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4817X
作者:[美]巴巴拉·W·塔奇曼
页数:656页

内容概要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1963和1972年凭《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她的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 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其作品深受大众读者和费正清等历史学家的推崇。
奥利弗·B·波拉克曾这样写道:“作为历史学家,塔奇曼不是在为其他历史学家们而写作;在她的著作里,字里行间,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

书籍目录

序 001
前 言 009
致 谢 012
开 篇 危机 001
第一章 一个军官的成长 006
第二章 革命的访问者 027
中国,1911 年
第三章 世界大战 048
圣米耶尔与山东
第四章 派驻北京 072
军阀年代,1920—1923 年
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09
1926—1929 年
第六章 “酸醋乔” 148
1929—1935 年
第七章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 174
1935—1937 年
第八章 出任武官:中日战争 198
1937—1939 年
第九章 仓促上阵 244
1939—1941 年
第十章 “让我去哪我就去哪” 276
1941 年12 月—1942 年2 月
第十一章 “一顿狠揍” 307
1942 年3 月—5 月
第十二章 受助者 364
1942 年6 月—10 月
第十三章 “花生米跟我上了一条船” 395
1942 年8 月—1943 年1 月
第十四章 总统的政策 425
1943 年1 月—5 月
第十五章 史迪威必须走 455
1943 年6 月—10 月
第十六章 中国在开罗的一刻 482
1943 年11 月—12 月
第十七章 回程 504
1943 年12 月—1944 年7 月
第十八章 “整个亚洲的命运岌岌可危” 551
1944 年6 月—9 月
第十九章 “能干”的限度 584
1944 年9 月—11 月
第二十章 “我们必须撤出—就现在” 614
1945—1946 年
附录 643
参考文献 64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 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1、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和美国“二战”胜利后的方向?了解中美关系史必读书目,详细剖析70年前中美关系转折点前因后果。
2、巴巴拉•W•塔奇曼,两度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家,其历史作品为万千大众读者喜爱至今。
3、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一部能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精彩之处的作品。
--------------------------------------------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费正清
关于中美关系最具可读性且信息量极大的一本书……才华横溢、思路清晰、观点独到。
——《国家杂志》
塔奇曼最了不起的一本书……视角宽广,史料丰富,思路清晰,文风沉稳,必须承认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关于历史的知识,更让我们在知识以外受到了启迪。
——《纽约客》
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乔·史迪威1942年3月被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选派到中国。这在当时被认为有利于保障美国在华利益、确保美国援华物资被用在对日抗战,也能降低彼此误解的高明选任。如果暴躁而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巴顿、麦克阿瑟出任史迪威担当的职务,显然会以更快速度导致战时的中美合作出现破裂。史迪威被看好,一是来源于他所拥有的丰富军事训练和领军进攻经验,他曾在西点军校等美国多所军事院校任职,(协助)统御盟军印缅战场部队期间还曾训练出一大批精锐中国将官;二是因为他相比当时美国政界、军界的其他人,对中国更为了解。生于1883年的史迪威在1911年曾到华游历,1919年还曾专门学习汉语,并于1920-1923年被美国派遣到华任职,深入中国多个地区,参与了公路建设、赈灾。之后,在国民政府北伐并不断取得战事胜利、有望一统中国的背景下,史迪威被第三次派遣到中国,受命了解中国政局态势。1930年代,史迪威第四次被派遣到中国,见证抗日战争的打响。但正是因为这四段来华经历(时间相加接近十年),史迪威对中国文化具备了初步了解,对中国人民建立了质朴的感情,却非常憎恶当时国民政府的当权者,鄙薄国民党军队的疲弱战斗力和低迷战争精神。尽管他第五次来华,是作为罗斯福总统的使者,被专门要求辅佐当时远东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中国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他却发自内心的认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需要尽可能的排除蒋介石对印缅方面军的影响。史迪威还竭力减少蒋介石对美国援华租借物资的影响。更致命的问题在于,史迪威并非巴顿、麦克阿瑟一类的实战派将帅,他长于军事训练、战备管理,精通各项陆军战术,却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统御大军团作战的实战经验。这实际上成为了盟军印缅方面军(主要由中国远征军组成,亦有部分英国军队及少量美国空军、陆军部队)始终难以信服他的指挥的根本原因。史迪威接手印缅方面军后,曾草率发起对日军反攻,直接葬送了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多达两个军。他本人则在惨败后带领数百名残兵走出沼泽丛林区。这样的结果,使得蒋介石等国民政府领导层坚信,绝不能再将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以及任何轻视中国战场、印缅战场作战艰巨程度的英美将帅。盟军印缅方面军1943年末至1944年发起反攻,击溃日军,取得重大胜利,但这样的战绩实际上跟史迪威本人没有太大关系。蒋介石试图撤换史迪威,但这个要求绝难被罗斯福接受。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国民政府的应对失据,大片国土被占,百万余军队的溃败,被当时的美英以及苏联的领导人都解读为作战和抵抗能力低下的表现。史迪威个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也就是罗斯福、丘吉尔的判断。蒋介石的愿望最终达成,主要是因为史迪威本人不断表现出对中国国民政府及蒋介石本人的不屑,憎恶情绪溢于言表;并且,史迪威不擅长经营个人关系,直来直往,美国援华的其他将官诸如陈纳德等人,对其都颇有微词。1943年12月,开罗会议召开,在罗斯福的力主下,中国替代了原先日本在国际体系(华盛顿公约体系)中的地位,跻身于与美苏英并列的世界四大国行列。史迪威与会,扮演了中国抗战贡献的背书人这样一个角色。而当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到1944年,进入到法西斯日本最为疯狂而盟军远东战场最为困难的一年,避免中国国民政府单方崩溃或退出抗战(与日媾和),美方就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步,史迪威这就样成为了牺牲品。长期以来,在美国及中国的历史学界,既存在毫无保留褒扬史迪威功绩,为之遭遇鸣不平,甚至制造“史迪威神话”的现象,也有不在少数的历史学家基于对蒋介石日记的单方面研究,坚信史迪威本人才是触发矛盾的关键,甚至罔顾历史事实,宣称史迪威有意在中国夺权、谋害蒋介石,像军阀那样夺权。史迪威与当时的延安并无直接联系,仅仅是因为战局考虑,才提出了调动八路军一部及国民政府军队派驻在陕西“看守”延安的军队,在中国北方夹击日军的建议,这无疑触碰了蒋介石的“逆鳞”,并被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史迪威对蒋介石心怀叵测的一项依据,显然十足荒谬。史迪威了解中国,但程度远远没有上升到深刻理解并把握中国国情的层次,这使得他在担当重大责任时更频繁的引发矛盾。即便如此,也需要承认,这样一个当时已年逾六旬(60岁、61岁生日都在战场度过)的美国将领,是因为对中国的感情,才甘愿来到当时看上去没有多大希望的远东战场,去承担超过了他本人应对能力的责任,去接受最终将让他毁誉相加的使命。1949年后,美国政界、学界、军界就“失去中国”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掀起检讨反思。史迪威的困境,本质上与美国在二战期间为支援中国付出巨大,却最终引发彼此尖锐对立的结局并无二致。浅尝辄止的彼此了解,轻率判断,轻慢对待,价值观差异,是造成这种困境和结局的根本原因。时至今日,这些原因还分别困扰着已经成为世界前两大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中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所著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一书,出版后曾荣获普利策奖。这本书在观点立场上试图还原长期以来受到脸谱化负面评价的史迪威的本来面貌,解析史迪威在特定历史场域之中的行为并给出符合历史逻辑的解释,评述了史迪威本人及美国在1911-1945年与中国发生的复杂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根据文献资料,较为完整的介绍了史迪威前四次来华的经历,而这四段经历不仅对他本人后来出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履职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可以认为是典型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及误解形成的来源。原载于凤凰读书2016-01-04 http://book.ifeng.com/a/20160104/18440_0.shtml
  •     刊于《南都周刊》2016年第4期“失望之书”专题巴巴拉·塔奇曼是美国著名的历史作家,她获得普利策奖的名作《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又译《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早在1985年即有了简体中译本,如今这已经是第4个版本了。很多中国人就是通过这本书,对史迪威有了如下印象:果敢、无私,为中国抗日操碎了心。蒋介石则是另一外一副样子:骄横、无知,一味打自己的小算盘。这种对蒋、史关系的看法,即来自于英国史家方德万所谓的“史迪威—白修德模式”。以美国记者白修德为代表,加上驻华外交官谢伟思、戴维斯等亲共左翼人士,构成了史迪威在中国的主要幕僚圈子。他们数年如一日地抨击国民政府腐败,甚至传播捏造的蒋介石绯闻,并使之成为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主流看法。塔奇曼的基础材料也正是白修德、史迪威的回忆、日记,这让她只能站在一方立场上,去批评另一方,没有史家应具的“同情之了解”,无法真正理解战时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塔奇曼赞扬的史迪威,在来华前没有任何战场经验,指挥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不顾实际,拒绝蒋介石的建议,导致了远征军的惨败。当李济深、薛岳等密谋反蒋,建立新政府时,史迪威暗中大力推动。更让塔奇曼无法想象的是,史迪威还背着美国政府,策划过对蒋的暗杀。除了战略上的分歧外,蒋、史矛盾激化,主要是史迪威性格使然。他的继任者魏德迈,同蒋介石相处的即颇为融洽。魏德迈一样会批评国军的不足,但从来不用侮辱性的话语,以至蒋介石在日记中说,“魏德迈等对我国军事与行动之批评,实令人惭愧无地,然而其热忱与直谅可感。不如往日史氏之阴狠,故余对之,但有兴奋与自反,寄予莫大之希望也。”蒋介石甚至愿意与魏德迈分享军队指挥权。蒋介石愤恨史迪威,但从未在礼数上怠慢他。1945年1月,中印公路开通时,史迪威已经从中国离任,蒋介石还是将其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其实史迪威力主修建的这条公路并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这验证了当初陈纳德、丘吉尔、美国军方当初的判断——与其耗费人力物力修公路,不如加大驼峰运量。要全面看待史迪威,一本《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梁敬錞《史迪威事件》、方德万《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都是不错的选择。
  •     一位美国将军史威迪在中国经历了全部的历史过程,他用客观的角度记录着战争的点点滴滴,这正是《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所要讲述的。本书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美国著名女历史学家,她经过四年的准备,收集资料才完成本部书。本书记录着战争的点点滴滴,细节详实,历史资料丰富,又不枯燥,适合学者同时也适合历史爱好者。从内容上一共分为二十章,按照时间以及发生大事件的顺序,通过史威迪来华的旅程,贯通了中国历史的转变。1911-1945年不仅中是中国的大事件,也是世界大变格。少年时期的史威迪,家庭的培养与溺爱,使得父亲被迫让他参入军队,从此之后史威迪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史威迪从西点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参加了世界一战,具有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同时也目睹了一战的全部,毒气战等等,之前与中国有着不解之源,他看到了中国清王朝的腐败以及中国社会的不堪状况。一战后1919年8月史威迪被派往中国,被任命为代表中国陆军的驻华首任语言教官。从此以后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了重大转变。从书中来看,史威迪开始在中国的生活并不是很好,他没有享受到好的待遇,相反他的生活环境与老百姓差不多。从时间来开看,1911年到1945年,这位将军经历了中国革命史的全部过程,清朝的灭亡—辛亥革命—军阀混战—蒋介石的统一—抗日战争—中国内战。他是一位了解中国革命史的将军。在本书中,他用自己的亲身感触写出了客观的中国历史。他还曾在1942年出战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他也讲述了整个过程。纵观中国的历史,美国虽然帮助国民党部队很多,但是在中国革命史上也只能是局外人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美国人看中国革命史的书,历史资料详实,作者用了四年时间才完成的传奇之作。
  •     一流的作品,二流的翻译。
  •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者看待同样一段历史,史观往往不同。这本书的特色在于,以国美人的视角看待哪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史迪威是之纽带也是本书的主角。
  •     白左SB黑国军!必读梁敬錞、方德万、齐锡生三大解毒书。
  •     不迎合历史学,态度分明的传记记录
  •     历史。
  •     无耻白左的烂书又重版了
  •     知史明鉴,尤其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刻!
  •     从不同侧面读历史的不二好书
  •     无脑黑都去死一死好吗,这本超好看的
  •     公平点说,政治类书总是与现实价值观类似,不要太求全责备,从小事写历史,也是好玩。
  •     看历史
  •     匪谍给匪谍写的垃圾书
  •     史迪威在中国的抗日经验,作为了解史迪威是个好素材。
  •     作者曾经是一名记者,所以她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她的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有着吸引人读下去的“快感”而没有任何的枯燥,因此其作品深受大众读者的喜欢
  •     奇怪得很,越看越疑惑。但考虑到这本书最初是给美国人看的,很多疑惑也就释然了。
  •     把历史写的通俗生动,又不乏深刻独到的见解。
  •     关于中美关系最具可读性的一本书,很赞。
  •     20161121凌晨00:19读完。
  •     以史迪威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
  •     好多东西一定要从不同视角去看,去了解,才能得到很多惊喜!这本书是属于众多二战著述的一本,也许是关于中国的吧,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同时Tuchman给我们展现了一部精彩的历史剧,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在面前,读起来回味无穷,堪称经典!
  •     这本书一直是想读的,不同视角下的历史
  •     三辉做的很多书,我虽然不懂,但大约都还不错。不知道为什么再版这本陈旧落后,吹捧史迪威的书。。。
  •     对于史迪威将军,注定在中国和美国的历史画卷上不褪色。喜欢巴巴拉•W•塔奇曼用这样的方式介绍他。
  •     非常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酣畅,原先自己断断续在课本和对于某个历史事件专著的书里读到的二战历史完全接不上,塔奇曼告诉读者事情怎么发生为什么发生,虽然是自己根据史料的判断,但是煽情的更让我相信他说的
  •     不能说客观,但值得了解
  •     挺不错的一本书嘛,史迪威打仗是不行
  •     塔奇曼神奇,历史写得这么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