地,薄伽丘写道(他如此报答他的后世),吉多“一手扶着一块大墓石,轻快灵便地一跳,跳到那墓石后面,随即拔腿走开,摆脱了他们。” 卡尔维诺说,吉多一跳而逃脱,真是一个身轻如燕的人。在我读碧玉文字时,能够感受到漂亮的跳跃。越过还是被绊下来嘴啃泥,是我私下评判的标准;而如今我自己也要来试着跳一次,为了避免被绊下来嘴啃泥,我避开了碧玉的诗只对她的随笔表示好感——因为你会发现她写随笔,写评论的文字,纵然对方是多高多大的人物,没有情绪、没有抒情甚至没有美——至少是没有唯美倾向,我顶佩服不是唯美主义者的女人。而碧玉的基调也是泼辣爽利的。跟电影、阅读沾边的随笔,从前有朋友力劝我不要主攻,她问我,你写的与其他人写的读者第一眼能区分吗?我不敢保证,所以多看少写。时至今日,电影爱好者、读书人以及与此有关的写手用多如牛毛形容应该不过分,但是——但是我觉得碧玉的文章在其中有着显著logo,这些文章天生属于最好看的文章之一,不过我也比较泄气地想,它们不一定能够获得多如牛毛的电影、书籍爱好者的青睐,赢得他们内心的赞叹,因为它们实在太不一样了。也许我的抱怨正是我的惊喜,读《黑暗中的相逢》就是这种惊喜。当我拿到碧玉的这本书再次细读时,我知道这名字其中自有一份孤独。就一个网路上的符号而言,我这个符号希望不断读到碧玉的文章,作为读者和朋友,我对她的期待自然不是评论而已——当然文学能量的多寡不是以我个人的愿望而定,然而我愿意一再重复这个愿望。受我鼓吹的爱书者,我不能保证这是最好的书,但它们从此以后都会陪伴你,成为你阅读过程中潜在的比较。
  •     有一位朋友,他叫宇宙,几次在群聊时候提到一个天涯的ID碧玉舲。闲时买书的时候就搜索作者的名字倪湛舸,想顺便买一本读读。然后发现这本书,象之前发现的台湾作家张文亮的书一样,是要列入图书馆借书行列的,意思是说你有钱买不到。然后很花了一番功夫得到,也许是因为作者是学英语语言文学的神学硕士、未来的宗教与文学专业博士、也许是因为这个封面看着讨喜,也许我是那种欣赏她书中所写“随随便便拉个陌生人,然后爽爽快快地死得干干净净。”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本书和辛波斯卡的诗集们一样有个甩得出去的书名《黑暗中相逢》,好像就会放光。书序是刘浩明写的,他说:“诗人倪湛舸用笔记的方式记录阅读中得来的吉光片羽,这些吉光片羽尤其因为受电影的表现方式的深刻影响而生异彩。电影提供给她感受和表现的方式,书籍提供给她思维的经纬,使得她年轻的生命能超越存在浅尝辄止的贫瘠,无需通过对市民社会做出哗众取宠的反叛姿态便能直接留下力图贴近本真的痕迹……”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里,这本书被放在床头,被最亲近的几位朋友翻阅。有的说,我看了,这本书不好看。有的说,这本书太好看了。其实我到现在也只看了20页。文字有点儿吓人。目录分为7个部分:神学随笔,书山有路,美丽人生,文心雕虫,随心小语,声色犬马,实验文本。开篇是写“七宗罪”。她写骄傲:“摒弃了现实,彻头彻尾地活在自己创造出的世界中的人,这其中的艰辛和英勇,让懂得者大哭,让我手脚冰冷。”她写懒惰:“七宗罪里的懒惰,我看叫做麻木更贴切。”她写贪食:“但不能说穷人就此要成为真善美的化身。于是我便坚信,苦难是有重量的,这重量下没有扭曲变形是骗人的,而被摧毁虽然屈辱,却也是我们不得不承受的现实。” 她写肉欲:“干柴烈火,不过想化解几分命里那无可名其妙、却深知其重的冷感。”她说,“我只想赞美天地不仁而已。”她写嫉妒:“是身陷某日下午缘分的暗光”“比如庸庸碌碌的小职员,虽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的不幸里却包含着真正的活着。或许该用酸一点的话说,生存的本真。”她写到同性恋的朋友:“不过,他怎么会放手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他只是躲进温柔乡,借助谎言的油彩扮演别人的不幸而已,而同台的男孩,却为一出戏付出了一生。”她写贪婪,提到川端康成:“竟然惊觉他的大绝望与大邪恶,再回头一想,正是这种人,也只有这种人,能听草声、观鹤影,俨然隐士风范,却最不懂无欲则刚,结果执迷纠缠出一身隐痛,无奈之下,更是铁了心地听草声、观鹤影,于是冤冤相报下去。”“所以,贪婪这种罪,往往容颜出尘,却伤人于销魂,最好的例子就是美或幸福。”“而明月何年初照人,则到底是个没法回答的问题。”她说愤怒是罪,她有罪。如是说,美和幸福是贪婪,我们追求的,嗯?她娓娓一指:“那神秘可怖的他者永远在我们的把握以外,而我们在恐惧和战栗中供奉真爱。”她愤怒撒旦一样的:“拥有最极致最伟大的爱的所谓上帝,按理论说也应该有能力最完美的邪恶着,或者冷漠。”她冷冷的决然的自嘲:绝望把人消解了,她挥动镰刀是为了吃饭,吃饱了就想着漂亮衣服,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不再自怨自艾。但也忽然又气力在阳光下狰狞一笑。无缘无故的。她说:“所谓真善美是虚无的背景,使我们的痛苦更为鲜明。”这样的文字,真的是随手一翻就打开了黑暗之门。象《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那位小女孩Mathilda的疑问Mathilda: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Léon: Always like this.她说“无声的、哭不出的绝望里,捂住嘴,死死的,要告诉自己,我不能叫,不能叫。”“人之残忍,总是这样静水流深,并细水长流。”黑暗中的相逢是看上去柔弱娇小的倪湛舸的赤裸相见。有意思的是,拿起这本书的朋友都会问:“你为什么看这本书?”还能为什么?因为纯粹、悲哀和想念。为了在以后,或在以后的以后,我们终究发现了生命与爱情的光亮。
  •     芦苇的哭声    书名:《黑暗中相逢》  作者:倪湛舸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6月版  定价:16.00元    这象是一本笔记集子。读的书,看的电影,感到的,想到的。虽然依内容大体分成七个部分,我却是贯通一气地看了下来。看的时候,手里拿根铅笔,划出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句子,看完了,又把这些句子统统忘了。可是耳朵边象是停着哭声。夜里让人睡不下的哭声,心头压着痛。回头仔细看勒口上湛舸的照片:她看起来真小。掉在一件黑黑的大衣里,站在满阳光的街头,象个九岁的小男孩。对着镜头笑。    一开始看湛舸,是因为她“有学问”。她的专业原来是外语,后来读神学,中英文皆长,而文学、哲学、艺术素养之好,象是超过了她的年纪可能。见解的深入是与视野的宽广相关的,这些文章全都是短章,不象学术论文一样起承转合,这样看她的见解,更觉有“一寸短,一寸险”的锋刃贴身的寒气。有一则说到马拉美和瓦格纳。对极权的批判是一个层面,她却更进一步,说: “马拉美对抗瓦格纳时,他所营建的小温馨,似乎是极权主义的解毒剂,但是被推而广之,谁说不会成为另一种大血腥呢?别的例子不用举,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已经足够,我们近来喜欢骂极权,于是小资更加出落得温文尔雅,倒是把殖民史的尾巴夹起来了。”这样透彻至峭刻的批评,让人觉得她站得高看得透,也因此,她的文章读起来觉得冷。    这个冷,倒是让我敬佩的冷。因为不回避,不缓和,面对问题时直往下看,直往下走,不在中间折衷妥协。而且这个冷,象是她自己一个人走到冰洞里头去,看着的人固然冷,最冷的人还是她。不是事不关己的冷嘲,而是身处其中的,对世界,对人,对己的一个冷笑。这个冷笑撑着她再走得更深。我看她的文章,常常看到她把自己往低处说:“象我这样的……混沌、麻木、懒惰、恶趣味。”这个低是真心话,衬出了她对真正的“高”的敬信,和对自以为是的“高”的嘲讽。同时这个低,还是普泛的,世界的地平线。她在这个起点与尽头,生出对自己的厌弃,也生出了无边的“同情”。——“只有寒彻骨髓的洞察,才是我们唯一的微薄希望。”    看湛舸的文章,有时候难受地不想再看。因为字里行间是痛、哭、畏惧。这些东西于她全然不是姿态,是“当胸被踹了一脚的痛”。因为看着她这样,而又不能劝她不这样,只能生出对自己的苟且偷安的鄙视。平常人,总是在善、在美中寻些小安慰。但她不屑这样的小安慰。她说善是有“媚颜”的,片面的、薄弱的美在她眼中更站不住脚。她笔直往前走,塔可夫斯基那样的高度能让她敬仰,克里斯蒂娃那样的聪明能让她敬佩,然后她喜欢高尔基、太宰治、波洛克、视觉系、radiohead,因为其中的低贱、丑陋、颓废。在脓血处看到的“生”最分明。她说:“只有活生生的肉才会长疮流脓,而要是连臭气都散尽,恐怕只剩下几根骨头抓在手里敲着玩了。”入佛界易,入魔界难。这话我很久不懂,看了湛舸这些文章,忽然象是有点明白。    看湛舸的书,常看到她因为看到什么而“哭”。小说、画、电影、以至于历史、新闻。她的哭不只是此时此事的难受,还因着无能为力、无处可去。她太明白,以至于把自己能想到的退路也条条堵住。世界的、众生的苦,折在她身上,是切切实实的痛。那她就只有哭。有时候还因为只能哭而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这个哭。但她还是放声“哭”了一回:“这声音却仍顽强地撕扯着,断裂着,延展着,攀升着,像火中被煅打的金属,又像疯狂生长的蔓藤,有时候,它酷似笑声,血淋淋的红笑,顷刻间又仿佛是旷野里诅天咒地的呼告,似乎沉默了,却其实已沉没,在我的深处,无从打捞,永远地威胁着,伤痛着。”    这就是《黑暗中相逢》。黑暗中,以哭声为信相逢。人不过是脆弱的芦苇,但是有感受、思想、笑与哭。 ——这是我理解的这本《黑暗中相逢》,也是我理解的湛舸。    最后从书的角度说,我觉得这是一本写作刚刚开始的“笔记”,评论有许多烫人的“灼见”,但也大都还是以主语“我”提头的感受性笔记,而感受,还是大体相近的。因此,在纷繁的例引之后,留下的,是“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固然可以踏着别人的作品来生发,但我更认真读的,是最后一辑《实验文本》,直接的书写。——在这一辑文章里,湛舸表现出来的不只是一个批评者的思想与判断,更是一个艺术家的感受与想象。我为湛舸的想象力所震慑,但却以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苛刻:认为她的语言不如想象。她的深厉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风格。    因此从批评与创作的两个方面,我也因此对于湛舸有着更多的期待。这种期待象是一个胆怯的人,看着她下坠到很深很深的冰洞里去,等着她从另外一头,传出声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读完
  •     喜欢倪湛舸胜于刘瑜,两人领域不同,笔法也迥异,但惟独喜欢倪湛舸的才气和读书的独到之处。
  •     作者苦心孤诣地要表现地自己很有深度,除了这点以外,倒是蛮好看的。
  •     收获颇多。
  •     很好 和我的胃口...
  •     与人类的神性在黑暗中相逢。
  •     Criticism五星,實驗文本兩星,文藝腔調四星...
  •     xi的书。作者说:聪明人,我羡慕,却更羡慕通灵达人。﹣﹣那聪明懒人梦中通灵醒来全忘了算不算呀••••••
  •     这把文艺得让我有点吃不消了,眼花缭乱,走马观花。个人观点:不是说关于阅读经历的日记、随笔(其实我觉得叫随笔都有点牵强)出不得。不敢说一定更加丰富,但至少每个人的阅读历史都比写作历史长。这样想来,不管余华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其实他当年的《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那本真算是读书笔记里面写得好的了。
  •     真是难得,年轻如她涉猎之广泛,不过,有的篇什还是略有些粗糙吧
  •     资讯资讯。
  •     封面nice~
  •     作者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     未读完
  •     用作者自己在书中的一句话:无恃无恐,才有点"童心"的意味.
  •     读的第二本倪湛舸的书,也是手头最后一本中文书,算是本引介性的普及读本,最近消耗掉的逼格终于回血复活了 45度望天= = 。宗教与文学博士出身的作者,思考与体验的角度果然富有新意呢。
  •     这就是博客吧?还有那是什么烂代序啊。
  •     一个不信派神学和文学博士的梦呓,辛辣的嘲讽和玩世不恭的言辞透露出作者的轻浮、骄傲和反叛。
  •     毕竟姑娘是北大的
  •     水哥借的。部分观点,特别关于ENYA的不认同。总的来说不错。作者的表达很丰富。有爱。P.S.法语看的我很嗨
  •     黯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
  •     感谢倪姑娘
  •     倪老师年轻时的文风真活泼。
  •     一如既往信息量大。
  •     一笑
  •     倪大V5
  •     似乎不如想象中好,笔调不是很成熟的感觉,都是些小文。
  •     喜欢碧玉舲/野草莓的文章……炽烈冰冷刺痛愤懑的感觉……而且,如此亲切。
  •     鬼气森森
  •     一本让我感动过的书
  •     封面真好。随时随地都可受到触动流下眼泪的能力我实在是没有,太迟钝了,没有慧根
  •     到达了卡夫卡的界定:“出于对我的身体和有关这个身体的未来的绝望”。于是写作之于作者,便成为一种摆脱和反叛,一种独白式的呐喊和不可为而为之的拯救。写作以及写作的话题与作者,构成加缪所说的石头与西西弗斯的关系:一方面,作者宿命般“被抛”进那样一种生活方式,她必须去读那些文本,思考那些问题,去与文学和宗教讲述的人生之苦、之悲、之痛相伴相守,去进行伴随生命始终的劳作——那也是一种异化或戕害,直令人发出“文学误我!”、“知识误我!”的悲叹;另一方面,正像石头“荒谬”地确定了西西弗斯此生的命运和“事业”,文学或写作这块“巨石”也赋予她生命的重量与方向,生命不过是块黑暗的陆地,它漂浮在浩瀚无边的黑色海洋,如果失去重量与方向,我们何以把握自己的人生,何以抬眼仰望未来之路,何以测定自己的位置。
  •     好
  •     确实有才气,但还不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阅历
  •     09-10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
  •     虽然很多地方理解不上去,真是很特别的阅读体验!
  •     “我看见我们笑着相爱,哭着相爱,在黑暗中无所畏惧地相爱。然后,相爱着相忘于伟大的黑暗,此生甜蜜的家园。”(238)“我们是残缺的,所以敞开。”(282)这样快活地活和写,玩弄理论与文本,多好啊。很特别的文风,把“看”与“被看”调和得很好,又那么活泼、敏感、诙谐。如果说激发读者的书写欲对于一部作品而言是可观的评价,那《黑暗中相逢》即是这样的好书,其独特之处还在于,用最大的诚意激发读者生活的欲望,而这应该归因于倪饱含激情地生活,有一种对生的贪婪的滋味。确实不应该停止写作,更不应该停止笑、停止哭、停止对爱的希望,否则就是对生活的玷污。(另,排版设计可以去死了。)
  •     开阔了视野,但感觉是典型的文人写作,在前线但也飘忽命薄,那不是我想寻找的。
  •     以前没见过这样的,惊为天人。
  •     一下午读完信息量过大,虽然其中写《最游记》和Oasis的两篇感觉不太对,但还是开心得要跑去阳台上大笑啊。
  •     床头书,隐约发现了与作者灵魂深处的一种相似的悸动
  •     博杂有趣
  •     姑娘,好喜欢你
  •     才华横溢
  •     掉书袋,不好看。
  •     还是不行
  •     枕边读物
  •     图书馆里遇见一次,借阅一次。最后忍不住自己收了一本。
  •     作者很强大
  •     才情确是高,也够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