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和他的眼睛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44746496
作者:张佳玮
页数:204页

内容概要

张佳玮,生于无锡,后居上海,现住巴黎。自由撰稿人。主要作品有《朝丝暮雪》《再见帕里斯》《瞧,科比这个人》《无非求碗热汤喝》及《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少年
1 眼睛
2 那个叫小奥斯卡的孩子
3 欧仁·布丹
第二章 巴黎
1 世界的模样
2 朋友与师长
第三章 “新星”
1 落选者沙龙
2 户外作画
3 卡米耶
第四章 突破
1 困境
2 “你还是去荷兰吧!”
3 《日出·印象》
第五章 印象派
1 命名
2 革新
3 船上的莫奈
第六章 战斗
1 圣拉查尔车站
2 亡妻
3 分裂
第七章 新时代
1 后来者们
2 联画
3 吉维尼的莲园
第八章 “克劳德·莫奈和他那个花园”
1 生而为画者
2 那双眼睛闭上了
3 20世纪

作者简介

●对艺术圈来说,那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对艺术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
一个老传统被抛弃的时代
而这本书要说的是那个时代里 一个并不天才
但因其画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画家——莫奈
●满肚子文人段子,爱掉书袋的张佳玮
首次将擅长的传记笔墨与熟读的美术史料 融为一 体
书写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生
把画家重新镶回印象派诞生之初的法国
复原塞尚赞叹的“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
●史料丰富,图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


 莫奈和他的眼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首先友情提示:在看本书的时候,如对张所掉的众多书袋感兴趣且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按书索骥,以求全面了解19世纪发生在巴黎的艺术史;如觉得时刻被书中所掉书袋逼问“这是谁”所困扰、感觉颇累的同学,则完全可以把他们视作以莫奈为主角的升级流小说中次第出场的若干NPC即可,如此,便可通常无碍的看完本书。通读张佳玮的《莫奈和他的眼睛》,你能感受到这不是一本单纯的莫奈画传,张大概所图者大,初衷是描绘19世纪以巴黎为舞台的学院派和新天才之间对决的艺术史概论。奈何篇幅所限或者出版需要的原因,他的笔力收敛,并没有大开大合的将本书扩张成为一部19世纪艺术简史。反之,他也没有对莫奈着墨过多,成为一本过渡修饰臆测失真的小说再创作。张最终确定了以莫奈为叙事中心,以编年为大纲,佐以莫奈一生遇到的对其产生影响、使他发生变化并最终造就了我们所知的克劳德•莫奈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此外,估计是为了保持一种合适的距离和中立感,张在书中采用了第三人称来推进全文。书中,在莫奈最终获得他在尘世间应得的冠冕之前,张概括莫奈只有他自己:没有固定居所,没有根基,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任何可以援引的传统论据。对此,可能是出于烘托悲情的考虑才如此概括(本书126页,当时莫奈确实穷困至极,又逢妻子卡米耶患病、卖画筹钱失败等)。但就全书脉络而言,却看出些不同的意见。诚如一个人无法独自存在,一个人正是在与其他人的交互中成为他自己。张在书中“世界的模样”这一章节做出这样论断:“19世纪的艺术史,可以看作少数孤独画家的历史。”实在一语中的。但张似乎钟情于莫奈这一个,那么莫奈必有其可书可爱之处。如同当时大多数的画家一般,莫奈在1886年之前,一直是居无定所、穷困潦倒,但他也绝不是独自一人。事实上,本书的前半部分,一直在描摹“莫奈们”,而非莫奈。初始,莫奈就如同一条不被人所知的小溪。其后,他一步一步的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其他小溪汇合、与流经之处的所有事物发生接触,增加自己的技能点。这其中有户外写生狂人欧仁•布丹、姑妈家阁楼里的巴比松画派作品、桥梁型画家柯罗、反叛者库尔贝、爱德华•马奈、现代艺术祖父卡米耶•毕沙罗、约翰•巴托德•容金德、格莱尔四人组、妻子卡米耶、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一长串令人头昏目眩的名字,途径了莫奈的成长之路。但这时,莫奈还只是“莫奈们”的一员,泯然时代群像其中。直到1872年,已经创作了《阿让特伊的浴场》、《阿让特伊的平底船》的莫奈,回到勒阿弗尔,画出引人注目的《日出•印象》,说出了“风景无非就是印象,它只是转瞬即逝之物。”这样的野心。而1873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之后,评论家路易斯•勒鲁瓦先生捏造“印象派”一词统摄莫奈们。至此,莫奈这条本来以为毫无悬念会和大家一起奔流至一个目的地的小溪,除了凭借自己的天才,加上对“瞬间”的执着,重新有了自己行进的轨迹。他正从“莫奈们”独立成莫奈,并宣称“我永远是一个印象主义者”。其实莫奈一直没有变,不管是在“莫奈们”的时期,还是独自走在自己认为的道路上的时候,他一直单纯而天真,择善而固执。他在勒阿弗尔画天空和海洋,跑去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画橡树和石头,在伦敦画圣拉查尔火车站,直至后期开始画麦垛、教堂、池塘、睡莲的联画,他一直在追求急速地表现自然的某个瞬间,专注于光影和气氛的描摹,没有丝毫犹疑。即使,长时间的户外创作让他的眼睛慢慢的不好了,色觉被逐渐剥夺,他也没有因此而停止自己表现瞬间的脚步。那个年代最不缺的就是斗士样的画家可供书写,而莫奈和他的眼睛就只有这么一个。一种命运般且无限接近事实的假设是,莫奈用自己的眼睛为代价,将时间秘密的一瞬凝固在画布上,因此,他的眼睛最终被那些瞬间印象刺伤。但同时,他的眼睛也通过凝固的印象永恒的留在了人间,得以继续关照他所衷情的人间光影。现在,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站在画作保护栏之外的适当距离,来驻足观赏那些看似未完成的杰作,通过莫奈的眼睛,通灵到19世纪的风花雪月,直至被画作中穿越时空的光影刺痛了眼睛,才于灵魂深处发出一种喟叹:啊,莫奈!啊,他的眼睛。
  •     读艺术家的故事太有趣了。当你了解到那画家的生平,哪怕只是简略的几行故事,再看画作,作品也不再只是作品,变成了一个个故事。尤其张公子的语言生动略带感性,所以毫不不费力地,大画家的形象就这样映入我的脑海。"莫奈已不再是画家,而是猎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捕捉一瞬的迷雾流光。勒阿弗尔海角的天光云影下,漂浮的工作船上,车站里,草垛旁,睡莲池畔,涌动的是莫奈急切真挚的眼影,石头本来只是石头,光本来只是光,自从映入他眼中便有了灵魂。哪有什么永恒呢,一个时代被吞噬,当时激烈的革新派也成为今日教科书里的一页,而今日也只待未来去翻阅。可是不管过了多少个世纪,当人类看到莫奈们的作品,依然能够感受到某个阳光甜浓到可以饮用的早晨,微风一下吹拂到他们脸上。也许艺术从来不是多么深不可测或高人一等的事,它就在某双锐利而好奇的眼睛里,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出日落之间。所以,尽量认真地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吧,幸运的话,能够活着享受胜利。2015.1.15
  •     像我这样没受过艺术熏陶的大老粗,读美术史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奈的伤感。铜版纸上圣母圣灵和圣徒一个接一个摆出扭曲的姿势,天使飞得到处都是;评论家们拍着胸脯向我兜售这些经典的伟大之处、却不屑于解释这些人是谁、画家为什么要把他们画成这样;而圣经太厚、一一去翻西方古典文学的故纸堆查这些典故的出处实在太让人沮丧了。于是每次读西方美术史的雄心壮志总是在“我真是一个文盲”的感叹中随着时间流逝化为自知丢人闭口不谈的秘密。不论多有名的画作,在我看来只有两种——看得懂的和莫名其妙的。见过喷墨打印自然就看得懂《大碗岛的星期天》,看惯了日本漫画就能理解《呐喊》,400度的近视眼摘掉眼镜每天看见的都是印象主义。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莫奈、梵高,甚至达利都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已然深入现代生活、影踪反复出现在我们偶一抬头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地铁的广告牌,大片里某个唯美的蒙太奇,还是我们在照片上加惯了的某个滤镜。沿着时间回溯,莫奈是亲切的,几乎可闻其呼吸、触其皮肤肌理,因而读美术史的时候,我们注定从始至终都要站在莫奈这边。至于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年代,要隔开一条历史的长河、才能远远瞥见,隔了中西文化差异的鸿沟、打着传统美术史恢弘的名号,可以高高供起在庙堂之上、却实在难以紧贴着皮肤拥抱。站在时间这头的我们,过于习惯莫奈的馈赠,因而很难体会当年他奋斗的艰难。艺术对我们这些“素人”来说,并不是什么伟大的玩意儿。它就是装修新房的时候想放在墙上盯着放空的一片风景,是在阳光下草坪上午睡时风吹跑了草帽那瞬间眼前一片灿烂的光彩,是透过睫毛上的水珠看见的迷蒙的色块。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拿经验和本心去和莫奈对话,轻易地理解他那震惊了一个世纪的眼睛所看见的风景、感受两个世纪前某个瞬间的感受。对作为“素人”的我们来说,技巧是太高不可攀的存在,我们能读懂的,不过是随着地球日日旋转、穿越过时光一再重复的某个瞬间、某种回忆、某种情绪。比如夏日开着莲花的水面,比如晨雾,比如被阳光暖起来的沉郁的心情,比如某个混乱却色彩缤纷的梦境。我们对莫奈的熟悉发自本心,不需鉴定,如同太阳日日从东方升起,不必怀疑。反倒是当年他所收到的质疑、否定,如今显得荒诞可笑。我想整个西方艺术史已经足以证明我们由简而繁、再由奢入简的追寻。越是追求技法的纯熟和表达的完美,虚空的内心就越渴望本心的单纯质朴。最早的艺术不过是洞窟里简陋的色彩,但那简陋的色彩却分明能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远远感怀、只因那作画的灵魂跟千年之后的我们并无不同。今天的我们很难分辨一幅画到底是三岁孩童的涂鸦、还是某大师拍出天价的名作,艺术的诟病自有评论家去评说,对“素人”来说,对着莫奈的色彩,有那么一瞬间的恍然,想起幼时跑过开满油菜花的山坡,便已经值回票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谈莫奈,私以为张佳玮比蒋勋谈得好多了。
  •     写的蛮不错
  •     写的有趣,也绘声绘色。但是如果能增加一些对图画的赏析和评价更好!没来得及读完,有机会把剩下的看完
  •     初识莫奈,他的画、人生令我心灵震颤。
  •     莫奈及其艺术时代的编年史。。。而已。
  •     本书侧重于印象派整体的大致概览,对于了解时代背景有帮助。然图片略显少了些,且不够高清。另外,阅读中被我偶然发现P21和P99描写同一个景色的两段竟然一模一样,只字未改,作者是有多省事儿啊。
  •     薄薄一本无趣也没什么信息量
  •     印象派启蒙书 易读
  •     作为了解莫奈以及印象派的基本发展历程的入门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     想看展
  •     莫奈们和他们的斗争,看到晚年那一节眼睛都湿润了,幸运的是在莫奈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时间把应得的冠冕,还给了他。
  •     还是最喜欢日出印象
  •     匆匆看过,写得还行吧
  •     看完比较严肃的书之后,可以放松一下
  •     写得有点枯燥,中途停顿了好几次看不下去……科普还行,趣味感和见解的独特性不足
  •     那些遭受非议的艺术,某天也会获得推崇。活的例子证明了苦尽甘来。再次印证量变到质变,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尝试
  •     这本太烂了 跟蒋勋那本不咸不淡的都差了几条街呢
  •     感谢科普,读来流畅
  •     唔拖了很久才看完其实并不厚,张佳玮写的东西还是在网络上见缝插针看看有趣,放在书里嫌薄...
  •     贫穷的折磨让他多加思考。他变沉静了,清澈了。
  •     张公子的书真不愧“掉书袋”的美誉,如流水一般,温润细腻。卡米耶撑伞的那幅画真是美透了,和她去世时的那张肖像画对比强烈,震撼了我的心。好书,好文字,好景,好画功。
  •     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比用完一瓶粉底液要强很多。竟不知张佳玮会写艺术史。更推荐bbc纪录片和顾爷聊绘画
  •     作为普及读物很好。着重写的是莫奈的生平。可惜电子版没有插图。由于我原本对莫奈一点也不了解,所以书中许多信息对我来说算是无效的。
  •     非专业者读物,原来莫奈是蒸汽朋克鼻祖啊
  •     初读张公子
  •     他一生看到的光,都在卡米尔死去的那瞬消逝了。
  •     有的地方还行,有的地方不好懂
  •     张佳玮的这几本书,都适合我这样对美术对历史毫无了解的人看,如果是本身就很了解的人,那实在不适合
  •     难得见涨工资写关于篮球以外的作品,但显然比起懂球他也很懂画。算是了解美术史的好作品,对人物事件,前后的心理变化也有一定的刻画,加深读者对艺术作品创作背景的认知与了解。
  •     印象日出,撑着阳伞的女人。
  •     特别想去那个艺术沙龙的时代,画家们在咖啡馆高谈着艺术,莫奈们突破传统的安格尔流派的古典主义开出一条印象派之路。当看到艺术之间的碰撞就特别兴奋,真好。本书通俗易懂,很适合启蒙,可惜书中画的印刷失真太多,感受不到什么
  •     引入门
  •     通俗易懂,读起来轻快明朗
  •     莫奈有一双寻找光的眼睛。 从此书认识莫奈,一发不可收拾。
  •     大众科普还不错
  •     张佳伟的书都让人涨知识 而且阅读体验很好
  •     啊啊啊啊啊 怎么都是百科啊
  •     2015
  •     我只是不明白作者如何撰写莫奈的心理描写,是虚构么?
  •     张公子写写豆瓣知乎还不错,写书嘛,还欠点火候,文笔太浅太浮,没看完。。。
  •     花一天休息时间读完,算是科普类?中规中矩,四处搜罗也够辛苦,张公子还是研究金庸吧
  •     写成玛丽苏了快
  •     喜欢的人写了喜欢的人。
  •     没看完。在于排山倒海般的人名向我袭来,我以前没接触过画家,这样搞我没法消化。而且里面对于莫奈本人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描写很少,不是我喜欢的传记类型。
  •     古今中外,在色彩的和谐上,莫奈无人能及。
  •     时间会将应得的冠冕还给他们。
  •     一般吧,只是一本莫奈的简要介绍,没什么文采,也没看出来作者有多少书袋可掉,建议可以当作速度了解莫奈的快餐作品
  •     看过许多博物馆的藏画 对于绘画欣赏缺始终一知半解 听涨工资娓娓道来 打开世界的另一扇大门 莫奈是执着的的 在时代巨轮交替的时候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绘画的梦想和独树一帜的理念 尽管为人唾弃过嘲笑过穷困潦倒过也没有为了普世的价值观低过头 莫奈也是幸运的 他活得足够长足以看到自己被认可的那一天 功名虽然看不上但也是对人生灰暗时刻的慰藉 不过涨工资你的书字又大 而且一半是插图要卖到36块 不要怪我不照顾你生意下载EPUB看了 在知乎上会给你多点几个赞的!
  •     要去看真迹
  •     这种书至少要印刷好一点吧,好多图都特别暗。还挺好读的,但觉得并非如此简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