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09:米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08660560
作者:左靖 主编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主编:左靖
知名策展人,出版人,乡村建设者。现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碧山》杂志书主编。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联合发起碧山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合作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和独立电影展览(映),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艺术运动存在吗:影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等。作为出版人,他创办并主编的杂志和书籍包括《汉品》(共出两辑)、《碧山》(已出八辑)、《黟县百工》,以及《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还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近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乡村建设领域,包括古建筑的保护和再生利用、民间手工艺的调研、出版和展览。2015年与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全面合作碧山工销社项目。
作者:
惠富平
1963年出生,陕西富平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在作物史及生态史研究方面用力较勤。已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 0 余项,出版《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史记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书概说》《中国古代粟作史》《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等学术著作,发表论文100多篇。现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农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雄生
江西新干人。史学学士,农学硕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中国科学通史研究。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等书,并论著章节、论文、译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获得过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等奖项。
杨筑慧
女,侗族。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南方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要专著及论文包括《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传统与现代: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研究》《中国侗族》《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妇女外流与西南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等。
……

书籍目录

卷首语 米
卷一 稻作
稻米春秋—— 中国稻作历史与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黃穋稻
糯:一个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稻米在红河南岸的社会生活
须知白粲流匙滑 费尽农夫百种心——《耕织图》中的稻香与耕苦
卷二 好米
寻米:寻找最用心的大米
寻找地禾糯:深山瑶寨的召唤
沃土有好米
请鸭进田:崇明自耕笔记
卷三 食米
稻谷成熟,将头垂向大地——黄永松谈《中国米食》背后的故事
吃米的叮嘱
厦门米粉
米食
卷四 视觉
梦溪二
米器
自然而然 米之器
从生土到熟土:关于夯土系列
C H I N D I A 白领之梦
春社谣
关于米的舞蹈 小珂×子涵
水晶梦
卷五 文学
谷作五首
晚稻禾歌
卷六 影像
唱一首《稻米之歌》
黄金水稻:稻电影十三年文献之说明

作者简介

《米》是碧山系列的第9辑,一本专门介绍稻米的专辑,集结了众多在专业学术领域和稻米研究实践领域的作者撰写的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的稻作文化和稻米实践活动。全书分为稻作、好米、食米、视觉、文学、影像六卷,讲述中国的稻作历史和文化,寻找和耕作好米,食米的故事,与米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和影像,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碧山09: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米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或者说由米浇灌出了独特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亦不为过。所以在物质泛滥的现时代,重新回顾稻米的历史,确乎是必要的。《碧山09:米》选取了有关于稻米耕作的历史、耕作方式、稻米种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介绍了远离大家视野的糯米,以及它背后代表的极具区域特点的文化,现代人们对于稻米的新认识与耕作方式的回归,同时也选取了关于米的外延:视觉、影响、艺术表现,几乎为我们搜集到了想要了解的关于稻米的一切,让读者与稻米有了基本的了解与继续探究的兴趣。《碧山》系列杂志书志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对当下现状的反思。而这次选取的“米”无疑是一个特别而又犀利的角度,米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是主要的食品之一,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物质尚显匮乏的时代,菜肴的作用只是为了搭配饭食之用,无法占据桌上的主要地位,而对于幼儿的教育则要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开始,更不要提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立国的了。而现代我们却缺乏了对于稻米应有的尊重与珍惜,忘记了一口纯净的米饭带给我们独特的香气,书中带领我们领略中华民族耕种的过程与收获的喜悦,以及祭神的庄严,应是期待读者能够激发起对于稻米的关注,对于品质的注重,对于传统的回看,在“好米”卷与“食米”卷,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就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稻米,重拾了传统的耕种方式,并且注重更加生态的方式,让这个本来是自然馈赠的过程,变成一个相互馈赠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索取,而有更多的感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收获更多单纯的快乐。现代社会对于分工的细化,生活方式的同化,让我们逐渐远离了很多奠基了我们生活的真相,比如生与死,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吃到的水与米,它们框架了我们基本的生活,我们却从来不去认真面对,从稻米的一粒种子,无数的辛苦播撒,直到收获沉重的稻穗,都已经无法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具象化的画面了。也让我们忘记了蕴含在米中的艰辛与哲理,随着时代的不同,米中现在又蕴含了食品安全与食物浪费的意义,所以米从来不仅仅是米,而是一种文化与社会的传承与反映,看米的身世起伏与春秋变迁,亦可看出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     《碧山:米》是MOOK碧山系列之一,为了找寻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被公认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文明正是依靠粟、麦、稻三大粮食作物支撑的农业文明。稻米在我国文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书分为六卷,主要从它们的历史、农耕、加工工艺以及米的精神方面,呈现着米是生命的源泉之一,同时体现它具有“生命”,文明前进的标志。人类逐步研究米的营养,米的工艺,将米的做法、吃法到了极致,说明着人类对米的喜爱。大量的彩色图片又让人们亲自感受着耕作的辛苦,人们吃到米饭的幸福。如书中55页的那张人物彩图,一位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畅饮着糯米酒,在他的脸上我看到的是幸福。稻米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重要的粮食来源和文化依托。在少数民族中,糯米更加受人喜爱,不仅因为它的口感、价值,还有它的神性。糯米营养丰富,口感好且耐饥饿,还能用在酿酒、制作风味食品,侗族、傣族、苗族等以糯米为主食,不用碗,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有竹筒饭。迄今,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仍会用糯米酿酒的习俗,另外有很多关于稻谷来源的传说。稻谷具有神秘的力量,具有神性,人们举行各种仪式进行膜拜,如祭谷魂、叫谷魂是傣族民间重要的农耕仪式,为了借助其神秘的力量获得丰收。米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自己的精神。什么是米的精神?或许就是以小见大,一粒米观宇宙的态势;或许就是这般人文与天地共融的欢苦悲喜。在东南亚普遍信仰米。在日本,至今日本人用餐之前还要感谢上天;在泰国,人们在耕作的不同阶段都要朝拜米神,相信她能为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直到现在,泰国还有春耕节,皇室正式举行对米神的祭祀。在我看来,米的精神,是它虽然小,但是它给我带来了幸福,忙碌一天,家中香喷喷的米饭不仅补充了我的饥饿,同时给我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另一方面,书中还记述了一些米的美食、加工工艺等。如厦门的米粉,选用好米—禾山6月的早稻,早米米粒大、圆润又耐煮;好水—甘蔗井水,再经过“生块”、“熟块”、“抬车”等过程,人工制作,看火,顾鼎等技艺活,最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加工出美食米粉。而传统顾鼎技艺从不传外。《碧山:米》追溯了米的故事,又用图片、影像的方式,从视觉、触觉感动着我。
  •     一个“米”字,上下颗粒;小小一株稻,结硕米数粒。自古,稻米养活了多少人类,还有一些家禽、动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米”,到底它的身上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好奇?碧山系列图书这一辑专门介绍了“米”,包括了中国稻米的种植历史、稻米的种类区分、一些民族种植稻米的方式、与米有关的传统文化,还有众多言及稻米的文学作品、影像记录等等。没想到小小一粒米,背后有这么多的内涵与故事。自古以来,五谷——稻、黍、稷、麦、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五谷文化是人类文明之起源。这五谷之中,稻,就是谷子,去了壳,正是我们此书中所讲的“米”。它排在五谷之首,更见其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联系国曾把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其主题是“稻米就是生命”,足见稻米之重要性。书中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稻作技术,传统的耕种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是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稻禾更天然,其结出来的谷子当然也是更有机。如今时代在进步,机械化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虽然从很大程度上让劳作者轻松了许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负面影响,稻米的安全性、耕田的污染化,如此反复,只会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和饮食健康带来危害。我想,本书的编者们之所以编著这样一本书,无疑,也是在告知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看到了踏实耕种的辛劳,从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稻米。稻米又分多种,糯是其中一种,其黏性大,口感好,适合酿酒、包粽子、制作一些风味糕点等,其口感好、耐饿,但同时因为耕作有一套特定的方式,产量低,所以种植的广度还是比较有限。书里写到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耕种糯稻的传统。我也特别喜欢吃糯米饭,所以对这部分的内容就分外感兴趣。因为糯食口感好、香味独特的品性,人们认为它是神的赐予,所以在西南少数民族多把糯米尊为神物。对粮食的尊重、膜拜,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农耕文化在民众精神世界里的重要意义。人们以稻为魂,行礼如仪。从古至今,稻米耕作的发展,既有保留着传统的方式,也同时导入了许多新兴的技术。黑龙江五常以出产优质大米而闻名,笔者走进五常,切身体验五常人种植优质大米的经历。那里依然有人种植生态稻,辛苦且费力,还会在稻田里养鸭,鸭子搅浑了田里的水,抑制了田里杂草的生长,同时鸭捕食了田里的虫、而鸭粪也肥了田,这种鸭与稻互利的方式累的是劳作者,但是受益的将来食用这些谷米的人。朴实的文字,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远离着田园的人见识了盘中餐的由来,一颗颗凝结着多少汗水?文/ashley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回归天地之间,对毫无农耕经历但有乡土情节的小一辈来说,挺动情的。
  •     纸质出版夕阳业的翘楚,优点突出,问题也突出。
  •     这本也是书店翻完的,第一卷的文章不错,后面几卷就很小资了,也是深度不够,没有谈出米的“味”来。怎么就没人写《稻米史》《小麦史》呢?每一个与人类联系比较密切的物种都应该有专史。当然,这对写作者历史学、植物学、文学,尤其博物学的要求太高了。
  •     选题很好,但对于我这种对排版有苛求的人来说,边距太窄,看起来各种不舒服。
  •     读完感觉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吃到过一碗像样的米饭,因此从来也不知好的米饭究竟有多好吃。这一碗好米饭背后需要花费多少心力、蕴含多少文化、观念与传统,这本书交了一份较为详细的答案。读完心里觉得满满的,像刚晒过太阳。
  •     美貌
  •     如果你想学种田,还是实践比较好
  •     米
  •     看完后有个小目标就是:不浪费一粒粮食(尽量)
  •     杂志做的很漂亮,但有时又不免有些怪异和老杂。食物和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让人觉得异常的美丽,有时却也有心酸。
  •     不会令你觉得枯燥乏味的说“米”
  •     前一部分带些学术味的东西大半是转载自各学刊这就比较尴尬了,后面各种安利有机农法的看看还蛮好玩
  •     有趣
  •     人活着最开始是为了一口饭,然而在饭饱衣足的时候我们却吃不上健康安全的米,肠胃间辗转摩擦的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人类特有的私欲。越来越多的人走下农村自己耕种为生态健康的好米而劳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他们的写照。记得早期看过我姐的一套书《传家》作者也在自己的阳台上为自己开拓一片小天地自个儿种菜。也许亲自的动手会让我们更感其中滋味。“需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
  •     对米的挖掘,的确比较深了。
  •     可爱
  •     想去一个现代化农村待着……
  •     也许我苍白的评论,会折损这本书的价值,我只想简单的说一句,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参与者,像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美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